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廖婉君
論文名稱: 唐代殺人罪研究—以六殺為中心的探討
指導教授: 陳登武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歷史學系
Department of History
論文出版年: 2011
畢業學年度: 99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204
中文關鍵詞: 唐代唐律殺人罪主觀意識身分法俠義小說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248下載:69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文以殺人犯罪為研究中心,從律文出發,探討唐律對於不同型態、不同對象殺罪的定義及刑罰,以釐清殺人罪律目之意。其次,透過與前朝律法的比較,凸顯唐律的特殊性,並試圖追溯殺人罪概念與刑責考量的淵源及演變,第三、透過正史、筆記小說案例探討律文在社會中實際落實的狀況,檢視律文施行的有效性。第四,從俠義筆記小說出發,討論其中犯及殺人罪時,可能牽涉的相關法律或文化議題,並探討這些社會、文化因素如何影響法律條文的落實,希望藉此瞭解唐代民眾的法律價值觀,凸顯庶民社會的主動性。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法律文獻系譜中的沿革 1 第二節 研究回顧 6 第三節 論文架構 7 第二章 意識‧手段‧方法:殺人與類型 9 第一節 問題的提出 9 第二節 謀殺 10 第三節 故殺 24 第四節 鬬殺 32 第五節 誤殺 39 第六節 戲殺 47 第七節 過失殺 53 第八節 小結 62 第三章 貴庶‧長幼‧良賤:殺人與身份 65 第一節 問題的提出 65 第二節 殺害皇族官員 66 第三節 殺害親屬 76 第四節 殺害賤民 120 第五節 小結 136 第四章 報恩‧仗義‧復仇:殺人與俠義 139 第一節 問題的提出 139 第二節 「俠」的發展 140 第三節 俠義小說中的殺人案例 147 第四節 小結 185 第五章 結論 187 徵引書目 191

    一、 基本文獻

    (一) 經部

    楊家駱補正,《尚書注疏及補正》,台北:世界書局,1963。
    蔡沈注、錢宗武、錢宗弼整理,《書集傳》,南京:鳳凰出版社,2010。
    楊家駱補正,《周禮注疏及補正》,台北:世界書局,1963。
    楊家駱主編,《禮記注疏及補正》,台北:世界書局,1963。
    楊伯峻編著,《春秋左傳注》,北京:中華書局,1981。
    王道焜、趙如源同編,《左傳杜林合注》,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8。
    李學勤主編,《春秋公羊傳注疏》,台北:台灣古籍出版社,2001。
    史游撰、顏師古注,《急就篇》,收入李學勤主編,《中華漢語工具書書庫》,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
    許慎撰、段玉裁注、許惟賢整理,《說文解字注》,南京:鳳凰出版社,2007。

    (二) 史部

    司馬遷,《史記》(新點校本),北京:中華書局,1959。
    班固,《漢書》(新點校本),北京:中華書局,1962。
    范曄,《後漢書》(新點校本),北京:中華書局,1965。
    陳壽,《三國志》(新點校本),北京:中華書局,1959。
    房玄齡,《晉書》(新點校本)北京:中華書局,1982。
    沈約,《宋書》(新點校本),北京:中華書局,1974。
    姚思廉,《梁書》(新點校本),北京:中華書局,1973。
    姚思廉,《陳書》(新點校本),北京:中華書局,1972。
    魏收,《魏書》(新點校本),北京:中華書局,1974。
    李百藥,《北齊書》(新點校本),北京:中華書局,1972。
    魏徵,《隋書》(新點校本),北京:中華書局,1973。
    劉昫,《舊唐書》(新點校本),北京:中華書局,1975。
    歐陽修等,《新唐書》(新點校本),北京:中華書局,1975。
    脫脫等,《宋史》(新點校本),北京:中華書局,1985。
    荀悅著、張烈點校,《前漢紀》,北京:中華書局,2002。
    袁宏著、張烈點校,《後漢紀》,北京:中華書局,2002。
    司馬光《資治通鑑》(新點校本),北京:中華書局,1956。
    劉珍等撰、吳樹平校注,《東觀漢記校注》,河南:中州古籍出版社,1987。
    鄭樵著,《通志》,台北:新興書局,1959。
    左丘明著、徐元誥撰、王樹民、沈長雲點校,《國語集解》,北京:中華書局,2002。
    劉向集錄、何建章注釋,《戰國策注釋》,北京:中華書局,1990。
    宋敏求編,《唐大詔令集》,北京:中華書局,2008。
    司馬光著、王根林點校,《司馬光奏議》,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6。
    謝旻等修、陶成等纂,清雍正十年刊本,《江西省江西通志》,收入《中國方志叢書》,台北:成文出版社,1989。
    宋敏求著、畢沅校正,《宋著長安志》,西安:太白文藝出版社,2007。
    李林甫等撰、陳仲夫點校,《唐六典》,北京:中華書局,1992。
    洪遵著,《翰苑群書》,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8。
    王溥撰,《唐會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
    杜佑撰、王文錦等點校,《通典》,北京:中華書局,1988。
    馬端臨著,《文獻通考》,台北:新興書局,1958。
    董說,《七國考》,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8。
    長孫無忌等撰、劉俊文點校,《唐律疏議》,北京:中華書局,1983。
    陶宗羲編,《古刻叢鈔》,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8。

    (三) 子部

    荀子著、王天海校釋,《荀子校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
    桓寬撰、王利器校注,《鹽鐵論校注》,北京:中華書局,1992。
    韓非子撰、韓非子校注組編寫、周勛初修訂,《韓非子校注》,南京:鳳凰出版社,2009。
    管子著、黎翔鳳撰、梁運華整理,《管子校注》,北京:中華書局,2004。
    鄭克編撰、劉俊文譯註點校,《折獄龜鑑譯註》,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
    墨子著、周才珠、齊端端譯注,《墨子全譯》,貴州:貴州人民出版社,1995。
    呂不韋等著、陳奇猷校注,《呂氏春秋新校譯》,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劉安等撰、趙宗乙譯注,《淮南子譯注》,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03。
    班固著、陳立撰、吳則虞點校,《白虎通疏證》,北京:中華書局,1994。
    洪邁,《容齋隨筆》,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3。
    王充著、北京大學歷史系《論衡》注釋小組注釋,《論衡注釋》,北京:中華書局,1979。
    應劭撰、王利器校注,《風俗通義校注》,北京:中華書局,2010。
    孫奕,《示兒編》,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8。
    馬總著、王天海校注,《意林校注》,貴陽:貴州教育出版社,1998。
    曾慥編纂、王汝壽等校注,《類說》,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6。
    徐應秋,《玉芝堂談薈》,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8。
    李昉等撰,《太平御覽》,北京:中華書局,1960。
    潘自牧,《記纂淵海》,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8。
    榕端等奉敕纂修,《御定淵鑑類函》,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8。
    張鷟撰、趙守儼點校,《朝野僉載》,北京:中華書局,1979。
    崔令欽著、楊家駱主編,《新校教坊記》,台北:世界書局,1959。
    趙璘著、楊家駱主編,《新校因話錄》,台北:世界書局,1959。
    王仁裕撰、曾貽芬點校,《開元天寶遺事》,北京:中華書局,2006。
    劉肅撰、許德楠、李頂霞點校,《大唐新語》,北京:中華書局,1984。
    李肇著、楊家駱主編,《唐國史補》,台北:世界書局,1959。
    王讜撰、周勛初校證,《唐語林校證》,北京:中華書局,1987。
    孫光憲撰、賈二強點校,《北夢瑣言》,北京:中華書局,2002。
    陶宗儀,《輟耕錄》,收入《宋元筆記小說大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
    李昉等編,《太平廣記》,北京:中華書局,1961。
    李冗撰、張永欽、侯志明點校,《獨異志》,北京:中華書局,1983。
    張讀撰、張永欽、侯志明點校,《宣室志》,北京:中華書局,1983。
    段成式著、方南生校訂,《酉陽雜俎》,台北:漢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83。
    皇都風月主人編、周楞伽箋注,《綠窗新話》,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

    (四) 集部

    白居易著、朱金城箋校,《白居易集箋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
    韓維,《南陽集》,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8。
    秦觀撰、徐培均箋注,《淮海集箋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
    余靖著、仲荀編輯,《武溪集》,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76。
    毛滂著、周少雄點校,《毛滂集》,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9。
    朱熹著、劉永翔、朱又文點校,《朱子全書—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李昉等编,《文苑英華》,北京:中華書局,1966。
    董誥等編、孫映逵等點校,《全唐文》,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2。
    計有功撰,《唐詩紀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65。

    (五) 史料考訂、詮釋、金石簡帛

    睡虎地秦墓竹簡整理小組編,《睡虎地秦墓竹簡》,北京:文物出版社,1977。
    張家山二四七號漢墓竹簡整理小組編,《張家山漢墓竹簡【二四七號墓】》,北京:文物出版社 ,2001 。
    朱紅林,《張家山漢簡《二年律令》集釋》,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5。
    謝桂華、李鈞明、朱國炤,《居延漢簡釋文合校》,北京:文物出版社,1987。
    甘肅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甘肅省博物館、中國文物研究所、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所編,《居延新簡:甲渠侯官》,北京:中華書局,1994。
    仁井田陞著、栗勁等編譯,《唐令拾遺》,長春:長春出版社,1989。
    劉俊文,《唐律疏議箋解》,北京:中華書局,1996。
    竇儀等撰、吳翊如點校,《宋刑統》,北京:中華書局,1984。
    明神宗敕撰,《大明律集解附例》,台北:學生書局,1968年印國立中央圖書館藏明萬曆間浙江官印本。
    李翰章等撰,《大清律例彙集便覽》,台北:成文出版社,1975。
    孫奭,《刑音義》,收入《叢書集成序編》,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9。
    杜貴墀,《漢律輯證》,收入《叢書集成序編》,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9。
    沈家本著、鄧經元、駢宇騫點校,《歷代刑法考》,北京:中華書局,1985。
    程樹德著,《九朝律考》,北京:中華書局,2006。
    沈之奇著、懷效鋒、李俊點校,《大清律輯註》,北京:法律出版社,2000。
    雷夢麟著、懷效鋒、李俊點校,《讀律瑣言》,北京:法律出版社,2000。
    薛允升著、懷效鋒、李鳴點校,《唐明律合編》,北京:法律出版社,1999。
    薛允升著、黃靜嘉編校,《讀例存疑》,台北:成文出版社,1970。
    劉海年、楊一凡主編,《中國珍稀法律典籍集成》,北京:科學出版社,1994。

    二、 近人專著

    大庭脩著、林劍鳴等譯,《秦漢法制史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
    王關成、郭淑珍編著,《秦刑罰概述》,西安:陝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
    王夢鷗,《唐人小說研究:纂異記與傳奇校釋》,台北:藝文印書館,1997。
    內山知也著、查屏球編,《隋唐小說研究》,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0。
    卡爾‧賴德爾著、郭二民編譯,《死刑的文化史》,北京:三聯書局,1992。
    西田太一郎著、段秋關譯,《中國刑法史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5。
    汪涌豪、陳廣宏,《俠的人格與世界》,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5。
    周勛初,《唐代筆記小說敘錄》,南京:鳳凰出版社,2008。
    周蕙蓮,《教坊記研究》,台北:文京圖書有限公司,1993。
    柏紅秀,《唐代宮廷音樂文藝研究》,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10。
    姚平,《唐代婦女的生命歷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栗勁,《秦律通論》,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1985。
    高明士主編,《唐代身分法治研究—以唐律名例律為中心》,台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3。
    孫家州主編,《秦漢法律文化研究》,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7。
    理查‧波斯納著、李國慶譯,《法律與文學》,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2。
    曹旅寧,《秦律新探》,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2。
    曹旅寧,《張家山漢律研究》,北京:中華書局,2005。
    冨谷至著、柴生芳、朱恒曄譯,《秦漢刑罰制度研究》,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6。
    張伯元,《出土法律文獻研究》,北京:商務出版社,2005。
    張晉藩、林中、王志剛著,《中國刑法史新論》,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1992。
    陳登武,《從人世間到幽冥界:唐代的法制、社會與國家》,台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7。
    陳登武,《地獄‧法律‧人間秩序:中古中國的宗教、社會與國家》,台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9。
    陳平原,《千古文人俠客夢》,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
    滋賀秀三著、張建國、李力譯,《中國家族法原理》,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
    黃源盛,《漢唐法律與儒家傳統》,台北:元照出版社,2009。
    劉燕儷,《唐律中的夫妻關係》,台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7。
    錢大群,《唐律研究》,北京:法律出版社,2000。
    戴炎輝,《唐律通論》,台北:國立編譯館,1964。
    戴炎輝,《唐律各論》,台北:成文出版社,1988。
    瞿同祖,《中國法律與中國社會》,台北:里仁書局,1984。
    蘇力,《法律與文學—以中國傳統戲劇為材料》,台北:元照出版社,2006。
    龔鵬程,《大俠—俠的精神文化史論》,台北:風雲時代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7。

    三、 期刊論文

    于豪亮,〈秦簡中的奴隸〉,收入中華書局編輯部編,《雲夢秦簡研究》,北京:中華書局,1981。
    王子今、范培松,〈張家山漢簡賊律「叚大母」釋意〉,《考古與文物》,2003:5。
    王彥輝,〈從張家山漢簡看西漢時期私奴婢的社會地位〉,收入中國社會科學院簡帛研究所編,《張家山漢簡《二年律令》研究文集》,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7。
    文崇一,〈報恩與復仇:交換行為的分析〉,收於楊國樞、文崇一編,《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專刊 乙種之10》,台北:中研院民族學研究所,1982。
    卞孝萱,〈牛肅與《紀聞》〉,收入氏著,《唐代文史論叢》,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6。
    水間大輔,〈秦律、漢律中的殺人罪類型—以張家山漢簡《二年律令》為中心〉,收入中國秦漢史研究會編,《秦漢史論叢》,西安:三秦出版社,2004。
    李學勤,〈《奏讞書》解說(上)〉,《文物》,1993:8。
    呂中名,〈秦律貲罰制考論〉,收入楊一凡總主編,《中國法制史考證》(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甲編(歷代法制考),第二卷,〈戰國秦法制考〉(馬小紅主編)。
    宋德熹,〈「俠以武犯禁」乎?唐代俠者形象的碰撞〉,收於氏著,《唐史識小:社會與文化的探索》,台北:稻鄉出版社,2009。
    余英時,〈反智論與中國政治傳統〉,收於氏著,《歷史與思想》,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6。
    角谷常子著,胡平生、陳青譯,〈秦漢時代的贖刑〉,收入李學勤、謝桂華主編,《簡帛研究2001(下冊)》,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1。
    南玉泉,〈張家山漢簡《二年律令》所見刑罰原則〉,收入中國社會科學院簡帛研究所編,《張家山漢簡《二年律令》研究文集》,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7。
    姚少杰,〈清代戲殺、誤殺、過失殺考析〉,收入葉孝信、郭建主編,《中國法律史研究》,上海:學林出版社,2003。
    祝總斌,〈晉律考論〉,收入楊一凡總主編,《中國法制史考證》(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甲編(歷代法制考),第三卷,〈兩漢魏晉南北朝法制考〉(高旭晨主編)。
    高恒,〈秦簡中的私人奴婢問題〉,收入中華書局編輯部編,《雲夢秦簡研究》,北京:中華書局,1981。
    高恒,〈張斐的《晉律要略》〉,收入楊一凡總主編,《中國法制史考證》(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乙編(法史考證重要論文選編),第三卷,〈法制叢考〉(楊一凡、劉篤才主編)。
    高敏,〈《張家山漢墓竹簡‧二年律令》中諸律的製作年代試探—讀《張家山漢墓竹簡》札記之四〉,收入氏著,《秦漢魏晉南北朝史論考》,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
    高敏,〈漢初法律系全部繼承秦律說—讀張家山漢簡《奏讞書》札記〉,收入氏著,《秦漢魏晉南北朝史論考》,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
    高敏,〈商鞅《秦律》與睡虎地出土《秦律》的區別與聯繫〉,收入氏著,《睡虎地秦簡初探》,台北: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2000。
    倪豪士,〈唐傳奇中的創造和故事講述:沈亞之的傳奇作品〉,收於氏著,《傳記與小說—唐代文學比較論集》,北京:中華書局,2007。
    桂齊遜,〈唐律在維護「家族倫理」上規範—以「惡逆、不孝」罪為例〉,《史學彙刊》,第二十一期(2008:06)。
    夏勇,〈唐律中的謀殺罪〉,收入《法學研究》,1984:6。
    冨谷至著,胡平生、陳青譯,〈秦漢二十等爵制和刑罰的減免〉,收入李學勤、謝桂華主編,《簡帛研究2001(下冊)》,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1。
    崔永東,〈漢代法制叢考〉,收入楊一凡總主編,《中國法制史考證》(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甲編(歷代法制考),第三卷,〈兩漢魏晉南北朝法制考〉(高旭晨主編)。
    崔永東,〈張家山出土漢律的特色〉,收入《政法論壇》,2002:5。
    張建國,〈論西漢初期的贖〉,《政法論壇》,2002:5。
    梁治平,〈禮與法:道德的法律化〉,收於氏著,《尋求自然秩序中的和諧》,北京:中國政法大學,2002。
    陳登武,〈論唐代特殊謀殺罪〉,《興大歷史學報》,第十四期(2003.06)。
    陳登武,〈復讎新釋—從皇權的角度再論唐宋復讎個案〉,《臺灣師大歷史學報》,第三十一期(2003.06)。
    陳登武,〈從張家山漢簡看漢代「保辜」制度—兼論「保辜」制度之歷史發展〉,《簡牘學報》,第二十期(2008.12)。
    黃玫茵,〈唐代殺人罪的法律規範〉,收入中國唐代學會、國立中正大學文學系、歷史系主編,《唐代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高雄:麗文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1。
    黃玫茵,〈唐代三父八母的法律地位〉,收入高明士主編,《唐代身分法治研究—以唐律名例律為中心》,台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3。
    黃岳展,〈雲夢秦律簡論〉,收入楊一凡總主編,《中國法制史考證》(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甲編(歷代法制考),第二卷,〈戰國秦法制考〉(馬小紅主編)。
    黃美玲,〈〈馮燕傳〉、〈馮燕歌〉、〈水調七遍〉對馮燕的謳歌—男性中心層級分明的道德體系呈現〉,《漢學研究》,24:2(2006.12)。
    楊聯陞著,段昌國譯,〈報—中國社會關係的一個基礎〉,收於氏著,《中國文化中「報」、「保」、「包」之意義》,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1987。
    廖伯源,〈漢初郡長吏雜考〉,《漢學研究》,27:4(2009.12)。
    鄧奕琦,〈北周法制考述〉,收入楊一凡總主編,《中國法制史考證》(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甲編(歷代法制考),第三卷,〈兩漢魏晉南北朝法制考〉(高旭晨主編)。
    劉海年,〈戰國法律制度的若干問題〉,收入《中國法學》,1988:2。
    霍存福,〈對中國古代復仇案的諸分析〉,收於韓延龍主編,《法律史論集》,北京:法律出版社,1998。
    錢大群,〈秦律「三環」論〉,《南京大學學報》,1988:2。
    戴炎輝,〈唐律十惡之溯源〉,收入中國法制史學會出版委員會編著,《中國法制史論文集》,台北:中國法制史學會出版委員會,1981。

    四、學位論文

    李淑媛,〈唐代婦女之法律地位〉,台北:中國文化大學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3。
    杜欽,〈漢代刑罰制度〉,台北: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4。
    孫明芸,〈秦漢勞役刑與財產刑之研究〉,台南:國立成功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
    黃釋賢,〈秦漢時代的吏〉,台北:中國文化大學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
    潘文凱,〈秦漢之際的封爵制度〉,台南:國立成功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
    韓相敦,〈中韓傳統刑律之主觀主義立法—特別注重關於殺傷罪的故意犯、過失犯〉,台北:台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92。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