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王韻淑 Wang Yun-Shu |
---|---|
論文名稱: |
桃園縣國小教師使用線上測驗系統的國際計算機綜合能力認證學習滿意度之研究 The Learning Satisfaction of Elementary School Teachers in Taoyuan County Using Online-Testing System by Internet and Computing Core Certification |
指導教授: | 戴建耘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工業教育學系 Department of Industrial Education |
論文出版年: | 2008 |
畢業學年度: | 96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216 |
中文關鍵詞: | 線上測驗 、國際計算機綜合能力認證 、學習滿意度 |
英文關鍵詞: | online testing, Internet and Computing Core Certifications, learning satisfaction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392 下載:40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資訊科技的發展改變現今社會的學習環境,不斷建構出新的學習方式與發展出新的學習活動。資訊教育向下培養紮根,教育與國際的接軌,是現今台灣國際化的重要措施之ㄧ。因此,資訊科技與教育整合的能力是教育人員必須具備的一項專業能力。
本研究使用國際計算機綜合能力認證(Internet and Computing Core Certifications, IC3),一種國際性資訊素養認證所提供的線上測驗模擬系統-國際計算機綜合能力測驗家教式學習與診斷測評系統為平台,以民國96年參加桃園縣教育處所舉辦「96桃園縣提昇中小學教師資訊能力認證研習」之桃園縣國小教師為對象進行普查,研習活動分成兩個梯次,第一梯次使用國際計算機綜合能力測驗家教式學習與診斷測評系統以及第二梯次未使用國際計算機綜合能力測驗家教式學習與診斷測評系統之桃園縣國小教師,以自編之「國際計算機綜合能力認證線上測驗練習教材學習滿意度調查問卷」為研究工具,瞭解其國際計算機綜合能力認證之學習成果以及學習滿意度之差異情形,問卷所得資料以平均數、標準差以及次數分配百分比等統計方法進行分析。本研究之結果如下:
1.使用國際計算機綜合能力測驗家教式學習與診斷測評系統之桃園縣國小教師其國際計算機綜合能力認證通過率較高,因此,國際計算機綜合能力測驗家教式學習與診斷測評系統有助於國際計算機綜合能力認證通過情形之提昇。
2.桃園縣國小教師使用國際計算機綜合能力測驗家教式學習與診斷測評系統其學習滿意度是呈現正面的情形,整體而言介於「有點同意」與「同意」之間。
3.不同背景之桃園縣國小教師使用國際計算機綜合能力測驗家教式學習與診斷測評系統後其國際計算機綜合能力認證之通過率皆較高,年齡在46歲以上之桃園縣國小教師其通過率較其他年齡層之國小教師為低。
4.不同背景之桃園縣國小教師對於國際計算機綜合能力測驗家教式學習與診斷測評系統之學習滿意度以「協助教師教學」以及「系統環境」等構面的學習滿意度最高;在「課程設計」之「練習題題意清楚易懂」此項目的學習滿意度最低。
最後,根據本研究結論,對教育行政單位、教師、國際計算機綜合能力考核中心以及未來相關研究等四方面提出具體建議,以供參考。
The development of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hanges the study environment of the society and builds new study ways and activities. The proficiency of information education must be built from early schooling is the main internationalization policy in Taiwan. Therefore, to integrate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with education has become one of the crucial skills for teachers’ instruction.
Internet and computing benchmark and mentor, the online testing simulation system of Internet and Computing Core Certifications (IC3), is a world-wide validated platform. The elementary school teachers who attended the activity called “96 Taoyuan County promotion junior high and elementary school teacher information ability authentication study” in Taoyuan County were sampled to examine. The elementary school teachers in the first group used the internet and computing benchmark and mentor, and the elementary school teachers in the second group didn’t use it. With the two groups, to understand the teachers’ learning achievements of Internet and Computing Core Certifications and their learning satisfaction of internet and computing benchmark and mentor. The data was analyzed with mean, standard deviation, percentage, and so on. The results are as follows:
1.The elementary school teachers’ pass rate that used internet and computing benchmark and mentor was higher than the teachers who didn’t use it. Therefore, we consider that internet and computing benchmark and mentor can help the pass rate of Internet and Computing Core Certifications.
2.The learning satisfaction of internet and computing benchmark and mentor was front situation. Overall, it was between “a bit agreed” and “agreed”.
3.From different backgrounds, the elementary school teachers’ pass rate who used internet and computing benchmark and mentor were higher. Older teachers’ pass rate was lower.
4.From different backgrounds, the learning satisfactions of “help teacher's teaching” and “System environment” were high. In the designed of the teaching material, the learning satisfaction of “the meaning of the question is easy to understand” was lowest.
Based on the study results, this research could provide references to the Educational unit, teachers, IC3 platform, and further advanced studies.
壹、 中文部份
Certiport(2008).計算機綜合應用能力家教式學習與診斷測評國際標準系統認證途徑教學指引。未出版。台北:Certiport大中華台灣區總管理處,。
IC3台灣區認證中心(2008)。國際計算機綜合能力認證介紹、內涵、範疇。2008年2月28日,取自http://www.certiport.com.tw/ic3/ic3_intro_1.php。
尹玫君(2000)。國小老師的網路教學素養與培育。資訊與教育雜誌,79,13-19。
朱敬先(1986)。學習心理學。台北:國立編譯館。
余民寧(1997)。教育測驗與評量-成就測驗與教學評量。台北,心理出版社。
余采芳(2005)。在線上學習情境中-個人因素與學習動機對學習績效及學習滿意度影響之研究。長榮大學企業管理學系碩士論文。
李進益(2004)。影響高(中)職資訊科學生學習滿意度因素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工業教育學系在職進修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
李牧蓉(2006)。電腦多媒體線上教學及測驗系統之研究。亞洲大學資訊工程學系碩士論文。
李易陞(2006)。電腦線上測驗輔助學習成效-以「丙級電腦軟體應用」為例。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資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昭誼(2005)。應用三層次線上測驗探究國小學童「奇妙的水」相關概念之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自然科學校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何榮桂(1997)。從「測驗電腦化與電腦化測驗」在看網路化測驗。測驗與輔導,144,2972-2974。
何榮桂(1990)。電腦教學系統中的測驗設計。中等教育,41卷(2),29-34。
何榮桂、郭再興(1997)。網路化適性測驗系統。第六屆國際電腦輔助教學研討會論文集,186-196。
李連順(2000)。國中生活科技線上測驗系統發展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考試院(2003)。國家考試將規劃實施電腦化測驗。民國96年12月5日,取自考試院http://www.exam.gov.tw/newshow.asp?914。
周文正(1998)。「WWW上電腦輔助測驗系統之研發」。第七屆國際電腦輔助教學研討會,國立高雄師範大學。
林志忠(2007)。臺北市國民中學學生對生涯發展教育學習成果滿意度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工業教育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碩士論文。
林明達(1998)。全球資訊網線上測驗系統之設計與製作。國立交通大學資訊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奇賢(1997)。全球資訊網輔助學習系統網際網路與國小教育。資訊與教育雙月刊,58,2-11。
林佳靜(2007)。休閒農場場主職業學習能力與氣氛之研究。台灣師範大學工業科技學系博士論文。
林美智(2000)。空中大學師生互動與學生學習滿意度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周春美、沈健華(1995)。合作是國中技藝教育班學生學習滿意度及其影響因素之研究。第十屆全國技術及職業教育研討會論文集,39-47。
林義益(2002)。遠距測驗中階層式迷思概念診斷方法之研究。中原大學資訊工程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鴻源(1999)。線上測驗回饋型態對國小學童學習影響之分析研究。台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敏慧、陳慶帆(2003)。植基於Web的多媒體線上測驗系統之建置。教育研究月刊,116,50-63。
林義男(1985)。大學生對大學教學的滿意程度-年級、性別與學業成就之比較。台北:昇朝。
吳文鐘(1997)。WebCAT*-一個多伺服器的電腦輔助測驗系統。國立交通大學資訊科學學系碩士論文。
吳婉如(1992)。台灣地區長青學苑教師教學型態與學員學習滿意度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林博文(1998)。綜合高中學生對工業類科職業學程學習滿意度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工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施青妙(2004)。「學習的建構本質」 : 應用知識路徑網路分析於計算機概論重補修教學。雲林科技大學資訊管理學系碩士班。
吳清山、林天祐(1998)。基本學力。教育資料與研究,25,77。
吳賢豪(2003)。基因演算法應用於電腦輔助測驗系統試題配置之研究。暨南國際大學資訊管理學系碩士論文。
吳嘉峰(2006)。電腦化科學問題解決測驗的發展與應用。國立台南大學測驗統計研究所碩士論文。
洪榮昭、陳明洲(1999)。電腦輔助教學之設計原理與應用。師大書苑。
馬芳婷(1989)。社教機構短期研習班教師教學行為與學生學習滿意度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徐昊杲、邱佳樁(2002)。技職教育研究教戰手冊-SPSS基礎篇。台北,師大書苑。
翁正雄(2003),多媒體線上測驗系統之建置及其相關研究。台中師範學院教育統計測驗研究所碩士論文。
桃園縣政府教育處數位教育科(2008)。資訊教育科務計畫。民國97年3月5日,取自桃園縣政府教育處 http://www.tyc.edu.tw/des/edu_it.htm
翁國勛(2004)。運用雙層次線上測驗診斷師院生「動物生殖」概念之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涂嘉壽(2003)。一個具回饋效果的線上評量系統之設計與實作。國立中山大學資訊工程學系碩士論文。
高韻閑(2006)。線上測驗應用於高職會計學補救教學之研究。淡江大學教育科技學系碩士論文。
郭生玉(1985)。心理與教育測驗。精華書局。
張明文(2007)。桃園縣國民中小學教育人員ICT教育發展之研究-以國際電腦網路核心能力檢測為基礎。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工業教育學系博士論文,未出版。
張明文、莊金永(2007)。桃園縣國民中小學資訊網路與通訊科技教育政策與發展。教育資料與研究雙月刊,78,183-204。
桃園縣政府教育處(2008)。桃園縣資訊教育白皮書。桃園縣。
教育部(2001)。中小學資訊教育總藍圖。民國97年3月5日,取自於教育部http://www.edu.tw/files/site_content/b0089/guideline(9006).pdf
教育部(2002)。挑戰2008,國家發展重點計畫-E世代人才培育計畫。民國96年12月5日,取自於教育部http://www.edu.tw/EDU_WEB/EDU_MGT/SECRETARY/EDU0835001/91publicnews/9107/B39.htm。
陳英豪、吳裕益(1995)。測驗與評量。高雄復文圖書出版社。
許進旺(2004)。成人教育目標導向、學習滿意度與學習成效之探討-以高雄市立空中大學為例。中華大學經營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碩琳(2003)。目標導向、學習滿意度與學習績效關係之研究-以國立空中大學高雄學習指導中心為例。國立中山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秋麗(2005)。國中生英語學習動機、學習滿意度與學習成就之相關研究-以雲林縣為例。國立雲林科技大學技術及職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國男(2004)。E化網路評量系統-以國小五年級自然與生活科技為例。台中師範學院教育測驗統計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桂綺(2004)。線上測驗代理人系統之設計與實作。大葉大學資訊管理學系碩士論文。
張書展(2006)。影響南部某財團法人醫院護理人員對專業能力進階線上測驗滿意度之調查。國立中正大學資訊管理所碩士論文。
郭寂莉(2004)。國小高年級視覺藝術概念電腦化測驗編製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建宏(2004)。線上學習及線上測驗系統對高職計算機概論教學及學習成就之影響。國立中央大學資訊工程學系碩士論文。
陳世銘(2004)。線上測驗應用在國民小學補救教學成效之研究-以四年級數學時間單元為例。台中師範學院數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陳容蕊(2000)。成人參與第二專長教育學習滿意度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陳淑衿(2002)。綜合高中學生對美容學程學生學習滿意度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人類發展與家庭研究所碩士論文。
許文敏(2001)。實用技能班學生學習滿意度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工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黃朝恭(2000)。國民小學國語科多媒體線上測驗系統建置之相關研究。台中師範學院教育測驗統計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曬莉、李茂興(1990)。Robbins S.P.著。組織行為-管理心理學理論與實務。台北:揚智。
曾賢豪(2003)。基因演算法應用於電腦輔助測驗系統試題配置之研究。暨南國際大學資訊管理學系碩士論文。
黃榮村(2003)。「教育部資訊教育辦理現況」專案報告。民國96年12月5日,取自於教育部http://www.edu.tw/content.aspx?site_content_sn=1504。
游景勝(2006)。發展一個線上測驗輔助學習系統:以高職計算機概論課程為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工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游肇賢(2003)。國中兼任行政工作教師角色衝突與工作滿意之調查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葉錦興(2005)。金融證照考試輔導平臺之建立 : 以投資學為例。義守大學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楊亨利、應鳴雄(2006)。線上測驗系統的評分機制及回饋方式對測驗成績、評分效力、測驗系統滿意度之影響研究。資訊管理展望,8(2),1-23。
楊思偉(2002)。基本能力指標之建構與落實。教育研究月刊,96,17-22。
溫桂誠(1997)。資訊教育之落實-以高雄縣大寮鄉潮寮國小成功的範例引申。資訊與教育雜誌,60,28-32。
蓋浙生(1979)。教育經濟學研究。台北:教育部計畫小組。
蓋浙生(1994)。教育經濟學。台北:三民。
劉亞平(1998)。教育改革的關心程度問卷與線上測驗之研究。國立台南師範學院資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蔡坤宏(1997)。順序尺度之等距假設對驗證性因素分析模式估計的影響。管理學報,14卷(3),387-402。
鄭顯銘(2006)。電腦化測驗中回饋訊息對受試者作答反應之影響。亞洲大學資訊工程學系碩士論文。
鄭紹龍(2002)。應用雙層次線上測驗評量國小學童「地層」相關概念之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鄭田(1995)。交通部電信訓練所學員覺察之學習滿意度調查研究。國立交通大學管理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鄧欣怡(2000)。義工在組織中的學習滿意度與工作投入關係之研究-以義務老師為例。國立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鄒慧英(2003)。測驗與評量-在教學上的應用。台北: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謝惠雅(2006)。文字編排方式與線上測驗回饋方式對國小中年級學生網路虛擬環境學習成效。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藍月蓮(2003)。一個數位教學架構的模式探討。南華大學資訊管理學系碩士論文。
貳、 英文部分
Alessi, S.M., and Trollip, S.R(1991). Computer-base Instruction Methods and Development. 2nd, Prentice-Hall, Englewood Cliffs, NJ.
Bennett, R.E., Goodman, M., Hessinger, J., Kahn, H.,Ligget, J. Marshall, G., and Zack, J(1999). Using multimedia in large-scale computer-based testing programmer. 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 15, pp.283-294
Binner , P.M., Dean, R.S. & Millinge, A.E.(1994). Factors underlying distance learner Satisfaction. The American Journal of Distance Education ,4, p232-238.
Bugbee,A.C. (1992). Examination On Demand: Findings In Ten Years of Testing By Computer 1982-1911. Edina, MN: TRO Learning.
Bugbee, A.C.(1996). The Equivalence of Paper-and-Pencil and computer-Based Testing. Journal of Research on Computing in Education, 28(3), 282-299.
ChanLin L.J.(1994). A case for assessing motivation from learning a computer-assisted instruction.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 376 803.
Chadwick, K., & Ward, J.(1987). Determinants of Consumer Satisfaction with Education: Implications for College & University Administrators. College and University, 62(3), 236-246.
Domer, D.E. Carswell, J.W., & Spreckelmeyer, K.F. (1983). Understanding Educational Satisfaction. The University of Kansas School of Architecture and Urban Design.
Flammger, D.M. (1991). Nontraditional students and postsecondary school satisfaction.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 362077.
Herberg, F., Mausner, B., & Snyderman, B.B.(1959). The Motivation to Work. NY: John Wiley & Sons.
Houle, C.O. (1961). The Inquiring Mind. Madison: University of Wisconsin Press.
Howard, G.S., & Schmeck, R.R.(1979). Relationship of Changes in Evaluations of Instruction. Research in Higher Education, 10(4), 305-315.
Jaeger, R.M. & Freijo. T.D.(1974). Some Psychometric Questions in the Evaluation of Professors. Journal of Education Psychology, 66, 416-423.
Kidd, J.R. (1973). How adult learn. New York: Association Press.
Levin, B. B.(ED.).(2001).Energizing teacher education and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with problem-based learning. Alexandria, VA: Association Supervision and Curriculum Development.
Lewin, K.(1936). Principles of Topological Psychology. N.Y.: McGraw-Hill.
Mark, D.R. (1997). The next generation of computerized tests: implications for testing of advances in multimedia, intelligent tutoring systems, and language processing. AEDS Journal (19:2-3), 81-108.
Martin, C.L.(1998). Enhancing Children Satisfaction and Participation Using a Predictive Repression Model of Bowling Performance Norms. The Physical Education.
Maslow Abraham H.(1970). Motivation And Personality. N.Y. 2nd Edi. Harper & Row.
Mangano, J. & Corrado, T.(1979). Adult Students’ Satisfaction at Six Two-Year Colleges.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ED180563.
McCormack, C. & Jones, D. (1998). Building a Web-based Education System. New York: John Wiley & Sons.
Robert L.Linn & Norman E.Gronlund(2000). Measurement and Assessment in Teaching. Upper Saddle River, N.J. : Merrill, c2000.
Terry Anthony Haydn & Roy Barton(2007). Common needs and different agendas: How trainee teachers make progress in their ability to use ICT in subject teaching. Some lessons from the UK. Computer & Education 49, 1018-1036
Though, A. (1982). Intentional Changes. Chicago: Follett Publication Co.
Vroom, V.H.(1964). Work and Motivation. N.Y.:John Wiley.
William A. Mehrens, Irvin J. Lehmann (1984). Measurement and Evaluation in Education and Psychology. New York : Holt, Rinehart, and Winston, c19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