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盧宸緯 Lu Chen Wei |
---|---|
論文名稱: |
越籍新移民女性中文學習經驗之研究 |
指導教授: | 潘淑滿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社會教育學系 Department of Adult and Continuing Education |
論文出版年: | 2006 |
畢業學年度: | 94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05 |
中文關鍵詞: | 新移民女性 、外籍配偶 、外籍新娘 、中文學習 、識字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446 下載:81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摘要
本研究以參與觀察為主、深度訪談為輔,瞭解越籍新移民女性在官方中文班中的學習經驗,並進一步分析強勢文化團體權力在其中的運作情形。研究發現,強勢文化團體一方面透過選擇性的知識/訊息傳遞,另一方面則透過懷柔取向的教學策略,最終目的在引導越籍新移民女性成為柔順、馴服、具台灣社會認可的教養下一代能力,對社會、政治及經濟上皆有用的自律個體。本研究並根據研究結果提出相關建議:
一、教師教學方面:
(一) 新移民女性中文教師應做為轉化型知識份子,除了對自身進行批判反思外,並引導新移民女性思考其「策略性性別需求」
(二) 在教學中給予新移民女性更多文化的展現與交流空間,並提升新移民女性以中文為母國文化發聲的能力
二、教材編製方面:
(一)納入新移民女性的經驗與聲音
(二) 加強與新移民女性相關的法律與權益及在台社會支持資源的介紹
三、政策規劃方面:對新移民女性「母職」的協助,應以「讓新移民女性能有信心、自在的與孩子互動」為目標
Abstract
The purpose of this thesis is to understand Vietnamese marriage immigrants’ learning experience in Chinese classes run by Taiwanese government. This study utilizes participatory observation and in-depth interview to further analyze the exercise of superior Taiwanese cultural group power. This study chooses two elementary supplemental schools to observe interactions between teachers and students. By interviewing both parties, this study understands teachers’ teaching belief and Vietnamese marriage immigrants’ learning experiences. Our results show that the superior cultural group, on one hand, passes knowledge/message selectively;on the other hand, utilizes placatory-oriented teaching strategies. The ultimate goals are:first, to guide Vietnamese marriage immigrants to become submissive, to enable them to educate the next generation and to transform them to self-sufficient objects politically and economically, which can finally contribute to the society. Based on the results, this study provides related suggestions on making teaching materials;enhancing teaching methods;and planning policies.
參考文獻
王仕圖、吳慧敏(2003)。深度訪談與案例演練。載於齊力、林本炫(主編),質性研究方法與資料分析(頁 95-113)。嘉義:南華教社所。
王君琳(2005)。性別與國族—從女性主義觀點解讀新移民女性現象。載於夏曉鵑(主編),不要叫我外籍新娘(頁192-205)。台北:左岸文化。
王增勇(2005)。導讀:傅柯與社會工作的對話。載於Chambon, A., Irving, A. & Epstein, L. (1999/2005), Reading Foucault for Social Work.王增勇、范燕燕、官晨怡、廖瑞華、簡憶鈴(譯)。傅柯與社會工作(頁39-61)。台北:心理。
內政部戶政司(1999)。外籍配偶生活適應輔導實施計畫。2006年2月1日,取自http://www.ris.gov.tw
內政部戶政司(2003)。外籍與大陸配偶照顧輔導措施專案報告。2005年12月29日,取自http://www.ris.gov.tw
內政部戶政司(2004a)。外籍與大陸配偶照顧輔導措施。2004年11月11日,取自http://www.ris.gov.tw
內政部戶政司(2004b)。外籍與大陸配偶照顧輔導措施辦理情形彙整表。2004年11月11日,取自http://www.ris.gov.tw
內政部戶政司(2005a)。外籍與大陸配偶照顧輔導措施九十三年一月至十二月辦理情形。2005年12月04日,取自http://www.ris.gov.tw
內政部戶政司(2005b)。台閩地區各縣市外籍與大陸配偶人數(七十六年一月至九十四年五月底)。2005年7月11日,取自http://www.ris.gov.tw/ch4/static/st1-9-93.xls
內政部統計處(2005)。93年(底)外籍配偶結婚統計。2005年2月20日,取自http://www.moi.gov.tw/stat/
外交部領事事務局(2005)。外交部領事事務局最近三年各類領務業務統計表。2005年2月22日,取自http://www.boca.gov.tw/%7Eboca8000/result.htm
台北縣政府(2004)。外籍配偶(新住民)生活護照。
朱剛(1997)。薩伊德。台北:生智。
何青蓉(2002)。從多元與差異到相互理解與認同:一項本地婦女與跨國婚姻婦女相互學習課程的初步省思。兩性平等教育季刊,24,106-113。
何青蓉(2003)。跨國婚姻移民教育的核心課題:一個行動研究的省思。教育研究集刊,49(4),33-60。
何青蓉(2004)。跨國婚姻婦女為何要上學?從建立社會支持網絡的觀點出發。成人及終身教育,4,2-9。
何青蓉(2005)。閱讀、對話、書寫與文化理解:一個多元文化教育方案的實踐經驗。高雄師大學報, 17,1-20。
汪素娥(2005)。從多元文化教育觀點,看外籍配偶基本教育教材。北縣成教,26,27-35。
李新民(1997)。Foucault的權力/知識觀點對兩性教育的啟示。高市文教,59,8-15。
李振男(2004)。東南亞外籍配偶識字學習障礙。成人及終身教育,4,19-26。
李猛(1999)。福柯與權力分析的新嘗試。社會理論學報,2(2),375- 413。
李瑛(2004)。新移民婦女「賦權」教育之哲學省思。哲學論集,37,143-173。
沈倖如(2003)。天堂之梯?--台越跨國商品化婚姻中的權力與抵抗。國立清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
吳勁甫(2002)。傅柯的知識/權力論述及其對教育的啟示。教育研究,10,103-112。
吳昌期(2004)。台北縣外籍配偶基本教育學習需求評估之研究。北縣成教,23,37-46。
吳美雲(2001)。識字教育作為一個「賦權」運動:以「外籍新娘生活適應輔導班」為例探討。世新大學社會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吳俊緯(2004)。展臂迎新—談外籍新娘教育。師友,441,17-19。
吳瓊汝(2003)。教室情境中教師權力運作之探討。中等教育,54(4),90-99。
邱世明(2004)。多元文化教育理念與外籍配偶教育實務的激盪。北縣成教,23,4-13。
林君諭(2003a)。台北市推動外籍新娘識字教育之觀察與省思。社教雙月刊,113,46-52。
林君諭(2003b)。東南亞外籍配偶識字學習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林君諭(2003c)。菟絲附女蘿—一個外籍新娘的學習經驗。社教雙月刊,118,22-33。
林明地(2000)。質的研究實例舉隅:校長領導的參與觀察。載於中正大學教育學研究所(主編),質的研究方法(頁51-91)。高雄:麗文文化。
林蓉敏(2004)。「新台灣移民」與「新台灣之子」的現況、困境及其解決途徑。北縣成教,23,14-19。
邱琡雯(2000a)。在台東南亞外籍新娘識字/生活教育。北縣成教:輔導季刊,18,8-15。
邱琡雯(2000b)。在臺東南亞外籍配偶的識字/生活教育:同化?還是多元文化?社會教育學刊,29,197-219。
邱琡雯(2003a)。性別與移動—日本與台灣的亞洲新娘。台北:時英。
邱琡雯(2003b)。從多元文化主義觀點談嘉義縣外籍配偶的識字教育。成人教育,75,11-19。
邱靜慧(2005)。在地多元文化的實踐—從美濃外籍新娘」識字班到南洋台灣姊妹會。載於夏曉鵑(主編),不要叫我外籍新娘(頁109-119)。台北:左岸文化。
姚人多(2001)。論傅柯的《主體與權力》。當代,150,108-133。
夏曉鵑(1997)。女性身體的貿易--臺灣/印尼新娘貿易的階級,族群關係與性別分析。騷動,4,10-21。
夏曉鵑(2002)。流離尋岸。台北:台灣社會研究。
夏曉鵑(2003)。實踐式研究的在地實踐:以「外籍新娘識字班」為例。台灣社會研究季刊,49,1-47。
夏曉鵑(2005)。解開面對新移民的焦慮。學生輔導季刊,97,6-27。
翁秀琪(1998)。批判語言學、在地權力觀和新聞文本分析:宋楚瑜辭官事件中李宋會的新聞分析。新聞學研究,57,91-126。
高淑清(2004)。外籍配偶在台現象對社區家庭教育與政策的啟示。社區發展季刊,105,150-158。
閆成利(2001)。教學策略的構思。2005年1月9日,取自http://www.pep.com.cn/200406/ca437949.htm
教育部(2004)。發展新移民文化計畫。2004年11月10日,取自http://epaper.edu.tw/079/important.htm
張正(2003)。<<解放還是同化?天足還是禁果?>>:初探台灣新女性移民<<外籍新娘>>識字教育的風險。文化研究月報,30。2005年3月6日,取自http://hermes.hrc.ntu.edu.tw/csa/journal/30/journal_park239.htm
張明慧(2004)。新移民女性的母職困局--「新台灣之子」發展遲緩論述的緊箍咒。世新大學社會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張盈(2000)。教師做為轉化型知識份子的教育實踐。教育與社會研究,1,25-58。
張維琴(2003)。識字教學方案發展之行動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鄒秀惠(2004a)。從經驗學習觀點探討外籍配偶識字教學的設計。成人及終身教育,4,10-18。
鄒秀惠(2004b)。成人多元智能教學設計在外籍配偶識字教學之應用與反思。成人及終身教育學刊,3,37-73。
陳明和、郭靜芳(2005)。外籍配偶婦女教育之探究與省思。研習資訊,22(2),89-94。
陳美如(2000)。從多元文化教育論台灣原住民語言教育的實踐。教育研究集刊,45,173-198。
陳美如(2002)。差異多元的開展—多元文化課程的認識論基礎。教育資料與研究,45,66-73。
陳雪慧(2005)。我們會是一家人?載於夏曉鵑(主編),不要叫我外籍新娘(頁170-191)。台北:左岸文化。
陳惠敏(2001)。知識、權力、課程—以Foucault權力/知識論述評析九年一貫課程。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陳源湖(2002)。外籍配偶識字教育實施之探析。成人教育,68,25-34。
陳源湖(2003)。從多元文化教育觀點論述外籍配偶教育之實踐。成人教育,75,20-30。
黃文定(2000)。Michel Foucault 主體觀之教育蘊義。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黃正治(2003)。北縣國民小學補校辦理外籍配偶識字教育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論文,未出版,台北。
黃俊儒(2003)。傅柯「權力/知識/主體性」與多重課程論述。教育研究月刊,113,91-109。
傅偉勳、韋政通(1999)。傅科。台北:東大。
劉綏慶(2004)。國民小學辦理成人基本教育之系統方案規劃行動歷程研究—以高雄紅港村紅港國小為例。國立台灣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廖正宏(1985)。人口遷移。台北:三民。
廖元豪(2005)。「我們的」法律,「她們的」命運—台灣法律如何歧視外籍與大陸配偶。載於夏曉鵑(主編),不要叫我外籍新娘(頁146-169)。台北:左岸文化。
廖雅婷(2003)。以多元文化觀進行外籍新娘識字方案之行動研究—以嘉義縣外籍新娘識字專班為例。國立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潘淑滿(2003)。質性研究--理論與應用。台北:心理。
鄭雅雯(2000)。南洋到台灣:東南亞「外籍新娘」在台婚姻與生活探究—以台南市為例。國立東華大學族群關係與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
鄭鼎耀(2003)。現代教育的本質—傅科的角度。學生事務,42(1),18-21。
賴金河、林忠仁(2005)。台北縣外籍配偶婚生子女就讀國小時語文程度調查研究報告。北縣成教,24,31-53。
賴建達(2001)。國小補校實施外籍新娘識字教育之研究—以一所山區小學為例。國立台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
楊深坑(1995)。現代化與後現代思潮衝擊下的師資培育。載於中國比較教育學會(主編),教育:傳統、現代化與後現代化(頁165-188)。台北:師大書苑。
蔡文瑜(2004)。外籍新娘現象的解析及省思。社區發展季刊,105,208-216。
蔡秀珠(2003)。台中縣外籍配偶識字學習障礙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蕭昭娟(2000)。國際遷移之調適研究:以彰化縣社頭鄉外籍新娘為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薛淑今(2003)。嘉義縣外籍新娘現行使用之識字教材分析。國立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簡至芳、蔡如清(2005)。對外籍配偶的教學省思。學生輔導,97,98-102。
嚴祥鸞(1996)。參與觀察法,載於胡幼慧(主編),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頁195-221)。台北:巨流。
釋自淳、夏曉鵑(2003)。識字與女性培力—以「外籍新娘識字班」為例。台灣教育社會學研究,3(2),41-84。
Alschuler, A.S.(1986).Creating a World Where It Is Easier To Love:Counseling Applications of Paulo Freire’s Theory. Journal of Counseling and
Development,64,492-496
Appadurai, A.(1990).Disjuncture and Difference in the Global Cultural Economy. Public Culture,2(2),1-24。
Ball, S..(1990).Introducing Monsieur Foucault. In Ball, S(Eds.), Foucault and education : Disciplines and knowledge(pp.1-10). New York:Routledge.
Best, S. & Kellner, D.(1991/1994). Postmodern theory : critical interrogations.朱元鴻等譯。後現代理論 : 批判的質疑。台北:巨流。
Blunt, A.(2004). Literacy Discourse Analysis: Making Space at the Policy Table. Adult Basic Education,14(1),3-17.
Bogdewic, S.P. (1992).Participant Observation. In Crabtree, B.F & Miller, W. L. (Eds), Doing Qualitative Research (pp.45-69). Newbury Park : Sage
Castles, S (2000).Multicultural citizenship: The Australian Experience. In Castles, S. (Eds.), Ethnicity and Globalization (pp.133-154). London : Sage.
. Said, E. W. & Barsamian, D.,2003/2004,Culture And Resistance.梁永安(譯),文化與抵抗,台北:立緒。
Foucault,M.,1977/1992, Discipline and punish : the birth of prison. 劉北成, 楊遠嬰(譯),規訓與懲罰:監獄的誕生,台北:桂冠。
Foucault,M.(1980).Truth and power. In Gordon, C. (Eds.) Power/Knowledge:Seleected Interviews & Other Writings 1972-197 7(pp.103-133). New York:Pantheon Books.
Foucault, M.(1982).Subject and power. In Dreyfus, H. and Rainbow, P. (Eds.)Michael Foucault:Beyond Structuralism and Hermeneutics(pp.208-226 ). 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Foucault, M(1988).The Ethics of Care for the Self as a Practice of Freedom. In Bernauer, J. and Rasmussen, D.(Eds.),Technologies of the Self(pp.145-162). London :Tavistock.
Freire, P. (1994). Pedagogy of the oppressed. New York : Conttinuum.
Goodson, I. & Dowbiggin, I.(1990).Docile bodies : commonalities in the history of psychiatry and schooling. In Ball, S(Eds.), Foucault and education : Disciplines and knowledge(pp.105-132). New York:Routledge.
Grant, B.(1997).Disciplining students: the construction of student subjectivities. British Journal of Sociology of Education, 18(1), 101-114.
Haw, K.(1996).Exploring the educational experiences of Muslim girls. British Educational Research Journal, 22(3), 319-330.
Moser, C.(1993). Gender planning and development : theory, practice, and training. London: Routledge.
Rockhill, K. (1993).Gender, Language and the Politics of Literacy. In Street, B.(eds), Cross-cultural Approaches to Literacy(pp.156-173). London:Cambridge University.
Weedon, C.(1987). Feminist practice and poststructuralist theory. Oxford:Blackwe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