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陳麗真
論文名稱: 從《聲律啟蒙》到「新聲律啟蒙」
指導教授: 許俊雅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臺灣語文學系
Department of Taiwan Culture, Languages and Literature
論文出版年: 2011
畢業學年度: 99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219
中文關鍵詞: 《三六九小報》本土化車萬育鄉土文學臺灣話文《聲律啟蒙》
英文關鍵詞: San Liu Jiu Tabloid Newspaper(3-6-9 Tabloid), localization, Chai Wan Yu, Native literature in Taiwan, Local language in Taiwan, Sound of Enlightenment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1179下載:34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蒙學傳統自古已有,《聲律啟蒙》是其中教人作詩屬對的教材,一般人均以其作者為清朝車萬育,但是早在元朝,祝明已著有《聲律啟蒙》二卷,其內容與清朝流通版相當類似,可以說是其原型;此外,潘瑛續寫後三卷,明朝劉節、馬崇儒又分別加以增補校訂,另有明朝蘭茂撰《聲律發蒙》等,都是接踵祝明之後的作品,可以說《聲律啟蒙》是歷代層累創作的成果,並非車萬育個人所作。
    在臺漢人不只以傳統《聲律啟蒙》作為蒙學教材,清末以來,日治時期至戰後,尚陸續出現一些仿作:清末施士洁《鄉談聲律啟蒙》可能已開始注入臺灣的在地元素;林珠浦與林緝熙為補充傳統版本平聲韻的不足,都著有《仄韻聲律啟蒙》,風格也多遵循傳統;以上三者尚保留最初的文學教育目的。此外,還有許多異於傳統風格的仿作:一九二○年代《臺灣》雜誌的仿作表現出文化抗日的特色,逐漸脫離傳統的教育目的,開始發出時代的呼聲,為舊文學注入了新靈魂;另外,《鳴鼓集》第二集仿作中充斥辛辣的情色用語及嚴厲的詛咒,徹底顛覆了《聲律啟蒙》的「雅」傳統,也對《三六九小報》的仿作風格產生了重要的影響;《民眾法律》雜誌中出現的仿作意謂日本殖民統治下的臺灣人處於新舊法銜接的過渡期,充滿動輒得咎的痛苦無奈,雜誌教導民眾增進對於西方新式法的了解,幫助臺灣百姓克服困境、減輕痛苦,展現了臺灣知識份子的自力救濟與同胞愛;《風月報》/《南方》系列雜誌中也可見到相關仿作的改寫、重刊與新作,其中《南方》的仿作中融入了二次大戰的戰爭氛圍,表現了臺灣人在異族統治下身分認同的矛盾;《南瀛文獻》中〈臺諺聲律啟蒙〉的刊登則是國民政府時期語言轉換後的異數。
    總而言之,《聲律啟蒙》在臺灣陸續發展出的各種仿作,各有其不同的時代背景與意義,更因為脫離了科舉考試的桎梏,其仿作已逐漸脫離原本文學啟蒙的教育目的;其風格也融入臺灣的風土民情,已多不是傳統典故的運用;其內容的多樣性更表現出臺灣在政治、社會、法律、文學、語言等不同面向的發展,早已不是傳統版本寫景、抒情的風貌;尤其《三六九小報》「新聲律啟蒙」專欄,是臺灣在一九三○年代鄉土文學 / 臺灣話文的具體實踐,也是常民文學的記錄,更是在臺漢人本土化、在地化的一大明證。

    Tradition Meng Learning has existed since ancient times in China; within this subject, the Sound of Enlightenment has traditionally been used as the teaching material for poetry. Though the authorship of this seminal work has often been attributed to Chai Wan Yu in the Qing Dynasty, the issue of authorship is much more complicated than that. As early as the Yuan Dynasty, Zhu Ming has composed two volumes of the Sound of Enlightenment that were similar to and were earlier than the one written by Chai Wan Yu. Additionally, Pan Ying appended three volumes, and in the Ming Dynasty, Liu Che and Ma Chung-Ru separately edited this work. In addition, the work of Lan Mao《Rhythm Fameng》in the Ming Dynasty followed in the footsteps of Zhu Ming's ideas. Given this evidence, it can be concluded that the Sound of Enlightenment is an achievement accumulated by several people's efforts from many dynasties instead of the achievement of Chai Wan Yu.
    People of Han in Taiwan have adopted the Sound of Enlightenment as the teaching material for poetry for a long time. Several similar works have been published since the late Qing Dynasty and also during the period of time from the Japanese Colonial Period to after World War II. These works include the《Hometown Rhythm Enlightenment》 written by Shi Shijie in the late of Qing Dynasty, in which one can see Taiwanese local culture began to be incorporated into this work. In the same vein, Lin Zhu Pu and Lin Ji-hee to supplement the deficiency of traditional flat phonological within the original version with their 《Zeyun Rhythm Enlightenment》. Besides the three above authors which adhered to the original educational purpose of Sound of Enlightenment, there are also other similar works that deviates from the traditions of Sound of Englightenment; indeed, the column of the《Newest Rhythm Enlightenment》of The Formosa Magazine shifted focus on using poetry as a means to resist Japan culture in 1920s, reflecting the popular sentiments of the time and injecting new energy into this ancient literary field. Another work, Ming Gu Ji was full of harsh language and common slangs, a complete turnaround from the elegant and elevated style of Sound of Englightenment, and had profound influence on later works such as San Liu Jiu Tabloid Newspaper. During the Japanese occupation of Taiwan, a difficult and tortuous time of transition for Taiwanese, Public Law educated people regarding the newer ways of the West to ease their suffering, demonstrating the Taiwanese educated elites’ ability to raise themselves up and willingness to lend a helping hand to their fellow Taiwanese. Similarly, Fong Yue Newspaper and Nan Fang Magazine incorporated sentiments of World War II as well as the contradiction Taiwanese felt under Japanese occupation. Closer to the present day, the Taiwanese Sound of Enlightenment within Nan Ying Literature reflects the language transition brought about by the Kuomintang government.
    Ultimately, the different works in Taiwan that followed in the footsteps of Sound of Enlightenment reflect deeply the culture of their times and hence should no longer be read with the single purpose of educating for Imperial Examination. These works incorporate the blossoming local Taiwanese culture and tradition, demonstrating the evolution of politics, society, law and journalism in Taiwan. The column of 「new enlightenment Tones」of the 《San Liu Jiu Tabloid Newspaper》especially is the concrete practice and record for the Local Literature and Taiwanese language in the era of 1930, and it is also the best evidence for the localization of the Han Race in Taiwan.

    目 次 第一章 緒 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 文獻回顧與探討 2 一、 有關《聲律啟蒙》與《聲律發蒙》之研究 2 二、 有關《聲律啟蒙》臺灣仿作之研究 4 第三節 《聲律啟蒙》釋義與使用材料 6 一、 《聲律啟蒙》釋義 6 二、 文本材料 7 第四節 研究方法與論文架構 10 一、 研究方法 10 二、 論文架構 10 第二章 《聲律啟蒙》與《聲律發蒙》在中國的流變 13 第一節 車萬育《聲律啟蒙》前的《聲律啟蒙》與《聲律發蒙》 13 一、 關於作者 14 二、 關於書卷名 15 三、 關於流傳時間 15 四、 關於<習對歌> 16 五、 《聲律啟蒙》的文人述評 18 第二節 《聲律發蒙》的版本 18 一、 存目叢書版 20 二、 雲南叢書版 24 三、 李鳳翥藏版《聲律發蒙》 27 第三節 「車萬育」《聲律啟蒙》在清代的流傳 32 一、 《聲律啟蒙撮要》,咸豐辛亥年重鐫,綺文居藏板。 (簡稱「咸豐辛亥年版」,1851) 32 二、 《聲律啟蒙撮要》,同治甲子年重鐫,藝林堂藏板。 (簡稱「同治甲子年版」,1864) 40 三、 《聲律啟蒙撮要》,經綸堂梓,津門李承綸南湖氏重刊。 (簡稱「經綸堂版」,刊行時間可能在光緒二年,1876, 或更早之前) 40 四、 《聲律啟蒙》,光緒癸未年新鐫,墨耕堂藏板。 (以下簡稱「光緒墨耕堂版」,1883) 41 第四節 《聲律啟蒙》近現代的複刻 42 一、 《聲律啟蒙》,民國四年七月出版,鴻文書局石印。 (簡稱「民國鴻文版」) 43 二、 《聲律啟蒙》,民國四年八月出版,上海廣益書局石印。 (簡稱「民國廣益版」) 43 三、 《聲律啟蒙》,民國八年出版,上海錦章圖書局印行。 (簡稱「民國錦章版」) 44 四、 《聲律啟蒙撮要》,《聲律啟蒙(外三種)》所收版。 (簡稱「外三種版」,1987) 45 五、 《聲律啟蒙》,《蒙學全書》所收版。 (簡稱「全書版」,1991) 45 六、 《聲律啟蒙撮要》,《中國民間蒙學通書》所收版。 (簡稱「通書版」,1992) 46 七、 《聲律啟蒙撮要》,《中國傳統蒙學大典》所收版。 (簡稱「蒙學大典版」,1993) 46 八、 《聲律啟蒙》,《傳統蒙學書集成》所收版。 (簡稱「集成版」,1996) 46 九、 《聲律啟蒙》,《聲律啟蒙與詩詞格律詳解》所收版。 (簡稱「詳解版」,2005) 46 十、 《聲律啟蒙》,《笠翁對韻聲律啟蒙合璧》所收版。 (簡稱「合璧版」,2007) 47 十一、 楊金木藏版《聲律啟蒙》下部。 (簡稱「楊金木藏版」) 47 第五節 小 結 49 第三章 「聲律啟蒙」在臺灣的流變(上) 55 第一節 施士洁《鄉談聲律啟蒙》 57 第二節 舊文學的新靈魂——《臺灣》雜誌「最新聲律啟蒙」專欄 59 一、 《臺灣青年》與《臺灣》雜誌 60 二、 《臺灣》雜誌「最新聲律啟蒙」專欄 62 三、 《臺灣》雜誌「最新聲律啟蒙」專欄與作者群 65 第三節 《鳴鼓集》第二集的 <新聲律啟蒙全集> 及<續新聲律啟蒙> 76 第四節 小 結 81 第四章 「聲律啟蒙」在臺灣的流變(中)— 《三六九小報》「新聲律啟蒙」專欄 85 第一節 《三六九小報》的特色 86 一、 詼諧諷刺、瑣屑狂語、休閒娛樂的自我定位 87 二、 維繫民族命脈的漢文報紙 88 三、 社會現狀的反映與現代文明的媒介 89 四、 呼應鄉土文學及臺灣話文運動 89 第二節 《三六九小報》「新聲律啟蒙」專欄的特色 91 一、 傳統格律的遵守與鬆綁 91 二、 擺脫禮教束縛:身體私密部位、體液與排泄物的直接顯現 93 三、 常民生活的記錄,鄉土文學的落實 95 四、 臺灣話文的實踐 96 第三節 關於《三六九小報》「新聲律啟蒙」專欄的內容 101 一、 生命的歷程 101 二、 社會百態的反映 103 三、 物質生活 106 四、 精神生活 108 五、 戲曲、小說與民間傳說 108 六、 地名記錄 109 第四節 小 結 111 第五章 「聲律啟蒙」在臺灣的流變(下) 115 第一節 林珠浦《仄韻聲律啟蒙》 115 一、 關於林珠浦 115 二、 關於珠浦《仄韻聲律啟蒙》 116 三、 關於珠浦在《三六九小報》「新聲律啟蒙」專欄的仿作 118 第二節 林緝熙《荻洲墨餘——仄韻聲律啟蒙》 121 一、 關於荻洲林緝熙 121 二、 關於《荻洲墨餘——仄韻聲律啟蒙》 124 第三節 《民眾法律》「法律用語新聲律啟蒙」 129 一、 臺灣法律的變革 130 二、 《民眾法律》雜誌 132 三、 《民眾法律》雜誌「法律用語新聲律啟蒙」 134 第四節 日治末期至戰後初期「聲律啟蒙」類的作品 137 一、 關於《風月》系列 140 二、 蘇友章在《風月報》/《南方》中的作品 143 三、 燉煌生洪舜廷的「聲律啟蒙」類作品 149 第五節 小 結 153 第六章 結 論 157 附錄:《三六九小報》「新聲律啟蒙」專欄內容分類表 160 參考文獻 209 表目錄 表 一:《聲律發蒙》各版本比較表 19 表 二:「存目叢書版」《聲律發蒙五卷》各韻目與作品數量統計表 22 表 三:《聲律啟蒙》/《聲律發蒙》的演變與比較表 31 表 四:清朝流通《聲律啟蒙》/《聲律啟蒙撮要》四版本比較表 42 表 五:近現代《聲律啟蒙》/《聲律啟蒙撮要》複刻版比較表 48 表 六:《臺灣》雜誌「最新聲律啟蒙」專欄作者群發表期數統計表 65 表 七:《風月報》/《南方》「聲律啟蒙」類作品的出處、新作與流傳 138 表 八:《風月》/《風月報》/《南方》/《南方詩集》發行時間表 141 表 九:洪舜廷「聲律啟蒙」類作品發表刊物一覽表 150 圖目錄 圖 一:《四庫全書存目叢書》所收《聲律發蒙五卷》 51 圖 二:《四庫全書存目叢書》所收《聲律發蒙五卷》內文 51 圖 三:雲南叢書所收蘭茂《聲律發蒙一卷》 51 圖 四:雲南叢書所收蘭茂《聲律發蒙一卷》內文 51 圖 五:李鳳翥藏版《聲律發蒙‧初集》 52 圖 六:李鳳翥藏版《聲律發蒙‧初集》內文 52 圖 七:李鳳翥藏版《聲律發蒙‧續集》 52 圖 八:李鳳翥藏版《聲律發蒙‧續集》內文 52 圖 九:咸豐辛亥年版《聲律啟蒙撮要》 53 圖 十:同治甲子年版《聲律啟蒙撮要》 53 圖 十一:經綸堂版《聲律啟蒙撮要》 53 圖 十二:光緒癸未年墨耕堂版《聲律啟蒙》 53 圖 十三:民國鴻文版《聲律啟蒙》 54 圖 十四:民國廣益版《聲律啟蒙》 54 圖 十五:民國錦章版《聲律啟蒙》 54 圖 十六:楊金木藏版《聲律啟蒙》下卷 54 圖 十七:《臺灣》雜誌「最新聲律啟蒙」專欄 83 圖 十八:詩魔所作<新聲律啟蒙全集> 83 圖 十九:擇句生所作<續新聲律啟蒙> 83 圖 二十:《三六九小報》「新聲律啟蒙」專欄 113 圖 二十一:林珠浦《仄韻聲律啟蒙》,收入《臺灣研究彙集》第八期 155 圖 二十二:林珠浦《仄韻聲律啟蒙》,收入《臺灣研究彙集》第十四期 155 圖 二十三:林緝熙《荻洲墨餘――仄韻聲律啟蒙》,收入《詩詞合鈔》 155 圖 二十四:林緝熙《荻洲墨餘――仄韻聲律啟蒙》,收入《荻洲吟草》 155 圖 二十五:《民眾法律》雜誌「法律用語新聲律啟蒙」專欄 156 圖 二十六:《風月報》「聲律啟蒙」類專欄 156 圖 二十七:洪舜廷<臺諺聲律啟蒙>,收入《南瀛文獻》第三卷第一‧二期 156

    一、 史料
    (一)傳統《聲律啟蒙》
    《聲律啟蒙撮要》,咸豐辛亥年(1851)重鐫,綺文居藏板。
    《聲律啟蒙撮要》,同治甲子(1864)重鐫,藝林堂藏板。
    《聲律啟蒙撮要》,經綸堂梓,津門李承綸南湖氏重刊。(刊行時間可能在光緒二年,1876,或更早之前)。
    《聲律啟蒙》,光緒癸未年(1883)新鐫,墨耕堂藏板,桃園縣:古風堂書法作文教室影印本,1990年8月。
    《聲律啟蒙》,民國四年七月(1915)出版,鴻文書局石印。
    《聲律啟蒙》,民國四年八月(1915)出版,上海廣益書局石印。
    《聲律啟蒙》,民國八年(1919)出版,上海錦章圖書局印行,輯錄於王見川、李世偉等主編,《民間私藏 臺灣宗教資料彙編:民間信仰.民間文化》第二輯第五冊,臺北縣:博揚文化,2010年5月,頁530-572。
    《聲律啟蒙撮要》,收入車萬育等著,黃熙年點校,《聲律啟蒙(外三種)》,長沙市:岳麓書社,1987年4月。
    《聲律啟蒙》,收入喬桑、宋洪主編,《蒙學全書》,長春市:吉林文史出版社,1991年7月。
    《聲律啟蒙撮要》,收入鍔未殘等編,《中國民間蒙學通書》,湖南省:三環出版社,1992年2月。
    《聲律啟蒙撮要》,收入毛水清、梁揚主編,《中國傳統蒙學大典》,南寧市:廣西人民出版社,1993年6月。
    《聲律啟蒙》,收入喻岳衡主編,《傳統蒙學書集成》,長沙市:岳麓書社,1996年8月。
    《聲律啟蒙》,收入袁慶述,《聲律啟蒙與詩詞格律詳解》,海口市:海南出版社,2005年9月。
    《聲律啟蒙》,收入笠翁、車萬育著,李宏健注,《笠翁對韻聲律啟蒙合璧》,臺北市:蕙風堂筆墨有限公司出版部,2007年9月再版。
    《聲律啟蒙》下部,集新堂重梓,楊金木藏版,刊刻年代不詳,輯錄於王見川、李世偉等主編,《民間私藏 臺灣宗教資料彙編:民間信仰.民間文化》第二輯第五冊,臺北縣:博揚文化,2010年5月,頁573-625。

    (二)《聲律啟蒙》的臺灣仿作
    醒如、沁園等人,「最新聲律啟蒙」專欄,《臺灣》第三年第五號(1922.8)開始刊登,至第四年第七號(1923.7)止,東京:臺灣雜誌社發行,臺北市:東方文化書局複刊,1973年冬。
    詩魔,<新聲律啟蒙全集>,收入黃臥松主編,《鳴鼓集》第二集,原出版於1928年,現輯錄於王見川、李世偉等主編,《民間私藏 臺灣宗教資料彙編:民間信仰.民間文化》第一輯第二十五冊,臺北縣:博揚文化,2009年3月,頁107-113。
    擇句生,<續新聲律啟蒙>,收入黃臥松主編,《鳴鼓集》第二集,原出版於1928年,現輯錄於王見川、李世偉等主編,《民間私藏 臺灣宗教資料彙編:民間信仰.民間文化》第一輯第二十五冊,頁113-114。
    林珠浦,《仄韻聲律啟蒙》,盧嘉興分別輯錄於<記日據時期著「仄韻聲律啟蒙」的林珠浦>,《臺灣研究彙集》第八期,臺南市:臺灣製鹽總廠,1969年7月,頁7-17;<著「仄韻聲律啟蒙」的林珠浦>,《臺灣研究彙集》第十四期,1974年6月,頁63-88;呂興昌又將<著「仄韻聲律啟蒙」的林珠浦>一文,選錄在《臺灣古典文學作家論集》(中),臺南市:南市藝術中心,2000年11月,頁471-520。
    倩影、子曰店主等人,「新聲律啟蒙」專欄,《三六九小報》第二號(昭和五年,1930.9.13)開始登載,至第四七九號(昭和十年,1935.9.6),臺北市:成文出版社複印本。
    林緝熙,《荻洲墨餘:仄韻聲律啟蒙》,收入《荻洲吟草》,見臺灣先賢詩文集彙刊第三輯第十冊,《荻洲吟草》部,臺北縣:龍文,2001年6月,頁29-56;及《詩詞合鈔》,見臺灣先賢詩文集彙刊第五輯第八冊,2006年6月,頁94-107。
    佚名,「法律用語新聲律啟蒙」,刊載於《民眾法律》第壹卷第参號(1937.12.5)、第貳卷第壹號(1938.1.1)及第貳卷第參號(1938.3.10)的漢文篇,民眾法律新報社。
    蘇友章、燉煌生等人,《風月報》/《南方》「聲律啟蒙」類專欄,自《風月報》第88期(1939.6.17)開始刊登,至《南方》第183期(1943.9.15)止,臺北市:南天書局影印版,2001年6月。
    洪舜廷,<臺諺聲律啟蒙>,《南瀛文獻》第三卷第一‧二期,1955年12月,頁54-63。

    (三)《聲律發蒙》
    《聲律發蒙》,收入車萬育等著,黃熙年點校,《聲律啟蒙(外三種)》,長沙市:岳麓書社,1987年4月。
    《聲律發蒙五卷》,收入《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子部一七二》,大陸外版,臺南縣:莊嚴文化,1995年9月。
    蘭茂,《聲律發蒙》一卷,收入《叢書集成續編》第九冊,臺北市:新文豐,1989年7月臺一版,頁25-32。
    《聲律發蒙初集 / 續集》,李鳳翥藏版,出版年不詳。

    (四)其它
    <文化講演將回臺講演>,《臺灣民報》第59號(1925.7.1),頁10,臺北市:東方文化書局複刊,1973年春。
    王敏川,<辜氏一派的輕舉>,《臺灣民報》第二卷第十三號(1924.7.21),頁11。
    中島利郎編,《一九三○年代臺灣鄉土文學論戰資料彙編》,高雄市:春暉,2003年3月。
    片岡巖,《臺灣風俗誌》,臺北市:臺灣日日新報社,1921年2月。臺北市:南天書局複刻,1994年10月。
    《四庫全書總目提要‧二十六子部》,臺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71年7月。
    《民眾法律》,民眾法律新報社,創刊於一九三二年七月。
    伊能嘉矩,《臺灣文化志》中卷,原書於1928年出版,臺中市:臺灣省文獻委員會編譯,1991年6月。
    《邵陽縣志》,康熙二十三年(1684),收入《稀見中國地方志彙刊》第三十九冊,中國科學院圖書館選編,北京:中國書店,1992年12月第一版第一次印刷,2007年2月第一版第二次印刷。
    《邵陽縣志》,乾隆二十九年(1764),故宮珍本叢刊第157、158冊,故宮博物院編,海口市:海南出版社,2001年6月。
    《邵陽縣志》,黃文琛纂修,清光緒二年(1876)刊本,中國方志叢書‧華中地方‧第三○○號,台北市:成文影印本,1975年。
    明‧高儒,《百川書志》二十卷,民國四年湘潭葉式觀古堂刻本,收入《中國著名藏書家書目匯刊》第一冊,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年10月。
    李南衡主編,《日據下臺灣新文學明集五:文獻資料選集》,臺北市:明潭,1979年3月。
    施士洁,<而盆之元配黃太宜人八十榮壽詞>,《臨濮堂錢江施氏族譜》,自印本,1988年12月,頁58。
    袁嘉穀,《韻略易通‧跋》,收入《叢書集成續編》第七十四冊,臺北市:新文豐,1989年7月,臺一版,頁431-432。
    袁嘉穀,《袁嘉穀文集》第三冊,昆明市:雲南人民出版社,2001年12月。
    許家駿、韓淑芳整理,《鉛筆大王——吳梅羹自述》,北京市:中國文史出版社,1989年8月,頁145。
    連雅堂,<臺語整理之頭緒>,《臺灣民報》第288號,1929.11.24,頁8。
    連雅堂,<臺語整理之責任>,《臺灣民報》第289號,1929.12.1,頁8。
    陳懷澄,《沁園詩存》,收入臺灣先賢詩文集彙刊第四輯第六冊,臺北縣:龍文,2006年5月。
    黃洪炎編輯,《瀛海詩集》,臺北市:臺灣詩人明鑑刊行會,1940年12月,頁332-333。
    《對類二十卷》,收入《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子部二二五》,大陸外版,臺南縣:莊嚴文化,1995年9月。
    《臺灣青年》,東京:臺灣青年雜誌社,1920年7月創刊,至1922年2月(第四卷第二號),總計發行十九期,臺北市:東方文化書局複刊,1973年冬。
    廖漢臣,<新舊文學之爭——臺灣文壇一筆流水賬>,原載《臺北文物》三卷二期(1954.8)、三卷三期(1954.12),收入李南衡主編,《日據下臺灣新文學明集五:文獻資料選集》,臺北市:明潭,1979年3月,頁410-457。
    廖毓文(廖漢臣),<臺灣文字改革運動史略>,原載《臺北文物》三卷三期(1954.12)、四卷一期(1955.5),收入《文獻資料選集》頁458-496,此處引文見《文獻資料選集》,頁488。
    謝星樓撰,謝汝川輯,《省廬遺稿》,1954年。臺北縣:龍文重印出版,1992年6月。
    《縹緗對類大全二十卷》,收入《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子部一九六 / 一九七》,大陸外版,臺南縣:莊嚴文化,1995年9月。
    《寶慶府志》,清道光二十九年修,民國二十三年重印本,台北市:成文影印本,1975年。

    二、近人研究
    (一)專書
    王泰升,《臺灣法律史的建立》,臺北市:作者發行,三民總經銷,1997年9月。
    王泰升,《臺灣日治時期的法律改革》,臺北市:聯經,1999年4月。
    王泰升,《臺灣法律史概論》,臺北市:元照,2001年。
    王泰升、薛化元、黃世杰編著,《追尋臺灣法律的足跡——事件百選與法律史研究》,臺北市:五南,2006年7月。
    李漁叔編撰,《詩詞學講義.詩之部》,臺北市:中華函授學校,2002年。
    周婉窈,《日據時代的臺灣議會設置請願運動》,臺北市:自立報系出版部,1989年10月。
    洪敏麟,《臺灣地名沿革》,臺中市:臺灣省政府新聞處,1985年12月再版。
    施懿琳,《從沈光文到賴和:臺灣古典文學的發展與特色》,高雄市:春暉,2000年6月。
    徐梓,《蒙學讀物的歷史透視》,漢口市:湖北教育出版社,1996年10月。
    唐德塹編著,《善化鎮鄉土誌》,臺南市:三和,1982年9月。
    《彰化縣志稿‧卷十人物志》,彰化縣:彰化文獻委員會,1961年3月。
    《鹿港鎮志‧人物篇》,彰化縣鹿港鎮:鹿港鎮誌纂修委員會,2000年6月。
    翁聖峯,《日據時期臺灣新舊文學論爭新探》,臺北市:五南,2007年1月。
    陳孔立,《清代臺灣移民社會研究》,北京:九州,2006年7月。
    陳其南,《臺灣的傳統中國社會》,臺北市:允晨,2006年10月。
    陳芳明,《左翼臺灣——殖民地文學運動史論》,臺北市:麥田,1998年10月。
    許俊雅,《臺灣寫實詩作之抗日精神研究——1895-1945年之古典詩歌》,臺北市:國立編譯館,1997年4月。
    陳逸雄編,《陳虛谷選集》,臺北市:鴻蒙文學,1985年10月。
    黃洪炎編輯,《瀛海詩集》,臺北市:臺灣詩人明鑑刊行會,1940年12月。
    黃美娥,《重層現代性鏡像:日治時代臺灣傳統文人的文化視域與文學想像》,臺北市:麥田,2009年3月初版三刷。
    楊永智,《明清時期臺南出版史》,臺北市:臺灣學生,2007年11月。
    楊肇嘉,《楊肇嘉回憶錄》(二),臺北市:三民書局,1970年7月三版。
    葉石濤,《臺灣文學史綱》,高雄市:春暉,2003年10月再版。
    葉榮鐘,《日據下臺灣政治社會運動史》,臺中市:晨星,2000年8月。
    臧汀生,《臺語書面化研究》,臺北市:前衛,1996年4月。
    賴子清等纂修,《嘉義縣志‧卷首》,1963年2月志稿,1977年3月修正。
    盧嘉興,《臺灣古典文學作家論集》(上)(中)(下),臺南市:南市藝術中心,2000年11月。

    (二)單篇論文
    毛文芳,<情慾、瑣屑與詼諧——《三六九小報》的書寫視界>,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46期,2004年12月,頁159-222。
    王泰升,<日治時期臺灣人法意識的轉型——臺灣法與日本法的相互融合>,《月旦法學雜誌》第165期,2009年2月,頁115-136。
    王曉波,<初版編序——敢將此心向日月>,刊於臺灣史研究會編,《王敏川選集》,臺北市:海峽學術,2002年3月,頁10-11。
    江燦騰,<日據時代臺灣反佛教色情文學的創作——以《鳴鼓集》的各集作品為中心>,《當代》第149期,2000年1月1日,頁96-109。
    江燦騰,<近代臺灣儒釋知識社群衝突下的反佛教色情文學之創作>,《臺灣近代佛教的變革與反思》,臺北市:東大,2003年10月,頁119-158。
    向麗頻,<《三六九小報‧花叢小記》所呈現的臺灣藝旦風情>,《中國文化月刊》第261期,2001年12月,頁48-76。
    江寶釵,<日治時期臺灣藝旦養成教育之書寫研究——以「三六九小報花系列」為觀察場域>,《中正大學中文學術年刊》第六期,2004年12月,頁29-63。
    吳子宏,《省廬遺稿˙序》,1954年。臺北縣:龍文重印出版,1992年6月。
    呂興昌,<論鄭坤五的「臺灣國風」>一文,收於胡萬川主編,《臺灣民間文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新竹:清華大學,1998年6月,頁291-301。
    李世偉,<振筆權、揚儒教——日據時代彰化「崇文社」的結社與活動>,收入《臺灣的宗教與文化》,臺北縣:博揚文化,1999年11月,頁279-305。
    李獻章撰,林若嘉譯,<臺灣鄉土話文運動>,《臺灣文藝》,102期,1986年9月,頁150-161。
    林弘勳,<日治時期臺灣煙花史話>,《思與言》第33卷第3期,1995年9月,頁77-128。
    邱奕松,<清代之臺灣教育與嘉義文教>,《嘉義文獻》第十二期,1981年7月,頁7-28。
    姚政志,<「三六九小報」中的臺灣藝妲(1930-1935)>,《政大史粹》,第7期,2004年12月,頁37-90。
    柳書琴,<通俗作為一種位置:《三六九小報》與1930年代臺灣的讀書市場>,《中外文學》第33卷第7期,2004年12月,頁19-55。
    柳書琴,<殖民都會平民公共領域與通俗文藝島內消費:以《風月報》為中心>,發表於香港中文大學中國語言及文學系主辦,「歷史與記憶:中國現代文學國際研討會」,2007年1月4-6日,頁1-25。
    柳書琴,<《風月報》到底是誰的所有?:書房、漢文讀者階層與女性識字者>,收於邱貴芬、柳書琴編,《臺灣文學與跨文化流動:東亞現代中文文學國際學報》第三期臺灣號,臺北市:行政院文建會,2007年,頁135-158。
    柳書琴,<傳統文人及其衍生世代:臺灣漢文通俗文藝的發展與延異(1930-1941)>,《臺灣史研究》第十四卷第二期,2007年6月,頁41-88。
    洪敏麟,<臺灣地名之多樣性與稀有地名之探討>,《臺灣地名研究成果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南投市:臺灣文獻館,2008年12月,頁1-9。
    施懿琳,<民歌採集史上的一頁補白——蕭永東在《三六九小報》的民歌仿作及其價值>,中興大學中文系編,《第三屆通俗文學與雅正文學全國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001年10月,頁141-166。
    施懿琳,<日治時期臺灣左翼知識份子與漢詩書寫——以王敏川為分析對象>,《國文學誌》第八期,彰化師範大學國文系,2004年6月,頁1-34。
    翁聖峯,<《鳴鼓集》反佛教破戒文學的創作與儒釋知識社群的衝突>,《臺灣文學學報》第九期,2006年12月,頁83-104。
    莊永明,<更留痴態在,書卷當良儔——王敏川傳略>,刊於臺灣史研究會編,《王敏川選集》,臺北市:海峽學術,2002年3月,頁16-17。
    郭怡君,<『風月報』通俗性之呈現>,河原功監修,郭怡君、楊永彬編著,《風月˙風月報˙南方˙南方詩集 ―― 總目錄˙專論˙著者索引》,臺北市:南天,2001年6月,頁151-173。
    黃哲永,<清代臺灣傳統文學作家「童蒙教育」的養成教材>,《明清時期的臺灣傳統文學論文集》,臺北市:文津,2002年10月,頁34-72。
    黃美娥,<日治時期臺灣詩社林立的社會考察>,《臺灣風物》47卷3期,1997年9月,頁43-88。
    黃絲才、紀興,<蘭茂年譜>,《雲南中醫學院學報》第24卷第1期,2001年3月,頁44-45。
    黃典權,《後蘇龕合集˙弁言》,臺灣文獻叢刊第二一五種,臺北市: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5年11月;臺灣省文獻會重新勘印為臺灣歷史文獻叢刊,1993年9月。
    黃得時,<臺灣新文學運動概觀>,《臺北文物》第三卷第二期,1954年8月,收入《文獻資料選集》頁269-324。
    黃麗娟,<《鳴鼓集》及中教事件再考察>,《臺灣史料研究》第22號,2004年2月,頁2-29。
    楊永彬,<從『風月』到『南方』―― 論析一份戰爭期的中文文藝雜誌>,    河原功監修,郭怡君、楊永彬編著,《風月˙風月報˙南方˙南方詩集 ―― 總目錄˙專論˙著者索引》,臺北市:南天,2001年6月,頁68-150。
    鄒宗德,<車萬育與《聲律啟蒙》>,《歷史月刊》139期,1999年8月,頁111-113。
    鄭吳富,<普及文化,功利導向:清領至日治初期的臺灣教育>,《臺灣教育四百年》,臺北市:經典雜誌,2006年5月,頁46-61。
    謝松山,<犬羊禍>,《文學界》1983年春季號,頁210-214。
    羅江文、趙錦華,<《聲律發蒙》版本考辨>,《雲南農業大學學報》第3卷第4期,2009年8月,頁103-107。

    (三)學位論文
    王文顏,《臺灣詩社之研究》,政大中文所碩士論文,1979年。
    江昆峰,《<三六九小報>之研究》,銘傳大學應用語文所碩士論文,2004年7月。
    向麗頻,《施士洁及其文學研究》,東海大學中文系博士論文,2007年7月。
    李筱涵,《陳懷澄及其文學作品研究》,中興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2010年6月。
    宋健行,《我國傳統啟蒙教材研究——以臺灣地區為觀察重心》,國立花蓮師範學院民間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年5月。
    柯喬文,《<三六九小報>古典小說研究》,南華大學文學所碩士論文,2003年6月。
    張丹,《明清時期屬對教學研究——以<聲律啟蒙>為例》,吉林大學文學院碩士論文,2007年4月。
    張克梅,《論蘭茂在雲南歷史文化中的地位及影響》,雲南師範大學歷史與行政學院碩士論文,2006年6月。
    陳思宇,《<三六九小報‧新聲律啟蒙>人文現象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灣文化及語言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1年2月。
    黃佳雯,《謝星樓生平及其文學研究》,成功大學台文所碩士論文,2007年7月。
    曾婉君,《<三六九小報>通俗小說中的女性形象——文學敘事與文化視域的探討》,政大中文系國文教學碩士論文,2007年6月。
    曾蕙雯,《清代臺灣啟蒙教育研究(1684-1895)》,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2000年6月。
    蔡佩君,《想像大眾讀者:<風月報>、<南方>中的白話小說與大眾文化建構》,私立靜宜大學中文系碩士論文,2006年。
    蔡蓉芝,《從臺華諺語看語言與文化》,臺師大華語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年7月。
    蘇秀玲,《日治時期崇文社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國文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年1月。

    (四)網路資料與工具書
    教育部異體字字典http://dict.variants.moe.edu.tw/,最後讀取日期2011.6.16。
    蘭茂文化網/蘭茂簡介http://www.smlm.gov.cn/lmwh/index_lm.htm,最後讀取日期2011.5.14。
    吳密察監修,《臺灣史小事典》,臺北市:遠流,2006年9月四版二刷。
    許雪姬總策畫,《臺灣歷史辭典》,臺北市:文建會,2004年5月。
    教育部國語推行委員會編,《臺灣閩南語羅馬字拼音方案使用手冊》,臺北市:教育部,2007年7月初版二刷。
    陳垣,《二十史朔閏表》,北京市:中華書局,1962年7月新一版,1999年7月重印。
    陳修主編,《臺灣話大詞典:閩南話漳泉二腔系部分》,臺北市:遠流,1991年11月。
    陳憲國、邱文錫編註,《實用臺灣諺語典》,臺北縣:樟樹,1999年初版,2004年10月再版。
    國語日報出版中心主編,《新編國語日報辭典》,臺北市:國語日報,2010年10月,修訂版第24刷。
    《臺灣歷史人物小傳:明清暨日據時期》,臺北市:國家圖書館,2006年12月修訂一版。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