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許筱君
Hsu, Hsiao-Chun
論文名稱: 我國學校型態原住民族實驗教育評鑑指標建構之研究
A Study on the Construction of Evaluation Indications for School-based Experimental Education for Indigenous Education
指導教授: 王如哲
Wang, Ru-Jer
楊思偉
Yang, Szu-Wei
口試委員: 吳清山
Wu, Ching-Shan
陳枝烈
Chen, Chih-lieh
王麗雲
WANG, LI-YUN
魯先華
Lu, Shen-Hwa
口試日期: 2021/06/03
學位類別: 博士
Doctor
系所名稱: 教育學系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論文出版年: 2021
畢業學年度: 109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68
中文關鍵詞: 原住民族實驗教育學校型態實驗教育評鑑指標
英文關鍵詞: Indigenous experimental education, School-based experimental education, Evaluation indicators
研究方法: 德爾菲法
DOI URL: http://doi.org/10.6345/NTNU202100790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240下載:37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旨在建構我國學校型態原住民族實驗教育評鑑指標,首先藉由文獻探討學校型態原住民族實驗教育之意涵與政策沿革、現況分析及評鑑理論歸納出我國學校型態原住民族實驗教育評鑑指標,並由6位原住民族教育相關專家學者進行專家效度問卷審查後修正指標,然後以模糊德懷術問卷調查方式,選擇與本研究相關之利害關係人,包含教育行政機關、原住民族教育專家學者以及實驗學校代表共15人組成模糊德懷術小組進行2次問卷調查,以分析指標合適性程度、指標重要性評估及指標權重排序,研究結果與結論如下:
    1. 我國學校型態原住民族實驗教育指標體系為「層面、向度、指標」3層級,並分為4個層面、13個向度及26個指標,皆具適切性。
    2. 我國學校型態原住民族實驗教育指標體系分為四層面:原住民族文化實踐、課程與教學、學校組織運作、學生學習及族群文化傳承成效,而「原住民族文化實踐」為我國學校型態原住民族實驗教育最重要的層面。
    3. 訂定原住民族實驗教育知識與內涵、建構原住民族實驗教育課程綱要、具備適當的跨族群及跨專業師資組成以及學生具備熱忱並參與部落文化實踐活動的能力為我國學校型態原住民族實驗教育最重要的四個向度。
    4. 原住民文化實踐層面中,指標權重以「透過需求評估瞭解原住民族教育知識課程及重要文化特色」及「實驗教育計畫能與原住民族部落發展需求一致」兩指標為高。
    5. 課程與教學層面中,指標權重以「熟悉原住民族、實驗教育改革趨勢與特色」、「成立原住民族教育文化之教師專業學習社群」、「教師願意參與原住民族文化專業進修」及「規劃課程研發原住民族文化社群主題,並改進教學活動」為高。
    6. 學校組織運作層面中,指標權重以「行政單位的增設、整併能符合原住民族實驗教育需求」、「因應實驗教育進行學校人力分析及遴選制度之改變」為高
    7. 學生學習及族群文化傳承成效層面中,指標權重以「學習評量方式兼顧一般學科能力及族群文化力」、「學生能主動參與部落文化祭典與從事傳統活動」及「結合部落文化節慶活動,辦理特色學校遊學參訪等活動」為高。
    最後,研究者根據研究結果說明我國學校型態原住民族實驗教育政策,並對相關教育行政機關、學校單位及未來研究提出有關之建議。

    This study aimed to construction of evaluation indications for school-based experimental education for indigenous Education. A literature review was first performed to investigate the implication, policy development, current status, and evaluation theories of the School-based experimental education for indigenous education, based on which a preliminary draft was devised for the evaluation indications. Six experts in indigenous education were invited to review and revise the indications through a questionnaire for expert validity. Subsequently, a fuzzy Delphi questionnaire was distributed to respondents constituted of 15 stakeholders from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 agencies, experts and scholars of indigenous education, and representatives of schools that have participated in the experimental education. The Delphi panel formed by these respondents underwent two rounds of questionnaire surveying. By analyzing the suitability, importance, and weight ranking of the proposed indications. The results of the research include:
    1. This study established a construct–dimension–index hierarchical framework and identified 4 constructs, 13 dimensions, and 26 indications.
    2. The construct of this study established includes: Indigenous cultural practice, curriculum and teaching, school organization and operation and effectiveness of student learning and tribal cultural inheritance;indigenous cultural practice is the most critical construct in the school-based experimental education for indigenous Education.
    3. The four most essential dimensions are (1) knowledge and content of the experimental indigenous education, (2) curriculum guidelines for he experimental indigenous education, (3) professional educators from diverse ethnic groups who possess interdisciplinary skills, and (4) students’ devotion to engaging in tribal cultural practice.
    4. In the construct of indigenous cultural practice, two indications with the highest weights are (1) use of need assessment to further evaluate indigenous education curricula and identify essential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of indigenous and (2) consistency between the goals of experimental education plans and tribal development.
    5. In the construct of curriculum and teaching, the indications with the highest weights are (1) familiarization with indigenous, experimental education reform trend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experimental education, (2) establishment of social networks for professional educators to study indigenous culture, (3) educators’ willingness to receive professional training on indigenous culture, and (4) course planning for indigenous culture and community topics and improvement to teaching activities.
    6. In the construct of school organization and operation, the indications with the greatest weights are (1) introduction and merging of administrative departments according to the needs of the experimental indigenous education and (2) analysis of school human resources and modification to faculty recruitment systems in response to the needs of experimental education.
    7. In the construct of effectiveness of student learning and tribal cultural inheritance, the indications with the highest weights are (1) methodology for learning effectiveness assessment that encompasses both general education and indigenous education, (2) active participation of students in cultural festivals and traditional tribal activities, and (3) organizing specialized school tours in accordance with tribal cultural events and festivals.
    On the basis of the study results, reviewed the policies for the experimental school-based indigenous education and presented suggestions to relevant administrative agencies, schools, and subsequent researchers.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待答問題 6 第三節 名詞釋義 7 第四節 研究方法與步驟 8 第五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12 第二章 文獻探討 15 第一節 學校型態原住民族實驗教育之意涵 15 第二節 學校型態原住民族實驗教育之政策與現況分析 21 第三節 學校型態原住民族實驗教育評鑑指標之相關理論 35 第四節 學校型態原住民族實驗教育評鑑指標之相關研究 43 第五節 我國學校型態原住民族實驗教育評鑑指標初步建構 55 第三章 研究方法與設計 67 第一節 研究架構 67 第二節 研究對象 71 第三節 研究工具 75 第四節 實施程序 87 第五節 資料處理與分析 89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91 第一節 第一次德懷術問卷調查結果 91 第二節 我國學校型態原住民族實驗教育評鑑指標之重要性評估結果 95 第三節 我國學校型態原住民族實驗教育評鑑指標之權重與排序結果 109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121 第一節 研究結論 121 第二節 建議 125 參考文獻 129 附錄一 我國學校型態原住民族實驗學校一覽表(截至109年9月) 139 附錄二 我國學校型態原住民族實驗教育評鑑指標-專家審題問卷 141 附錄三 我國學校型態原住民族實驗教育評鑑指標問卷 153 附錄四 我國學校型態原住民族實驗教育評鑑指標—專家模糊德懷術問卷 159

    中文部分
    丁一顧(2003)。教育行政評鑑。載於林天佑(主編),教育行政學(頁323-348)。心理。
    公立國民小學及國民中學委託私人辦理條例(2018年 01 月 31 日)。
    方惠閔(2018)。學校型態原住民族實驗教育推動及實踐:政策工具觀點(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
    比令˙亞布(2017)。可以更好的教育。原教界,77,10-11。
    王雅惠(2007)。覺醒與爭權的社會行動――另類學校家長教育選擇權意識之個案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
    C. H.Weiss(2014)。政策與方案評鑑〔王麗雲譯〕。學富文化。(原著出版年:1998)
    瓦歷斯貝林(2006)。舞動民族教育精靈—臺灣原住民族教育論叢第一輯:民族 教育。行政院原住民委員會。
    田建中(2020)。國民小學學校型態實驗教育的發展現況、運作困境與解決策略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屏東大學。
    伍麗華(2017)。回應文化差異的排灣族本位教材發展 -以國小國語文領域為例。http://140.127.82.166/bitstream/987654321/19368/1/341.pdf
    何雪濤、郭耀邦(1999)。職業學校教育評估的理論與實踐。浙江教育出版社。
    余亭薇(2016)。新北市國小教師對學校型態實驗教育認同度與衝擊評估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大學。
    吳政達(2008)。教育政策分析:概念方法與應用(二版)。臺北:高等教育。
    吳清山(2000)。學校行政。心理。
    吳清山(2003)。非學校型態實驗教育的挑戰與策略。北縣教育,45,17-26。
    吳清山(2015)。「實驗教育三法」的重要內涵與策進作為。教育研究月刊,258,42‒57。
    吳清山、王湘栗(2004)。教育評鑑的概念與發展。教育資料集刊,29,1-26。
    呂佩玲(2013)。國民小學營養教育評鑑指標建構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
    宋承恩(2016)。學校型態實驗教育家長選擇權與學校滿意度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
    李柏佳(2016)。學校型態實驗教育實施條例解析―國民教育階段為例。學校行政雙月刊,101,15‒33。
    林致憲(2017)。我國學校型態實驗教育之研究-以臺中市實驗教育學校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興大學。
    邱乾國(2017)。原住民族實驗教育政策推進作為。原教界,77,18-21。
    屏東縣地磨兒民族實驗小學(2017)。屏東縣地磨兒國小 106 學年度第一學期課程計畫。http://timur.tw/file?category_id=5
    屏東縣長榮百合國小(2017)。學校之願景。http://163.24.89.10/dyna/webs/index.php?account=chen45132
    施又瑀(2017)。從法規演變談我國國民教育階段實驗教育發展趨勢。學校行政雙月刊,109,172-187。
    洪志彰(2017)。從文化學做人—談南王puyuma花環實驗小學課程。原教界,77,32-33。
    原住民族委員會(2013)。原住民族語振興第2期六年計畫(103-108年)。原住民族委員會。
    原住民族基本法(2018 年 06 月 20 日)。
    原住民族教育法(2021 年 1 月 20 日)。
    原住民族語言能力認證辦法(2020年 03 月 25 日)。
    孫志麟(1998)。國民教育指標體系的建立與應用(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
    秦夢群(2015)。教育選擇權研究。五南。
    高級中等以下教育階段非學校型態實驗教育實施條例(2018年 01 月 31 日)。
    高雄市杉林區民族大愛國民小學(2016)。高雄市杉林區民族大愛國小辦理學校型態實驗教育申請計畫書。高雄市杉林區民族大愛國民小學。
    高雄市政府教育局(2016)。高雄市國民小學104-107學年度學校評鑑計畫。https://www.kh.edu.tw/forms/getDirectory/3336
    高雄市政府教育局(2018)。高雄市107學年度國民小學學校評鑑指標暨佐證資料參考內容。https://www.kh.edu.tw/forms/getDirectory/3336
    高韻曲(2016)。國民小學學校型態實驗教育的創新經營與組織效能關係之研究-以校長領導行為為中介變項(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
    國民教育法(2016 年 06 月 01 日)。
    國家教育研究院(2016)。邁向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新課程綱要:學生學習與學校本位課程發展-105 年度國教院研究合作學校實踐經驗與反思-臺東縣立南王國民小學。https://www.naer.edu.tw/ezfiles/0/1000/img/89/693152512.pdf
    張志翔(2018)。國民小學學校型態實驗教育關鍵成功因素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
    張家瑜(2018)。學校型態實驗教育認同、組織變革與競爭優勢關係之研究─以臺中市公立國民小學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
    張紹勳(2012)。模糊多準則評估法及統計。五南。
    張莉君(2016)。我國公辦公營學校型態實驗教育辦學現況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清華大學。
    張維庭(2017)。學校型態實驗教育小學發展混齡課程之個案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
    張德銳(1994)。教育行政研究。五南。
    教育基本法(2013年12月11日)。
    教育部(2014)。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總綱。https://www.naer.edu.tw/files/15-1000-7944,c639-1.php?Lang=zh-tw
    教育部(2017)。破繭而出展艷麗─「原教希望之路─VUSAM文化實驗教育」。https://www.edu.tw/News_Content.aspx?n=9E7AC85F1954DDA8&s=90E37070F49D817E
    教育部、原住民族委員會(2011)。原住民族教育政策白皮書。教育部、原住民族委員會。
    教育部、原住民族委員會(2015)。發展原住民族教育五年中程計劃(105年至109年)。教育部。
    教育部、原住民族委員會(2020)。原住民族教育發展計劃(110年至114年)。教育部。
    教育部國民及學前教育署電子報(2017)。巴楠花部落小學 「四祭四學力」人才培育新土壤。https://www.k12ea.gov.tw/ap/epaper_view.aspx?sn=1cc1648a-80cd-4b16-8dab-b0d820c219aa&esn=8d006c0e-d834-490e-808c-7a9eabcb48c1。
    梁蓓禎(2018)。非學校型態實驗教育評鑑指標建構與應用。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
    郭昭佑(2000)。學校本位評鑑。五南。
    郭添財(2015)。台灣教育的另類思考-實驗教育三法。http://www.npf.org.tw/post/3/14656/1。
    陳世聰(2014)。災後遷村學校的調適-長榮百合國小。原教界,57,22-25。
    陳伯璋、李瑛等(1999)。原住民民族教育內涵與實施之規劃研究。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委託專案研究。
    陳坤昇(2017)。原住民族實驗教育-向原住民族教育體系願景邁進。原教界,77,6-7。
    陳枝烈(2010)。原住民族教育:18 年的看見與明白。屏東教育大學。
    陳枝烈(2013)。臺灣原住民族部落學校發展現況探討。臺灣原住民族研究季刊,6(4),147-168。
    陳張培倫(2010)。原住民族教育改革與原住民族知識。臺灣原住民研究論叢,8,1-27。
    陳毅鴻(2015)。公辦公營學校型態實驗教育機構轉型歷程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明道大學。
    陳錫鴻(2020)。我國高級中等學校資優教育評鑑指標建構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暨南國際大學。
    曾淑惠(2002)。教育方案評鑑。師大書苑。
    曾淑惠(2004)。教育評鑑模式。心理。
    游惠音(2016)。從「學校型態實驗教育實施條例」談公立國中小轉型與創新經營的策略。學校行政雙月刊,102,161‒174。
    馮朝霖(2015)。把跟紮深、把夢作大:臺灣實驗教育發展願景。新北市教育,14,13-18。
    黃光雄、蔡清田(1999)。課程設計:理論與實際。五南。
    黃國娣(2008)。高級中等以下學校家庭教育評鑑指標之建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黃雪芬(2017)。宜蘭縣國小教師對學校型態實驗教育看法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東華大學。
    黃博謙(2005)。國民小學資訊教育評鑑指標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師範學院。
    新北市政府教育局(2016)新北市國中小校務評鑑第二週期(105學年度下學期至109學年度上學期)實施計畫。http://webnas.bhes.ntpc.edu.tw/wordpress/wp-content/uploads/2016/10/%E9%99%84%E4%BB%B61-%E6%96%B0%E5%8C%97%E5%B8%82105%E5%AD%B8%E5%B9%B4%E5%BA%A6%E4%B8%8B%E5%AD%B8%E6%9C%9F%E8%87%B3109%E5%AD%B8%E5%B9%B4%E5%BA%A6%E4%B8%8A%E5%AD%B8%E6%9C%9F%E5%9C%8B%E6%B0%91%E4%B8%AD%E5%B0%8F%E5%AD%B8%E6%A0%A1%E5%8B%99%E8%A9%95%E9%91%91%E8%A9%95%E9%91%91%E6%8C%87%E6%A8%991050720.pdf
    楊振昇(2015)。從實驗教育三法析論我國中小學教育之發展。教育研究月刊,258,15-27。
    臺中市政府教育局(2013)。臺中市中小學校務評鑑-發展亮點學校整體計畫。
    臺中市博屋瑪國小(2017)。課程知識系統圖。http://www.tges.tc.edu.tw/pg.asp?theme=123&model=view&view=65
    臺北市政府教育局(2016)。臺北市102至106學年度公私立國民小學校務評鑑實施計畫。https://www.doe.gov.taipei/News.aspx?n=3651CB3E413DA867&sms=69B4E6B26379EE4E。
    臺東縣南王puyuma花環實驗小學(2016)。臺東縣立南王國民小學105-109年學校型態實驗教育計畫申請書。http://www.nwps.ttct.edu.tw/front/bin/ptdetail.phtml?Part=16100001&Rcg=6
    劉世閔、鄭姿妮(2013)。一位魯凱族校長推展原住民民族教育之個案研究。教 育理論與實踐學刊,28,121-153。
    劉美慧(1999)。國民小學多元文化社會科課程設計與評鑑(Ⅲ)。國科會專題研
    潘慧玲(2005)。邁向下一代的教育評鑑:回顧與前瞻。載於潘慧玲﹙主編﹚,教育評鑑的回顧與展望﹙頁1-36﹚。心理。
    潘慧玲(2004):邁向下一代的教育評鑑-回顧與前瞻。發表於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中心主辦:「教育評鑑回顧與展望」學術研討會(2004.5.15 -16)。
    蔡佩玲(2018)。澎湖縣國中教師對學校型態實驗教育的瞭解與認同程度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
    蔡佳昌(2012)。台南市國民中小學交通安全教育評鑑指標建構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南台科技大學。
    學校型態實驗教育評鑑辦法(2018 年 10 月 08 日)。
    學校型態實驗教育實施條例(2018 年 01 月 31 日)。
    學校型態實驗教育實施條例施行細則(2018年 10 月 02 日)。
    蕭德光(2017)。Vusam緣源圓─以學校為本位之教材轉化與自主研發。原教界,77,56-59。
    辦理學校型態原住民族實驗教育補助要點(2020年7月16日)。
    謝文全(2004)。教育行政學。高等教育。
    謝秉蓉(2016)。臺灣偏鄉小學辦理學校型態實驗教育校務行政變革之個案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
    謝傳崇、曾煥淦(2016)。偏鄉公立學校之轉型新路?解析自《學校型態實驗教育實施條例》。學校行政雙月刊,106,157-177。
    羅敏華(2008)。國民中小學英語教育評鑑指標建構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
    蘇廣林(2017)。國民小學學校型態實驗教育教師教學效能指標建構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大學。
    蘇錦麗(1997)。高等教育評鑑一理論與實際。五南。

    英文部分
    Adler, M., & Ziglio, E. (1996). Gazing into the oracle: The Delphi method and its application to social policy and public health. Jessica Kingsley Publishers.
    Blank, P. K.(1993). Developing a system of education indicators: Selecting, implementing, and reporting indicator. Educational Evaluation and Policy Analysis,15(1), 65-80.
    Guba, E. G., & Lincoln, Y. S. (1989). Fourth generation evaluation. Sage.
    Ishikawa, A. & Amagasa, T. & Tamizawa. G. & Totsuta. R. & Mieno. H. (1993). The Max-Min Delphi Method and Fuzzy Delphi Method via fuzzy integration. Fuzzy Sets and Systems, 55, 241-253.
    Joint Committee on Standards for Educational Evaluation (1994). The program evaluation standards (2nd ed.). Sage.
    Kells, H. R. (1988). Self- study processes: A guide to self-evaluation in higher education (3rd ed.). American Council on Education.
    Scriven, M. (1967). The methodology of evaluation.In R.W. Tyler,R. M. Gagn's,&M.Scriven(Eds.), Perspectives of curriculum evaluation.(pp.39-83).Rand Mc.Nally & Company
    Murray, T. J., Pipino, L. L. & van Gigch, J. P. (1985). A pilot study of fuzzy set modification of Delphi. Human Systems Management, 5 , 76-80.
    Nelly, M. (1990). Educational quality indicators: Developing indicator systems in Alberta.(EDRS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 320924.)
    Pollard, J. S. (1989). Developing useful educational indicator systems: Insights on educational policy and practice. (EDRS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330056.)
    Smith, W. F., & Andrews, R. L. (1987). Clinical supervision for principals. Educational Leadership, 45, 34-37.
    Stake, R.E. (1967).The countenance of educational evaluation. http://www.ed.uiuc.edu/CIRCE/Publications/CIRCE_Publications.html.
    Stufflebeam, D. L. (1983). The CIPP model for program evaluation. In G. F. Madaus, M.S. Scriven, & D. L. Stufflebeam (Eds.), Evaluation models: Viewpoints on educational and human services evaluation (pp.117-141). Kluwer-Nijhoff
    Stufflebeam, D. L., Foley, W. J., Gephart, W. J., Guba, E. G., Hammond, R. L., Merriman, H. O. et al. (1971). Educational Evaluation and decision making. Peacock.
    Stufflebeam, D. L.,& Shinkfield, A. J. ( 1985 ). Systematic evaluation. Kluwer Nijhoff.
    The Joint Committee on Standards for Educational Evaluation.(1994). The program evaluation standards: How to assess evaluations of educational programs. Sage.
    Worthen, B. R. & Sanders, J. R. (1987). Educational Evaluation: Alternative approaches and practical guidelines. Longman.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