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伍筱媛 Wu, Siao-Yuan |
---|---|
論文名稱: |
李易修「超神話」二部曲研究 A Study of Lee Yi-Hsiu's “Hyper Myth” Duology |
指導教授: |
陳芳
Chen, Fang |
口試委員: |
陳芳
Chen, Fang 謝筱玫 Sie, Siao-Mei 汪俊彥 Wang, Jyun-Yan |
口試日期: | 2025/01/02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國文學系 Department of Chinese |
論文出版年: | 2025 |
畢業學年度: | 113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49 |
中文關鍵詞: | 《山海經》 、神話 、後設戲劇 、英雄之旅 、劇場人類學 |
英文關鍵詞: | Shanhaijing, myth, metatheatre, The Hero's Journey, anthropology |
研究方法: | 調查研究 、 主題分析 、 敘事分析 |
DOI URL: | http://doi.org/10.6345/NTNU202500456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30 下載:0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中國傳統神話人物為劇場借用及發揚的作品所在多有,例如符宏征的《英雄密碼》、王榮裕的《山海經》及吳興國的《女神.西王母》等。在此之列,李易修的「超神話」二部曲(《大神魃‧世界之夢》、《蓬萊》)以《山海經》的女神旱魃、刑天為主角,首部曲講述旱魃見棄於神與人,流離轉徙,歷經自我探尋終能回歸的歷程,二部曲以刑天之眼,描繪崑崙眾神相互爭鬥的神國黃昏,揭示爭名逐利背後隱含的重要價值。
異於過往作品發揚舊有神話故事精神的習慣,新編故事除了重新詮釋角色內涵,改寫故事走向,更鎔鑄泉州腔台語、客家話、廣東話及蘇州話四種方言,創造新的神國語言。由於語言的殊異性及跳躍的敘事手法,觀眾不致全然陷入戲劇幻象,而能保有後設思考的空間,與自我生命經驗相映照。
本文嘗試以弘比(Richard Hornby)Drama, Metadrama, and Perception提出的後設戲劇技巧:戲中戲、戲中儀典、角色的角色扮演、文學與真實人生的指涉、自我指涉,分析「超神話」二部曲對於原文本《山海經》的繼承及創新之處,並以坎伯(Joseph Campbell)的英雄之旅檢視人物的成長歷程。除此之外,筆者將「心」視為系列作的內在主題,試由唐君毅詮釋的孟子道德心釋之,並關照於舞台美術方面,討論王船、面具等設計對於補充作品的宇宙論的助益。
最後,經過上述理論分析及田野調查,筆者將以劇場人類學為進路,淺析數部近十年間的神話劇作,試圖從中觀察現代神話承先啟後之處,以及作品對於當代社會的啟示,藉此梳理現代神話劇場可能帶有的批評觀點,思考劇場應該帶給觀眾的刺激與想像。
There are many works in which traditional Chinese mythological figures have been borrowed and developed for the theater, such as The Hero's Code directed by Hong-Jheng Fu, The Classic of Mountains and Seas by Rong-Yu Wang and The Goddess of the West-- Queen Mother of the West by Sing-Guo Wu. Among these kind of works, Yi-Hsiu Lee created “Hyper Myth” Duology (including The Drought Goddess and Isle of Dreams), choosing the drought goddesses Han-pa and the god of war Xing-tian from Shanhaijing( also known as Classic of Mountains and Seas) as the main characters. The first episode tells of Han-pa's abandonment of both gods and men, her displacement, and her return to the world after a journey of self-exploration. The second episode, through Xing-tian's eyes, depicts the twilight of a divine kingdom where the gods of Kun-lun are in a fight with each other, and reveals the virtues behind the competition for fame and fortune.
Different from previous works from the same genre, which often develop the spirit of classical mythology, the duology reinterpret the characters, rewrite the myth, and combine four dialects: Quanzhou Taiwanese, Hakka, Cantonese, and Suzhou dialect to create a new language of Gods. Affected by the techniques of linguistic differences and nonlinear storytelling, the audience will not be caught up in the illusion of the drama, and will be able to reflect on their own life experiences.
This essay attempts to analyze the inheritance and innovation of the “Hyper Myth” Duology from the original text of Shanhaijing by using Richard Hornby's post-dramatic techniques in Drama, Metadrama, and Perception: drama within a drama, rituals within a drama, role-playing, references to literature and real life, and self-references, as well as the hero's journey in Joseph Campbell's The Hero's Journey to interpret the character's growth. In addition, “heart” is regarded as the intrinsic theme in this essay, which will be analyzed through Chun-i Tang’s interpretation of Mencius' Moral Heart. Besides, the essay will discuss how the design of the king boat and the masks benefits the cosmology of the work.
Finally, after the above theoretical analysis and fieldwork, the author will use theater anthropology as a way to analyze several mythological plays in the past ten years, in an attempt to observe the precedence and continuity of modern myths, as well as the revelation of the works to the contemporary society, so as to sort out the critical perspectives of modern mythological theater, thinking about the stimulation and imagination that theater should bring to the audience.
古典文獻
戰國.韓非,清.顧廣圻撰識誤:《韓非子》清嘉慶二十三年(1818)重刊本(全椒吳氏四世學士祠堂藏板)。
漢.高誘著,清.莊逵吉校:《淮南子》(上海:中華書局,1930年)。
晉.干寶:《搜神記》(上海:經緯出版,1936年)。
晉.陶潛撰,清.陶澍集註:《陶淵明集注十卷》(中原書局:上海,1928年)。
梁.蕭統編,唐.李善注:《文選》(臺北:華正書局,2000年10月)。
唐.韓愈:《韓昌黎集》上(上海:商務印書館,1936年)。
後晉.劉昫等撰:《舊唐書》(上海:商務印書館,1936年)。
宋.朱熹:《四書章句集注》(臺北:大安出版社,1996年)。
宋.孟元老撰,鄧之誠注:《東京夢華錄注》(北京:中華書局,1982年)。
宋.洪興祖補注:《楚辭補注》(上海:中華書局,1983年3月)。
宋.莊季裕,王雲五主編:《雞肋編》(上海:商務印書館,1936年12月)。
明.洪楩編,譚正豐校點:《清平山堂話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57年)。
清.王國維著,王雲五主編:《宋元戲曲史》(上海:商務印書館,1915年)。
清.李道平撰,潘雨廷點校:《周易集解纂疏》(北京:中華書局,1994年3月)。
清.顧炎武:《亭林詩文集》卷一(上海涵芬樓影印本)。
《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經部48書類》(臺灣商務印書館)。
《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經部109禮類》(臺灣商務印書館)。
荷馬著,傅東華譯:《奧德賽》(上海:商務印書館,1929年10月)。
(日)瀧川龜太郎:《史記會注考證》(臺北市:萬卷樓圖書,2014年)。
近人論著
專書
于善祿:《當代華文戲劇漫談》(臺北:五南圖書,2019年11月)。
于善祿、林于竝主編:《臺灣當代劇場40年》(臺北:遠流,2019年3月)。
王孝廉:《中原民族的神話與信仰》(臺北:時報文化,1987年)。
王邦雄:〈當代新儒家面對的問題及其開展〉,《鵝湖月刊》第76期(1981年),頁2-13。
王建任、陳健星、林品翰、吳子齊:《阮劇團2020:劇本農場劇作選VIII》(新北:遠景出版,2022年)。
白川靜著,王孝廉譯:《中國神話》(臺北:長安出版,1991年2月)。
吳全成主編:《台灣現代劇場研討會論文集──1986-1995台灣小劇場》(臺北:文建會,1996年9月)。
李易修:《大神魃(電子書)》(桃園:國立中央大學黑盒子表演藝術中心,2014年8月)。
───:《蓬萊(電子書)》(臺北:拾念劇集,2017年)。
李皇良:《李曼瑰》(臺北市: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2003年)。
李國修:《京戲啟示錄》(新北:印刻文學,2023年3月)。
李景梅:〈古代小說中的「九天玄女」考論〉,《明清小說研究》總第80期(2006年6月)。
李碩九:〈《山海經》宇宙認識及其象徵敘述研究〉(2019年8月)。
李豐楙:〈先秦變化神話的結構意義──一個「常與非常」觀點的考察〉,《中國文哲研究集刊》(1994年第4期),頁287-318。
───:〈多面王母、王公與昆侖、東華聖境──以六朝上清經派為主的方位神話考察〉,《空間、地域與文化──中國文化空間的書寫與闡釋》(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2002年),頁44-130。
───:〈行瘟與送瘟──道教與民眾瘟疫觀的交流和分歧〉,《民間信仰與中國文化國際研討會論文集》(1994年),頁373-422。
───:〈《道藏》所收早期道書的瘟疫觀──以《女青鬼律》及《洞淵神吭經》系為主〉,《中國文哲研究集刊》1993年第3期(1993年3月),頁417-454。
───:〈東港王船和瘟與送王習俗之研究〉,《東方宗教研究》(1993年),頁229-265。
何怡儒:〈九天玄女研究初探〉,《問學集》第11期(2002年6月),頁1-22。
林安梧:《當代新儒家哲學史論》(臺北:文海基金會,1996年1月)。
金明瑋:《張曉風》(臺北市: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2004年)。
施瑞樓:《李祥石藝師南管戲劇本:口述傳錄》(臺北市:藝術館,2004年)。
苑 利:〈華北地區祈雨活動中旱魃與斬旱魃儀式〉,《雲南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學報》2001年第3期,頁116-117。
茅 盾:《中國神話研究ABC》(上海:世界書局,1929年1月)。
胡志峰:《賴聲川戲劇研究》(新北市:花木蘭文化,2019年)。
胡萬川:〈玄女、白猿、天書〉,《中外文學》(1983年11月),頁148-151。
胡耀恆主編:《中華現代文學大系(貳).戲劇卷》(台北市:九歌,2003年10月)。
柯慶明:〈傳統、現代與本土:論當代劇作的文化認同〉,《文化、認同、社會變遷:戰後五十年臺灣文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市:2000年)。
夏明釗:〈魯迅文學中象徵詩學〉,《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7期(1995年9月),頁79-106。
袁行霈:《中國文學史》(臺北:五南圖書,2011年1月)。
───:〈《山海經》初探〉,《中華文史論叢》總第11輯(1979年9月),頁7-35。
袁 珂:《袁珂神話論集》(臺北:四川大學出版社,1996年9月)。
───:《山海經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1月)。
高行健,方梓勳著:《論戲劇》(臺北:聯經,2010年4月)。
高莉芬:《中心與聖境──崑崙神話神聖空間與圖像研究》(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2022年)。
唐君毅:《道德自我之建立》(廣西: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5年9月)。
───:《唐君毅全集》(臺北:學生書局,1991年)。
───:《中國哲學原論.導論篇》(臺北:學生書局,1978年)。
馬 森:《腳色──馬森獨幕劇集》(臺北:聯經,1987年10月)。
───:《馬森戲劇論集》(臺北:爾雅出版社,1985年)。
陳玲玲(洪祖玲):《八仙做場》(臺北市:聯經出版,1993年)。
陳俊甫:〈汪其楣劇作中的臺灣形象〉(2018年7月)。
陳建憲:《神祇與英雄:中國古代神話的母題》(上海: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94年11月)。
陳連山:《《山海經》學術史考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2年3月)。
陳義芝主編:《臺灣文學經典研討會論文集》(臺北市:聯經,1999年1月)。
梁漱溟:《東西文化及其哲學》(臺北:里仁,1983年7月)。
康保成:《儺戲藝術源流》(廣州: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6月)。
曾永義:〈先秦至唐代「戲劇」與「戲曲小戲」劇目考述〉,《臺大文史哲學報》第59卷第9期(2003年11月),頁215-266。
───:《戲曲源流新論》(臺北:立緒文化,2000年4月)。
張傳勇:〈旱魃為虐:明清北方地區的「打旱魃」習俗〉,《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2009年第4期(天津:2009年),頁51-60。
葉根泉:〈我們都是看這樣的戲長大的──賴聲川、汪其楣、姚一葦的戲劇創意典藏作品〉,《藝術評論》第21期(民100年),頁91-114。
葉海煙:〈當代新儒家的道德理性觀〉,《哲學與文化》第21卷第2期(1994年),頁124-134。
葉舒憲主編:《神話:原型批評》(西安:陝西師範大學出版總社有限公司,2011年1月)。
───:《山海經的文化尋蹤》(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2004年)。
魯 迅:《中國小說史略》(上海:北新書局,1929年)。
劉昌武:〈西王母──女神、女仙及其文學意象〉,《西王母文化研究集成.論文卷》,頁1651-1675。
劉宗迪:《失落的天書》(北京:商務印書館,2016年)。
───:〈西王母神話的本土淵源〉,《湖北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22卷第1期,頁32-39。
劉浩然:《泉腔南戲概述》(泉州:泉州刺桐文史研究社,1994年)。
劉維瑛:〈懷舊與記憶的接合──析論汪其楣劇作中的敘述視野〉,《藝術評論》第17期(2007年),頁145-164。
蔡仁厚:〈當代新儒家奮鬥過程述略(代序)〉,《鵝湖月刊》第40卷第12期,頁2-3。
鄭志明:〈臺灣西王母信仰的文化意義〉,《鵝湖月刊》第27卷第6期(2001年),頁34─45。
樂蘅軍:〈中國原始變形神話試探(上)、(下)〉,《中外文學》第2卷第8期 (1974年1月),頁10-40。
盧健英:《絕境萌芽:吳興國的當代傳奇》(臺北:天下遠見,2006年)。
賴聲川:《如夢之夢》(臺北:遠流出版,2001年)。
謝筱玫:〈胡撇仔及其歷史源由〉,《中外文學》第31卷第1期(2002年6月),頁158-174。
鍾明德:《臺灣小劇場運動史:尋找另類美學與政治》(臺北:書林出版,2018年3月)。
───:〈停!讓我們再來一次:訪理查.謝克納談當代美國劇場和表演研究〉,《戲劇學刊》2008年第8期,頁283-344。
───:《在後現代主義的雜音中》(臺北:書林,1989年7月)。
鍾宗憲:《中國神話的基礎研究》(臺北:洪葉文化,2006年)。
簡莉穎:《服妖之鑑:簡莉穎劇本集》(臺北:一人出版,2018年)。
(日)小南一郎著,孫昌武譯:〈遠遊──時間和空間的旅行〉,《空間、地域與文化──中國文化空間的書寫與闡釋》(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2004年),頁285-293。
(日)森安太郎著,王孝廉譯:《黃帝的傳說──中國古代神話研究》(臺北:時報文化出版,1988年)。
(德)恩斯特.卡西爾(Ernst Cassirer)著,甘陽譯:《人論:人類文化哲學導引》(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13年)。
(義)尤金諾.芭芭(Eugenio Barba)、尼可拉.沙瓦里斯(Nicola Savarese)著,丁凡譯:《劇場人類學辭典:表演者的秘密》(臺北:國立臺北藝術大學、書林出版,2012年)。
(美)喬瑟夫.坎伯(Joseph Campbell)著,朱侃如譯:《神話的力量》(新北:立緒文化,2015年1月)。
───:《千面英雄》(新北:立緒文化,1997年7月)。
(義)路易吉.皮藍德婁(Luigi Pirandello)著,余丹妮、徐瑞敏譯:《皮蘭德婁戲劇選》(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22年3月)。
(法)羅蘭.巴特(Roland Bathes)著,江灝譯:《神話學》(臺北:麥田,2023年)。
(美)理查.謝克納(Richard Schechner)著,孫惠柱譯:〈什麼是人類表演學〉,《戲劇藝術》2004年第5期,頁4-8。
─────:Environmental Theater, (New York: Applause Theatre & Cinema Books, 1994).
─────:“Restoration of Behavior”, Studies in Visual Communication, volume 7 issue 3 (1981), pp. 2-45.
─────:“The End of Humanism”, Performing Arts Journal (May, 1979), pp. 9-22.
Abel Lionel, Metatheatre: A New View of Dramatic Form (New York: Hill and Wang, 1963).
Fischer, Gerhard & Greiner, Bernhard, The Play Within The Play: The Performance of Meta-Theatre and Self-Reflection (Amsterdam and New York: Editions Rodopi B.V., 2007).
Nelson, Robert J, Play within a Play: The Dramatist’s Conception of His Art: Shakespeare to Anouilh ( 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 1958).
Richard Hornby, Drama, Metadrama, and Perception (London and Toronto: Associated University Press, 1986).
電子資料庫
《中央研究院漢籍全文資料庫》:https://hanchi.ihp.sinica.edu.tw/ihp/hanji.htm。
檢索日期:2023年12月1日。
《藝文類聚.太平御覽──臺灣大學數位人文研究中心》:http://leishukis.digital.ntu.edu.tw/L303_YiWen_YuLang/CustomizedHome.php。檢索日期:2023年12月10日。
《臺灣華文電子書庫》:https://taiwanebook.ncl.edu.tw/zh-tw。檢索日期:2023年11月2日。
《典藏臺灣》。網址:https://catalog.digitalarchives.tw/item/00/65/60/f4.html。檢索日期:2023年11月17日。
《台新銀行文化藝術基金會》:https://www.taishinart.org.tw/index.html。檢索日期:2023年11月17日。
《AQ廣藝誌》:https://www.qaf.org.tw/media.php?act=list&cid=3檢索日期:2023年11月17日。
《表演藝術評論台》:https://pareviews.ncafroc.org.tw/。檢索日期:2023年11月2日。
《國藝會線上誌》。網址:https://mag.ncafroc.org.tw。檢索日期:2023年11月2日。
《國藝會補助成果檔案庫》:https://reurl.cc/6Nd51M。檢索日期:2023年3月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