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陳雅汶 Chen, Ya-Wen |
---|---|
論文名稱: |
《李潼少年小說中「生命教育」之研究──以《臺灣的兒女》系列為例》 |
指導教授: |
潘麗珠
Pan, Li-Chu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國文學系 Department of Chinese |
論文出版年: | 2015 |
畢業學年度: | 103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04 |
中文關鍵詞: | 李潼 、少年小說 、生命教育 、《臺灣的兒女》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110 下載:10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論文主要透過生命教育的理論分析李潼的少年小說《臺灣的兒女》系列,透過李潼的分享和創作理念的呈現、文學創作評論家和李潼親朋好友的分享,採取生命教育理論對應李潼的生命歷程和《臺灣的兒女》作文本分析。本論文以少年小說為研究範疇是因少年正處於青春期,需要有經驗的人陪伴他們度過這個尷尬的階段,藉由少年小說潛移默化的功能,能幫助少年思考人生,建立未來的人生目標。內容依序為:第壹章緒論、第貳章少年小說與生命教育、第參章李潼生平與作品、第肆章《臺灣的兒女》系列與生命倫理之探索、第伍章《臺灣的兒女》的人生歷程與生命教育的關連
本論文歸結三點結論:一、透過閱讀李潼少年小說可以完成社會文學教育;二、透過李潼《臺灣的兒女》可以掌握與臺灣相關的文化意涵;三、閱讀李潼少年小說可以培養學生思考生命教育的意義。反思還有許多不足,尚有可以加強補充延伸之處。一、李潼的小說創作眾多,可以再納入分析比較;二、生命教育理論多元,可再充實分析。如此研究面向可更加開闊,也能造福對於少年小說、生命教育有研究興趣的後學。
◎參考文獻(依姓氏筆畫排列)
一、研究文本
李潼《少年雲水僧》,臺北:圓神出版社有限公司,1991年。
李潼《太平山情事》,臺北:圓神出版社有限公司,1991年。
李潼《火金姑來照路》,臺北:圓神出版社有限公司,1991年。
李潼《四海武館》,臺北:圓神出版社有限公司,1991年。
李潼《白蓮社板仔店》,臺北:圓神出版社有限公司,1991年。
李潼《我們的秘魔岩》,臺北:圓神出版社有限公司,1991年。
李潼《阿罩霧三少爺》,臺北:圓神出版社有限公司,1991年。
李潼《夏日鷺鷥林》,臺北:圓神出版社有限公司,1991年。
李潼《尋找中央山脈的弟兄》,臺北:圓神出版社有限公司,1991年。
李潼《無言的戰士─林旺與我》,臺北:圓神出版社有限公司,1991年。
李潼《開麥拉‧救人地》,臺北:圓神出版社有限公司,1991年。
李潼《福音與拔牙鉗》,臺北:圓神出版社有限公司,1991年。
李潼《頭城狂人》,臺北:圓神出版社有限公司,1991年。
李潼《龍門峽的紅葉》,臺北:圓神出版社有限公司,1991年。
李潼《戲演春帆樓》,臺北:圓神出版社有限公司,1991年。
李潼《魔弦吉他族》,臺北:圓神出版社有限公司,1991年。
二、專書
丁樹南譯《人物刻劃基本論》,臺北市:文星書店股份有限公司,1967年。
白秀玲、柯淑敏《兩性關係與性別教育:理論與實務》,臺北:心理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2006年。
李美枝《女性心理學》,臺北:大洋出版社,1993年。
李敖《孫案研究》,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8年。
李筱峰《解讀二二八》,臺北:玉山社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2年。
李榮春、鍾肇政等著《李榮春的文學世界》,臺北:晨星出版有限公司,2002年。
李潼《少年小說創作坊──李潼答客問》,臺北:幼獅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1年。
李潼《少年青春嶺》,臺北:幼獅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4年。
李潼《臺灣兒童文學筆記:戊寅虎年篇》,宜蘭:宜蘭縣立文化中心,1999年。
李潼《臺灣兒童文學筆記:己卯兔年篇》,宜蘭:宜蘭縣立文化中心,2000年。
吳英長《從發展觀點論少年小說的適切性與教學應用》,高雄:慈恩出版社,1986年。。
吳庶深、黃麗花合著《生命教育概論──實用的教學方案》,臺北:學富文化出版公司,2001年。
何福田主編《生命教育》,臺北市:心理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2006年。
周婉窈《臺灣歷史圖說:史前至1945年》,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2003年。
金健人《小說結構美學》,臺北市:木鐸出版社,1988年。
林文寶編《談少年小說的寫作》,臺北:幼獅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1年。
林文寶等合著《兒童文學》,臺北:五南圖書出版事業有限公司,2000年。
林文寶《兒童文學故事體寫作論》,臺北:毛毛蟲兒童哲學基金會,1994年。
林生傳主編《教育心理學》,臺北:五南圖書出版事業有限公司,2000年。
林良《淺語的藝術》,臺北市:國語日報,2000年。
林治平等合著《生命教育之理論與實踐》,臺北:心理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
林明玉《少年小說中的人物刻劃》,臺北市:秀威科技資訊股份有限公司,2009年。
林茂賢《歌仔戲表演形態研究》,臺北:前衛出版社,2006年。
林思伶主編《生命教育的理論與實務》,臺北市:寰宇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0年。
林清玄《浩瀚星雲》,臺北,圓神出版社有限公司,2002年。
柯淑敏《兩性關係學》,臺北:揚智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1年。
俞汝捷《人心可測──小說人物心理探索》,臺北市:淑馨出版社,1995年。
馬景賢編《認識少年小說》,臺北:天衛文化圖書有限公司,1996年。
馬信行《教育社會學》,臺北:桂冠圖書公司,1998年。
桂文亞主編《呼喚:李潼少年小說的聲音》,臺北:民生報社,2003年5月。
許逖《百戰軍魂──孫立人將軍》,臺北:懋聯文化基金,1989年。
張子樟《閱讀的喜悅─少兒文學品賞》,臺北:九歌出版社有限公司,1998年。
張子樟《少年小說大家讀:啟蒙與成長的探索》,臺北:天衛文化圖書有限公司,1999年。
張子樟《青春記憶的書寫:少兒文學賞析》,臺北:幼獅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0年。
張子樟《回顧中的省思:少年小說論述與其他》,澎湖:澎湖縣文化局,2002年。
張炎憲等編《二二八事件研究論文集》,臺北:吳三連基金會,1998年。
張春興《教育心理學》,臺北:東華書局股份有限公司,1998年。
張素貞《續讀現代小說》,臺北市: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3年。
張清榮《少年小說研究》,臺北:萬卷樓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2年。
張淑美《「生命教育」研究、論述與實踐──生死教育取向》,高雄:復文圖書出版社,2005年。
張淑美《中學「生命教育」手冊: 以生死教育為取向》,臺北:心理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2001年。
陳孔立主編《臺灣歷史綱要》,臺北:人間出版社,1996年。
陳水源《臺灣歷史的軌跡》,臺中:晨星出版有限公司,2000年。
陳宏文《馬偕博士在臺灣》,臺北:中國主日學協會,2000年。
陳俊宏《重新發現馬偕傳》,臺北:前衛出版社,2000年。
陳美儒《了解青少年的心》,臺北:健行文化出版事業有限公司,2000年。
陳照雄《西洋教育哲學導論》,臺北:心理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2001年。
陳碧月《小說創作的方法與技巧》,臺北市:秀威科技資訊股份有限公司,2003年。
郭廷以《臺灣史事概說》,臺北:正中書局,1996年。
郭靜晃等合著《生命教育》,臺北:揚智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2年。
曾永義《臺灣歌仔戲的發展與變遷》,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8年。
黃天中等著《生涯與生活》,臺北: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1年。
黃秀政《臺灣割讓與乙未抗日運動》,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1992年。
黃富三《林獻堂傳》,南投:國史館臺灣文獻館,2004年。
黃進南《兩性教育》,高雄:高雄復文圖書出版社,1999年。
黃德祥《青少年發展與輔導》,臺北: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1996年。
傅林統《少年小說初探》,臺北:臺北:富春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4年。
傅林統《兒童文學的思想與技巧》,臺北:富春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8年。
傅騰霄《小說技巧》,臺北市: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6年。
鈕則誠《生命教育:學理與體驗》,臺北:揚智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4年。
楊昌年《現代小說》,臺北市: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1997年。
葉石濤《小說筆記》,臺北市:前衛出版社,1983年
詹棟樑《生命教育》,臺北:師大書苑有限公司,2004年。
滿義法師《星雲模式的人間佛教》,臺北:天下遠見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5年。
趙天儀等著《兒童文學與兒童語言學術研討會:少年小說論文集》,臺北:富春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1年。
趙天儀《臺灣兒童文學的出發》,臺北:富春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6年。
劉秀娟《兩性教育》,臺北:揚智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4年。
劉明德、王心慈編著《生死教育──生命總會找到出路》,臺北:揚智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3年。
劉桂光《活出精彩的生命: 生命教育概論》,臺北:臺灣生命教育學會,2007年。
諸葛文武《孫立人事件始末記》,臺北:薪火雜誌社,1985年。
鄭仰恩編《宣教心‧臺灣情──馬偕小傳》,臺南:人光出版社,2001年。
鄭錦玉《碧海鉤沉回憶思路──孫立人將軍功業與冤案真相紀實》,臺北:水牛圖書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6年。
賴澤涵總主筆《二二八事件研究報告》,臺北:時報文化出版企業股份有限公司,1996年。
戴國煇、葉芸芸《愛憎二‧二八》,臺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8年。
潘人木等著《蓬萊碾字坊:李潼人間情懷和文學天地》,宜蘭市:宜蘭文化局,2003年。
薛化元等編撰《臺灣的歷史》,臺北:玉山社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4年。
謝臥龍主編《兩性、文化與社會》,臺北:心理出版社有限公司,1996年。
簡後聰等編《福爾摩沙傳奇:臺灣的歷史源流》,臺中: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中部辦公室,2000年。
藍博洲《白色恐怖》,臺北:揚智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7年。
羅盤《小說創作論》,臺北市: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0年。
蘇芊玲、蕭昭君主編《校園現場‧性別觀察》,臺北:女書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3年。
三、學位論文
沈素華《李潼少年小說族群融和研究—以「臺灣的兒女」系列為例》,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語文教育學系碩士論文,2010年。
呂家印《論李潼少年小說的主題呈現──以四本得獎作品為例(《天鷹翱翔》、《順風耳的新香爐》、《再見天人菊》、《少年葛瑪蘭》)》,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年。
李肇芳《塑造少年兒童的魂魄──析論李潼「臺灣的兒女」系列》,彰化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宜青《李潼「臺灣的兒女」系列作品中的兩性書寫研究》,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語文教育學系博士論文,2011年。
林依綺《李潼少年小說中的臺灣文化──以《臺灣的兒女》系列為例》,國立臺東大學兒童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1年。
林淑釧《探討「臺灣的兒女」系列之敘事手法》,國立臺東大學兒童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年。
林麗雅《李潼少年小說主題研究》,佛光人文社會學院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年。
郭秀治《李潼「臺灣的兒女」系列寫作素材研究》,玄奘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2008年。
陳秋錦:《論李潼少年小說的人物刻畫──以《博士.布都與我》、《少年噶瑪蘭》和《我們的祕魔岩》為例》,國立屏東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2002年。
曾愛媛《九年一貫生活學習領域──教科書生命教育相關內容分析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教育學院生命教育與健康促進研究所碩士論文,2010年。
黃莉娟:《從少年小說中看性別意識的啟蒙──以紐伯瑞文學獎得獎作品為例》,國立屏東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2003年。
歐秀紋《李潼少年小說教育意義之探討─以「臺灣的兒女」為例》,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7年。
劉明瑜《李潼少年小說中的成人形象探究--以「臺灣的兒女」為例》,國立屏東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碩士論文,2004年。
熊秋香《李潼的歷史呼喚─以「臺灣的兒女」為例》,國立臺東大學兒童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
賴以誠《少年小說文學空間類型與想像──以李潼宜蘭書寫為例》,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13年。
閻瑞珍《李潼「臺灣的兒女」系列中真實歷史人物人格特質探究》,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語文教育學系碩士論文,2013年。
蘇麗春《李潼少年小說中「鄉土情懷」之研究以《臺灣的兒女》系列為例》,國立臺東大學兒童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
四、期刊論文
朱榮智〈孔子的生命教育〉,教育資料語研究37卷,2001年。
李展平等著〈李潼紀念特輯〉,文訊231期,2005年1月。
李雀美〈李潼紀念專輯──懷念柔情鐵漢李潼〉,中華民國兒童文學學會會訊21卷2期,2005年3月。
李潼〈中國當代兒童文學家小傳:赤子之心永葆〉,大陸:湖南少年兒童出版社,1992年。
李潼〈臺灣的兒女──李潼的花蓮經驗〉,《更生日報》第20版,1998年2月25日。
李潼〈李潼的紙上記者會(上)〉,《國語日報》第5版,1996年9月24日。
李潼〈李潼的紙上記者會(下)〉,《國語日報》第5版,1996年9月25日。
吳宗立〈生命教育的規劃與推展〉,菁莪11(1)卷,1999年。
吳清山、林天佑著〈教育名詞──生命教育〉,教育資料語研究37卷,2009年。
吳庶深、黃禎貞合著〈生死取向的生命教育:教學成效之初討〉,教育資料集刊
26卷,2001年。
林政華〈兒童少年小說蠡探(上)〉,《研習資訊》8:1,1991年。
林政華〈兒童少年小說蠡探(下)〉,《研習資訊》8:2,1991年。
林政華〈臺灣青少年小說的曠世巨著──評介李潼「臺灣的兒女」系列〉,《文訊月刊》:第175期,2000年。
洪文珍〈做自己想做的事,做自己想做的人──談少年小說的意義與價值〉《第一屆兒童文學國際會議論文集》,靜宜大學文學院,1998年。
祝建太〈與李潼再續前緣路〉,文訊334期,2013年8月。
桂文亞〈情牽同行路 有日有月──為李潼而作〉,全國新書資訊月刊73期,2005年1月。
徐守濤〈李潼紀念專輯──永遠的李潼〉,中華民國兒童文學學會會訊21卷2期,2005年3月。
徐守濤〈從李潼「臺灣的兒女」系列談少年小說的教育意義〉《臺灣文學與教育學術研討會手冊及論文集》,國立屏東師範學院,2000年。
徐淑貞〈一個和時間拔河的人──李潼和他的少年歷史小說〉,《精湛》第16期,1992年。
翁聖峰〈國語教材的文本抽樣檢視與反思〉,《國語日報》第13版,2004年9月8日。
郭秀光〈生命教育之我見〉,教育資料與研究39期,2001年。
許建崑〈陷圍的旗手──事論「臺灣的兒女」系列作品的成就與困境〉,《兒童文學學刊》(上)卷第6期,2001年。
張子樟〈發現臺灣人──淺析李潼關於花蓮的三本少年小說〉,兒童文學家23期,1997年12月。
張子樟〈論少年小說的欣賞作用──以「洪建全兒童文學創作獎」得獎作品為例〉《兒童文學學刊》(上)第6期,2001年。
張湘君〈誰知少年的心事──少年小說面面觀〉,《國民教育》33:1/2,1992年。
陳梅英等著〈關於李潼〉,兒童文學家34期,2005年6月。
傅林統等著〈李潼的少年小說世界〉,兒童文學家18期,1996年3月。
傅林統〈「臺灣的兒女」讀書會小記〉,中華民國兒童文學學會會訊16卷2期,2000年3月。
愛薇〈李潼紀念專輯──他把精采留下:懷念李潼〉,中華民國兒童文學學會會訊21卷2期,2005年3月。
楊鎮宇等著〈靠近李潼──貼近心靈與土地的少年小說家〉,人本教育札記257期,2010年11月。
劉明瑜〈李潼紀念專輯──憶李潼少年小說的寫作風格〉,中華民國兒童文學學會會訊21卷3期,2005年5月。
賴以誠〈眷戀土地的遊子──兒童文學家李潼生命簡史〉,宜蘭文獻雜誌89/90期,2011年12月。
賴佳琦〈臺灣的兒女──專訪李潼〉,文訊172期,2000年2月。
閻瑞珍〈李潼之少年小說《龍門峽的紅葉》裡主題思想之研究〉,中國語文110卷5期,2012年5月。
閻瑞珍〈李潼之少年小說《龍門峽的紅葉》裡主題思想之研究〉,中國語文110卷5期,2012年6月。
蘇麗春〈李潼「臺灣的兒女」系列小說之人物分析──以《頭城狂人》為例〉,宜蘭文獻雜誌89/90期,2011年12月。
蘇麗春〈探觸李潼文學創作能量的核心──李潼專訪〉,兒童文學學刊9期,2003年5月。
五、網路資源
宜蘭縣政府文化局:藝文作家-李潼(賴西安)
http://ilccb.idotsys.com/ch/artauthor.php?enter=true
國家圖書館台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http://ndltd.ncl.edu.tw/cgi-bin/gs32/gsweb.cgi/login?o=dwebmge
聯合電子報2010/10/14 第29期
http://paper.udn.com./udnpaper/PIB0001/182395/web/#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