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謝明昌
Hsieh Ming Cheng
論文名稱: 高雄縣國中校園零體罰與正向管教政策實施成效之研究
The Research on implementation effects of zero physical punishment in the campus and the promulgation of positive disciplinary education policy in junior high schools of Kaohsiung County
指導教授: 吳清基
Wu, Ching-Ji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教育學系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論文出版年: 2008
畢業學年度: 96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394
中文關鍵詞: 校園零體罰正向管教
英文關鍵詞: zero physical punishment in the campus, positive disciplinary education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208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主題,為國內校園零體罰立法與正向管教政策頒佈後,其實施成效與及其實施後有關問題之研究。本研究之研究範圍為高雄縣國中,研究對象為高雄縣國中教師。
    本研究主要研究取徑為量化研究,經由文獻探討收集關於體罰與正向管教各項學理依據,如校園零體罰的發展脈絡、體罰的相關研究、正向心理學專論、學術論文、相關期刊、教育法規、報章雜誌、以及社會輿論等作為理論背景,發展出本研究主要研究工具問卷,進行樣本施測與結果分析,形成研究結論與建議。根據上述研究方法,本研究結果如下:
    一、多數高雄縣國中教師並不贊同校園零體罰政策,認為適度體罰在管教上仍有價值。
    二、多數高雄縣教師認為,體罰應該要明確定義,方能有效推行零體罰。
    三、校園零體罰政策,需要政策的配套,方能使教師管教學生維持成效。
    四、多數高雄縣國中教師認同正向管教,政策實施成效亦佳。
    五、增進教師管教知、以及對正向管教政策的認同,能使校園零體罰落實。
    六、高雄縣國中推動校園零體罰成效佳,多數教師表示不使用體罰管教並加以避免。
    七、減少班級人數、並制訂家長參與學生管教機制,為校園零體罰政策的當務之急。
    八、從學生品德教育、生活教育著手,塑造友善校園氣氛,能使正向管教政策收效。

    關鍵字:校園零體罰、正向管教

    Abstract

    This paper is a study with the themes on the implementation effects after the legislation of zero physical punishment in the campus and the promulgation of positive disciplinary education policy in Taiwan, and on the related problems created after implementation. The research area of this study covers the junior high schools of Kaohsiung County, and the research targets are the junior high school teachers of Kaohsiung County.

    The research approach of the study is quantitative research. Through literature review, the paper collects the various theoretical references about physical punishment and positive disciplinary education, such as the development pulses of physical punishment in the campus, the related researches about physical punishment, the topical discussions on positive psychology, the academic research papers, the related periodicals, the acts and regulations of education, the newspapers and magazines, and the public opinion of the society, all of which are taken as the theoretical background of human behaviors. After that, the paper develops the major research tool of this study, a questionnaire, to carry out the tests of the samples and analyze the results, forming the conclusions and suggestions for this study. According to the abovementioned research methods, the research results are shown as follows:
    1. A majority of the teachers of the junior high schools of Kaohsiung County do not agree to the zero physical punishment policy in the campus. They think that appropriate physical punishment is still valuable to disciplinary education.
    2. A majority of the teachers of Kaohsiung County think that physical punishment should be clearly defined before the effective implementation of zero physical punishment.
    3. The zero physical punishment policy in the campus needs the aid of the associated measures if the teachers intend to keep achieving the old effects of disciplinary education for students.
    4. A majority of the teachers of the junior high schools of Kaohsiung County agree to positive disciplinary education, and the implementation effects of this policy is also very good.
    5. The increase of the knowledge and ability of the teachers’ disciplinary education as well as their higher agreement to positive disciplinary education policy can better practically implement the zero physical punishment policy.
    6. The junior high schools of Kaohsiung County achieve good performance in the promotion of zero physical punishment in the campus. A majority of the teachers expressed that they had decreased physical punishment, and tried to avoid exercising physical punishment.
    7. The imminent measures of the zero physical punishment policy in the campus are the decrease of the number of students of each class, and the formulation of a disciplinary education mechanism of students available for the participation of parents.
    8. Starting from the moral education and living education of students, a friendly campus atmosphere can be modeled, achieving the effects of positive disciplinary education policy.

    Key Words:zero physical punishment in the campus,positive disciplinary education

    目 次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1 第二節 研究問題與範圍…………………………………………………….7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步驟…………………………………………………….8 第四節 名詞釋義與研究限制……………………………………………….11 第二章 文獻探討…………………………………………………………15 第一節 體罰的意義與內涵…………………………………………………15 第二節 體罰的相關研究……………………………………………………43 第三節 校園零體罰的發展脈絡……………………………………………56 第四節 正向管教的意義與內涵……………………………………………87 第五節 校園零體罰與正向管教實施影響因素……………………………104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123 第一節 研究架構……………………………………………………………123 第二節 研究工具……………………………………………………………124 第三節 研究對象……………………………………………………………141 第四節 實施程序……………………………………………………………146 第五節 資料處理……………………………………………………………146 第四章 研究結果分析與討論…….……………………………………149 第一節 教師對體罰認知轉變現況分析……………………………………149 第二節 高雄縣國中校園零體罰實施成效分析……………………………189 第三節 高雄縣國中正向管教實施成效分析………………………………211 第四節 高雄縣國中校園零體罰與正向管教其他意見分析………………255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275 第一節 主要研究發現………………………………………………………275 第二節 結論…………………………………………………………………291 第三節 建議…………………………………………………………………299 參考文獻..………………………………………………………………309 一、中文部份..................................................309 二、英文部份..................................................319 附錄……………………………………………………………………………323 附錄一 高雄縣仁武高中教師輔導與管教辦法......................323 附錄二 高雄縣旗山國中教師輔導與管教學生辦法..................335 附錄三 教育部「教師輔導與管教學生辦法」......................347 附錄四 高雄縣校園零體罰與正向管教實施成效「預試」問卷........353 附錄五 專家效度問卷..........................................363 附錄六 專家效度名單..........................................375 附錄七 高雄縣校園零體罰與正向管教實施成效「正式」問卷........377 附錄八 正式問卷指導教授推薦函................................385 附錄九 高雄縣國中校園零體罰與正向管教教師建議及其他意見......387

    參考文獻

    中文部份:
    三民書局大辭典編纂委員會(1985)。大辭典(全三冊)。台北市:三民。
    王震武、林文瑛(1996)。教育改革的台灣經驗-國民教育政策及行政措施分析。台北市:業強。
    王保進(2004)。多變量分析:套裝程式與資料分析。台北:高等教育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王以仁、陳靖允(2008)。溝通觀念以有效推展校園正向管教。研習資訊,25(1),37。
    毛連塭(1993)。國民小學學生管教問題調查研究。未出版,台北市:教育部。
    尹美琪(1988)。大學生宗教信仰、人生意義感、心理需求及心理健康關係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史英(1989)。我們為什麼籌組人本教育基金會。人本教育札記,試刊號。
    申慧媛(2007年,5月9日)。管教學生禁打罵罰跪,可罰站。自由時報,A1。
    申慧媛(2007年,5月9日)。管教界定模糊,老師怕動輒得咎。自由時報,A9。
    申慧媛(2007年,5月9日)。只管可管的,師生關係變Cool。自由時報,A9。
    仲秀蓮(2004)。台北縣市國民小學校長正向思考、領導形式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教育政策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成舍我。曹啟鴻簽下連署書 承諾推動校園零體罰。台灣立報,2005年,12月23日,取自http://publish.lihpao.com/Education/2005/12/23/05E12223/。
    余博文(2003)。國中學生偏差行為輔導與管教成效之研究-以嘉義縣國民中學為例。國立中正大學犯罪防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
    朱敬先(1989)。教學心理學。台北市:五南。
    朱賡忠(2006)。臺北市立國民中學教師輔導與管教學生現況與問題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學校行政在職碩士專班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朱岑樓譯(1962)。社會學。台北市:協志。
    朱文雄(1980)。不同年齡、區域、性別的學生及不同區域的教師與家長之於體罰觀的比較研究。台北:書泉。
    朱啟華(2005)。從社會演變論德國批判教育學的興起及再發展-以其對權威問題之探討為例。國民教育研究學報,14,1-26。
    伍振族(1998)。教育哲學。台北市:五南。P.54。
    司法院大法官會議釋字第三八二號解釋文(1997)。監察院公報,2091,235-236。
    司法院大法官會議解釋彙編(1997)。大法官會議解釋彙編。台北市:三民。
    林佳範、張澤平、林孟皇、高涌誠(2006)。老師你也可以這樣做-校園法律實務與理念。台北:五南。
    沈政(1992)。法律心理學。台北市:五南。
    林天祐、吳清山(2005)。教育名詞-零體罰。教育資料與研究,62,178。
    林美伶(1999)。國中教師對管教權的認知與管教行為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教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市。
    林佳範 (2002)。〈論少年自我健全成長權-從少年事件處理法的修正說起〉, 龍騰文化社會科教學通訊,第七期。台北:龍騰文化。
    林佳範(2006a)。〈把大法官帶進教室─學生的言論自由在校園〉, 台灣「高等教育與學生事務」國際學術研討會, 台灣師大教育學院大樓國際會議廳及第一會議室。
    林佳範 (2006b)。規範意識之變遷與道德教育之轉變─道德教育就是品德教育嗎?課程與教學季刊, 9(2), 1-12。中華民國課程與教學學會。
    林佳範(2006c)。全國律師六月號。台北市:中華民國律師公會聯合會。
    林純媛(2005)。雲嘉地區國民小學校長教學領導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市。
    林文瑛(1992a)。體罰實態、理論及心理因素之探討。應用心理學報,1,53-77。
    林文瑛(1992b)。中國人的兒童教育觀初探-以體罰現象為基礎。輔仁學誌,21,81-120。
    林文瑛(1994)。體罰現象探討中國人的懲罰觀與教育觀。國科會專題研究,NSC 81-0301-H-030-504。
    林金悔(1977)。我國國小教師體罰態度與及人格特質的關係。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林玉體(1978)。教育與人類進步。台北市:問學。
    林玉體(1984)。教育概論。台北市:文景。
    林玉體(1993)。西洋教育史。台北市:正中。
    林憲聰(2002)。教師懲戒行為與刑法。國立成功大學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市
    林月盛(1999)。從教育法學觀點論教師管教與學生懲戒的有關問題。研習資訊,16(4),47-53。
    林志成(2004)。從系統化的教育剖析體罰問題。國立新竹師範學院「國教世紀」,211,81-88。
    林靜淑(1997)。台灣有關體罰教育政令的演變及其影響因素之探討。國立新竹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林東茂(2001)。一個知識論上的形法學思考。台北:五南。
    林明地(2002)。學校領導:理念與校長專業生涯。台北:高等教育。
    李忠勇(2003)。愛的教育:懲罰策略運用之我見。學生事務,42(3),2-4。
    李冀主(1991)。大陸教育管理辭典。中國:三環出版社。
    李健一(1996)。處罰是否等於體罰-教師懲戒權之我觀。教育實習輔導季刊,2(1),51-55。
    李明堂(1992)。放棄體罰-讓情意姿長。高市文教,46,11-13。
    李秀娟(2006)。台北市小學現任教師對零體罰教育政策的態度之研究。未出版,台北市。
    李佳玲(2004)。國中學生家長對教師施行體罰態度之調查研究-以台中縣市為例。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市。
    李宗誼(2002)。國中教師體罰學生成因及處置措施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犯罪 防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
    李旻燕、王俊傑(2005)。談合法管教與體罰。人權會訊,76,41-46。
    呂阿福(1999)。從法律觀點看體罰的正當性。國教世紀,185,49-61。
    呂俊甫(1991)。發展心理與教育。台北市:商務。
    邢泰釗(1999)。教師法律手冊。台北市:教育部。
    吳清山(1999)。學校行政,第四版。台北市:心理。
    吳清山(1996)。從教師法談教師管教權限。輔導通訊,45,13-16。
    吳清山。教師管教權責之探討。初等教育學刊,5,124-135。
    吳清山(2005)。落實校園零體罰政策的積極策略。至聖先師電子報,5,桃園:中原大學師資培育中心。
    吳清基(1990)。精緻教育的理念。台北:師大書苑。
    吳武典(1997)。輔導原理。台北市:心理。
    吳舜惠(1984)。一個國民中學學生行為管理制度的民族誌研究。國立清華大學社會人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吳文婷(2007)。一所國民小學實施人權教育的方式與困境。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市。
    吳明隆(2007)。SPSS操作與應用:問卷統計分析實務。台北市:五南。
    我們對兩位教師被判刑案的研究關切[國內要聞](1991年9月15日)。中央日報,第3版。
    洪若審(2005)。國民小學教師與家長對不適任教師的意見調查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市。
    洪蘭譯(1997)。樂觀學習,學習樂觀(M. Seligman著)。台北:遠流。
    洪如玉(2006)。人權教育的理論與實踐。台北:五南。
    周志宏(1997)。析論我國學生懲戒制度之法律問題,載於教育法與教育改革,370-380。台北:元照。
    周祝瑛、陳威任(1996)。國中日常教學活動之生態研究。台北市:行政院教育改革委員會。
    周麗玉(2005)。友善校園。屏縣教育,24,2-7。
    高強華(1995)。樂在教學。台北:南宏。
    高雄縣某中學傳出出納組長疑似不當處理學生問題。(2005年,9月6日)。中央社。
    高雄縣某中學教師疑似不當管教與體罰。(2005年,10月23日)。自由時報,第3版。
    高雄縣中學某生活輔導組長傳出不當體罰問題。(2006年,12月18日)。中央社。

    陳榮華、林坤燦(1991)。國民中小學體罰問題之調查研究。師大學報,36,65-116。
    陳榮華、陳李綢、洪有義、盧欽銘(1980)。教師、學生及家長對體罰意見的調查研究。教育心理學報,13,57-73。
    陳映竹(2005,5月8日)。教育部訂出罰則,罰錢罰站都違法。中時電子報。取自http://tw.news.yahoo.com/article/url/d/a/070508/1/e05m.html。
    陳妙欣(2006,5月16號)。楊秋興提議鞭刑,教師會強烈反彈。TVBS電子報。取自http://www.tvbs.com.tw/news/news_list.asp?no=suncomedy20060516122833。
    陳靜音(1999)。管教學生千方百計。師友,380,80-83。
    陳巨峰(2005)。國民中學師生衝突成因及教師因應策略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工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陳雅芬(2005)。台灣中小學生命教育教材內容分析及編輯過程之研究。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市。
    陳佩英、洪嘉敏(2004)。反體罰的思想演進。網址:http://b3m.netfiems.com/chise/articles/ar 2004/ar 2004 peiying history.htm,950625。
    陳昱元(1996)。體罰學生是一種教育的方法嗎?。師說,93,81-83。
    陳照雄(1983)。人文主義教育思想。高雄:復文。
    常雅珍(2004)。激發心靈潛能-以正向心理學內涵建構情意教育課程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新竹縣議會致贈教師教鞭活動(1991年,11月29日)。中華日報,第2版
    北埔國中家長會公開要求校方適度體罰(1993年,5月25日)。中國時報,第3版。
    台灣省政府公報(1949)。冬字59期,763。
    秦夢群(1997),教育行政-實務部份,台北市:五南。
    秦夢群(2002)。教育行政-實務部份。台北市:五南。
    秦夢群(1996)。美國教師工作權之研究-以法院教師解聘判例為主。國立政治大學學報,72,21-62。
    郭湘婷(2006)。桃園縣國民小學教師體罰學生的成因與管教策略之研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張春興(1989)。張氏心理學辭典。台北市:東華。
    張春興(1989)。心理學。台北市:東華。
    張碧娟(1995)。管與教之間-教師管教權座談會記錄。教育心,10,4-18。
    張清濱(1999)。學校效能與教育評鑑。載於學校行政與教育革新,張清濱著。台北:台灣書店。
    張德銳(1991)。體罰爭論何時休-淺談合理體罰的可能性。國教世紀,27卷,第1期。
    張玉成(1973)。影響國民小學教師服務精神之因素。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張四明(1985)。執行人員意向與政策執行之研究-我國國小教師執行體罰禁令之個案研究。國立中興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張四明(1988)。執行人員意向與政策執行:我國體罰禁令執行個案分析。公共行政學報,4,357-417。
    張增治(1991)。行政人員、教師、家長對「不體罰」「不留級」「不退學」三不政策意見調查之研究。雲林縣,麥寮國中,未出版。
    張文軍(1998)。後現代教育。台北:揚智。
    張凱元(2003)。人本主義教育的理念與實踐。台北:心理出版社。.
    張茂源(2007)。友善校園的論述基礎與實踐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嘉義市。
    曾瓊珠(1995)。心理衛生與體罰。社教資料雜誌,201,1-3。
    曾增福(2004)桃園縣國民中學校長教學領導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馮莉雅(1996)。高雄市國中教師體罰觀念與教師角色自我觀念之調查研究。教育資料文摘,31(3),53-78。
    馮朝霖(2006)。希望與參化-Freire教育美學推衍與補充之嘗試。載於李錦旭、王慧蘭主編,批判教育學-台灣的探索(頁137-167)。
    游美惠(1994)。體罰之法規範及其實證基礎-以桃園縣中小學教師為對象。國立 台灣師範大學公民訓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楊桂杰(1993)。賦予教師懲戒權之探討。立法院院聞第21(3),66-73。
    楊亮功譯(克伯萊著)(1975)。西洋教育史上冊。台北市:協志
    楊亮功譯(克伯萊著)(1975)。西洋教育史下冊。台北市:協志
    楊國樞(1986)。我為什麼不贊成教師體罰學生。中國論壇,262,53-56。
    楊淑芬(1994)。體罰的刑事責任。東吳大學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楊守全、王正偉(1990)。體罰有罪?教師體罰學生之刑事法律問題研究系列一。師友月刊,272,53-55。
    楊大器(1992)。刑法總則釋論。台北:大中國。
    程小危(1994)。你作得到不懲罰。人本教育札記,第65期。
    程定實譯(杜加斯、威次曼著)(1990)。當代社會心理學。台北市:結構群文化。
    許禛元(2005年,6月28日)。教師管教有紅線!中國時報,A15版。
    許天威(1997)。行為改變之理論與應用。彰化:品高圖書。
    人本教育基金會(2004)。人本2004年國中小校園體罰問卷調查。人本教育札記,179,38-45。
    蕭忠國(1974)。訓導原理與實施。台北市:正中。
    瞿海源(1989)。社會心理學新論。台北市:巨流。
    殷喜(1989)。請放心打,但不要太過火。張老師月刊,141,36-39。
    莊繡霞(1996)。論學生基本權之保障-若干教育法制之憲法問題。國立台灣大學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羅竹風主編(1997)。漢語大詞典。台北市:東華。
    夏征農(1992)。辭海。台北市:東華。
    劉念肯(1991)。體罰問題面面觀。諮商與輔導,69,4-9。
    魏千峰(2004)。教師有權利對學生施以體罰嗎?網址:http://b3m.netfiems.com/chise/articles/ar 2004/ar 2004 wei law.htm,950614。
    鄭如安(1992)。高雄市小港區國小教師之權利類型與體罰態度之相關研究。教育資料文摘,30(2),88-114。
    趙若男、陳韻如(1996)。管教有方、教育的春天是可以期待的-政大教育系周祝瑛教授專訪。輔導通訊,45,10-12。
    傅任敢譯(洛克原著)(1992)。教育漫話。台北市:五南。
    傅木龍(2004)。從輔導與管教談教師作為的迷思與突破。學生輔導,93,25-29。
    傅木龍(2008)。教育新希望-校園禁止體罰之實踐。研習資訊,25(1),16。
    孫邦正(1992)。教育概論。台北市:商務。
    黃馨儀(2001)論我國中小學教師管教權之合理界限。國立台灣師範大學三民主義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黃建衡(2004)。國民小學教師師生衝突經驗及化解歷程之研究。國立台中師範學院諮商與教育心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黃德祥(1998)。青少年發展與輔導。台北:五南。
    黃瑞祺(2001)。批判社會學。台北:三民。
    黃姬芬(2001)。國小教師管教信念與管教行為相關研究。國立台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黃光雄(1990)。教育概論。台北市:師大書苑。
    黃順利(1999)。國小教師權威性格、自我效能信念、學生行為信念與體罰態度及行為之相關研究。國立台東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東市。
    廖春文(1996)。後現代教育的困境與超越。台中師院學報,10,1-42。
    謝麗玉(1989)。體罰吃定台灣教育。張老師月刊,141,20-35。
    謝文全(1999)學校行政。台北市:五南。
    謝瑞智(1996)。教育法學。台北市:文笙。
    謝孟勳(2006)。我國中小學教師懲戒權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
    鄒其信(1999)。論學生學習權之保障-以中小學生為對象。國立台灣大學三民主義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潘志賢(2005)。國小教師對體罰行為態度即體罰法令認知之研究-以台南市為例。國立中正大學犯罪防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
    教育部(1996)。教師法。台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2007)。教師輔導與管教學生辦法注意事項。台北市:教育部。
    教育百科辭典編審委員會主編(1994)。教育百科辭典。台北市:五南。
    教育部公報(1977)。27,15。
    教育部公報(1995a)。242,28。
    教育部公報(1995b)。246,34。
    教育部公報(1995c)。248,47。
    教育部公報(1995d)。252,49-50。
    教育部公報(1996a)。257,29-30。
    教育部訓委會(1993a)。國民小學管教問題調查研究。台北:教育部。
    教育部訓委會(1993b)。國中學生管教問題調查研究。台北:教育部。
    教育部訓委會(1995)。教師管教學生的權限與問題。台北:教育部。
    教育部(2005)。友善校園總體營造計畫。台北:教育部。
    教育部訓委會(2006)。校園零體罰工作計畫要點。台北:教育部。
    教育部訓委會(2007)。學校訂定教師輔導與管教學生辦法注意事項。台北:教育部。
    教育部訓委會(1997)。教師輔導與管教學生辦法草案新聞稿。台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法規會(2007)。公立高級中等以下學校教師成績考核辦法修訂新聞稿。台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訓委會(2007)。校園正向管教工作計畫。台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訓委會(1995)。教師管教學生的權限與問題。台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訓委會(1997)。教師輔導與管教學生辦法草案新聞稿。台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2007)。「友善校園」計畫。台北:教育部。
    台灣省行政長官公署公報(1946)。秋字44期,697。
    台灣省行政長官公署公報(1947)。夏字36期,607。
    台灣省政府公報(1951)。春字59期,839。
    台灣省政府公報(1978)。冬字43期,2。
    台灣省政府公報(1980)。秋字17期,3。
    台北市教師研習中心(2004)。台北市教育人員總動員簽署零體罰共同約定。網址:http://enews.tp.edu.tw/default.asp?ipage=4&Unitid=169,941114。
    台北市教育局召開落實零體罰會議,堅持嚴禁體罰的一貫立場(2004年,12月17日)。台北市政府新聞稿,取自 http://www.hhhs.tp.edu.tw/hwshin/k6/202/%BA%F4%AD%B6/htm/7-netn1/news/93.12/169.htm。
    台北市政府教育局(2007)。台北市政府教育局推動校園正向管教工作計畫。台北市:台北市政府。
    翁崇文(1996)。國小初任教師教室紀律管理態度之研究。國立嘉義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
    葉興華(1994)。國小級任教師班級管理問題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戴炎輝、戴東雄(1992)。中國親屬法。自版。
    體罰論述研究室(2004)。台灣零體罰大事記。網址:http://tfar.info/archives/2005/06/15/877/。
    零體罰彰縣簽公約,北市祭重典(2005,3月23日)。國語日報,A2版。
    不滿體罰合法化,教改團體負教部抗議。(1996年,4月9日)。中國時報,A7版。
    管學生有辦法,不明文禁止體罰。(1997年,5月10日)。自由時報,A3版。
    董保城(1997)。教育法學與學術自由。台北:元照。
    得心(2003)。堅持不體罰。師友,433,70-73。
    潘慧玲(2003)。性別與教育-追求性別平等的教育。載於潘慧玲主編,性別議題導論。台北:高等教育。
    歐陽教(1998)。教育哲學導論。台北:文景。
    歐陽教(1996)。體罰問題與學生管教。發表於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中心主辦:「春風化雨,點石成金-面對學生管教問題系列研討會」,1996年6月8日。
    歐陽教(1985)。德育原理。台北市:文景。
    簡茂發(1991)。教育的心理學基礎。載於簡茂發(主編),教育概論(頁135-136)。台北:師大書苑。
    麥幼萍(2006)。論中小學教師對學生之懲戒權─訂定教師輔導管教辦法之研究。國立國防管理學院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蔡德輝、楊士隆(1998)。少年犯罪-理論與實際。台北:五南。
    韓國棟(2007年,11月16日)。體罰學生,教師最重記大過。中時電子報。網址:http://tw.news.yahoo.com/article/url/d/a/071115/4/oayo.html。

    英文部份
    Abdenour, T.A., Miner, M. J. & Weir, N.,”Attitudes of Intercollegiate Football Players toward Drug Testing” Athletic Training 22(3.1987)
    Bauer, G. B., Dubanoski, R., Yamauchi ,L. A. & Honbo, K A. M. (1990). Corpralpunishment and the schools. Education and Urban Society, 22 (3), 285-299.
    Bryan, J. W. & Freed, F. W.(1982) . Corporal punishment :Normative Data andSociological and Psychological Correlates in a Community College Population. Journal of Youth and Adolescence, II, 77- 87.
    Bergstrom,M.E. (1989) .A cross-national study of attitudes of educational leaders toward children 's rights and corporl punishment ( Washington ,Sweden) .Doctoral dissertation,The Seattle university of America
    Chaeles, C. M. (1999). Building classroom discipline (6 th ed.) New York:Longman,
    Deighton, L. C. (1971). The Encyclopedia of education. Volume8. New York: Macmillan & Free.
    Fine, Marvin J. & Holt, Penni,”Corporal Punishment in the Family:a System Perspective.” Psychology in Schools, Vol. 20. Jan. 1983.
    Frankl, V. E. (1969). Self-transcendence as a human phenomenon. In A. J. Sutich, & M. A. Vich(Ed.) Redings in Humanistic Psychology, 14,388-398.
    Giroux, H. A.(1991). Postmodernism,feminism, and cultural politics. NY: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
    Gerk, B., Obiala, R., & Simmons, A. (1997). Improving student behavior through the use oh positive reinforcement and discipline strategies.(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 413044)
    Jeffries,D.c.(1991) .An analysis of perceptions among school(2),117-148
    Killory, J. H. (1974). In Defense of Corporal Punishment.Psychological Reports, 35,575-581
    Lowenstein, L.,”A Sensible Approach to Corporal Punishment.” Education 34(3),1985.
    Lindgren, H. C. & Suter, W. N. (1985). Educational psychology in the classroom. Montereyo, CA: Brooks/Cole.
    Mason, D.(2005). Corporal punishment is legal in 22 states: Would you
    support its use in your school? NEA Today, 24(1), 38.
    Peercy,R.D.(1988).Middle school discipline : An identification of disciplinary techniques used for specific discipline problems by middle school classroom teachers.Doctoral dissertation,Tennessee state university. Dissertation Abstracts International , 49/02,181.
    Reid, k, Hopkins, D, & Holly, P.(1988). Towards the effective school:The problems and some solution. Oxford:Basil Blackweel.
    Rose, T. U. (1984). Current Uses of Corporal Punishment in American Public Schools.Jour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hy,76,427-441.
    SimpsonJ.A., & Weiner,E.S.C. (1989) .The Oxford English dictionary.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Spitalli, S. J. (2005). The don’t of student discipline.Education Digest,70(5), 28-31.
    Wolfgang, C. H. (1995) Solving discipline problems: Methods and models for today’s teacher (3 rd ed.). Boston, MA: Allyn and Bacon.
    Wynne, E. A. (1980). Improving pupil discipline and character, In O. C. Moles (ed): Student discipline strategies(20-23). Albany: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
    Weijers, Ido: (2000) ‘Punishment and Upbringing: Considerations for an educative justification of punishment’, Journal of Moral Education, 29(1),61-73.

    無法下載圖示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