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辜雅珍
Koo, Ya Jean
論文名稱: 後現代學校行政反省行為之研究---以一所國中為例
The research for the reflection behavior of postmodern school administration
指導教授: 黃乃熒
Whang, Nai-Ying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教育學系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論文出版年: 2007
畢業學年度: 95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89
中文關鍵詞: 後現代學校行政學校行政反省行為
英文關鍵詞: postmodern, school administration, reflection behavior of school administration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181下載:18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旨在探討後現代學校行政反省行為,並從中瞭解後現代學校行政反省行為所蘊藏的問題及其對學校組織運作的影響,最後找出能有助於解決後現代學校行政反省行為所蘊藏問題之策略。在本研究中,「後現代學校行政反省行為」是指『領導者透過理解被領導者的價值世界、意識形態或需求的過程,藉由重視差異與強調非中心化的新思考典範,對學校行政權力關係的合理性,進行探究與建構,以有效的達到學校教育目標』。基於研究目的,為了深入探究後現代學校行政反省行為,本研究採質性研究法,以一所國民中學為個案進行研究,並藉由訪談與觀察的資料蒐集方式,經由對於資料的分析與討論,以提出結論與建議。

    根據本研究的目的,本研究的結論如下:
    一、後現代學校行政反省行為,因為避免普遍性行為規範的建立,所以領導者會追求多元價值
    二、後現代學校行政反省行為,因為可檢測權力的偏見,所以領導者會建構合理的權力關係
    三、後現代學校行政反省行為,因為具有對等權力關係,所以領導者會重視組織中的它者
    四、後現代學校行政反省行為,可以促進學校解決問題的能力
    五、後現代學校行政反省行為,可以提昇學校組織目標的實踐
    六、後現代學校行政反省行為的困境,在於被領導者與領導者觀點不同
    七、後現代學校行政反省行為的困境,在於被領導者消極退縮的心態
    八、後現代學校行政反省行為的困境,在於學校行政運作受到影響
    九、後現代學校行政反省行為困境的解決,在於領導者與被領導者存在雙向度的對話
    十、後現代學校行政反省行為困境的解決,在於領導者與被領導者都能理性思考
    十一、後現代學校行政反省行為困境的解決,在於領導者運用私人情誼來化解衝突

    根據本研究的結論,本研究對學校領導者與被領導者的建議如下:
    一、領導者為了追求多元價值,應給予被領導者更多論述的空間
    二、 領導者為了建構合理的權力關係,應對學校行政權力的運用進行檢測
    三、 領導者為了重視組織中的它者,應增加決策的彈性,避免壓迫被領導者的情感
    四、被領導者應展現宏觀的視野,同理對方的立場,化解衝突
    五、被領導者應該理解領導者的立場,避免否定他人的觀點
    六、被領導者應該展現與領導者積極互動的熱情,增進與領導者意見交流的機會
    七、領導者與被領導者應該重視相互依存的關係,避免雙方僵持不下
    八、領導者與被領導者應該持續對話,避免影響學校行政的運作

    The study is an operation to explore the reflection behavior of postmodern school administration, to detect the embedded problems inclusive, and then discover the strategies of resolving the problems. In this study, the reflection behavior of postmodern school administration is defined as: The leader is willing to understand the value realm, the ideology or the demands of their fellows by framing a new pondering model, like respecting the differentiation and emphasizing the decentralization. Through the reflection behavior, we could explore and construct a rational school administration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leader and the fellows to achieve effectively school aims. In order to have a comprehensive understanding of the reflection behavior of postmodern school administration, this study takes a junior high school as a case study and adopts qualitative approaches, such as methods of interview and observation to collect data, analyze situations and suggest solutions.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7 第三節 名詞解釋…………………………………………… 7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8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後現代思潮興起的背景…………………………… 11 第二節 後現代學校行政反省行為的意義與特質………… 17 第三節 後現代學校行政反省的功能、困境、可能途徑. 41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 第一節 研究方法…………………………………………… 51 第二節 研究的概念架構…………………………………… 55 第三節 研究對象…………………………………………… 57 第四節 研究的實施步驟…………………………………… 59 第五節 資料的處理與分析………………………………… 63 第六節 研究之信實度……………………………………… 66 第七節 研究倫理…………………………………………… 68 第四章 個案學校研究結果 第一節 厚實國中學校行政體系的背景脈絡……………… 71 第二節 厚實國中實踐後現代學校行政反省行為的現況… 82 第三節 厚實國中實踐後現代學校行政反省行為的功能… 102 第四節 厚實國中實踐後現代學校行政反省行為的困境… 115 第五節 解決厚實國中實踐後現代學校行政反省行為困境的途徑………………………………………………........ 131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第一節 結論………………………………………………… 147 第二節 建議………………………………………………… 155 參考文獻 中文文獻…………………………………………………… 165 外文文獻…………………………………………………… 175 表目錄 表3-1 訪談對象身份代碼表………………………………………… 59 圖目錄 圖3-1 研究設計架構圖……………………………………………… 56 附錄目錄 附錄一 訪談指引…………………………………………… 179 附錄二 訪談紀錄表………………………………………… 182 附錄三 正式會議觀察紀錄表……………………………… 183 附錄四 非正式會議觀察紀錄表…………………………… 185 附錄五 訪談紀錄標題頁…………………………………… 186 附錄六 觀察紀錄標題頁…………………………………… 187 附錄七 與學校整體有關的文件…………………………… 188 附錄八 會議紀錄資料 …………………………………… 189

    參考文獻

    壹、中文部份
    王岳川(1998)。後現代主義文化研究。台北市:淑馨出版社。
    王如哲(2001a)。知識經濟與教育改革。知識管理與教育革新發展研討會,教育部主辦,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教育政策與行政研究所承辦。
    王耀庭(2002)。Zygmunt Bauman後現代倫理學及其道德教育涵義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教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王麗雲;潘慧玲(2000)。教師授權增能的概念與實施策略。教育研究集刊,44,173-199。
    方志華(2002)。「關懷倫理學觀點下的教師專業素養」。教育研究資訊,10(2),1-20。
    方志華(2001)。「關懷倫理學相關理論開展在社會正義及教育上的意涵」。教育研究集刊,46,31-52。
    江文雄(1997)。學校領導的訣竅。台北:台灣師大。
    江文雄(2001)。學校行政新論。台北:師大書苑。
    杜中環(2003)。國民中學校長運用知識典範之研究-以大台北地區三縣市為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新民(1995)。國小校長的授權行為。國立台南師範學院「初等教育學報」,8,299-326。
    李玉惠(2000)。重塑新的校園權力運作結構。台灣教育,594, 12-23。
    李咏吟(1985)。教學原理。台北:遠流。
    李宛宜(2002)。團隊多元性對學習型組織之影響。國立中央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淑婷(2004)。學校行政怎麼行?學校行政運作的敘事探究。國立東華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阮光勛(2001)。後現代主義對學校行政革新的啟示。學校行政雙月刊,159,77-84。
    呂宗麟(1999)。對後現代社會與後現代教育的思考-兼論東海大學的勞作教育。台中東海大學教育學程中心「公民社會與公民教育」研習會,1-10。
    周平(2004)。「諸法皆空:質性研究與知識想像」。《社會科學研究方法質性研究方法》研習會。嘉義大林:南華大學。
    周平(2005)。「笑話文本的社會學研究」。《質性研究深耕系列I紮根理論與社會影響社會科學研究方法質性評估法》國際研討會,台北市教育大學社會科教育學研究所。台北:台北市教育大學。
    周裕欽(1998)。哈伯瑪斯批判理論對學校領導者的啟示。教育資料與研究,22,39-44
    周學信(2003)。後現代主義與台灣社會。民國九十四年八月四日取自http://residence.educities.edu.tw/educational/EduCourse.htm
    周春美、沈建華(1995)。如何建立學校組織衝突管理模式。技職教育雙月刊,25,49-53
    邱憶惠(1999)。個案研究法:質化研究。高雄。教育研究,7,113-127。
    吳思華(2001)。知識、創意改變經濟結構。中國時報,4月15日,23版。
    吳明清(1998)。學校教育改革的趨向與課題 。教育資料與研究,22, 1-7。
    吳明隆(2004)。知識經濟時代對學校創新經營的啟示。學校行政雙月刊,31,134-146。
    吳清山 (2003)。當前學校組織變革的理念與策略。教師天地,123,4-16。
    吳清山 (2005)。後現代思潮與教育改革。台灣師範大學教育政策小組舉辦後現代思潮與教育發展學術研討會論文集,73-98。
    林本炫(2005)。「紮根理論研究法」。《質性研究深耕系列I紮根理論與社會影響社會科學研究方法質性評估法》國際研討會,台北市教育大學社會科教育學研究所。台北:台北市教育大學。
    林志成(1992)。談教育專業制度的設計。竹市文教,6,10-15。
    林志成(2001)。反教育的學校行政之哲學省思。學校行政雙月刊,14,19-27。
    林志成(2002)。專業是社會變遷中新校園倫理的靈魂。學校行政雙月刊,19,42-55。
    林志成(2003)。批判省思、專業對話的理念與做法。學校行政雙月刊,23,3-14。
    林水木(2004)。學校行政領導之權力管理與運用。學校行政雙月刊,31,20-45。
    林明地(1999)。重建學校領導的倫理學觀念。載於《教育政策論壇》,2(2),129-156。南投: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教育政策與行政研究所。
    林明地(2005)。校長領導、權力運用與關懷專業。教育研究月刊,132,59-69。
    林明地(1999)。教育行政溝通,教育行政學。王如哲等共著,高雄:復文圖書公司。
    林佩璇(2000)。個案研究及其在教育上的應用。載於中正大學教育學研究所主編,質的研究方法。高雄:麗文。
    林朝成(2003)。正義與關懷:佛教觀點的詮釋。第四屆印順導師思想之理論與實踐學術研討會。頁.1-12。
    林俊杰(2003)。後現代組織對策略之再思考。國立政治大學企業管理學系碩士論文。台北。
    林耀堂(2004)。思維模式在學校組織弔詭領導的應用—以阿多諾的「非同一性思維」深化並提昇「競值途徑」為例。國立臺北師範學院學報,17(2),131-152。
    范熾文(2002)。學校行政原理。台北:師大書苑。
    帥韻儀(2003)。以問題解決為導向之衝突問題解決模式建立之研究。私立中原大學企業管理學系碩士學位論文。
    姜添輝(2000)。結構功缺失與能主義的權力的特性。初等教育學刊,8,81-106。
    姜得勝(2006)。解析「解構主義」中華民國九十五年六月四日取自http://www.nioerar.edu.tw/basis3/22/1k13.htm
    胡士琳(2003)。學校行政體系之微觀政治現象研究--以一所國民中學為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
    胡幼慧、姚美華(1996)。一些質性方法上的思考:信度與效度?如何抽樣?如何收集資料、登錄與分析?。載於胡幼慧主編,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台北:巨流。
    胡幼慧(主編)(1999)。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台北:巨流。
    胡素華(2001)。後現代思潮對學校教育之啟示 。中華民國九十三年十二月十八日取自http://www.nhu.edu.tw/~society/e-j/37/37-31.htm
    洪正華(2000)。J .-F. Lyotard 後現代思想及其在比較教育上的意義。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比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徐易男(2003)。哈伯瑪斯的溝通行動理論及其對我國教育行政的啟示。學校行政雙月刊,28,3-15。
    高宣揚(1999)。後現代論。五南圖書,台北。
    郭實渝(2005)。後現代思潮與傳統文化教育----兩個論辯的探討。台灣師範大學教育政策小組舉辦後現代思潮與教育發展學術研討會論文集,13-30。
    陳幼慧(2002)。現代與後現代之爭李歐塔(Jean-Francois Lyotard)對後現代知識狀態的反省。教育哲學與文化,4,1-38。
    陳利民(2003)。後現代主義的特徵及其對現代教育的審視。内蒙古師範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中華民國九十四年八月四日取自www.pep.com.cn/200406/ca526961.htm
    陳堂春(1985)。縣市教育局組織內部溝通運行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學堂(2004)。非行少年的家庭知覺之質性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美如(2001)。多元文化課程在九年一貫課程改革中的省思與作為。教育學刊,17,233-253。
    陳美如、郭昭佑(2004)。學校本位課程評鑑:理念與實踐反省。台北:五南。
    陳依萍(2002)。反省實踐取向教育人員專業發展---以校長為例。台北:師大書苑。
    陳向明(2000)。質的研究方法與社會科學研究。北京:教育科學。
    陳木金和蔡文杰(2004)。國民小學學校經營渾沌現象敏銳度對組織行政權力關係重建之預測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與心理研究」,27(3),483-505。
    陳泳任(2003)。從阿多諾非同一性思維反思視覺設計。中原大學商業設計學系碩士學位論文。
    陳昱元(2004)。國中小校長的領導探討。學校行政雙月刊,31,1-19。
    陳曉林(1987)。學術巨人與理性困境。台北:時報出版公司。
    陳勝雲(2004)。阿多諾與總體性。中華民國九十五年二月二日取材自www.culstudies.com/rendanews/displaynews.asp
    連俊智(2004)。學校知識管理與衝突管理模式之相關研究。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孫同文、陳佑泰(2001)。國家機關對於知識經濟的回應。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教育政策研究所。知識管理與教育革新發展研討會論文集,139-165。
    曹芳齡(2002)。學校組織中集體協商運作之研究─以北部六縣市國民中學為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許誌庭(2002)。教師做為轉化型知識份子的可能性、限制與實踐的方向。教育研究集刊,48(4),27-52。
    秦夢群(1997)。教育行政—理論部分。台北:五南。
    秦夢群(2005)。教育領導新理論與研究取向之分析。教育研究月刊,136,106-128
    單文經(1998)。教育改革風潮下初探時間的多重意義。國立台灣師範大學,中等教育雙月刊,49(2),12-24。
    萬胥亭、裴元領、孫治本、林信華、苑舉正、阮新邦、魯貴顯(2002)。現代性後現代 性全球化。台北:左岸文化,。
    張文軍(1998)。後現代教育。台北:揚智文化
    張天寶(2005)。試論教育對話及其基本特徵。中華民國九十五年二月一日取自http://202.121.15.143/aspfiles/document/b5a/ab5a0069.asp
    張志明(1999)。教育行政溝通,教育行政學,王如哲等共著。高雄:復文圖書公司。
    張國清(2000)。後現代情境。揚智文化,台北。
    張德銳(1998)。以學校中心管理推動學校教育革新。教育政策論壇,1(2),133-154。
    張德銳(2000 b)。教育行政研究(三版)。台北:五南。
    馮朝霖(2000)。教育哲學專論---主體、惰性與創化。台北:元照。
    傅凱祺(2002)。從關懷倫理論「公正」與家庭暴力防治。國立中正大學社會福利系碩士論文。
    黃心郁(1998)。臺北市社區婦女義工之家庭狀況、家人溝通、及社區關懷與回饋。社會教育學刊,27,41–87。
    黃乃熒(1995)。脈絡領導與學校行政理論、創意的探討。中等教育學報,2,1-10。台中:中等學校教師研習會。
    黃乃熒(1997)。後現代教育政策之政治行為分析。中等教育學報,48(4),211-241。臺北:臺灣師大。
    黃乃熒( 1998a)。組織弔詭修辭對學校行政決策的應用。教育政策論壇,1(1),174-198。
    黃乃熒(1998b)。教育政策對話權力運用的研究。中學教育學報,5,165-192。臺中:中等學校教師研習會。
    黃乃熒(1999a)。從對話行動舞臺的意義探究教育行政專業的重建。教育政策論壇2(1),180-218。埔里:國立暨南大學。
    黃乃熒(1999b)。有限情緒的政治行動及其在學校行政決策判斷偏見的應用。教育政策論壇,2(2),204-247。埔里:國立暨南國際大學。
    黃乃熒(1999c)。國民中小學校長遴選制度的教育行政專業建構。學校行政雙月刊,3,30-38。
    黃乃熒(2000a)。後現代教育行政哲學。台北:師大書苑。
    黃乃熒(2000b)。弔詭管理及其在學校目標的應用。教育政策論壇,3(2),16-56。
    黃乃熒(2000c)。從認識論談學校行政瘋狂行為的成因與排除。教育行政論壇,第六次研討會論文集,273-297。臺北:政治大學。
    黃乃熒(2001a)。教育決策權力的正當性:決策倫理及其典範的討論。師大學報,46(1),1-19,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黃乃熒(2001b)。從學校組織權力弔詭管理觀點建構學校組織變革模式。師大學報,46(2),145-164。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
    黃乃熒(2001c)。知識經濟時代的學校行政倫理實踐。「知識經濟與教育發展」國際學術研討會中文論文初稿(三)。中華民國九十四年二月一日取自取自http://0-192.192.169.230.lib1.npttc.edu.tw/cgi-bin/edu_paper/tocdetail
    黃乃熒(2002a)。以教師授權增能觀點探究學校權力生態—以一所國中教評會為例。師大學報,47(1),59-82。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黃乃熒、陳麗霞(2002b)。國民中學學校行政瘋狂行為的成因與影響之路徑分析。師大學報,47(2),175-202,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黃乃熒(2002c)。以教師授權增能觀點重建學校權力生態的機會之窗—教評會運作為主籌的論述。教育政策論壇,5(1),62-90,南投:國立暨南大學。
    黃乃熒(2003a)。後現代思潮與教師專業發展。教育資料集刊,28,1-24。
    黃乃熒(2003b)。學校組織變革之意識型態研究—以一所國民中學為例。(國科會專案報告,計畫編號:NSC90-2413-H-003-003)
    黃乃熒(2004)。後現代學校行政倫理及其兩難困境之解決。教育研究集刊,50(3),1-29。
    黃乃熒(2005a)。催化型學校行政組織權力之建構。未出版
    黃乃熒(2005b)。教育政策對於論述之需求性探索。台灣師範大學教育政策小組舉辦後現代思潮與教育發展學術研討會論文集,51-74。
    黃乃熒(2005c)。反諷在學校組織的應用。未出版
    黃哲彬(2004)。談授權增能在學校行政上之應用。學校行政雙月刊,30,31-46。
    黃文三(2003)。 建構主義的教育思想及其在廿一世紀道德領導上的啟示。國立海軍軍官學校主辦「第一屆德行教育與軍事專業倫理」學術研討會論文集,33-50。高雄。
    黃昆輝(1989)。教育行政學。台北市:台灣東華。
    黃宗顯(1989)。國民小學校長工作壓力與行政決定合理性的關係。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集刊,31,203-212。
    黃宗顯(1995b)。從制御權到促進權-學校行政對話權力運用的革新取向。初等教育學報,8,125-153,台灣。
    黃宗顯(1999)。學校行政對話研究:組織中影響力行為的微觀探討。台北:五南。
    黃淑燕(2003)。學校領導者反省思考與實踐之探討。 學校行政雙月刊,24,35-42。
    黃瑞祺編著(1985)。批判理論與現代社會學。台北:巨流。
    黃瑞慧(1999) 。教師增能與多元文化教育的實踐。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多元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
    楊洲松(2005)。後現代思潮對教育哲學的衝擊。教育資料與研究,66,77-90。
    楊爵光(2002)。一位國小訓導主任的自我行政信念之反省研究。國立台南師範學院碩士學位論文,台南。
    楊深坑(1997)。溝通理性,生命情懷與教育過程:哈伯瑪斯的溝通理性與教育。台北:師大。
    溫明麗 (2005a)。「教育決策的倫理關懷省思–試圖建構一個批判典範的論述」。載於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中心主辦,教育政策科學學術研討會。
    溫明麗 (2006a)。後現代狀況下的全球化教育隱憂與出路。中華民國九十五年三月二十一日取自http://web.ed.ntnu.edu.tw/~t04008/frontpage/online/postmodernity/post2.doc
    溫明麗 (2006b)。新時代校長學的哲學探討 – 尋找現代與後現代辯證之校長學的哲學論述。中華民國九十五年六月四日取自http://web.ed.ntnu.edu.tw/~t04008/frontpage/online/postmodernity/post3.doc
    游鈞毓(2004)。自我與它者:潘霍華的教會理念中群體觀之建構研究。中原大學宗教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
    劉秀雯(2004)。國際團隊多元性、團隊領導與企業組織環境支援之探討。國立中山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劉紀雯(1998)。喧譁繁衍大哉問.後現代主義簡介。中華民國九十四年三月九日取自http://eng.fju.edu.tw/Literary Criticism/postmodernism/intro chinese.html
    劉育忠(2000)。對話、遊戲與教育— 高達美與德希達之對比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劉靖國(2004)。差異、認同與教育──從社群論到多元文化論。學校行政雙月刊,34,184-201。
    賴怡忠(2004)。容許差異的民主仍需要穩固的社群。新新聞,895, 32-33。
    廖興中(2001)。論官僚組織在後現代社會中的困境與轉型。東海大學公共行政學系碩士論文,台中。
    廖春文(1994)。二十一世紀教育行政領導理念。台北:師大書苑。
    廖德文(2002)。國小教室發展自我學習導向學習的策略。國立教育研究院研習資訊20(2)。
    詹棟樑(2002)。後現代主義教育思潮。台北:渤海堂。
    蔡文山(2004)。九年一貫課程之後現代觀。研習資訊,21(6),7-15。
    蔡瓊宜(2002)。都市交通計畫衝突管理分析。國立成功大學政治經濟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南市。
    蔡進雄(2003)。校長倫理領導。人文及社會學科教學通訊,14(1),25-36。
    蔡錚雲(無日期)。從現代到後現代(一)。民國九十四年八月五日取自http://ccs.nccu.edu.tw/oldccs/nccudr/full/post1.htm
    蔡錚雲(2000)。另類哲學:現代社會的後現代文化。台北:台灣書店。
    鄭福祥(1999)。後現代主義。台北:揚智文化。
    鄭揚宜(2003)。李歐塔倫理思想研究後現代社會的公正遊戲。南華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宜蘭。
    謝婉玉(2002)。學校行政探究行為之研究—以一所國民中學為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簡成熙(1990)。正義倫理與關懷倫理的論辯:女性倫理學的積極意義。教育資料集刊,25,185-212。
    顏國樑(2004)。目標管理及其在學校經營的應用。學校行政雙月刊,33,21-31。
    魏惠娟(1998)。邁向學習型組織的教育學政領導。教育政策論壇創刊號,1(1), 135-172。
    鍾邦友(2002)。學校組織慣性、組織自主調適與組織變革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台灣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博士論文。
    羅云辰(2004)。國民小學教師參與行政決定與教師增權益能。國立中正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嘉義。
    蘇進棻(2002)。科層體制在行政機關應用之評析:兼談改進策略。教育資料與研究,46。
    蘇永明(1995)。國家與教育:現代與後現代的觀點-一個西洋近代教育史的考察。載於中國比較教育學會主編教育:傳統、現代化與後現代,45-63。台北:師大書苑。
    Silver著黃昆輝(譯),(1985)。教育行政原理。台北市:三民。
    Andrew Kakabadse;Christopher Parke著蔡麟筆譯,(1990)。權力、政治與組織。台北市:巨流
    Best,S.& Kellner,D.著,朱元鴻、馬彥彬、方孝鼎、張崇熙、李世明譯(1994)。後現代理論—批判的質疑。台北:巨流。
    查理斯斐洛原著周鴻玲譯(1985)。組織社會學。台北:桂冠。
    顧瑜君譯(1998)。質性研究寫作。台北:五南。
    P.M.Rosenau著張國清譯(1998)。後現代主義與社會科學。上海譯文出版社,上海市。(原: 1992年出版)
    威廉.白奎斯(2000)著,許立一、許立倫、夏道維、辜柏宏等譯。後現代組織。台北:地景
    Morgan .Gareth著。戴文年譯(1994)。組織意象。台北:五南。
    Senge, P. M. (1990/1994),郭進隆(譯)。第五項修鍊─學習型組織的藝術與實務。台北:天下。

    貳、英文部分

    Chan, Andrew&Garrick, John(2002). Organization Theory in Turbulent Times: The Traces of Foucault's Ethics. Organization,9(4), 683-701.
    Bolman, L. G., & Deal, T. E. (1991). Reframing organizations: Artistry, choice, and leadership (1st).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Bauman Zygmunt (1987).Legislators and interpreters :On modernity, post-modernity, and intellectuals. Oxford:Polity Press:In association with B. Blackwell
    Bauman,Z.(1993). Modernity and ambivalence.Cambridge:Polity.
    J,Blase and G. Anderson (1995).The micropolitics of educational leadership : from control to empowerment. London : Cassell ;New York : Teachers College Press
    Cohen, M. D. & March, J. M. (1974). Leadership and ambiguity. Boston: Conegie Foundation.
    Featherstone .Mike(1990). Global culture : Nationalism, globalization, and modernity : a Theory, culture & society . London ; Newbury Park : Sage Publications
    Kellner,Douglas(1989). Critical theory, Marxism, and modernity. Baltimore :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Lyotard, J.F.(1984).The postmodern condition : a report on knowledge. translation from the French by Geoff Bennington and Brian Massumi. Minneapolis :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 c1984
    Morgan,Gareth(1986). Images of organization. Beverly Hills : Sage Publications.
    Lambert, L., Walker, D., Zimmerman, D. P.,Cooper, J. E., Lambert,M. D.,Gardner, M.E.& Ford Slack P. J.(1995).The constructivist leader. New York: Teachers College Press.
    Patton, M. (2002). Qualitative research and evaluation methods (3rd ed.). Thousand Oaks: Sage.
    Robbins ,Stephen P. Essentials of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Hall,4thed., 1994), p177.
    Sergiovanni, T. (2001). The principalship: A reflective practice perspective (4th.). Boston: Allyn and Bacon.
    Styhre, Alexander(2001). The nomadic organization: The postmodern organization of becoming. Tamara : Journal of Critical Postmodern Organization Science; 1, 4; Academic Research Library.p1-12
    Taylor, V. E.(1998). Postmodernism: Critical concept. l.1, London: Routledge
    Rousenau,P.M(1992). Postmodernism and the social sciences:insights,inroads and instrusions. Princeton ,NJ: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Weick, K. E. (1976). Educational organizations as loosely coupled systems. 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 21, 1-19.
    Yin, R. L.(1984). Case Study Research, Design, and Methods. Beveley Hill,CA: Sage.
    Yin, R. K. (1994). Case study research: Design and methods. Thousand Oaks, CA: Sage.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