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涂勝文
TU, SHENG-WEN
論文名稱: 校務評鑑工作壓力探究-以特殊教育學校為例
Explore the Work Stress from School Evaluation: Focusing on Special Education Schools
指導教授: 王麗雲
Wang, Li-Yun
口試委員: 王麗雲
Wang, Li-yun
鄭淑惠
Cheng, Shu-Hui
曾淑賢
Shu-Hsien Tseng
口試日期: 2021/04/08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教育學系教育領導與政策碩士在職專班
Department of Education_Continuing Education Master's Program of Educational Leadership and Policy Program
論文出版年: 2021
畢業學年度: 109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86
中文關鍵詞: 評鑑壓力來源及成因評鑑簡化減量評鑑合理與不合理壓力
英文關鍵詞: The evaluation sources and causes of the pressure, the evaluation simplification, and load-reducing policy, the evaluation in rational/(reasonable) and irrational/(unreasonable)
研究方法: 內容訪談法
DOI URL: http://doi.org/10.6345/NTNU202100410
論文種類: 代替論文:專業實務報告(專業實務類)
相關次數: 點閱:740下載:3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近年來廢除評鑑聲浪遍地烽火而起,不時充斥著各級教育現場,並將評鑑歸類為是拖垮教育現場沉重壓力,也因廢除評鑑口號延燒,使得校務評鑑這項政策更被放大檢視,逐步要求簡化減量及停止辦理。研究者仍認為校務評鑑存在必定有其良窳,因此本研究旨在探討校務評鑑工作壓力,在面臨評鑑時其壓力來源及成因,或者所認為衍生評鑑合理與不合理之壓力,據以綜整相關問題,期許以解決校務評鑑之困境。
    本研究先探討校務評鑑之意涵、理論基礎,其次分析歷年特教學校校務評鑑著重之處,藉以綜整整體評鑑之用意,並歸納評鑑所帶來之合理效益。然而有正即有反,並再藉由學校執行評鑑狀況來分析評鑑所帶來之問題,最後以教師常見工作壓力及評鑑相關壓力,歸納出執行評鑑時可能所衍生壓力情況,並以「特殊教育學校校務評鑑」為例,運用訪談法蒐集實證資料,受訪學校數共計12所,受訪人員計18名,其中包含校長、一級主管、組長、特殊教育相關專業人員、教師等,橫跨學校各階層之心聲。
    研究結果發現如下:
    一、壓力來源及成因部分為1.評鑑準備工作:如領導及分工協調失衡、評鑑期間衍生額外工作、指標設計不當、爭取校內配合及評鑑設計未考量學校條件不一。2.評鑑結果壓力:如自我要求成績期待及上級成績要求上壓力。3.不可控制壓力:如政策朝令夕改、簡化減量政策未能奏效、評鑑過於頻繁衍生學校壓力及行政大量輪替造成銜接斷層。
    二、合理壓力在於:評鑑讓學校持續保持動態與精進、協助學校發現問題以符應規定、展現學校辦理歷程及成果、可讓學校借力使力要求內部改善、實際帶來合理且正面助益、成績肯定學校、可作為改善學校問題提升績效及主管機關運用評鑑來合理督促辦學狀況。
    三、不合理壓力在於:檢視資料所呈現角度不同、評鑑共識不一致時增添校方負擔、不合理時間安排難以呈現學校辦學、評鑑者對學校熟稔程度將影響客觀性、評鑑者要考量因地制宜特殊性或建議可行性、建議與追蹤評鑑不同調、單方面證據即決定此學校辦學良窳、錯誤展現評鑑用意、教師對校務評鑑認知不清、不明確指令與不合理分工。
    最後,依據結果及訪談之相關建議,綜整提出對評鑑制度、主管機關及學校端之建議。

    In recent years, there have been repeated calls to abolish school evaluation on all levels of the education scene while evaluation is categorized as the detrimental pressure that wallops the education scene, and given the inundated calls for abolishing evaluations, the school evaluation policy has come under scrutiny for gradual simplification, and ultimately, termination. The researcher believes that the presence of school evaluation indeed has its pros and cons; therefore, this research is aimed at studying the work-related pressure in school evaluation, and the source and the cause of the pressure when facing with evaluation work, or the consequent reasonable and unreasonable pressured stemmed from the evaluation work, before consolidating relevant issues, in the hope of resolving the dire situation of school evaluation.

    This research first studies the meaning and the theoretical foundation of school evaluation before analyzing the emphasis of school evaluation in special education schools over the years to consolidate the intention behind the overall evaluation, hence compile the reasonable benefits brought about by evaluation. However, adversely, through the implementation of school evaluation, problems generated by the evaluations are analyzed, and lastly, the possible sources of pressures from implemented evaluations are induced, and with the case study of “The School Evaluation of Special Education School,” interview methods are adopted to collect empirical data from 18 interviewees of 12 schools, comprised of feedback from different levels of school staffs such as principals, senior supervisors, department leaders, special-education professionals, and teachers, etc.

    The findings from the research result are as follows:

    The sources and causes of the pressure are, firstly, evaluation preparation work such as an imbalance in leadership and workload assignment coordination, additional workload stemmed from the evaluation period, improper design of the indicators, school support, and evaluations designed with the oversight of varying conditions within the school, and secondly, The pressure from evaluation results, such as expectations for individual grades and grading by standards set by the supervisors, and thirdly, The pressure beyond individual control, such as constant policy shifts, ineffective simplification, and load-reducing policy, pressure from overly frequent evaluations, and transition gaps due to massive administration turn-over rate.

    The rational/(reasonable) pressure stems from the fact that evaluations allow schools to maintain their positive dynamics and pursuit of excellence, assist schools to discover problems for protocol compliance, articulate schooling process and results, allow schools to leverage for internal improvements, and actually bring rational yet positive benefits and grades to reaffirm the excellence of the school, as an effective mean to improve school problems by elevating performance, as well as for administrative authority to use evaluations to monitor school operations rationally.

    The irrational/(unreasonable) pressure stems from the difference of angles presented by data inspected, the lack of consensus in evaluations which add loads to the school, irrational time arrangement doing no justice to the integrity of school operations, the objectivity compromised by the level of familiarity of the evaluating officials with school operation, the need for evaluating officials to consider the particular local conditions and recommendation feasibility, the different viewpoints between recommendations and follow-up evaluations, one-sided sampling evidence in determining the merit of the school operation, misrepresentation of the intended purposes of the evaluations, teachers’ lack of understanding of school evaluation, unclear instructions, and unreasonable assignment of responsibilities.

    Lastly, the recommendations based on the findings and interview results are consolidated and raised as recommendations for the evaluation policy, governing authority, and school.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待答問題 5 第三節 名詞釋義 6 第四節 研究方法與流程 7 第五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10 第二章 文獻探討 12 第一節 評鑑意涵與發展 12 第二節 特殊教育學校校務評鑑意涵與發展 24 第三節 學校執行評鑑問題 38 第四節 工作壓力之意涵 44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 55 第一節 研究架構 55 第二節 訪談對象 56 第三節 研究工具 63 第四節 實施程序 66 第五節 資料處理與分析 67 第六節 研究倫理 70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分析 71 第一節 特教學校實際執行校務評鑑工作壓力情況與成因 71 第二節 特殊教育學校執行校務評鑑合理與不合理壓力 99 第三節 特殊教育學校校務評鑑辦理建議 112   第五章 研究結論與建議 125 第一節 結論 125 第二節 建議 133 參考文獻 138 中文部分 138 英文部分 147 附錄 150 附錄一 107學年度特殊學校各教育階段統計資料 150 附錄二 107年度特殊教育學校校務評鑑實施計畫 156 附錄三 104及107特殊教育學校校務評鑑指標 168 附錄四 訪談同意書 186

    中文部分
    毛筱豔、梁應平(2003)。文化對於基層員工工作負荷過重、角色衝突、角色模糊與工作倦怠之影響研究。文大商管學報,8(1),55-78。
    王天苗、黃俊榮、邱筑君(2009)。中央對地方政府特殊教育行政績效評鑑實施之後設評鑑與改進意見研究。特殊教育學報,30,1-27。
    王文科(2017)。教育研究法。五南。
    王保進(2001)。國民中小學校務評鑑模式之內涵分析。教育研究月刊,91,52-61。
    王保進(2003)。國民中小學校務評鑑現況與重要議題之省思。教育資料與研究,50,2-11。
    王麗雲(2013)。評鑑巫婆。評鑑雙月刊,42,32-33。
    王麗雲(2014)。政策與方案評鑑。學富文化。
    王麗雲(2018)。中小學校務評鑑。台灣教育,712,10-11。
    全國教師工會總聯合會(2017年10月6日)。【記者會】特教評鑑融入校務評鑑 特殊教育推動會更好。http://www.nftu.org.tw/News/news_view.aspx?NewsID=20171006100819B49C&fbclid=IwAR2e-HzKC1JZPpbeUTpiFTaxVvluIiPw2bzVeLAq7ssB2SGPhJoWUeAegE0
    江文雄(2001)。評鑑。載於吳清基(主編),學校行政新論(頁209-270)。師大書苑。
    何信助(1999)。國民中學教師工作倦怠與學校組織氣氛關係之探討。科技學刊8(1),83-96。
    何美燕(2005)。國民中小學特殊教育教師和行政人員後設評鑑知覺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身心障礙教育研究所。
    吳明清(1991)。敎育硏究:基本觀念與方法之分析。五南。
    吳俊容(2002)。國小特殊班教師與普通班教師工作壓力及其調適策略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
    吳美麗(2000)。特殊教育評鑑方案之規劃與設計(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北師範學院特殊教育學系研究所。
    吳晨妤(2006)。台北縣國小教師工作壓力與工作滿意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社會科教育研究所。
    吳清山(2000)。學校行政(第五版)。心理。
    吳清山(2002)。校務評鑑的實施挑戰與因應策略。教師天地,117,6-14。
    吳清山(2004)。學校行政研究。高等教育。
    吳清山、林天祐(2002)。校務評鑑。教育資料與研究,44,132。
    吳煥烘、林郁真(2009)。特教老師的工作倦怠與因應策略。教師之友,50(4),2-15。
    呂秀華(1997)。國民中學教師背景變項、工作壓力、行動控制與工作倦怠關係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
    李安明、溫儀詩(2016)。教育改革的困境與挑戰:實施中小學校務評鑑之問題與對策。學校行政,101,1-14。
    李思宏(2006)。台東縣國民中學初任教師工作壓力與因應策略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東大學教育研究所。
    李秋姬(2011)。台東縣特殊教育教師對特殊教育評鑑實施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東大學教育研究所。
    李榮妹(2004)。國民小學資源班教師工作壓力及因應策略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
    周佳佑(2005)。工作壓力的認識與改善。T&D飛訊,37,1-5。
    林三木(1993)。特殊教育行政。五南。
    林天祐(2002)。校務評鑑的理念與作法。教師天地,117,15-20。
    林志成(2001)。國民中小學校務評鑑問題與改進策略。國教世紀,201,13-18。
    林秀靜(1998)。國中資優班教師工作壓力與因應方式之調查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研究所。
    林佳慧(2002)。國民小學教師工作壓力評量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國教所初等教育學系學校行政碩士班。
    林幸台(1986)。國中輔導人員工作壓力之調查研究。輔導學報,9,205-238。
    林金定、嚴嘉楓、陳美花(2005)。質性研究方法:訪談模式與實施步驟分析。身心障礙研究季刊,3(2),122-136。
    林保豊(2002)。國民小學教師工作壓力、工作價值觀與組織承諾關係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
    林韋君(2009)。正向思考與工作壓力感受之關聯性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中央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
    林純文(1996)。國民小學組織氣候、教師工作壓力及其因應方式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
    林淑馨(2010)。質性研究:理論與實務。巨流圖書。
    林蒼毅(2006)。國民小學特殊教育評鑑實施意見之調查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所。
    法規資料庫(2020年1月06日)。特殊教育法及特殊教育法施行細則。全國法規資料庫。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All.aspx?pcode=H0080027
    邱姮娟(2005)。國民小學教師工作壓力與情緒管理關係之探討(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師範學院教育行政研究所。
    洪榮照(1999)。特殊教育的管理與評鑑。特教叢書8701輯特殊教育論文集(頁289-318)。國立臺中師範學院特教中心。
    胡斯淳(2003)。國民小學身心障礙特殊教育評鑑後設評鑑知覺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師範學院特殊教育學系碩士班。
    范正祥(2019年3月29日)。教師行政減量特教評鑑改為4年一次。中央通訊社。https://www.cna.com.tw/news/aipl/201903290195.aspx
    秦夢群(1997)。教育行政:實務部分。五南。
    國家發展委員會公共政策網路參與平臺(2017年7月30)。中小學教師兼任行政應以『輔助教學』為第一要務,與教學無關之公文、報告、計畫……等,應大幅減量。https://join.gov.tw/idea/detail/6090d5bd-45b9-47fb-b5d6-626fc860111a
    張至麗(2017)。國小特教教師對特殊教育評鑑的觀點與壓力之探究(未出版碩士論文)。私立中原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
    張秀玲(2001)。高屏地區學前教育教師生涯承諾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
    張金淑(2007)。中央對地方特殊教育行政績效評鑑之評析。教育研究與發展,3(3),165-196。
    張春興(2013)。現代心理學。東華書局。
    張富媛(2017)。國民小學校務評鑑人員專業知能指標建構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市立大學教育行政與評鑑研究所。
    張瑞芬(1989)。特殊教育教師工作壓力及其因應方式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教育學院特殊教育研究所。
    張鈿富(2001)。教育指標理念簡介。載於簡茂發、李琪明(主編),當代教育指標:國際比較觀點(頁1-25)。學富。
    張禕芸(2008)。桃園縣國小教師工作壓力與休閒行為之相關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東大學教育學系研究所。
    張德銳(1992)。國民小學教師評鑑之研究。載於中華民國師範教育學會(主編),教育專業(頁241-284)。師大書苑。
    張德聰(1992)。教師工作生涯壓力的調適。教師天地,157,40-48。
    張勳誠(2003)。校務評鑑準備經驗分享。教育資料與研究,50,37-41。
    張錦弘、林良齊(2017年9月29日)。教師行政減量 蔡總統:年底前簡化評鑑。聯合新聞網。https://udn.com/news/story/6885/2729138
    張寶華、王明泉(2010)。特殊教育評鑑工作現況淺談-以臺東縣為例。台東特教,32,7-11。
    教育部(1995)。中華民國身心障礙教育報告書:充分就學,適性發展。教育部。
    教育部(1998)。發展與改進特殊教育五年計畫。教育部。
    教育部全球資訊網即時新聞(2017年10月6日)。有關「中小學行政減量」回應說明。https://www.edu.tw/News_Content.aspx?n=9E7AC85F1954DDA8&s=4063D24F1BCE0D77
    教育部全球資訊網即時新聞(2017年2月8日)。教育部將於106年底前全面完成訪視評鑑簡化工作。https://www.edu.tw/News_Content.aspx?n=9E7AC85F1954DDA8&s=A87F33F004EAA6E2%E3%80%82
    教育部國民及學前教育署(2012)。101年度特殊教育學校校務評鑑實施計畫。
    教育部國民及學前教育署(2015)。104年度特殊教育學校校務評鑑實施計畫。
    教育部國民及學前教育署(2018)。107年度特殊教育學校校務評鑑實施計畫。
    畢恆達(2010)。教授為什麼沒告訴我。小畢空間出版社。
    莊中興(2001)。高級職業學校特殊教育班教師工作壓力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在職進修專班。
    莊貴枝、邱鈺庭(2010)。淺談特教教師工作壓力與倦怠之省思。教師之友,51(2),104-111。
    郭生玉(2012)。心理與教育研究法:量化、質性與混合研究方法。精華出版社。
    郭昭佑(2000)。學校本位評鑑。五南。
    郭昱晨(2015)。新北市立完全中學校務評鑑中教師角色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
    郭素琴(2005)。國小教育人員對特殊教育評鑑壓力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所。
    陳正偉(2012)。國民小學特殊教育評鑑制度的非意圖結果與後設評鑑研究:以宜蘭縣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私立佛光大學公共事務學系研究所。
    陳向明(2002)。教師如何作質的研究。紅葉文化。
    陳孝聖、李麗珍(2010)。評鑑偶感。師友月刊,511,61-63。
    陳怡如(2006)。屏東縣國小教師工作壓力對管教行為影響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初等教育學系碩士班。
    陳姿伶(2010)。國民中學特殊教育教師對特殊教育評鑑看法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所。
    陳淑樺(2008)。彰化縣國民中小學身心障礙類特殊教育後設評鑑知覺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碩士班。
    陳聖芳(1999)。台東地區國小教師的工作壓力與工作滿意度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
    陳漢強(1985)。美國大專院校評鑑之研究。臺灣省政府教育廳。
    陳錦玉(2016)。新北市國民中學校務評鑑應用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政策與行政研究所。
    陳靜淑(2008)。國民教育階段身心障礙類特殊班評鑑實施之研究-以雲林縣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碩士班。
    陶文杰(1998)。花蓮縣偏遠國小教師離職意願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初等教育學系研究所。
    曾淑惠、阮淑萍(2010)。加拿大評鑑人員認證制度。評鑑雙月刊,27,42-46。
    游家政(1994)。國民小學設評鑑標準之研究(未出版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
    湯志民(2001)。臺北市國民中小學校務評鑑之評析。教育行政第八次論壇論文集(頁109-132)。國立新竹師範學院。
    湯志民(2002)。臺北市國民中學校務評鑑之評析。初等教育月刊,11,25-50。
    程一民(1996)。國民小學教師工作壓力與因應方式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市立師範學院初等教育學系研究所。
    程鈺雄、程健教(2006)。縣教育局特教評鑑之研究-以台東縣為例。Asia Journal of Management and Humanity Sciences, 1(2),309。亞洲大學。
    鈕文英(2013)。研究方法與論文寫作(第二版)。雙葉書廊。
    黃光雄(譯)(1989)。教育評鑑的模式。師大書苑。
    黃彥融(2013)。從教育課責觀點談中央對地方特殊教育行政績效評鑑之成效。特教論壇,15,1-9。
    黃政傑(1994)。教育資源的理念與問題。臺灣教育,528,8-19。
    黃政傑(1997)。課程評鑑。師大書苑。
    黃昭儒(2017)。由評鑑理論檢視縣市主管機關對國小特教評鑑運作之省思。臺灣教育評論月刊,6(3),152-158。
    黃雅雯(2012)。中部地區國民中學教育人員特殊教育評鑑壓力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所。
    黃瑞琴(1999)。質的教育研究方法。心理。
    黃義良(1999)。國小兼任行政工作教師的工作壓力與調適方式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
    黃寶園(2009)。工作壓力對工作滿足、職業倦怠影響之研究:統合分析取向。教育心理學報,40(3),439-462。
    楊文雄(1981)。教育評鑑之理論與實際。政府教育廳。
    楊益風(2003)。從教師觀點談校務評鑑。教育資料與研究,50,42-46。
    詹宛靜、張志銘(2018)。國小特教老師角色壓力、社會支持與職業倦怠之關係研究。運動休閒餐旅研究,13(4),72-91。
    詹美春(2003)。國小特殊教育教師工作壓力及因應方式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
    廖光榮(2002)。國中資源班教師工作壓力與工作倦怠相關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工業教育研究所。
    劉雅惠(2011)。中小學教師工作壓力之探究。學校行政雙月刊,72,77-98。
    潘慧玲(2003)。社會科學研究典範的流變。教育研究資訊,11(1), 115-143。
    潘慧玲(2004)。邁向下一代的教育評鑑:回顧與前瞻。教育評鑑回顧與展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11-23)。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蔡淑娟、葉靖雲、洪榮照(2009)。臺中縣國民中小學特殊教育後設評鑑之研究。中華民國特殊教育學會年刊,98,229-250。
    蔡翠娥(2004)。台北市國小教師工作壓力、因應方式與工作滿意度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
    鄭友泰(2001)。桃園縣身心障礙班特殊教育評鑑實施現況之調查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北師範學院特殊教育學系碩士班。
    鄭志成(2008)。工作壓力和休閒活動參與對國小教師身心健康之研究—以屏東縣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亞洲大學國際企業學系碩士班。
    鄭崇趁(2006)。國民中小學校務評鑑指標及實施方式研究。心理。
    鄭崇趁、顏憲文、桂進、陳美惠、黃春華、余家彥、葉榮鑫(2005)。國民小學校務評鑑之研究。第102 期國小校長儲訓班專題研究(頁19-22)。國立教育研究院籌備處。
    鄭彩鳳(1998)。學校行政:理論與實務。麗文。
    鄭菀宜(2006)。中部地區國民小學教育人員對特殊教育評鑑工作壓力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所。
    盧增緒(1993)。教育評鑑的問題與趨勢。載於伍振鷟(主編),教育評鑑。南宏。
    蕭秋祺、潘慧雯(2014)。小學健康與體育領域教師教育專業信念與教師壓力之研究。屏東科大體育學刊,3,57-72。
    蕭惠文(2009)。高雄市國民小學教師工作壓力、因應策略與幸福感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教育行政研究所。
    謝文全(2003)。教育行政學。高等教育。
    謝岱珍(2004)。我國特殊教育學校評鑑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
    簡茂發(1996)。教學評量。師大書苑。
    顏國樑(2003)。校務評鑑的基本理念、問題及因應作法。學校行政雙月刊,24,3-20。
    魏川淵(2008)。基隆市國民小學校務評鑑實施狀況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教育政策與管理研究所。
    羅新興、周慧珍(2006)。組織成員知覺主管支持對其離職傾向之影響—探討工作負荷與成就動機之干擾作用。人力資源管理學報,6(4),67-80。
    蘇秀花(2003)。臺北市國民小學校務評鑑的發展與省思。教育資料與研究,50,28-32。
    蘇錦麗(1997)。高等教育評鑑:理論與實際。五南。
    龔俊宇(2015)。教師專業發展評鑑進階評鑑人員核心能力指標建構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市立大學教育行政與評鑑研究所。

    英文部分
    Adelman, C., & Alexander, R. J. (1982). The Self-Evaluating Institution: Practice and Principles in the Management of Educational Change. Methuen.
    Alkin, M. C. (1991). Evaluation theory development. In M. W. Mclaughlin & D. C. Phillps (Eds.), Evaluation and education (pp.91-113). Chicago, IL: The National Society for the Study of Education.
    Baba, M. (1995). Current Issues in Japanese University Evaluation. Paper presented at the Accreditation of Teacher Education Seminar, Taipei.
    Briggs, C. L. (1986). Learning How to Ask. : A sociolinguistic appraisal of the role of the interview in social science research.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Cordes, C. L., & Dougherty, T. W. (1993). A review and an integration of research on job burnout.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18(4), 621-656.
    Denzin, N. K. (1989). Interpretive interactionism. Sage.
    Dunham, J. (1984). Stress in teaching. Nichols Publishing Co.
    Fass, L. A. (1984). Stress producing factors and their effects on learning disabilities specialists, regular educators, and other special educators. Paper presented at the Annual Conuention of the Association for Children and Adults with Learning Disabilities, 21st, New Orleans, LA.
    Frazer, M. (1992) .Quality Assurance in High Education. In A. Craft (Ed.), Quality Assurance in Higher Education: Proceedings of an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pp.9-28). The Falmer Press.
    Guba, E. G., & Lincoln, Y. S. (1989). Fourth generation evaluation. Sage.
    Guskey, T. R. (2000). Evaluating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Corwin Press.
    Johnstone, J. N. (1981). Indicators fo education system. Kogan Page Press.
    Kells, H. R. (1984). Self-Study Process. The American Council on Education and Macmillan.
    Lincoln, Y. S., & Guba, E. G. (1985). Naturalistic inquiry. Sage.
    Marshall, C. & Rossman, G. (2006). Designing qualitative research(4 rd ed.). Sage.
    Miles, M. B. & Huberman, A. M. (1994). Qualitative data analysis: An expanded sourcebook. Sage.
    Maslach, C., & Goldberg, J. (1998). Prevention of burnout: New perspectives. Applied & Preventive Psychology, 7(1), 63-74.
    Nevo, D. (1995). School-based evaluation: A dialogue for school improvement. Elsevier Science.
    Rogers, G., & Badham, L. (1992). Evaluation in schools: Getting started on training and implementation. Routledge.
    Sax, Gilbert. (1989). Principles of educational and psychological measurement and Evaluation. Wadsworth publishing company.
    Scriven, M. (1991). Evaluation thesaurus(4 rd ed.) . Sage.
    Seidman, I. (2006). Interviewing as qualitative research: A guide for researchers in education and the social sciences (3rd ed.).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Stufflebeam, D. L. (1971). The relevance of the CIPP evaluation model for educational accountability. Journal of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in Education, 5(1), 19-25.
    Stufflebeam, D. L. (2000). Evaluation models: Viewpoints on educational and human services evaluation.Kluwer-Nijhoff Publishing.
    Tenbrink, R. D. (1974). Evaluation: a practical guide for teachers. McGRAW-Hall.
    Tyler, R. W. (1950). Basic principles of curriculum and instruction.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Wintling, T. L. (1980). Evaluating occupational education and training program. Allyn & Bacon.
    Weiner J. S. (1982). The measurement of human workload. Ergonomics, 25(11), 953-965.
    Weiskopf, P. E. (1980). Burnout among teachers of exceptional children. Exceptional Children, 47(1), 18-23.
    Worthen, B. R., Sanders, J. R., & Fitzpatrick, J. L. (1997). Program evaluation : Alternative approaches and practical guidelines(2 rd ed.). Longman.
    Worthen, B. R. (1999). Critical challenges confronting certification of evaluators.
    American Journal of Evaluation, 20(3), 533-555.
    Young, K. E. (1983). Prologe: The Changing Scope of Accreditation. In K. E. Young, C. M. Chamber, H. R. Kells, & Associates (Eds.) Understanding Accreditation. Jessey-Bass.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