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黃文宣 Huang, Wun-Syuan |
---|---|
論文名稱: |
初任教師運用有效教學策略進行七年級公民教學之行動研究 An Action Research on the Seventh-Grade Civil Education Curriculum of a Beginning Teacher Using Effective Teaching Methods |
指導教授: |
劉美慧
Liu, Mei-Hui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教育學系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
論文出版年: | 2019 |
畢業學年度: | 107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67 |
中文關鍵詞: | 有效教學策略 、學生學習成效 、共同備課 、初任教師 |
英文關鍵詞: | effective teaching methods, students' learning outcomes, collaborative lesson preparation, beginning teacher |
DOI URL: | http://doi.org/10.6345/NTNU201901071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302 下載:41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以行動研究為取徑,旨在探討初任教師運用有效教學之策略於國中七年級公民課程中,以提升學生學習成效。以各種的有效教學策略,透過共同備課的運作與觀察,一方面瞭解教師的有效教學策略,並同時觀察學生的學習狀況。
學生的學習成效可從各層面而論,依照多元評量的方式,可從學生的課堂表現、學習回饋單做評量。可發現實施有效教學的行為確實能夠提升學生的學習成效。在教師方面,可以透過共同備課,不斷的改進自己的教學策略和方法,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本研究的發現如下:
一、有效教學策略能提升初任教師的教學專業成長。
二、有效教學策略可與共同備課運作模式相結合。
三、有效教學策略能提升學生的學習成效。
四、教學應具體化、以遊戲做為評量的方式一。
根據上述研究發現,提出下列研究建議:
一、對於教師的建議:作為初任教師應嘗試多種教學法的運用。
二、對於共同備課的建議:要確實落實共同備課,引入素養導向的教學。
三、對於未來教學研究者的建議:建構屬於自己有效的有效教學模式。
This research aims beginning teacher to use effective teaching methods in junior high school seventh-grade Civil Education curriculum so as to enhance students’ learning outcome. Through various effective teaching behavior and observing collaborative lesson preparation, I get to find out teachers’ effective teaching behavior and observe students’ learning condition simultaneously.
Students’ learning outcome can be analyzed from various aspects—
based on multiple assessment, teachers are enabled to assess students from students’ performance in class and their learning feedback sheets. I found conducting effective teaching behavior can indeed enhance students’ learning outcome. For teachers, they can improve their teaching strategies and methods through collaborative lesson preparation to achieve an effective teaching outcome continually.
The conclusions of this study are as following:
A. The effective teaching can enhance the beginning teachers’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B. The combination of effective teaching and the operation mode of collaborative lesson preparation.
C. The effective teaching can improve students' learning outcomes.
D.specification of teaching and games can be as evaluation.
As discussed above, there are some suggestions for relative researches:
A. For teachers: A beginning teacher should try to use multiple teaching methods.
B. For collaborative lesson preparation: It’s important to introduce the competency-oriented instruction to make sure the implementation of collaborative lesson preparation.
C. For the researchers: It’s important to construct an effective teaching mode of your own.
一、中文部分
「公民教育觀點」影響之研究(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NSC 86-2745-H-003-006R)。臺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公民訓育學系。
丁一顧、鄒鈺萍 (2007)。教師專業成長三部曲-共同備課、觀課與省思。教師天地,151(6),23-29。
王金國(2017)。談共備與有效共備之建議。臺灣教育評論月刊,6(11),92-95。
吳宗霖(2015)。運用專題導向學習策略與無所不在學習環境於國小六年級生態環境教育之行動研究。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教育科技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縣。
吳靜宜(2013)。國民中學教師有效教學表現之觀察研究—以兩位英語科教師為例。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吳耀明(2005)國小五年級教師實施社會領域合作學習之行動研究。屏東教育大學學報,24,311-349。
李沛青(2011)。議題中心教學融入高中公民與社會課程影響學生公民參與態度與公民參與行為之行動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李咏吟(1985)。教學原理。臺北市:遠流。
林素卿(2002)。教師行動研究導論。高雄市:復文。
林進材(2000)。有效教學—理論與策略。臺北市: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林筱薇(2016)。合作學習對國小四年級學童社會學習成效之研究。國立屏東大學教育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縣。
邱孝茹(2007)。遊戲式虛擬網站對國小高年級學童學習動機及學習成效之研究-以虛擬恐龍館為例。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教育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侯惠澤(2016)。遊戲式學習。臺北市:親子天下。
侯惠澤(2016)。遊戲式學習:啟動自學X喜樂協作。台北市:親子天下。
洪菊吟(2017)。《扮家家遊》:玩桌遊學性平。性別平等教育季刊,80,124-132。
洪麗卿(2002)。社會科概念構圖教學策略之建構。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市。
范美玲(2014)。心智圖法教學策略對國中學生創造力 及學習成效影響之研究—以公民科課程實施為例。國立臺中教育大學教育學系課程與教學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市。
孫易新(2001)。心智圖法Mind Mapping®基礎篇~多元知識管理系統。臺北縣:耶魯文化。
康家馨(2011)。心智圖教學法對學生學習成就影響之研究--以新竹市三民國中為例。玄奘大學公共事務管理學系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縣。
張孝慈、賴素卿、林淑惠(2014)。有效教學一點訣 開放課堂行思學藉由共同備課、公開授課、觀課議課與組成教師專業團隊等策略,提高英語教學效能之教學分享。國教新知,61(2),63-74。
張孝慈、賴素卿、林淑惠(2014)。有效教學一點訣-開放課堂行思學藉由共同備課、公開授課、觀課議課與組成教師專業團隊等策略,提高英語教學效能之教學分享。國教新知,61(2),63-74。
張淑伶(2016)。運用概念構圖於說明文提升國小六年級學童閱讀理解能力之行動研究。國立臺中教育大學學課程與教學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市。
張淑怡(2017)。有效教學策略融入國中地理科教學之行動研究。國立清華大學教育與學習科技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張毓仁、柯華葳、邱皓正、歐宗霖、溫福星(2011)。教師閱讀教學行為與學生閱讀態度和閱讀能力自我評價對於閱讀成就之跨層次影響:以PIRLS 2006 為例。教育科學研究期刊,56(2),69-105。
教育部(2008)。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社會學習領域,國民教育社群網,(http://teach.eje.edu.tw/9CC2/9cc_97. php,20160625瀏覽)
教育部(2013a)。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國中教師有效教學深耕推廣計畫,(http://12years.ncue.edu.tw/,20160620瀏覽)。
教育部(2013b)。有效教學理念課程國民及學前教育署署長專訪。臺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2013c)。推動有效教學政策宣導。臺北市,教育部。
莊宏文(2011)。國民中學教師有效教學表現之觀察研究─以二位數學教師為例。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許瑀倢(2017)。遊戲式教學-桌上遊戲設計應用於國小五年級色彩學基礎教育。國立雲林科技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雲林縣。
陳木金(1997)。國民小學教師領導技巧、班級經營策略與教學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陳玟瑛(2012)。國小低年級教師數學科有效教學表現之觀察研究—以二位教師為例。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陳美言(1998)。國民小學校長教學領導與教師教學自我效能關係之研究。臺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陳國川(2013)。社會領域有效教學的理論與實務。新北市教育,7,14-25
陳國川(2014)。高中地理有效教學策略的行動研究。臺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陳國彥(2014)社會科教育之有效教學。臺北市:學富文化。
陳淑芬(2003)。合作學習教學法對國中公民科學習成效之行動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陳淑娟(2015)。國中社會學習領域歷史科合作學習之行動研究-以桃園市光明國中為例。元智大學社會暨政策科學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市。
陳嘉成(1998)。合作學習式概念構圖在國小自然科教學之成效研究。教育與心理研究,21(1),107-128。
陳藝分(2011)。高雄市國民小學教師自我效能感與有效教學行為之研究。國立臺南大學教育學系課程與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南市。
陳麗卉(2012)。遊戲式語文教學提升國中學生語文學習成效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教學專業發展數位學習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
陳麗卿、王薇棠、吳司宇、陳明蕾(2015)閱讀理解策略融入社會學習領域之有效教學研究:以新竹縣國小三年級為例。新竹縣教育研究集刊,15(1),1-30。
單文經(1985)。班級經營策略研究。臺北市:師大書苑。
游秀靜(2016)。誰說我不在乎?談「共同備課」與「議課」的美麗與哀愁。教育研究月刊, 263,32-44。
湯才偉(2005)。集體備課和觀課與學校改進的關係。香港:香港教育研究所。
黃永和(2012)。有效教學理念策略。載於張素貞、李俊湖主編(2012)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精進教學的理念與實踐,(65-112)。臺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黃光雄、蔡清田(1999)。課程設計—理論與實際。臺北市:五南圖書。
黃政傑(1993)。課程與教學之變革。臺北市:師大書苑。
黃政傑(1997)。教學原理。臺北市:師大書苑。
黃儒傑(2002)。國小初任教師教學信念、教學成敗歸因及其有效教學表現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博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黃儒傑(2003)。國小初任教師教學信念及其有效教學表現之研究。教育研究集刊,49(1)174-197。
楊佩文、卯靜儒(2015)。教育改革中構築的主體、意義與關係:臺北市跨校教師共同備課之經驗分享。中等教育 , 66(1),153 – 171。
楊曼琳(2015)。運用小組遊戲競賽法提升國小五年級學生數學學習成效與合作學習經驗之研究。國立臺中教育大學教育學系課程與教學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市。
溫春琳(2002)。議題中心教學法在國中公民與道德科的行動研究。臺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董秀蘭(1998)。議題中心教學法在國中法治教育課程的應用-結構性爭論模式的實例。人文及社會學科教學通訊,9(2),53-64。
廖添富、劉美慧、董秀蘭(1997)。我國師範院校學生「公民參與態度」對其
廖雪華、楊永華、陳一仁、莊裕庭、吳敏男、林子欽、張志輝、賴文宗、郭家豪、林茂成(2014)影響國中教師專業學習社群推動之研究。103國民中小學校長儲訓班研究彙編。國家教育研究院。
劉美慧(1997)。議題中心模式在公民教育之應用。載於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公民訓育學系主辦,邁向二十一世紀的公民教育研討會。臺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劉榮嫦、陳採卿主編(2019)。師資生備觀議課及教學演示評核回饋機制專業學習手冊。教育部補助國立臺灣師範大學107學年度精進師資素質計畫,臺北市。
歐用生(1999)。行動研究與學校教育革新。國民教育,39(5),2-12。
歐陽教(1986)。教學的哲學分析。載於中國教育學會主編,有效教學研究。臺北市:臺灣書店。
蔡文琦(2019)。新課綱的準備與實踐—以新北市國中社會領域輔導團推動「跨校共備」為例。新北市教育,30,47-51。
蔡秋季(2016)。中小學教師參與臉書共備社群與教師專業成長之研究。銘傳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鄧毓浩(2006)。九年一貫課程社會學習領域公民基本內容評析。公民訓育學報,18,1-18。
謝詩婉(2017)。密室逃脫遊戲融入國小課程之個案研究。國立臺南大學教育學系課程與教學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南市。
謝曜營(2014)。小組遊戲競賽合作學習法對低成就生英語學習動機與學習成就之影響—以桃園縣某私立高職為例。中原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市。
簡羽均(2007)。教科書開放政策下國中公民科教師專業知能需求之研究-以宜蘭縣為例。臺灣師範大學政治學研究所在職進修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簡妙娟 (2000)。高中公民科合作學習教學實驗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簡睿芝(2015)。高中公民與社會科道德議題教學之策略與反思。中等教育, 66(4),183-196。
顏國樑(2017)。國民中小學教師實施公開授課的做法、困境及因應策略。新竹縣教育研究集刊,17,205-222。
鏡週刊(2017)。【專訪阿普蛙】合作與對抗的兩難:遊戲桌上的人性百態,取自https://www.mirrormedia.mg/story/20171006game_wasupstudio/。
蘇昱暘(2013)。設計桌上遊戲做為國小自然科教學輔助工具之研究—以「昆蟲的一生」單元為例。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數位科技設計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饒見維(1996)。教師專業發展―理論與實務。臺北市:五南。
二、英文部分
Armor, D., Conry-Oseguera, P., Cox, M., King, N., McDonnell,L., Pascal, A.,et al. (1976).Analysis of the schools preferred reading program in selected Los Angeles Minority Schools. Santa Monica, CA: The Rand Corporation.
Bandura,A.(1997)Self-efficacy:The exercise of control. New York:Freeman.
Borich,G,D.(2004),Effective Teaching Methods。
Gibson, C., & Dembo, M. H. (1984). Teacher efficacy: A construct validation.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76(4), 569-582.
Jones, B., Palincsar, A., Ogle, D., & Carr, E. (1987). Strategic teaching and learning:
Cognitive instruction in the content areas. Alexandria, VA:Association for
Super-vision and Curriculum Development. (ED 286 858)
Pobert E. Slavin(2003). Education psychology:theory and practice.
Prensky, M.(2007). How to Teach with Technology: Keeping Both Teachers and Students Comfortable in an Era of Exponential Change. Emerging Technologies for Learning, 2, 40-46.
Slavin. R. E. (1995). Cooperative learning:Theory, research,and practice (2nd ed.) Massachusetts:Allyn & Bacon.
Skaalvik, E, M, & Skaalvik, S. (2010). Teacher self-efficacy and teacher burnout: A study of relations. Teaching and Teacher Education, 26(4), 1059-10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