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盧俊哲 |
---|---|
論文名稱: |
國中生網路非行認知與態度關係之研究-以澎湖縣為例 |
指導教授: | 林安邦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 Department of Civic Education and Leadership |
論文出版年: | 2012 |
畢業學年度: | 100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27 |
中文關鍵詞: | 網路非行 、網路非行認知 、網路非行態度 |
英文關鍵詞: | Internet delinquency, the recognition of Internet delinquency, the attitude of Internet delinquency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102 下載:10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國中生在網路上的觸法行為與偏差態度已是屢見不鮮的社會現象,本研究因此以國中生為受試對象,將網路犯罪與偏差結合為網路非行,研究目的為探討澎湖縣國中生網路非行認知與態度的現況,並分析不同背景變項國中生在網路非行認知與態度的差異情形,並分析網路非行認知與態度兩者之間的關係,進而提出建議。
本研究採用調查研究法,採問卷調查方式進行,以「澎湖縣國中生網路非行認知與態度之調查問卷」為研究工具。研究對象為100學年度澎湖縣全體國中九年級學生,共計回收982份有效問卷。以SPSS軟體進行預試資料項目分析與信度分析,並針對正式問卷資料利用描述性統計、t考驗、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皮爾森積差相關與多元迴歸等統計方法來分析與驗證。
綜合研究發現,歸納結論如下:
一、澎湖縣國中生網路非行認知良好。
二、澎湖縣國中生網路非行態度良好。
三、國中生網路非行認知因「學校類型」、「平日上網時數」與「網咖消費頻
率」不同而有顯著差異
四、國中生網路非行態度因「性別」、「平日上網時數」、「假日上網時
數」、「網咖消費頻率」與「家長管教方式」不同而有顯著差異
五、國中生網路非行認知與態度之間呈現顯著正相關,意即對於網路非行認知
較佳的國中生其網路非行態度亦較正向。
六、迴歸分析發現,國中生網路非行認知對網路犯罪態度之解釋力為11.8%;
國中生網路非行認知對網路偏差態度之解釋力為12.1%,均已達顯著相
關。
最後提出結論與建議,供教育行政機關、國中學校、教師作為參考,並對後續研究者提出相關的具體建議。
Junior high students’ deviant attitude and Internet crime have become ordinary phenomenon. The objects of this study are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and this study
combines the Internet crime and deviant behavior. The aim of this study is to investigate the recognition and attitude of Internet delinquency of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in Penghu, to analyze the differences and variables of the recognition of Internet delinquent attitude and to analyz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recognition and attitude. Furthermore, some suggestions are thus provided.
The method of this study is questionnaire investigation, “The Questionnaire of the recognition and attitude of Internet delinquency of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in Penghu.” The objects of this study are all 9th graders in Penghu. The total of the valid questionnaires is 982. The reliability of this data was analyzed and examined
by SPSS, descriptive statistics, t-test, single variable factor analysis, Pearson product-moment correlation, and multiple regression analysis.
This study provides some conclusions as follows:
1. The recognition of Internet delinquency of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in Penghu is positive.
2. The attitude of Internet delinquency of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in Penghu is positive.
3. The difference among “school type,” “the daily time of using the Internet,” and “the frequency of consuming at Internet Café” of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is significant.
4. The difference among “gender,” “the daily time of using the Internet,” “the time of using the Internet on holidays,” “the frequency of consuming at Internet Café,” and “parents’ discipline mode” of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is significant.
5. There’s a posi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delinquent recognition and attitude,
which means if the junior high has better recognition, their attitude tends to be positive.
6. Multiple regression analysis proves that the explanation ability of Internet delinquency recognition and attitude from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is 11.8%. The explanation ability of Internet deviant attitude from junior high is
12.1%. Both reveal significant difference.
Finally, the study provides conclusions and suggestions for the education authority, junior high schools and teachers. It also provides some specific suggestions for future researchers.
一、中文部分
王銘偉(2001)。網路犯罪相關問題之研究。新竹:新竹地方法院。
王舒薇(2003)。台北縣某國中學生網路交友行為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王錦慧(2005)。國中生網咖使用、網路沉迷之調查與網咖少年成長團體之輔導成效(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慈濟大學,花蓮縣。
王瑞玉(2006)。國小高年級學生網路著作權實驗教學成效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南大學,臺南市。
王智弘(2009)。網路諮商、網路成癮與網路心理健康。台北:學富文化。
王惠儀(2009)。國中學生網路霸凌調查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嘉義大學,嘉義。
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2009)。1999-2005少年網路犯罪類型。台灣社會變遷全紀錄。取自http://www.ios.sinica.edu.tw/TSCpedia/
內政部警政署刑事警察局(2010)。99年1-6月電腦網路犯罪概況。警政統計通報。取自http://www.npa.gov.tw/NPAGip/wSite/
江南逸(2002)。國中生使用網路之偏差行為和網路沈迷程度對生活適應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正大學,嘉義縣。
向倩儀(2006)。網路色情對青少年強暴迷思態度的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政治大學,臺北市。
向陽公益基金會(2001)。e世代青少年網咖經驗調查報告。向陽資料庫。取自http://www.tosun.org.tw/database_detail.asp?main_id=00002
呂振祺(2004)。國中生的網路使用使用行為對網路素養、學習自我效能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靜宜大學,臺中市。
何惠鈺(2007)。以自我認同與網路沉浸觀點探討部落格使用者之態度與行為(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東華大學,花蓮縣。
李文昌(2005)。臺北縣國民中學學生電腦網路素養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灣師大,臺北市。
李芝熒(2008)。人際關係及個人特質與國中生網路使用行為之關聯性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成功大學,臺南市。
李禮錦(2009)。國小六年級學童之網路使用情形對性態度的影響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樹德科技大學,高雄市。
李盈數(2010)。臺北縣某國中學生網路成癮及其相關因素之調查(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灣師大,臺北市。
余智誠(2011)。臺北市國中生網路倫理態度與網路倫理行為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灣師大,臺北市。
林朝夫(1991)。偏差行為輔導與個案研究。臺北:心理。
林宜隆(2000)。網際網路與犯罪問題之研究。桃園:警察大學。
林宜隆、邱士娟(2003)。我國網路犯罪案例現況分析。資訊、科技與社會學報,3(2),73-88。
林季謙(2003)。不同網路能力、人格特質與人際關係中小學生對網路成癮的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南華大學,嘉義縣。
林珊如、黃宏宇(2004)。網路敵意及網路沉迷。教育與心理研究,27(2),325-352。
林義貴、林宏燦、蔣俊宏(2005)。資訊社會與網路犯罪。臺北:松根。
林奐名(2008)。你淪陷了嗎?網路色情面面觀:談網路色情內容對青少年的涵化效果(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政治大學,臺北市。
林崇欽(2003)。線上調查系統發展及國中生資訊倫理態度與行為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灣師大,臺北市。
林麗貞(2005)。網路遊戲對國中生影響層面之探討。師說,188,8-12。
林怡杉(2008)。北部地國小學童網路素養與網路沉迷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灣師大,臺北市。
林維珉(2009)。國小高年級學生資訊倫理態度與行為意向之研究-以臺北市某國小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林玉茹(2009)。台中市國中學生網路交友、異性交往態度與性行為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高雄師大,高雄市。
林明鴻(2010)。青少年犯罪類型城鄉差異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東華大學,花蓮縣。
林文正(2010)。網路偏差行為-網路霸凌。屏縣教育,43,14-21。
林淑靜(2010)。國中生「網路宅世代」之調查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嘉義大學,嘉義市。
吳武典(1992)。偏差行為的診斷與輔導。現代教育,7(1),17-26。
吳明隆(2005)。SPSS統計應用學習實務:問卷分析與應用。臺北:知城數位科技。
吳明隆、簡妙如(2009)。青少年網路霸凌行為探究。中等教育,60(3),90-109。
周桂穗(2006)。師生對於線上遊戲之認知差距:以高雄縣市中等學校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山大學,高雄市。
周至宏(2007)。青少年網路犯罪的成因、類型與防範對策。師說,200,32-35。
周芊、陳東園(2008)。網路中的危機。臺北:空大。
法務部(2010)。少年兒童犯罪概況及其分析。臺北:法務部。
范國勇、黃志龍、王俊雄(2006)。網路犯罪成因與防治之研究。中央警察大學犯罪防治學報,7,259-284。
邱信凱(2010)。青少年網路使用、情緒調節與生活壓力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嘉義大學,嘉義市。
洪毓蓮(2001)。台北都會區國中生網路行為、態度、素養之統計分析(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大學,新北市。
洪定宏(2010年11月1日)。貼色圖衝人氣 國中美眉被逮哭求饒。自由時報。取自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10/new/nov/1/today-so2.htm
洪華檜(2006)。國小中高年級學生的網路行為、管理認同態度與親子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南大學,臺南市。
施香如(2004)。網路與青少年─談網路的影響與網路沉迷的預防。透視犯罪問題,4,4-15。
侯崇文、周愫嫻(2008)。桃園縣國中在學學生使用網路衍生問題及防處策略之研究。桃園縣政府警察局委託研究。
留美琪(2010)。國民中學學生網路沉迷與心理需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中教育大學,臺中市。
黃玉蘋(2004)。國中學生網路使用行為與人際關係、自我概念之關係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高雄師大,高雄市。
黃俊祥(2007)。少年網路偏差與犯罪行為成因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警察大學,桃園縣。
黃祥益(2006)。台灣地區少年網路犯罪與被害特性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警察大學,桃園縣。
黃淨喻(2006)。青少年我行我素態度對網路犯罪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靜宜大學,臺中市。
黃雪紅(2006)。國小學童法律知識與態度之調查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嘉義大學,嘉義市。
黃奕閔(2008)台南縣市國小六年級學童網路禮儀態度與行為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南大學,臺南市。
黃合圓(2009)。國中生網路線上遊戲成癮傾向、攻擊行為及相關因素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大葉大學,彰化縣。
黃天佑、黃士珍(2010)。國中生網路霸凌行為相關影響因素之研究。資訊科學應用期刊,6(2),1-15。
黃培瑜(2010)。網路使用情形對非行少年負面情緒、偏差行為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元智大學,桃園縣。
許福生、黃芳銘(2003)。台灣地區在學青少年網咖經驗初探。載於許福生、黃芳明主編,e世代青少年網咖問題Q&A(63-121)。台北:向陽基金會。
許維維(2009)。國中生網路虛擬財物竊盜之加害人與被害人特性分析(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大學,新北市。
許梅芳(2010)。國小學童社群網站使用行為與資訊法律認知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中教育大學,臺中市。
張春興(1987)。心理學。臺北:東華。
張春興(1991)。張氏心理辭典。臺北:東華。
張俊文(2003)。網路咖啡店對少年問題行為影響之研究─以高雄地區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義守大學,高雄市。
張其清(2003)。高職學生網際網路應用之法律知識硏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灣師大,臺北市。
張筱苓(2006)。國中生親子關係、網路使用情形與其性態度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嘉義大學,嘉義市。
張耀中(2009)。青少年從事網路不當行為相關因素之分析─以桃園縣國中生為例。犯罪與刑事司法研究,13,1-48。
張鴻成(2010)。國中生線上遊戲成癮及偏差行為相關之研究-以臺北縣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大學,新北市。
張正疆(2010)。高雄市國小高年級學童之線上遊戲使用現況及其與攻擊行為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南大學,臺南市。
陳淑惠(1998)。上網會成癮。科學月刊,29(6),477-481。
陳鴻斌(2000)。網際網路犯罪之研究。著者自印。
陳富添(2002)。網咖青少年網路成癮相關因素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警察大學,桃園縣。
陳冠名(2004)。青少年網路使用行為及網路沉迷的因素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陳瀅淑(2004)。國小法治教育之探討-以台南市國小學童法律知識與態度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南教育大學,臺南市。
陳雅君(2005)。中學生網路非行相關問題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灣師大,臺北市。
陳致豪(2007)。高中職學生接觸網路色情與性態度、性行為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山大學,高雄市。
陳怡璇(2008)。性別、少年網路偏差與犯罪行為影響因素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警察大學,桃園縣。
陳佩庭(2008)。臺東縣國中生網路使用行為、動機與網路成癮之調查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東大學,臺東縣。
陳怡吟(2009)。網路法律認知與態度相關性之研究─以台中縣東勢鎮國中生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灣師大,臺北市。
陳佩佩(2011)。台南市國民中學學生網路使用行為與網路素養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灣師大,臺北市。
陳怡君(2011)。臺北市國中生網路使用行為、網路沉迷與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灣師大,臺北市。
教育部電子報小組(2010年6月24日)。網路成癮嚴重 教部呼籲「上網不迷惘」。教育部電子報。取自http://epaper.edu.tw/
郭祐榕(2009)。網路霸凌被害者之被害特質分析:以嘉義市地區國中生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正大學,嘉義縣。
彭武德(2004)。網路與青少年行為之研究。兒童福利,4,185-208。
董旭英、張楓明、李威辰(2003)。青少年犯罪與偏差行為理論。載於齊力、董旭英主編,台灣青少年偏差行為之剖析。嘉義:南華大學社會教育學研究所。
董潔如(2002)。高中學生網路使用動機、使用行為、個人特性與網路沉迷現象之初探(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山大學,高雄市。
溫雅馨(2004)。宜蘭地區中等學校學生網路使用情形與其偏差行為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佛光大學,宜蘭縣。
楊士隆(2003)。高中職專科學校學生接觸網際網路援助交際訊息、認知、經驗與影響因素之實證研究。犯罪學期刊,6(2),83-126。
楊青垂(2005)。少年沉迷網路之研究-子女與父母管教之觀點(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正大學,嘉義縣。
廖有祿、李相臣(2003)。電腦犯罪-理論與實務。臺北:五南。
臺北市政府警察局(2011)。少年較易觸犯的網路犯罪有以下幾種。少年e檔案法令宣導Q&A。取自http://www.tcpd.gov.tw/
劉作揖(2007)。少年觀護工作。臺北:五南。
葉淑菁(2003)。國小學童網路使用行為與網路倫理態度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屏東師院,屏東縣。
葉青燕(2005)。國中生網路色情經驗與性態度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花蓮師院,花蓮縣。
葉士如(2009)。國中學生網路成癮與偏差行為之研究─以基隆市國中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銘傳大學,臺北市。
葉雅萍(2010)。國中生網路成癮與家長教養方式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彰化師大,彰化縣。
廖家和(2009)。影響中學學生網路成癮與虛擬人際關係之相關因素─以臺中縣某中學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灣師大,臺北市。
蔡德輝、楊士隆(2003)。少年犯罪-理論與實務。臺北:五南。
蔡春美(2005)。維持良好親子關係的要訣。載於蔡春美、翁麗芳、洪福財合著,親子關係與親職教育。臺北:心理。
蔡嘉雯(2007)。國中學生參與網路遊戲對偏差行為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靜宜大學,臺中市。
蔡博忠(2008)。台東縣高中職學生父母管教態度、自我控制能力與網路偏差行為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東大學,臺東縣。
蔡義聰(2010)。網路遊戲沉迷與偏差行為相關問題研究-以臺東縣國小學童為例。臺東大學,臺東縣。
蔡孟尚、王錦義(2008年4月11日)。少女搶男友 部落格飆髒話。自由時報。取自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08/new/apr/11/
盧浩權(2004)。青少年網路沉迷現象與生活壓力、負面情緒之相關研究-以台中市高中生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靜宜大學,臺中市。
歐家喬(2009)。少年早發性與晚發性的網路沉迷影響因素之研究-以桃園縣國中生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大學,新北市。
賴亞歧(2011)。青少年網路遊戲成癮傾向與心理需求、自我概念、同儕關係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謝文彥(1996)。家庭因素與偏差行為關係之研究。警政學報,28,139-155。
謝寶蓮(2007)。臺北縣國中生網路成癮與電腦學習成就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科技大學,臺北市。
謝巧茹(2008)。國中生之自尊、網路交友狀態與網路援助交際態度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灣師大,臺北市。
魏麗香(2002)。青少年沉迷網咖經驗及其影響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正大學,嘉義縣。
魏志珍(2005)。台中市高中職學生參與網路連線遊戲與友伴關係、偏差行為態度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靜宜大學,臺中市。
魏鈺珊(2006)。國中學生網路使用行為、親子關係與異性交往態度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嘉義大學,嘉義市。
顏維翰(2006)。國中生網路成癮城鄉差距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義守大學,高雄市。
顏淑惠(2008)。網路援交與當代青少年次文化:以台中地區高中女學生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大學,新北市。
蘇英杰(2002)。國中學生網咖經驗與學習表現、偏差行為之相關研究─以高雄市右昌國中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高雄師學,高雄市。
蘇益志(2006)。觸法少年輔導實務。台北:心理。
蘇詠翔(2010)。網路偏差行為衡量及分析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大學,新北市。
二、外文部分
Baumrind, D.(1991). The influence of parenting style on adolescent competence and substance use. Journal of Early Adolescentc, 11, 56-95.
Candice, M.(2007).Generation MySpace: Helping Your Teen Survive Online Adolescence. NY:Marlowe & Company.
Denegri-Knott, J. & Taylor, J.( 2005). The Labeling Game: A Conceptual Exploration of Deviance on the Internet. Social Science Computer Review, 23(1), 93-107.
Ferrante, J. (2007). Sociology: A Global Perspective. Belmont, CA:Wadsworth.
Gecas, V. & Seff, M. A.(1990). Families and adolescents: a review of the 1980s. Journal of Marriage and the Family, 52, 290-309.
Griffiths, M. D. & Hunt, N.(1998). Dependence on computer games by adolescents. Psychological Reports, 82(2), 475-480.
Joinson, A.(1998). Causes and implications of disinhibited behavior on the internet. In J. Gackenbach (Ed.), Psychology and the internet : Intrapersonal, interpersonal, and transpersonal implications (pp.43-60). San Diego: Academic Press.
Kandell, J. J. (1998). Internet addiction on campus: The vulnerability of college students. Cyber Psychology & Behavior, 1(1), 11-17.
Keen, A. (2007). The Cult of the Amateur: How Today's Internet is Killing Our Culture. Bantam Dell Pub Group.
Mason, K. L.(2008).Cyberbulling: A preliminary assessment for school personal. Psychology in the schools, 45(4), 323-348.
McKenna, K. Y. A. & Bargh, J. A. (1998). Coming out in the age of the Internet: identity demarginalization through virtual group participation.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73, 681-694.
Morahan-Martin, J. & Schumacher, P. (2003). Loneliness and Social User of the Internet. 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 19, 659-671.
Peter, J. & Valkenburg, P. M. (2006). Adolescents’ exposure to sexually explicit online material and recreational attitudes toward sex.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 56, 639-660.
Willard, N. E.(2007).Cyber-safe kids, cyber-savvy teens: Helping young people learn to use the internet safely and responsibly. San Francisco, CA:Jossey-Bass.
Willard, N. (2003). Off-campus, harmful online student speech. Journal of School Violence, 1(2), 65-93.
Young, K. S. (1996). Psychology of Computer Use: XL. Addictive Use of the Internet: A Case that Breaks the Stereotype. Psychological Reports, 79(3), 899-902.
Young, K. S. (1999) .Internet addiction: Evaluation and treatment. Student British Medical Journal, 7, 351-3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