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李佩娟
Li, Pei-Chuan
論文名稱: 仿生思維應用於環保海報設計之創作研究
Study of Applying Bionics Theory on Eco-Awareness Posters
指導教授: 林俊良
Lin, Chun-Liang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設計學系
Department of Design
論文出版年: 2017
畢業學年度: 105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42
中文關鍵詞: 仿生仿生設計環保海報設計
英文關鍵詞: Bionic, Bionic Design, Environmental Poster Design
DOI URL: https://doi.org/10.6345/NTNU202203479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367下載:1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近年來,許多設計師透過國際性比賽及展覽,以關懷環境議題為題材,表達 對生態環境的看法與感受,利用視覺圖像的方式引導社會大眾思考人與自然之間 的價值觀與生態觀。本創作研究欲將仿生思維的概念應用於環保海報設計,從觀 自然、仿自然的角度切入環境議題,並達到以下目的(一)透過對仿生學與仿生 設計相關文獻的研究整理,了解其發展脈絡及趨勢,進而建構仿生思維;(二) 歸納與建構仿生思維於環保海報設計的應用原則與表現形式;(三)將研究結果 應用於環保海報創作以驗證仿生創作模組。

    本創作研究首先透過文獻研究法,主要從仿生、仿生學、仿生設計及環保海 報的發展內容與趨勢中建構仿生思維,並針對平面設計領域的仿生設計內容歸納 為形態、色彩及質感,並以此作為仿生插圖的三要素;接著輔以案例分析法,蒐 集歐、美、亞各地區具國際性、專業性且以關懷生態及環境議題為項目的海報賽 事、線上展覽或書籍中的海報作品,並依循仿生插圖的三要素作為篩選環保海報 案例樣本的準則,分析出其中仿生思維於環保海報的三種應用原則:相關原則、 相反原則與因果原則,以及五種表現形式:置換重構、錯視幻覺、拼接組形、適 形填滿和影構圖形,將其統合整理後提出仿生環保海報的創作模組。

    並將「仿生環保海報的創作模組」實際驗證於環保海報創作之中,期望透過 更有效率且觸動人心的視覺畫面,傳達環境議題的迫切與重要性。藉由本次創作 實證研究,獲得以下三點結論:(一)透過仿生思維的建構與應用,以自然生態 的角度重新詮釋環境議題,有助於環保觀念的推動;(二)環保海報應用仿生原 則與形式,除了有效獲取仿生主體與對象之外,在視覺表現上更具獨特與內涵; (三)藉由環保議題的海報創作,將仿生的價值回歸於搭建人類發展與自然生態 和諧共生的平台。

    Nowadays, many designers express their views and feelings toward the ecological and environmental issues by participating in international competitions and various exhibitions. They try to guide the general public to think abou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humans and Mother Nature, and the values within the scope, sentimentally and ecologically. The purpose of this work and background researches is to apply the concept of bio mimicry into the design of the poster that pitches in the environmental issue. By observing the nature and mimic creatures, the author tried to cut into environmental issues, in order to achieve the following objectives: (1) to understand the contextual development and the trend of bio mimicry by reading researches, and to know the importance of the concept (2) to analyze rules and construct forms and principles of the bio mimicry design applied in environmental posters. (3) applying the concept and the collected information to the environmental posters in order to know the bio mimicry mode in the real world.

    In this work, the author tried to build up the concept by analyzing researches in four aspects: bio mimicry, biomimetics, bio mimicry design and the development of environmental posters. Focusing on bio mimicry design in Graphic Design area and imparting the issue into few parts: the form, the color and the texture as vital elements in the bio mimicry design; In addition, the author used case analysis, collecting environmental posters from Europe, the United States, Asia, that works are with international, professional characters, caring for ecological and environmental topics. The author searched on the Internet, competitions and also relative magazines only for fantastic works, and filtered the works with the ‘vital element’ rules mentioned above. The author analyzed the content of works and put the details of the design into a couple of the common rule in the bio mimic area. That is Relevant Principle, Opposite Principle and the Causal Principle, and also five manifestations including Replacement Reconstruction and Pseudoblepsia, Splicing Shapes, Shape fitting and Shadow-constructed Graphics, which were integrated and were applied in the bio mimicry mode in this environmental poster.

    By using the ‘bio mimicry mode’ in the environmental poster, the author hoped to convey the urgency and the importance of environmental issues through those heart-touching visual images. Through this research, three conclusions were reached: (a) through the construction and application of bio mimicry, by helping the public to see the environmental issue with ecological view point, it will assist the government to focus again on the environmental preservation; (b) the environmental poster uses bio mimicry principles, it not only attracts people’s attention, but also shows the different idea of the unique visual art; (c) by the environmental poster creation, it conveys the idea that to return to the ‘harmony platform’ for people and Mother Nature to co-exist.

    摘要 I ABSTRACT II 謝誌 IV 目次 V 表次 VII 圖次 IX 第一章 緒論 1 1-1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1-2 研究範圍與限制 2 1-3 研究方法與流程 3 1-4 文獻回顧 5 第二章 文獻與學理探討 10 2-1仿生學的源起與發展 10 2-1-1仿生學的源起 10 2-1-2仿生學的應用發展 14 2-2仿生設計的應用發展 18 2-2-1仿生設計的概念 18 2-2-2仿生設計的發展 19 2-2-3仿生設計的內容 29 2-3仿生插圖的要素 41 2-3-1仿生物形態 41 2-3-2仿生物色彩 42 2-3-3仿生物質感 43 2-3-4小結 45 2-4環保海報的源起與價值 46 2-4-1環保海報的源起 46 2-4-2環保海報的意義與價值 47 第三章 仿生思維的設計應用分析 48 3-1 仿生環保海報之案例取樣說明 49 3-2 仿生思維於環保海報之分析研究 50 3-2-1仿生思維於環保海報的應用原則 51 3-2-2仿生思維於環保海報的表現形式 55 3-3 仿生環保海報的創作模組 64 第四章 創作內容與說明 65 4-1 創作主題與內容 65 4-2 作品圖版與創作過程說明 73 4-3 作品成果檢視 97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100 5-1 研究結論 100 5-2 後續建議 102 參考文獻 103 附錄一 仿生環保海報之案例相關資訊 108 附錄二 相關原則之案例分析說明 119 附錄三 相反原則之案例分析說明 129 附錄四 因果原則之案例分析說明 134

    【書籍文獻】
    丁仁東(2008)。〈自然災害:自然大反撲〉。臺北:五南。
    于帆、陳嬿(2005)。〈仿生造型設計〉。武漢:華中科技大學。
    王志俊(2011)。〈平面設計與圖像設計一定要學的觀念和原理〉。新 北:博碩。
    王受之(1997)。〈世界現代設計〉。臺北:藝術家。
    王傳東(2007)。〈圖形創意〉。濟南:山東美術。
    丘永福(1989)。〈造型原理〉。臺北:藝風堂。
    永井一正(2013)。〈永井一正:Kazumasa Nagai design life 1951-2004〉。臺北:磐築創意。
    吳曉兵(2016)。〈圖形創意〉。北京:中國紡織。
    李文昭(2008)。〈寂靜的春天〉(原作者:Reachel Carson 瑞秋・卡森)。臺中:晨星。
    李玉龍、張建成(1995)。〈新設計史〉。臺北:六合。
    李芬芳(譯)(2012)。〈太陽底下的新鮮事:二十世紀的環境史〉(原作者:J. R. McNeill)。臺北:書林。
    林俊良(2010)。〈形・意-海報設計的理念與實踐〉。臺北:藝風堂。
    林品章(譯)(1991)。〈平面構成〉(原作者:藤沢英昭)。臺北:六合。
    張雨青(譯)(2013)。〈壁虎腳底的高科技〉(原作者:Peter Forbes)。臺北:遠流。
    張曌菲(譯)(1998)。〈人類的出路-探尋生物模擬的奧妙〉(原作者:Janine Benyus)。臺北:胡桃木文化。
    張瓊懿、欒欣(2007)。〈不願面對的真相〉(原作者: Al Gore 艾爾・高爾)。臺北:商周。
    陳俊宏、楊東民(2008)。〈視覺傳達設計概論〉。臺北:全華圖書。
    陳國成、江瑞湖(2000)。〈環境科學概論〉。臺北:大中國。
    黃雅文(2005)。〈設計中的設計〉(原作者:原研哉)。臺北:磐築創意。
    楊清田(1996)。〈造形原理導論〉。臺北:藝風堂。
    葉家明(1997)。〈向生命系統學習:社會仿生論與生命科學〉。臺北:淑馨。
    靳埭強(2000)。〈中國平面設計○4海報設計〉。上海:上海文藝。
    蔡江宇、王金玲(2012)。〈仿生設計研究〉。北京:中國建築工業。
    鄧惠芬(1983)。〈色彩學〉。臺北:正文書局。
    鄭天喆、姚福燕(2006)。〈大滅絕:不可忽視的地球SOS〉。臺北:可道書房。
    盧昭彰(2003)。〈環境、人、生活〉。臺北:高立。
    蕭凡(2000)。〈仿生趣談〉。新竹:凡異。
    薛達元、王禮嬙、周澤江、鄭允文(譯)(1993)。〈保護世界的生物多樣性〉(原作者:J. A. 麥克尼利、K. R. 米勒、W. V. 瑞德、R. A. 米特邁爾、T. B. 維納)。臺北:地景企業。

    【學術期刊】
    丁曉斐(2007)。〈淺談仿生建築創作方法〉。華中建築第25卷。
    丑宛茹(2013)。〈向自然學習的仿生設計〉。實踐設計學報。
    王宗果(2012)。淺議環境公益海報受眾心理。萬方數據。
    王科奇(2005)。〈建築仿生新論〉。華中建築第23卷。
    江潤華(2002)。〈以仿生設計中隱喻之觀點開發產品創意之教學研究〉。工業設計三十卷第二期。
    岑海堂、陳五一(2007)。〈仿生學概念及其演變〉。機械設計。
    林漢裕(1997)。〈象形與仿生設計的初探〉。工業設計96期。
    邱婉婷、邱上嘉(2011)。〈從知識形式與草圖探討仿生設計思考〉。科技學刊第20卷人文社會類第1期。
    許言、張文智、曾殷詩(2006)。〈應用仿生設計之資訊產品偏好度與形態意象研究〉。人因工程學刊。
    楊裕隆(2003)。〈仿生設計中造型元素之解構法則與繁衍形式〉。商業設計學報。
    蔡奇睿(2010)。〈公益海報圖地並置的錯視圖像分析與研究〉。藝術研究學報第3卷第2期。

    【學術論文】
    王冠儒(2007)。由仿生學探討本土蕨類形態導入首飾設計創作之研究。銘傳大學設計創作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佳楨(2011)。仿生意象運用於珠寶金工的創作設計。樹德科技大學應用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思慧(2013)。仿生思維在產品設計之應用-以生活用品為例。國立臺北科技大學創新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
    邱婉婷(2011)。仿生建築之設計思考研究。國立雲林科技大學設計學研究所博士班博士論文。
    施雅瑞(2011)。由仿生學探討台灣特有蝴蝶形態導入設計創作氣氛燈飾之研究。明道大學設計學院碩士班碩士論文。
    孫佩辰(2010)。「仿生造形模式」應用於平面創作之研究¬-以鳥松濕地公園視覺識別為例。崑山科技大學視覺傳達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
    翁培芝(2014)。應用仿生設計於產品設計之研究-以四項生活用品創作為例。嶺東科技大學創意產品設計系碩士班碩士論文。
    張晉財(2000)。功能類比於仿生構想擷取。國立成功大學工業設計學系碩士論文。
    陳雨純(2004)。仿生運用於產品設計構想發展之研究。樹德科技大學應用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姿諭(2011)。師法大自然-另類及仿生擬態的服裝設計教學模式。國立雲林科技大學國際文化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彥霖(2013)。仿生使用者介面設計。國立臺灣藝術大學多媒體動畫藝術學系動畫藝術碩士班碩士論文。
    陳柏睿(2012)。六書仿生造形設計法應用於生活用品之創作。國立臺北科技大學創新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婷貽(2012)。仿生設計元素之產品設計。國立雲林科技大學工業設計系碩士班碩士論文。
    陳進士(2006)。仿生思維應用於3D數位藝術創作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
    曾殷詩(2003)。仿生設計運用於3C產品之研究。國立臺灣科技大學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
    曾凱琳(2014)。環境海報設計研究創作─JAGDA和平與環境海報展:1992~1995為例。國立台南大學視覺藝術與設計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
    黃品甄(2011)。仿生綠色設計創作。國立臺灣科技大學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偉發(2005)。仿生包裝之造形意象研究-以台日1990-2004年之包裝作品為例。國立臺灣藝術大學造形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
    楊舒涵(2010)。由仿生學探討紫藤型態導入領型設計創作之研究。台南應用科技大學生活應用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潘惠穎(2012)。羊毛氈應用於綠色仿生設計-以常見植物為例。台南應用科技大學視覺傳達設計系碩士班碩士論文。
    蔡秉樺(2013)。《虫聚II》數位仿生於互動聲音裝置之創作與研究。國立臺灣藝術大學多媒體動畫藝術學系新媒體藝術碩士班碩士論文。
    蕭思穎(2011)。《光朔迷離》仿生於互動新媒體服裝創作與研究。國立臺灣藝術大學多媒體動畫藝術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
    賴蘭真(2008)。仿生思維運用於燈飾造型設計之創作與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設計研究所在職進修碩士班碩士論文。
    謝泯翰(2007),仿生思維應用於視覺形象設計-以福山馬岸大地教室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
    鍾可欣(2005)。碎形之仿生造形應用於飾品設計創作。中原大學商業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
    鍾榮典(2012)。居家生活用品的仿生設計。國立雲林科技大學工業設計系碩士班碩士論文。
    簡紫岳(2011)。仿生設計與產品造形意象關係之研究。國立成功大學工業設計學系碩博士班碩士論文。

    【網路文獻】
    Bill Hsiung(民102年8月11日)。試論「仿生學」(What makes us unique and different from all others) 【部落格文字資料】。取自:https://www.facebook.com/notes/bill-hsiung/試論仿生學what-makes-us-unique-and-different-from-all-others/10151833198392008
    we.bob(民97年9月7日)。「仿生學」師法自然全面合法的剽竊【部落格文字資料】。取自:http://blog.xuite.net/we.bob/twblog/144973868-「仿生學」師法自然全面合法的剽竊
    大小創意(民98年7月10日)。向大自然學設計Janine Benyus(中文)【部落格影音資料】。取自:https://www.youtube.com/watch?v=ShaaasGMQW8
    王淑卿(民102年10月24日)。仿生學(Bionics)上【討論群組】。取自:http://highscope.ch.ntu.edu.tw/wordpress/?p=46837
    百家樂(民102年6月4日)。仿生學【電子郵件清單訊息】。取自:http://www.ikepu.com/biology/biology/branch/bionics_total.htm
    吳碧娥(民103年7月16日)。從人到蜘蛛人,仿生科技 1.6兆美元的商機【電子郵件清單訊息】。取自:http://www.naipo.com/Portals/1/web_tw/Knowledge_Center/Industry_Economy/publish-259.htm
    李雪莉(民104年3月1日)。柴靜《穹頂之下》:你還沒看過這部被中國大陸封殺的霧霾紀錄片嗎?【新聞群組】。取自:http://www.cw.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id=5065152
    周志勳(民104年4月18日)。《回望.不忘》2014十大環境新聞回顧【電子郵件清單訊息】。取自http://e-info.org.tw/node/106776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