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余青忠 Yu, Chin-Chung |
---|---|
論文名稱: |
桃園縣中等學校田徑選手參與休閒活動現況之調查研究 An Investigation and Study on the Present Participation of Track and Field Athletics in Recreational Activities in Taoyuan County |
指導教授: |
張少熙
Chang, Shao-Hsi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體育學系 Department of Physical Education |
論文出版年: | 2003 |
畢業學年度: | 91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35 |
中文關鍵詞: | 中等學校 、田徑選手 、休閒活動 、休閒效益 、休閒阻礙 |
英文關鍵詞: | Senior High School, Track and Field athletics, Recreation, Leisure effect, Leisure Constraints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279 下載:37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摘要
本研究主要目的,在於探討桃園縣中等學校田徑選手參與休閒活動之現況、分析休閒效益、瞭解休閒阻礙因素,並比較不同變項參與休閒活動之差異情形,以桃園縣境內參加九十二年中小學校聯合運動會之國中、高中田徑選手438位為研究對象。並以研究者自編之「桃園縣中等學校田徑選手參與休閒活動現況調查問卷」做為研究工具,根據實際調查資料以描述性統計、t考驗及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等統計方法進行資料分析,並提出建議做為教練及選手的參考,研究結果發現:
一、桃園縣中等學校田徑選手最常參與之休閒活動項目,前五項依序為:聽音樂、休息、聊天、看電視(錄影帶、DVD)、電腦。
二、桃園縣中等學校田徑選手知覺休閒效益,前五項依序為:可以放鬆心情、可以維持健康體能、可以調整訓練後的身體狀況、可以讓自己更有活力、可以獲得與他人建立友誼的機會。
三、桃園縣中等學校田徑選手休閒阻礙因素,前五項依序為:事先預期人群太過擁擠休閒品質不佳、休閒環境噪音太高、場地設備不足、休閒場地沒有適當的指導人員、沒有多餘時間。
四、不同之性別、學校類別、訓練年資、比賽層級,對桃園縣中等學校田徑選手參與休閒活動現況、休閒效益及休閒阻礙因素,均呈現顯著差異。
關鍵詞:中等學校、田徑選手、休閒活動、休閒效益、休閒阻礙
Abstract
This study aimed to discuss the different track and field athletics participation in leisure activities, to analyze its recreation effect in participating leisure activities, and to understand the elements of its constraints. Furthermore, the author wished to discuss what difference each of these factors may cause during their participation. The author focused his attention on the objects as “the Track and Field Athletics in Junior and Senior High Schools in Taoyuan County.” The author picked up one hundred athletics by stratified random sampling out of the target population, and adopted the author’s own editorial work “An Investigation and Questionnaire of the Track and Field Athletics in Taoyuan County on the Present Participation in Leisure Activities” as a reference. Through analyzing the distribution of population in each activities, the descriptive statistics, creditability in this study itself and the factors mentioned above, along with t-tests and one-way ANOVA, the author reached his conclusions hoping to offer useful suggestions for coaches and athletics.
1、High school athletics participate mostly in the following five recreation activities: listening to music, relaxing, chatting, watching TV(video tapes and DVD), playing computer.
2、Five major leisure effects from participating these activities were: offering relaxation, maintaining health and stamina, post-training body situations, refreshing vigor and also obtaining a chance to build friendship with others.
3、Five leisure constraints participating recreation activities were anticipating overcrowded population which results in poor quality of recreation, the noise during recreation activities, the lack of both recreation equipments, locations which also lack proper directors, and extra time.
4、Sexes, categories of schools, years of training, and levels of competitions did not show apparent differences in participating recreation activities, recreation effects, and leisure constraints of high school Track and Field athletics in Taoyuan County.
Key Words:Senior High School、Track and Field athletics、 Recreation、Leisure effect、Leisure Constraints
引用文獻
一、中文部分
文崇一(1990)。台灣居民的休閒活動。台北:東大圖書公司。
王水文(1994)。台南市國中學生休閒活動之調查研究。國立體育學院體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王冉卉(2001)。週休二日休閒生活的輔導,輔導通訊第 66 期,頁13-16。
王怡菁(1998)。休閒能力、渉入程度與休閒利益關係之研究—以自行車參與者為例。國立體育學院體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王建堯(1998)。影響國中生休閒活動的因素之研究—高雄縣為例。國立台東師範學院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王 垠(2001)。週休二日休閒生活的輔導,輔導通訊第66期,頁8-12。
王美芬(1992)。單親青少年休閒狀況之調查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
王煥琛(1994)。休閒教育從理論與實踐之研討,台灣教育月刊第523卷,頁9-14。台北:台灣省教育會。
田徑規則(2003)。台北:中華民國田徑協會。
行政院(2000)。公務人員週休二日實施辦法,行政院公報,6期,42卷,頁24。
行政院主計處(1996)。八十五年青少年狀況調查。台北:行政院主計處。
行政院主計處(1999)。台灣地區青少年狀況調查報告。台北:行政院主計處。
行政院主計處(2000)。八十九年台灣地區社會發展趨勢調查統計報告。台北:行政院主計處。
余嬪(1996)。國中生之學業成就與遊憩參與型態。測驗與輔導第137期。台北:測驗與輔導雜誌社。
吳文銘(2001)。談休閒輔導之自我娛樂能力,輔導通訊第66期,頁29-32。
呂建政(1994)。休閒教育的發展,台灣教育第523期。台北:台灣教育會。
宋幸蕙(1999)。台灣地區國民中學教師對「休閒教育」課程期望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公民訓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鍾元(1982)。休閒活動,生活素質研究中心研討會論文集(2),頁181-187。台北:明德基金會生活素質出版部。
周柏伶(2001)。高中生的休閒輔導,輔導通訊第66期,頁17-21。
林東泰(1992)。休閒教育與其宣導策略之研究。台北市,師大書苑。
林建地(1996)。我國青少年休閒活動之研究。國立師範大學三民主義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清山(1985)。休閒活動的理論與實務。台北:輔仁大學出版社。
邱皓政(2000)。量化與統計分析—SPSS中文視窗版資料分析範例解析。台北:五南圖書。
高俊雄(1995)。休閒利益三因素模式,戶外遊憩研究第8卷,1期,頁25-28。
高俊雄、溫景財(1996)。休閒行為分析在運動員非運動時間應用之探討,1996年國際運動訓練科學研討會報告書,頁322-334。
高俊雄(1998)。運動員休閒參與之比較研究,1998國際教練訓練科學研討會。台北:中國文化大學。
桃園縣中小學校聯合運動會秩序冊(2003)。桃園:桃園縣政府。
高樹藩(1999)。正中形音義綜合大字典。台北:正中書局。
涂淑芳譯(1996)。休閒與人類行為。台北:桂冠。
張少煕(1994)。青少年自我概念與休閒活動傾向及其阻礙因素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體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少煕(2000)。台北市不同層級學生休閒運動之研究。台北:漢文書店。
張火木(1991)。青少年休閒活動指導手冊。台北:實踐學院。
張玉玲(1998)。大學生休閒內在動機、休閒阻礙與休閒無聊感及自我統合之關係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
教育部體育司(2001)。學校健康促進計畫。台北:教育部。
莊斐瑜(1991)。台北市高中(職)學生休閒學習情況與休閒教育需球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莊耀嘉(1996)。兒童品行異常的原因—低自制力與不良休閒活動,犯罪學期刊第2卷,頁125-150。台北:中華民國犯罪學會。
許義雄(1985)。體育學原理。台北:文景書局。
郭文聰(1991)。在學青少年午夜休閒行為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全壽(1993)。速度、肌力、耐力的生理特性訓練法,國際運動科學研討會論文集。臺中:國立臺灣體院。
陳定雄(1992)。疲勞消除方法,中華民國大專院校第二十三屆運動會運動訓練演講暨座談會專刊。台中:國立台灣體體專科學校。
陳和睦編(1994)。教練訓練指南。台北:文史哲出版社。
陳相榮譯(1988)。運動生理學。台北:精華出版社。
陳美芬(1996)。淺談青少年的休閒生活及其功能。國教之聲,29期,3卷,頁37-42。
陳香蘭(2001,2月13日)。實施週休二日學生照樣K書。聯合晚報。
陳淑莉、張霹霞、林美珍(1993)。試論學校辦理休閒教育,中等教育第44期,頁77~79。
陳彰儀(1984)。休閒活動之選擇與休閒教育,幼獅月刊第384期,頁50-53。台北:幼獅文化事業公司。
陳藝文(2000)。休閒阻礙量表之建構—以北部大學生為例。國立體育學院體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鏡清(1993)。台北市公務人員動態休閒活動現況調查研究—以台北市一級機關為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體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陸光(1987)。我國青年休閒活動及其輔導之研究。台北:行政院青年輔導委員會。
彭懷真譯(1991)。社會學辭典。台北市,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
程紹同(1994)。現代體育發展的新趨勢--運動休閒管理。中華體育季刊,頁25-30。台北市,中華民國體育學會。
程紹同(2000)。中學生運動休閒參與指標研究。台北:漢文書局。
馮麗花(1998)。運動性休閒活動初探,大專體育第35卷,頁103-107。
黃中科(1990)。都市在學少年休閒活動之研究—以台中市在學少年為例。東海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立賢(1996)。專科學生休閒興趣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麗蓉(2002)。桃園縣市國中學生休閒活動參與現況之相關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體育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
楊國樞、張春興(1983)。青少年心理學。台北: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溫景財(1997)。休閒利益與自覺訓練效果關係之研究—以臺灣職棒大聯盟選手為例。國立體育學院教練研究所碩士論文。
葉智魁(1994)。消遙與Scholel:莊子與Aristotle之休閒觀,戶外遊憩研究第7期,3卷,頁79-91。
董國安(2001)。從週休二日談起,輔導通訊第66期,頁26-28。
趙善如(1995)。我不要黯淡無光的青春期—談青少年休閒輔導,學生輔導雙月刊第39期,頁92-97。
蔡崇振(1994)。青輔會—青少年休閒活動之藍圖,社教資料雜誌第193卷,頁8-11。
鄭健雄(1997)。休閒的哲學理念內涵及分類,休閒遊憩行為,頁243
-264。台北:田園城市文化。
薛銘卿(2000)。休閒的基本概念、理論與分類法。休閒輔導專書,頁79-93,台北:行政院體委會、中華民國體育學會。
謝政諭(1989)。休閒活動的理論與實際。台北:幼獅文化。
鍾瓊珠(1997)。大專運動員休閒行為之研究—以國立臺灣體專專長學生為例。國立體育學院教練研究所碩士論文。
蘇振祥(2001)。正心中學學生休閒活動阻礙因素研究。國立體育學院體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二、西文部分
Bammel,g., & Burrus Bammel,L.L.(1996). Leisure and human behavior.
(3rd ed.)Times Mirrior Higher Education Group,Inc.
Bloland,P.A.(1987).Leisure as a campus resourcr for fostering student
develoment, Joumal of Counseling and Development,65,291-294.
Brent, J. R.(1975). On the serivation of leisure acivity types-A perceptual mapping approach. Jouernal of Leisure Research, 7, 128-140.
Brightbill,C.K.(1960). The challenge of leisure. Englewood Cliffs,NJ.
Prentice-Hall.
Crandall,R.(1980). Motivations for leisure, 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12(1),45-53
Huang,A.C.H.(2000).Taiwanese university students’ satisfaction with
sports facilities and exercise equipment in schoo1. Doctor’s
dissertation,(University of South Dakota,Vernilliom,U.S.A).
Jackson,E.L.(1988).Leisure constraints:A survey of past research.Leisure Sciencees,10,203-215.
Kando,T.M.(1980).Leisure and popular culture in transition. TheC.V.Mocdy Company.
Kaplan, M.(1975). Leisure:Theory and policy. NY:Wiley.
Kelly,J.R.(1990).Leisure.(2nd Ed.).Englewood Cliffs, NJ:Prentice Hall.
Kraus, R.(1990). Recreation and leisure in Modern society. (4th Ed.).NY:Harper Collins.
Neulinger,J.(1981).The psychology of leisure.(2nd Ed.). Springfield, IL:C.C.Thomas.
Parry,N.C.A.(1983). Sociological contributions to the study of leisure. Leisure Studies, 2(1), 57-81.
Selye,H.(1979). The Stress of Life. New York:VanNostrand Reinhold.pp.459-463。
William,B.J.(1969).The social circles of leisure.Journal of Leisure Reserch,1(2),125-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