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張欣穎
CHANG,HSIN-YING
論文名稱: 多重障礙者母親之母職經驗敘說探究
Narrative Inquiry to the Experience of the Motherhood of a Mother with a Multiple Disabled Child
指導教授: 杞昭安
Chi, Chao-An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特殊教育學系
Department of Special Education
論文出版年: 2016
畢業學年度: 105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81
中文關鍵詞: 多重障礙母親養育經驗質性研究敘說探究
英文關鍵詞: multiple disabled, mother, raising experience, qualitative research, narrative inquiry
DOI URL: https://doi.org/10.6345/NTNU202204660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263下載:19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個案研究主要目的在探討一位母親在得知孩子為多重障礙後,三十多年來教養的心路歷程,採取質性研究的方式,以深度訪談、文件蒐集等法來蒐集資料,並將全部訪談過程轉錄為逐字稿。資料的分析採取「敘說探究法」,由逐字稿資料及相關文件中歸納出受訪者的心路歷程。

    本研究的發現如下:
    一、教養過程是連續的壓力與調適,對母親而言,在教養過程中「壓力」與「調適」是一個不間斷的循環過程,因此並沒有所謂調適「成功」的時候。
    二、障礙兒教養順利的關鍵,在教養過程家人全力的支持及分憂解勞,使受訪者在教養過程中勇往直前充滿自信,也使孩子的發展能較順利。
    三、母親的信念深深影響其障礙兒的教養,積極、正向的態度,對母親及障礙兒都有正面的幫助。
    四、適時的尋求社會資源的協助確有助於障礙兒的教養。
    五、時間亦為壓力調適的良方,並非每一種壓力都能立即獲得調適,特別是人際間的壓力,通常需要時間來調適。
    六、壓力與調適並不足以涵蓋障礙兒教養的全貌,在漫長的教養歷程中,母親也會因障礙兒的教養而產生喜樂與欣慰。

    本文闡述一位多重障礙者母親三十多年的障礙兒教養經驗,希能能藉由經驗的分享,讓家有障礙兒的母親早日走出傷痛,更希望能藉由此文喚起社會對障礙者母親及其家庭的關注。

    The main purpose of the case study is to explore the mother's raising process for over thirty years after knowing her child being an multiple disabled. This study adopts the way of qualitative research that uses extensive interviews, collection of documents to gather data and turns all the interview process into interview transcripts. The analysis of the data adopts " narrative inquiry ". We can induct the interviewee's mind process through the data of the interview transcripts and related documents.

    We find the following points from the study:
    1. For the mother, there is no real adjustable success during raising process. On the contrary, they encounter constant pressure and adjustment in the raising process.
    2.The key of the raising process, the family member's mighty support and the share of sorrows and labors make the interviewee (mutiple disabled child's mother) full of confidence and efforts during the raising process, so does the smooth development of the child.
    3.The mother's faith has great influence on the handicapped's raising or active and positive attitude. So it is positively helpful to the mother and the handicapped.
    4. Seeking for social resources timely be surely helpful to the raising of the handicapped.
    5. Time is a good way for the pressure adaptation. Not every pressure adapted immediately, especially the pressure of human-relationship. It needs time to be adapted as usual.
    6. Pressure and adjustment can not cover the complete picture. In the long-range raising process, the mother also enjoys the delight and consolation.

    This article tells us the story of an multiple disabled child mother's raising experience for over thirty years in the hope of the share of experience so that the mother of the handicapped would earlier step out of sorrows. Hopefully, this article can wake up society to pay attention to the mothers of the handicapped and their family.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待答問題 3 第三節 名詞釋義 4 第二章 文獻探討 5 第一節 身心障礙者母親的親職壓力 5 第二節 身心障礙者母親之母職經驗 13 第三章 研究方法 19 第一節 研究取向 19 第二節 研究對象與場域 20 第三節 研究工具 22 第四節 研究步驟 24 第五節 資料分析與詮釋 29 第六節 研究信度及效度 32 第七節 研究倫理 36 第四章 教養改變的經驗紀實 37 第一節 上天給的意外禮物-阿賢的誕生 40 第二節 病魔纏身-堅強奮戰 42 第三節 家人間的相處-家庭成員與阿賢的互動 47 第四節 人生的課程–教養的改變 50 第五節 劇終–阿賢回天堂 53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59 第一節 結論 59 第二節 建議 63 參考文獻 66 附 錄 72 附錄一 訪談記錄表 72 附錄二 訪談大綱 77 附錄三 訪談邀請函 78 附錄四 研究參與同意書 79 附錄五 文件蒐集記錄表 80 表 目 錄 表2-1身心障礙者母親的支持網路和資源相關研究 11 表3-4轉譯符號表 27 表4-1第四章的章節概敘表 38 圖 目 錄 圖3-4研究程序圖 28 圖3-5資料分析與詮釋架構圖 31 圖4-1簡易的時間軸圖表 37 圖4-2模範母親獎牌 44 圖4-5阿賢教養過程的三個主題架構 55 圖5-1教養時間序之關鍵事件 60

    王天苗(1990):智障幼兒與母親自由遊戲情境互動行為之研究。特殊教育研究學刊,第六期,131-151頁。
    王天苗(1993):心智障礙兒童家庭需要之研究。特殊教育研究學刊,第九期,73-90頁。
    王文科(2006a):教育研究法。臺北:五南。
    王亦榮(1997):視覺障礙兒童早期教育。載於台灣省視覺障礙兒童混合教育計畫師資訓練班編撰(1997):視障教育文粹(130-154頁)。台南:台灣省視覺障礙兒童混合教育計畫師資訓練班。
    王亦榮(1997):視覺障礙兒童父母的輔導。載於台灣省視覺障礙兒童混合教育計畫師資訓練班編撰(1997):視障教育文粹(220-228頁)。台南:台灣省視覺障礙兒童混合教育計畫師資訓練班。
    王虹雯(2010):自閉兒父母的照護經驗之探究。國立東華大學諮商與臨床心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縣。
    內政部(2011) 。身心障礙者生活狀況及各項需求評估調查結果。台北:內政部。
    江家榮(2000):一位發展遲緩幼兒母親的經驗。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月娟(1999):非障礙手足心理適應探討。特殊教育季刊,第 73 期,29-34 頁。
    沈玉琴(2005):從家庭系統理論看家庭。2005,取自:http://www.nhu.edu.tw。
    利百芳 (2004) :家長參與學校事務之個案研究─以桃園縣一所國小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中原大學,桃園縣。
    吳芝儀譯(2005):Bogdan, R. C. & Biklen, S. K.(著)。質性資料。載於黃光雄(主編),質性教育研究理論與方法(頁219-263)。嘉義:濤石。
    吳武典(1987):特殊教育的理念與做法。台北:心理。
    李奉儒、吳芝儀譯(1995)。Patton,M.Q.(著)。質的評鑑與研究。臺北:桂冠。
    何華國(2004):特殊兒童親職教育(2 版)。台北:五南。
    何穎怡譯(2001):女性研究自學讀本。台北市:女書文化。
    周月清(1998):身心障礙者福利與家庭社會工作:理論、實務與研究。台北:五南。
    邱育芳(1995):婦女社區參與和現代母職的實踐:以主婦聯盟的社區運動為例分析。國立清華大學社會人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林明地(2000):質的研究實例舉隅:校長領導的參與觀察。載於中正大學教育研究所(主編),質的研究方法(頁51-91)。高雄:麗文
    柯平順(1996):嬰幼兒特殊教育。台北:心理。
    胡幼慧、姚美華(1996)。一些質性方法上的思考。載於胡幼慧(主編),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頁141-158)。臺北:巨流。
    洪珮婷(2001):過動兒母親壓力與因應策略之探討。台北:東吳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碩士論文。
    莊宏達(2000):與天使有約。台中:瑪莉亞基金會。
    高淑清(2001):在美華人留學生太太的生活世界-詮釋與反思。本土心理學研究,16,225-285。
    高淑清(2008a):質性研究的18堂課:首航初探之旅。高雄市:麗文。
    高淑清(2008b):質性研究的18堂課:揚帆再訪之旅。高雄市:麗文。
    徐淑娟(2004):裘馨氏肌肉萎縮症患者母親壓力與社會支持之探究。屏東:屏東師範學院特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莊竣博(2000):發展遲緩兒童之母親的孩童概念及其家庭關係--一個應然與實然的交錯,從接受到認同過程。高雄:高雄醫學大學行為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世鈺(2003):特殊兒童之早期教育。載於王文科主編(2003):特殊教育導論(3 版)(594-630 頁)。台北:心理。
    黃世鈺(2003):特殊兒童之親職教育。載於王文科主編(2003):特殊教育導論(3 版)(633-660 頁)。台北:心理。
    黃俊瑋、羅丰苓、王碧霞、黃永森(2003):特殊學生輔導實務。台北:啟英。
    陳砡仙(2008):小腦萎縮症配偶照顧者的生活經驗。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與諮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
    張淑芳(2000):自閉兒童家庭的壓力。台東特教簡訊,11期,57~61頁。
    教育部(2013):身心障礙及資賦優異學生鑑定標準。台北:教育部。
    陳清惠(2003):家有安琪兒--發展遲緩兒童父母親心理歷程之研究。嘉義:南華大學生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裕惠、佘曉珍譯(2001):特殊教育概論。台北:雙葉。
    許靖敏(2002):發展遲緩兒母職經驗與體制之探討:以女性主義觀點分析。台北:國立台灣大學社會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瑞琴(1991):質的教育研究法。臺北:心理。
    黃璉華(1995):生育先天性缺陷兒對婦女的影響。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計畫。
    鈕文英(2007):教育研究方法論文寫作。臺北:雙葉。
    傅秀媚(2001):特殊幼兒教材教法。台北:五南。
    畢恆達(1996):詮釋學與質性研究。載於胡幼慧(主編)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頁27-45)。臺北:巨流。
    萬育維、王文娟譯(2002):身心障礙家庭—建構專業與家庭的信賴聯盟。台北:雙葉。
    楊建源(2004):身心障礙者父母的生活經驗研究。嘉義: 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董媛卿(1994):家有殘障兒。台北:師大書苑。
    劉佩榕(2004):聽障兒媽媽之生活經驗研究。嘉義: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劉毓芬(2004):破繭而出的意義--一位自閉症兒童的母親之心理歷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蔡麗玲(1998):母職作為女性主義實踐。清華大學社會人類研究所碩士論文。
    盧焜煌(2003):國民小學班級家長參與之個案研究。國立臺中師範學院進修暨推廣部國民教育研究所學校行政碩士學位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市。
    蘇玲慧(2004):身心障礙兒母親的生命經驗初探。花蓮: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多元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
    嚴祥鸞(1996):參與觀察法。載於胡幼慧(主編),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頁7-26)。臺北:巨流。
    Abbott, P. & Wallace, C. (1997). An introduction to sociology: Feminist perspectives(2nd ed.).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
    Affleck, G., Tennen, H., & Rowe,J. (1991). Infants in crisis: How parents cope with newborn intensive care and its aftermath. New York: Springer-Verlag.
    Barry, C., Mandy, A., Elizabeth, A., & Sally, C. (2004). `Celebrating families`: an inclusive model of family-centred training. BritishJournal of Special education,31,75-80.
    Beckman, P. (1991). Comparison of mothers and father perceptions of the effect of young children with and without disabilities. American Journal of Mental Deficiency,93(2),174-183.
    Braun, V., & Clarke ,V.(2006).Using thematic analysis in psychology.QualitativeResearch in Psychology,3, 77-101.
    Doberman, F. J. (1998). Meeting the challenge. The exceptional parent, Boston,dec, 38-40.
    Erickson, M., & Upshur, C. C.(1989). Caretaking burden and social support: comparison of mothers of infants with and without disabilities. American Journal of Mental Retardation, 94,250-258.
    Leary, J. P.(1988). The Relationship of coping with chronic ctress and faith development in women: Mother of Multihandicapped Children.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Boston College.
    LeCompte, M. D. , Preissle, J., & Tesch, R.(1993). Ethnography and qualitative design in ducational research(2nd ed.). NY:Academic Press.
    Lisa, J. M. (2002). Sibling: Brothers and Sisters of Children with Special Needs.ANZIFT, December, 230.
    Kirk,J. & Miller,M.(1988).Reliability and alidity in Qualitative Research.London : Sage.
    Krauss, M. W. (1993). Child-related and parenting stress: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between mothers and fathers of children with disabilities. American Journal on Mental Retardation, 97(4), 393-404.
    Mishler,E.G.(1986)Research interviewing:Context and Narrative.Cambridge,Ma: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Smith, T., Polloway, E., Patton, J., & Dowdy, C. (2001) Teaching students with special needs in inclusive settings. Needham Heights: A Pearson Education Co.
    Strauss, A.(1987).Qualitative analysis for social scientists.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Strauss, A & Corbin, J.(1998). Basicsof qualitative research: Techniques and procedures for developing grounded theory(2nd ed.). Thousand Oaks, CA: Sage.
    Wolcott, H.F.(1994).Transforming qualitative data: Description,analysis and interpretation. CA: Sage.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