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藍紹箕
論文名稱: 都會地區原住民學生學習適應問題研究─新北市為例
The research of learning difficulties of adaption of aboriginal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in metropolitan area of New Taipei city
指導教授: 譚光鼎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教育學系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論文出版年: 2011
畢業學年度: 99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14
中文關鍵詞: 都會區原住民原住民教育學習適應
英文關鍵詞: metropolitan aboriginal, aboriginal education, learning adaption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289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目的在探討新北市都會區國中七年級至九年級原住民學生為研究對象的學習適應的問題,探討原住民學生學校學習適應困難成因為何?並分析影響學習適應的相關因素。
    本研究採取量化與半結構性訪談的研究方法,發放問卷至新北市都會區各個國中,共寄出1207份問卷,回收794份問卷,並訪問三位原住民學生,透過問卷與訪談資料,進行分析與詮釋,以達成研究目的。
    研究發現如下:
    一、在學習方法上: 原住民學生在學習技巧、學習計畫、學習內容分配、閱讀和作筆記的方法較弱。
    二、在學習習慣上: 原住民學生在家邊看電視邊寫功課的習慣頗為明顯。
    三、在學習態度上: 原住民學生,浸淫在都會區生存競爭的氛圍中,肯定認知 讀書是有價值的。
    四、在學習環境上: 原住民學生在學習環境方面,對學校建築與設備最滿意。
    五、在身心適應上: 原住民學生在自我觀念上對自我功課的要求高,並且對自己課業的好壞,表現出自我負責的態度。根據本研究的結論,提出對學校及家庭教育的一些建議。
    從整個研究結果發現,原住民學生,如果與一般漢族學生做比較,還是處於學習落後的狀況。因此在體制化教育之下,學校老師與家長共同合作,對於原住民學生之個別差異,多一點關心,多一點體諒。指導其學習方法,協助孩子在學習上,能達到事半功倍之效果。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discuss the issue of aboriginal students’ learning adaption difficulties, aiming at 7th to 9th graders in metropolitan area of New Taipei City, and to analyze the related factors which affect learning adaption.
    This study used quantified and semi-structured interview methodology by delivering questionnaires totaling 1207 copies, 794 of which were applicable, combined with 3 interviews with aboriginal students. All data was analyzed and interpreted to serve the purpose of the research.
    1. On learning strategy, aboriginal students have weaker performance on learning skills, plan-making, allocation of learning content, reading and notes-taking.
    2. On learning habits, the bad habit of doing homework while watching television is very clear among aboriginal students than among other students.
    3. On learning attitude, aboriginal students, exposed to higher competition in metropolitan areas, recognize that studying is valuable.
    4. On learning environment, aboriginal students are most satisfied with school
    buildings and facilities.
    5. On mental and physical adaption, aboriginal students have higher demands for themselves on their schoolwork, and also show responsibility toward it.
    From the discoveries of the research aboriginal students studies are still falling behind ordinary Han students. Therefore, under the systematic education, the school teachers and parents should cooperate to care and to show understandings to individual aboriginal students. Moreover, they should also instruct students of how to learn and study, and to assist them reaching twice of the result with only half of effort.

    謝誌 中英文摘要 目次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1 第二節 名詞解釋與待答問題--------------------------------5 第三節 研究限制-----------------------------------------7 第二章 文獻探討-------------------------------------------9 第一節 都會區原住民形成的原因-----------------------------9 第二節 學習適應的基本概念--------------------------------11 第三節 原住民學生學習適應的問題---------------------------20 第四節 原住民學生學習適應之相關研究-----------------------31 第三章 研究方法------------------------------------------37 第一節 研究架構----------------------------------------37 第二節 研究對象-----------------------------------------38 第三節 研究工具----------------------------------------41 第四節 資料處理與分析-----------------------------------45 第五節 研究過程與進度-----------------------------------46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51 第一節 原住民國中學生「學習適應量表」的得分結果-------------51 第二節 新北市都會區國民中學原住民學生學習適應差異得分結果----57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93 第一節 結論---------------------------------------------93 第二節 建議-------------------------------------------96 參考文獻------------------------------------------------98 附錄1 「學習適應量表」百分位數量表------------------------106 附錄2-1 學習適應總分---------------------------------107 附錄2-2 學習適應總分----------------------------------108 附錄3 學習適應測驗量表------------------------------109 附錄4 訪談大綱-----------------------------------113 圖 次 圖3-1研究設計架構圖--------------------------------37 圖3-2實施進度流程圖-------------------------------48 圖3-3研究進度甘特圖-------------------------------49 表 次 表2-1 2011年4月份原住民委員會「各縣市都會區原住民人數表」------9 表2-2「教師曾教過環境不利的各類弱勢學生之教師人數與百分比」----10 表3-1新北市各國民中學原住民學生及抽樣人數一覽表---------------38 表3-2 半結構性訪談學生背景一覽表-------------------------50 表4-1國中原住民學生「學習適應量表」總量表的得分情形------------51 表4-2國中原住民學生在「學習方法」分量表的得分情形--------------54 表4-3國中原住民學生在「學習習慣」分量表的得分情形--------------57 表4-4國中原住民學生在「學習態度」分量表的得分情形--------------60 表4-5國中原住民學生在「學習環境」分量表的得分情形--------------63 表4-6國中原住民學生在「身心適應」分量表的得分情形--------------67 表4-7不同性別的國中原住民學生「學習適應量表」測量結果的差異比較--70 表4-8不同都會地區國中原住民學生學習適應測量結果的差異比較---71 表4-8-1不同都會地區國中原住民學生學習適應測量結果的差異比較-----73 表4-9不同族群的國中原住民學生在學習適應測量結果的差異比較-------82 表4-10移居於新北市都會區時間長短的國中原住民學生在「學習適應測量」 結果的差異比較表------------------------85 表4-11不同家庭居住關係的國中原住民學生在學習適應測量結果的差異比較----86 表4-12不同年級的國中原住民學生在學習適應測量結果的差異比較---87 表4-12-1不同年級的國中原住民學生在學習適應測量結果的差異比較----88 表4-13不同家長社經背景的國中原住民學生在學習適應測量結果差異比較-89

    一、中文部份
    王慧豐(2001)。生涯覺察教育方案對國小都市原住民學童生涯覺察能力與生涯抱負影響。國立花蓮師範學院社會科學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市。
    王木榮等(1990)。南投縣國民中小學原住民與非原住民學生互動性研究。台中師院原住民教育研究,未出版,台中市。
    王玉屏(1982)。國中低收入學生行為困擾、學習態度與學業成就調查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王鍾和、陽琪、李琴川(1980)。適應心理衛生。台北:大洋。
    王齡慶(1992)。少數族群青少年學校生活適應之相關因素探討。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王瑞仁(1984)。國民中學學生生活調適問題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朱敬先(1986)。學習心理學。台北:千華。
    朱經明(1981)。國中生自我觀念、友伴關係及其影響因素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何福田(1973)。台灣地區青春期男女學生困擾問題之調查研究。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李亦園(1983)。山地行政政策之研究與評估報告書。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李亦園、歐用生(1992)。我國山胞教育之方向定位與課程內容設計研究。台北:教育部教育研究委員會。
    李文富(1999)。台灣原住民教育改革分析---一個批判教育學的觀點。國立東華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市。
    李平(譯)(1997)。Thomas Armstron著,經營多元智慧---開展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台北:遠流。
    李苹綺(譯)(1998)。James A. Banksm著,多元文化教育概述。台北:心理。
    李建興、簡茂發(1992)。縮短山地與平地學校教學效果差距之改進方案之研究。台北:教育部教育研究委員會。
    李坤崇(1996)。學習適量表指導手冊。台北:心理。
    李坤崇(1996)。國中學生學習適應及其相關之研究。台南師院學報,27,75~94。
    李坤崇、歐慧敏(1993)。行為困擾量表編製報告。台北:中國測驗學會(委託研究)。
    李曉晶(2002)。台灣慈輝班學生在校生活狀況及學校適應之調查研究。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市。
    李清標(1998)。家庭結構與學業成就之關聯性。國立台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東市。
    牟中原(1996)。原住民教育改革報告書。台北:行政院教育改革諮議委員會。
    林進材(1992)。國小六年級城村學生之學習適應。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林進材(1996)。青少年問題檔案:個案與對策。台北:商鼎。
    林慧珍(1999)。從原住民生活與學習型態談原住民成人教育方案設計。載於洪泉湖、吳學燕(主編),台灣原住民教育(頁:221-236)。台北:師大書苑。
    林明芳(2000)。泰雅族學童國語及數學學習式態之探究一以翡翠國小為例。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多元文化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市。
    林建平(1997)。學習輔導理論與實務。台北:五南。
    林素妃(1992)。增進學習技巧的團體輔導對學習適應欠佳兒童的影響學習效果。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市。
    林忠信(2004)。國小原住民學生學習適應之調查研究---以南投縣原住民學生為例。台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林慧萍(1999)。淺談國小原住民教育之困境與因應之道。原住民教育季刊。台東。
    武曉霞、徐文濤(2004)。臺北縣外籍配偶基本教育學習需求評估之研究。臺北縣教育局外籍配偶專案研究報告。
    臺北縣教育局(2008)。臺北縣終生教育四年發展計畫書。
    宋佩芬、周鳳美(2003)。教師應付九年一貫課程改革的態度與原因:試辦階段的觀察。課程與教學季刊,6(1),95-112。中華民國課程與教學學會。
    季紅瑋(1996)。台北都會區原住民族國中生壓力因應麗程初探—以優勢觀點分析。私立東吳大學社會工作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吳天泰(1996)。父母對子女教育的看法。台東師院:原住民教育季刊。第四期。
    吳天泰(1998)。原住民教育概論。台北:五南。
    吳新華(1996)。兒童的適應問題。台北:五南。
    吳昌期(2001)。國中中途輟學學生就讀國中補校學習適應與升學意向之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吳清山、劉春榮、陳明忠(1995)。都會原住民兒童生活適應與學習適應及其關聯研究。初等教育月刊,4,147—180。
    吳正勝(1981)。大一學生學習適應之調查研究。輔導學報,4,81—134。台北市。
    吳正勝(1981)。大學聯招新制錄取大一學生聯考經驗及學習適應之調查研究。輔導學報,10,223—226。台北市。
    吳清山、劉春榮、陳明終(1995)。都會原住民兒童生活適應與學習適應及其關聯研究。初等教育學刊,4,147~180。
    任秀媚(1986)。山地單語與雙語兒童語文能力與智力之比較。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卓石能(2002)。都市原住民學童族群認同與其自我概念、生活適應之關係研究-- 以高雄市原住民國小學生為例。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市。
    洪麗晴(1996)。原住民與非原住民國小學童推理表現及其策略使用之差異研究。國立新竹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洪儷瑜(1995)。學習障礙者教育。台北:心理。
    洪儷瑜(無日期)。以教師觀點探討義務教育階段補救教育系統。
    取自:http://www.nknu.edu.tw/~edu-/new-eduweb/ 取自現代教育論壇15,465~468。國立教育資料館。
    洪冬桂(1986)。我國大學適應問題、因應行為、求助偏好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巫淑蓉(1998)。課前靜坐對兒童學習適應與學業成績之影響。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市。
    周德禎(2001)。教育人類學導論---文化觀點。台北:五南。
    周德禎(2001)。排灣族教育--民族誌之研究。台北:五南。
    俞可平(1999)。社群主義。台北市:風雲論壇。
    洪寶蓮(1987)。國中學生個人與環境因素對其學習行為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胡幼慧、姚美華(1998)。一些質性方法上的思考。載於胡幼慧(主編),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頁:141-157)。台北:巨流。
    孫大川(1991)。久久酒一次。台北:張老師文化。
    孫大川(1993)。族群觀。載於吳密察、江文渝(主編),體檢國小教科書(頁:179-186)。台北:前衛。
    孫大川(1999)。從歷史發的觀點探討原住民教育。載於原住民文化與教育通訊雙月 刊。台灣原住民教育學會。
    孫大川(2000)。夾縫中的族群結構。台北:聯合文學。
    孫敏芝(1998)。國小教室生活面貌探討:質化研究經驗之旅。載於黃政傑(主編),質的教育研究:方法與實例(頁183-218)。台北:漢文。
    凌平(2001)。原住民國小學生族群認同與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一以屏東地區為例。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市。
    郭丁熒(1988)。推展環境教育的動力--談社會資源之利用。社教,27,31-35。
    郭瑞芬 都會區弱勢學生之學習處境—一群孩子一所學校一個都會區兩個世界。現代教育論壇15,465~481,國立教育資料館。
    莊三修(1995):教育行政與原住民改革關係研究。台北:行政院教育改革審議委員會委託研究專案。
    浦忠成(1996)。台灣原住民口傳文學。台北:常民文化。
    浦忠成(1996)。原住民社區文化與原住民教育改革關係研究。台北:行政院教育改革審議委員會(委託研究)。
    高淑芳、何秀珠(1997)。桃竹苗地區山地國小兒童之家庭環境、學習概況、行為調查研究---訪視當地資深教師。原住民教育季刊。台東。
    高強華、戴維揚(主編)(2001)。族群融合的新境界一原住民教育文化。台北:師大書苑。
    彭玉慧(2008)。北縣國補校新住民學生學習適應與就讀國中補校學習需求之調查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張新仁(1982)。國中學生學習行為之研究。國立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張春興(1976)。國小男女兒童學習行為的差異與其教師性別的關係—性別角色的認同楷模對學生學習行為影響的分析研究。教育心理學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學報,9,1-20。
    張春興(1996)。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台北:東華。
    張淑美(2002)。原住民中小學教育現場的省思與展望。載於屏東師院(主編),91原住民教育學術研討論文集(頁347-348)。屏東:屏東師範學院。
    張錦裕(2002)。學校情境中影響台灣原住民國中升族群認同因素之研究—以花蓮地區 阿美族為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公民訓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張煌熙(1995)。為平等而設計:美國補償教育方案的經驗。初等教育學刊,4,111~112。台北市立教育大學。
    陳德正(2003)。從文化脈絡中的教育主題談原住民學生之學習適應—以邊蓮國中的德魯固族學生為例。國立東華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市。
    陳美如(2000)。多元文化課程的理念與實踐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陳枝烈(1996)。都市原住民兒童適應問題之探討—兩個兒童的晤談。原住民季刊,1,33~55。台東。
    陳枝烈(2001)。文化差顯與兒童學習的關係。載於2001國立立花蓮師範學院多元文化教育研究所(主編),九年一貫課程與多元文化教育研討會論文集(頁53-68)。花蓮。
    陳正田(2002)。原住民學生學習表現與社會適應問題探究。載於2002慈濟大學(主編),九年一貫課程原住民學校教育研討會論文集(頁47-58)。花蓮。
    陳麗華(1997)。族群意象與族群距離:都市小學班及裡的原漢族群關係探討。多元文化教育的理論與實際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172~204。台北。
    陳麗華、劉美慧(1999)。花蓮縣阿美族兒童的族群認同研究之發展。花蓮師院學報,9,177~226。
    許育典(2000):人的自我實現作為原住民教育基本權的核心建構一21世紀原住民住民族教育的法制展望藍圖。成大法學,3,25~61。
    章勝傑(2001)。台東--布農部落國中輟學生歸因歷程研究,台東師院學報,2002,13,91~136。
    湯仁燕(1998)。原住民教育發展的困境與突破。中等教育,49(3),85~94。台北市。
    黃立婷(2006)。新住民社經地位、文化資本、教育期望對其子女自我概念與學習適應之關係研究-以台北縣國小中高年級為例。國立台北教育大學教育政策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黃冠盈(2001)。從文之化差異面向探討原住民國中新生之學校適應—以三位泰雅族學生為例。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多元文化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市。
    傅仰止(1985)。臺灣原住民困境歸因解釋--比較漢人觀點與原住民觀點。中央研究院民族研究所集刊,77,35~87。台北市。
    程炳林(1991)。國民中學生激勵的學習策略之相關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蔡敏玲(1994)。在文化脈絡中創塑意義一從Vgotsky的理論思考文化刺績激[的議 題。教育論壇。臺北:國立教育資料館。
    蔡敏玲、陳正乾(1997)。L.S.Vygotsky原著,社會中的心智—高層次心理過程的發展。台北:心理。
    蔡春蘭(2005)。都市原住民後代的族群認同—以十二位都市原住民後代為例。國立東華大學族群關係與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市。
    楊深坑(1996)。理性的冒險、生命的行動即主體性的失落與拯救。國立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集刊。
    劉蔚之(1998)。人種誌教育研究之經驗分享---從「一個山地學校的多文化教育之俗民誌研究」談起。載於黃政傑(主編),質的教育研究:方法與實例(頁251-273)。台北:漢文。
    劉美慧(1999)。多元文化取向的社會科教學研究。高雄:復文。
    賴玉粉(1995)。花連縣原住民、非原住民國小學童學習適應與自我觀念之比較研究。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初等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市。
    盧強(1986)。山地國中學生自我概念、生活適應與學業成就之調查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賴坤宏(2002)。多元智能融入模式教學與低成就學童學習方式、學習成就與學習動機之探討。國立台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市。
    簡茂發(1986)。大學生適應問題及其相關因素之探討研究。國立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集刊,28,1~90。台北市。
    羅惠筠、陳秀珍譯(1994)。Charles G. Morris原著,現代心理學---生活適應與人生成長。台北:美亞。
    譚光鼎(1998)。教育與族群。現代教育社會學。台北:師大書苑。
    譚光鼎(1998)。原住民教育研究。台北:五南。
    譚光鼎(2000)。原住民教育改革的檢討與展望。原住民文化與原住民教育通訊雙月刊。台灣原住民教育學會。
    譚光鼎(2001)。原住民學生適應與流失問題一新竹縣原住民學生的探究。載於2001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多元文化教育研究所---九年一貫課程與多元文化教育研討會論文集(頁45-68)。花蓮。
    譚光鼎(2002)。臺灣原住民教育---從廢墟到重建。台北:師大書苑。
    教育部行政院原住民委員會(2008)。2008原住民教育學術研討會---文化與教育的對話成果報告。台北:作者。
    二、西文部分
    Abraham H. M. (1968). Hierarchy of Needs Theory. New York: Brooklin Academy. 
    Atwater, E. (1987). Psychology of adjustment: Personal growth in changing world.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Hill.
    Bourdieu, P. (1997). Outline of a theory of practice. (R. Nice, Trans.).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Erikson, E. H. (1963). Children and society. New York: Norton.
    Hollander, E. P. (1967). Principle and method of social psychology.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Hurlock, E. B. (1978). Child development. New York: McGraw-Hill.
    Lazarus, R. S. (1969). Patterns of adjustment and human effective. New York: Mc Green-Hill.
    Pilling, D. (1990). Escape from disadvantage. London: Falmer Press.
    Piaget, J. (1980). The child's conception of time. (A. J. Pomeran Trans.). London:
    Routledge & Kegan Paul. (Original work published in 1946).
    Vygotsky, L. S. (1962). Thought and language. Cambridge, MA: MIT Press.
    Vygotsky, L. S. (1978). Mind in society.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無法下載圖示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