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廖淑珍
SHU CHEN LIAO
論文名稱: 國小二年級學童環境覺知之探究----以校園環境為例
An Action Study of Students' Environmental Awareness in the Second Grade of Primary School --Take Campus Environment as An Example
指導教授: 張子超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環境教育研究所
Graduate Institute of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論文出版年: 2012
畢業學年度: 101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73
中文關鍵詞: 環境教育生活課程環境覺知順流學習法
英文關鍵詞: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Life Curriculum, environmental awareness, Flow Learning Teaching Theory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133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以質性研究為主,量的研究為輔,利用「環境覺知量表」進行前後測,以質性資料分析探討教學成效;在教學活動中搜集學生所產出的資料,視教學情境對學生進行半結構性晤談,再根據學生的回答和文件資料,分析教學活動對學生環境覺知的影響。教學內容以台北市北投區石牌國小校園為素材設計的自然體驗課程,以「順流學習法(Flow Learning)」進行教學,記錄實際進行教學的情形,探討整個教學活動對學生環境覺知的影響。
    研究結果發現:
    一、環境教育所教導的內容是周遭環境裡所能接觸與探究的事物,適合將環境教育融入生活課程中實施。
    二、以校園為素材設計的自然體驗課程確實能提升學童的環境覺知。
    三、以順流學習法的策略設計課程有助於教師專業知能的成長。
    最後,研究者綜合各項結果,提出在教師教學、課程設計、未來研究方向等方面的建議以供參考。

    Abstract:
    This is a qualitative research with some quantitative data in it. To investigate the teaching effectiveness, the researcher used pre-and post-tests to gather statistics and analyzed the qualitative data. The students’ data were collected in the teaching activities, and the researcher would conduct unstructured interview according to the teaching situation and students’ answers. These data were analyzed to show how the teaching activities influenced the environmental awareness of the students. The curriculum used the campus as teaching materials, taught them by the way of Flow Learning and recorded the cases to confer the influences to environment awareness.
    The results show:
    1.Environmental education tried to teach the materials which existed in our surrounding so it’s good to enforce it in the life curriculum.
    2.The natural experience curriculum of materials in the campus could strengthen the environmental awareness of students.
    3.The curriculum designed by the principals of Flow Learning could strengthen teachers’ professional knowledge and skills.
    To sum up, the researcher address the school-based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curriculum could make more use of their campus. In the future the relative research can aim at different objects and methods to supply suggestions to the teachers or scholars of education researches.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研究問題 ……………………………………3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4 第四節 名詞釋義 ………………………………………………5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環境教育與生活課程 ………………………………7 第二節 環境覺知 ……………………………………………16 第三節 體驗學習 ……………………………………………22 第四節 低年級學童學習特質與教學和學習的關係 ………27 第五節 環境教育融入生活課程之相關研究 ………………33 第三章 研究方法 第一節 研究設計與流程 …………………………………35 第二節 研究情境 …………………………………37 第三節 教學活動設計 ………………………………………43 第四節 研究工具 ……………………………………………47 第五節 資料蒐集與分析 ……………………………………49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第一節 教學活動發展歷程 …………………………………55 第二節 教學活動實施歷程 …………………………………58 第三節 實施教學後對環境覺知的改變 ……………………90 第四節 教師心得與省思 …………………………………134 第五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第一節 結論 ………………………………………………137 第二節 建議 ………………………………………………140 參考文獻 中 文 文 獻 …………………………………………………143 英 文 文 獻 ……………………………………………………150 附錄 附錄一 環境覺知量表 …………………………………………153 附錄二 學生課後訪談大綱 ……………………………………156 附錄三 「石牌小天使」課程設計 ………………………………158 附錄四 學習單 …………………………………………………169 表次 表2-1-1:各年級環境教育目標的重點 ………………… 12 表2-2-1:環境覺知與環境敏感度的內容 ………………… 21 表2-4-1:低年級兒童的特質及對環境教育的意涵 ………… 33 表2-5-1:國民小學環境教育課程之相關研究 …………… 35 表3-2-1:研究樣本概況表 ……………………………… 41 表3-3-1:『環境覺知與敏感度』結合活動主題分析表 ………43 表3-3-2:石牌小天使教學活動 …………………………… 44 表3-4-1:『環境覺知量表』三個向度題目分析表 ………… 48 表3-5-1:資料轉譯說明 ……………………………… 51 表3-5-1:資料編碼說明 ……………………………… 51 表4-1-1:教學活動設計大綱 ……………………………… 58 表4-2-1:環境覺知量表- t 考驗摘要表 ……………………… 90 表4-2-2:環境覺知量表三個向度- t 考驗總表 ……………… 92 表4-2-3:環境覺知量表 第一向度- t 考驗摘要表 ………… 92 表4-2-4:環境覺知量表 第二向度- t 考驗摘要表 ………… 93 表4-2-5:環境覺知量表 第三向度- t 考驗摘要表 ………… 94 圖次 圖2-4-1:Dale經驗塔理論 …………………………………… 31 圖3-1-1:研究架構 ………………………………………… 35 圖3-1-2:研究流程圖 ………………………………………… 36 圖3-2-1:研究場域-校內平面圖 …………………………… 38 圖3-2-2:研究場域-中庭花園配置圖………………………… 39 圖3-2-3:研究場域-教室配置圖 ………………………… 40 圖3-5-1:三角檢核 ………………………… 53

    參考文獻
    一、中文文獻
    王文科 (1994)。質的教育研究法(第二版)。臺北:師大書苑。
    王文科(1999)。教育研究法。臺北:五南。
    王佩蓮(1992)。台北市國民小學學生環境教育基本概念評量之研究。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學報, 23, 105 - 134 。
    王佩蓮(2000)。國小環境教育檢核表之探討。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學報,31,319-346。
    王佩蓮(2001)。 校園敎材化-落實學校本位課程 。中華民國九十年度環境教育國際學 術研討會 ,21-37。
    王佩蓮(2002)。環境教育課程的理論與實務。市師環教,49,10-32。
    王佩蓮、陳錦雪(1994)。探討國民小學各科教材中環境教育問題。市師科教季刊,19,未編印。
    王家祥 (譯) (1994)。Joseph Cornell著。與孩子分享自然。台北市:張老師出版社。
    王素蘭(2005)。校園內實施戶外環境教育及其影響因素之研究 - 以台北市國小為例。台北市立師範學院環境教育研究所, 未出版。
    王雅雪 (2003)。環境教育融入一年級生活課程之行動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
    王順美(2004)。社會變遷下的環境教育--綠色學校計畫。師大學報教育類,49(1),頁159-170。
    王靜如(1991)。高屏地區國小戶外教學現況困難之調查分析。初等教育研究,第3 期,頁363-396。
    王鑫(1994)。發展教師環境教育哲學之研究。台北:教育部。
    王鑫、朱慶昇(1995)。戶外教育的範疇。教師天地,75,2-11。
    王鑫、呂光洋、周昌弘、晏涵文、郭允文、楊國賜( 1987)。環境保護教育理念架構之規劃報告。臺北市: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科學教育發展處。
    毛松霖 (1994)。國民小學自然科學新課程概說。台灣省國民學校教師研習會編印。.
    中華民國課程與教學學會(主編)(2000)。統整手冊:理論篇。台北:教育部。
    中華民國環境教育法(2010)。中華民國憲法。
    方達偉(1998)。規劃校園生態教材園。研習資訊15(3),頁27-30。
    方偉達(2009)。休閒設施管理。台北:五南出版社。
    方潔玫 (譯) (1994)。Joseph Cornell著。共享自然的喜悅。台北市:張老師出版社。
    天下雜誌-環境教育專刊(2010) 。我的未來就要綠。台北市:天下雜誌。
    台北市國民教育輔導團(1998)。台北市國小環境教育的現況及實施的問題和需求之探討。台北市政府教育局。
    田耐青(1999)。由多元智慧理論的觀點談教學評量:一些台灣的實例。教師天地,99期,32-38頁。
    何文雀(1993)。學生中心教學與教師中心教學對某國小五年級學生資源回收知識、態度及行為影響之實驗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衛生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行政院環保署(1999)。國民中小學環境教育課程編制理論。台北市:行政院環保署。
    吳芝儀,李奉儒譯( 1995 )。質的評鑑與研究。台北:桂冠圖書。
    吳忠宏(1999)。環境教育與環境解說歷史發展之比較。輯於中華民國八十八年環境教育研討會論文集,175-182。台北:台北市立師範學院。
    吳忠宏(2001)。解說在自然保育上的應用。自然保育季刊,36:6-13。
    吳毓瑩 ( 1996 )。量表奇偶點數的效度議題。調查研究,2:5-34。
    李田政(1998)。環境教育之我見—新時代的生活教育。載於台北市國民教育輔導團國小環境教育輔導小組主編:國民小學環境教育理論與實務,頁43-48。
    汪靜明(1990)。國內環境教育活動設計架構與特色之探討。環境教育季刊,5,58-66。
    汪靜明 (1999)。環境宣言。環境教育季刊,37,87-103。  
    汪靜明(2000)。學校環境教育的理念與原理。環境教育季刊,43,11-34。
    杜威;姜文閔譯(1992)。經驗與教育。台北市: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李玉紅 (1989)。小學生心理與教養。 台北: 小暢書房。
    李昆山(1995a)。國小戶外教學規劃與設計。教師天地,75,頁50-55。
    李昆山(1995b)。國民小學校園環境教學步道規劃設計。環境教育季刊,25,頁38-45。
    李昆山(1997)。落實國民小學環境教育之策略與方法。環境教育季刊,40,6 3 - 7 0 。
    李錫津 ( 2001 )。生活體驗學習方案的課程期望。課程與教學通訊,8 期,1-4。
    李坤崇(2004)。綜合活動學習領域概論。臺北:心理。
    李欣怡(1998)。我國國民中學推行學校環境教育主題工作現況之研究- 以台灣北區為例。台北市: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環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禎文(2003)。融入式環境教育課程對國小學童環境素養影響之研究。國立台中師範學院環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聰明(1987)。環境教育。台北: 聯經出版事業公司。
    李聰明(2001)。融入新課程的環境教育。台南:翰林。
    余秀蘭(2000)。什麼是環境藝術。學前教育,20,60-61。
    余雅芳(2002)。動物園環境教育方案評鑑-以台北市國小四年級校外參觀教學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環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周雅惠(2008)。利用校園進行環境教育之行動研究─以上安國小為例。台中市:國立臺中教育大學環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周儒(1993)。環境教育的規劃與設計。環境教育,16,17-25。
    周儒(2000)。行動研究與教師環境教育能力之發展。台灣教育, 589,22-28。
    周儒 編譯(2003)。環境教育最佳實務準則。中華民國環境教育學會。
    周儒、呂建政翻譯(1999)。戶外教學(頁169-220)。台北:五南。
    周儒、張子超、黃淑芬(2003)。環境教育課程規劃。台北:五南出版社。
    邱文勝(2006)。國小實施環境覺知教學初探—以五年級為例。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自然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邱雪媚(2005)。以人本建構主義教學策略探究國小一年級學童「聲音」的概念學習。國立台北師範學院自然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林幸慧(2007)。運用體驗自然活動培養國小學童環境覺知之行動研究。國立臺中教育大學科學應用與推廣學系科學教育碩士班論文,未出版,臺中市。
    林辰峰(2009)。校園自然體驗方案教學對國小四年級學童環境覺知影響之行動研究。國立台北教育大學自然科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林秋萍(1998)。台北市野鳥學會協助國小戶外教學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碩士論文。
    林美珍(1996)。兒童認知發展。台北:心理。
    林政仁(2002)。生態教材園模組發展及教學實務探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寶山譯(1989)。民主主義與教育。台北:五南。
    洪如玉(2001)。如何落實國民中小學之環境教育活動。臺灣教育, 590, 46-49。
    計惠卿、熊召弟(2002)。真實與虛擬的融合:以鄉土紮根之旅為例。資訊與教育雜誌, 92 , 19-31。
    姜文閔譯(1989)。杜威(John Dewey)原著。經驗與教育。臺北市:五南。
    施佑霖(2004)。探索國小學生環境活動經驗、環境感受和環境覺知發展過程之技能-以臺北縣市高年級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環境教育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徐薇(1998)。台北縣國民小學教師運用社區教學資源之調查研究。花蓮: 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梁明煌、王順美、陳明慧(2000)。台灣綠色學校伙伴網路計畫的推廣。載於2000.11.12 國立台東師範學院主辦「2000年環境教育研討會」。
    梁翠萍 (2002)。國小教師共同參與之行動研究-以關渡自然公園為例。台北市立師範學院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夏其玖(2004)。科學社團活動對國小學童溝通表達能力影響之研究。台北市立師範學院科學教育研究所自然科學教學碩士學位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黃建榮(2000)。探索劉力學的重要生命經驗與環境行動在環境教育上的意義。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環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莊明貞(2001)。 九年一貫試辦課程實施:問題與因應策略之分析。教育研究月刊,85,27-41。
    張子超(2000)。九年一貫課程-環境教育融入的內涵與教學。台灣教育,589,12-21。
    張子超 (2001a)。環境教育與學校本位課程發展。基隆市2001年教育博覽會教育論壇活動手冊。基隆:基隆市政府。
    張子超 (2001b)。環境教育與九年一貫課程改革。環境教育理念與實踐演講集。台中:東海教育學程中心。
    張子超(2001c)。九年一貫課程改革與環境教育融入。中華民國九十年度環境教育研討會論文集。臺北:國立臺灣師大環境教育研究所。
    張子超(2002)。國民中小學實施環境教育之理念與策略。北縣教育,32,31-34。
    張立莉(2007)。環境藝術融入自然體驗對國小學童環境覺知的影響。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自然科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張春興(1995)。現代心裡學。台北:東華。
    張春興、林清山 (1989)。教育心理學。台北﹕東華書局。
    教育部網站(2011)。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環境教育網。http://www.edu.tw。
    教育部網站(1991)教育部加強推行環境教育計畫。http://www.edu.tw(2003.10.25)。
    教育部網站(1992)環境教育要項。http://www.edu.tw(2004.02.01)。
    教育部環境保護小組(1998)。環境教育教學活動設計。台北:教育部。
    許月馨(2006)。透過集合藝術進行環境教育之研究-以國小生活課程為例。臺北市立教育大學環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郭瓊瑩(2004)。生態藝術之發想、創作與賞析。公共藝術簡訊,68,4-7。
    陳王琨 ( 1997 )。環境教育原理與實務。台北市:淑馨出版社。
    陳建志 ( 1999 )。台灣昆蟲的生態教育。環境教育季刊(39):54-61。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環境教育中心發行。
    陳淨宜(2002)。環境教育融入生活課程模組開發之行動研究。國立台中師範學院。
    陳淑惠 ( 2006 )。戶外環境教育教學效能之探討-以中部地區資深戶外環境教育之國小教師為例。台中教育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陳雪麗(1998)。教師的心靈開拓與自我覺醒。研習資訊,15(4),12-22。
    陳璧瑜(2003)。國小學生環境覺知學習之探討-以二年級為例。國立臺北師範學院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童惠芬(1998)。探索國小教師實施環境教育之需求。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環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曾富林(2001)。環境覺知教育之探究—以國小五年級學生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環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黃佳連(2004)。國小二年級環境教育主題統整課程之研究。屏東:屏東師範學院數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黃運忠 (2004)。環境教育融入國民小學四年級自然與生活科技之研究。國立台
    北師範學院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黃瑞琴(2003)。質的教育研究法(第八版)。臺北:心理。
    黃詩惠 (2007)。運用STS教學將環境教育融入國小生活課程之研究。台北市立教育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游家政(1999)。國民教育課程綱要的內涵及對教師的衝擊。發表於慈濟醫學暨人文社會學院主辦之「課程改革與教師角色」學術研討會,台灣花蓮。
    楊冠政(1990)。環境教育價值的理論基礎。環境教育季刊,8,3-14。
    楊冠政(1995)。環境教育發展史。教育資料集刊, 20,28-30。
    楊冠政﹙1997﹚。環境教育。台北:明文書局。
    廖永靜(2000)。兒童的環境覺知與環境教育(上)。環境與管理研究,1:1,33-47。
    廖凌欣(2001)。環境教育融入九年一貫課程生活學習領域之行動研究。台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環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廖敏琪(2004)。由國小學童參與校外教學探討環境教育之實施成效-以台北市立動物園為例。台北:世新大學觀光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歐用生(2003)。課程典範再建構。台北:麗文文化。
    蔡敏玲(2004)。我看教育質性研究創塑意義的問題與難題:經歷、剖析與再脈絡化。國立臺北師範學院學報,17(1) 。
    賴雅芬 (1996)。校園戶外教育。環境教育,30,頁76-84。
    賴雅芬 (1997)。國小教師利用鄉土教學活動進行環境教育之參與式行動研究。 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環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鍾聖校(1995)。國小自然科課程教學研究。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羅敏華(2004)。國小教師利用校園資源發展環境教育教學模組之行動研究。國立台中師範學院環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羅寶鳳、白亦方(2002):「經驗學習理論在九年一貫課程教學策略上的應用」。
    課程與教學季刋,5(4)期,89-106。
    戴振堯(2008)。高中生的物理科學習態度與學習成就之相關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魏明通(1995)。科學教育。台北:五南。
    Louv, R.著(2009)。失去山林的孩子──拯救「大自然缺失症」兒童(Last Child in the Woods: Saving Our Children from Nature-Deficit Disorder,郝冰、王西敏譯)。台北縣:野人文化。(原著於2008年出版)

    二、外文文獻
    Chawla, L. (1998). Significant life experiences revisited: A review of research on sources of environmental sensitivity.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29(3), 11-22.
    Dennis, L. J., & Knapp, D. (1997). John Dewey as environmental educator.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28(2), 5-9.
    E. Dale(1969), Audio-visual methods in teaching: New York Dryden Press, third edition.
    Engleson,D.C.(1985).A Guide to Curriculum Planning in Environmental Education.Wisconsin Department of Public Instruction,Wisconson.
    Engleson, D. C. & Yockers, D. H. (1994). A Guide to curriculum planning in environmental education.Wisconsin State Dept. of Public Instruction,Medison.
    Fien, J. (1996). An introduction of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In Fien, J. et al. (Eds.), Teaching for a sustainable world. Brisbane: Griffith University.
    Fien, J., Heck, D., Ferreira, J. (1997). Learning for a Sustainable Environment-A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Guide for Teacher Educators. UNESCO-ACEID & Griffith University, Brisbane.
    Gass, M. A. (1993). The evolution of processing adventure therapy experiences. In M. A. Gass (Ed.) Adventure therapy: Therapeutic applications of adventure programming (pp. 219-229). Dubuque, IA: Kendall/Hunt Publishing Company.
    Gough, Noel. (1999). Surpassing our own histories: Autobiographical methods for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research.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Research, 5(4), p407, 12p
    Hines, J., Hungerford, H.R., & Tomera, A.N.(1986-87).Analysis and synthesis of research on responsibleenvironmental behavior:A meta-analysis. The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 18(2) ,1-8.
    Hungerford, H.R., Peyton, R.B. & Wilke, R.J (1980). Goals for curriculum development in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The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11(3), 42-47.
    Iozzi, L. A. (1989). What research says to the educator. Part one:Environmental Education and the affective domain.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ducation,20(3),3-9.
    Jarvis Peter, Holford John and Griffin Collin(1998).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Learning. London: Kogan Page.
    Kolb, D. A. (1984). Experiential learning: Experience as the source of learning and development.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Hall.
    Levine(2006).Bank Concentration, Competition, and Crises: First Results.Journal of Banking and Finance,30,1581-1603.
    Nash, R. (1980). Wilderness education principles and practices.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ducation,11(3),2-3.
    Orr, D. W. (1992) Ecological Literacy, NY: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 Pennsylvania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Master Plan.
    Palmer, J. A.,& Kuru, J. (1998). Outdoor activities as a source of environmental responsibility. In Palmer,J.(Eds),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in the 21st entury:theory,practice,progress and promise (pp.253-257). New York:Routledge.
    Palmer, J. A. (1998) Environment Education in the 21st Century: Theory, Progress and Promise. New York: Routledge, 60-77.
    Parkin, D.(1998). Is Outdoor Education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and Information,17(3),p275-286
    Rousseau, JJ. (1979). Emile or on education. Trans. By A. Bloom. New York:Basic Books. Educational Media International,26(2),85-100.
    Smit,N(1997).My Path of Earth:Using the School-ground as a Teaching and Learning Referent for an Environmental Ethic.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446966.
    Stapp, W. B. (1982) An Instructional Model for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Fscets and Faces of EE. New Jersey School of Conservation.
    Tbilisi(USSR)1977,Final Report,UNESCO,Paris.
    UNESCO (1977) Treads in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UNESCO, Paris.
    United Nations Educational,Scientific,and Cultural Organization. (1978). The World''s First Intergovernmental Conference on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in Tbilisi. Columbus, Ohio:ERIC/SMEAC Information Reference Center. ED 179408.
    United Nations Educational, Scientific, and Cultural Organization. (1980).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in the Light of Tbilisi Conference. Paris, France: Author.

    無法下載圖示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