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張伯鋒 Chang Bor Feng |
---|---|
論文名稱: |
大甲鎮瀾宮新港繞境進香的路線變遷 The change of Hsin Kang patrol and pilgrimage route of Dajia Jenn Lann Temple |
指導教授: |
陳國川
Chen, Kuo-Chuan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地理學系 Department of Geography |
論文出版年: | 2009 |
畢業學年度: | 97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10 |
中文關鍵詞: | 鎮瀾宮 、媽祖信仰 、刈火進香 、繞境進香 、進香空間 |
英文關鍵詞: | Jenn Lann Temple, the Worship of Matsu, patrol and pilgrimage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273 下載:38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鎮瀾宮原是大甲地區的信仰中心,近年來隨著管理組織的變遷、經營方式的改變、政府資源的投入等,逐步發展成臺灣媽祖信仰的重鎮。
日治時代,鎮瀾宮藉助往返北港牛販的祈願謝神儀式,而有了組團前往朝天宮刈火進香的活動,以彌補不能前往湄洲進香的遺憾,直至戰後並延續前往北港進香的傳統,每隔數年即由頭家、爐主主持辦理進香活動,民國64年後(1975),則改由管理委員會主辦這項傳統的盛事。
民國75年(1986)北港朝天宮受臺灣省政府之邀,舉辦全臺繞境弘法大典,卻引來臺灣各地媽祖廟宇的地位之爭,此時,鎮瀾宮也亟欲擺脫北港朝天宮對於其每年進香活動的限制。民國76年(1987),鎮瀾宮藉以媽祖成道千年的慶祝大典,率團前往中國湄洲謁祖進香,並迎回媽祖祖廟香火;隔年,因改變進香名義而與朝天宮產生衝突,並隨即將進香目的地改至與朝天宮素有開臺媽祖之爭的新港奉天宮,藉以邊緣化朝天宮的影響。轉向新港後,鎮瀾宮並藉著繞境進香的名義,逐步增加停、駐駕廟宇與進香路線,逐漸擴張其影響力與勢力範圍。在歷年的進香活動中,透過信徒勢力的整合與繞境廟宇的連結,使其進香的組織、規模逐步擴大,並累積了眾多的社會人脈與經濟財力。近年來,更因增加了許多的儀式與活動,以及繞境路線和停、駐駕廟宇,使其影響範圍與空間不斷地重組與擴大。
每年進香活動及其影響的空間範圍是鎮瀾宮的發展與勢力的象徵,也是其能夠成功地從地區性的信仰,轉變成跨區域信仰的重要關鍵。每年的進香活動,是其發展媽祖信仰事業的確認與再生產,並取得網絡內成員的集體性支持;隨著顏清標入主鎮瀾宮,以其政治人物的身份與時下頻繁的地方、中央選舉活動,更讓鎮瀾宮和其地方社群、進香廟宇原有之社會、經濟關係與政治活動、勢力緊密連結。進香空間的擴張與影響範圍,成為鎮瀾宮的發展與政治勢力的具體象徵。
Jenn Lann Temple is the center of worship in Dajia area. In recent years, it develops its worship and becomes one of the core area of Matsu worship in Taiwan by the change of its organization , managing styles and the increasing resources of government.
In the past Japanese Taiwan, Jenn Lann Temple started the pilgrimage to Chao Tien Temple in Pei Kang and continued the religious activity to 1987. In the end of 1987, the managers of the committee of Jenn Lann Temple came to Mei Chou , China and brought the statue of Mei Chou Matsu. After this, the pilgrimage of Jenn Lann Temple changed to go to Feng Tien Temple in Hsin Kang next year. In the later annual pilgrimage of Jenn Lann Temple , it patrols and visits more and more area and temple in order to expand the range of its influence. By the increasing of patrolling area and temple, Jenn Lann Temple accumulate more and more social relations and economic resources and that is why it can develop successfully.
The area of patrolling as the power of symbol of Jenn Lann Temple is the reason why it can develop its worship across the boundary of Dajia area. By the interaction with temples in other area , it obtains the social support and power by these temples. When Yan Qing Biao serves as the chairman of Jenn Lann Temple, he combines the development of worship of Matsu with the politics and the local election. After this, the area of the worship of Jenn Lann Temple becomes the symbol of its development and political influence.
史料
大甲公學校
1985 《臺灣省大甲鄉土概觀》,臺北:成文出版社。
沈茂蔭
1962 《苗栗縣志》,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陳培桂
1963 《淡水廳志》,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諸家
1959 《新竹縣志初稿》,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專書
王見川
1998 〈光復前的北港朝天宮—兼論其與其他媽祖廟之關係〉,《民間宗教》第3輯,中國近現代民間教門‧媽祖信仰專輯,臺北:南天書局。
王見川、李世偉
2000 《臺灣媽祖廟閱覽》,臺北:博揚文化。
王國明
2007 《臺灣媽祖聯誼會暨大甲鎮瀾宮2006謁祖進香》,臺北:金映攝影工作室‧圓穎藝術工藝有限公司。
石萬壽
2000 《臺灣的媽祖信仰》,臺北:臺原。
林美容
1993 《臺灣人社會與信仰》,臺北:自立晚報。
2006 《媽祖信仰與臺灣社會》,臺北:博揚文化。
宋龍飛
1982 《民俗藝術探源》,臺北:藝術家。
何鳳嬌
1996 《臺灣省警務檔案彙編‧民俗宗教篇》,臺北:國史館。
黃敦厚、郭金潤、黃晨淳
2005 《大甲鎮瀾宮志-進香儀典》,臺中:大甲鎮瀾宮董事會。
2005 〈大甲媽祖進香路線變遷研究〉,《民俗與文化—臺中縣大甲媽祖文化節專刊》,臺中:大甲鎮公所,頁67~75。
黃智偉
2002 《省道臺一線的故事》,臺北:果實。
黃美英
1994 《臺灣媽祖的香火與儀式》,臺北:自立晚報。
黃應貴
2006 《人類學的視野》,臺北:群學。
郭金潤
1988 《大甲媽祖進香》,臺中:臺中縣立文化中心。
張慶宗、蔡明憲、郭金潤、黃晨淳
2005 《大甲鎮瀾宮志-歷史風華》,臺中:大甲鎮瀾宮董事會。
張慶宗
1981 〈鎮瀾宮—大甲地區五十三庄庄民精神的皈依〉,收錄於《大甲風貌》,頁255~342。
張珣
2001 《當代臺灣本土宗教研究導論》,與江燦騰合編。臺北:南天書局。
2003 《臺灣本土宗教研究的新視野和新思維》,與江燦騰合編。臺北:南天書局。
2003 《文化媽祖:臺灣媽祖信仰研究論文集》,臺北:中研院民族所。
2008 《媽祖‧信仰的追尋》,臺北:博揚文化。
鄭志明
1996 《臺灣民間的宗教現象》,臺北:大道文化。
2005 《臺灣傳統信仰的鬼神崇拜》,臺北:大元書局。
蔡相煇
2006 《媽祖信仰研究》,臺北:秀威資訊科技。
韋煙灶
2002 《鄉土教學及教學資源調查》,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系。
洪麗完
2002 《臺灣中部平埔族古文書研究與導讀:道卡斯族蓬山八社與拍瀑拉族四社》,臺中,臺中縣立文化中心。
陳杏枝
2001 〈臺灣宗教社會學研究之回顧〉,收錄於《當代臺灣本土宗教研究導論》,頁457~502。臺北:南天書局。
陳紹馨
1979 《臺灣的人口變遷與社會變遷》,臺北:聯經。
陳國川
1987 《經濟地理(下)》,臺北:國立編譯館。
1995 《地理教材設計的理論與實踐》,臺北:師大書苑。
2002 《臺灣地名辭書 卷九 雲林縣》,南投:國史館臺灣文獻館。
陳志聲總編
2006 《2006臺中縣大甲媽祖國際觀光文化節成果專輯》,臺中:臺中縣文化局。
董芳苑
1975 《臺灣民間宗教信仰》,臺北:長青文化。
1996 《探討臺灣民間信仰》,臺北:常民文化。
董振雄
2004 《心靈原鄉:大甲媽新港行》,臺中:臺中縣立文化中心。
瞿海源
2003 〈宗教〉,《社會學與臺灣社會》,臺北:巨流,頁303~329。
臺灣省政府民政廳
1991 《宗教禮俗法令彙編》,臺灣省政府民政廳編印。
期刊
王見川
1997 〈西來庵事件與道教、鸞堂之關係—兼論其周邊問題〉,《臺北文獻》直字120期,頁71~79。
宋龍飛
1971 〈臺灣地區媽祖廟進香的兩個實例〉,《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31,頁65~134。
李獻璋
1966 〈笨港聚落的成立及其媽祖祠祀的發展與信仰實態〉,《大陸雜誌》35(7、8、9),頁203~293。
林美容
1986 〈由祭祀圈來看草屯的地方組織〉,《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62,頁53~114。
1987 〈土地公廟—聚落的指標:以草屯鎮為例〉,《臺灣風物》37(1),頁53~81。
林秀幸
2007 〈界線、認同和忠實性:進香,一個客家地方社群理解和認知他者的社會過程〉,《臺灣人類學刊》5(1),頁109~153。
呂玫鍰
2008 〈社群建構與浮動的邊界:以白沙屯媽祖進香為例〉,《臺灣人類學刊》6(1),頁31~76。
洪瑩發
2007 〈戰後大甲鎮瀾宮的發展(1946~2005):以管理人員為中心的討論〉,《臺灣文獻》第五十八卷第一期,頁93~162。
吳進喜
1994 〈臺灣南部傳統聚落的空間形構:以燕巢鄉烏鬼埔和林園鄉汕尾庄為例〉,《第一屆臺灣本土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543~551。
黃美英
1983 〈訪李亦園教授-從比較宗教學觀點談朝聖進香〉,《民俗曲藝》25,頁1~12。
施添福
1979 〈論當代地理學主流的形成及其方法論和本質觀〉,《思與言》16(6),頁29~46。
1980 〈地理學中的人地傳統及其主要的研究主題〉,《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研究報告》6,頁203~242。
2001 〈日治時代臺灣地域社會的空間結構及其發展機制—以民雄地方為例〉,《臺灣史研究》8(1),頁1~39。
張珣
1986 〈進香、刈火與朝聖宗教意涵之分析〉,《人類與文化》22,頁46~54。
1996 〈光復後臺灣人類學漢人宗教研究之回顧〉,《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81,頁163~215。
1995 〈臺灣的媽祖信仰—研究回顧〉,《新史學》6(4),頁89~126。
2002 〈祭祀圈研究的反省與後祭祀圈時代的來臨〉,《考古人類學刊》58,頁78~110。
2005 〈進香儀式與臺中縣大甲地區的發展:兼論媽祖信仰與國家的關係〉,「區域再結構與文化再創造:一個跨學科的整合研究學術研討會」,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2008 〈媽祖信仰與臺中縣大甲地區的發展〉,「歷史視野中的中國地方社會比較研究」學術研討會,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陳緯華
2004 〈漢人社會的整體論觀點與祭祀圈研究〉,《臺灣宗教研究》3(1),頁129~160。
2008 〈靈力經濟:一個分析民間信仰活動的新視角〉,《臺灣社會研究季刊》69,頁57~105。
陳國川
1989 〈新竹地區中地系統的結構和消費行為的地點指向〉,《師大地理研究報告》,15:145~180。
陳憲明
1994 〈澎湖村落祭祀的空間結構〉,《第一屆臺灣本土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523~542。
陳維新
1989 〈進香之界定:由象徵人類學角度〉,《人類與文化》25,頁64~81。
廖漢臣
1965 〈北港朝天宮與其祭典〉,《臺灣文獻》16(3),頁69~83。
潘朝陽
1980 〈宗教‧寺廟‧後龍溪谷地通俗信仰的區域特色〉,《地理教育》6,頁79~93。
1981 〈新竹縣地區通俗宗教的分佈〉,《臺灣風物》31(4),頁27~50。
1986 〈臺灣民俗宗教分佈的意義〉,《師大地理研究報告》12,頁143~178。
1990 〈苗栗嘉盛庄村廟的空間配置及其內涵〉,《師大地理研究報告》16,頁247~275。
1991 〈現象學地理學:存在空間的一個詮釋〉,《中國地理學會會刊》9,頁71~90。
1995 〈「中心-四方」空間形式及其宇宙論結構〉,《師大地理研究報告》23,頁83~108。
1996 〈臺灣宗教現象地理學研究之回顧〉,《思與言》34(2),頁1~20。
博碩士論文
方淑美
1992 《臺南西港仔刈香的空間性》,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燕如
2007 《民間信仰與地方派系的關係—以臺中縣大甲鎮瀾宮為例》,臺中:私立東海大學公共事務碩士專班碩士論文。
江權貴
2006 《苗栗市民間宗教之空間性》,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
何鴻明
2008 《媽祖信仰與地方政治生態互動模式之研究—以大甲鎮瀾宮人事組織與選舉方式為中心考察》,臺中:私立東海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池永歆
1996 《嘉義沿山聚落的存在空間:以內埔仔十三庄頭、十四緣區域構成為例》,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許谷鳴
2000 《神性、溝通、與詮釋—媽祖信仰叢結的社會交往》,嘉義:私立南華大學亞洲太平洋研究所碩士論文。
洪瑩發
2005 《戰後大甲媽祖信仰的發展與轉變》,臺南:國立臺南大學臺灣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
高麗珍
1988 《臺灣民俗宗教之空間活動:以玄天上帝祭祀活動為例》,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清漢
1987 《新竹義民廟祭祀圈結構之研究》,臺北:私立文化大學地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緯華
2005 《靈力經濟與社會再生產:清代彰化平原民間信仰與地方社會的形成》,新竹:國立清華大學人類學研究所博士論文。
陳怡瑾
2003 《中港溪流域民間信仰之空間性》,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許淑娟
1991 《蘭陽平原祭祀圈的空間組織》,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其他
大甲鎮瀾宮編
1984 《大甲鎮瀾宮簡介》,臺中:大甲鎮瀾宮。
大甲鎮瀾宮編
2009 《財團法人大甲鎮瀾天上聖母己丑年繞境進香‧繞境手冊》,臺中:大甲鎮瀾宮。
西文部分
Christaller W.
1966 《Central Places In Southern Germany》,translated by Baskin C.W.,New Jersey:Prentice-Hall,Englewood Cliffs。
C.K. Yang
1991 《Religion In Chinese Society:A Study of Contemporary Social Functions of Religion and Some of their Historical Factors》,Taipei:SMC(南天書局)。原書出版於1961年,由University of California出版。
Colin Hay,徐子婷譯
2002 《Political Analysis:A Critical Introduction》,UK:Palgrave Macmillan Publishers.(政治學分析的途徑:批判導論,2008,國立編譯館主譯。臺北:韋伯文化國際出版。)
David Jordan
1994 〈Changes in postwar Taiwan and their impact on the popular practice of religion〉,in Stevan Harrell and Huang chun-chieh《Cultural Change In Postwar Taiwan》,Taipei:SMC(南天書局)。
Edwin A. Winckler
1994 〈Cultural policy in postwar Taiwan〉,in Stevan Harrell and Huang chun-chieh《Cultural Change In Postwar Taiwan》,Taipei:SMC(南天書局)。
Edward W. Soja
1989 《Postmodern Geographies:The Reassertion of Space in Social Theory》,London:Verso。
Paul Cloke等編,王志弘等譯
1999 《Introduction Human Geographies》,US:Arnold. 人文地理概論,2006。臺北:巨流出版社。
Richard Peet,王志弘等譯
1998 《Modern Geographical Thought》,UK:Oxford. 現代地理思想,2005,國立編譯館主譯。臺北:群學出版。
Paul R. Katz
2003 〈Religion and the State in Post-war Taiwan〉,《The China Quarterly》174:395~412。
Smith C.A.
1976 《Regional Analysis:volume I economic systems》,New York:Academic Pr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