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秦穗齡 |
---|---|
論文名稱: |
童子軍與現代中國的青少年訓練(1911~1949) |
指導教授: | 呂芳上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歷史學系 Department of History |
論文出版年: | 2005 |
畢業學年度: | 93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61 |
中文關鍵詞: | 童子軍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338 下載:189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摘要
1907年夏,英國貝登堡爵士(Sir Robert Baden-Powell)創辦童子軍組織,其目的是Character building Citizenship Training,意即完備人品素質及訓練健全公民。為了使童子軍活動能適切的發揮其功效,貝登堡再三強調:童子軍不是學校化、童子軍不是軍事化、童子軍不是政黨化。然而,隨著政黨對群眾運動的重視,在「誰有青年,誰有將來」的心態影響下,童子軍的發展就離貝登堡的理想愈來愈遠,甚至有背道而馳之勢。1926年3月5日,中國國民黨中央青年部在第二次全國代表大會審查過去的青年運動,覺得有不少的缺點,尤以力量不集中沒有系統的組織最為明顯。會中認為童子軍教育是青年運動最好的工具,乃在青年部的主持下設立黨童子軍委員會,這是國民黨統有童子軍之始。此後童軍組織歷經多次改組,但誠如康澤對青年訓練的看法一樣:機構日趨統一化、活動趨向政治化、精神趨於軍事化。雖然黨、國緣飾以傳統的束性訓誡,但其內涵實有濃厚的功利色彩,且也顯示其對理想國民的集體主義取向。
徵引書目
一、檔案與會議記錄
1. 中國國民黨文傳會黨史館藏「會議記錄」
中國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第十三次會議記錄,1924年3月12日。
第二屆四中全會會議記錄,1928年2月。
第二屆中央執行委員會第一三七次常務會議記錄,1928年5月14日。
第三屆中央執行委員會第四次全體會議記錄,1930年11月18日。
第三屆中央執行委員會第二一次常務會議記錄,1929年7月6日。
第三屆中央執行委員會第六十九次常務會議記錄,1930年1月。
第三屆中央執行委員會第一零三次常務會議記錄,1930年7月。
第三屆中央執行委員會第一一二次常務會議記錄,1930年10月。
第三屆中央執行委員會第一三八次常務會議記錄,1931年4月。
中央執行委員會秘書處編印,《中國國民黨第三屆中央執行委員會訓練部工作總報告》,1929年。
中央執行委員會秘書處編印,〈訓練部工作報告〉《中國國民黨第三屆中央執行委員會第四次全體會議記錄》,1930年11月。
中央執行委員會秘書處編印,〈訓練部工作報告〉《中國國民黨第三屆中央執行委員會第五次全體會議記錄》,1931年6月。
第四屆中央執行委員會第五十九次會議記錄,1933年1月。
第四屆中央執行委員會第一二五次常務會議記錄,1934年6月。
第四屆中央執行委員會第一四八次常務會議記錄,1934年11月。
第四屆中央執行委員會第一七四次常務會議記錄,1935年5月30日。
2. 中國國民黨文傳部黨史館藏「五部檔」
〈丁人護上中央工人部長報告〉,部11746,1927年6月26日,鋼筆原件。
〈中央農民部致中執會呈〉,部1211,1927年6月28日,毛筆原件。
〈中國國民黨童子軍規程〉,部1800,1927年,鉛印。
〈中國國民黨廣西省執行委員會青年部五月份工作報告〉,部11126,1926年6月5日,毛筆原件。
〈江蘇省童子軍上中央黨部呈〉,部2002,1927年11月,毛筆原件。
〈函覆省港勞動童子團聯合會本部擬按月補助拾元為該會經會〉,部5197,1926年10月20日,毛筆原件。
〈中央青年部每週工作報告〉,部10760,鉛印。
〈省港勞動童子團致中央青年部〉,部5335,1926年5月,毛筆原件。
〈省港勞動童子團簡章〉,部5335,1926年5月,毛筆原件。
〈省港勞動童子團聯合會致中央青年部〉,部5332,1926年12月9日,毛筆原件。
〈陜西省教育廳致中央黨部等電〉,部1198,1927年11月12日,電報原件。
〈桂省上林縣監委侯祖吉請示童禮節等課程〉,部1510,1926年11月29日,毛筆原件。
〈視察武漢各團體關於青年工作之報告〉,部11670,1927年4月25日,毛筆原件。
〈湖北省全省總工會勞動童子團最近工作計劃〉,部11670,1927年2月24日,毛筆原件。
〈湖北省農民協會農村童子團致青年部函〉,部11416,1927年5月28日,毛筆原件。
〈湖北省全省總工會勞動童子團暫行條例〉,部1807.3,鉛印。
3. 中國國民黨文傳會黨史館藏「漢口檔」
〈省港勞動童子團上中執會函〉,漢7386,1926年5月,毛筆原件。
4.國史館藏「國民政府檔案」
〈為陪都童子軍大檢閱特刊訓詞底稿祈鑒核由〉(29/12/28)《中國童子軍及中訓團請頒訓詞》,0112.43/5060.01-01。
〈三民主義青年團中央幹事會書記長張治中呈謹擬童子軍改隸本團辦法〉(1943年10月26日)、〈中國童子軍總會行政事宜改隸三民主義青年團主辦〉(1943年12月12日)、〈陳立夫部長來函〉(1943年)、〈陳立夫呈擬中國童子軍愛護國家崇敬領袖訓練實施辦法〉(1943年11月18日)、〈張治中呈三民主義青年團接收童子軍總會後修正童子軍總章並請派理事等〉(1943年9月19日),《童子軍改隸三民主義青年團》,0144.10/0017.01-01。
5. 重要文件、報告
三民主義青年團部編印,《七年團務工作總報告(民國27年7月~33年12月)》(重慶,1945年),第二歷史檔案館藏。
中央訓練團編印,〈中央訓練團簡史〉(南京,1948年),鉛印。
中國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訓練部編印,《中國國民黨全國訓練會議報告書》(南京,1930年出版)。
中國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訓練部編印,《中國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訓練部法規彙刊第一集下卷》(南京,1930年3月)。
中國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訓練委員會編印,《中央訓練團講詞選錄》(重慶,1941年1月)。
中國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訓練委員會編印,《統一各地訓練機關辦法全國各地訓練機關訓練綱領》(重慶,1939年9月)。
中國童子軍總會編印,《十年來的中國童子軍總會》(重慶,1944年11月)。
中國童子軍總會編印,《三十年來的中國童子軍》(重慶,1941年11月)。
中國童子軍總會編印,《中國童子軍法規彙編》(重慶,1938年10月)。
中國童子軍總會編印,《中國童子軍第三屆理事會工作報告》(重慶,1943年)。
中國童子軍總會編印,《中國童子軍總會籌備處工作報告》(南京,1934年8月)。
中國童子軍總會編印,〈中國童子軍總會工作報告23/11~24/6〉,鉛印,黨史會藏。
中國童子軍總會編印,〈為呈報25年度全年工作情形由〉,鉛印,黨史會藏。
李鴻音,《三民主義青年團》(重慶:獨立出版社編印,1939年2月)。
青年出版社編印,〈對三民主義應年團應有的認識〉《三民主義青年團論文集》第一集(重慶,1939年11月)。
湖南省黨務指導委員會訓練部編印,《訓練法規彙刊》(1930年12月)。
〈敬上三民主義青年團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書〉(1943年3月30日),鉛印。
二、專書
三民主義青年團中央團部編印,《青年夏令營手冊》(重慶,1944年2月)。
三民主義青年團中央團部編印,《訓練法規與計劃》(重慶,1930年4月)。
三民主義青年團中央團部編印,《團史資料第一輯初稿(上編)》(重慶,1946年8月)。
上海市商會社會童子軍團編印,《抗戰服務報告概要》(上海,1938年8月)。
中央上海市委黨史資料徵集委員會主編,《在愛國主義旗幟下團結奮進:上海市商會社會童子軍團與綠營聯誼社簡史1927-1949》(上海,1992年6月)。
中央月刊社編印,《倫理哲學講話》(台北,1973年12月)。
中央訓練團復興關訓練集編纂委員會編印,《復興關訓練集訓練紀實》(重慶,1944年8月)。
中央訓練團復興關訓練集編纂委員會編印,《復興關訓練集團長訓詞》(重慶,1944年8月)。
中央組織部黨員訓練處編,《黨務與教育》(重慶:秘書處文化驛站總管理處印,1941年1月)。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武漢市委員會文史資料委員會編印,《武漢文史資料》第十五輯(1991年)。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青海省委員會文史資料委員會編印,《青海文史資料》第四輯(1979年)。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湖南省委員會文史資料委員會編印,《湖南文史資料》第二十輯(1989年)。
中國文化協會編,《抗戰前十年之中國》(香港:龍門書店,1965年11月,影印版)。
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編,《蔣介石年譜初稿》(北京:檔案出版社,1992年)。
中國童子軍教育學會編印,《童軍教育論著選集》(台北,1985年12月)。
中國童子軍總會編,《戴季陶與童子軍教育》(台北:華國出版社,1952年)。
中國童子軍總會編,《中國童子軍教育學會年刊》(台北:中華書局台灣書局聯合發行,1954年)。
中國童子軍戰時服務第一團團史編輯委員會,《抗戰與童軍》(上海:大公報代辦部,1938年)。
中國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編印,《重慶訓練選集》(重慶,1939年8月)。
中國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編印,《國民精神總動員要義》(重慶,1940年12月)。
中國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訓練部編印,《中央訓練部部務彙刊(第一集)》(南京,1929年)。
中國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訓練部編印,《中央訓練部部務彙刊(第三集)》(南京,1930年)。
中國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訓練部編印,《中國童子軍初級課程》(南京,1929年)。
中國國民黨黨史會編印,《革命文獻》第二十輯(台北,1975年)。
中國國民黨黨史會編印,《革命文獻》第五十六輯(台北,1970年)。
中國國民黨黨史會編印,《革命文獻》第五十七輯(台北,1970年)。
中國國民黨黨史會編印,《革命文獻》第五十八輯(台北,1972年)。
中國國民黨黨史會編印,《革命文獻》第六十輯(台北,1972年)。
中國國民黨黨史會編印,《革命文獻》第六十二輯(台北,1973年)。
中國國民黨黨史會編印,《革命文獻》第六十九輯(台北,1976年)。
中國國民黨黨史會編印,《革命文獻》第七十六輯(台北,1978年)。
中國國民黨黨史會編印,《革命文獻》第七十九輯(台北,1979年)。
中國國民黨史會編印,《中華民國重要史料初編-對日抗戰時期》(台北,1981年9月)。
中國國民黨黨史會編印,《中國國民黨八十年大事年表》(台北,1984年)。
中國國民黨黨史會編印,《中國國民黨九十年大事年表》(台北,1984年)。
中國國民黨黨史會編印,《總統蔣公思想言論集》卷十(台北,1987年)。
中國國民黨黨史會編印,《中國國民黨年鑑(民國23年)》(南京,1934年)。
中華民國各界紀念國父百年誕辰籌備委員會學術論著編纂委員會編印,《國父全集(第一冊)》(台北,1965年)。
中華全國童子軍協會編,《童子軍規律》(上海:商務書局,1918年11月初版)。
王良卿,《三民主義青年團與中國國民黨關係研究(1938-1949)》(台北:近代中國,1998年)。
王曾才,《世界現代史》下冊(台北:三民書局,1999年1月)。
王曉波編,《孫中山選集》(台北:帕米爾書店,1987年)。
Norbert Elias著、王佩莉譯,《文明的進程》第一卷(北京:三聯書店,1999年)。
朱子爽編著,《中國國民黨教育政策》(重慶:國民圖書出版社,1945年)。
甘國勛,《三民主義力行社與民族復興運動》(台北:作者出版,1986年8月)。
江沛、紀亞光,《毀滅的種子-國民政府時期意識管制分析》(西安:陜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年)。
江長仁,《北京青年運動史,1919-1949》(北京:共青團北京市委青年運動史研究室,1989)。
多賀秋五郎編,《近代中國教育史資料民國編(中)》(台北:文海出版社,1976年)。
多賀秋五郎編,《近代中國教育史資料民國篇(下)》(台北:文海出版社,1976年4月)。
沈葆琦,《童子軍初級課程》(上海:南洋公學附屬小學,1922年12月三版)。
沈雲龍主編,《第二次中國教育年鑑》(台北:文海出版社,1980年影印)。
沈雲龍主編,《全國教育會議報告》,(台北:文海出版社,1977年影印)。
貝登堡著、趙邦鎔譯,《童子軍運動概論》(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57年)。
貝登堡著,謝又華譯,《童子軍運動的要義》(台北:台灣中華書局,1958年)。
貝登堡原著、謝又華譯著,《童子軍訓練原理》(台北:中華書局,1965年台二版)。
汪少倫,《訓育原理與實施》(重慶:商務印書館,1943年)。
吳相湘、劉紹唐主編,《第一次中國教育年鑑》第二冊(民國23年)(台北:傳記文學,1971年10月影印初版)。呂芳上,《從學生運動到運動學生-民國8年至18年》(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4年)。
周策縱著,楊默夫譯,《五四運動史》(台北:龍田出版社,1981年)。
易勞逸著,王建朗、王賢知譯,《毀滅的種子1937-1949》(北京:中國青年出版,1989年)。
邵鵬文、郝英達,《中國學生運動簡史,1919-1949》(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1985年)。
邵鵬文、郝英達,《上海青運史研究》(上海:共青團上海市委青運史研究室,1987年)。
胡立人,《中級童子軍》(上海:中華書局,1936年6月)。
胡立人,《怎樣辦理童子軍》(台北:復興書局,1955年10月)。
常導之,《各國教育制度》上冊(上海:中華書局,1936年)。
梁啟超,《新民說》(台北:台灣中華書局,1978年)。
梁敬錞,《九一八事變史述》(香港:亞洲出版社,1965年)。
Adolph Meyers、孫彥民等同譯.,《二十世紀的教育發展》(台北:國立編譯館,
1968年)。
孫斌、王聿均合編,《朱家驊先生言論集》(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77年5月)。
夏煥新,《童子軍論著專集》(台北:作者自版,1966年8月)。
徐友春,《民國人物大辭典》(石家莊市:河北人民出版社,1991年)。
郭桓鈺,《共產國際與中國革命》(台北:東大書局,1989年)。
黃金麟,《歷史、身體、國家:近代中國的身體形成(1895-1937)》(台北:聯經書店,2001年)。
張九如,《三民主義教育學》(上海:商務印書館,1928年)。
張其昀編,《先總統蔣公全集》(第一冊)(台北:中國文化大學,1984年)。
張忠仁,《童子軍運動的真貌》(台北:台灣中華書局,1956年)。
張忠仁,《童子軍文獻》(台北:中華書局,1981年)。
張載宇,《建立公民訓育學理論芻議》(台北:師範大學公民訓育學系,1978年6月)。
教育部訓育委員會編印,《蔣總統對青年的訓示》(台北:1975年9月)。
教育部軍訓處主編,《學生軍訓五十年》(台北:幼獅文化事業,1978年5月)。
許師慎,《國民政府建制名錄》(台北:國史館,1984年)。
費正清主編,《劍橋中國史》(民國篇上)(台北:南天書局,1999年)。
程季枚,《童子軍組織法》(上海:中華書局,1931年8月九版)。
陳天錫編,《戴季陶先生文存》(台北:中央文物供應社,1967年)。
陳天錫,《戴季陶先生的生平》(台北:商務印書館,1968年)。
陳立夫,《成敗之鑑-陳立夫回憶錄》(台北:正中書局,1994年)。
陳立夫,《戰時教育行政回憶》(台北:商務印書館,1973年影印)。
陳啟天,《最近三十年中國教育史》(台北:文星書店,1962年)。
陳善光,《青年運動史論集》(廣州:廣東華南理工大學出版社,1988年)。
陳能治,《戰前十年中國的大學教育(1927-1937)》(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90
年)。
陳添丁,《童軍教育與國民教育》(台北:水牛出版社,1984年)。
陳永發,《中國共產革命七十年》(台北:聯經書店,1998年)。
馮啟宏,《法西斯主義與30年代中國政治》(台北:政大歷史學系出版,1998年)。
舒新城編,《近代中國教育史料(第四冊)》(上海:中華書局,1928年)。
楊家明,《民國15年中國學生運動概況》(上海:光華書局,1927年)。
劉澄清,《童子軍初級實驗教本》(上海:世界書局,1933年)。
劉俊彥,《童軍概說及其史略》(台北:童軍生活雜誌社印行,1959年)。
劉再復、林崗,《中國傳統文化再檢討》(下篇:西方文化與近代思潮)(上海:商務印書館,1987年)。
劉永明,《國民黨人與五四運動》(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1990年10月)。
劉菁華編著,《童子軍的教育理論與實際》(台北:正中書局:1965年1月)。
新生活運動促進總會編,《新生活運動第一集》(南昌:新生活運動促進總會,1934年)。
雷通群,《西洋教育通史》(台北:商務印書館,1980年)。
蔣中正,《中國之命運》(重慶:正中書局,1943年)。
蔣中正,《民生主義育樂兩篇補述》(台北:中央文物供應社,1954年)。
蔣中正,《蘇俄在中國》(台北:中央文物供應社,1957年三版)。
蔣京訪問紀錄,《滕傑先生訪問紀錄》(台北:近代中國出版社,1993年)。
蔣永敬,《鮑羅廷與武漢政權》(台北:傳記文學出版社,1972年)。
熊材倓,《幹部訓練問題》(江西省秘書處,1943年9月)。
鄭昊樟編著,《上海童子軍史》(上海:中國童子軍聯歡社,1933年11月)。
鄭昊樟編,《童子軍行善日錄》(上海:中華書局,1936年7月)。
鄭洸主編,《中國青年運動六十年(1919-1979)》(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1990年)。
蔡元培等,《晚清三十五年來之中國教育》(香港:龍門書店,1969年影印)。
鄧元忠,《國民黨核心組織真相-力行社、復興社暨所謂藍衣社的演變與成長》(台北:聯經書店,2000年)。
錢端生著,《民國政制史》(上海:商務印書館,1945年)。
軍官訓練團編印,《陳教育長抗戰言論集》(重慶,1938年3月)。
軍事委員會政治部編,《訓練的理論與實施》(重慶:青年出版社,1942年12月)。
峨嵋訓練團編印,《峨嵋訓練集(四)》(重慶,1935年)。
鄧文儀,《黃埔精神及其教育》(中央陸軍軍官學校印)。
魏斐德著、梁禾譯,《特工教父:戴笠和他的秘勤組織(上)》(台北:時英出版社,2004年)。
顧嶽中編著,《抗戰建國小叢書》(重慶,獨立出版社,1938年)。
三、論文
卓文義,〈抗戰前我國的國民軍事教育〉《近代中國》(台北:近代中國雜誌社),第四十二期,1984年8月。
吳家瑩,〈國民政府的教育政策及其內外情勢(1925-1940)〉(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1989年)。
汪清澄,〈愛國女童軍楊惠敏(一)〉《中外雜誌》(台北:中外雜誌社),第七十五期二號,2004年2月。
林麗容,〈民初讀經問題初探〉(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86年6月)。
高一涵,〈中國童子軍-南京十年童子軍手冊中的公民訓練與社會意識〉《新史學》(台北:新史學雜誌社)第十一卷第四期,2000年12月。
戚如高、張慶軍,〈中國教育行政體制改革的嘗試-關於大學院和大學區制〉《歷史檔案》(北京:歷史檔案雜誌社),第三十五號,1989年8月。
袁成亮,〈民國時期的童子軍〉《民國春秋》(南京:民國春秋編輯部),第四十七號,1994年5月。
陳哲三,〈中華民國大學院與大學區之研究〉《中華民國史專題論文集第一屆討論會》(台北:國史館,1992年)。
陳進金,〈抗戰前國民黨的教育政策〉《國史館館刊》(台北:國史館),復刊第十三期,1992年12月。
陳惠芬,〈抗戰前國民黨關於黨治問題的爭議(1928-1937)〉(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論文,1994年)。
馮啟宏,〈抗戰時期中國國民黨的幹部訓練〉(國立政治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論文,2004年)。
黃金麟,〈近代中國的軍事身體建構,1895-1949〉《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四十三期,2004年3月。
蔣永敬,〈中國國民黨改組的意義與歷史背景〉《中華民國歷史與文化學術討論集》(中華民國歷史與文化學術討論集編輯委員會),1984年5月。
蔣永敬,〈國民政府實施訓政的背景及挫折〉《中華民國專題論文集第一屆討論會》(台北:國史館,1992年)。
蔣永敬,〈三民主義青年團與抗戰建國〉《近代中國》(台北:近代中國雜誌社),第九十二期,1992年12月。
蘇永華,〈中國童子軍的建立及其在江蘇的發展〉《檔案與建設》(南京:出版者不詳),第一四一期,2001年3月。
劉惠璇,〈抗戰時期大後方大學訓育問題之研究〉(台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論文,1997年)。
劉惠璇,〈中華教育改進與教育獨立運動(1921-1927)〉(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86年)。
蔡淵絜,〈抗戰前國民黨之中國本位的文化建設運動(1928-1937)〉(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論文,1991年)。
鐘南,〈童子軍的創始與擴展〉《今日郵政》(台北:行政院新聞局),第四六八期,1996年12月。
四、雜誌期刊
《大學院公報》(台北:文海出版社,1979年影印),第一至八期,1927至1928年。
《中央週報》,第十六、二一七期,1928年9月24日、1932年8月1日。
《中國童子軍總會籌備處彙報》,第十五、十六期,1934年,國家圖書館藏。
《教育公報》,第一年第四期,1929年4月。
《教育雜誌》(上海:商務印書館),第十七至二十九期,1925年至1939年。
《新青年》(上海,亞東圖書館),第七號至九卷六號,1919至1922年。
《童子軍教學做月刊》(上海:中國童子軍總會),二卷五期至四卷三期,1946年3月至1948年8月,黨史會藏。
《團務通訊》(重慶:三民主義青年團團部),二卷三期,1940年3月,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藏。
《戰時童子軍》,第二十八至四十六期,1938年12月至1939年9月15日,黨史會藏。
《醒獅週報》(台北:國史館,1993年影印),第三十號,1925年。
《獨立評論》(北平:獨立評論社),第三期,1932年6月5日。
五、報紙
《大公報(天津)》,1928年。
《中央日報(南京)》,1927至1936年。
《中國時報(台北)》,1980年。
《民國日報(上海)》,1919年。
《國民政府公報》,第151號。
六、英文資料
Fitzgerald, John,Awakening China:Politics,Culture and Class in the Nationalist
Revolution,Stanford, Calif. :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6.
Israel ,John,Student Nationalism in China,1927-1937,Stanford ,Calif. : Published for the Hoover Institution on War, Revolution, and Peace by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 1966.
Sih ,Paul K. T., The Strenuous Decade:China’s Nation-building Efforts,1927-37,Jamaica , N. Y. : St. John’s University Press , 19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