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蔡金惠
TSAI CHIN HUI
論文名稱: 台北都會區都市人口變遷之研究
A Study of the Urban Population Change of Taipei Metropolitan
指導教授: 周學政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地理學系
Department of Geography
論文出版年: 2010
畢業學年度: 98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228
中文關鍵詞: 台北都會區都市發展地理資訊系統人口
英文關鍵詞: Taipei metropolitan area, city development, GIS, population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521下載:66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台北市為台灣政治、經濟、人口的核心都市,然透過各項交通建設的興建,強化台北市與鄰近市鎮的互動,因此單以台北市來看其人口變遷狀況略嫌不足,故本文以台北都會區為研究範圍,且以「里」為單位進行資料分析單元,較以往以鄉鎮市區為研究單位更能了解探討自台北市升格為直轄市後,其人口空間變遷狀況。
    首先建立1966-2008年台北都會區內各村里人口屬性資料庫,再者,數化其早年具村里界的行政區圖以建立村里空間資料庫,最後藉由地理資訊系統的整合以進行鄉鎮市區人口成長率、村里人口規模及村里人口密度等空間分析與繪製人口密度迴歸圖、人口密度等值線圖等空間統計分析,了解歷年來台北都會區人口空間變遷狀況。
    故所得研究結果為:1、台北都會區居民居住型態由「首要型」轉為「中地階層式」發展,驗證Friedman『核心-邊陲』模式所言,大都會區都市-工業擴張,使都市成長並影響周圍地區。2、人口密度的空間分布,符合「離市中心愈遠,人口密度愈低」的理論,但卻不似歐美那樣出現郊區人口密度高於市中心、市中心空洞化的現象。3、台北都會區人口空間變遷為,1989年前,以淡水河起點之板橋市江子翠附近為主,特別是右岸的台北市等人口聚集區,而後都會發展逐漸向其中、上游擴展;1990年時,以河岸附近呈圓形都市發展型態;1998年後,人口以淡水河為軸心往東北方、北北西側、西南方發展,呈現三角形的擴展型態。4、其都市人口空間擴展特色為呈帶狀、走廊帶空間分布,缺乏可辨識的邊界,屬多核心且以交通運輸為主的都市。

    The Taipei City is the core city of politics, economy, and population in Taiwan. However, it is not sufficient to observe its population change trend by the fact that its interactions with nearby townships are intensified by transportation constructions. The thesis employs Taipei metropolitan area as the study scope and village as the analysis unit, which gives us a better insight into the population spatial change after the upgrade of the Taipei City to a municipality than the previous studies based on townships.

    At first, a village population attribution database in Taipei metropolitan area between 1966-2008 is established. Secondly, I digitize digitization the administration districts map with village borders in the early years in order to build a village spatial database. Lastly, with the help of GIS, I analyze townships population growth rate, village population magnitude and its population density. Spatial statistical analysis like population density regression and density contour are drew to understand the population change in Taipei metropolitan area in these years.

    Following are the conclusions:
    1.The living pattern of metropolitan area’s inhabitants
    has developed from “primatecity” to “central place
    hierarchy” which justifies Friedman’s “core-periphery
    model” that “metropolitan city-industrial expansion”
    makes city grow and influence the neighboring area.
    2.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population density is in
    accordance with the theory that the further from the city
    center, the lower the population density. But the
    phenomena occurred in Europe and America that the
    population density is higher in the suburbs than in city
    center, which makes it hollow out, is not observed here.
    3.The population spatial change of Taipei metropolitan area
    is that:
    (a)Before 1989 the starting point of Danshiu River-
    Jiangzicui of Banciao Cicy- was the center, especially
    the highly populated areas like Taipei City on the right
    bank. Then the metropolitan area gradually expanded
    toward the midstream and upstream。
    (b)In 1990 a round-shaped development pattern occurred
    nearby the riverbanks.
    (c)After 1998 the population expanded to Northeast, North
    North-West, and Southwest, with Danshiu River as its
    axis, which presented a triangle pattern of development.
    (d)The feature of the population expansion is that it
    distributes along a corridor space without a
    recognizable border. And it belongs to a multi-core,
    transportation-oriented city.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 1 第二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3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研究內容 6 第四節 研究方法與流程 10 第二章 相關文獻與理論回顧 13 第一節 都市空間理論 13 第二節 英美都會區發展 19 第三節 都市人口密度空間分析探討 24 第四節 國內外都市擴展相關研究 29 第三章 台北都會區之發展 35 第一節 台北都會區之發展歷史 35 第二節 各項國土開發計劃中,台北都會區的定位 40 第三節 台北都會區現況分析 45 第四節 台北都會區都市擴展之相關研究 53 第四章 研究方法 57 第一節 研究範圍之界定 57 第二節 地理資料蒐集 61 第三節 地理資訊系統(GIS)之應用 68 第五章 台北都會區都市人口變遷之實證分析 71 第一節 台北都會區鄉鎮市區人口成長與都市規模變遷 71 第二節 台北都會區歷年各村里人口規模空間分析 88 第三節 台北都會區歷年各村里人口密度空間分析 106 第六章 結論 145 第一節 研究結果 145 第二節 研究限制與建議 148 參考文獻 151 附錄 台北都會區1966-2008年鄉鎮市區及村里人口資料庫(PDF檔) 155

    中文文獻:
    內政部區域計畫委員會 (1983):《台灣北部區域計畫》。台北:行政院內政部。
    內政部區域計畫委員會 (1995):《台灣北部區域計畫(第一次通盤檢討)》。台北:行政院內政部。
    王秋原 (1996):《台北都會區之空間結構的變遷(॥)---都會核心的邊垂性》。台北: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
    王大立、鍾文煌 (2000):<台北都會區人口工作-居住空間分布型態之分析>,《中國民國住宅學會論文集》,9:469-476。
    王佳煌(2005):《都市社會學》。台北:三民書局。
    片桐新自、永井良相、山本雄二(2008)編著:《基礎 社會學》。台北:群學出版。
    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住宅及都市發展處 (1978):《台灣地區综合開發計畫》。台北:行政院經建會。
    朱文彬(1994):《中位方法應用於都市擴張之研究》。逢甲大學建築及都市計畫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
    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 (1996):《國土綜合開發計畫》。台北:行政院。
    台北市政府都市發展局 (2001):《台北市都市發展簡介》。台北:台北市政府。
    李鈴玉 (1994):《台北都會區空間發展之研究(1961-1993)》。文化大學地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何東坡、蕭若杏 (2004):<人口結構轉型對都市計劃與環境管理的挑戰>,《都市計劃與建築管理研討會》。台北:中華民國都市計劃協會,1-22。
    林鈞祥 (1973):<台北市都市發展之地理環境>,《文藝復興月刊》,38:34-38。
    林益厚 (2004):《人口與都市發展》。台北:詹氏書局。
    林承緯 (2005) :《台灣都市蔓延發展型態之研究---以台灣四大都會區為例》。國立成功大學都市計畫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欽榮 (2006) :《城市空間治理的創新策略:三個台灣首都城市案例評析:台北、新竹、高雄》。台北:新自然主義股份有限公司。
    周志龍(2006)編述:《世界都市---競爭策略與產業》。台北:詹氏書局。
    孟靜 (1982):<台北市人口分布與成長之空間變化>,《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研究報告》,8:219-232。
    夏鑄九、劉昭吟 (2003):<全球網絡中的都會區域與城市:北台都會區域與台北市的個案>,《城市與設計學報》,15:39-58。
    洪春誠 (2007): 《對台北都會區捷運系統通車後都會區內人口郊區化現象之觀察》。國立成功大學碩士論文。
    高佩菁(2002):《都市蔓延發展之研究》。國立台北大學都市計畫研究所碩士班。
    章英華(1995):《台灣都市的內部結構:社會生態的與歷史的探討》。台北:巨流圖書。
    陳正祥(1997): 《台北市誌》。台北:南天書局。
    陳坤宏 (2001):《空間結構---理論與方法論》。台北:明文書局。
    莊翰華(2005):《都市社會地理-兼論計畫制度》。新竹:建都文化事業。
    陳冠中 (2005):《移動的邊界》。台北:英屬蓋曼群島商網路與書股份有限公司台灣分公司。
    馮 健 (2006) :《轉行其中國城市內部空間重構》。北京:科學出版社。
    章英華、范維君 (2010):<台北市的人口變遷:以台北都會為範疇的觀察>,《2010年台灣人口學會年會—人口變遷與社會發展論文集》。
    陳錦嫣、黃國展 (2007):《GIS與空間決策分析---Arc GIS入門與進階》。台北:新文京開發。
    陳春志 (2008):《影響台灣地區都市人口密度空間變化因素之探討》。國立成功大學都市計畫研究所碩士班。
    黃名義、張金鶚(2005):<台北都會區大型企業的辦公室區位變遷研究>,《管理評論》,24(4):57-76。
    張景森 (2002):<成長管理技術手冊:用語解說與操作辦法>,《台大建築與城鄉研究所講義》:8-10。
    張永葵 (2005):《應用GIS與細胞自動機(CA)模擬都市空間之擴張—以宜蘭平原為例》。中國文化大學地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管志明 (1990) :《台北市郊區發展的地理研究》。中國文化大學地學研究所博士論文。
    蔡中義(1994):《都會區人口與產業郊區化相互關係之研究---以台北都會區為例》。淡江大學建築(工程)學系碩士論文。
    鄧志松 (2008):<GIS經社資料庫的推廣與應用:人口暨經社資料庫建置計畫>,《國立台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學系數位典藏地理資訊Digital Archives GIScience》:141。
    薛立敏、曾喜鵬、陳雅君 (2002):<區域人口遷入台北都會區地點選擇之實證研究>,《住宅學報》,11(2):159-178。
    戴安蕙 (2003):《台灣北部區域空間經濟變遷之研究(1970-1999)》。中國文化大學地理研究所博士班。
    謝孟謙(2006):《台灣都市擴張之研究》。逢甲大學都市計畫學系碩士班。
    薛益忠(2006):《都市地理學》。台北:三民書局。
    嚴敏蕙 (1996): 《台北都會郊區化與郊區性之研究》。國立台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英文文獻:
    Anthony Downs,(1999):Some Realities about Sprwal and Urban Decline.Housing Policy Debate,10(4):955-974.
    David Goldberg,(1999):Covering Urban Sprawl: Rethinking the American Dream.RTNDF:Environmental Journalism Center:http://www.rtnda.org/pages/media_items/covering-urban-sprawl-rethinking-the-american-dream265.php.
    Dona J.Stewart,Zhi-Yong Yin,Stevan M.Bullard and Jared T.MacLachlan,(2004): Accessing the Spatial Structure of Urban and Population Growth in the Greater Cairo Area,Egypt: A GIS and Imagery Analysis Approach.Urban Studies, 41(1):95-116.
    European Environment Agency,(2006):Urvan sprawl in European The ignored challenge.Publications Office website http://publications.europa.eu/
    G. J. Papageorgiou,(1971):A Theoretical Evaluation of the Existing Population Density Gradient Functions.Economic Geography,47(1):21-26.
    H.S.Sudhira,T.V.Ramachandra,K.S.Jagadish,(2003):Urban Sprawl pattern recognition and modeling using GIS.Map India 2003,GISdevelopment: http://www.gisdevelopment.net/application/urban/sprawl/mi03142.htm.
    Jane Jacobs,(1958):The Death and Life of Great American Cities.吳鄭重 譯注.2008.偉大城市的誕生與衰亡:美國都市街道生活的啟發.台北市:聯經.
    Joan Carles Martori i Cañas and Jordi Suriñach i Caralt,(2002):URBAN POPULATION DENSITY FUNCTIONS: THE CASE OF THE BARCELONA REGION.Universitat de Vic.
    John E.Hasse & Richard G.Lathrop,(2003):Land resource impact indicators of urban sprawl.Applied Geography,23:159-175.
    Joel Kotkin,(2006):THE CITY A GLOBAL HISTORY. 謝佩妏譯.2007.城市的歷史.台北縣:左岸文化.
    Julian D. Marshall,(2007):Urban Land Area and Population Growth: A New Scaling Relationship for Metropolitan Expansion.Urban Studies,44(10):1889-1904.
    Kunstler,James Howard.(1994):The Geography of Nowhere,Simon & Schuster.New York:Touchstone,113-131.
    Peter Hall,(1992):Urban and Regional Planning.張麗堂 譯.1995.都市與區域規劃.台北市:巨流圖書公司.
    Reid Ewing,Rolf Pendall,Don Chen,(2002):MEASURING SPRAWL AND ITS IMPACT,Smart Growth America.http://www.smartgrowthamerica.org/sprawlindex/sprawlreport.html『sprawl city』網站(2007)中都市擴張的定義:http://www.sprawlcity.org/defining.html.
    RUSS LOPEZ and H.PATRICIA HYNES,(2003):SPRAWL IN THE 1990S Measurement,Distribution,and Trends.Urban Aff Rev Thousand Oaks Calif,38(3):325-355.
    Richard Florida,(2008):Who’s Your city?:How The Creative Economy Is Making Where You Live The Most Important Decision of YourLife.任卓、馮克芸.2009.尋找你的幸福城市:你住的地方決定你的前途.台北市:天下雜誌.
    T.Bunting,P.Filion and H.Priston,(2002):Density Gradients in Canadian Metropolitan Regions,1971-96:Differential Patterns of Central Area and Suburban Growth and Change.Urban Stidies,39(13):2531-2552.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