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詹敏佳 |
---|---|
論文名稱: |
《幽夢影》的詩性智慧與傳播接受 |
指導教授: | 潘麗珠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國文學系 Department of Chinese |
論文出版年: | 2011 |
畢業學年度: | 99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271 |
中文關鍵詞: | 幽夢影 、傳播與接受 、張潮 、評點 、詩性智慧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328 下載:22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清初張潮的《幽夢影》以其獨特的審美鑑賞與優美的清言句式,得到廣泛的接受與注目。作者張潮不僅喜愛讀書、著書,更喜好編書,具有刻書家、詩人、詞人、文人等多重的身分,著述眾多,其中以《幽夢影》最受人喜愛,呈顯張潮對美感生命的營造與詩性智慧的表現。由於交遊甚廣,因此張潮《幽夢影》的手稿一出,即獲得許多讀者友人的肯定與迴響,產生繽紛多樣的評語與互動。而《幽夢影》出版時,就將讀者評語參錯其中,一併付梓,形成評語多於原文成為一種創新的風格體例。
本論文寫作主旨在探析《幽夢影》的詩性智慧與其評點的傳播與接受,以詮解其語言文字的吸引力與至今仍傳播不息的文學價值。第一章說明研究動機與研究方向,在前人的研究上開展另一個方向;第二章說明《幽夢影》的時代背景與張潮的書寫道路,以呈顯張潮《幽夢影》的書寫的意識;第三章探討《幽夢影》的詩性智慧,分析其詩性語言的美感與智慧趣味的質感;第四章探討《幽夢影》的傳播與評點接受的特色,針對評點互動的特色分五類分析,呈現「心相知」的互動意識;第五章結論。《幽夢影》的評點互動與今日網路訊息的推文有相似之處,因此《幽夢影》至今仍有與時代互動的文學價值。
一、 研究文本──張潮輯撰(其中《幽夢影》含舊式本與新編本)
依出版順序排列(以臺灣地區為主):
〔清〕張潮:《昭代叢書˙別集》(世楷堂刊本一卷本,道光29年刊本,1849年)。
〔清〕張潮:《幽夢影》(仁和葛氏刊本,光緒5年,1879年)。
〔清〕張潮:《幽夢影》(羊城馮氏刊本,光緒10年,1884年)。
〔清〕張潮:《幽夢影》(上海國扶輪印社排印本,宣統3年,1911年)。
〔清〕張潮:《幽夢影》(國學萃編社排印本,宣統3年,1911年)。
〔清〕張潮:《幽夢影》(上海國扶輪印社排印本,民國4年,1915年)。
〔清〕張潮:《幽夢影》(南海黃氏刊本,民國5年,1916年。)
〔清〕張潮:《幽夢影》(上海:中央書店(初版),1935年)。
〔清〕張潮:《幽夢影》(臺北:西南書局,1973年)。
〔清〕張心齋著:《幽夢影》(臺北:西南書局三版,1975年)。
〔清〕張潮著:《幽夢影》(臺北:德華書局(再版),1976年。)
張潮撰,林語堂譯:《林語堂中英對照─幽夢影》(臺北:正中書局,1978年)。
張潮撰:《幽夢影評註》(臺北:慧炬文化,1980年)。
張潮撰:《新校本幽夢影》(臺北:漢京文化事業公司,1980年)。
張潮撰:《眉批新編幽夢影》(高雄:河畔出版,1980年)。
張潮撰:《幽夢影》(臺北:天龍書局(再版),1981年)。
張潮撰:《幽夢影》(臺北:武陵出版社(初版),1983年)。
張潮原著:《眉批新編幽夢影》(高雄:河畔出版,1989年)。
張潮原著,周慶華導讀:《幽夢影》(臺北:金楓(初版), 1990年)。
張潮著:《幽夢影》(臺北:文津出版(初版), 1991年)。
張心齋著,朱擷筠著:《幽夢影》(臺北:弘道文化出版(初版), 1991年)。
陳幸蕙:《人生溫柔論——我讀幽夢影》(臺北:漢藝色研文化,1991年)。
洪自誠編:《菜根譚與幽夢影》(臺中:王仁出版社,1992年)。
張潮著,方雪蓮注釋:《幽夢影、附幽夢續影》(臺南,漢風出版社,1992年)。
謝芷媞注:《幽夢影》(臺南,文國書局,1995年)。
張潮著,林政華評註:《幽夢影評註》(板橋,駱駝出版社,1997年)。
吳紹志編:《幽夢影、附續幽夢影》(臺南,祥一出版社,1997年)。
呂自揚眉批編注:《眉批新編幽夢影》(高雄,河畔出版社,1999年)。
張潮著,馮保善注譯:《新譯幽夢影》(臺北,三民書局,2002年)。
張潮原著:《白話注解幽夢影》(臺北,世一書局,2002年)。
張潮原著:《幽夢影解讀》(臺北,黃山書社出版(第1版),2002年)。
張潮原著,李安綱、趙曉鵬論述:《文學的心靈散步(四)幽夢影》(汐止,達觀出版(初版),2003年)。
高旖璐著:《張潮與《幽夢影》》(臺北,萬卷樓出版(初版),2004年)。
張心齋著,王名稱校:《新校本幽夢影》(臺北,頂淵出版(初版),2005年)。
陳勻編著:《尋幽訪夢逐影:幽夢影賞析三部曲》(臺中,耕書園文化,2005年)。
張潮作:《幽夢影》(臺北,柏室科技藝術出版(初版),2006年)。
張潮撰:《幽夢影》(臺北,新潮社出版(初版),2007年)。
張潮撰,許明福校注:《幽夢影》(臺北,雅典那書坊,2007年)。
張潮著,林語堂英譯:《林語堂中英對照─幽夢影》(臺北,正中書局(新版),2008年)。
張潮撰,陸本修譯注:《幽夢影譯注》(臺北,文津出版社,2009年)。
二、論述專書
依作者年代與姓氏筆劃排列:
〔明〕王陽明:《王陽明全集》〈下篇.靜心錄〉 (臺北:自立書局,1959年 )。
〔明〕袁宏道:《袁中郎全集》(臺北:偉文圖書公司,1976年)。
中國古典文學研究會主編:《文學與傳播的關係》(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1995年)。
王 瑾:《互文性》(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5年)。
王世德主編:《美學辭典》(臺北:木鐸出版社,1987年)。
王兆鵬、尚永亮主編:《文學傳播與接受論叢》(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
王更生:《中國文學講話》(臺北:三民出版社,1990年)。
王更生:《中國歷代文論選》下冊(臺北:木鐸,1981年4月再版)。
向 明:《走在詩國邊緣.後見之明》(臺北:爾雅出版社,2002年)。
朱光潛:《文藝心理學》(臺北:金楓出版社,1987年)。
朱光潛:《談美》(臺北:開明書局,1983年)。
朱光潛譯:《新科學》(上)(北京:商務印書館,1997年)。
朱棟霖、陳信元主編:《中國文學新思維》(嘉義:南華大學出版中心,2000年7月)。
余培林註譯:《新譯老子讀本》(臺北:三民書局,1990年)。
吳兆路:《中國性靈文學思想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1995年1月初版1刷)。
吳宏一編:《閒情逸趣——明清小品賞析》(臺北:長橋出版社,1956年2月)。
吳承學:《旨永神遙明小品》(廣州:汕頭大學出版社,1997年)。
吳靖國著:《詩性智慧與非理性哲學──對維柯《新科學》的教育學探究》(臺北:五南圖書,2004年10月)。
吳曉:《詩歌與人生──意象符號與感情空間》(臺北:書林出版社,1995年)。
李小萱選註:《山水幽情—小品文選》(臺北:時報文化,2000年)。
李澤厚:《美的歷程》(臺北:三民書局,1996年)。
李贄:《焚書》(臺北:河洛出版社,1974年)。
杜信孚:《明代版刻綜錄》(江蘇:廣陵古籍刻印出版,1983年)。
狄其驄、王汶成、凌晨光:《文藝學新論》(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1996年)。
周志文:《晚明學術與知識分子論叢》(臺北:大安出版社,1999年)。
宗白華:《美從何處尋》(臺北:元山出版社,1985年)。
林文琪譯:《傳播學導論》(臺北:韋伯文化,2004年)。
林語堂:《無所不談合集》(臺北:國立編輯館,1974年)。
林語堂:《讀書的藝術》(臺北:新潮社,2007年)。
竺家寧著:《語言風格與文學韻律》(臺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2005年)。
姚一葦:《美的範疇論》(臺北:開明書局,1982年)。
姚 斯:《接受美學與接受理論》(瀋陽:遼寧人民出版社,1987年)
柯慶明:《中國文學的美感》(臺北:麥田出版,2006年)。
胡經之、王岳川著:《文藝學美學方法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4年)。
凌濛初撰,徐文助校注,繆天華校閱:《二刻拍案驚奇》(臺北:三民書局,2007年)。
徐渭:《晚明二十家小品》(臺北:廣文書局翻印,1968年)。
莊萬壽註譯:《新譯列子讀本》(臺北:三民書局,1993年),
袁行霈:新編《中國文學史》(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年)。
高旖璐:《張潮與《幽夢影》》(臺北:萬卷樓圖書公司,2004年)。
張春榮:《文學創作的途徑》(臺北:爾雅出版社,2003年7月)。
張修齡:《清初散文論稿》(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0年3月)。
張高評主編:《清代文學與學術》(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2007年)。
曹淑娟:《晚明性靈小品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1988年)。
郭慶光:《傳播學教程》(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9年)。
郭慶藩輯:《莊子集釋》 (臺北:華正書局,1982年)。
陳少棠:《晚明小品論析》(臺北:源流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82年5月)。
陳本益:《漢語詩歌的節奏》(臺北:文津出版社,2005年8月)。
陳昭郎:《傳播社會學》(臺北:黎明文化,1992年)。
陳香編著:《李白評傳》(臺北:國家出版社,1982年)。
陳書良、鄭憲春編:《中國小品文史》(臺北:桂冠圖書公司,2001年)。
陳萬益:《性靈之聲─明清小品》(臺北,時報文化出版社,1998年6月)。
陳萬益:《晚明小品與明季文人生活》(臺北,大安出版社,1988年)。
陳萬鼐:《孔尚任研究──湖海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1年)。
陳劍暉:《詩性散文》(廣州:廣東教育出版社,2009年1月)。
黃永武:《生活美學.諧趣》(臺北:洪範出版社,1998年1月)。
黃卓越:《閒雅小品集觀——明清文人小品五十家》(臺北:百花文藝,1995 年)。
黃麗貞:《中國文學概論》(臺北:三民書局,2001年)。
楊 義:《中國敘事學》(嘉義:南華管理學院,1998年)。
葉太平:《中國文學之美學精神》(臺北市:水牛出版社,1998年)。
葛兆光:《禪宗與中國文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
董崇選:《文學創作的理論與教學》(臺北:書林出版社,1997年)。
廖可斌:《復古派與明代文學思潮》(臺北:文津出版社,1994年2月)。
廖炳惠:《關鍵詞200》(臺北市,麥田出版:城邦文化發行,2003年)。
趙滋蕃:《文學原理》(臺北:東大,1988年3月)。
齊邦媛:《巨流河》(臺北市:天下遠見,2009年7月)。
劉士林:《中國詩性文化》(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1999年4月)。
劉大杰:《明人小品集》(臺北:眾文圖書公司翻印,1975年)。
劉大杰:《註釋歷代小品文選》(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41年)。
劉漢初主編:《文學研究的新進路:傳播與接受》(臺北:洪葉文化,2004年)。
劉廣生、趙梅莊:《中國古代郵驛史》(北京:人民郵電出版社,1999年)。
蔡宗陽:《應用修辭學》(臺北:萬卷樓圖書公司,2001年)。
鄭瑞成:《組織傳播》(臺北:三民書局,1990年)。
魯 迅:《漢文學史綱》(臺北:風雲時代,2000年)。
簡政珍:《語言與文學空間》,(臺北:漢光文化事業,1989年2月)。
龔鵬程:《晚明思潮》(臺北:里仁出版社,1994年)。
宋裕主編:《翰林版國民中學國文課本第五冊》(臺北,翰林出版社,2010年8月)。
董金裕主編:《康軒版國民中學國文課本第六冊》(臺北,康軒出版社,2009年2月)。
莊萬壽主編:《南一版國民中學國文課本第五冊》(臺北,南一出版社,2010年8月)。
R.C.赫魯伯著;董之林譯:《接受美學理論》(臺北:駱駝出版社,1994年6月)。
W.宣偉伯作;余也魯譯述:《傳媒.信息與人──傳學概論》(香港:海天書樓,1990年修訂四版)。
丹尼斯.麥魁爾,史文.溫達爾作;楊志弘,莫季雍譯:《傳播模式》(臺北:正中書局,1996年第二版)。
姚斯著,周寧、金元浦譯:《接受美學與接受理論》(瀋陽:遼寧人民出版社,1987年)
海德格爾著,彭富春譯:《詩.語言.思》(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1991年)。
菲利普.巴格比:《文化─歷史的投影》(臺北:谷風出版社,1988年)。
羅蘭.巴特著,屠友祥譯:《S/Z》,(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
羅蘭.巴特著,李幼蒸譯:《寫作的零度──結構主義文學理論文選》(臺北:久大文化,1991年7月)。
三、學位論文
依作者姓氏筆劃排列:
李清筠:《魏晉名士人格研究》(國立臺灣範大學碩士論文,1991年)。
李愚一:《袁中郎小品文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中文研究碩士論文,1985年6月)。
李準根:《晚明小品名研究》(輔仁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80年6月)。
李嘉華:《《幽夢影》美學之建構與研究──兼論《幽夢影》美學可賦予華文現代詩的新觀點》(南華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年6月)。
李濟雨:《晚明小品之文藝理論及其藝術表現》(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中文研究所博士論文,1991年6月)。
官廷森:《晚明世說體著作研究》(國立政治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8年6月)。
柯玲寧:《蘇軾命名散文研究》(國立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年)。
高旖璐:《張潮《幽夢影》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3年9月。
張正樺:《清乾隆朝驛傳制度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碩士論文,2008年6月)。
張筑婷:《《幽夢影》與《幽夢續影》之比較研究》(彰化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國語文教學碩士論文,2010年8月)。
曹淑娟:《晚明性靈小品研究》(國立臺灣大學中文研究所博士論文,1987年)。
陳忠和:《從劉勰「六觀」論張岱小品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9年6月)。
陳忠和:《晚明山水小品美學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中文研究所博士論文,2005年6月)。
陳萬益:《晚明性靈文學思想研究》(國立臺灣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論文,1977年6月)。
陳麗明:《張岱散文美學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5年6月)。
黃文星:《《幽夢影》修辭藝術研究》(南華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年6月)。
黃明理:《「晚明文人」型態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89年6月)。
黃榮甲:《張潮《幽夢影》的美感經驗》(銘傳大學應用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8年9月)。
楊淑惠:《張竹坡評論金瓶梅人物研究》(高雄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5年6月)。
楊曉菁:《陳繼儒及其小品研究》(臺北市立師範學院碩士論文,2001年6月)。
劉和文:《張潮研究》(安徽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4年6月)。
蔣靜文:《論張岱小品:從生命模塑到形式意義的完成》(國立中正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6年9月)。
蔡麗玲:《從晚明「世說體」著作的流行論張岱的《快園道古》》(國立清華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2 年)。
鄭 穎:《五四新文學時期的小品文研究》(中國文化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5年6月)。
鄭幸雅:《晚明清言研究》(中正大學中文研究所博士論文,1999年6月)。
謝雪曼:《張潮《幽夢影》在國中國文教學應用之研究》(高雄師範大學國文國語文教學碩士論文,2010年6月)。
藍立穎:《《幽夢影》融入國民中學「生命教育」之研究》(高雄師範大學回流中文碩士論文,2010年6月)。
四、期刊論文
依作者筆劃排列:
王 平:〈論明清時期小說傳播的基本特徵〉,《文史哲》,2003年,第6期,頁33-37。
王如意、李元秀:〈從《虞初新志》看明清之際士人的文化心態〉,《重慶教育學院學報》,2003年,第18卷,第1期,頁11-15。
王志弘:〈後現代的空間思考:愛德華.索雅(Edward W. Soja)思想評介〉,《空間》,第53期,頁112-118。
王玫珍:〈晚明清言小品幽尚之思想內容研究〉,《嘉義大學學報》,第70期,2000年6月,頁129-144。
王 愷:〈略談晚明小品中文人美感品質〉,《古典文學知識》,第2期,1994年,頁18-23。
安平秋、宋景愛:〈張潮的編輯思想〉,《中國典籍與文化》,2007年,第4期,頁56-61。
朱 樺:〈論文學接受與文學傳播的社會化〉,《文藝研究理論》,1994年,第4期,頁46-50。
朱秋娟:〈清初清詞評點的風尚成因與原生面貌〉,《文藝研究》,2008年11期,頁60-64。
何永清:〈《幽夢影》的修辭手法探究〉,《中國語文》,第85卷第5期509號,1999年11月,頁47-54。
何寄澎:〈對晚明小品的幾點反思〉,《中華學苑》,第48期,1996年7月,頁151-157。
余力文:〈案頭山水 心中園林—淺析張潮之《幽夢影》〉,《國文天地》,第14卷第6期162號,1998年11月,頁83-85。
吳承學:〈晚明的清賞小品〉,《古典文學知識》,第5期,1996年,頁67-73 。
宋景愛:〈張潮交遊考〉,《中國典籍與文化》,2007年,第2期,頁491-505。
李長生:〈《幽夢影》之生活藝術〉,《暢流》,第41卷第7期,1970年,頁20-22。
李順興:〈網路文學形式與「讀寫者」的出現〉,《文訊》,1999年04月,頁40-42。
李嘉華:〈從符號學二軸理論看張潮《幽夢影》的美人形象〉,第三屆全國研究生文學符號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003年,。
沈 謙:〈從《幽夢影》談文人的生活情趣〉,《明道文藝》,第265卷,1998年,頁34-50。
周 毅:〈傳播文化及其過程〉,《鄭州大學學報》,2004年1月,頁111-117。
黃肇基:〈古文評點的意涵及其演進〉,《建中學報》,2006年,頁89-120。
周志文:〈真情與享樂—論晚明小品的兩個主題〉,《中華學苑》,第48期,1996 年7月,頁65-78。
周質平:〈讀陳萬益《晚明小品與明季文人生活》〉,《當代》第四十三期,1989 年11月,頁131-135。
侯 敏:〈論張潮《幽夢影》的文體特色〉,《寫作》,2004年,第21期,頁14-16。
黃 暉:〈晚明小品文的「趣」與「真」〉,《運城高專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8年3月,頁51-54。
侯美珍:〈明清士人對「評點」的批評〉,《中國文史哲通訊》,2004年9月,頁223-248。
胡玉珍:〈《幽夢影》的修辭手法探究〉,《航空技術學院學報》,第6卷第1期,2007年8月,頁165-182。
夏佛剛:〈明清文人評點與小說批評理論〉,《語文學刊》,2002年第1期,頁4-6。
翁還童:〈關於張潮《幽夢影》的跟帖〉,《創作評壇》,2010年,第5期,頁30-31。
耿湘沅:〈晚明小品文蔚盛的原因〉,《漢學論文集》,1982年12月,
袁行霈:〈關於文學史幾個理論問題的思考──新編《中國文學史》總緒論〉,《北京大學學報》,1997年6月,頁57-68。
高友工:〈文學研究的美學問題(上):美感經驗的定義與結構〉,《中外文學》第7卷第11期,1979年4月,頁4-21。
高旖璐:〈探討《幽夢影》的審美手法〉,《國文天地》,第19卷第12期228號,2004年5月,頁56-61。
張 婷:〈淺析《幽夢影》中禪味〉,《文學教育》(上),2007年,第11期,頁92-93。
張 三:〈從晚明小品文看當時文人心態的兩面性〉,《伊犁師範學院學報》,2003年12月,第4期,頁30-33。
張小明:〈論張潮《虞初新志》對「虞初體」的貢獻〉,《黃山學院學報》,2007年,第1期,頁113-116。
張小明:〈《虞初新志》中張潮的編輯思想與文化貢獻〉,《紅河學院學報》,2007年,第3期,頁56-59。
張谷平:〈張潮論藝術美〉,《國文天地》,2005年,頁76-79。
張次第:〈略論中國古代文學的傳播目的與方式〉,《鄭州大學學報》,2004年,第2期,頁45-50。
張忠良:〈晚明小品文學家的思想及其生活〉,《臺南家專學報》,第14期,1995 年6月,頁17-24。
張德建:〈小品的突破與局限——從文體演變的角度看晚明小品的價值〉,《中國文學研究》,第4期,2000年,頁58-63。
張學婭:〈詩化語言在散文創作中的審美作用〉,《河北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年,第4期,頁195-199。
曹淑娟:〈入夢照影、陶寫幽懷——論幽夢影的性質與地位〉,《鵝湖月刊》1993 年12月,第十九卷第六期,頁5-11。
莊 丹:〈試論心學對「評點」文學批評樣式的內在影響〉,《安徽文學》,2008年,第1期,頁54-55。
莊樹渟:〈淺析《幽夢影》中的生命情調〉,《中國文化月刊》,第232卷,1999 年7月,頁99-116。
許文波:〈漫話詩化作品〉,《語文教學與研究》,1997年,第9期,頁17。
陳幸蕙:〈論晚明小品的名稱與特色〉,《中正嶺學術研究集刊》,1984年第3集,頁25-43。
陳建州、高旖璐:〈對張潮《幽夢影》之評價〉,《嶺東學報》,第15期,2004年5月,頁275-296。
陳劍暉:〈散文意境的特徵及其構造〉,《華南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年,第4期,頁53-59。
陸 林:〈歙人張潮與《虞初新志》〉,《古典文學知識》,2001年,第5期,頁97-103。
單德興:〈試論小說評點與美學反應理論〉,《中外文學》,第20卷第3期,1991年8月,頁73-101。
彭一平:〈論張潮《幽夢影》創作的內向性視角〉,《現代語文》(文學研究版),2008年,第8期,頁39-40。
馮增田、劉玉英:〈淺談散文的詩化〉,《時代文學》,2004年,第4月,頁196-197。
楊玉成:〈小眾讀者:康熙時期的文學傳播與文學批點〉,《中國文史哲研究集刊》,2001年,第19期,頁55-108。
楊玉辰:〈閱讀專家〉,《國文學誌》,1999年6月,頁199-248。
葉俊慶:〈試論明代文學中的書面傳播〉,《世新中文研究集刊》,2006年6月,頁69-95。
董上德、吳觀瀾:〈明人小品〉,《古典文學知識》,1995年,第1期,頁51-55。
熊 柱:〈關於當前古代文學的傳播研究現狀的思考〉,《經濟與社會發展》,2004年,第4期,頁113-115。
葉俊慶:〈試論明代文學中的書面傳播〉,《世新中文研究集刊》,2006年6月,頁69-95。
蒲彥光:〈傳統評點學試探〉,《九十三學年度中國海事商業專科學校學報》,2005年2月,頁167-190。
鄢志明:〈潘祖蔭及其《滂喜齋叢書》探析〉,《黃埔學報》,第57期,2009年,頁1-12。
劉 汾:〈以詩為文 以情動人──論李白散文的獨特個性〉,《湖南第一師範學報》,2003年12月,第3卷第4期,頁95-96.108。
劉和文:〈張潮年譜簡編〉,《安徽師範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3年,第31卷第6期,頁732-736。
劉和文:〈張潮著述綜考〉,《合肥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年,第21卷,第3期,頁27-30.63。
劉和文:〈張潮與康熙文壇交遊考〉,《明清小說研究》,2007年,第2期,頁249-258。
劉和文:〈徘徊於崇儒與尚道之間──從張潮小品《幽夢影》探析順康士人心迹〉,《蘇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年,第1期,頁49-51。
歐明俊:〈論晚明人的小品觀〉,《文學遺產》,1999年,第5期,頁63-73。
潘承玉:〈張潮:從歷史塵封中披帷重出的一代詩壇怪傑〉,《蘇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2年1月,第1期,頁53-59。。
蔡君逸:〈世路如今已慣,此心到處悠然—淺介張潮及其《幽夢影》〉,《國文天地》,第5卷第6期,1989年11月,頁78-81。
鄭幸雅:〈說評點〉,《師生論壇》,2003年,5月,頁109-118。
蕭之華:〈是真名士自風流—談張潮及其《幽夢影》〉,《文藝月刊》,第247期,1990 年1月,頁56-72。
龍冬梅:〈一朝幽夢影人生──論張潮及其小品文〉,《金陵科技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年,第1期,頁52-55。
鍾怡雯:〈《幽夢影》與林語堂〉,《國文天地》,第24卷第11期287號,2009年4月,頁54-55。
聶付生:〈晚明文人評點本的價值和傳播機制〉,《復旦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年,第5期,頁135-140。
顏崑陽:〈論宋代「以詩為詞」現象及其在中國文學史論上的意義〉,《東華人文學報》,2000年7月,頁33-65。
蘇保華:〈論中國古代藝術散文與詩歌的審美差異性〉,《貴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0年3月,第18 卷第2期,頁52-59。
權赫子:〈別開生面讀《莊子》──讀張潮的《聯莊》〉,《古典文學知識》,2001年,第3期,頁23-26。
五、網路資料
「即時通」zh.wikipedia.org/wiki/即時通 檢索日期:2010/8/12
「電子郵件」zh.wikipedia.org/wiki/电子邮件 檢索日期:2010/8/12
「臉書」zh.wikipedia.org/wiki/臉書 檢索日期:2010/8/12
「推文」http://tw.myblog.yahoo.com/jw!h8Mza6qBEhjN2Tvk60XK/article?mid=344檢索日期:2010/8/12
〈古代也有推文〉http://fool-to-want-you.blogspot.com/2010/01/blog-post_30.html 檢索日期:2010/8/12
「尤物」資料整理自「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http://dict.revised.moe.edu.tw/cgi-bin/newDict/dict.sh?cond=%A4%D7%AA%AB&pieceLen=50&fld=1&cat=&ukey=-777156015&serial=1&recNo=1&op=f&imgFont=1 檢索日期:2011/3/1
「天女散化」資料整理自「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http://dict.idioms.moe.edu.tw/chengyu/mandarin/fulu/dict/cyd/4/cyd04210.htm# 檢索日期:2011/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