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鄭右玫
論文名稱: 蘇軾詩中的懷歸書寫探析
指導教授: 沈秋雄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國文學系
Department of Chinese
論文出版年: 2012
畢業學年度: 100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19
中文關鍵詞: 蘇軾懷歸懷鄉懷隱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233下載:41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從《詩經》、《楚辭》開始,中國古代詩歌就形成一個源遠流長的思鄉主題。
    溫馨而又憂傷的懷歸書寫,被不同時代、不同階層和不同個性的詩人綿綿不斷地
    吟唱了幾千年。中國各朝代都有大量的懷歸思鄉之作出現,幾乎每一位著名的詩
    人都有出色的懷歸作品,懷歸書寫在文學史上體現出的連續性和傳承性,使之成
    為中國古代詩歌中一個極為重要的組成部分。
    本文選取蘇軾為研究範圍,除了他代表著北宋文學的最高成就,更因他一
    生遭逢政爭迫害,使得他的懷歸書寫有了更深沉的精神內涵。因此,筆者希望整
    理、分析蘇軾詩作中的懷歸書寫,歸納其中要點,再試圖通過對蘇軾詩作中懷歸
    情結的表現、成因、意蘊、消解方式等的剖析,揭示其懷歸書寫中「歸鄉」、「歸
    朝」、「歸隱」等深層的內涵,然後依此線索分析東坡詩歌創作的藝術技巧,及其
    懷歸書寫中所寄寓的情感內涵及生命態度。期使從另一個側面來透視蘇軾豐富複
    雜的內心情感世界,感悟其靈活灑脫的人生態度,從而更全面的了解這位倍受後
    人景仰的文壇巨擘。
    本研究內容全篇共分六章,其大旨如下:
    第一章緒論。陳研究動機、方法與選材原則,綜述文獻,俾使行文論述時,
    皆有準則。
    第二章論蘇軾詩中懷歸書寫的形成背景。期使呈現懷歸書寫在文學史上的
    連續性和傳承性。
    第三章論蘇軾詩中懷鄉書寫的內涵。本章就性質和時期二方面考察:性質
    方面考察蘇軾詩作中懷歸故土、懷歸朝廷、懷歸自然及懷歸自由;時期方面,
    茲就鳳翔、杭密徐、黃州、元祐及嶺海時期來探析其懷歸書寫的思想內涵,為
    本論文之中心。
    第四章論蘇軾詩中懷鄉書寫的表現手法。本章試尋繹蘇軾懷歸書寫中各情
    感面向的律動,探析其表現手法的特殊性。
    第五章論蘇軾詩中懷歸書寫的特色。本章就懷歸書寫的內容和形式來探析
    其特色,分析其情感內涵和藝術技巧,以呈現蘇軾懷歸書寫的豐富內涵。
    第六章結論。綜合各章論點,歸結本論文的研究心得,說明蘇軾懷歸書寫
    的特色及影響。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和範疇 1 第二節 研究方法 3 第三節 文獻述評 5 第二章 蘇軾詩中懷歸書寫之形成背景 8 第一節 歷史背景 8 一、《詩經》與《楚辭》之懷歸書寫 8 二、漢魏詩人的懷歸書寫 12 三、兩晉南北朝詩人之懷歸書寫 15 四、隋唐及宋初詩人的懷歸書寫 20 第二節 個人背景 26 一、蘇軾之生命歷程 26 二、蘇軾之文藝成就 27 第三節 小結 33 第三章 蘇軾詩中懷歸書寫之內涵 34 第一節 從性質方面考察 34 一、對故土之懷想 34 二、對朝廷之眷戀 37 三、對自然之欣悅 40 四、對生命的安頓 43 第二節 從時期方面考察 46 一、鳳翔時期 46 二、杭密徐時期 49 三、黃州時期 51 四、元祐時期 55 五、嶺海時期 58 第三節 小結 63 第四章 蘇軾詩中懷歸書寫之手法 64 第一節 借人抒寫 64 一、親人 64 二、故交 67 三、新知 69 四、古人 72 第二節 借物抒寫 74 一、自然意象 75 二、生態意象 83 第三節 借事抒寫 86 一、尋常細事 86 二、人生離合 89 第四節 小結 92 第五章 蘇軾詩中懷歸書寫之特色 94 第一節 從內涵方面說 95 一、情感纏綿 95 二、思想超曠 97 第二節 從形式方面說 101 一、善於取譬 101 二、善於興寄 104 三、善於用典 107 第三節 小結 111 第六章 結論 112 參考文獻 115

    一、蘇軾相關文獻
    宋‧蘇軾著,楊家駱主編:《蘇東坡全集》,臺北:世界書局,1964 年1 月。
    宋‧蘇軾撰,宋‧王十朋注:《集註分類東坡詩》,臺北:台灣商務書局,1965
    年。宋‧蘇軾著,王松齡點校:《東坡志林》,北京:中華書局,1981 年9 月。
    宋‧蘇軾著,孔凡禮點校:《蘇軾文集》,北京:中華書局,1986 年3 月。
    宋‧蘇軾著,清‧馮應榴、王文誥輯注:《蘇軾詩集》,台北:學海書局,1983
    年1 月。
    宋‧蘇軾著,清‧王文誥:《增編索引蘇文忠公詩編註集成》,臺北:台灣學生書
    局,1987 年10 月。
    宋‧蘇軾:《東坡書傳》,《景印摛藻堂四庫全書薈要》本,臺北:世界書局,1998
    年2 月。
    林語堂著,宋碧雲譯:《蘇東坡傳》,臺北:遠景出版事業有限公司,1977 年10
    月。
    劉維崇:《蘇軾評傳》,臺北:黎明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78 年2 月。
    李一冰:《蘇東坡新傳》,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3 年6 月。
    謝桃坊:《蘇軾詩研究》,四川:巴蜀書社,1987 年5 月。
    鍾來因:《蘇軾與道家道教》,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0 年5 月。
    姜濤編:《蘇東坡傳奇》,臺北:莊嚴出版社,1990 年9 月。
    王水照選注:《蘇軾選集》,臺北: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1991 年9 月。
    清‧王文誥撰:《蘇文忠公詩編註集成總案》,臺北:學海出版社,1991 年9 月。
    王水照:《蘇軾》,臺北: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1993 年1 月。
    四川中文系唐宋文學研究室編:《蘇軾資料彙編》,北京:中華書局,1994 年4
    月。
    王水照:《蘇軾論稿》,臺北: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1994 年12 月。
    曾棗莊:《三蘇文藝思想》,臺北:學海出版社,1995 年8 月。
    唐玲玲、周偉民著:《蘇軾思想研究》,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6 年2 月。
    蕭瑞峰:《多情自古傷離別─古典文學別離主題研究》,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6
    年6 月。
    江惜美:《蘇軾詩分期代表作研究》,臺北:華正書局,1997 年5 月。
    孔凡禮:《蘇軾年譜》,北京:中華書局,1998 年2 月。
    曾棗莊、曾濤編:《蘇詩彙評》,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8 年5 月。
    宋‧蘇轍著,陳宏天、高秀芳點校:《蘇轍集》,北京:中華書局,1999 年2 月。
    衣若芬:《蘇軾題畫文學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1999 年5 月。
    姜聲調:《蘇軾的莊子學》,臺北:文津出版社,1999 年12 月。
    葉嘉瑩:《蘇軾》,臺北:大安出版社,2000 年10 月。
    王更生編著:《蘇軾散文研讀》,臺北:文史哲出版社,2001 年2 月。
    第六章結論
    120
    曾棗莊:《蘇軾研究史》,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1 年3 月。
    陶文鵬:《蘇軾詩詞藝術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年5 月。
    黃啟方:《東坡的心靈世界》,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02 年10 月。
    陳新雄:《東坡詩選析》,臺北: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2003 年3 月。
    二、古籍
    宋‧朱熹集傳、汪中斠注:《詩經集傳附斠補》, 臺北:蘭台書局 1979 年1 月
    漢‧司馬遷撰:《史記》, 臺北鼎文書局印行 1991 年5 月
    《晉書‧文苑傳》唐太宗御撰陸費逵總勘,高時顯、吳汝霖輯校,丁輔之監
    造:《四庫備要‧史部》台北:中華書局 1965 年出版
    漢‧桓寬:《鹽鐵論》, 台北:中華書局 1985 年9 月
    漢‧司馬遷著,南朝宋‧裴駰集解,唐‧司馬貞索隱、張守節正義:《新校本史
    記三家注》,臺北:世界書局,1975 年1 月,四版。清‧陳廷焯,杜維沫點校:
    漢‧毛亨傳,鄭玄箋,唐‧孔穎達疏:《詩經正義》,《十三經注疏》本,臺北:
    藝文印書館,2001 年12 月。
    梁‧.劉勰著,黃叔琳注:《文心雕龍注》, 臺北:開明書局 1960 年6 月
    梁‧鍾嶸著:《詩品》, 《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薈要》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發行 1994 年10 月
    北朝‧徐陵著:《徐僕射集》,《叢書集成三編》台北:新文豐出版社1999 年6

    唐‧高適著:《高侍常集卷上》,《叢書集成新編》台北:新文豐出版社 1986 年
    1 月
    唐‧孟浩然:《孟浩然集卷三》,《叢書集成續編》台北:新文豐出版社1991 年
    7 月
    明‧朱警重編:《唐百家詩‧王昌齡集中卷》, 明嘉靖間刊本微捲
    唐‧李商隱著:《李義山詩卷上》,《叢書集成三編》台北:新文豐出版社1999
    年6 月
    宋‧洪興祖撰:《楚辭補注》, 臺北:漢京文化出版 1983 年9 月
    宋‧蘇洵:《嘉祐集》,四部備要本,臺北:中華書局,1965 年。
    宋‧歐陽修:《歐陽文忠公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7 年。宋‧朱弁:《風
    月堂詩話》,臺北:廣文書局,1973 年9 月。
    宋‧魏慶之:《詩人玉屑》,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4 年,臺二版。
    宋‧朱弁著,孔繁禮點校:《曲洧舊聞》,臺北:藝文印書館,1985 年。
    宋‧張邦基:《墨莊漫錄》,叢書集成初編本,北京:中華書局,1985 年。
    宋‧惠洪:《冷齋夜話》,北京:中華書局,1988 年7 月。
    宋‧朱弁:《曲洧舊聞》, 收於知不足齋叢書藝文百部叢書集成
    宋‧ 太常博士直史館樂史所撰:《太平寰宇記》, 台北˙文海出版社
    宋‧ 葛立方撰:《韻語陽秋》, 文淵閣四庫全書本臺北:台灣商務印書
    元‧脫脫等撰,楊家駱主編:《新校本宋史》,臺北:鼎文書局,1994 年6 月。
    清‧王夫之等著,丁福保校訂:《清詩話》,臺北:木鐸出版社,1988 年9 月。
    清‧王士禎著,張世林點校:《分甘餘話》,北京:中華書局,1989 年2 月。
    第六章結論
    121
    清‧趙翼:《甌北詩話》,台灣:廣文書局,1987 年3 月。
    清‧王先謙:《莊子集解》, 台北:世界書局 1962 年4 月
    清‧ 方東樹:《昭昧詹言》, 臺北: 廣文書局1962 年8 月
    清‧丁仲祜:《陶淵明詩箋注》, 台北:藝文印書館 1989 年1 月
    清‧ 施補華撰:《峴傭說詩》, 《清詩話》丁仲祐訂台北:藝文,
    三、其他近人著作
    高步瀛:《唐宋詩舉要》,臺北:世界書局,1964 年1 月。
    黃永武:《中國詩學-設計篇》,臺北:巨流圖書公司,1976 年6 月。
    吉川幸次郎著,鄭清茂譯:《宋詩概說》,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77 年4
    月。
    劉若愚著、杜國清譯:《中國詩學》, 台北:幼獅文化事業公司 1977 年6 月
    屈萬里著:《尚書釋義》, 台北:中國文化學院出版部 1980 年8 月
    逯欽立輯校:《先秦漢魏南北朝詩》, 台北:木鐸出版社,1983 年9 月
    顏崑陽:《古典詩文論叢--中國古典詩中的鄉愁》, 台北:漢光文化事業股份
    有限公司 1983 年4 月
    何文煥輯:《歷代詩話》,北京:中華書局,1981 年4 月。
    黃永武:《詩與美》,臺北:洪範書局,1984 年。
    朱光潛:《詩論》,臺北:台灣開明書店,1986 年7 月,臺十二版。
    葉慶炳著:《中國文學史》,臺北:台灣學生書局,1987 年8 月。
    傅璇琮等主編:《全宋詩》,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1 年。
    杜松柏:《詩與詩學》,臺北:洙泗出版社,1991 年12 月,二版。
    《詩學淺說》1992 年8 月,再版。
    黃慶萱:《修辭學》,臺北:三民書局,1992 年9 月,增定六版。
    張高評:《宋詩之新變與代雄》,臺北: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5 年9 月。
    蕭瑞峰著:《多情自古傷離別─古典文學別離主題研究》,臺北:文史哲出版社,
    1996 年6 月。
    黃美鈴:《歐、梅、蘇與宋詩的形成》,臺北:文津出版社,1998 年5 月。
    馬積高、黃鈞主編:《中國古代文學史》,臺北: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1998 年7
    月。
    吳文治主編:《宋詩話全編》,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8 年12 月。
    劉大杰著:《中國文學發展史》,臺北:華正書局有限公司,1999 年8 月。
    王力:《詩詞格律》,北京:中華書局,2000 年4 月。
    陳正治:《修辭學》,臺北: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2001 年9 月。
    羅宗強郝世峰主編:《隋唐五代文學史上》,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0

    李澤厚:《美的歷程》, 台北:文物出版社 1989 年8 月
    3 月
    陳植鍔:《北宋文化史論述》, 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1992 年6 月
    吉川幸次郎著,章培恒等譯:《中國詩史》,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1 年12
    第六章結論
    122
    月。
    張毅主編:《宋代文學研究》,北京:北京出版社,2001 年12 月。
    吳雪美編輯:《宋元文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東吳中文系,2002 年3 月。
    張海鷗:《宋代文化與文學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2 年4 月。
    蔡玲婉:《豪情壯志譜驪歌:盛唐送別詩的審美風格》,台北:文津出版有限公司,
    2002 年9 月。
    王立:《中國古代文學十大主題-原型與流變》, 台北:文史哲出版社 1994
    年7 月
    劉一沾‧石旭紅:《中國散文史》, 臺北:文津出版社1995 年6 月
    羅宗濤等:《中國詩歌研究》, 台北中央文物供應社 1995 年6 月
    余秋雨:《山居筆記》, 台北:爾雅出版社有限公司 1995 年8 月
    張少康:《中國古代文學創作論》, 台北:文史哲出版 1997 年 6 月
    中華文化復興運動推行委員會‧國家文藝基金管理委員會:《中國文學講話》(七)
    兩宋文學, 臺北:巨流圖書 1988 年3 月
    王文進:《仕隱與中國文學-六朝篇》, 台北:台灣書店 1999 年2 月
    王水照:《宋代文學通論》, 高雄:復文圖書 2000 年6 月
    葉嘉瑩:《迦陵論詩叢稿》, 台北:桂冠出版社 2000 年6 月
    陳韻竹:《歐陽修蘇軾辭賦之比較研究》臺北:文史哲出版1986 年9 月
    吳淇:《六朝選詩定論》濟南市:齊魯出版社,2001 年6 月
    王更生:《蘇軾散文研讀》台北文史哲出版2001 年2 月
    陳新雄:《東坡詩選析》台北:五南出版社,2003 年3 月
    王之望:《文學風格論》台北:學海出版社,2004 年5 月
    林採梅:《東坡瓊州詩研究》收於龔鵬程主編《古典詩歌研究彙刊》台北:
    花木蘭文化出版 2008 年9 月
    四、期刊論文
    方勇:〈論《詩經》中的懷歸主題及其文化意蘊〉《河北大學學報》第四期 1994

    蔡振念:〈中國詩中之懷鄉主題〉台北:中山大學人文學報第二期 1994 年4 月
    張高評:〈五十年來唐宋文學的回顧與前瞻〉,《漢學研究通訊》20 卷1 期,2001
    年2 月,6-19。
    衣若芬:〈臺港蘇軾研究論著目錄一九四九~一九九九〉,《漢學研究通訊》20 卷
    2 期,2001 年5 月,頁180-200。
    郭偉玲:〈天涯倦客,山中歸路,望斷故園心眼──談蘇軾的思鄉念歸詞〉安
    康師專學報 2002 年3 月第14 卷第1 期
    劉乃昌:〈泛談蘇軾的淑世精神與放曠襟懷〉中國韻文學刊 2004 年第3 期
    韋衛妮:〈論蘇軾詩詞中的思鄉、歸隱意蘊〉廣西教育學院學報2005 年
    第1 期
    孫桂麗:〈蘇軾詩中「歸」意識探析〉河南工業大學學報第一卷第一期 2005
    年3 月
    第六章結論
    123
    〈論唐代思鄉詩的文化精神與藝術創造〉尹增剛中國:首都師範大學碩士學
    位論文,西元2006 年12 月
    五、學位論文
    林採梅:《東坡瓊州詩研究》,臺北: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87
    年。
    劉昭明:《蘇軾嶺南詩論析》,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88
    年。
    羅鳳珠:《蘇軾黃州詩研究》,臺北: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88
    年。
    江惜美:《蘇軾詩學理論及其實踐》,臺北:東吳大學中文研究所博士論文,1990
    年。
    謝惠芳:《蘇軾題畫文學之研究》國立師範大學國文所碩士論文 1994 年
    12 月
    廖志超:《蘇軾蘇轍兄弟唱和詩研究》國立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論文,1997 年。
    楊珮琪:《蘇軾杭州詩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9 年6

    劉雅芳:《蘇軾黃庭堅之交游及其唱和詩研究》,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
    文,2000 年6 月
    陳秀娟:《東坡詞用典研究》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系在職進修碩士學位班碩士論文,
    2001 年
    鄭芳祥:《蘇軾貶謫嶺南時期文學作品主題研究--以出處、死生為主的討論》,
    臺北:國立中正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2 年
    林淑惠:《蘇軾嶺南詩研究》,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 年
    鄧瑞卿:《儋州詩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在職進修碩士論文 2003 年6 月
    陳文慧:《北宋前期貶謫詩研究》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 年
    石一絢:《蘇軾詩趣研究》嘉義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 2006 年6 月
    尹增剛:《論唐代思鄉詩的文化精神與藝術創造》中國:首都師範大學碩士學
    位論文, 2006 年12 月
    辛佩芳:《蘇軾詩中的草木意象管窺》,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系在職進修碩士學位班
    碩士論文,2009 年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