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梁育瑄
Liang, Yu-Hsuan
論文名稱: 解形的光影 - 梁育瑄繪畫創作研究
Transposition of Light and Shadow - Research in Liang,Yu-Hsuan’s Paintings
指導教授: 朱友意
Chu, Yu-Yi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美術學系
Department of Fine Arts
論文出版年: 2018
畢業學年度: 106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63
中文關鍵詞: 泡泡移情作用黑白綿延
英文關鍵詞: Bubbles, Empathy, Black and White, Duree
DOI URL: http://doi.org/10.6345/THE.NTNU.DFA.055.2018.A10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199下載:62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論文題目為:解形的光影,旨在透過以黑白的形式創作,讓視線聚焦在光線 的流動上,同時以泡泡的漂浮、可反射性、稍縱即逝等特點,結合不同的場景來 體現其中的個人情感意識,並試圖以這樣的創作提煉出蘊含於真實之中的抽象風 景。筆者透過色彩的抽離和環境、光影的選擇及佈局,來營造出獨特的場景氛圍。

    此論文首先探討泡泡之於各領域的意義與可能性,從各種角度多方切入研究, 並以攝影為輔繪畫為主,將其轉換為全新的語境。其中創作思維與感官感覺一章,討論了日常空間之於移情作用、黑白畫面帶有的可能性以及繪畫如何再現情 感等力量之議題,一節節切入筆者此一系列繪畫的創作核心。泡泡在物理上的特質和其所帶給人的心理層面上的感受,賦予畫面多元的解讀可能,而筆者藉由寫 實將特定片段的環境和光景重現,並透過描繪不同的場景,重現當時的個人情感意識。泡泡隨風的流動而不斷形變,暗示著一種綿延不盡的感受和時間狀態。

    Title of thesis: Transposition of Light and Shadow. It aims to guide the audience’s attention to the flow of light by creating works in black and white; meanwhile, it integrat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bubbles, including its floating movement, reflectivity, and transiency, with various scenarios to embody the emotional consciousness of an individual. It also attempts to extract the abstract sceneries contained in reality. A unique atmosphere was built by utilizing the extraction of colors, and the selection and arrangement of the environment, light, and shadow.

    The thesis first explores the significance and possibilities of bubbles under different contexts, and investigates them from various aspects. It then transforms them into a brand-new context by taking photography as a supplement to painting. The physical characteristics of bubbles and the perception bubbles bring to people on a psychological level allow possibilities for multiple interpretations.

    摘要 i 英文摘要 ii 目次 iii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 研究內容與範圍 3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媒介 4 第二章 表象之下 : 蘊藏的意識 第一節 泡泡意象的推衍 8 第二節 虛空與脆弱性 13 第三節 實在的綿延 17 第三章 創作思維與感官感覺 第一節 人、場景、移情作用 19 第二節 光與闇的延伸 24 第三節 可見的寂靜 29 第四章 系列創作之實踐 第一節 構圖與前置作業 33 第二節 創作步驟與實踐 36 第三節 系列作品之解析 40 結論 51 圖錄 53 參考文獻 62

    一、中文書目

    1. 陳懷恩,《圖像學:視覺藝術的意義與解釋》,臺北市:如果出版,2008 年。
    2. 劉昌元,《西方美學導論》,臺北市:聯經出版,1994 年。
    3. 尤昭良,《創造與變現:現代繪畫的柏格森風》,新北市:暖暖書屋文化,
    2013 年。
    4. 莫詒謀,《柏格森的理智與直覺》,臺北市:水牛出版,2001 年。
    5. 莫詒謀,《叔本華的美學原理》,臺北市:水牛出版,1987 年。
    6. 汪民安,《文化研究關鍵詞》,臺北市:麥田出版,2013 年。
    7. 顧何忠,《顧何忠 2008 作品集》,新北市:顧何忠出版,2008 年。
    8. 陳吉寶、陳狐狸,《視覺講義:二十四個全球青年藝術家的圖像敘事》,新
    北市:大家出版,2015 年。

    二、中譯書目

    1. John Berger,吳莉君 譯,《觀看的方式》,臺北市:城邦文化,2005 年。
    2. Gilles Deleuze,黃建宏 譯,《電影I:運動—影像》,臺北市:遠流出版,
    2003 年。
    3. Pierre Assouline,徐振鋒 譯,《卡提耶—布列松:世紀一瞬間》,新北市:
    木馬文化,2012 年。
    4. Walter Benjamin,許綺玲 譯,《迎向靈光消逝的年代》,臺北市:台灣攝影
    工作室,1998 年。
    5. 野口雨情,藤田圭雄 編,《野口雨情童謠集》,東京:彌生書房,1987 年。
    6. C. S. Hall & V. J. Nordby,史德海 蔡春輝 譯,《榮格心理學入門》,臺北市:
    五洲出版社,1988 年。
    7. Gilles Deleuze,陳蕉 譯,《法蘭西斯.培根:感官感覺的邏輯》,苗栗縣:
    桂冠圖書,2009 年。
    8. Remy Kwant,朱瑞祥 譯,《社會現象學》,臺北市:幼獅文化,1969 年。
    9. John Harvey,謝忍翾 譯,《黑色的故事》,台北市:時報文化,2016 年。
    10. Marita Sturken、Lisa Cartwright,陳品秀、吳莉君 譯,《觀看的實踐:給所有影像世代的視覺文化導論》,台北市:城邦文化,2013 年。

    三、期刊論文

    1. 章光和,〈從今以後,繪畫已死?—談攝影在藝術發展的演進〉,《典藏今 藝術》第 91 期,2000 年。
    2. 孫伶、許望,〈蒂姆·馬洛:沒有一種媒介是藝術創造中的「霸主」〉,《21 世紀經濟報道》,廣州市:21 世紀出版,2016 年。
    3. 傅宗玫、陳正平,〈冒泡的美〉,《科學發展月刊》第 29 卷第 11 期,台北 市:科技部,2001 年。
    4. 岳介先,〈立普斯的移情說美學〉,《江淮論壇》1994 年第 4 期,安徽省: 安徽省社會科學院,1994 年。

    四、網路資料

    1. 林鳳,〈中國當代藝術家曾浩:幻象及真相〉,《人物誌》,2018年1月25
    日。http://www.sohu.com/a/218910752_390348 63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