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趙祐志
論文名稱: 日人在台企業菁英的社會網絡(1895~1945)
指導教授: 林滿紅
學位類別: 博士
Doctor
系所名稱: 歷史學系
Department of History
論文出版年: 2005
畢業學年度: 93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386頁
中文關鍵詞: 社會網絡企業史親緣地緣學緣菁英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285下載:184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摘 要
    本文運用大量的《人名鑑》、《企業年鑑》及《台灣實業界》等雜誌,重建日人在台企業英精的社會網絡。本文論述社會網絡,大致循親人、熟人、生人三個層次開展,第壹章討論親緣網絡,屬於親人層次的社會網絡,第貳章的地緣網絡、第參章的學緣網絡,則屬於熟人層次的社會網絡,而第肆章的政治網絡,已接近生人層次的社會網絡。在此架構下,各章切入論述下列問題:
    第壹章將討論親緣網絡,主要論述日人在台企業精英如何繼承事業,又如何運用親戚的力量,幫助企業經營與壯大。其下共分三節,第一節將蒐集126個事業繼承事例,並從中歸納繼承人的身份,藉此刻描日人繼承制度看重單嗣繼承、養子繼承、襲名繼承等特性,並述及「同族」企業(即建構涵括「本家」、「分家」、「別家」的企業)在台逐漸萌芽的事例。再者,將比較台、日人繼承制度的差異,以及日人不重血緣關係之繼承制度,對企業運作的影響。第二節、第三節將分別蒐集107個兄弟、伯叔姪關係事例及105個姻婭關係事例,並藉此討論這些關係對企業經營與擴大的影響,同時,將與台人世家的財力,加以比較,藉此討論日人在台企業精英的門閥是否強大,再者,亦將討論台、日人企業精英通婚的概況,藉此討論台、日人企業精英在親緣網絡上的關聯性。
    第貳章將討論地緣網絡與日人中小型企業營運的關係,論述日人在台企業精英如何引用同鄉者,在企業內建立壟斷勢力,又如何返鄉籌措資金、招募人才,利用地緣網絡創業成功的歷程。其下共分三節,第一節以彰化銀行為例,論述本魯素哉如何引進20—30名高知縣鄉親,進入彰銀擔任要職,並逐步排除台人、其他籍貫日人,成功建構高知閥,以壟斷彰銀的領導階層。第二節以日治末期台北三大商業資本財閥—盛進商行、高進商會、菊元商行為例,論述中喜次郎、藤川類藏、高橋由義、高橋豬之助父子、重田榮治等人,如何引進家鄉之財力、人力,建構地緣網絡的企業,致盛進商行、高進商會、菊元商行的領導幹部,分為富山、德島、香川、千葉、山口等縣人所壟斷。第三節則再舉11個鄉土閥企業,說明賴地緣網絡建置的鄉土閥企業,多為百萬圓以下之企業,同時,存於採煤、雜工業、運輸、銷酒、建材各業中,另外,不止出現於民營會社,官營會社亦曾運用,藉此說明日人在台企業精英運用地緣網絡的普遍性。再者,將從日人在台企業精英看重府縣人關係、府縣人會,而較輕視町會的史實中,分析日人在台企業精英對台灣的認同問題。
    第參章將討論學緣網絡與日人大型企業營運的關係,論述日人在台企業精英如何運用學緣網絡提升企業經理人員的素質,又如何運用學閥之勢力控制人事。其下共分二節,第一節以台銀為分析場域,蒐集127個人事升遷事例,論證東京帝大政治科、英法科、東京高商等學閥,在台銀人事升遷上的優越地位。第二節以台灣製糖、大日本製糖、明治製糖、鹽水港製糖為分析場域,蒐集347個人事升遷事例,論證東京帝大、慶應大學、東京高工、東京高商、札幌農校等五所公私立名校的畢業生,在四大製糖會社人事升遷上的優越地位。
    第肆章將討論政治網絡與官控會社營運的關係,論述政黨輪替如何影響官控會社的人事更迭,再者,台灣總督府如何安插大量退職官吏,在官控會社及台灣企業界建立一個退職官吏網絡,壟斷利益。其下共分三節,第一節以台電為例,說明政友會、憲政會及民政黨等政黨派閥交替執政,如何遷動官控會社人事的更迭。第二節論說台灣總督府為掌握香蕉利益,如何在既有的交易秩序中,創置台灣青果會社、青果同業組合兩個系統,並大量安插退職官吏轉入,致台灣青果會社四成的領導幹部皆為退職官吏,藉此退官網絡統制香蕉的銷售網絡,並將香蕉利益重行分配給台、日兩地日人政商的過程。第三節則蒐集500個退職官吏轉入企業界的事例,討論他們或自由創業,或轉進民營企業、官控會社、組合任職,或獲授專賣品批發特權的概況。
    結論將綜合比較台、日人精英在這四類社會網絡上的差異及聯繫。在差異部份將說明台人精英雖無緣參與日人的社會網絡,但亦有相應或替代的社會網絡,這些社會網絡不僅難被日人所征服,有時甚或會彰顯相當的主體性。在聯繫部份則討論在這四大社會網絡上台、日人合作、交集的概況。最後,則討論在台日人企業精英對台灣認同的問題。
    整體而言,過去日治時期台灣史的研究,較偏重台人的活動,而較忽略日人的研究,再者,有關殖民政府如何建構統治體制,以創造日人優勢,亦較偏向有形硬體的研究,本文想從相反的視角出發,以日人企業精英為研究重點,論述他們如何透過無形的社會網絡,向親戚、鄉親、校友、同志尋求支持的力量,藉以壟斷人事,或賴此籌集資金、人力、物力,以茁壯企業的實力,為日人企業在陌生的台灣環境中增添發展的機會。其次,本文希望從台、日社會網絡差異的討論,探索台、日人群我意識之別的根源及其互動之片影。再者,亦可藉此刻描日人根植台灣的程度,以及與日本帝國聯繫之狀況。

    日人在台企業精英的社會網絡 (1895—1945) 目 次 緒論……………………………………………………1 第壹章 親緣網絡……………………………………16 第一節 特殊之家族觀與企業的繼承……………17 --以126個企業繼承事例為例 第二節 家閥與企業之經營與擴大………………61 --以107個兄弟、伯叔姪關係為例 第三節 閨閥與企業之經營與擴大………………90 --以105個姻婭關係為例 小 結………………………………………………124 第貳章 地緣網絡…………………………………129 第一節 在中型金融企業的運作………………132 --以彰化銀行為例 第二節 在中型商事企業的運作………………150 --以盛進商行、高進商會、菊元商行為例 第三節 其他……………………………………172 --以11個鄉土閥企業為例 小 結…………………………………………206 第參章 學緣網絡…………………………………211 第一節 在大型金融企業的運作………………214 --以台灣銀行為例 第二節 在大型製糖企業的運作………………234 --以台糖、日糖、明糖、鹽糖為例 小 結………………………………………… 296 第肆章 政治網絡…………………………………302 第一節 政黨派閥與官控會社的運作…………304 --以台灣電力為例 第二節 退官網絡與官控會社及組合¬的運作…314 --以台灣青果會社、青果同業組合為例 第三節 退官網絡與台灣企業界………………337 --以500位退職官吏轉入台灣商界為例 小 結………………………………………… 367 結 論……………………………………………370 徵引書目……………………………………………380

    徵引書目
    一、企業年鑑
    千草默仙編纂,《會社銀行商工業者名鑑》1928—1943年版(台北:圖南協
    會)。
    竹本伊一郎編纂,《台灣會社年鑑》1932—1943年版(台北:台灣經濟研究
    會)。
    佐佐英彥、小野三郎編纂,《台灣銀行會社要錄》(台北:台灣興信所,1920
    年)。
    杉浦和作編纂,《台灣商工人名錄》(台北:台北商工人名錄發行所,1912
    年)。
    杉浦和作編纂,《台灣銀行要錄》1923—1942年版(台北:台灣實業興信所)。
    二、報紙雜誌
    《台灣民報》第1—401期(1923—1930年)。
    《台灣時報》第1—113號(1909年9月—1919年5月)。
    《台灣實業界》昭和4年1月號—昭和16年12月號(1929—1941年)。
    《新台灣》大正4年11月號(1915年)。
    《實業之台灣》第1卷第1號—第17卷第12號(1909年9月—1925年12
    月)。
    三、企業家名鑑相關資料
    上村健堂編,《台灣事業界中心人物》(台北:台灣案內社,1919年)。
    不著撰人,《最近南部台灣》(台南:台灣大觀社,1923年)。
    大園市藏編,《台灣人物志》(台北:谷澤書店,1916年)。
    大園市藏編,《台灣中心人物》(台北:日本植民地批判社,1935年)。
    大園市藏編,《台灣人事態勢事業界》(台北:新時代台灣支社,1942年)。
    大塚清賢編,《台灣大觀》(台北:台南新報社,1935年)。
    大塚清賢編,《躍進台灣大觀》四編,(1942年版,成文出版社複刻版)。
    大塚清賢編,《躍進台灣大觀(一)》1937年版(台北:成文出版社復刻版)。
    大塚清賢編,《躍進台灣大觀(二)》,昭和12年版。
    大塚清賢編,《躍進台灣大觀》續篇1939年版(台北:成文出版社複印,1985
    年)。
    大塚清賢編,《躍進台灣大觀》續篇1937年版(台北:成文出版社複印,1985
    年)。
    大塚清賢編,《躍進台灣大觀續續編》1941年版(台北:成文出版社複刻版)。
    太田肥洲編,《新台灣支配人物產業史》(台北:台灣評論社,1940
    年)。
    內藤素生編,《南國之人士》(台北:台灣人物社,1922年)。
    田中一二編,《台灣新人舊人》(台北:台灣通信社,1928年)。
    台灣新民報調查部編,《台灣人士鑑》1934年版(台北:台灣新民報,1934
    年)。
    台灣新民報調查部編,《台灣人士鑑》1937年版(台北:台灣新民報,1937
    年)。
    杉野嘉助編,《台灣商工十年史》(台北:編者,1919年)。
    林進發編,《台灣官紳年鑑》(台北:民眾公論社,1932年)。
    林肇編,《伸行台灣》(高雄:政經春秋社台灣支社,1936年)。
    岩崎潔治編,《台灣實業家名鑑》(台北:1912年)。
    宮川次郎編,《新台灣人人》(東京:拓殖通信社,1926年)。
    唐澤信夫編,《台灣紳士名鑑》(台北:新高新報社,1937年)。
    鈴木常良編,《台灣商工便覽》大正7、8年版(台中:台灣新聞社,1918、
    1919年)。
    橋本白水編,《評論台灣之官民》(台北:南國出版協會,1924年)。
    橋本白水編,《台灣事業界人物》(台北:南國出版協會,1928年)。
    橋本白水編,《台灣統治其功勞者》(台北:南國出版協會,1930年)。
    興南新聞社編,《台灣人士鑑》1943年版(台北:該社,1943年)。
    四、日記、年表、統計、名簿
    台灣行政長官公署統計室,《台灣省五十一年來統計提要》(台北:台灣行
    政長官公署統計室,1946年)。
    台灣時報編,《台灣日誌》復刻版(東京:綠蔭書房,1992年)。
    台灣經世新報社編,《台灣大年表》復刻版(東京:綠蔭書房,1992年)。
    吳文星等編,《台灣總督田健治郎日記(上)》(台北:中央研究院台灣史研究
    所籌備處,2001年)。
    學士會台灣支部編,《學士會台灣支部名簿》昭和9年—16年版(台北:該
    支部,1934—1941年)。
    五、專著
    八幡和郎,《圖解雜學性格!縣人性》(東京:株式會社社,
    2004年)。
    小田俊郎著,洪有錫,《台灣醫學50年》(台北:前衛出版社,1995年)。
    三日月直之,《台灣拓殖會社時代1936--1946》(福岡:葦書房有限會
    社,1993年)。
    井出季和太著,郭輝編譯,《日據下之台政》(台中:台灣省文獻委員會,
    1977年)。
    大園市藏,《台灣始政四十年史》(台北:日本植民地批判社,1935年)。
    大園市藏,《台灣產業批判》第壹卷(福岡:台灣產業批判社,1927年)。
    王泰升,《台灣法律史的建立》(台北:國立台灣大學法學叢書編輯委員會,
    1997年)。
    中根千枝著,何乃英譯,《環環相扣—日本縱向社會的人際關係》(台北:
    錦繡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4年)。
    中繁雄《閨閥日本史》(東京:文藝春秋,平成15年)。
    由井常彥、J. Hirschmeier《日本經營發展》(東京:東洋經濟新報社,1987
    年第九刷)。
    矢內原忠雄著、周憲文譯,《日本帝國主義下之台灣》(台北:帕米爾書店,
    1985年)。
    司馬嘯青,《台灣五大家族》(台北:自立晚報,1987年)。
    司馬嘯青,《櫻花‧武士刀》(台北:自立晚報,1988年)。
    司馬嘯青,《中日政商風雲誌》(台北:卓越文化事業,1991年)。
    西川俊作、阿部武司編《日本經濟史(四) 產業化時代上》(東京:岩波書店,1990年)。
    名倉喜作,《台灣銀行四十年誌》(台北:台灣銀行,1939年)。
    李永熾,《日本式心靈》(台北:三民書局,1991年)。
    李亞編,《民營企業公司治理》(北京:中國方正出版社,2003年),頁11。
    李卓,《中日家族制度比較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
    吳文星,《日據時期台灣社會領導階層之研究》(台北:正中書局,1992年)。
    吳忠吉等著,《解剖台灣經濟—威權體制下的壟斷與剝削》(台北:前衛出版社,1992年)。
    吳政憲,《新能源時代—近代台灣電力發展》(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2002年博士論文)。
    林明德,《日本的社會》(台北:三民書局,1997年)。
    林南著,張磊譯,《社會資本—關於社會結構與行動的理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
    林炳炎,《台灣電力株式會社發展史》(台北:台灣電力株式會社資料中心,1997年)。
    林進發,《台灣發達史》(台北:民眾公論社,1936年)。
    林蘭芳,《工業化的推手—日治時期的電力建設》(台北:國立政治大學歷史研究所,2002年博士論文)。
    波形昭一編,《社史見日本經濟史(植民地編)第六卷台灣倉庫株式會社二十年史》(東京:書房,2002年重刊)。
    波形昭一編著,《民間總督三好德三郎利茶舖》(東京:日本圖書,2002年)。
    波形昭一編著,《近代日本人經濟團體》(東京:同文館出版株式會社,1997年)。
    周雪光,《組織社會學十講》(北京:社會科學文獻,2003年)。
    周憲文,《台灣經濟史》(台北:台灣開明書店,1980年)。
    神一行,《閨閥—特權階級盛衰系譜》(東京:角川書店,平成15年三版)。
    照彥著,李明俊譯,《日本帝國主義下的台灣》(台北:人間出版社,1991年)。
    泉風浪,《人閥》(台南:南瀛新報社,1932年)。
    高橋龜吉,《日本近代經濟發達史》第二卷(東京:東洋經濟新報社,1973年)。
    堀江保藏,《日本經營史「家」研究》(京都:臨川書店,1984年初版)。
    許烺光著,于嘉雲譯,《家元—日本的真髓》(台北:國立編譯館,2000年)。
    陳其南,《文化的軌跡》下冊(台北:允晨文化實業股份有限公司,1986年)。
    陳柔縉,《總統是我家親戚》(台北:鴻鳴館圖書出版社,1994年)。
    陳柔縉,《總統的親戚》(台北:時報文化,1999年),導讀頁5。
    陳燕如,《中元普度與政商之間—日據時期基隆地方領袖的發展》(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1997年碩士論文)。
    張靜宜,《台灣拓殖株式會社與日本軍國主義》(台南:國立成功大學歷史研究所,2002年博士論文)。
    黃昭堂著、黃英哲譯,《台灣總督府》(台北:自由時代出版社,1989年)。
    黃瓊瑤,《日據時期的台灣銀行》(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1990年碩士論文)。
    費孝通,《鄉土中國—生育制度》(北京:北京大學,1998年)。
    游重義,《台灣拓殖株式會社之成立及其前期組織研究》(台北:國立台灣
    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1997年碩士論文)。
    滋賀秀三著,張建國、李力譯,《中國家族法原理》(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年)。
    葉金惠,《日本殖民經濟體系下台蕉問題研究》(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1992年碩士論文)。
    楊彥騏,《臺灣百年糖紀》(台北:貓頭鷹出版社,2001年)。
    褚填正,《戰時「台拓」的嘉義化學工場之研究(1938—1945)》(嘉義:國立中正大學歷史研究所,1999年碩士論文)。
    趙祐志,《日據時期台灣商工會的發展》(台北:稻香出版社,1998年)。
    台灣銀行編,《台灣銀行二十年史》(台北:台灣銀行,1919年)。
    劉淑靚,《台日蕉貿網絡與台灣的經濟精英》(台北:稻鄉出版社,2001年)。
    賴建圖,《日治時期台灣鳳梨產業之研究》(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2001年碩士論文)。
    鍾淑敏,《日本統治時代台灣對外發展史》(東京大學博士論文)。
    Francis Fukuyama(法蘭西斯福山)著,李宛蓉譯,《信任—社會德性與繁榮的創造》(台北:立緒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4年)。
    Herbert Passin著,劉琨輝、洪祖顯譯,《日本的現代化與教育》(台北:幼獅文化事業公司,1973年)。
    Pierre Bourdieu(布爾迪厄)著,楊亞平譯,《國家精英—名牌大學與群體精神》(北京:商務印書館,2004年)。
    Prasenjit Duara(杜贊奇)著、王福明譯,《文化、權力與國家:1900—1942年的華北農村》(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3年)。
    W. Richard Scott著,黃洋譯,《組織理論》(北京:華夏出版社,2002年)。
    六、論文
    大山綱武,<台灣於財閥活動>,《台灣經濟年報》昭和17年版(東京:國際日本協會,1942年)。
    大山綱武,<台灣事業內地資本動向—三菱財閥篇>,《台灣時報》第243號(1940年3月)。
    大山綱武,<台灣於內地資本動向(三)三井財閥台灣資本>,《台灣時報》第262號(1941年10月)。
    大山綱武,<台灣於內地資本動向(四)三井財閥台灣資本>,《台灣時報》第263號(1941年11月)。
    大山綱武,<台灣工業化內地資本動向>,《台灣時報》第268號(1942年4月)。
    大山綱武,<古河財閥台灣>,《台灣時報》第279號(1943年3月)。
    木村隆俊,<1920年代植民地台灣糖業分析>,《經濟集志》第64卷第1號(日本大學經濟學研究會,1994年4月)。
    本多保太郎,<本島銀行界變遷現況>,《台灣時報》昭和7年10月號(台北:台灣時報社,1932年11月)。
    林蘭芳,<日治末期台灣電力事業一元化(1940—1944)—台灣電力株式會社合併東西部民營電力事業>,《台灣風物》第五十三卷四期(台北:台灣風物社,2003年12月),頁119—145。
    吳文星,<札幌農學校與台灣近代農學的展開—以台灣農業試驗場為中心>,《台灣社會經濟史國際學術研討會—慶祝王世慶先生七五華誕》(台北:中央研究院台灣史研究所籌備處,2003年)。
    吳文星,<札幌農學校台灣近代農學展開—台灣總督府農事試驗場中心>,《日本統治下台灣支配展開》(名古屋:中京大學社會科學研究所,2004年),頁481—522。
    吳政憲,<台灣電力株式會社(1919—1944)—組織結構與人事(上)>,《台灣風物》第53卷第4卷(台北:台灣風物雜誌社,2003年12月),頁21—72。
    吳政憲,<台灣電力株式會社(1919—1944)—組織結構與人事(下)>,《台灣風物》第54卷第1卷(台北:台灣風物雜誌社,2004年3月),頁47—90。
    官文娜,<日本前近代社會的養子與社會變遷>,《國家、地方、民眾的互動與社會變遷》(北京:商務印書館,2004年),頁438—451。
    張靜宜,<台灣拓殖株式會社董事任用之分析>,《台北文獻直字》民國八十九年三月號。
    張靜宜,<台灣拓殖株式會社在南洋貸款投資事業之初探>,《東南亞季刊》民國八十七年七月號。
    張靜宜,<台灣拓殖株式會社組織推移之探討>,《台灣風物》民國八十七年六月號。
    陳慈玉,<日本植民地時代基隆炭株式會社—台灣土著資本家日本財閥事業研究>,西定生博士追悼論文集編輯委員會編,《東展開日本》(東京:山川出版社,2000年),頁515—540。
    陳慈玉,<婚姻與家族勢力:日治時期台灣基隆顏家的婚姻策略>,游鑑明主編,《無聲之聲(Ⅱ)近代中國的婦女與社會》(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2003年),頁173—202。
    原通好,<台灣青果產業>,《台灣經濟年報》昭和十八年版(東京:國
    際日本協會,1943年)。
    黑谷了太郎,<台灣製糖界企業主體變遷>,《台灣時報》昭和10年1月號(台北,該社,1935年1月)。
    趙祐志,<紅太陽帝國的尖兵:評介波形昭一編著《近代日本人經濟團體》>,《台灣師範大學歷史學報》第二十八期(台北:台灣師範大學歷史系,2000年),頁245—257。
    鍾淑敏,<政商與日治時期東台灣的開發—以賀田金三郎為中心的考察>,《台灣史研究》第11卷第1期(台北:中央研究院台灣史研究所籌備處,2004年6月),頁79—116。
    Man-houng Lin, “The Perpetuation of Bloodline Versus Family Property : A Crucial Factor for the Different Demographic Dynamics of Pre-industrial China and Japan”《中國現代化論文集》(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1年)。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