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莊宜璇 Chuang, Yi-Hsuan |
---|---|
論文名稱: |
戰後臺灣西部沿山鄉街之區域發展(1950~2019) The Regional Development of the mountainside rural towns in western Taiwan in the Post-War Period (1950~2019) |
指導教授: |
林聖欽
Lin, Sheng-Chin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地理學系 Department of Geography |
論文出版年: | 2020 |
畢業學年度: | 108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23 |
中文關鍵詞: | 鄉街 、核心邊陲模式 、人口變遷 、人口分布 |
英文關鍵詞: | Rural Town, Core-Periphery model, Population Change, Population Distribution |
DOI URL: | http://doi.org/10.6345/NTNU202001661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166 下載:0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鄉街具有都市及鄉村的特性,直至清末,臺灣大致已出現沿海、平原、沿山三類鄉街市鎮群;其中,沿山鄉街開發較晚,加上地理位置特殊,影響其發展的原因可能與其餘兩者不同。自戰後以來,各沿山鄉街出現不同的人口發展情形,其中又以衰退現象為多,不禁好奇為何自戰後會有不同的發展情形?影響的原因又是什麼?為何有些又可以歷久不衰呢?
本研究以數據分析、文獻整理及實地考察方式,找出影響人口變遷及內部分布趨勢的原因,並試圖透過成長極理論及核心—邊陲模式,對上述問題提出解釋。
研究結果有以下三點:
一、戰後沿山鄉街人口變遷以1970年為界,1950~1970年人口皆呈現正成長,1970年後部分鄉街陸續出現人口衰退現象,依人口變化趨勢及人口成長指數差異,可分為穩定成長型、低度成長型及成長衰退型,共三類沿山鄉街。
二、1970年前,影響沿山鄉街人口成長的原因,與當地興盛的產業較為相關,依產業類別劃分,可分為農林資源類、礦物資源類及工業產品類,這三類皆有依靠「地方型資源產業」發展的特徵。
三、1970年後,沿山鄉街內部的人口分布趨勢為:人口成長區域以靠近都市的地區及舊市街中心為主,其主要是受到鄰近都市外溢的社會增加影響;而人口衰退的區域以遠離都市、靠近山地的地區為主,加上交通革新影響,使得人口衰退區域的外移現象更加明顯。
Rural town possesses the features of both urban and country. ln the late Qing Dynasty, about three types of townships had developed in Taiwan: seaside, plain and mountainside. Among them, because of the later development of mountainside rural town besides its unique geographic location, the factor that influences its development might differ from the other two. Since the post-war period, every rural towns have witnessed different population developments, while most of them are decaying. This makes us wonder why there were different developments since post-war period. What are the influences? Why some rural towns can be long-lasting?
This research adopts data analysis, literature reviews and field study to find out the factors that influence the population changes and internal distribution patterns. We try to explain the above-mentioning issues with growth pole theory and core-periphery model.
The results are as following:
1.The year 1970 is a threshold for post-war mountainside rural towns population change, while population is growing positively during 1950 to 1970, and some rural towns began to witness population decaying consecutively after 1970. Based on the pattern of population change and the difference in population growth index, we can classify rural towns into three categories: steady growth, low growth and growth decay.
2.Before 1970, the factors that influenced rural towns population is relative to the local prevalent industries. They can be categorized by the classes of industries into agriculture & forestry resources, mineral resources, and manufacturing goods. These categories rely on the features of local resources industry development.
3.After 1970, the internal population distribution pattern of mountainside rural towns is as following. Area with growing population located near urban area and the center of old townships. It is mostly affected by the social increase causing by the nearby urban spreading. Area with decreasing population located far way from the urban area and was near mountainous area. Along with the influences of traffic advancement, it intensified the external migration from the population decaying area.
一、專書
J. Friedman (1966). Regional Development Policy: A Case Study of Venezuela. Cambridge Mass: MIT Press.
J. P. Dickenson(1978). Imbalances in Brazil’s Industrialisation. B. S. Hoyle: Spatial Aspects of Development (chap. 15,291-306). New York: Jhon Wiley & Sons.
朱仲西、陳正祥(1958)。基隆市志 第四種 人口篇。基隆:基隆市文獻委員會。
畢慶昌(1958)。新竹新志。臺北:中華叢書委員會。
陳正祥(1959)。村落.鄉街.都市。臺灣地誌 上冊(第七章,p.256-277)。臺北:敷明產業地理研究所。
莊章英(1977)。林圮埔 一個臺灣市鎮的社會經濟發展史。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研究所。
陳紹馨(1979)。臺灣的人口變遷與社會變遷。臺北:聯經事業出版有限公司。
施添福(1982)。臺灣的人口移動和雙元性服務部門。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系。
黃旺成、郭輝、林水樹、黃奇烈(1983a)。臺灣省新竹縣志 卷六 經濟志:工業篇。臺北:成文出版社。
黃旺成、郭輝、林水樹、黃奇烈(1983b)。臺灣省新竹縣志 卷六 經濟志:礦業篇。臺北:成文出版社。
林鐘雄(1987)。臺灣經濟發展40年。臺北:自立晚報。
李朝賢(1993)。區域發展規劃。臺北:華泰書局。
焦國模(1993)。中華民國臺灣森林志:林政管理篇。臺北:中華林學會。
蕭富隆(1993)。汗水、足跡、迴響:南投縣古老行業選集。南投:南投縣立文化中心。
陸民仁(1994)。工業發展策略之評估。臺灣經濟發展總論(第六章,p.139-155)。臺北:聯經事業出版有限公司。
顏吉利(1994)。經濟部中小企業處八十三年度專案執行成果報告-南投竹器業。臺北:行政院經濟部,。
詹德筠(1997)。大溪煤礦誌。桃園:大嵙崁文教基金會,
黃素貞(1997)。暖暖地域歷史之轉化:文史調查⼿冊。基隆:基隆市立文化中心。
余燧賓(1997)。尋找河流的生命力:基隆河中游暖暖、七堵段歷史與地景巡禮。基隆:基隆市立文化中心。
顏新珠、王元山(1998)。芳華褪盡,又一春:埔里天然漆的故事。南投:南投縣立文化中心。
葉媛妹、張溪南(1998)。白河鎮志。臺南:臺南縣白河鎮公所。
李明賢(1999)。咸菜甕鄉街的空間演變。新竹:新竹縣立文化中心。
吳育臻(2000)。大隘地區聚落與生活方式的變遷。新竹:新竹縣立文化中心。
李進勇(2001)。暖暖采風。基隆:基隆市立文化中心。
姜善鑫、陳明建、鄭欽龍、范錦明(2004)。經濟地理。臺北:三民書局。
劉聯和、吳貞純(2005)。大雪山林業史話。臺北:行政院農業委員會。
邱顯明(2005)。北埔鄉志(上冊)。新竹:新竹縣北埔鄉公所。
曾正和、陳淑惠(2006)。新店市志。新北:臺北縣新店市公所。
經濟部(2008)。都會區及周原坡地環境地質資料庫圖集。臺北:中央地質調查所。
石慶得、黃明堆、王慧君、鄧錦華、陳瑛珣、范明煥等(2010)。續修東勢鎮志。臺中:臺中縣東勢鎮公所。
王美月、游維真(2010)。增修新店市志。新北:臺北縣新店市公所。
莊淑姿(2013)。山城包娜娜—旗山香蕉產業與區域發展。高雄:高雄市政府文化局。
黃紹恆(2018)。關西鎮志(中卷)。新竹:新竹縣關西鎮公所。
二、期刊
B. M. Olsen, G. Gard(1965). An Application of Factor Analysis to Regional Economic Growth. Journal of Regional Science, 6(1), 51~56.
R. K. Semple, Howand L. Gauthier, and C. E. Youngmann(1972). Growth Pols in Sao Paulo. Brazil, A. A. A. G. , 62(4), 591~598.
H. W. Richardson(1975). Growth Pole Spillovers: the Dynamics of Backwash and Spread. Regional Studies, 10(1), 1~9.
富田芳郎(1955)。臺灣鄉鎮之研究。臺灣銀行季刊,7(3),85-109。
中國手工業月刊社(1959)。推廣中心術要。中國手工業,4,1-32。
陳正祥(1962)。臺灣農村之街。臺大農學院研究報告,3(2),63-94。
陳月娥(1970)。十六年來臺灣之農業。臺灣銀行季刊,21(1),301-327。
路統信(1974)。臺灣之竹業。臺灣銀行季刊,25(2),175-232。
李瑞麟(1978)。臺灣都市之形成與發展—過去現在與未來—。臺灣銀行季刊,24(3),1-29。
李坤木(1980)。臺灣之食品罐頭產業與經濟發。臺灣銀行季刊,31(2),95-114。
施添福(1981)。臺灣本島都市化水準的空間類別和變遷及其在區域發展上的意義。地理研究報告,16,35-58
吳榮義、蕭文宗、陳彥煌(1985)。臺灣產業結構變化研究—從需求結構變化之探討—,臺灣銀行季刊,36(3),21-49。
王秋原(1985)。臺灣農村綜合發展計畫與區域成長策略之研究。國立臺灣大學地理學系研究報告,12,141-150。
廖永靜(1987)。臺灣地區區域發展與經濟成長。臺灣銀行季刊,38(2),1-32。
薛益忠(1988)。工業化及其制行策略。中國地理學會會刊,16,49-68。
王秋原(1988)。區域發展理論與政策之研究—都市與區域發展之互動。國立臺灣大學地理學系研究報告,13,205-214。
孫義崇(1989)。臺灣的區域空間政策。臺灣社會研究季刊,1(2),33-96。
蔡希賢(1992)。經濟、產業結構變化與區域經濟之研究。臺灣銀行季刊,43(3),1-46。
段兆麟(1993)。臺灣鄉村產業發展的問題與規劃—依賴理論與世界體系理論觀點。臺灣經濟,193,34-44。
陳坤宏(1993)。第三世界鄉村社會變遷之論述及對農村規畫專業的意義。臺灣土地金融季刊,30(3),143-161。
王秋原(1993)。地方生活圈與區域均衡發展之關係。國立臺灣大學地理學系研究報告,16,35-58。
王瓊足(2000)。沿山鄉街的發展—以旗山鎮為例。臺灣人文,4,207-239。
莊淑姿(2011)。香蕉產業與旗山經濟發展。高雄文獻,1(2),28-61。
許淑娟(2005)。清代蕃薯寮街的發展,環境與世界,12,1-32。
薛益忠(2006)。都市在區域發展上的角色。華岡地理學報,19,1-21。
韋煙灶、丁志堅(2020)。從土地利用與人口變遷來看新竹縣的區域發展。新竹文獻,73,7-21。
三、統計書
行政院主計處(1984),臺灣地區勞動力追溯估計與調整銜接結果報告,臺北:行政院主計處。
四、學位論文
郭奇正(1988)。大里聚落的產業模式與實質環境變遷—戰後都市邊緣鄉街聚落變遷之個案研究(碩士論文)。東海大學建築研究所,臺中。
李明賢(1990)。咸菜甕:一個沿山鄉街的空間演變(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系研究所,臺北。
黃素真(1997)。沿山鄉街的"存在空間"—以林屺埔街為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系研究所,臺北。
郭莉芳(1998)。竹北和竹東地域發展的比較研究(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系研究所,臺北。
吳育臻(2000)。新竹縣大隘三鄉聚落與生活方式的變遷(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系研究所,臺北。
白喜文(2000)。白河地區居民的產業活動及其變遷(碩士論文)。中國文化大學地學研究所里組,臺北。
毛玉華(2001)。大溪的開發與產業變遷(碩士論文)。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歷史學研究所,南投。
丁姝嫣(2001)。光復以來的埔里產業(碩士論文)。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歷史學研究所,南投。
許淑娟(2003)。國家與地方:旗山鄉街的時空發展過程(1700s-1945)(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系研究所,臺北。
蘇于雅(2004)。戰後初期關廟與布袋外銷工藝產業發展之比較研究(碩士論文)。國立雲林科技大學工業設計系,雲林。
李僊錦(2009)。關廟地區開發的歷史變遷(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臺灣文化研究所,臺南。
吳幸慈(2012)。臺灣埔里地區蝴蝶產業發展(碩士論文)。逢甲大學歷史與文物研究所,臺中。
汪雅菁(2012)。關廟鳳梨及其加工產業之研究(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臺灣文化研究所,臺南。
方勢峯(2016)。白河石灰產業文化之形成與發展(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臺灣文化研究所,臺南。
五、網路資源
基隆市政府民政處(無日期)。人口統計—歷年人口數。於2019年1月25日取自1月14日取自https://civil.klcg.gov.tw/tw/Subject/Population2。
新北市政府民政局(無日期)。新北市人口統計—各區人口統計。於2019年1月25日取自https://www.dgbas.gov.tw/ct.asp?xItem=42616&ctNode=3102。
桃園市大溪區戶政事務所(無日期)。人口統計—歷年人口數。於2019年1月26日取自https://www.daxi-hro.tycg.gov.tw/home.jsp?id=25&parentpath=0,21,22。
新竹縣關西鎮戶政事務所(無日期)。人口統計—人口統計月報。於2019年2月7日取自https://w3.hsinchu.gov.tw/house/jhudong/statistics/。
新竹縣竹東鎮戶政事務所(無日期)。人口統計—人口統計月報。於2019年2月4日取自https://w3.hsinchu.gov.tw/house/jhudong/statistics/。
新竹縣北埔相戶政事務所(無日期)。人口統計—人口統計月報。於2019年3月9日取自https://w3.hsinchu.gov.tw/house/jhudong/statistics/。
臺中市政府民政局(無日期)。人口統計—里鄰戶數及人口數。於2019年2月12日取自https://demographics.taichung.gov.tw/Demographic/Web/TCCReport01.aspx。
南投縣政府人口統計資訊管理平台(無日期)。里鄰戶數及人口數。2019年3月15日取自http://household2.nantou.gov.tw/02census/index.php。
臺南市政府民政局(無日期),歷年人口統計資料。於2019年3月18日取自https://bca.tainan.gov.tw/News.aspx?n=1134&sms=9845。
高雄市政府民政局(無日期)。人口統計查詢:本市各區里戶口數月統計。於2019年3月20日取自https://cabu.kcg.gov.tw/Stat/StatRpts/StatRpt1.aspx。
行政院主計處(無日期)。106年人力資源調查統計年報,於2019年12月24日取自https://www.dgbas.gov.tw/ct.asp?xItem=42616&ctNode=3102。
張家樂(2016)。紫南宮護佑 竹山鎮福氣。於2020年1月10日取自https://vision.udn.com/vision/story/9325/1466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