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鄭如君
Zheng, Ru-Jun
論文名稱: 社會工作專業圖像之探索性研究:以大學非本科系社會工作碩士班研究生為例
Exploratory Research on Professional Images of Social Work: An Example of MSW Students Who Are Not Social Work at Their First Degree
指導教授: 游美貴
Yu, Mei-Kuei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社會工作學研究所
Graduate Institute of Social Work
論文出版年: 2018
畢業學年度: 106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41
中文關鍵詞: 社會工作專業教育社會工作專業圖像
英文關鍵詞: Social Work Education Program, Social Work Professional Image
DOI URL: http://doi.org/10.6345/THE.NTNU.GSW.011.2018.F04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126下載:15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研究旨在瞭解大學非本科系社會工作碩士班研究生在經歷社會工作專業教育的過程中,其形成的專業圖像,並探討社會工作教育如何形塑個人專業圖像,以及過往原專業領域的學習經驗對學習社會工作專業的阻力或助力,最後針對臺灣社會工作碩班教育提出建議。故,本研究邀請七位未有實務經驗(不含實習經驗),且就讀碩二(含)以上的大學非本科系社會工作碩士班研究生作為研究對象,與七位受訪者分別進行一次個別深度訪談,並共同進行一場焦點團體訪談。研究結論如下:
    一、受訪者因興趣及未來職涯規劃考量而選擇跨領域進到社會工作專業學習。
    二、在學習社會工作專業的過程中,受訪者原專業培養的學習技巧及能力有助於學習社會工作專業,而遭遇的學習困境多源於社會工作實務經驗的不足。
    三、在社會工作教育的經驗中,受訪者多在融入的過程中遭遇排除的經驗;另,在學習安排上,多以獲取社工師考試資格為目標。此外,受訪者也認為立基於基礎知能上的實習更能形塑社會工作專業圖像。
    四、受訪者的社會工作專業圖像:(一)認同社會服務及個人尊嚴與價值的社工專業核心價值;(二)著重於直接服務的專業理念架構;(三)部分質疑運用所學專業知能於實習;(四)聚焦於資源連結者的社會工作專業角色;(五)認可社會工作專業證照;(六)多數尚未產生社會工作生涯執著感。

    依據以上研究結論,本研究針對社會工作教育及大學非本科生提出建議,以供參考;最後,本研究仍有無法比對不同經歷者的專業圖像差異、因缺乏實務經驗而難以討論專業行為,以及難以劃分學士班及碩士班的差異等研究限制,望未來相關研究能以此做為參考。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understand the professional images formed by the social work master students, who are not undergraduates of social work major, during the period of social work education, to explore how social work education shapes personal professional images and the resistance or assistance of their previous bachelor learning experiences exerted on their study of social work, and finally to make suggestions for Taiwan's social work postgraduate program.

    Therefore, this study invited seven graduate students of year two and above, who are not undergraduates of social work major, with no practical experience (excluding internship experience) as research objects. The study conducted an in-depth interview with the seven respondents respectively, and also a focus group interview. The research conclusions are as follows:
    1.Respondents chose to study social work cross-disciplinarily due to their interests and future career planning considerations.
    2.In the course of studying social work, the learning skills and abilities developed by the respondents in their previous bachelor studies are helpful to their study of the social work program, and the difficulties they encounter are mostly due to the lack of practical experience in social work.
    3.In the experience of social work education, the respondents often undergo exclusionary experience in the process of integration. In addition, they mostly aim to obtain the qualification of social workers in their study plan. Also, the respondents also believe that internships based on basic knowledge can better shape professional images for social workers.
    4.Social work professional images of the respondents: (1) agreeing with the core values of social work – social service and personal dignity and value; (2) focusing on the professional concept framework of direct service; (3) partially questioning the application of professional knowledge in real practice; (4) focusing on the professional role of social workers as resource linkers; (5) certified social worker license; (6) most have not yet produced a sense of social work career dedication.

    Based on the above research conclusions, this study puts forward suggestions for social work education program and postgraduates who are not undergraduates of social work major for reference. Finally, this study has the following research restrictions – no way to compare the differences of professional images between people of different experience, difficulty in discussing professional behavior due to lack of practical experience, difficulty in classifying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bachelor students and the master students. This study hopes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relevant research in the future.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問題與目的 7 第三節 名詞釋義 8 第二章 文獻探討 11 第一節 臺灣社會工作專業教育之發展 11 第二節 臺灣社會工作碩班教育內容 18 第三節 社會工作專業圖像 25 第三章 研究方法 31 第一節 質性研究的選擇 31 第二節 研究對象 32 第三節 資料蒐集方法與研究工具 35 第四節 資料分析方法與研究嚴謹性 37 第五節 研究倫理 40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41 第一節 跨轉領域學習經驗 41 第二節 社會工作專業教育經驗 58 第三節 社會工作專業圖像 75 第四節 社會工作教育建議 94 第五章 研究結論與建議 107 第一節 研究結論 107 第二節 研究建議 113 第三節 研究限制 116 第四節 研究者反思 117 參考文獻 121 附件 129 附件一 臺灣社會工作相關科系之碩班教育目標 129 附件二 臺灣社會工作相關科系之碩班核心能力 132 附件三 臺灣社會工作相關科系之碩班課程內容 136 附件四 研究邀請函 138 附件五 研究參與同意書 139 附件六 個別深度訪談大綱 140 附件七 焦點團體訪談大綱 141

    一、中文文獻
    內政部社區發展雜誌社(2007)。變遷中的社會工作專業教育。社區發展季刊,120,1-7。
    王秀燕(2005)。建立臺中縣社工專業制度的推手。社區發展季刊,109,403-412。
    王卓聖(2004)。臺灣與香港社會工作專業發展的比較分析。臺大社會工作學刊,9,137-182。
    王麗容(1980)。我國社會工作專業認同與專業滿足之研究。社區發展季刊,12,38-48。
    包承恩、王永慈(譯)(2009)。社會工作價值與倫理(三版)(原作者:Reamer, F. G.)。臺北市:洪葉文化。(原著出版年:2006)
    甘炳光、陳偉道、文錦燕(2009)。堅守信念─給社工學生的30封信。香港:香港城市大學。
    江柏毅(2007)。全球化趨勢下台灣社會工作教育之因應(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暨南國際大學,南投縣。
    李沐蓁(2010)。報紙中對社會工作人員的報導之內容分析:以聯合報與聯合晚報2000年─2009年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東海大學,臺中市。
    汪淑媛(2008)。論台灣社工教育對社會工作職業風險之忽視。臺大社會工作學刊,17,1-42。
    周怡君(2007)。德國高等教育中的社工教育制度看台灣的大學社工教育。社區發展季刊,120,149-159。
    林亭廷(2015)。社會工作人員專業認同、規範意識、知覺控制感與責任通報行為之相關性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東海大學,臺中市。
    林萬億(2010)。我國社會工作教育的發展:後專業主義的課題。臺大社會工作學刊,22,153-196。
    林萬億(2011)。臺灣社會工作的歷史發展。載於呂寶靜(主編),社會工作與臺灣社會。臺北市:巨流。
    林萬億(2013)。當代社會工作─理論與方法(三版)。臺北市:五南。
    姚美華、胡幼慧(2008)。一些質性方法上的思考:信度與效度?如何抽樣?如何收集資料、登錄與分析?。胡幼慧(主編),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臺北市:巨流。
    胡幼慧(2008)。焦點團體法。胡幼慧(主編),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臺北市:巨流。
    秦燕(2012)。臺灣社會工作專業制度:本土模型的構思。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學刊,16(1),233-262。
    翁亞寧(2015)。公民素養與社會工作專業認同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東吳大學,臺北市。
    高迪理、尤幸玲(譯)(2008)。社會工作實習:學生指引手冊(原作者:Horejsi, C. R., &Garthwait, C. L)。臺北市:雙葉。
    高淑清(2008a)。質性研究的18堂課:首航初探之旅。高雄市:麗文文化。
    高淑清(2008b)。質性研究的18堂課:揚帆再訪之旅。高雄市:麗文文化。
    莫藜藜(2007)。台灣社會工作學科教育的發展與變革的需求。社區發展季刊,120,30-47。
    陳伯璋(2000)。質性研究方法的理論基礎。中正教育研究所(主編),質的研究方法。高雄市:麗文。
    陳金英、湯誌龍(2006)。專業生涯認同:影響社會工作系學生生涯選擇之相關因素。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學刊,10(1),151-187。
    陳昱名(2008)。社會工作系畢業生的非社會工作職業抉擇:質性研究初探。美和技術學院學報,27(1),19-42。
    陳麗欣(2009)。台灣社工大學畢業生專業勝任能力完備性與機構實習成效之研究。復興崗學報,96,155-186。
    湯雅婷(2012)。社會工作系學士班學生實習結構、學習投入與專業認同相關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東海大學,臺中市。
    黃婉菁(2002)。從工作生活品質、工作壓力觀點探討社會工作者對專業生涯承諾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高雄醫學大學,高雄市。
    黃慧娟(2004)。是「升級」還是「舊瓶新酒」?--從社會工作碩士教育論臺灣社會工作專業教育之分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臺北市。
    楊彣華(2014)。社會工作相關科系學生對實務工作內容覺知之探究:以2013年的應屆畢業生為研究對象(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東海大學,臺中市。
    楊培珊(2009)。建構小型老人養護機構社工員之團體身分認同:一個社會認同理論的觀點。東吳社會工作學報,21,1-26。
    萬育維、賴資雯(1996)。專業認同與工作滿意之間的關係探討─以從事兒童保護社會工作人員為例。東吳社會工作學報,2,305-331。
    廖婉伶(2011)。台灣地區大學部學位學程學生學習經驗之研究─以97~99學年度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淡江大學,新北市。
    廖靜薇(2003)。台灣地區精神醫療社會工作者專業認同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東海大學,臺中市。
    趙碧華、朱美珍(譯)(2000)。研究方法:社會工作暨人文科學領域的運用(原作者:Rubin, A, & Babbie, E)。臺北市:學富文化。
    劉庭歡(2013)。社工系學生對社會工作者形象之初探研究─以新北市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大學,新北市。
    潘淑滿(2003)。質性研究─理論與應用。臺北市:心理。
    鄭怡世(2006)。台灣戰後社會工作發展的歷史分析─1949-1982(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暨南國際大學,南投縣。
    鄭怡世(2014)。隱沒的追求正義論述:1987-2007年報紙再現社工員實務行動的框架分析。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學刊,18(2),73-120。
    謝秀芬(2010)。社會個案工作:理論與技巧(三版)。臺北市:雙葉。
    謝佩芳(2013)。家庭暴力事件服務處社工專業認同型塑的探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謝佳男(2011)。小型養護機構社工員工作價值與工作滿足之初探(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市。
    簡春安(2004)。社會工作歷史發展與台灣社會工作本土化之分析。臺灣社會工作學刊,1,45-71。
    簡春安、李雲裳、高永興(2005)。「社會工作師法」立法始末。社區發展季刊,109,142-147。
    羅燦慶(2007)。外語學院學生跨領域學習之問題與改善建議。臺德學刊,12,44-67。
    二、西文文獻
    Anastas, J. W. (2010). Teaching in social work: an educators' guide to theory and practice. New York, NY: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Chang, C. F., & Mo, L. L. (2007). Social work education in Taiwan: Toward professionalism. Social Work Education, 26(6), 583-594.
    Christie, A., & Kruk, E. (1998). Choosing to become a social worker: motives, incentives, concerns and disincentives. Social Work Education, 17(1), 21-34.
    Council on Social Work Education. Commission on Accreditation. (2003). Handbook of accreditation standards and procedures. Alexandria, VA: Council on Social Work Education .
    Feng, J. Y. (2007). Quality vs. quantity: The developments of social work education in Taiwan. Social Work Education, 26(6), 595-600.
    Gilardi, S., & Lozza, E. (2009). Inquiry-based learning and undergraduates’ professional identity development: Assessment of a field research-based course. Innovative Higher Education, 34(4), 245-256.
    Liamputtong, P. (2009). Qualitative research methods. South Melbourne, Australia: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Moorhead, B., Boetto, H., & Bell, K. (2014). India and us: Student development of professional social work identity through a short-term study abroad program. Social Work Education, 33(2), 175-189.
    Notional Association of Social Woekers. (2017). Code of Ethics. Retrieved from https://www.socialworkers.org/About/Ethics
    Pullen Sansfaçon, A., & Crête, J. (2016). Identity development among social workers, from training to practice: Results from a three-year qualitative longitudinal study. Social Work Education, 35(7), 767-779.
    Scholar, H. (2013). Dressing the part? The significance of dress in social work. Social Work Education, 32(3), 365-379.
    Terum, L. I., & Heggen, K. (2015). Identification with the social work profession: The impact of education. British journal of social work, 46, 839-854.
    Wilensky, H. L. (1964). The professionalization of everyone?.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70(2), 137-158.
    Zastrow, C. (2010). The practice of social work: A comprehensive worktext. Brooks/Cole, Cengage Learning.
    三、網路資料
    中山醫學大學醫學社會暨社會工作學系(2017)。課程規劃暨修業辦法。取自http://social.csmu.edu.tw/files/11-1046-4.php?Lang=zh-tw
    玄奘大學社會工作學系(2017)。課程資訊。取自http://www.hcu.edu.tw/sw/sw/zh-tw/92C9E7629BF04BB2B86ADA2C240176A0/
    亞洲大學社會工作學系(2016)。課程規劃。取自http://sw.asia.edu.tw/n_class.asp
    東吳大學社會工作學系(2016)。105學年度社工系研究生手冊。取自http://www.scu.edu.tw/sw/
    東海大學社會工作學系(2017)。碩士班課程介紹。取自http://sociwork.thu.edu.tw/%E8%AA%B2%E7%A8%8B%E4%BB%8B%E7%B4%B9/%E7%A2%A9%E5%A3%AB%E7%8F%AD%E8%AA%B2%E7%A8%8B%E4%BB%8B%E7%B4%B9/
    東華大學民族事務與發展學系(2015)。104學年度課程規畫表。取自http://www.didsw.ndhu.edu.tw/files/14-1050-93410,r1143-1.php?Lang=zh-tw
    長榮大學社會工作系(2017)。課程資訊碩士班。取自http://sites.cjcu.edu.tw/sw/file_1523.html
    南華大學應用社會學系(2018)。課程架構。取自http://appsoc2.nhu.edu.tw/course/super_pages.php?ID=course1
    政治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2016)。105學年度課程手冊。取自http://socialwork.nccu.edu.tw/pages10/pages.php?ID=course6
    美和科技大學社會工作系(2017)。碩班課程總表。取自http://c013.meiho.edu.tw/files/15-1035-4035,c1499-1.php?Lang=zh-tw
    高雄醫學大學醫學社會學與社會工作學系(2017)。碩士班課程。取自https://ms.kmu.edu.tw/index.php/zh-TW/%E7%A0%94%E7%A9%B6%E6%89%80/%E7%A2%A9%E5%A3%AB%E7%8F%AD%E8%AA%B2%E7%A8%8B
    國立中正大學全校課程地圖(2017)。社會福利研究所。取自http://coursemap.ccu.edu.tw/dept_info.php?deptcd=3106
    國立屏東科技大學社會工作系(2017)。課程規劃表。取自http://sw.npust.edu.tw/files/13-1032-15133.php?Lang=zh-tw
    國立陽明大學衛生福利研究所(2017)。課程規劃。取自http://www.ym.edu.tw/ihw/curriculum.htm
    國立暨南國際大學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學系(2016)。105學年度碩士班課程說明。取自http://www.spsw.ncnu.edu.tw/index.php/2013-12-10-13-33-02/2013-12-10-14-47-08/122-2013-12-10-12-19-34/2013-12-10-12-38-43/168-2014-01-23-06-58-52
    國立臺北大學社會科學學院社會工作學系(2015)。104學年度課程規畫。取自http://www.ntpu.edu.tw/sw/class-6.php?eclass=3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社會工作學研究所(2017)。課程資訊。取自http://www.sw.ntnu.edu.tw/course/super_pages.php?ID=course1
    國防大學政治作戰學院心理及社會工作學系(2010)。碩士班須知。取自https://www.yumpu.com/xx/document/view/20819087
    教育部(2017)。106學年度大學校院一覽表。取自https://ulist.moe.gov.tw/
    郭憲鈴(2015a)。全民都來當社工。大成報。取自http://history.n.yam.com/greatnews/politics/20150403/20150403956702.html
    郭憲鈴(2015b)。關於「全民都來當社工」的回應!。大成報。取自http://history.n.yam.com/greatnews/politics/20150406/20150406959013.html
    朝陽科技大學社會工作系(2016)。課程規劃碩士班。取自http://www.swdept.cyut.edu.tw/files/11-1013-411.php?Lang=zh-tw
    慈濟大學社會工作學系(2016)。碩士班學生手冊。取自http://www.socialwork.tcu.edu.tw/?page_id=1066
    實踐大學社會工作學系(2015)。碩士班專區。取自http://sw.usc.edu.tw/page1/super_pages.php?ID=page102
    臺大課程地圖(2017)。社會工作學研究所碩士班。取自http://coursemap.aca.ntu.edu.tw/course_map_all/class.php?code=330M
    輔仁大學社會工作學系所(2014)。碩士班課程。取自http://www.socialwork.fju.edu.tw/index.php/tw/course/master/m2
    靜宜大學社會工作與兒童少年福利學系(2017)。系所介紹。取自http://www.swcw.pu.edu.tw/intro/super_pages.php?ID=intro4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