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uthor: |
羅容璧 Lo Jung Pi |
---|---|
Thesis Title: |
高中生人際互動與求助需求之研究:以桃園地區國立高中生為例 A study of relationships between interpersonal and help-seeking needs of senior high school student-- A sample of students from public senior high schools located in Taoyuan County, Taiwan |
Advisor: |
蔡順良
Tsai, Shung-Liang |
Degree: |
碩士 Master |
Department: |
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 Department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and Counseling |
Thesis Publication Year: | 2007 |
Academic Year: | 95 |
Language: | 中文 |
Number of pages: | 124 |
Keywords (in Chinese): | 人際互動需求 、求助需求 、高中生 、性別 、分班方式 、出生序 、父母社經地位 、家庭人口數 |
Keywords (in English): | interpersonal help-seeking needs, high school student, gender, class classified, birth order, social economic status, family size |
Thesis Type: | Academic thesis/ dissertation |
Reference times: | Clicks: 296 Downloads: 92 |
Share: |
School Collection Retrieve National Library Collection Retrieve Error Report |
本研究旨在探討高中生個人背景因素、家庭背景因素與父母、老師及同儕等人際互動與求助需求之關係,並根據研究結果歸納結論、研擬建議,以供青少年輔導、親職教育及未來研究者的參考。本研究以就讀於桃園地區五所國立高中二年級學生共計799名為研究對象,使用研究者自行編製的「高中生人際互動與求助需求量表」為研究工具進行調查研究,所得結果使用獨立樣本t檢定、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積差相關分析等統計方法進行資料分析處理。研究結果發現:
(一)高中女生在與「父親、母親、老師、同性同儕」的互動需求上,顯著高於
男生;在與「異性同儕」的互動需求方面,無性別差異。
(二)不管是任何出生序(老大、中間子女、老么)或獨生子女,其與「同性同
儕」互動的需求在所有人際的需求中都是最高的;而在與「父親、母親互
動」的需求上,老大較老么為高。
(三)「男女合班」的同學與「老師互動」的需求會高於「男女分班」的同學。
(四)高中生的人際互動需求,並不因與父母的居住狀況、父母社經地位及家庭
人口數的不同而有所影響。
(五)男女高中生在與「父親」發生衝突時,最想求助的對象都是母親。而高中
女生在與「父親」發生衝突時,向人求助的需求會高於男生。
(六)高中男生在與「母親」發生衝突時,以向「兄弟姊妹」求助的需求程度最
高;高中女生在與「母親」發生衝突時,則以向「同性同儕」求助的需求
最高。
(七)高中男女生在課業上有困難時,皆以向同性同儕、異性同儕、老師的求助
為主。
(八)高中男生在心情不好時,向「異性同儕」的求助需求高於女生,而心
情不好時高中女生仍傾向於選擇「同性同儕」為求助對象。
(九)高中生遇有情感困擾時,女生的求助需求大致上是高於男生;但是女生向
母親求助的意願卻又不如男生。
最後根據研究結果,提出建議,以作為父母、教師、輔導工作者及未來研究工作者及未來相關的研究參考。
The aims of this study were to investigate how the variables of individual background and family background of high school students would affect their interpersonal and help-seeking needs with parent, teachers, and peer of it and opposite gender. A sample of 799 se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of grade 2 come from five public senior high schools located in Taoyuan county, Taiwan was used to conduct this study.
The questionnaire of interpersonal and help-seeking needs scale for high school students which developed by the author of this study was used for data collection. The data analysis methods including t-test , one-way ANOVA and Spearman product-moment correlation via SPSS 11.5. It was proved that this scale was credited with good reliability and validity. Thus the following conclusions would be drawn:
1.The interpersonal needs in terms of farther, mother, teacher and peer of it for female high school students a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what male high school students did. And very high interpersonal needs in term of peer of opposite gender make no difference between male and female high school students.
2.The highest interpersonal need was on peer of its gender for high school students no matter who is the only-child or any birth order child in family;The interpersonal needs on parent for eldest child in family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e youngest one in family.
3.The need of interaction with teachers for students of hybrid gender class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students of single gender class.
4.The factors of marriage status of parent, parent’s social economic status and the family size would not affect the interpersonal needs of high school students.
5.When high school students conflict with farther the preference to seek help were mother, brother & sister or peer of its gender; female high school students had higher willing to seek help than what male students did.
6.When conflict with mother, the preference to seek help for male high school students were brother & sister or peer of its gender; the preference for female high school students were peer of its gender or brother & sister.
7.When high school students had learning problems in school, they would seek help from peer of its gender, peer of opposite gender and then teachers in the school.
8.When high school students were in blue mood, male students had higher willing of seeking help from peer of opposite gender than what female students did.
9.When get into problem of affection, basically female high school students need more help-seeking than male students did but it’s contrary on seeking help from mother.
一、 中文部分
王如芬(民93)。大學生知覺之父母婚姻關係、親子關係與愛情關係中衝突因應
方式之研究。 台中師範學院諮商與教育心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石培欣(民 89)。國民中學學生家庭環境、同儕關係與學業成就之相關研究。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李昱德(民92)。國小學童依附關係傾向與人際行為之相關研究。 國立台北師
範學院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柏英(民74)。大學生之求助態度與求助行為及其相關研究。 國立台灣大學
心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幸玲(民93)。高雄市高職學生自尊身體意象及性行為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
生活應用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佩怡(民88)。人際關係理論。 測驗與輔導,152期,3152-3170頁。
李敏英(民92)。高職學生行為困擾問題與因應對策之研究。 國立台灣師範大
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
李珮瑄(民94)。國中生同儕互動心理需求及其與人際互動相關研究。 國立台
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靜怡(民94)。國中生的師生關係、同儕關係與其快樂來源、快樂程度之相關
研究。台中師範學院諮商與教育心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慧娟(民92)。國中學生社會比較與同儕關係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教育
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永裕(民85)。單親兒童之親子關係、行為困擾及學習適應之研究。國立台北
師範學院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弘儀(民95)。高中職生知覺父母婚姻關係與異性關係品質、衝突處理方式之
相關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英章、吳武典 (民69)。誰幫助我?青少年求助與助人行為初步探討。張老
師月刊,6卷,6期,345-360頁。
吳昭儀(民93)。大學生的共依附與愛情態度之相關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
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 珍(民82)。大學生對不同性別、不同問題類型受輔者的態度研究。國立彰
化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志祥(民86)。影響高中生心理求助過程的決定因素。 國立政治大學心理學
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美琦(民92)。國中學生父母管教策略、社會能力及同儕關係之研究。國立彰
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怡禎(民93)。國中聽障生自我概念、家庭氣氛與其人際關係之研究。國立嘉
義大學教育學院家庭教育研究所。
林世欣(民89)。國中生自我概念與同儕關係之相關顏色。屏東師範學院教育心
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幸台(民68)。大學生求助態度之研究。 輔導學報,2期,155-171頁。
林幸足(民86)。諮商中當事人自尊改變歷程之分析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
導研究所博士論文。
林家興(民91)。中等輔導教師與專業輔導人員工作內容的時間分析。 國立台
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教育心理學報,33卷,2期,23-40頁。
林淑華(民91)。國小學童情緒管理與專業輔導人員工作內容的時間分析。屏東
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清山(民67)。教學情境的社會互動分析。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教育
研究所主編,教育學研究。 台北,偉文。
何金樺(民 92)。治療取向的班及藝術活動對國小學同情緒經驗、同儕關係與
師生關係之輔導效果。屏東師範學院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碩士論文。
姚培鈴(民94) 。國民小學教師班及經營策略之研究。國立台中師範學院國民
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徐君怡(民90)。不同依附關係之國小六年級學童友誼概念之研究。國立台灣師
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
孫敏之(民74)。教師期望與師生交互作用:一個國小教室的觀察。 國立台灣
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
孫淑琴(民89)。學童依附關係、內在運作模式和同儕衝突處理策略之相關研
究。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
涂秀文(民88)。國民中學學生人格特質、人際關係與快樂之相關研究。國立高
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時容華(民85)。社會心理學。台北:東華。
郭國禎(民75)。我國大專學生求助需欲與求助態度之調查研究。 國立台灣教
育學報,9期,165-203頁。
張春興(民78)。張氏心理學辭典。台北:東華。
張英熙(民86)。男性特質與男性求助。 輔導季刊,33(4),12-18。
陳玉芳(民95)。青少年憂鬱概念、憂鬱程度與求助態度之相關研究。國立台灣
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李綢(民72)。國小兒童自我概念發展之研究。 中國測驗學會測驗年刊,
30,93-100。
陳姿廷(民92)。國中學生父母教養方式、完美主義與學業延宕之關係研究。國
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奎熹(民89)。教育社會學。 台北:師大書苑。
陳淑娟(民88)。國中生行為困擾、求助態度與求助偏好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
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雅雯(民92)。中部地區國小高年級學童自我概念、學習動機與學業成就關係
之研究。 台中師範學院諮商與教育心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許錦雲(民81)。慈繩愛索—談孩子利他精神的培養。 社教資料雜誌,168,1
0-14。
黃玉珍(民91)。高市國中學生人格依附類型生活適應與師生關係之研究。 國
立高雄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鈺程(民93)。中部地區國民小學高年級學生情緒管理與人際關係研究。台中
師範學院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德祥(民83)。青少年發展與輔導。 台北市: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
黃盛蘭(民87)。高中生行為困擾問題與求助態度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
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溫麗雲(民93)。師生互動中的性別差異—一所國小一年級生活課程教室觀察。
國立台東師範學院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莊雅燕(民88)。高雄縣是高中職導師輔導諮詢滿意度及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
高雄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
賀孝銘(民78)。中部地區高中生的困擾問題與求助態度。 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曾端真(民80)。婚姻與家族治療。 台北:天馬。
曾端真、曾玲珉譯(民85)。人際關係與溝通。 台北市:揚智文化。
張芝鳳(民88)。青少年與父母以及同儕間的依附關係對其自我價值之影響。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秋蘭(民89)。青少年依附關係、自我尊重與身心健康之相關研究。 國立台
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鳳慈(民94)。藝術治療取向團體對高中生親子關係之影響。 國立彰化師範
大學輔導與諮商學系輔導活動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
楊錦登(民89)。人際關係相關理論之探討。 學生輔導,69,104-113。
郭生玉(民79)。教師期望與教師行為級學生學習型為關係之分析。教育心理學
報,13,133-152頁。
程小蘋、陳珍德(民90)。大學生求助心態之分析研究。 彰化師大輔導學報,
22期,49-88頁。
程玲玲(民67) 。台灣大學生的心理求助歷程之探討。 中華心理衛生學刊,
3(1),125-138頁。
董華欣(民82)。影響大學生尋求專業心理輔導意願之因素探討。國立政治大學
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鄭宇彣(民93)。與父母分離—個體化、貴人經驗與國中生的人我知覺、人際困
擾模式之關係研究。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
鄭秋紅 (民82)。單親家庭國中生親子互動關係、自我尊重、社會支持與寂寞
感之研究。 中國文化大學家政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蔡永新(民88)。大學男生性別角色衝突與求助態度之相關研究。國立彰化師範
大學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
蔡秀玲(民86)。大學男女生依附關係、個體化及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國立台
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
蔡素玲(民86)。青少年依附品質,社會支持與自殺傾向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
大學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
蔡淑玲(民91)。青少年的親子關係與共依附特質之相關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
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
蕭雅云(民92)。高中生生涯成熟與幸福感之相關研究—以高雄地區為例。國立
高雄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研究所碩士論文。
簡茂發、蔡敏光(民75)。高中生行為適應問題之研究。 中國測驗學會測驗年
刊,33輯,81-93頁。
戴淑梅(民94)。國中生的性別、同儕關係、人際壓力因應策略與生活適應之關
係。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
顏裕峰(民82)。國中生的社會興趣與同儕人際關係之相關研究。國立彰化師範
大學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
羅聿廷(民91)。影響單親青少年疏離感與生活型態之相關性研究。 中國文化
大學兒童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
羅品欣(民93)。國小學童的家庭結構、親子互動關係、情緒智力與同儕互動關
係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
蘇建文(民68)。兒童及青少年基本情緒之發展。 教育心理學報,12, 99-
114頁。
蘇逸珊(民91)。大學生依附風格、情緒智力與人際關係之相關研究。 屏東師
範學院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
蘇曉憶(民94)。青少年親子關係、完美主義、自尊與其憂鬱傾向之相關研究。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研究所碩士論文。
劉永元(民77)。單親兒童與正常家庭兒童人際關係、行為困擾及自我概念之比
較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劉素琴(民95)。高中職學生人際困擾、求助態度與求助策略之相關研究。國立
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
謝品蘭(民82)。單親家庭親子關係與生活適應之分析研究—以離婚分居家庭為
例。 東吳大學社會研究所碩士論文。
二、 西文部分
Bowlby,J.(1969). Attachment and Loss Vol.I: Attachment.
London: Pelican Books.
Bowlby,J.(1973). Attachment and Loss Vol.II: Separation.
New York: Basic Books.
Bowlby,J.(1980). Attachment and Loss Vol.III: Loss. New
York: Basic Books.
Bowlby,J.(1988).A secure base: Parent-child attachment and
healthy human development. New York: Basic Book.
Burns,D.D.(1980). The perfectionist’s scrip for self-
defeat. Psychology Today, 11, 34-51.
Burndt,T.J.(1982). The feature and effects of friendship in
early adolescence. Child development, 53, 1447-1460.
Burndt,T.J.,Hawkins,J.A.,& Hoyle,S.G.(1986). Changes in
friendship during a school year: Effect on
children’s and adolescents’ impression of
friendship and sharing. Child Development, 57,1284-
1297.
Carney,C.G.,Savitz,C.J.&Weiskott,G.N.(1979) Students’
evaluations of a university counseling center and
their intentions to use its programs. Journal of
counseling Psychology, Vol 26,242-249.
Ellis,A.(1995). Rational-emotive therapy approaches to
overcoming resistance. In W.Dryden(Ed.), Rational
emotive behavior therapy. New York: SAGE.
Erikson, E.H.(1968). Identity:Youth and Crysis. New
York:Notton.
Esters, I.G., Cooker,P.G.,& Ittenbach, R.F.(1998). Effects
of unit of instruction on mental health on rural
adolescents’ conceptions of mental illness and
attitudes about seeking help. Adolescence,33
(130),469-476.
Fischer,A.&Turner,.J.L.(1970). Orientation to seeking
professional help: Development and Research utility
of an attitude scale. Journal of Consulting and
Clinical Psychology,35,79-90.
Flament, M.E.,Cohen, D.,Jeamment,P.&Ledoux,S.(2001).
Phenomenology, psychosocial correlates and treatment
seeking in depression and dysthymia of adolescence.
Journal of American Academy of Child and Adolescent
Psychiatry,40(9),1070-1078.
Form, A.L.(1953). Measurement of student’s attitudes
toward counseling services. Personnel and Guidance
Journal, 32,84-87.
Johnson,M.E.(1980) Influences of gender and sex role
orientation on help-seeking attitudes. Journal of
psychology: Interdisciplinary Applied, Vol 122(3),
237-241.
Sirey,J.A.,Bruce, M.L., Alexopoulos,G.S., Perlick,D.A.,
Raue,P. & Friedman et al.(2001). Perceived stigma as
a predictor of treatment discontinuation in young and
older outpatients with depression. American Journal
of Psychiatry,158, 497-481.
Snyder,J.F.,Hill,C.E. & Derksen, T.P.(1972). Why some
students do not use university counseling facilities.
Journal of Counseling Psychology, 19(4),263-268.
Tinsley,H.E., de St.Aubin, Therese,M.& Brown,M.T.
(1982).College students’ help-seeking preferences.
Journal of Counseling Psychology, Vol 29(5), 523-533.
Tinsley,H.E. & Benton,B.L.(1978). Expectancies and
preferences in counseling. Journal of College Student
Personnel, 19,537-5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