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黃保盛
論文名稱: 高中職奈米科技種子教師在職進修課程內涵之規劃研究
The Curriculum Framework of Nano Technology Implemented for the In-service-Training Teachers of the Senior High School
指導教授: 李景峰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工業教育學系
Department of Industrial Education
論文出版年: 2009
畢業學年度: 97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49
中文關鍵詞: 奈米科技在職進修
英文關鍵詞: nano technology, in-service-training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188下載:9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摘 要
    本研究透過文獻分析、專家會議和德懷術(Delphi Technique)等方法進行研究,主要目的在建構高中職奈米科技種子教師在職進修課程內涵綱要,以提供舉辦高中職教師奈米科技研習機構之參考。本研究以德懷術作為主要研究法,10位專家經過三回合的德懷術問卷過程以達到共識。依據本研究的結果獲得以下結論:
    一、我國高中職奈米科技種子教師在職進修課程內涵架構分成:
    (一)電化學拋光製作;(二)氧化鋁奈米模板製作;(三)氧化鋁奈米薄
    膜製作;(四)奈米場發射顯示技術與檢測機台操作;(五)奈米光觸媒
    理論與實務;(六)電致變色技術原理與應用;(七) 掃描式顯微鏡理
    論與應用;(八)二氧化鈦奈米材料之理論與實務運用;(九)微奈米教
    材編製與教法等九類教學課程,以及25項教學單元。
    二、提出具體四點建議:
    (一)「奈米科技」為創新課程,可參考列為校訂課程;(二)可作為
    奈米科技種子教師在職進修課程實施參考;(三)奈米科技在職進修
    課程實施具有彈性;(四)廣為宣導及舉辦教師在職進修活動。

    Abstract
    The main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develop the curriculum framework of nano technology which can be implemented for the in-service-training teachers of high school. Ten Delphi committees by means of 3 rounds of questionnaires formed the same common consensus and the results of the study. The conclusions of this study were shown as follows:
    1.The curriculum framework of nano technology for high school in-service-training teachers was developed as nine categories: (1)Electrochemical Polishing;(2) Anodic Alumina Oxide As A Template;(3) Anodic Alumina Oxide;(4) Field emission display technology and measuring machine platform are operated;(5) Nano photocatalyst theory and practice;(6) Technological principle and application of Electrochromic;(7)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 theory and application;(8) Titania of oxidizing the titanium and enduring the nanomaterial are used;(9) Micro and Nano teaching material and work out it with the teaching method. The detailed contents in those categories above include twenty five unites.
    2.Four recommendations were provided for educational
    administrator:
    (1)the nano technology is a new created knowledge and can
    be considered as one of the courses in high school
    curriculum;
    (2)nano technology courses can be provided to be a training
    coursework for high school teachers;
    (3)nano technology courses are variety;
    (4)proclamations and activities for high schools should be
    more administrated.

    總目錄 謝誌……………………………………………………………………Ⅰ 中文摘要………………………………………………………………Ⅱ 英文摘要…………………………………………………………….Ⅲ 總目錄…………………………………………………………………Ⅴ 表目錄……………………………………………………………….Ⅶ 圖目錄……………………………………………………………..Ⅷ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研究動機…………………………………..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待答問題…………………………………….5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步驟………………………………………….7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11 第五節 名詞釋義………………………………………………….12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課程設計與發展………………………………………..15  第二節 奈米科技相關人才培育………………………………….34 第三節 奈米科技教育內涵...…………………………………50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 第一節 研究架構......……………………………………55 第二節 德懷術調查研究設計與實施.……………………………56 第三節 資料處理與分析.…………………………………………66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第一節 德懷術小組成員背景分析.………………………………67 第二節 第一回合結果之分析與討論.……………………………68 第三節 第二回合結果之分析與討論.……………………………79 第四節 第三回合結果之分析與討論.……………………………90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第一節 結論....………………………………………………103 第二節 建議..……………………………………………………106 第三節 對後續研究建議..………………………………………108 參考文獻..……………………………………………………………110 附錄一 德懷術委員詳細名單..…………………………………118 附錄二 課程專家會議資料..……………………………………119 附錄三 在職訓練課程內涵問卷草稿..…………………………123 附錄四 在職進修課程內涵第一回合問卷..……………………128 附錄五 在職進修課程內涵第二回合問卷..……………………132 附錄六 在職進修課程內涵第三回合問卷..……………………138 表目錄 表1-1 95課程暫行綱要高中職奈米基礎課程實施科目...…………4 表2-1 國內學者對課程之定義..………………………………………23 表2-2 國外學者對課程之定義.….……………………………………23 表2-3 國內奈米科技〝K-12〞人才培育計畫實施相關統計.…………47 表2-4 國內針對高中職教師辦理奈米科技研習場次..………………49 表2-5 奈米科技專利權人國家..………………………………………53 表2-6 奈米科技專利權人國家的專利數目...………………………53 表3-1 問卷初稿教學單元主題....…………………………………57 表3-2 問卷初稿教學單元細項....…………………………………57 表3-3 德懷術小組背景分析表....…………………………………59 表3-4 專家會議出席名單表...………………………………………60 表3-5 第一回合問卷內容結構表...…………………………………63 表3-6 德懷術問卷專家名單表...……………………………………64 表3-7 德懷術問卷實施進度表....…………………………………64 表4-1 德懷術小組成員基本資料統計表...…………………………68 表4-2 第一回合課程分類統計分析表..………………………………71 表4-3 第一回合各類課程內容統計分析表....……………………78 表4-4 第二回合問卷課程分類統計分析表..…………………………83 表4-5 第二回合各類課程內容統計分析表...………………………89 表4-6 第三回合問卷課程分類統計分析表....……………………93 表4-7 第三回合各類課程內容統計分析表...………………………97 表4-8我國奈米科技種子教師在職進修課程內涵一覽表..…………101 圖目錄 圖1-1 研究步驟...…………………………………………………10 圖3-1 研究架構圖...………………………………………………56

    中文
    丁志仁(1997)。師資培育與教師進修制度的檢討。台北:行政院教改
    會。
    王文科(1999)。教育研究法。台北:五南。
    王昭明 (1986)。我國工業職業教育課程發展之研究。國立台灣師
    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王聖銘(1996)。國民小學教師在職進修課程設計之研究。國立台灣師
    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毛蓮塭(1990)。對教育部推動教育改革意見調查研究。台北:國立教
    育資料館。
    方炳林(1992)。教學原理。台北:教育文物出版社。
    伍振鷟、高強華(1999)。新教育概論。台北:五南。
    田振榮(1990)。技職教育實用性課程評鑑模式之研究,載於中國工業
    職業教育學會年刊:工業職業教育課程發展。台北:全華。
    石筠弢(2001)。課程的本質。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李柏園(1994)。有效的教師在職進修初探。教師天地,68,45-48。
    李奉儒(1997)。英國教師在職進修制度的回顧與展望。載於國立花蓮
    師院進修推廣部主編,進修推廣教育的挑戰與展望。台北:師大
    書苑。
    李俊湖(1992)。國小教師專業成長與教師效能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
    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何福田(1982)。我國台灣地區中小學教師進修制度之研究。國立政治
    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
    林新發(1981)。中英中小學教師在職進修課程之比較。今日教育,40,
    28。
    施良方(1994)。課程定義辨析。載於教育評論文集。
    施良方(2001)。課程理論。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
    吳曉亮(1993)。高工工藝群專業教育人員環境教育研習課程內涵規畫
    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工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吳清基(1987)。國內目前教師進修問題面面觀。國教之友,40(1),
    36-41。
    吳清基(1988)。教師與進修。台北:師大書苑。
    吳清山(1995)。教師法基本精神與重要內涵之探析。國民教育,36(2),
    10-16。
    吳明清(1997)。營造學習型教育專業社群:教師進修的政策目標與制
    度規劃。載於國立花蓮師院進修推廣部主編,進修推廣教育的挑
    戰與展望。台北:師大書苑。
    吳政達(1998)。國小教師在職進修教育的需求評估與績效評鑑方法。
    國教月刊,44。
    林清江(1999)。與教師在一起進行教育改革。教育資料與研究,26,
    2-3。
    林煌(2000)。教師終身進修制度的理念與規劃。教育實習輔導,6(1),
    1-6。
    周談輝、洪榮昭(1993)。高工專業教師環境教育研習課程內涵研究。台
    北︰國科會科教處研究報告。
    徐昊杲(2002)。技職教育研究教戰手冊-SPSS 基礎篇。台北:師大
    書苑。
    張子超(1998)。國民教育九年一貫課程與多科性融入環境教育,載於環
    境教育活動簡訊。教育部。
    張子超(2001)。環境教育課程設計。台北:台灣師大。
    陳俠(1989)。課程論。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陳俐君(2006)。國民小學在職教師專業成長需求研究。國立花蓮教育大
    學行政與領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許志賢(2000)。教育人員的進修現況與未來走向。教育資料與研究,
    34,18-21。
    郭丁熒(1998)。教師進修教育的理論與實踐。載於中華民國師範教育
    學會主編,教師專業成長--理想與實踐。台北:師大書苑。
    陳嘉彌(1997)。教師參與在職進修動機取向與其接受創新程度間之關
    係研究。八十五學年度師範學院教育學術論文發表會論文集(1),
    臺東師院。
    高強華(1996)。變遷社會中的教師在職進修。比較教育的挑戰與展望。
    中國教育學會、中華民國比較教育學會、中華民國師範教育學會
    主編,205-215,台北:師大書苑。
    黃炳煌(1994)。我對國內中小學教師在職進修的一些期盼。教師天地,
    68,16-18。
    黃光雄、楊龍立(2001)。課程設計:理念與實務。台北:師大書苑。
    黃進和(1992)。高工機械群專業教育人員環境教育研習課程內涵研究。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工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梁恆正(1995)。中小學教師在職進修研究專案報告。台北:教育部。
    梁恆正(1997)。教師進修問題。載於高強華主編,願景與革新:學校
    教育革新座談會實錄。台北:台灣師大。
    彭駕騂(1964)。協同教學。教學與生活,14-23。
    楊國賜(1994)。我國教師在職在職進修制度改進芻議。教師天地,68,
    13-16。
    楊思偉(1996)。在職進修教育的趨勢與做法。研習資訊,13,24-30。
    蔡 芸(1997)。學校本位教師專業展之研究-以臺灣省國民中學教師
    為例。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
    蔡保田(1983)。教師在職進修問題。師友月刊,187,9。
    鄭吉泉(1999)。高級工業職業學校專業科目教師學校本位在職進修需
    求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工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蔡培村(1999)。終身學習教師的發展與培育。載於教育資料集刊,24。台北︰教育資料館。
    歐用生(1990)。課程發展的基本原理。高雄:復文。
    歐用生(1995)。教師即師資培育者。研習資訊,13(6),10-15。
    廖哲勳(1991)。課程學。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
    謝文全(1989)。德懷術在教育研究上的應用,教育行政論文集。台北:
    文景。
    饒達欽(1990)。社會重建主義理念對技術職業教育課程之啟示,載於
    中國工業職業教育學會年刊:工業職業教育課程發展。台北:全
    華。
    藍明智(1993)。認知領域目標分類比較,中等教育44( 3),58。
    孫邦正(1995)。普通教學法,課程教材教法通論。台北:台灣商務印
    書館。
    鄭三元、龐麗娟(2001)。論課程的本質。2008年9月5日取
    自:http://www.pep.com.cn/kechjcjf/kcyj-kcgg.htm。
    劉文通(1987)。新竹市國民小學教師在職進修之研究。國立台灣師
    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國科會(2008) 。奈米科技年鑑網。2008年9月5日取自:
    http://nano.nsc.gov.tw/。
    葛林‧費雪班(Glenn Fishbine)著/劉世平譯(2003) 。奈米商機,p.81
    82。台北:培生教育。
    國科會。羅於陵、鄭凱安編譯(2003),全球奈米技術專利趨勢分析。
    國科會(2008) 。奈米創新網。2008年9月20日取自:
    http://www.nano.com.tw。
    經濟部(1992) 。奈米科技市場與發展概況。2008年10月20日取
    自:http://doit.moea.gov.tw/09webs/tech-link.asp。
    教育部(2008) 。奈米人才培育網。2008年10月28日
    取自:http://www.nano.edu.tw/about_us/about/about- 
      01.html。
    台灣大學(2008) 。北區奈米科技人才培育中心。2008年11月1日
    取自: http://inservice.nknu.edu.tw/index2-2.aspx。
    教育部 (2008) 。全國在職教師進修網。2008年11月5日
    取自: http://inservice.nknu.edu.tw/index2-2.aspx。

    英文
    Bloom, B. S. (1956). Taxonomy of educational objectives, The classification of educational goals: Handbook I,cognitive
     domain.Toronto: Longmans, Green.
    Beane, J .A.(1998).Curriculum Integration: Designing the
     Core of Democratic Education. New York : Teachers College
     Press.Custer, R. L. (2000). Journal of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Education Volume 15, Number 2. The odified
     Delphi Technique A Rotational Modification.
    Doll, R. (1996). Curriculum improvement: Decision making
     and process(9th ed.). Needham Heights, MA: Allyn &
     Bacon.Finch, C. R. & Crunkilton, J. R. (1993). Curriculum
     development in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Education(4th
     ed). Needham Heights, MA:Allyn & Bacon.
    Good, C.V. (1973). Dictionary of education(3rd ed.). NY:  
     McGraw-Hill.Green, A. (1995) Core skills, participation
     and progresson in post-compul-sory education and
     training in England and france,Comparative Education, 30
     (1).
    Goodlad, J. S. (1984). A place called school: Prospects for  the future.NewYork:McGraw-Hill.
    Hirst, P. H. (1974). Knowledge and curriculum. London: RKP.
    Johnson, M. (1967). Definitions and models in curriculum  
     theory. International Review of Education, 19, 15-32.
    Oliva, P. F. (1997). Developing the curriculum (4th ed.).  
     New York:Longman.
    Orr, D. W. (1992). Ecological Literacy. NY: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Posner, G. J. (1995).
     Analyzing the curriculum, 2nd ed. New York: McGraw-Hill.
    Rockwell Kay(2002). Research and Evaluation Needs for
     Distance Education: A Delphi Study. Journal of Distance
     Learning Administration, 3(3).
    Tyler, R. W. (1949). Basic principles of curriculum and
     instruction.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Todd, E. A.(2001). A Curriculum Definition and Approach.  
     Retrieved January 10, 2007 from the World Wide Web:
    http://bielefeldts .de/eb_curde.html Tiles, J. E.  
     (1994/5).
    United Nations Educational, Scientific, and Cultural  
     Organization(UNESCO), (1980).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in the Light of the Tbilisi Conference.
    Yager, R. E. & McCormack, A. J.(1982):Assessing  
     Teaching/Learning Successes in Multiple Domains of
     Science and Science Education. Science Education, 73
     (1),45-58.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