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林旃瑋
論文名稱: 「V有」與「有V」的歷時演變研究
指導教授: 王錦慧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國文學系
Department of Chinese
論文出版年: 2012
畢業學年度: 100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24
中文關鍵詞: V有有V語法化詞彙化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218下載:17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文以「有」字為研究對象,從歷時的角度探討「V有」與「有V」的發展歷程。綜觀「V有」、「有V」中「有」的演變途徑,「有」在空間存在的背景下,語義來源由存在義向領有義發展,「有」進入「V有」句式後,經詞彙化過程由連動短語發展為連動式複合詞,經語法化過程由動詞虛化為完成體助詞;而「有」進入「有V」句式後,經詞彙化過程由述賓短語發展為述賓式複合詞,經語法化過程由動詞逐漸虛化為完成體助詞。
    誘發「V有」、「有V」中「有」語法化的可能原因為:語言的演進是漸變的,在「V有」、「有V」的形式下,「有」和V因為結構緊鄰,兩者互相影響,共同作用,「有」受V制約而語義發生變化,動詞性也因而減弱,產生語法化現象。當V為延續性動詞和終結性動詞時,「有」表示動作或事件已經發生、完成,當V為靜態情狀動詞時,「有」表示狀態的實現。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1 第二節 語料分期與來源.................2 第三節 文獻探討......................4 第四節 研究方法與步驟................12 第二章 「有」的動詞用法................15 第一節 背景研究.....................15 第二節 存在義和領有義的界定...........24 第三節 上古漢語存在義和領有義的關係....26 第三章 「V有」的歷時演變探討............32 第一節 背景研究.....................32 第二節 上古漢語的「V有」.............38 第三節 中古漢語的「V有」.............39 第四節 近代漢語的「V有」.............41 第五節 現代漢語方言和明清閩南戲曲的「V有」..........45 第六節 現代漢語的「V有」.............50 第四章 「有V」的歷時演變探討............56 第一節 背景研究..................... 56 第二節 上古漢語的「有V」..............67 第三節 中古漢語的「有V」..............72 第四節 近代漢語的「有V」..............76 第五節 現代漢語方言和明清閩南戲曲的「有V」..........85 第六節 現代漢語的「有V」..............91 第五章 結論.......................................103 第一節 「V有」與「有V」的發展途徑..................103 第二節 誘使「V有」與「有V」中「有」語法化的原因......105 第三節 現代漢語方言「V有」與「有V」的現象............110 第四節 現代漢語「V有」與「有V」的現象................111 參考文獻.................................113 一、徵引文獻...........................113 二、語料電子文獻.......................117

    一、徵引文獻
    (日)太田辰夫著,蔣紹愚、徐昌華譯,1958/2003,《中國語歷史文法》,北
    京:京大學出版社。
    (日)志村良治著,江藍生、白維國譯,1995,《中國中世語法史研究》,北
    京:中華書局。
    (日)大西克也,2010,〈從「領有」到「空間存在」---上古漢語「有」字句
    的發展過程〉,第七屆國際古漢語語法研討會。
    (美)羅杰瑞(Jerry Norman)著,張惠英譯,1988,《漢語概說》,北京:
    語文出版社出版。
    丁聲樹,1961,《現代漢語語法講話》,北京:商務印書館。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硏究所詞典編輯室編著,1990,《現代漢語詞典》,香
    港:商務印書館。
    王力,1958/2004,《漢語史稿》,北京:中華書局。
    王力,1989,《漢語語法史》,北京:商務印書館。
    王文科,1986,《教育研究法》,台北:五南。
    王玉民,1994,《社會科學研究方法原理》,台北:洪葉文化。
    王同億主編,1992,《現代漢語大詞典》,海口市 : 海南出版社出版。
    王建軍,2003,《漢語存在句的歷時研究》,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
    史有為,1984,〈關於「動+有」〉,《語言學論叢13輯》,北京:商務印
      書館。
    石毓智,2000,〈新興問句「有沒有+VP」產生的根據〉,《語法的認知語
      義基礎》,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
    石毓智,2000,《語法的認知語義基礎》,南昌:江西教育出版。
    石毓智,2004,〈漢語的領有動詞與完成體的表達〉,《語言研究》2。
    石毓智,2006,《語法化的動因與機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朱德熙,1982,《語法講義》,北京:商務印書館。
    朱德熙,1985,《語法問答》,北京:商務印書館。
    朱德熙,1990,〈現代書面漢語裡的虛化動詞和名動詞〉,《語法叢稿》,上
      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伍文英,2004,《「有+VP」格式研究》,碩士論文,湖南:師範大學。
    何九盈,1932,〈語法學〉,《中國現代語言學史》,北京:商務印書館,
    2008年修訂。
    吳福祥,1996,《敦煌變文語法研究》,長沙市:岳麓書社出版發行。
    吳福祥,2005,〈漢語語法化演變的幾個類型學特徵〉,《中國語文》6。
    呂叔湘,1942,《中國文法要略》,北京:商務印書館。
    呂叔湘,1980,《現代漢語八百詞》,北京:商務印書館。
    呂叔湘,1982,《語文常談》,香港:三聯書店。
    宋金蘭,1994,〈「有」字句新探——「有」的體助詞用法〉,《青海師專學
      報》2。
    李如龍,1986,〈閩南語的「有」和「無」〉,《閩南方言語法研究》,福
    建:福建人民出版社 2007。
    李佐丰,2003,《上古漢語語法研究》,北京:北京廣播學院出版社。
    李佐丰,2004,《古代漢語語法學》,北京:商務印書館。
    李崇興,1992,〈處所詞發展歷史的初步考察〉,《近代漢語研究》,北京:
      商務印書館。
    李訥、石毓智,1997,〈論漢語體標記誕生的機制〉,《中國語文》2。
    李榮主編,2002,《現代漢語方言大詞典》,南京市:江蘇教育出版社。
    汪化雲、陳金仙,2004,〈也說「有+VP」句〉,《貴州教育學院學報》1。
    汪大明,2002,〈「有(無)+VP」結構補議〉,《樂山師範學院學報》5。
    邢福義,1990,「有沒有VP」疑問句式〉,《華中師範大學學報》(哲社版)
    1。
    林旃瑋,2010,〈「V有」的歷時演變研究〉,第六屆辭章章法學學術研討
    會。
    姚振武,1994,〈關於自指和轉指〉,《古漢語研究》3。
    施其生,1996,〈論「有」字句〉,《語言研究》1。
    胡適,1979,〈國語文法概論〉,《胡適文存》,台北:遠東出版社。
    孫宏林,1996,〈由「V+有」構成的存在句〉,《世界漢語教學》2。
    孫錫信,1992,《〈老乞大〉、〈朴通事〉中的一些語法現象》,《近代漢語
      研究》,胡竹安等編,北京:商務印書館。
    高再蘭,2003,〈「有VP」的語義考察〉,《淮北師範學院學報》(哲學社
      會科學版)4。
    張文國、張文強,1996,〈論先秦漢語的「有(無)+VP」結構〉,《廣西
      大學學報》 (哲學社會科學版) 3。
    曹逢甫,1996,〈台灣閩南語時貌語「有」「∅」和「啊」〉,《語言學門專
      題計畫硏究成果發表會論文集》,鄭秋豫、何大安編輯,台北市︰中研
    院。
    曹逢甫、鄭縈,1994,〈談閩南語「有」的五種用法及其間的關係〉,《中
      國語文研究》11。
    許寶華、宮田一郎主编,1999,《漢語方言大詞典》,北京市:中華書局出
    版:新華書店北京發行。
    陳平,1988,〈論現代漢語時間系統的三元結構〉,《中國語文》6。
    陳前瑞、王繼紅,2011,〈南方方言「有」字句的多功能性分析〉,《語法化
      與語法研究(五)》,北京:商務印書館。
    黃伯榮主編,1996,《漢語方言語法類編》,靑島市:靑島出版社。
    楊伯峻,1981,《春秋左傳注》,北京:中華書局。
    楊伯峻、何樂士,1992,《古漢語語法及其發展》,北京:語文出版社。
    楊樹達,1984,《高等國文法》,北京:商務印書館。
    董秀芳,2002,《詞彙化:漢語雙音詞的衍生和發展》,成都:四川民族出版
      社。
    董秀芳,2004,〈現代漢語中的助動詞「有沒有」〉,《語言教學與研究》
    2。
    詹開第,1981,〈有字句〉,《中國語文》1。
    趙元任,1979,《漢語口語語法》,北京:商務印書館。
    劉月華、潘文娛、故韡,1996/2001,《實用現代漢語語法》,臺北:師大書
    苑發行。
    劉利,1997,〈古漢語「有VP」結構中「有」的表體功能〉,《徐州師範大
      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
    劉堅、曹廣順、吳福祥,1995,〈論誘發漢語詞彙語法化的若干因素〉,《中
      國語文》5。
    蔣紹愚,2005,《近代漢語研究概要》,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蔣紹愚,曹廣順,2005,《近代漢語語法史研究綜述》,北京:商務印書館。
    蔡維天,2002,〈臺灣國語和方言中的「有」--談語法學中的社會因緣與歷
    史意識〉,《清華學報》2。
    鄭良偉,1997a,《台華語的接觸與同義語的互動》,台北:遠流出版社。
    鄭良偉,1997b,《台語、華語的結構及動向》,台北:遠流出版社。
    鄭縈,2004,〈漢語「有」的語法化〉,《語文學報》11。
    鄭縈,2005,〈台灣客語「有」的語法特點與語法化〉,《台灣語言與語文教
    育》6。
    鄭懿德,1985,〈福州方言的「有」字句〉,《方言》4。
    鄧守信,1985,〈漢語動詞的時間結構〉,《語言教學與研究》 4。
    龍彼得,1992,《明刊閩南戲曲絃管選本三種》,台灣:南天書局。
    儲澤祥、劉精盛、龍國富、田輝、葉桂郴、鄭賢章,1997,〈漢語存在句的歷
      時性考察〉,《古漢語研究》4。
    戴久永,1979,〈現代統計學的發展〉,《數學傳播》3。
    戴浩一,1988,〈時間順序和漢語的語序〉,《當代語言學》 1。
    戴耀晶,1997,《現代漢語時體系統研究》,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
    魏文真,1995,《國語的有字句》,碩士論文,新竹:國立清華大學語言學
    系。
    魏培泉,2000,〈東漢魏晉南北朝在語法史上的地位〉,《漢學研究》第十八
      卷特刊。
    羅竹風,2001,《漢語大詞典》上海市 : 漢語大詞典出版社。
    Comrie, B. 1976 Aspect. Cambridge ; New York :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Cheng,Robert L(鄭良偉) 1979 Taiwanese U and Mandarin You.
    Proceeding of the 1979 Asian and Pacific Conference on
    Linguistics and Language Teaching.
    Hopper, P. J. & Traugott, E. C. 1993 Grammaticalization.
    Cambridge ; New York :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Langacker, Ronald W. 1991 Foundations of cognitive grammar.
    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Payne, Thomas E. 1997 Describing Morphosyntax: A Guide for
    FieldLinguists.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Smith,Carlota S. 1991 The parameter of aspect .Studies in
    Linguistics and Philosophy. Vol. 43. Dordrecht: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s.
    Z.Vendler 1957 Verbs and Times. Linguistics in Philosophy.
    Ithaca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1967.
    二、語料電子文獻
    現代漢語平衡語料庫,中央研究院語言所
    http://dbo.sinica.edu.tw/SinicaCorpus/。
    漢籍電子文獻資料庫,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http://140.109.138.249/ihp/hanji.htm。
    北京大學漢語語言學研究中心語料庫 CCL
    http://ccl.pku.edu.cn:8080/ccl_corpus/index.jsp?dir=xiandai。
    【新詩改罷自長吟】全唐詩檢索系統,元智大學中語系羅鳳珠主持、清華大學資工所張智星、大葉大學許介彥共同主持,國科會數位典藏國家型科技計畫:
    95 年度數位典藏創意學習計畫:【新詩改罷自長吟—唐詩吟唱虛擬實境教學
    環境建置計畫】,計畫編號:NSC95-2422-H-155-001
    http://cls.hs.yzu.edu.tw/tang/Database/index.html。
    聯合知識庫,聯合報
    http://udndata.com/。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http://dict.revised.moe.edu.tw/。
    漢典網
    http://www.zdic.net/。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