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賴慧思 |
---|---|
論文名稱: |
彰化縣立員林國中學生休閒態度與休閒阻礙之研究 |
指導教授: | 黃人傑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政治學研究所 Graduate Institute of Political Science |
論文出版年: | 2007 |
畢業學年度: | 95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80 |
中文關鍵詞: | 國中生 、青少年 、休閒態度 、休閒阻礙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185 下載:47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中文摘要
本研究旨在了解員林國中學生從事休閒活動之態度與休閒阻礙之現況,目的在探討國中生之個人背景因素與其休閒態度與休閒阻礙間之差異性。本研究主要採文獻回顧法與問卷調查法,文獻回顧法乃希望藉由過去專家學者之休閒研究,了解休閒之真實義涵、功能、社會各時期對休閒態度之演變、及各時期休閒態樣之轉變,從過去歷史發展之經驗,作為將來休閒發展之重要參考與借鏡。問卷調查則以彰化縣立員林國中之所有一年級、二年級及三年級學生為取樣對象及取樣範圍,為求本研究之客觀及一致性,本研究之母體排除三個年級之所有啟智班學生。共發出1606份問卷,回收1585份,有效問卷有1580份,填答相同答案者或答案呈規則S排列之無效問卷共5份,有效回收率達98.38%。本研究之目的為:
(ㄧ)探討青少年休閒態度與休閒參與之現況及其關係。
(二)探討家庭因素對青少年休閒參與之影響力
(三)探討學校因素對青少年休閒參與之影響力。
(四)探討青少年對學校休閒教育內容之接受度與期望。
關鍵詞 國中生 青少年 休閒態度 休閒阻礙
參考書目
一、 中文書目
1. 王煥琛著(1999),《青少年心理學》,台北市:心理出版社。
2. 白家倫(2005),《青少年性別角色特質、休閒態度與休閒阻礙間關係之研究—以南投縣高中職學生為例》,大葉大學休閒事業管理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3. 石啟瑤譯(1986),Robert L. Woolfolk 等著,《免除壓力的生活哲學》,台北市:允晨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4. 朱淑儀(2003),《國民中學教師其生活形態與休閒參與之關係研究—以台北市為例》,國立東華大學觀光暨遊憩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5. 何福田(1989),《青少年休閒輔導理念的建立與實務之規劃》,台北市:行政院青年輔導委員會。
6. 何福田(1990),《青少年生活適應與休閒活動規劃之研究》,台北市:行政院青年輔導委員會。
7. 余明書(2006),《國小學童休閒阻礙和休閒參與之研究—以台北縣一所國小為例》,國立東吳大學社會學系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
8. 李惠加著(1987),《青少年發展》,台北市:心理出版社。
9. 李晶審譯(2000),Kathleen A. Cordes/ Hilmi M. Ibrahim 著,《休
彰化縣立員林國中學生休閒態度及休閒阻礙之研究
閒遊憩事業概論》,台北市:桂魯有限公司。
10. 李力昌著(2005),《休閒社會學》,台北市:偉華書局有限公司。
11. 吳東友、楊玉坤著(2002),《統計學》,台北市: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12. 吳明隆著(2003),《SPSS統計應用學習實務—問卷分析與應用統計》,台北市:知城數位科技。
13. 周錦宏、程士航、張正霖編著(2005),《休閒社會學》,台北市:華立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14. 高俊雄編著(2004),《運動休閒管理論文集(三)》,台北市:品度股份有限公司。
15. 翁玉珠(1995),《青少年休閒活動傾向、凝聚力與情緒調適之相關研究》,文化大學家政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16. 郭為藩著(1995),《教育改革的省思》,台北市:天下文化出版。
17. 張春興著(1977),《教育心理學》,台北市:東華書局股份有限公司。
18. 張尚德譯(1988),吳柴爾著,《自由的哲學》,台北市:水牛出版社。
19. 張春興著(1996),《教育心理學》,台北市:東華書局股份有限公司。
20. 張少熙(1994),《青少年自我概念與休閒活動傾向及其阻礙因素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體育研究所碩士,未出版。
21. 張文禎(2001),《國小學生休閒態度與休閒參與之研究—以屏東縣為
參考書目
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22. 張耿介/陳文長著(2004),《休閒社會學》,台北市:新文京開發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23. 陳柏誠譯(2006),大前研一著,《OFF學—會玩,才會成功》,天下雜誌股份有限公司。
24. 淦克超譯(1990),Aristotle 著,《亞里斯多德的政治學》,台北市:水牛出版圖書事業。
25. 黃郁宜(1984),《國中學生在學期間校外生活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26. 黃文真(1986),《台北市國中學生休閒生活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家政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27. 黃迺毓著(1988),《家庭教育》,台北市: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
28. 黃中科(1990),《都市在學少年休閒活動之研究—以台中市在學少年為例》,東海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29. 黃定國(1991),《休閒的歷史回顧與展望》,台灣教育月刊,第482期,1-6頁。
30. 黃永斌著(2000),《少年兒童犯罪問題分析》,台北市:師大書苑。
31. 黃瓊妙(2000),《台北市在學少年不同休閒參與類型之刺激尋求動機、休閒阻礙對其心理社會幸福感之探討》,文化大學兒童福利研
彰化縣立員林國中學生休閒態度及休閒阻礙之研究
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32. 梁玉芳(2004),《彰化地區國中教師休閒活動參與和休閒阻礙因素之探討》,大葉大學休閒事業管理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33. 程小危、黃惠玲合編(1984),《兒童遊戲治療》,台北市:張老師出版社。
34. 彭德中譯(1989),加藤秀俊著,《餘暇社會學》,台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35. 彭犁著(1990),《激變的台灣社會》,台北市:聯經出事業公司。
36. 葉至誠著(1997),《退變的社會—社會變遷的理論與現況》,台北市:洪葉文化。
37. 葉怡矜、吳崇旗、王偉琴、顏伽如、林禹良譯(2005),Geoffrey Godbey 著,《休閒遊憩概論—探索生命中的休閒》,台北市:品度股份有限公司。
38. 葉智魁著(2006),《休閒研究—休閒觀與休閒專論》,台北市:品度股份有限公司。
39. 鄒宇翔(2003),《雲林科技大學學生休閒教育需求與休閒運動阻礙因素之相關研究》,國立雲林科技大學休閒運動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
版。
40. 劉南溟著(1977),《統計學》,台北市: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
參考書目
41. 劉玉玲著(2005),《青少年發展—危機與轉機》,台北市:揚智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42. 蔡文輝著(1993),《社會學》,台北市: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
43. 蔡宏進著(2004),《休閒社會學》,台北市: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
44. 《親職教育與生活教育廣播講座專輯》(1982),教育部訓育委員會。
45. 鍾偉志(2006),《認真性休閒與參與動機、休閒阻礙關係之研究—以網球活動為例》,南華大學旅遊事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46. 戴久永著(1991),《統計概念與方法》,台北市: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
47. 顏妙桂等譯(2004), Veda Beck—Ford / Roy I. Brown 著,《休閒教育訓練手冊》,台北市:幼獅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48. 顏妙桂審譯(2006),Christopher R. Edginton╱Carole J.Hanson╱Susan R. Edginton╱Susan D.Hudsan等著,《休閒活動規劃與管理—Leisure Programming》,台北市:桂魯有限公司。
49. 《辭源(大陸版)—單卷合訂本》(1988),台北市:遠流
50. 龔卓軍、石世明譯(2001),Rollo May著,《自由與命運—Freedom and Destiny》,台北縣:立緒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彰化縣立員林國中學生休閒態度及休閒阻礙之研究
二、 英文書目
1. AAHPER( American Association for Health, Physical Education, and Recreation) (1961). Leisure and the Schools. Washington, D.C.: AAHPER.
2. Bammel, G. & Barrus-Bammel, L.(1996). Leisure and Human Behavior. Dubuque, IA: Times Mirror Higher Education Group.
3. Baumeister, Roy F. (1991). Meanings of Life. New York: The Guilford Press.
4. Brightbill, C. & Mobley, T. (1977). Educating for leisure-centered living. New York: John Wiley & Sons.
5. Crawford, D., Jackson, E., Godbey, G..(1991), A hierarchical model of leisure constraints, in Leisure Sciences(9), 119-127. New York: Crane, Russak.
6. Dattilo, J., & Murphy, W. D. (1991). Leisure education program planning: A systematic approach. State College, PA: Venture Publishimg.
7. Dumazedier, J. (1967). Toward a Sociology of Leisure. New York: The Free Press.
8. Dumazedier, J. (1978). Sociology of Leisure. New York: Elsevier
9. Friedman, M., & Rosenman, R. (1976). Type A behavior and your heart. New York: Knopf.
10. Gay, L. R & Airasion, P. (2000). Educational research: Competencies for analysis and application. NJ: Prentice-Hall.
11. Godbey, Geoffrey (1986). Some selected societal trends and their impact on recreatuon and leisure. In A lilyrature review-the President’s Commission on Ammcan Outdoors. Washington, DC: Government Office.
12. Godbey, Geoffrey (1992). Leisure in your life: An Exploration. State College, PA:Venture Publishing.
13. Gordon, C., Gaitz, C. and Scott, J. (1976). Leisure and Lives: Personal Expressivity across the Lifespan. New York: Van Nostrand Reinhold Co..
14. Jackson, Edgar L. & Thomas L.Burton (1999). Leisure Studies: Prospects for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State College, PA:Venture Publishing, Inc.
15. Kaplan, M. (1975), Leisure: Theory and Policy. New York: John Wiley.
參考書目
16. Kelly, John. R(1987). Freedom to be: A new sociology of leisure. New York: Macmillan Publishing Company,Inc.
17. Kelly, John. R(1996). Leisure. 3rd ed.. Boston: Allyn and Bacon.
18. Kelly, John. R& Valeria J. Freysinger (2000). 21st Century Leisure: Current Issues. Needham Heights, MA: Allyn & Bacon.
19. Kelly, John. R & Geoffery Godbey (1992). Sociology of Leisure. State College, PA: Venture Publishing,Inc.
20. Kraus, R. G. (1984). Recreation and leisure in modern Society. Pacific Palisades, Calif: oodyer.
21. Linder, S.(1970).The harried leisure class.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22. Murphy, J. (1974). Concepts of Leisure: Philosophical Implications.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Hall.
22. Neulinger, J. (1974). The psychology of Leisure . Springfield, IL: Charles C. Thomas.
23. Parker, S. (1976). Sociology of Leisure. London: George & Unwin.
24. Pojeck, C. (1985). Capitalism and Leisure Theory. New York: Tavistock Publications.
25. Polanyi, Karl(2001). The Great Transformation. Beacon Press.
26. Shivers, J .(2000). Educating the Community of Development Opportunities in Leisure. New York: CABI Publishing.
27.Raymore, L. A., Godbey, G.C., Crawford, D.W., & Von Eye, A.(1993). Nature and Process of Leisure Constraints: An Empirical Test. Leisure Sciences, 15, 99-113.
28. Sivan, A. (2000). Leiaure Education. New York: CABI Publishing.
29. Stokowski, P. (1994). Leisure in Society: a network structural perspective. London: Mansell.
30. Torkildsen. G.(1984). Leisure and Recreation Management. 3rd ed..GB: Cambridge University.
31. Veblen, Thorstein(1899). The Theory of the Leisure Class. New York: Macmillan.
32. Wynne Derek(1998). Leisure, Lifestyle and the New Middle Class. London:Routed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