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謝亦晴
Yi Ching Hsieh
論文名稱: 六位新生代女性藝術家創作意識與表現之個案研究
Creation Conscious and Expression of Six Taiwanese Junior Female Artists Case Studies
指導教授: 陳瓊花
Chen, Chiung-Hua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美術學系
Department of Fine Arts
論文出版年: 2010
畢業學年度: 98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200
中文關鍵詞: 新生代女性藝術家創作意識創作意識發展歷程與內涵狀態圖像
英文關鍵詞: junior female artists, the consciousness of creation, developing process and contents and states of creation conscious, icon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378下載:36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1980年代隨著婦運運動的興起,女性意識隨之抬頭,進而刺激著女性藝術的蓬勃發展,此時期的女性藝術家,運用聯展等方式,積極介入長期為父權體制所壟斷的藝術市場,直至1990年代下半期,出現新一代的女性藝術家,在大環境風氣的演變之下,關注之議題與創作表現,也有不同於以往的風貌。本研究試圖以六位29-35歲之新生代女性藝術家,以深入訪談與資料蒐集的方式,探究其創作意識與表現,分為創作意識發展歷程與狀態、創作意識與圖像間的關聯、創作圖像的詮釋三面向探討之。研究結果發現,在自由風氣下成長的年輕女性藝術家們,關注於自身價值感的認同與追尋,已不再被社會規範所認定的女性形象所束縛,努力追求人生各種面向的平衡;創作內涵源於深層的感知,發自於自身血肉,建立起獨有的形式語言;透過不停實踐的歷程,嘗試將內在概念真誠傳達,期望能給予不同的觀點,與觀者分享看待世界、人生、情感的方式。

    In 1980s, along with the rise of Women’s movement, feminine consciousness is awake so as to stimulate the flourish of female art. In this period, female artists actively stepped in the patriarchal authority dominant art market for long term by means of group exhibition and so on. At half of 1990s, there were a new generation female artists who had different styles from past on focusing issues and creation performance under the evolution of broad environment. The research purposes on six 29 to 35 ages new generation female artists in thoroughly interviews and material collection ways to investigate their creation consciousness and performance that divided into creation consciousness development history and stat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reation consciousness and image, the interpretation of creating image three parts to discuss. The research result shows that young female artists who grew up in liberal atmosphere focus on the sense of their own identity and pursuit and they are no longer fettered by female image that is acknowledged by social regulation but strive to pursue life balance in all aspects. Their writing intention springs from their deep perception and originates from their own flesh in order to set up their unique language style. They try to honestly convey their internal concept and hope to receive different views by constant practiced experiment so that they can share the ways they see the world, life and emotion with readers.

    目 錄 第一章 緒 論………………………………………………………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4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5 第四節 名詞釋義………………………………………………6 第二章 文獻探討 …………………………………………………8 第一節 臺灣女性意識覺醒與發展過程………………………8 第二節 臺灣女性藝術家創作意識與表現的發展 …………13 第三節 相關女性藝術家研究 ………………………………19 第三章 研究方法…………………………………………………29 第一節 研究架構 ……………………………………………29 第二節 研究對象 ……………………………………………31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工具 ……………………………………34 第四節 研究實施流程 ………………………………………37 第五節 信效度與研究倫理 …………………………………39 第六節 資料分析與整理 ……………………………………39 第四章 分析與討論………………………………………………40 第一節 個案描述 …………………………………………40 第二節 創作意識歷程與表現發展狀態……………………61 第三節 創作意識與圖像的關聯……………………………105 第四節 創作圖像的詮釋……………………………………166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173 第一節 結論 ……………………………………………173 第二節 建議 ………………………………………… 176 後記 …………………………………………………………180 參考書目 ………………………………………………………183 附錄 …………………………………………………………187 附錄一: 參與研究同意函……………………………187 附錄二: 專家效度檢核表……………………………194 附錄三: 正式訪談提綱 ……………………………199 附錄四: 編碼表…………………………………………200 表 次 表2-2-1 1989年以來臺灣女藝術家聯展簡表 …………………14 表2-3-1 女性藝術家相關研究一覽表……………………………23 表2-3-2 女性藝術家創作自述相關研究一覽表…………………25 表2-3-3 女性展覽相關研究一覽表………………………………27 表3-2-1 研究對象資料表…………………………………………33 表3-3-1 訪談時間表………………………………………………36 表4-2-1 求學歷程內涵……………………………………………98 表4-2-2 女性經驗在創作上之影響………………………………102 表4-2-3 當代藝術家表現對個案創作上之影響…………………104 表4-3-1 作品分析…………………………………………………162 表4-3-2 媒材的選擇與使用………………………………………163 表4-3-3 圖像的內涵………………………………………………165 表4-4-1 創作圖像的詮釋…………………………………………171 圖 次 圖3-1-1 研究架構圖…………………………………………30 圖3-4-1 研究流程圖…………………………………………37

    參考書目
    一、中文部分
    王雅各(1998):身體:女性主義視覺藝術在再現上的終極矛盾。婦女與兩性學刊。臺北:臺大人口研究中心婦女研究室。
    王雅各(1999):性屬關係。王雅各編,<性屬關係(上):性別與社會、建構>臺北:心理。
    王雅各(1999):臺灣婦女解放運動史。臺北:巨流圖書公司。
    王錦華(1999):性別的美學/政治:九0年代臺灣女性藝術展覽批評意識初探。國立臺南藝術學院藝術史與藝術評論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向元淑(2001):幻化‧蛻變--孕婦身體心像與圖像之探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美術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江美玲(2003):芙烈達卡蘿(Frida Kahlo,1907-1954)人生歷程與繪畫創作之關係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宇中怡(2007):失焦-身體之於影像。國立臺北藝術大學科技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李悅寧(2002):凝視‧寓言 ─ 女性主體意象之探討。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林佩璇(2000):行動研究和學校本位課程評鑑。臺北:揚智
    李澤厚(1996):我的哲學題綱。臺北:三民。
    吳詠潔(2005):想像的實踐-吳詠潔2000-2004創作自述。國立臺南藝術大學造形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周幸蓉(2000):瑪麗‧卡莎特藝術生涯的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洪秀旻(1999):藝術史論述、展示子題與展出作品三者間的關係:「意象與美學臺灣女性藝術展」之詮釋分析。臺南藝術學院博物館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高榮禧 (2008):兩岸當代女藝術家作品中之身體意象。臺北:臺灣美術,17,20-30。
    黃瑞琴(2003):質的教育研究方法。臺北:心理出版社。
    張金玉(1995):女性藝術在南臺灣的一些觀察。南方藝術,5,53。
    張淑真(2008):臺灣當代女性藝術轉型之必要與困境。高雄市立美術館期刊,24,106-109。
    張正霖 (2006):性別政治- 臺灣當代女性藝術主體性歷程的批判反思。世安美學論文獎。
    張春興(1991):現代心理學。臺北:東華出版社。
    張淑慧(2002):女性的愛與關懷—張淑慧繪畫創作解析。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許維穎(2007):表裡-他者眼中的美好自我。國立臺北藝術大學美術創作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游鑑明(1999):明明月照來時路:臺灣婦運的歷史觀察。王雅各編,性屬關係(下):性別與文化、再現,臺北:心理。
    陸蓉之 (1998):女味一甲子專題研究展。臺北:龍門畫廊。
    陸蓉之 (2001):臺灣(當代)女性藝術史1945-2002。臺北:藝術家出版社。
    梁雙蓮,顧燕翎(1995):臺灣婦女的政治參與:體制內與體制外的觀察。劉毓秀編,<臺灣婦女處境白皮書>,臺北:時報文化。
    陳明青(2006):當代的「騷孃舞墨」:凱洛琳.雪妮曼的《身體之眼》。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陳怡潔(2006):介面化-誰的身體。國立臺南藝術大學造形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陳宓娟譯(1997),Judy Chicago著:穿越花朵;臺北:遠流。
    陳香君(1999):尋找陰柔的聲音:女性主義與藝術/歷史。王雅各編,<性屬關係(下):性別與文化、再現>,臺北:心理。
    陳惠敏(2005):一位女性藝術家的形塑:喬琪亞‧歐姬芙(Georgia O'Keeffe, 1887-1986),1916-1929。臺北市立師範學院視覺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陳瓊花 (1995):藝術概論。臺北:三民書局。
    黃心怡(2006)。轉換的可能:芭芭拉‧克魯格的圖文作品,1980-1999。臺北教育大學藝術與藝術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劉瑞琪(1993):茱蒂.芝加哥之「晚宴」之研究。國立臺灣大學藝術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楊美慧(1991):單身女性之婚姻觀—現象學方法的研究。臺灣師範大學心理與 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蔡昭儀 (2006):解嚴後臺灣當代藝術的主體與認同關照。臺灣美術。64:46~61。
    蔡淑雅(2007):女體逾越:論臺灣女性藝術家攝影影像之女性身體。台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蔡錦美(2002):臺灣女性陶藝家連寶猜生命史研究 -陶藝、生命力、社會文化。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蔡麗惠(2002):茱蒂.芝加哥尋根探源之藝術作為。臺北市立師範學院視覺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雷雅淳(2004):女性身體之幻化-辛蒂‧雪曼(Cindy Sherman)藝術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賴幸琴(2004):一九九0年代臺灣女性藝術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謝鴻均譯(2001),何不嘗試「陰性書寫」?。藝術家,316,124。
    顧燕翎、鄭至慧主編(1999):女性主義經典:十八世紀歐洲啟蒙,二十世紀本土反思。臺北:女書店。

    二、參考網站
    許淑真 (2008) :當代綠野仙蹤。取自: http://tw.myblog.yahoo.com/jw!RW7qMaqWHxAZeqkmTeGHKC3z/article?mid=873
    高愷珮 (2008):看「Fu 感覺‧新世代女性創作者」一展。取自:     http://news.deoa.org.tw/Index_Show.asp?Post_ID=308&Forum_Id=5

    三、西文部份
    Outhwaite, W. Bottomore,T.(eds.).1993.The Blackwell dictionary of twentieth-century social thought.Oxford:brasil Blackwell.

    Shils, Edward1968.In David L.Sill(Ed.)International Encyclopedia of the Social Sciences,Vol.:66-76.New York:The Macmillan Company and The Free Press.

    Tolman, C.W.(1994) .Psychololgy,Society and Subjectivity:An introduction to German Criti.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