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王思淳 Wang, Szu-Chung |
---|---|
論文名稱: |
發展遲緩兒童家長的社會支持、充權與生活品質之相關研究:以臺北市及新北市接受早期療育服務之家長為例 A research of social support, empowerment and quality of life of parents with developmental delay children who have accepted early intervention services in Taipei City and New Taipei City |
指導教授: |
沈慶盈
Shen, Ching-Ying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社會工作學研究所 Graduate Institute of Social Work |
論文出版年: | 2012 |
畢業學年度: | 100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61 |
中文關鍵詞: | 社會支持 、充權 、生活品質 、早期療育服務 |
英文關鍵詞: | Social Support, Empowerment, Quality of Life, Early Intervention Services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369 下載:95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目的在於瞭解接受早期療育服務之家長的社會支持、充權及生活品質之現況,探討家長的社會支持與充權對生活品質之影響,根據研究結果,提出具體建議以提升家長之生活品質,並作為早期療育機構規劃家庭支持服務之參考。
本研究採取問卷調查法,研究對象為台北市及新北市接受早期療育服務的發展遲緩兒童家長。研究者先將樣本「分層」,再分別從社福、衛生、教育三大單位進行「便利取樣」,總共回收235份有效問卷。研究工具為結構式問卷,包括:社會支持量表、家庭充權量表、台灣簡明版世界衛生組織生活品質量表、及基本資料。
研究者使用社會科學統計套裝軟體(SPSS)進行資料分析,研究結果如下:
一、在早期療育服務概況部份,將近四成五的家長每個星期和早療服務人員連繫一次,至於家長認為和其最常接觸或印象最深刻的早療服務人員是治療師(42.6%),其次是特教老師(29.7%),再來才是社工員(11.9%)。
二、家長感受到早療服務人員所提供之社會支持為中度偏低。在社會支持的三個構面中,家長最常感受到的為資訊性支持,其次為情緒性支持,工具性支持則最低。
三、家長之整體充權程度為中度偏高。在充權的三個層面中,家長得分最高的是服務系統,其次為家庭,社區與政策則為最低。
四、家長的綜合生活品質與綜合健康滿意度均屬中度偏低程度。在生活品質的四個範疇中,家長得分最高的是生理健康,其次分別為社會關係、環境,心理則為最低。
五、在社會支持與充權之相關部份,整體社會支持與整體充權呈顯著正相關,除了工具性支持與家庭層面充權未達顯著相關外,社會支持各構面與充權各層面均達顯著正相關。在社會支持與生活品質之相關部份,資訊性支持與整體生活品質及其各範疇達顯著正相關,但工具性支持與整體生活品質及其心理範疇、社會關係範疇、環境範疇則呈顯著負相關,而整體社會支持、情緒性支持與生活品質及其各範疇則皆未達顯著相關。在充權與生活品質之相關部份,整體充權及其家庭層面、服務系統層面與整體生活品質及其四個範疇達顯著正相關;不過,社區與政策層面充權與整體生活品質及其四個範疇皆未達顯著相關。
六、階層迴歸分析發現,迴歸模型對整體生活品質的解釋力達23.3%,而家庭充權、資訊性支持、工具性支持、及早療服務頻率為整體生活品質之重要預測因子。路徑分析則發現,資訊性支持除了直接影響外,還會透過充權的間接中介效果對整體生活品質產生影響;情緒性支持會透過充權的間接中介效果對整體生活品質產生影響,並且為完全中介效果。
最後,研究者根據研究結果,分別對早期療育實務工作者、機構組織、未來研究者提出建議。
The purpose of this research is to study the current condition of social support, empowerment, and quality of life of parents with developmental delay children who have accepted early intervention services, and to investigate the impacts of social support and empowerment on quality of life.
This research adopts questionnaire survey method, and objects of study are parents with developmental delay children who have accepted early intervention services in Taipei City and New Taipei City. The sample is first stratified, and then conducted convenience sampling from Social Welfare Organizations, Health Organizations, and Educational Organizations. The total of 235 valid questionnaires is recycled for this study, and Social Supportive Scale, Family Empowerment Scale, and WHOQOL-BREF are applied for analysis.
After analysing data with SPSS, the findings are as follows:
1.As for early intervention services, therapists (42.6%) play the most profound role in impression and contacting with parents, followed by special education teachers (29.7%) and social workers (11.9%). Nearly 45% of parents contacts early intervention service staff every week.
2.As for the part of parents’ perception toward social support, parents feel that social support provided by early intervention service staff is moderately low. Among the three dimensions of social support, the most frequently received support in early intervention services is information support, followed by emotional support and instrumental support accordingly.
3.As for the part of parents’ empowerment, the degree of overall empowerment of parents is moderately high. Among those three levels of empowerment, parents scored the highest is in service system, followed by family, and community/policy.
4.As for the part of parents’ quality of life, the overall quality of life and general health are moderately low. Parents scored the highest in the physical health domain, followed by the social relationships domain, then the environment domain, and psychological domain.
5.(1)The finding of correlation analysis shows that there is a significant posi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overall social support and overall empowerment. However, instrumental support is not significantly associated with family empowerment.
(2)Informational support shows a significant positive correlation with overall quality of life and four other domains. But instrumental support shows a significant negative correlation with psychological domain, social relationship domain, environment domain, and overall quality of life. Overall social support is not significantly associated with overall quality of life and four other domains. Emotional support is not significantly associated with overall quality of life and four other domains.
(3)Overall empowerment, family empowerment, and service system empowerment show a significant positive correlation with overall quality of life and four other domains. But the community /policy empowerment is not significantly associated with overall quality of life and four other domains.
6.(1)The hierarchical regression analysis shows that the regression model has contributed to 23.3% variance in overall quality of life. The significant predictors of overall quality of life are family empowerment, informational support, instrumental support, and the frequency of early intervention services .
(2)Path analysis shows that thru indirect mediation effect of overall empowerment, informational support will have a partial mediation effect on overall quality of life, and emotional support will have a completed mediation effect on overall quality of life.
Based on the result of research, this study provides suggestion to early intervention services, related institutions, organizations, and researchers.
網路資料
內政部戶政司(2011)。民國99年重要人口指標。2011年5月18日取自http://www.ris.gov.tw/version96/population_01.html。
內政部兒童局(2011)。台閩地區發展遲緩兒童早期療育概況表。2011年5月18日取自http://www.cbi.gov.tw/CBI_2/internet/main/index.aspx。
廖格培、黃千慈(2002)。「家庭充權量表」之發展。2011年5月26日取自http://www.family.ncyu.edu.tw/students/other/2002/family-empowerment.doc。
中文文獻
王天苗(1994)。心智發展障礙幼兒家庭狀況之研究。特殊教育研究學刊,10,119-141。
王慧伶(2008)。社區照顧關懷據點服務與老人生活品質之相關性研究-以高雄市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暨南國際大學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學系,南投縣。
朱鳳英(2007)。臺北市早期療育服務社區照顧經驗。護理雜誌,54(5),18-22。
江季蓁、駱麗華(2002)。新診斷白血病兒童住院期間主要照顧者之生活品質。護理雜誌,49(2),42-50。
何志鴻、黃惠璣 (2007)。影響身心障礙兒童家庭照顧者憂鬱之因素。身心障礙研究,5(1),41-50。
吳佩珊(2009)。影響老年身心障礙者主要照顧者生活品質之探討─以中部地區居家服務老人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暨南國際大學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學系,南投縣。
吳佳珍、林秋菊(1997)。「生活品質」的概念分析。榮總護理,14(1),102-107。
吳佳賢(2002)。學前自閉症兒童主要照顧者照顧負荷、社會支持與心理健康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暨南國際大學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學系,南投縣。
吳曉華(2005)。重度智能障礙兒童之家庭照顧與早期療育使用經驗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玄奘大學社會福利研究所,新竹市。
宋麗玉(1999)。精神病患照顧者之探究:照顧負荷之程度與其相關因素。中華心理衛生學刊,12(1),1-30。
宋麗玉(2002)。社會支持網絡、壓力因應與社會網絡處遇。載於宋麗玉、曾華源、施教裕、鄭麗珍(著),社會工作理論—處遇模式與案例分析(285-338頁)。臺北市:洪業文化。
宋麗玉(2006)。增強權能量表之發展與驗證。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學刊,10(2),49-86。
汪俐君(2003)。學前身心障礙子女母親親職壓力與社會支持相關因素之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台北市。
周月清(2000)。障礙福利與社會工作。臺北市:五南。
林彥宏(2009)。民間社工員之增強權能感、自我效能與工作滿意度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社會工作學研究所,台北市。
林美璦(2006)。認識我們的合作對象。載於陳順隆、簡璽如、林美璦等人(著),早期療育社會工作實務—通報轉介暨個案管理(23-34頁)。花蓮市:中華民國發展遲緩兒童早期療育協會。
林詩韻(2009)。家庭中心實務感知與親職效能感之相關性探究:以臺北市接受早期療育服務之主要照顧者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社會工作學研究所,台北市。
林麗玲(1988)。智障者母親社會支持與心理調適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東吳大學社會學研究所,台北市。
邱皓政(2009)。量化研究與統計分析-SPSS 中文視窗版資料分析範例解析(第三版)。台北:五南。
姚開屏(2002a)。健康相關生活品質概念與測量原理之簡介。臺灣醫學,6(2),183-192。
姚開屏(2002b)。台灣版世界衛生組織生活品質問卷之發展與應用。臺灣醫學,6(3),193-200。
姚開屏(2005)。台灣簡明版世界衛生組織生活品質問卷之發展及使用手冊(第二版)。台北:世界衛生組織生活品質問卷台灣版問卷發展小組。
施雅雯(2009)。探討精神社區復健機構慢性精神分裂病患之充權感受及生活品質。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醫學大學護理學研究所,台北市。
柯秋雪(2009)。德國早期療育服務體系之概述。特殊教育季刊,113,1-9。
洪素英(1999)。發展遲緩幼兒之家庭生活素質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彰化縣。
倪志琳(1995)。自閉症兒童與其家庭。特殊教育季刊,56,16-22。
孫佩雯(2006)。學齡前自閉症患童主要照顧者人格堅毅,社會支持與生活品質之關係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長庚大學護理學研究所,桃園縣。
孫嘉玲、黃美瑜、宋梅生、陳施妮、李綉彩、王秀香(2005)。中風病患主要照顧者的生活品質與社會支持。臺灣醫學,9(3),303-311。
高迪理(1991)。社會支持體系概念之架構之探討。社區發展季刊,54,24-32。
高寶蓮(1998)。裘馨型肌肉失養症患孩父母親的社會支持照顧負荷與生活品質的相關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高雄醫學院護理學研究所,高雄市。
張玉璇(2010)。雲林縣發展遲緩兒童家庭社會支持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早期療育研究所,台中市。
張秀玉(2001)。早期療育服務社會工作者角色功能之探討。社區發展季刊,95,296-311。
張秀玉(2005)。從增強權能觀點探討身心障礙嬰幼兒其家庭之處遇方法。社區發展季刊,109,486-499。
張秀玉(2006)。正向角度的思維:發展遲緩兒童家庭優勢評量之概念與面向的探討。社區發展季刊,114,173-190。
張秀玉、傅秀媚、林巾凱、劉芷瑩、吳淑亭(2008)。早期療育服務滿意度之研究。東吳社會工作學報,19,81-115。
張美雲(2007)。發展遲緩兒童家庭社會支持、親職壓力與賦權增能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彰化縣。
張美雲、林宏熾(2007)。發展遲緩兒童家庭社會支持與賦權增能之相關研究。特殊教育學報,26,55-84。
張雅惠(2010)。中部地區發展遲緩兒童家長增強權能感受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早期療育研究所,台中市。
張慈惠、黃秀梨(2000)。生活品質評量之臨床應用。台灣醫學,4(1),86-90。
張麗春、李怡娟(2004)。賦權概念分析。護理雜誌,51(2),84-90。
張麗春、黃淑貞(2003)。巨觀與微觀-充能與自我效能之概念分析。醫護科技學刊,5(3),194-207。
莊文芳(2009)。賦權 vs.父權:論充權觀點在少年安置機構之應用。兒童及少年福利期刊,16,89-105。
許素彬(2007)。特殊幼兒之家庭生活品質分析。東吳社會工作學報,17,137-169。
許素彬、王文瑛、張耐、張菁芬(2003)。特殊需求嬰幼兒之家庭需求分析與研究。靜宜人文學報,18,127-157。
郭孟瑜、王翠鳳(2006)。發展遲緩幼兒母親的自我效能、親職壓力與生活品質之研究。經國學報,24,28-46。
郭孟瑜、余季容(2006)。發展遲緩幼兒母親的社會支持與親職壓力之研究。人文與社會學報,1(8),317-353。
郭芳嫻(1999)。智能障礙兒童家庭社會支持及其調適─以台北市立陽明教養院院生及申請入院者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國文化大學兒童福利研究所,台北市。
陳佩英(2008)。從培力的對話觀點探討教師的專業成長。高雄師大學報,24,21-48。
陳秋玫(1993)。早產兒母親社會支持系統與母親角色適應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文化大學兒童福利學系,台北市。
陳素禎、郭煌宗、劉芷瑩(2009)。發展遲緩兒童服務歷程中非自願性家庭之原因初探:以苗栗縣為例。兒童及少年福利期刊,15,41-68。
陳凱琳(2000)。影響發展遲緩幼兒家庭社會支持因素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高雄醫學大學行為科學研究所,高雄市。
陳琦棻(2008)。發展遲緩與身心障礙兒童家庭功能與生活品質之研究-以彰化縣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早期療育研究所,台中市。
陳進吉(2003)。台北市發展遲緩兒童家庭支援及其家庭需求調查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國文化大學心理輔導研究所,台北市。
傅秀媚、林巾凱、張秀玉、郭素菁(2009)。臺灣早期療育服務現況及對主要照顧者之影響調查研究。兒童及少年福利期刊,15,69-100。
曾佳珍(2010)。發展遲緩兒童主要照顧者之家庭功能與社會支持。「2008南台灣幼兒保育學術研討會」發表之論文,美和技術大學。
曾紀瑩(1993)。學齡白血病患童母親所感受到的壓力源及應變策略。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護理學研究所,台北市。
曾家琪(2008)。新移民母親養育發展遲緩兒的照顧負荷與社會支持之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北護理學院嬰幼兒保育研究所,台北市。
湯麗玉(1991)。痴呆症老人照顧者的負荷及其相關因素之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大學護理研究所,台北市。
黃美涓(2002)。早期療育‐幼吾幼以及人之幼。長庚醫訊,23(3),6-9。
黃英琪(2004)。早期療育服務使用及滿意度之調查研究─以台中縣發展遲緩兒童家長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東海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台中縣。
黃郁菁(1996)。自閉症兒童之照顧需要與生活品質研究:兼論對其健康福祉照顧體系之政策意義。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陽明大學公共衛生研究所,台北市。
黃淑文(2000)。早期療育服務介入後對心智障礙兒童家庭的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國文化大學兒童福利研究所,台北市。
黃淑文主編(2002)。臺北市早期療育個案管理工作手冊(第二版)。臺北市:臺北市政府社會局。
黃碧霞 (2006)。內政部兒童局推動與執行發展遲緩兒童早期療育服務之使命(任務)。兒童及少年福利期刊,10,1-5。
楊金寶(1990)。癌症病童母親的支持系統與病童狀況之調查研究─以白血病病童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國文化大學兒童福利研究所,台北市。
萬育維、王文娟(譯)(2002)。身心障礙家庭:建構專業與家庭的信賴聯盟(原作者:Turnbull, A. P., & Turnbull, H. R.)。臺北市:洪葉文化。(原著出版年:2000)。
萬育維、莊凰如(1995)。從醫療與福利整合的角度探討我國發展遲緩兒童之早期療育制度之規畫。社區發展季刊,72,48-61。
葉淑文(1998)。心智障礙兒童家長早期療育服務使用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靜宜大學青少年兒童福利學系,台中縣。
趙善如(2006a)。家庭資源對單親家庭生活品質影響之探究:以高雄市為例。台大社會學刊,13,109-172。
趙善如(2006b)。從復原力觀點解析單親家庭的福利服務–以高雄市為例。社區發展季刊,114,147-158。
劉芷瑩、郭煌宗、陳素禎(2009)。親職功能提昇方案對發展遲緩兒童非自願性家庭影響之研究。兒童及少年福利期刊,15,15-39。
劉美吟、戴研光、洪薇雯、謝明家、王瑞霞(2010)。第二型糖尿病個案情緒困擾、賦權感受、自我照顧行為與生活品質關係之探討。護理雜誌,57(2),49-60。
歐姿秀(1998)。福利服務介入對身心障礙幼兒家庭影響之研究─以台北市伊甸社會福利基金會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國文化大學兒童福利研究所,台北市。
蔡玉純(2006)。發展遲緩兒主要照顧者壓力及其相關因素之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長榮大學醫學研究所碩士班護理組,台南縣。
蔡玉純、林俐伶、吳豐偉(2005)。發展遲緩兒主要照顧者的生活品質。若瑟醫護雜誌,1(1),60-66。
蔡盈盈、張巍鐘、陸汝斌、曹朝榮(2007)。乳癌患者主要照顧者之因應、社會支持與生活品質。臺灣精神醫學,21(1),43-52。
鄭麗珍(2002)。增強權能理論與倡導。載於宋麗玉、曾華源、施教裕、鄭麗珍(著),社會工作理論—處遇模式與案例分析(411-444頁)。臺北市:洪業文化。
謝協君、何東墀、吳訓生(2005)。專科學生對肢體障礙同儕賦權狀況之研究。特殊教育學報,21,129-156。
鍾佳伶(2010)。精神障礙者家屬社會支持、權能感與烙印感之相關性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灣大學社會工作學研究所,台北市。
羅淑芬、黃秀梨、劉雪娥、姚開屏(2002)。燒傷病患主要照顧者生活品質及其相關因素之探討。臺灣醫學,6(5),625-636。
羅鳳菊(2007)。先天性代謝異常疾病患童母親之親職壓力與生活品質之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大學醫學院分子醫學研究所,臺北市。
英文文獻
Boyd, B. A. (2002). Examin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tress and lack of social support in mothers of children with autism. Focus on Autism and Other Developmental Disabilities, 17, 208-215
Cobb, S. (1976). Social support as a moderator of life stress. Pychosomatic Medicine, 38(5), 300-314.
Farquhar (1995). Elderly people’s definitions of quality of life. Social Science & Medicine, 22, 502-508.
Ferrans, C. E., & Power, M. J. (1985). Quality of life index: Development and psychometric properties. Advanes in Nursing, 8(1), 15-24.
Koren, P. E., DeChillo, N., & Friesen, B. J. (1992). Measureing empowerment in families whose children have emotional disabilities: A brief questionnaire. Rehabilitation Psychology, 37(4), 305-321.
Nachshen, J. S., & Minnes, P. (2005). Empowerment in parents of school-agel children with and without developmental disabilities. Journal of Intellectual Disability Research, 49(12), 889-904.
Sibitz, I., Amering, M., Unger, A., Seyringer, M. E., Bachmann, A., Schrank, B., Benesch, T., Schulze, B., & Woppmann, A. (2011). The impact of the social network, stigma and empowerment on the quality of life in patients with schizophrenia. European Psychiatry, 26(1), 28-33.
Thompson, L., Lobb, C., Elling, R., Herman, S., Jurkiewicz, T., & Hulleza, C. (1997). Pathways to family empowerment: Effects of family-centered delivery of early intervention services. Exceptional Children, 64(1), 99-113.
Zhan, L. (1992). Quality of life: Conceptual and measure issues. Journal of Advanced Nursing, 17, 795-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