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曾露儀 |
---|---|
論文名稱: |
以網格模式探討臺北盆地淡水河系右岸之都市發展進程 A Raster Model Of The City Development At The Basin Of Taipei RightBeside The Tamsui River |
指導教授: |
張國楨
Chang, Kao-Chen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地理學系 Department of Geography |
論文出版年: | 2013 |
畢業學年度: | 101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10 |
中文關鍵詞: | 臺北 、都市發展 、地理加權迴歸 、主成分分析 |
英文關鍵詞: | Taipei, City Development, Geographically Weighted Regression, PCA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208 下載:27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不同以往都市發展相關研究採用「土地利用」、「人口數/人口密度」作為都市發展程度進程的量測方式,本研究改以「第三級產業」的規模作為一可量測都市發展進程的指標,藉由工商普查資料中第三級產業場所單位面的「場所單位」、「全年薪資支出」、「就業員工人數」、「樓地板面積」、「全年生產總額」等五個變項,以主成分分析方法濃縮,並命名為「都市發展程度指標」。
本研究以網格100公尺為空間單元,將1991年、1996年、2001年、2006年臺北盆地淡水河系右岸各村里的都市發展程度指標網格化,進而輔以空間統計方法Getis-Ord Gi*觀察臺北盆地淡水河系右岸的都市發展空間變化,歸納四個年度的都市發展熱點空間,發現臺北盆地淡水河系右岸的都市發展是由西邊逐漸減弱而東邊日益增強,印證臺北市區自1999年起至2006年,都市發展進程主要為由西向東擴展。
接著本研究針對2001年的都市發展進程指標,以可及性要素(捷運站出口距離、主要道路距離、道路面積密度、公車班次)及生活機能要素(宅內人口數)作為因子,藉由全域線性迴歸及地理加權迴歸方法進行因素分析。最後比較兩種迴歸方法的結果,發現相較於使用全域線性迴歸方法,使用地理加權迴歸能使模式的解釋力R2由0.51提升至0.73,提高將近22%個解釋力。兩種模式的準確度也可藉由AICc指標來檢驗,地理加權迴歸AICc指數為27846.20,比多元線性迴歸AICc指數34547.81來得低,代表地理加權迴歸模式相較於多元線性迴歸可以得到較為準確的推估結果,且也能夠具體展現模式中,自變項因子係數解釋力的空間差異性,進而提供更多訊息以了解都市發展進程空間展演的可能原因。
最後,本研究藉由地理加權迴歸係數解釋力的空間差異性及殘差空間分布圖,發現臺北盆地的都市發展進程,有相當程度是受到都市土地使用分區及都市歷史發展脈絡的影響,例如商業區及住商混合區的都市發展程度相對來講較高;而臺北車站及忠孝東路一帶呈現高度發展原因,深受當初設立定位影響。
In the past, we used the data of land use and population as city definition of city development. Now, by adopting a new approach, we have found a total different way to view and define city development. In this paper, we use the PCA statistic way to draw up the index, and the data of commerce and service to present city development as well.
By using the grid device of commerce and service data of years of 1991、1996、2001、2006 at the basin of Taipei, right beside the Tamsui river. Using the spatial statistic way of Getis-Ord Gi*, we can see the four-years index of city development hotspots in Taipei basin, and we have found that the magnitude of this index had been weakened at the west side and had been strengthened at the east side of the Taipei city, which gives us a strong and solid evidence to confirm the truth that Taipei city had developed from west to east.
Then, we use the distance of MRT exits, the distance of main roads, the density of road areas, and the number of runs of scheduled buses as the factors of OLS and GWR. We have found that using GWR could make the explanation of model’s adjust R2 raise from 0.51 to 0.73, which is nearly 22% promotion. Moreover, we can use the index of AICc to show that GWR have more accurate model outcome. The index of AICc of GWR is 27846.2, and the index of AICc of OLS is 34547.81, in which we can see that the AICc index of OLS is much larger than that of GWR. GWR can also provide the model’s factors explanations in spatial way, offering more messages to know the city development better.
Finally, in this paper, we uses the explanation and residual error of GWR model to find that Taipei city development had been affected by the strategy of zoning and the history of city development. For example, the degree of city development of commerce district and residential and commercial mixed-used district is much higher. Also, and the orientation is the main reason why the degree of city development of train station and Zhongxiao road are much higher
壹、中文文獻
于如陵(1990)。都市土地使用結構之研究─以台中市為例。國立成功大學都市計畫研
究所,碩士論文。
王翠華(2007)。基隆河中上游流域聚落變遷型態之分析。國立台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
學系,碩士論文。
辛晚教(1991)。﹤台灣地區地域性計畫功能體系研究區域計畫體系中之功能地位﹥。
《經社法治論叢》,期7,1-38
邱皓政(2010)。量化研究與統計分析:SPSS(PASW)資料分析範例解析。
李幸芳(2003)。鶯歌鎮陶瓷產業對都市空間發展型態變遷之研究。國立臺北科技大學
建築與都市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振發、林裕彬(2006)。﹤汐止市土的利用時空變遷模式﹥。《都市與計劃》,卷33,
期3,231-259
周俊良(1996)。臺中市五個商業區空間結構階層特徵之研究。私立逢甲大學土地
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尚德(2003)。以反應空間不穩定性為基礎之土地估價模型建立。國立成功大學都市
計畫所,碩士論文。
徐逢陽(1993)。蘭陽地區商業中心体系與商業服務圈之探討。國立中興大學都市
計劃研究所,碩士論文。
徐千雲(1998)。臺北都會區產業空間變遷與都會中心高階層服務業(HOS)專業化之
研究。國立中興大學都市計劃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繼鳴(1986)。臺北生活圈商業中心區位與規模之研究:由消費者利益觀點探討。國
立中興大學都市計劃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章瑞,宋維真(2011)。﹤以地理加權迴歸模型探討都市公園之寧適效益﹥。台灣地
理資訊學會研討會論文集。
陳柏廷(2003)。租隙與都市空間發展歷程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地政學系,博士論文。
許麗惠(2001)。台中都會區零售服務業空間結構變遷之研究。私立逢甲大學土地
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許麗惠(2004)。﹤台中都會區零售服務業*空間分佈及變遷之研究﹥。《國立臺灣大
學建築與城鄉研究學報》,期11,1-19
莊武釗(1985)。臺北市商業區商業活動特性之研究。國立中興大學都市計劃研究所,
碩士論文。
莊文忠(2006)。 SPSS在社會科學的應用。五南文化出版社。
張維銓(1989)。臺北都會區商業空間結構變遷之研究。國立中興大學都市計劃研究所,
碩士論文。
張曜麟(2005)。都市土地使用變遷之研究.國立成功大學都市計畫研究所,博士論文.
葉高華(2011)。臺灣總統選舉的地理脈絡。國立台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學系,博士論
文。
鄭國英(1988)。都市計劃中土地使用強度訂定之檢討。國立政治大學地政研究所,碩
士論文。
劉培東(1985)。臺北都會區商業中心體系及副都會中心位址選擇之研究。國立中興大
學都市計劃研究所,碩士論文。
蔡佩璇(2008)。土地使用分區管制對都市土地使用變遷之影響。國立成功大學都市計
畫研究所,碩士論文。
賴春綢(1990)。住商工混合地區生活環境之研究:以臺北市大同區大同段為例。國立
政治大學地政研究所,碩士論文。
簡信男(1995)。台中市土地使用強度與土地使用管制關係之研究。私立逢甲大學土地
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金錢文化出版社(1995)。
簡培如(2006)。二戰後台中市都市空間發展模式的探討。國立成功大學建築研究所,
碩士論文。
發現新商機-臺北市商圈商業發展趨勢。
小知堂出版社(2000)。大臺北乘車路線情報
貳、英文文獻
Anselin, L.(1995).Local indicator of spatial association─LISA.Geographical Analysis, 27(2), 93-115.
Fotheringham, A.S., Charlton, M., and Brunsdon, C.(1996).The geography of parameter space: an investigation of spatial non-stationarity.Geographical Information Systems, 10(5), 605-627.
Fotheringham, A.S., Brunsdon, C., and Charlton, M.(2002).Geographically Weighted Regression: the analysis of spatially vary relationships.West Sussex: John Wiley and Sons Ltd.
Getis, A., and Ord, J.K.(1992).The Analysis of Spatial Association by the Use of Distance Statistic.Geographical Analysis, 24, 189-206.
Jun Luo,Y.H.and Dennis Wei (2009).Modeling spatial variations of urban growth patterns in Chinese cities:The case of Nanjing, 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91, 51-64.
Noresah M.S.and Ruslan, R.(2009).Modelling urban spatial structure using Geographically
Weighted Regression.18 th World IMACS / MODSIM Congress, Cairns, Australia
Rajesh Bahadur Thapa, and Yuji Murayama.Land Use Change Factors in Kathmandu Valley:
A GWR Approach。Financial support for this research from Japan Society for Promotion
of Science (Grant No.2109009) to study spatial process of urbanization and its impact
on environment in Kathmandu is greatly acknowledg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