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謝翔如
Hsieh, Hsiang-ju
論文名稱: 以連環漫畫導入小學社會科霸凌議題教材設計創作研究
The Design of Teaching Materials on Bullying Issues in Primary School Social Studies through Comics
指導教授: 劉建成
Liu, Chen-Chung
口試委員: 劉建成
Liu, Chen-Chung
蔡頌德
Tsai, Sung-Te
林俊良
Lin, Chun-Lang
口試日期: 2025/01/07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設計學系設計創作碩士在職專班
Department of Design_Continuing Education Master's Program of Creative Practice in Design
論文出版年: 2025
畢業學年度: 113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32
中文關鍵詞: 漫畫教材小學社會科霸凌
英文關鍵詞: comic book materials, primary school, social studies, bullying
研究方法: 個案研究法
DOI URL: http://doi.org/10.6345/NTNU202500373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31下載:2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現今的社會科教育僅限於教科書以及出版社廠商提供的電子書教材,又因教學時間擠壓,老師不外乎就是講解完課文然後播放相關影片,老師只能使用這些拼湊式的素材進行社會科教學。108課綱素養導向的社會科教學目標看似美好,但是以教學現況來說,老師只採用廠商教科書進行教學幾乎很難達成所謂的「素養」;此外,目前的社會科對於「霸凌」概念解釋非常模糊,給予的教學影片也十分不足,無法應付現今校園需求,本研究透過設計一段完整情境、並做成社會科的補充教材,而「漫畫」擁有描述完整情境的優勢,因此非常適合提供給教學現場的老師。本研究透過文獻分析法分析什麼是漫畫語言,再用案例分析法分析日本與美式漫畫的漫畫語言。本研究的漫畫創作參考了日本漫畫的敘事方式以及美式漫畫的分鏡設計,分別為日本漫畫中的表達「言外之意」以及美式漫畫使用「擬聲詞」設計分鏡,盡量融合這兩種漫畫的漫畫語言以傳達重要概念。研究者透過漫畫創作連結教育觀念,並找尋漫畫敘事與教育上的平衡,期望學生能透過漫畫知道遭遇校園霸凌時的具體處理方法、知道如何維護自己的權利,並尊重和同理他人,以及擁有獨立思考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對於老師來說,老師可以利用故事情境進行課堂討論,將爭議點投射到學生身上,引導學生思考「如果是自己,該怎麼辦?」,再以討論刺激內化學生的同理心。最後,研究者發現漫畫最適合融入社會科教學之中,透過完整的情境描述,學生獲得的體會比單獨閱讀教科書有用許多,也更接近108課綱中的素養導向。

    Social studies education nowadays is limited to textbooks and e-books provided by publishers, and due to the crowded teaching time, teachers can only use these patchwork materials to teach social studies after explaining the text and showing the related videos.108 The goal of teaching social studies with the syllabus oriented on literacy may seem to be good, but in terms of the current situation, it is almost impossible to achieve the so-called “literacy” by using only textbooks provided by publishers. In addition, the current social studies curriculum has a very vague explanation of the concept of “bullying”, and the teaching videos provided are very insufficient to meet the needs of today's campuses. In this study, we designed a complete scenario and made it into a supplemental teaching material for the social studies curriculum, and “comics” have the advantage of describing a complete scenario, which is very suitable for teachers in the teaching field. In this study, we analyzed what comic language is through literature analysis, and then used case studies to analyze the comic languages of Japanese and American comics. The manga creation in this study makes reference to the narrative style of Japanese manga and American manga's frame design, respectively, the expression “extra-verbal meaning” in Japanese manga and the use of “onomatopoeia” in American manga, and tries to integrate the manga language of these two types of manga in order to convey the important concepts. The researcher connects educational concepts through the creation of comics and finds a balance between comic narratives and education, hoping that through comics, students will know how to deal with bullying in school, how to protect their rights, and how to respect and empathize with others, as well as have the ability to think and solve problems independently. For teachers, they can make use of the story to conduct classroom discussions, projecting the points of contention onto the students and guiding them to think about “What should I do if I were in their shoes? and v then use the discussion to stimulate the internalization of students' empathy. Finally, the researchers found that comics are most suitable for integration into social studies teaching. Through the complete depiction of the situation, students gained a much more useful experience than reading textbooks alone, and it is also closer to the literacy orientation in the 108 syllabus.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2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架構 3 一、 研究方法 3 二、 研究架構 5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6 一、 研究對象範圍與限制 6 二、 漫畫教材內容與限制 6 第五節 名詞釋義 7 一、 人造成像物 7 二、 文化類目 7 三、 連環圖畫 7 四、 連環圖畫視框 7 第二章 文獻探討 8 第一節 漫畫與教育 8 一、 漫畫的本質 8 二、 漫畫語言 10 三、 漫畫的功能與教育性 17 第二節 漫畫進入教學現場 22 一、 教科書的漫畫色彩 22 二、 漫畫融入教學 25 第三節 國小社會科的教學現況 30 一、 108課綱的社會科 30 二、 社會科的教學困境 36 第四節 文獻小結 39 第三章 漫畫案例分析 40 第一節 漫畫構成 40 一、 故事與敘事結構 40 二、 角色 42 三、 分格與分鏡 44 第二節 日本漫畫案例 47 一、 漫畫構成分析 47 二、 《鏈鋸人》的漫畫語言 54 第三節 美國漫畫DC comics案例 56 一、 漫畫構成分析 56 二、 《World’s finest》的漫畫語言 64 第四章 漫畫創作與教學成果 66 第一節 創作理念 66 第二節 創作形式與流程 67 一、 封面設計 67 二、 漫畫構成設計 70 第三節 漫畫作品呈現 83 第四節 教學成果呈現 108 一、 學生對連環漫畫的解讀能力 108 二、 教學成果分析 113 三、 霸凌議題融入漫畫教學對學生的影響 116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119 第一節 研究結論 119 第二節 研究建議 120 一、 以電子化節省印刷成本 120 二、 教學困境的解決策略 121 參考文獻 122 附錄 128

    「DC comics」(2024)。維基百科。https://zh.wikipedia.org/zh-tw/DC%E6%BC%AB%E7%95%AB
    「成像。」(2022)。維基百科。https://zh.wikipedia.org/zh-tw/%E6%88%90%E5%83%8F
    「案例分析法」(日期不詳)。中文百科。https://www.newton.com.tw/wiki/%E6%A1%88%E4%BE%8B%E5%88%86%E6%9E%90%E6%B3%95
    「實證研究」(2022)。維基百科。https://zh.wikipedia.org/zh-tw/%E5%AF%A6%E8%AD%89%E7%A0%94%E7%A9%B6
    「漫畫。」(日期不詳)。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https://pedia.cloud.edu.tw/Entry/Detail/?title=%E6%BC%AB%E7%95%AB
    「鏈鋸人」(2025)。維基百科。https://zh.wikipedia.org/wiki/%E9%8F%88%E9%8B%B8%E4%BA%BA
    McCloud, S.(2017)。漫畫原來這樣看(朱浩一譯;初版)。臺北市:愛米粒。
    Snyder, B.(2016)。先讓英雄救貓咪(秦續蓉、馮勃翰、黃婉華譯;初版)。新北市:雲夢千里。
    手塚治虫(1979)。漫畫入門。臺北市:武陵。
    王千倖(2007)。多元教材運用於班級經營學習之行動研究。師大學報:教育類,52(2),1-21。
    王藍亭、盧伊君(2010)。書籍編排之視覺圖像呈現研究——以國小六年級自然科教科書為例。中華印刷科技年報,578-587。
    古采豔(1997)。What's So Funny About the Comics?——淺談漫畫媒體表現形式的圖像魅力(上)。幼獅文藝,518,87-91。
    古采豔(1997)。What's So Funny About the Comics?——淺談漫畫媒體表現形式的圖像魅力(下)。幼獅文藝,519,86-90。
    任慶儀、許燕卿、陳玉卿、陳俞叡、游美惠、廖麗芳(2007)。以系統化教學觀點檢視課程實施與教科書內容之關聯性——以社會學習領域第二階段為例。社會科教育研究,12,307-360。
    成露茜、羅曉南編著(2005)。批判的媒體識讀。臺北市:正中書局。
    吳宗立、李孟娟(2009)。國小社會領域教師教學創新與影響因素之研究。社會科教育研究,14,251-275。
    吳善揮(2015)。漫畫融入國中讀寫障礙學生的中文寫作學習之探究。雲嘉特教,21,53-66。
    巫奎諭、王藍亭(2017)。漫畫圖像作品之圖像應用手法研究——以陳弘耀之《一刀傳》為例。中華印刷科技年報,111-128。
    李衣雲(2012)。變形、象徵與符號化的系譜:漫畫的文化研究。臺北市:稻香。
    李宗薇(1991)。教學媒體與教育工學。臺北市:師大書苑。
    李建緯(2015)。淺談「結構」與人類文化--從李維史陀的文化結構觀談起(II)。Our Stories@FCU Library逢甲大學圖書館部落格。https://blogcastle.lib.fcu.edu.tw/archives/4537
    李鳳然(2022)。漫話‧視界:臺灣棒球漫畫的圖像敘事(未出版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體育與運動科學系研究所,臺北市。
    李闡(1998)。漫畫美學。臺北市:群流。
    沈欣怡、蘇宜芬(2011)。推論性問題引導課程對國小四年級學童推論理解與閱讀理解能力之影響。教育心理學報,43(S),337-356。
    周文鵬(2008)。論漫畫的定位與定義。文學集,13,136-147。
    周文鵬(2018)。讀圖漫記。新竹市:國立交通大學出版社。
    周金木(2023,六月4)。素養做核心,培養解決問題能力。國語日報,頁13。
    周珮儀(2015)。從認知心理學探究教科書插圖設計及其教學轉化。教科書研究,8(2),139-174。
    周蓮清 (1997)。我國國小社會科之形成、發展與所面臨的問題。社會科教育研究,2,209-224。
    岸本裕史(1995)。解讀漫畫大戰:看漫畫會使孩子功課進步。精湛,26,78-79。
    林文昌(1997)。漫畫教育的功能及其影響。文訊,135,32-33。
    林佑臻、蔡綺(2015)。葉宏甲漫畫「諸葛四郎」系列之圖像敘事研究——以《大鬥雙假面》為例。藝術與設計學報,2,75-98。
    林佳蓉(2002)。媒體識讀在綜合領域的應用,以漫畫視讀為例。國民教育,43(1),49-54。
    林美賢(2002)。國小社會科實施多元評量之個案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新竹師範學院課程與教學碩士班,新竹市。
    林家敏(2012)。電影鏡頭運用於漫畫之創作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研究所,臺北市。
    林國樑(編修,2000)。教育大辭書。http://terms.naer.edu.tw/detail/9e20b1c3ef45e13e8d540f8a9d19abdf/
    林淑女(編修,日期不詳)。晴天詞彙。https://www.sunnyswa.org.tw/12345/189-%E6%96%87%E7%8D%BB%E5%88%86%E6%9E%90%E6%B3%95%EF%BC%88document-analysis%EF%BC%89
    林菁(2002)。資訊素養融入國小課程之探討——以社會學習領域為例。E世代創意教與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223-248)。嘉義市:國立嘉義大學。
    林菁、洪美齡(2004)。資訊素養融入國小五年級社會學習領域——以選賢與能主題為例。圖書館學與資訊科學,30(1),26-40。
    洪崇文(2023)。自由的追尋與衝突─《進擊的巨人》中之抗爭敘事及其辯證(未出版碩士論文)。南華大學人文學院文學系碩士班,嘉義縣。
    孫守恩(2022)。不適自由:《刺激1995》中布魯克斯自殺之心路歷程探討(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北科技大學應用英文系碩士班,臺北市。
    徐新逸、王培卉(2004)國小教師實施資訊科技融入社會學習領域教學之現況調查與需求評估。國立臺北師範學院學報,17,239-268。
    翁稷安(2020)。從諷刺到抗爭:漫畫的叛逆基因。CCC創作集。https://www.creative-comic.tw/special_topics/17
    國家教育研究院課程及教學研究中心核心素養工作圈。(2015)。核心素養發展手冊。取自chrome-extension://efaidnbmnnnibpcajpcglclefindmkaj/https://ws.moe.edu.tw/001/Upload/23/relfile/8006/51358/9df0910c-56e0-433a-8f80-05a50efeca72.pdf
    張春興(2007)。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臺北市:東華書局。
    張清濱(1982)。教科書插圖的功能與技巧。師友,181,24-27。
    張瀚陞(2020)。從國小教師的教學經驗論未來社會領域素養導向實施挑戰與因應。南亞學報,40,25-59。
    教育部。(2020)。常見校園霸凌樣態。教育部防制校園霸凌專區。https://bully.moe.edu.tw/index
    教育部國民及學前教育署。(2014)。國民小學課程綱要。108課綱資訊網。https://shs.k12ea.gov.tw/site/12basic/category?root=40&cid=47&oid=320
    教育部國民及學前教育署。(2018)。社會領域課程綱要。108課綱資訊網。https://shs.k12ea.gov.tw/site/12basic/category?root=40&cid=47&oid=33
    梅家云、陳延興(2022)。學習所不能承受之重——反思中小學生之課程負荷。臺灣教育評論月刊,11(3),22-25。
    郭生玉(1980)。教師期望與教師行為及學生學習行為關係之分析。教育心理學報,13,133-152。
    陳仲翰、陳仲偉(2009)。漫畫在兒童教育上的另一種觀點。庶民文化研究,1,37-67。
    陳向明(2002)。教師如何做質的研究。臺北市:洪蘭文化。
    陳明印(1998)。教科書圖表設計的理論基礎與運用。研習資訊,15(6),54-59。
    陳重佑(2021)。國小高年級社會領域教科書插圖功能分析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市立大學學習與媒材設計學系課程與教學碩士班,臺北市。
    陳琇霞(2022)。從課程轉化觀點探討教科書插圖的設計(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數學教育學系碩士在職專班,臺中市。
    陳麗秋(2021)。從「逐頁」到「條狀」漫畫形式之轉化初探。ICFXD 2021 未來 X設計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3-11)。桃園市:元智大學。
    陳麗紅(2010)。資訊科技融入社會科教學學習成效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屏東縣。
    曾喜城(1996)。連環圖畫對兒童有害嗎?訪鄭雪枚、楊孝榮教授。師友,233,10-11。
    童玉娟(2010)。政治漫畫融入國中公民課程與教學之行動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研究所,臺北市。
    閔詩紜、顏國樑(2018)。國民小學教師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核心素養具備現況之研究。學校行政,114,38-62。
    塗宥騏、陳麗華(2014)。教科書審定委員對教科書設計的關注焦點探討:以國小中年級社會學習領域為例。教育研究集刊,60(1),115-163。
    楊孝濚(1996)。傳播研究方法總論。臺北市:三民。
    楊健文(2007)。超動漫表現形式探索—以Sphinx創作研究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交通大學應用藝術研究所,新竹市。
    楊淑真(2017)。意識流的獨白-楊淑真創作論述(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南應用科技大學美術系碩士班,臺南市。
    楊道任(2021)。漫畫輔助教材融入免疫學概念教學上的發展與成效評估(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彰化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彰化市。
    溫明麗(2002)。皮亞傑與批判性思考教學。臺北市:洪蘭文化。
    詹志禹(2002)。社會學習領域課程設計與教學策略。台北市:師大書苑。
    詹寶菁、葉韋伶、陳麗華(2012)。以教科書之插圖與版式設計增進教學藝術之觸發--以社會科教科書為例。教科書研究,5(1),47-84。
    詹寶菁、葉韋伶、陳麗華(2014)。日本中小學教科書設計與發展之研究——以東京書籍社會教科書為例。教科書研究,7(2),73-116。
    廖泰倫(2006)。發展概念漫畫融入國小自然課程教學之研究——以「奇妙的光」單元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花蓮教育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花蓮市。
    廖偉淳(2016)。淺野一二O的漫畫「晚安,布布」與其歧異意符(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交通大學外國語文學系外國文學與語言學碩士班,新竹市。
    甄曉蘭(2003)。教師的課程意識與教學實踐。教育研究集刊,49(1),63-94。
    甄曉蘭、周立勳、洪美齡(2003)。國小教師社會科教學信念及其相關因素之探討。教育研究資訊,11(4),25-55。
    歐用生(1991)。內容分析法。載於黃光雄、簡茂發(主編),教育研究法(頁229-254)。臺北市:師大書苑。
    蔡宗展(2003)。從圖像魅力探討運動漫畫的價值。國民體育季刊,32(4),63-67。
    蔡素琴、洪雅鳳、劉淑慧(2014)。敘事分析方法:由Labov敘事結構與隱喻故事取徑。臺灣諮商心理學報,2(1),77-96。
    蔡清田(2022)。核心素養的課程發展與設計 : 課程學的想像。臺北市:五南。
    盧姿里(2000)。卡通行,漫畫也可以,影像教學法在性侵害防治教育教學的應用。兩性平等教育期刊,13,85-89。
    盧欽銘(1979)。我國兒童及青少年自我概念的發展。教育心理學報,12,123-132。
    蕭湘文(2002)。漫畫研究 : 傳播觀點的檢視。臺北市:五南。
    蕭嘉猷(2001)。連環圖畫視框的心理意象導向構成探討。商業設計學報,5,29-52。
    戴富榮(2010)。阿凡達電影中的敘事結構。文學前瞻,20,151-166。
    顏文琳(1997)。誰來接通文學與漫畫的網絡。文訊,135,34-36。
    羅婷以(2001)。西洋圖畫書中的女巫形象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臺東師範學院兒童文學研究所,臺東縣。
    蘇宜芬(2004)。閱讀理解的影響因素及其教學上的意義。教師天地,129,21-28。
    南一版三年級上學期社會科教師手冊。
    Dean, C. T. (1988). Storyboarding for computer-based training: A technique for transition. Performance+ instruction, 27(5), 8-14.
    Goodlad, J. I. (1984). A place called school. Prospects for the future. McGraw-Hill Book Company, 1221 Avenue of the Americas, New York.
    Mayer, R. E. (2004). Designing multimedia technology that supports human learning. In M. Rabinowitz, F. C. Blumberg, & F. T. Everson (Eds.), The design of instruction and evaluation: Affordances of using media and technology (pp. 33-49).
    Labov, W. (1972). The transformation of experience in narrative syntax. In W. Labov (Ed.), Language in the inner city: Studies in the Black English vernacular (pp. 354-396). Philadelphia: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Press.
    Labov, W., & Waletzky, J. (1967). Narrative analysis: Oral versions of personal experience. In J. Helm (Ed.), Essays on the verbal and visual arts (pp. 12-44). Seattle: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Press.
    Olenowski, M. (2000). Appeal to Head and Heart: The Integration of Emotional Bonding for Effective Preaching. Dissertation Abstracts International, 61(02), 654.
    Umberto, E. (2004). Mouse or Rat: Translation as Negotiation. London: Phoenix.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