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趙禹菱
Chao Yu-ling
論文名稱: 桃園縣國中學生對東南亞籍女性移工及新移民接納態度之研究
A Study of the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Attitude of Southeast Asian Female Migrant Workers and New Immigrants in Taoyuan County
指導教授: 黃馨慧
Hwang, Shin-Huey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
Department of Human Development and Family Studies
論文出版年: 2012
畢業學年度: 100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15
中文關鍵詞: 東南亞籍女性移工東南亞籍新移民接納態度多元文化學習經驗
英文關鍵詞: Southeast Asian female migrant workers, new immigrants, acceptance attitudes, multicultural learning experience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168下載:33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旨在探討桃園縣國中學生對東南亞籍女性移工及新移民接納態度,並分析在多元文化學習經驗不同的條件下之情形,研究方法採問卷調查法收集資料,以桃園縣縣立國中普通班學生約82796人作為抽樣調查之母群體數,分層立意取樣方式取得480筆有效樣本,所得資料以SPSS19.0版分析,透過描述統計、獨立樣本t考驗、單因子變異數分析、多元迴歸分析進行考驗,結果如下:
    一、桃園縣國中生對東南亞籍女性移工及新移民悅納程度普通偏高。
    二、桃園縣國中學生對東南亞籍女性移工及新移民接納態度,在不同背景變項下其差異情形有所不同。
    (一)個人背景變項方面,不同年級、有無接觸經驗之國中學生對東南亞籍女性移工及新移民接納態度無顯著差異;不同性別之國中學生對東南亞籍女性移工及新移民接納態度存在顯著差異,女學生對東南亞籍女性移工及新移民接納態度較男學生高。
    (二)家庭背景變項方面,不同父母國籍之國中學生對東南亞籍女性移工及新移民接納態度並無顯著差異;高社經家庭之國中生對東南亞籍女性認知層面接納程度低於中社經家庭學生、自覺家人接納態度愈高之國中學生,對東南亞籍女性移工及新移民接納態度愈高。
    (三)學校背景變項方面,不同學校行政區域之國中學生對東南亞籍女性移工及新移民接納態度並無顯著差異;就讀不同學校規模之不同在國中學生對東南亞籍女性移工及新移民接納態度存在顯著差異,就讀中型學校之國中學生比就讀大型學校者在行為傾向層面接納程度較高。
    三、性別、有無親友或鄰居雇用東南亞籍女性之接觸經驗、自覺家人接納態度及多元文化學習經驗能預測國中學生之接納態度。
    四、在有無多元文化學習經驗的不同條件下,自覺家人接納態度影響國中學生接納態度的情形有所不同
    依據上述研究發現提出建議,提供政府相關單位、教育工作者、家長及未來研究之參考。依據上述研究發現提出建議,提供政府相關單位、教育工作者、家長及未來研究之參考。

    The purposes of this study are to understand the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attitudes toward Southeast Asian female migrant workers and new immigrants in Taoyuan County, and to analyze how the situations differ under conditions of different multicultural learning experiences. Questionnaire survey is carried out in this study. From a total of 82,796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in regular classes in Taoyuan County, 480 valid samples are collected. All statistics are computed by SPSS 19.0. Descriptive statistics, t-test, one-way analysis of variance(one-way ANOVA), and multiple hierarchical regression analysis are utilized to evaluate and analyze factors. The results indicated as follows:
    1. The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attitudes toward Southeast Asian female migrant workers and new immigrants in Taoyuan County are generally positive.
    2. The differences among the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attitudes toward Southeast Asian female migrant workers and new immigrants in Taoyuan County are according to different background variables.
    (1) In personal background variables, there are no obvious differences in different grades or contact experience in students’ accepting attitudes to Southeast Asian female migrant workers and new immigrants, but the factor of gender has significant impact on attitudes towards the Southeast Asian female migrant workers and new immigrants. Female students' attitudes to Southeast Asian female migrant workers and new immigrants are more positive than male students'.
    (2) In family background variables, there are no significant different accepting attitudes toward Southeast Asian female migrant workers and new immigrants for those junior high students whose parents are from different nations. The cognitive dimension acceptance of Southeast Asian female migrant workers and new immigrants of the students in high socioeconomic families is lower than that in medium socioeconomic families. The higher acceptance rate of Southeast Asian female migrant workers and new immigrants the students are conscious of in their family , the more positive attitudes to the same group would be shown.
    (3) In school background variables, Junior high students in different school regions, do not possess apparently different accepting attitude to Southeast Asian female migrant workers and new immigrants; however, different schools sizes make a difference. Students attending a medium-sized school acquire a higher degree of acceptance in behavioral tendency dimension than those attending large-sized schools..
    3.Gender, the contact experience with Southeast Asian female, the consciousness of acceptance rate of Southeast Asian female in one’s family, and multicultural learning experience can predict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attitudes.
    4. With or without multicultural learning experience, the influence degree of students’ attitude in accordance with the consciousness of acceptance of Southeast Asian female in one’s family varies.
    Suggestions are made according to the results shown above for parents, parent education programmers and further studies.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研究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5 第三節 研究問題 5 第四節 名詞定義 7 第二章 文獻探討 9 第一節 台灣的東南亞籍女性移工與新移民 9 第二節 對東南亞籍女性移工及新移民接納態度 15 第三節 國中生對女性移工及新移民接納態度之影響因素 29 第三章 研究方法 37 第一節 研究架構 37 第二節 研究假設 39 第三節 研究對象 40 第四節 研究工具 43 第五節 資料處理 55 第六節 研究流程 57 第四章 研究結果 59 第一節 桃園縣國中學生之基本資料 59 第二節 桃園縣國中學生對東南亞籍女性移工及新移民接納態度之現況 67 第三節 桃園縣國中學生背景變項與對東南亞籍女性移工及新移民接納態度之差異分析 72 第四節 桃園縣國中學生背景變項、多元文化學習經驗與對東南亞籍女性移工及新移民接納態度之影響 90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99 第一節 結論 99 第二節 建議 101 參考資料 105 中文部分 105 英文部分 109 附錄 111 附錄一:專家效度名單 111 附錄二:正式問卷 112

    中文部分
    內政部(2008)。人口政策白皮書。臺北:內政部。
    內政部入出國及移民署(2012)。外籍配偶人數與大陸(含港澳)配偶人數【原始數據】。未出版之統計數據。2012年6月7日取自http://www.immigration.gov.tw/ct.asp?xItem=1117085&ctNode=29699&mp=1
    王君琳(2006)。二○○五年「亞洲女性移民/移工NGO組織者國際工作坊」行動發聲。婦研縱橫,77,1-19
    王志弘(2006)。移/置認同與空間政治:桃園火車站週邊消費族裔地景研究。臺灣社會研究,61,149-203。
    王甫昌(2003)。當代台灣社會的族群想像。台北:群學。
    伊慶春、章英華(2006。對娶外籍與大陸媳婦的態度:社會接觸的重要性。台灣社會學,12,191-232。
    行政院勞工委員會(2012)。外籍工作者主題網【原始數據】。未出版之統計數據。2012年6月7日取自http://www.evta.gov.tw/files/62/812078.pdf
    成露茜(2002)。跨國移工、台灣建國意識與公民運動。臺灣社會研究,48,15-43。
    李侑軒(2008)。國小學童體驗式多元文化學習-以越南、印尼文化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屏東科技大學,屏東縣。
    李明堂、黃玉幸(2008年4月)。台灣十年來東南亞外籍配偶研究趨勢分析──以全國碩博士論文為例。柯瓊芳(主持人),論文發表:台灣社會與東南亞移民。2008年台灣的東南亞區域研究年度研討會,亞洲大學。
    李美鶴(2009)。多元文化學校本位課程實施之研究-以北市一所高級中學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北。
    邱皓政(2010)。量化研究與統計分析:SPSS(PASW)資料分析範例解析(五版)。台北:五南。
    周淑君(2008)。蘭陽地區居民對東南亞新移民女性態度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佛光人文社會學院,宜蘭縣。
    周業謙、周光淦(譯)(2005)(二版)。社會學辭典(原作者:Jary D. & Jary J.)。臺北:貓頭鷹出版社。(原著出版年:1995)
    林生傳(2005)。教育社會學。台北:巨流
    林君穎(1998)。小學社會科多元文化之族群關係課程設計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花蓮師範學院,花蓮。
    林雁筑(2008)。國小多元文化融入式課程實施之可能性初探-以臺灣新移民女性族群文化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
    林嘉源(2005年7月)。「外籍新娘」媒體形象再現 -以《中時》、《聯合》與《蘋果》為例。倪炎元(主持人),女性與他者再現。2005年中華傳播學會年會,台灣大學。
    邱汝娜、林維言(2004)。邁向多元與包容的社會—談現階段外籍與大陸配偶的照顧輔導措施。社區發展季刊,105,6-21。
    姜貞吟(2010)。跨國遷移:勞動與婚姻的移動。載於游美惠、楊幸真、楊巧玲主編,性別教育(頁171-193)。台北:華都。
    查玲俐(2007)。警專學生對東南亞外籍配偶刻板印象與社會距離之研究. 臺灣師範大學(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北。
    夏曉鵑(2001)。「外籍新娘」現象之媒體建構。台灣社會研究季刊,43:153-196。
    桃園縣政府(2011)。中華民國100年桃園縣教育統計。桃園市:桃園縣政府。
    桃園縣政府勞動及人力資源局(2008)。勞動及人力資源局簡介。2011年11月10日取自http://www.tycg.gov.tw/site/site_index.aspx?site_content_sn=12494
    桃園縣政府勞動及人力資源局(2008)。外籍勞工各項活動。2012年1月31日取自http://www.tycg.gov.tw/site/site_index.aspx?site_id=037&site_content_sn=12495。
    高婉貞(2008)。國中學生多元文化課程與教學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北。
    張春興(2007)。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重修二版)。臺北市:東華。
    張春興(主編)(2006)(重訂一版)。張氏心理學辭典。臺北市:東華。
    張瑄純、張敏華(2002年6月)。外籍勞工媒體形象建構之研究──以框架理論的觀點。林靜伶(主持人),另類媒介與認同建構。二○○二傳播與社群發展研討會,世新大學社會發展研究所暨傳播研究所。
    陳志柔、于德林(2005)。台灣民眾對外來配偶移民政策的態度。台灣社會學,10,95-148。
    陳佳萍(2009)。多元文化教育融入閱讀教學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
    陳國華(1998)。台灣的社會經濟人口轉變與對外籍勞工的態度。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編號:NSC 87-2412-H-032-001),未出版。
    陳銘漢、李清波、李鳳美(2006)。偏遠學校學生家庭因素對學習態度影響之研究──以某國中為例。學校行政,42,52-78。
    陳麗華(1996)。國小師生對原住民的認知印象及對都市原住民學童的接納態度研究。教育部委託專案研究計畫。台北市:教育部。
    陳麗華、鍾才元、賴秀智、王鳳敏(1997)。國小教師對原住民的認知印象及對都市原住民學童的接納態度之研究。臺北市立師範學院學報,28,159-186。
    教育部(2008)。九年一貫課程綱要。臺北:教育部。
    單玉安、鄭其嘉、孫鳳卿(2008)。高中職學生性溝通、性態度及其受同儕關係類型影響研究──以高雄市爲例。臺灣性學學刊,14(1),23-36。
    曾嬿芬(2006)。誰可以打開國界的門?移民政策的階級主義。台灣社會研究季刊,61,37-107。
    黃靖茹(2009)。多元文化教育課程對國中學生新移民子女族群態度影響之實驗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
    黃俊豪、連廷嘉(譯)(2004)。青少年心理學(原作者:Rice, F. P., & Dolgin, K.)。台北:學富。
    楊大概(2007)。台灣社會對外來移民態度之研究-- 以外事警政及警界外事人員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暨南大學,南投縣。
    楊坤原、張賴妙理(2006)。國中學生對電腦的態度量表之發展與應用。科學教育學刊,14(3),283-308。
    董秀蘭(2008)。案例教學法在國中階段多元文化教育的應用。中等教育,59(2),6-21。
    詹雅茹(2010)。多元文化教育融入高中家政課程之實驗研究-以新移民族群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
    廖元豪(2005)。「我們的」法律,「她們的」命運-台灣法律如何歧視外籍與大陸配偶。載於夏曉鵑(主編),不要叫我外籍新娘(146-169頁)。新北市:左岸文化。
    廖如芬、張茂桂(2010)。從教案甄選看中小學教師「多元文化」想像的一些問題。教育資料與研究雙月刊,97,83-108。
    監察院(2005)。我國移民政策與制度總體檢案調查報告。台北:監察院。
    蔡振州(2006)。大學生對於族群多元文化態度之建構與測量(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教育大學:臺北。
    蔡繼光(譯)(2002)。國際遷徙與移民:解讀「離國出走」(原作者:Peter Stalker)。臺北市:書林。
    鄧伯宸(譯)(2004)。族群(原作者:Isaacs, Harold Robert)。新北市:立緒。
    鄧鳳苓、瞿馥苓、羅于惠、林雪蓉、史麗珠(2008)。桃園縣國中生性態度現況之調查及相關因素探討。健康促進暨衛生教育雜誌,28,1-22。
    蕭昭娟(1999)。國際遷移之調適研究:以彰化縣社頭鄉外籍新娘為例(未出版之博士論文)。臺灣師範大學:臺北。
    賴佳楓(譯)(2008)。移民—流離的年代(原作者:Stephen Castles與Mark J. Miller)。臺北市: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原著出版年:2003)
    駱明慶(2006)。教育成就的性別差異與國際通婚。經濟論文叢刊,34(1),79-115。
    羅勝強、姜燕(2008)。調節變項與中介變項。載於陳曉萍、徐淑英、樊景立、鄭伯壎(主編),組織與管理研究的實證(358-379頁)。台北市:華泰文化。
    藍佩嘉(2008)。跨國灰姑娘:當東南亞幫傭遇上臺灣新富家庭。臺北:行人。
    譚光鼎(1998)。國小高年級學生族群關係態度的探討。原住民教育季刊,12,1-12。
    譚光鼎(2007)。批判種族理論及其對台灣弱勢族群教育之啟示。教育資料集刊,36,1-24。

    英文部分
    Alba, Richard, Rumbaut, Rubén G., & Marotz, Karen (2005). A Distorted Nation: Perceptions of Racial/Ethnic Group Sizes and Attitudes Toward Immigrants and Other Minorities. Social Forces, 84(2), 901-919.
    Castelli, Luigi, Zogmaister, Cristina, & Tomelleri, Silvia (2009). The Transmission of Racial Attitudes Within the Family.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45(2), 586-591.
    Crosnoe, Robert, & Cavanagh, Shannon E. (2010). Families With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A Review, Critique, and Future Agenda Journal of Marriage and Family, 72, 594-611.
    Emory S. Bogardus (1925). Social Distance and Its Origins. Journal of Applied Sociology, 9, 216-226.
    Guglielmi, R. Sergio (1999). Psychophysiological Assessment of Prejudice: Past Research, Current Status, and Future Directions.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Review, 3(2), 123-157.
    Heath, Anthony F., & Tilley, James R. (2005). British National Identity and Attitudes towards Immigratio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n Multicultural Societies, 7(2), 119-132.
    Huijnk, W. and Liefbroer, A. C. (2012), Family Influences on Intermarriage Attitudes: A Sibling Analysis in the Netherlands. Journal of Marriage and Family, 74(1), 70-85.
    Kincheloe J. L, & Steinberg, S R.(1997). The Curriculum of critical multiculturalism: Historicizing, Analysing and Affirming. In Changing Multiculturalism (pp.230-252). Philadelphia: Open University Press.
    Krejcie, R. V., & Morgan, D. W. (1970). Determining sample size for research activities. Educational and Psychological Measurement, 30 (3), 607-610.
    La Belle,T.J.,& Ward,C.R. (1994).Multiculturalism and education: Diversity and its impact on school and society. New York:SUNY Press.
    Møller, S. J., & Tenenbaum, H. (2011). Danish Majority Children’s Reasoning About Exclusion Based on Gender and Ethnicity. Child Development, 82(2), 520-532.
    Pettigrew, T. F., & Meertens, R. W. (1995). Subtle and Blantant Prejudice in Western Europe. European Journal of Social Psychology, 25, 57-75.
    Raijman, Rebeca (2010). Citizenship Status, Ethno-National Origin and Entitlement to Rights: Majority Attitudes towards Minorities and Immigrants in Israel. Journal of Ethnic and Migration Studies, 36(1), 87-106.
    Sleeter, C.E. (Ed.). (1996). Multicultural education as social activism. New York: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1-15).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