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鍾瑾霖
tsu alise
論文名稱: 林邊溪中游的拓墾與聚落發展
指導教授: 施添福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地理學系
Department of Geography
畢業學年度: 86
語文別: 中文
中文關鍵詞: 扇頂扇端扇央平埔族客家人農場移民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298下載:21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文以屏東平原南部的林邊溪沖積扇及力力溪沖積扇所組成的聯合沖積扇為研究對象,研究時間著重於清代及日治時期,探討在此演育完整的沖積扇地形中,不同的族群為何分別住在扇頂、扇端及扇央區?這些拓墾者又如何回應洪水、缺水、族群械鬥等的挑戰?在不同的地理條件及歷史過程中,又如何孕育出各自的聚落特色?聯合沖積扇的聚落又有怎樣的共同特徵?由於本區冬、春有明顯的乾季,故沖積扇地形所孕育的地下水資源就成為本區 聚落拓墾先後及族群分佈的關鍵因素。受國家機器長期剝削的茄藤社與放索社平埔族,不得已離開沖積平原的舊社,於乾隆中葉以後被派往山腳下的扇頂區,區隔生番及漢人。來此守隘的平埔族除與生番有爭戰外,還得面對洪水、缺水的挑戰,故平埔族在扇頂甚至扇央區不斷遷 徙,只為找尋可以安身立命的地方落腳。平埔聚落中約有五分之一是福佬人,他們以耕佃或業主的身份定居在山腳下,與平埔族混居一處。地下水資源最豐富也最容易取得的扇端區,主要住著來自嘉應州鎮平(蕉嶺)的客家人,且多以耕佃的身份入墾,形成地緣性聚落,且每個家族規模都不大。雖然自康熙中葉以後就有不少客家人入墾此地,但要到乾隆中葉以後才有較多的客家人定居在臺灣,但與大陸原鄉的交流卻仍持續到日治末期。雖然客家人在此過著傳統的水稻農耕生活,但嚴重的水患及緊張的族群關係使客家人團結聚居形成集村的現象。因地下水資源最不容易取得以至千百年來呈現荒涼景觀的扇央區,在日治時期「殖產興業」的治臺理念下,臺灣製糖株式會社取得本區官有原野的開墾權,並投入大量的資本開發。番地平定後農場得以順利開墾,在大型機械的助耕及伏流水的 灌溉下,來自台南北門郡等地的福佬人與本地的平埔族在此篳路藍縷地拓荒,扇央區在大正十二年(1923)以後陸續墾成四千甲以上的蔗園,但由於過程辛苦,故聚落成員的流動性頗大。不管是扇頂的平埔族、扇端的客家人或扇央的農場移民,住在沖積扇上的族群因沖積扇地形中多石礫的土層及常變遷的河道對農耕的限制,普遍生活都較貧困。由於其位於屏東平原的南部邊陲位置,是拓墾的前哨站,也是各族群勢力激烈角逐的地方﹕貧苦的平埔族由此進入東部及南部的番地發展,客家人與其它族群也在此展開長達一百五十年的械鬥。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