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林嘉瑛 Lin, Chia-Ying |
---|---|
論文名稱: |
臺灣近代中南部地區私塾教育 A Study of the Education of Private Schools in Central and Southern Areas in Modern Taiwan |
指導教授: | 周愚文 |
學位類別: |
博士 Doctor |
系所名稱: |
教育學系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
論文出版年: | 2018 |
畢業學年度: | 106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356 |
中文關鍵詞: | 私塾 、暗學仔 、中南部地區 、漢文教育 、補習教育 |
英文關鍵詞: | Sīshú, private schools, Central and Southern Areas, modern Taiwan, cram school |
DOI URL: | http://doi.org/10.6345/DIS.NTNU.ED.014.2018.F02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201 下載:9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主要調查二次世界大戰後,臺灣中南部地區尚存私塾之發展情形,透過官書、報紙、期刊、地方志、人物誌、回憶錄、統計資料、照片、私人出版品等官民資料,另佐以耆老訪談,與訪談所得的文件資料,探討近代臺灣中南部地區私塾發展情形。
研究發現二戰後私塾確曾短暫復興,中南部私塾分布以雲林、嘉義、臺南三縣市為最多。私塾主要作為父執輩及青年人選擇作為補充學力及替代學校教育的場所,因其是一個可以快速增加學力、奠定扎實語文能力,進而提升受教者社會地位的教育場所,補習教育意味濃厚。
惟因國民學校普及,老成凋零又後繼無人等因素,使得私塾1960年代時大量關閉。雖然有私塾受教者持續投入詩社、傳統文學、謎猜等文學或文化活動,但其性質已不同,因此臺灣漢文私塾教育於私塾一間間結束後告終。
The main purpose of this dissertation is to explore the development of the private schools (Sīshú) in central and southern areas in modern Taiwan. The sources, such as official publications, newspapers, periodicals, local records, personal records, memoirs, statistics, pictures, and private works were used. Besides, the oral records interviewing with the former students were used.
The major findings are as follows. After the Second World War, the private school (Sīshú) in central and southern Taiwanl have revived for a short period, which mostly located at Yunlin, Chiayi, and Tainan areas. Those schools were seen as a place where parents and young people chose to enhance their children’s scholastic ability and substituted formal schooling. Because scholastic ability and language skills rapidly were enhanced, it helped to upgrade the social status of the students.
However, due to the universalization of compulsory education, teachers aging and no one succeeding, and other factors, the private school (Sīshú) closed in the 1960s gradually. Although some private schools’ students took part in the poetry societies or riddles-guessing activity, the nature of the activity was different from that of schools. Finally, the private schools (Sīshú) in modern Taiwan have come to the end.
壹、史料與方志
中華綜合發展研究院應用史學研究所總編簒,《員林鎮志》,彰化:彰化縣員林鎮公所,2010。
仇德哉主修,《雲林縣志稿》,臺北:成文,1983。
王志宇計畫主持,《大村鄉志》,彰化:彰化縣大村鄉公所,2015。
石慶得總編輯,《續修東勢鎮志》,臺中:臺中縣東勢鎮公所,2010。
江寶釵纂修,《嘉義縣志》,嘉義:嘉義縣政府,2009。
佚名,《豐原鎮民眾服務站附設國學研究班第五屆結業紀念刊》,無出版資料,1962。
吳建昇等主撰,許献平總編輯,《七股鄉志》,臺南:臺南縣七股鄉公所,2010。
吳順發、張溪南合著,《迴狩店仔口:白河記事》,臺南縣:臺南縣立文化中心,1996。
呂順安主編,《高雄縣鄉土史料》,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4。
汪知亭,《臺灣教育史料新編》,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1978。
周鍾瑄主修,《諸羅縣志》,嘉義:嘉義縣政府,1983。
林品桐譯著,《臺灣總督府公文類纂教育史料彙編與研究(上下)明治二十九年七月至明治三十四年十二月》,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2001。
林洋港等監修,高育仁等主修,《重修臺灣省通志》卷六文教志社會教育篇,南投市: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3。
林熊祥等監修,《臺灣省通志稿》〈教育志-教育設施篇〉,臺北:成文。
洪波浪、吳新榮主修,《臺南縣志》卷七教育志,臺北:成文,1983。
洪波浪主修,《臺南縣志》卷十附錄,臺南縣:臺南縣政府,1980。
洪敏麟總編輯,《草屯鎮志》,南投:草屯鎮公所,2005。
郁永河著,《裨海記遊》,台北:成文,1983。
倪贊元纂輯,《雲林縣采訪冊》,臺南市:臺灣史博館,2011。
財團法人臺灣教育會著,許錫慶譯注,《臺灣教育沿革誌》。南投市:臺灣文獻館,2010。
張溪南編,《白河鎮志》,臺南縣:臺南縣白河鎮公所,1998。
連橫,《臺灣通史》,臺北市:眾文,1979。
陳巨擘主撰,《佳里鎮志》,臺南:臺南縣佳里鎮公所,1998。
陳哲三、劉先進撰稿,《南投縣志》,南投市:投縣文化局,2010。
陳哲三總編纂,《竹山鎮志》,南投:竹山鎮公所,2001。
陳哲三總編纂,《集集鎮志》,南投:集集鎮公所,1998。
單文經,《鹿港鎮志》〈教育篇〉,彰化:鹿港鎮公所,2000。
曾人口總編纂,《口湖鄉志》,雲林縣:雲林縣口湖鄉公所,2011。
黃冠雲主編,《埔里孔子廟志》,南投:昭平宮育化堂董事會,2011。
黃夢熊,《雲林縣東勢鄉地方誌》,雲林:東勢鄉公所,1997。
臺東縣後山文化工作協會,《臺東縣鄉土文集(六)臺東耆老口述歷史篇》,臺東市:臺東縣立文化中心,1999。
臺灣史料集成編輯委員會,《鳳山縣采訪冊》,台北:文建會,2007。
臺灣史料集成編輯委員會,《諸羅縣志》,台北市:文建會,2005。
臺灣省文獻委員會採集組,《嘉義縣鄉土史料》,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2000。
臺灣省文獻委員會採集組主編,《雲林縣鄉土史料》,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8。
臺灣省文獻委員會採集組主編,《嘉義市鄉土史料》,南投市: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7。
臺灣省文獻委員會採集組編校,《臺南縣鄉土史料》,南投市:臺灣省文獻委員會,2000。
臺灣省文獻委員會編,《重修臺灣省通志》卷一大事志,南投市: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4。
臺灣教育發展史料彙編編輯委員會編輯小組,《臺灣教育發展史料彙編‧國民教育篇》,臺中:省立臺中圖書館,1984。
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臺灣私法物權編》第8冊,臺灣文獻叢刊第一五0種,臺北:台灣銀行經理研究室,1963。
趙璞、林家駒主修,《嘉義縣志》(卷首) ,嘉義:嘉義縣政府,1977。
蕭銘祥主編,《屏東縣鄉土史料》,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6。
戴憲政總編纂,《林邊鄉志》,屏東:林邊鄉公所會,1985。
謝問岑主修,《高雄縣志稿》,高雄:高雄縣文獻委員會,1961。
貳、報紙
臺灣日日新報社,《臺灣日日新報》,1898-1935。
臺灣新民報社,《臺灣新民報》,1930-1941。
參、專書
中華民國傳統詩學會,《中華民國傳統詩學會第十三屆第二次會員大會手冊》,無出版資料,2013年12月1日。
文馨瑩,《臺灣美援經驗的政經分析(1951-1965)》,臺北市 : 自立晚報,1990。
片岡嚴著、陳金田譯,《臺灣風俗誌》,臺北市:大立,1981。
王乃信等翻譯,《臺灣社會運動史》,臺北市:海峽學術,2006。
王文裕著,《李萬居傳》,南投市:台灣省文獻委員會,1997。
王育德著,吳瑞雲譯,《王育德自傳:出生至二二八後脫出臺灣》,臺北市:前衛,2002。
王炳南著,《北嶼釣客吟草》,臺南:國家臺灣文學館籌備處,2007。
王梓聖,《王梓聖詩集》,埔里:文慈電腦打字排版社,1997。
王晴佳,《臺灣史學五十年(1950-2000):傳承、方法、趨向》,臺北市:麥田,2002。
王詩瑯翻譯,《台灣社會運動史》,臺北縣:稻鄉,1988。
伊能嘉矩原著,國史館臺灣文獻館編譯,《臺灣文化誌》(中譯本修訂版) ,台北:臺灣書房,2011。
吉野秀公,《臺灣教育史》,臺北市:南天書局,1997。
江寶釵,《嘉義地區古典文學發展史》,嘉市:嘉義市立文化中心,1998。
何清欽,《光復初期之臺灣教育》,高雄市:復文圖書,1980。
余嘉錫,《雜學論著》(下冊) ,北京:中華,1963。
吳中,《吳中詩草》,臺南:臺南縣鯤瀛詩社,2001。
吳中,《吳中序跋集》,臺南:臺南縣鯤瀛詩社,2011。
吳文星,《日據時期臺灣社會領導階層之研究》,臺北市:正中書局,1992。
吳登神編,《鯤瀛詩社一百年史》,臺南:南縣鯤瀛詩社,2011。
吳溪,《百川詩文集》,臺南:南縣鯤瀛詩社,2011。
吳濁流,《無花果》,臺北市:前衛,1990。
吳錦樟,《萬興宮三百年沿革誌》,彰化:萬興宮管理委員會,1982。
呂紹理,《水螺響起-日治時期台灣社會的生活作息》,臺北:遠流,1998。
李功勤,《艱困與榮光——臺灣政治發展史論》,臺北市:幼獅文化,2009。
李功勤,《臺灣政治發展史(1895年迄今)》,臺北市:幼獅文化,2013。
李汝和,《臺灣文教史略》,臺北市: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72。
李昆漳,《李昆漳詩書集》(無出版資料),李昆漳提供。
李明泰,《杏馥吟草》,嘉義:李明泰,2000。
李園會,《日據時期臺灣教育史》,臺北市:國立編譯館,2005。
李筱峰,《台灣近現代史論集》,臺北市:玉山社,2007。
李筱峰,《台灣史101問》,臺北市:玉山社,2013。
杜聰明,《回憶錄(上)》,臺北市:龍文,1989。
汪知亭,《臺灣教育史》,臺北市:臺灣書店,1959。
林金悔總編輯,《蘿蔔庄崑岡情:將軍鄉人拾穗》,臺南:財團法人西甲文化基金會,2000。
林炳炎,《保衛大台灣的美援(1949-1957)》,台北市 : 林炳炎,2004。
林茂生,《日本統治下臺灣的學校教育-其發展及有關文化之歷史分析與探討》,臺北市:新自然主義,2000。
林惟章著,林基楨編,《橋東草堂詩稿》,臺中:臺中縣蘆墩吟社,2008。
林園區林園詩社編,《林園詩謎集》,高雄:高雄市林園區公所,2012。
林滿紅,《晚近史學與兩岸思維》,臺北市:麥田,2002。
林寶山,《教學論:理論與方法》,臺北:五南,1990。
花松村編纂,《台灣鄉土全誌》,臺北:中一,1996。
邱正略,《日治時期埔里的殖民統治與地方發展(上)》,新北:花木蘭文化,2016。
邱瑞寅總編輯,《白河古早店仔口:二十四里踏查錄》,臺南縣:店仔口臺語文學讀書會,2010。
施梅樵,《梅樵詩集》,臺北縣:龍文,2001。
施添福等,《臺灣地名辭書》,南投:國史館臺灣文獻館,2002。
柯林斯著,劉慧珍等譯,《文憑社會:教育與階層化的歷史社會學》,臺北:桂冠,1998。
柳書琴.張文薰編選,《台灣現當代作家研究資料彙編(張文環卷)》,臺南:國立台灣文學館,2011。
洪大川,《汾南書塾記事珠》(上冊),臺北縣:龍文,2009。
洪水河編輯,《高雄市詩人協會擊鉢詩集》,高雄:高雄市詩人協會,2008。
洪嘉惠主編,《民雄先賢小傳》,嘉義:民雄文教基金會,1998。
派翠西亞‧鶴見(E . Patricia Tsurumi)著,林正芳譯,《日治時期臺灣教育史》,宜蘭市:仰山文教基金會,1999。
胡順卿、胡順隆合著,《宗儒詩文錄》,臺中:中國詩人文化會,2003。
徐子為、潘公昭,《今日的臺灣》。上冊),上海:中國科學圖書儀器公司,1945。
徐南號主編,《臺灣教育史》,臺北市:師大書苑,1996。
格奧爾格‧伊格斯(Georg G. Iggers)著,楊豫,《二十世紀的史學》,臺北市:昭明,2003。
涂照彥著,李明峻譯《日本帝國主義下的臺灣》,臺北市:人間,1999。
荊子馨著,鄭力軒譯,《成為「日本人」:殖民地台灣與認同政治》,臺北:麥田,2006。
高明士主編,《臺灣史》,臺北:五南,2014。
高雄市林園詩社編,《林園詩謎書畫集》,高雄:高雄市林園區公所,2017。
高雄市詩人協會編輯委員會編,《高雄市詩人協會二十週年紀念詩集》,高雄市:高市詩人協會,2001。
張志公,《張志公文集-傳統語文教學研究》,廣東:廣東教育,1991。
張志公,《傳統語文教材論》,上海:上海教育,1992。
張溪南,《黃海岱及其布袋戲劇本研究》,臺北市:臺灣學生,2004。
教育部編,《中華民國教育統計》,臺北市:教育部,1991。
曼池,《珠沉滄海》,臺北市:李萬居先生傳記編纂委員會,1968。
梁福鎮,《教育行政學: 理論與實務》,臺北市:五南,2013,二版。
許介鱗,《戰後臺灣史記》,臺北:文英堂,1996。
許世楷,《日本統治下的臺灣》,臺北市:玉山社,2006。
許佩賢,《太陽旗下的魔法學校:日治臺灣新式教育的誕生》,臺北市:東村,2012。
連橫,《臺灣語典;雅言》,南投市: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2。
陳延年,《雪杏軒吟草》,雲林:鄭定國,2005。
陳昭瑛,《臺灣儒學:起源、發展與轉化》,臺北市:正中書局,2000。
陳逸松口述,吳君瑩紀錄、林忠勝撰述,《陳逸松回憶錄:太陽旗下風滿台》,臺北市:前衛,1994。
陳碧奎口述,林慧鉦整理,《赤手空拳:一個「少年工」的故事》,臺北市:前衛,1998。
陳錦標,《陳錦標回憶錄》,新竹市:新竹市立文化中心,1999。
彭懷恩,《臺灣政治發展(1949-2009)》,臺北市:風雲論壇,2009。
彭懷恩,《臺灣政治發展歷程》,臺北市:風雲論壇,2013。
曾人口,《曾人口詩草》,臺北市:斑馬線文庫,2016。
黃士洋先生,《士洋國臺語字典》,臺南:正平,1973。
黃生宜著,《生宜吟草》,臺南:臺南縣鯤瀛詩社,2001。
黃秀政,張勝彥,吳文星,《臺灣史》,臺北:五南,2011。
黃秀峰撰,《望海樓詩鈔》上下,臺北縣板橋市:龍文,2009。
黃俊傑,《戰後臺灣的轉型及其展望》,臺北市:正中書局,1995。
黃俊傑,《臺灣意識與臺灣文化》,臺北市: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09。
黃震南,《取書包,上學校: 臺灣傳統啟蒙教材》,臺北市:獨立作家,2014。
楊登贊手抄輯錄,《台語文化教材(一)台灣生活文化語集》,嘉義:財團法人梅山文教基金會發行,2008。
楊蓮福、陳謙主編,《民間私藏民國時期暨戰後臺灣資料彙編(文教篇)》,臺北市:博揚文化,2013。
楊錦麟,《李萬居評傳》,臺北市:人間,1993。
臺灣史研究會編,《王敏川選集》,臺北:海峽學術,2002。
臺灣省文獻委員會採集組編,《臺灣地名辭書》,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6。
臺灣教育會編,《臺灣教育沿革志》,臺北市:南天,1939。
歐明憲、龔宜君,《李萬居先生史料彙編》,台中縣:台灣省諮議會,2001。
蔡素貞,《日據時期臺灣人對日本文化之迎拒:殖民性、現代化與文化認同》,臺北市:花木蘭,2013。
鄭定國編注,《王東燁槐庭詩草》,臺北:里仁,2004。
賴惠川,《悶紅館全集》,臺北:龍文,2006。
龔顯宗,《臺南縣文學史(上編)》,臺南縣:臺南縣政府,2006。
肆、學位論文
王上丘,《清代臺灣中部書院之研究》,嘉義,國立嘉義大學史地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2011。
王玉輝,《清領時期的屏東文學研究》,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14。
何治萱,《從書院教育到公學校教育:清末到日治時期苗栗地方社會的變遷》,新竹,國立交通大學客家文化學院客家社會與文化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2008。
吳文星,《日據時期臺灣師範教育之研究》,臺北:師大歷史研究所,,1983。
吳佳璋,《北港口湖鄉勵吟社研究》,嘉義,南華大學文學系碩士論文,2011。
吳俊瑯,《草屯登瀛書院之研究》,臺中,國立臺中教育大學社會科學系碩士論文,2008。
吳淑娟,《台西、麥寮地區文學發展研究》,嘉義,南華大學文學系碩士論文,2010。
宋健行,《我國傳統啟蒙教材研究--以臺灣地區為觀察重心》,花蓮,國立花蓮師範學院民間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
周惠豐,《清代在臺書院(1683-1895)之研究》,新北,華梵大學東方人文思想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
林太郎,《口湖、四湖地區文學發展之研究》,嘉義,南華大學文學系碩士論文,2008。
林哲瑋,《邱水謨漢詩研究》,雲林,雲林科技大學漢學資料整理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
柯淑淳,《玉山吟社及其作品及之修辭、詞彙風格之研究》,嘉義,國立嘉義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14。
高嘉穗,《台灣傳統吟詩音樂研究》,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音樂研究所碩士論文,1996。
張作珍,《北港地區傳統詩社研究》,嘉義,南華大學文學系碩士論文,2001。
張淑玲,《台灣南投地區傳統詩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2003。
張瑜庭,《日本與臺灣的漢學連結:明治時期《臺灣教育會雜誌》漢文報(1903-1911)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際漢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0。
許世穎,《清代臺灣書院之研究》,臺北,臺北市立師範學院初等教育學系碩士論文,1995。
許楓萱,《清代明志書院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2003。
許鳳情,《南投縣藍田書院之研究》,臺中,國立臺中教育大學區域與社會發展學系國民小學教師在職進修教學碩士學位班碩士論文,2014。
陳居位,《二崙及崙背地區文學發展之研究》,嘉義,南華大學文學系碩士論文,2010。
陳秋如,《土庫、元長地區文學發展之研究》,嘉義,南華大學文學系碩士論文,2009。
陳凱琳,《日治時期屏東古典詩研究》,屏東,國立屏東教育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碩士論文,2014。
陳紫屏,《清代臺灣學海書院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2003。
陳瑞霞,《從書院到鸞堂:以苗栗西湖劉家的地方精英角色扮演為例(1752-1945)》,新竹,國立交通大學客家社會與文化碩士在職專班論文,2009。
陳露棻,《清領時期臺灣書院的儒學思想研究》,雲林,國立雲林科技大學漢學資料整理研究所碩士論文,2013。
曾蕙雯,《清代臺灣啟蒙教育研究(1684-1895)》,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1999。
温惠玉,《日治時期臺灣傳統漢文的應世與革新:以崇文社與臺灣文社為例》,新竹,國立清華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0。
黃文慧,《百年鯤瀛詩社之研究》,嘉義,嘉義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12。
黃君名,《臺灣書院的功能性研究》,臺南,國立臺南大學臺灣文化研究所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2009。
黃佳芬,《洪大川詩文研究》,雲林,雲林科技大學漢學資料整理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
黃淑怡,《清代臺灣海東書院之研究》,嘉義,國立中正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
黃震南,《臺灣傳統啟蒙教材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灣文化及語言文學研究所在職進修碩士班碩士論文,2010。
溫如梅,《近代蒙學的蛻變與傳播》,花蓮,國立花蓮師範學院民間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
葉美玲,《水林地區文學發展研究》,嘉義,南華大學文學系碩士論文,2010。
趙文君,《磺溪書院之研究》,彰化,大葉大學設計暨藝術學院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2010。
劉重佐,《北港汾津詩社研究》,嘉義,南華大學文學系碩士論文,2013年。
潘慶豐,《清代臺灣書院的儒學教育及其影響之研究》,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9。
簡美秀,《黃傳心的生平及其竹枝詞研究》,嘉義,中正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0。
伍、期刊、專書論文
大濱郁子,〈「書房義塾相關規程」(府令)之制定過程與臺灣公學校設置之關連〉,《臺灣文獻》56:2,2005年6月,頁277-304。
中島利郎著,彭萱譯〈日治時期臺灣研究的問題點-根據臺灣總督府的漢文禁止以及日本統治末期的臺語禁止為例〉,《文學臺灣》,46,2003年4月,頁298-317。
王吉隆,〈我的父親〉,收錄於鄭定國編注,《王東燁槐庭詩草》,臺北:里仁,2004),頁160。
王命發,〈胡順卿與胡順隆詩文初探〉,未出版,胡順卿、胡順隆提供。
王順隆,〈日治時期臺灣人「漢文教育」的時代意義〉,《臺灣風物》,49:4,1999年12月,頁102-127。
王慰心,〈王東燁先生家世與年譜〉,收錄於鄭定國編注,《王東燁槐庭詩草》,臺北:里仁,2004,頁163-167。
江寶釵,〈日治時期臺灣傳統文人對事務之肆應-以連橫的漢學傳播事業為觀察核心〉,《成大中文學報》第26期,2009年10月,頁81-118。
余玉賢、彭作奎,〈農復會、土地改革與台灣經濟發展〉,收錄於高希均、李誠主編,《臺灣經驗四十年(1949-1989)》(臺北市:天下文化,1996),頁130-165。
余英時,〈中國知識分子的邊緣化〉,《二十一世紀》網絡版二○○三年六月號 總第 15 期,2003年6月,頁1-8。
佚名,〈水林鄉先賢介紹〉,收錄於雲林縣政府編印,《雲林采風》(雲林:雲林縣政府,1998),頁137。
吳文星,〈日據時期臺灣書房之研究〉,《思與言》,16:3,1978年9月,頁62-89。
吳文星,〈日據時期臺灣書房教育之再檢討〉,《思與言》,26:1,1988年5月,頁101-108。
吳平常,〈記民國四十年代臺灣農村的漢文私塾〉,《社教資料雜誌》,278,2001年9月,頁10-12。
吳守禮,〈臺灣人語言意識的側面觀〉,《臺灣新生報》「國語」週刊,第1期,1946年5月21日。
吳登神著,〈黃故社長生宜先生事略〉,收於黃生宜著,《生宜吟草》(臺南:臺南縣鯤瀛詩社,2001),無頁碼。
吳進安,〈清領時期臺灣書院教育的儒學思想〉,《漢學研究集刊》,1,2005年12月,頁111-131。
吳蕙芳,〈日治時期臺灣的雜字書〉,《海洋文化學刊》,1,2005年12月,頁87-116。
宋光宇,〈書房、書院與鸞堂-試探清末和日據時代臺灣的宗教演變〉,《國家科學委員會研究彙刊:人文及社會科學》,8:3,1998年7月,頁373-395。
宋健行,〈傳統啟蒙教材的鄉土教育意涵-以「千金譜」與「臺灣三字經」為例〉,《國教輔導》,40:4=342,2001年4月,頁45-48。
李芳如,〈雲林地區清代書院研究〉,《社會科教育學刊》,5,1995年12月,頁44-84。
周愚文,〈近五十年我國教育史學門研究之探討〉,《師大學報:教育類》,48(1),2003年,頁1-14。
林生傳,〈個別化教學的認識與展望〉,收錄於中國教育學會主編,《有效教學研究》,臺北:臺灣書店,1986),頁297-310。
林明理,〈行走中的歌者-淺釋綠蒂《冬雪冰清》詩三首名家側影之一〉,《全國新書資訊月刊》,171, 2013年3月,頁46-49。
林俊宏,〈林邊詩人鄭玉波的詩社活動及其作品〉,《屏東文獻》,20,2016年12月,頁92-94。
林春水,〈玉山書院之過去及現在〉,收於臺南縣文獻委員會,《南瀛文獻》1:2,(臺南縣:臺南縣政府民政局,1953),頁48-49。
林春水,〈吳志高與其事業〉,收於臺南縣文獻委員會,《南瀛文獻》1:3、4,(臺南縣:臺南縣政府民政局,1953),頁32-34。
林春水,〈白河鎮志(中)〉,收於臺南縣文獻委員會,《南瀛文獻》1:2,(臺南縣:臺南縣政府民政局,1953),頁48。
林春水,〈白河鎮志(上)〉,收於臺南縣文獻委員會,《南瀛文獻》3:3、4,(臺南縣:臺南縣政府民政局,1956),頁58-66。
林春水,〈王得祿之傳奇〉,收於臺南縣文獻委員會,《南瀛文獻》第6卷,(臺南縣:臺南縣政府民政局,1959),頁45-48。
林春水,〈白河鎮志(下)〉,收於臺南縣文獻委員會,《南瀛文獻》第7卷,(臺南縣:臺南縣政府民政局,1961),頁72-93。
林春烈,〈先兄林春水事略〉,收於吳順發、張溪南合著,《迴授店仔口:白河記事》,(臺南縣:臺南縣立文化中心,1996),頁158-160。
林莊生,〈日本政府在臺灣如何禁止漢文〉,《臺灣文學評論》,5:3,2005年7月,頁140-148。
林慶弧,〈臺灣儒學與書院的藏書:以清代方志為中心〉,《臺灣文獻》,66:2,2015年6月,頁1-37。
柳書琴,〈書房夫子與斷頭雞:日據時期臺灣傳統文化體系與漢文教育的崩解〉,收於《世界華文文學的新世紀》,(長春:吉林大學,2006年),頁459-466。
胡丙申,〈從清代南部臺灣的教育說起到現在南縣的教育(其一)〉,收於臺南縣文獻委員會,《南瀛文獻》1:2,(臺南縣:臺南縣政府民政局,1953)。
胡臺麗,〈臺灣農村小型工業發展的特質及其經濟文化基礎〉,收錄於瞿海源、章英華主編,《臺灣社會與文化變遷(上冊)》。臺北市: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1998),頁209-232。
康豹,〈鸞堂與近代臺灣的地方社群 -- 埔里的個案研究〉,收錄於黎志添編,《十九世紀以來中國地方道教的變遷》(香港:三聯書店),頁1-51。
郭至和,〈清代臺南海東書院考〉,《社會科教育學刊》,2,1993年1月,頁1-39。
郭嘉雄,〈清代臺灣書院沿革初稿〉,《臺灣文獻》,38:2,1987年6月,頁165-216。
陳培豐,〈日治時期臺灣漢文脈的漂游與想像:帝國漢文、殖民地漢文、中國白話文、臺灣話文〉,《臺灣史研究》,15:4,2008年12月,頁31-86。
陳瑞霞,〈從書院到鸞堂:以苗栗西湖劉家的地方菁英角色扮演為例(1752-1945)〉,《苗栗文獻》,45,2009年9月,頁136-159。
單文經,〈日據時代鹿港地區的教育活動〉,《教育研究集刊》,42,1999年1月,頁17-49。
黃秀政,〈書院與臺灣社會〉,《臺灣文獻》,31:3,1980年9月,頁13-28。
黃美娥,〈日治時代臺灣詩社林立的社會考察雲林地區清代書院研究〉,《臺灣風物雜誌社》,47:3,1997年9月,頁43-88。
黃哲永,〈清代臺灣傳統文學作家「童蒙教育」的養成教材〉,《明清時代的臺灣傳統文學論文集》(臺北:文津,2002年),頁34-70。
黃哲永,〈戰後台灣古典詩的觀察與商榷〉,收於張忠進編輯,《台灣文學館通訊》,40,(臺南市:國立台灣文學館,2013年9月),頁19-23。
楊守愚,〈開學的頭一天〉,收於施懿琳編《楊守愚作品選集》,(彰化市:彰化縣立文化中心,1995),頁183-190。
楊護源,〈臺南海東書院興廢初探〉,《臺南文化》,46,1998年12月,頁1-29。
葉憲峻、吳俊瑯,〈清代北投堡登瀛書院之組織與經費〉,《社會科教育研究》,13,2008年,頁223-243。
潘朝陽,〈地方儒士興學設教的傳統及其意義-以臺灣為例的詮釋〉,《鵝湖學誌》,17,1996年12月,頁1-40。
鄭定國,〈北港汾津吟社王東燁《槐庭詩草》漢詩析論〉,收錄於鄭定國編注,《王東燁槐庭詩草》(臺北:里仁,2004),頁11-42。
賴子清,〈臺南縣詩人雅詠〉,收於臺南縣文獻委員會,《南瀛文獻》26卷,(臺南縣:臺南縣政府民政局,1981),頁178。
戴文鋒、莊永清,〈日治時期「鹽分地帶文學作家簡介」〉,收於林金悔編,《鹽分地帶文化I》(臺南:漚汪文化基金會,2003),頁133。
謝貴文,〈論王敏川對書房教育的興革主張〉,《鵝湖月刊》,392,2008年2月,頁30-40。
羅肇錦,〈清代臺灣書院童蒙教本與教學理念〉,《臺灣源流》,17,2000年3月,頁115-128。
藤森智子,〈1930年代國語講習所教科書《新國語教本》之分析〉,《臺灣學研究》,11,2011年6月,頁1-32。
陸、網路資料
〈陳行政長官廣播本年度工作要領〉,臺灣省政府公報網際網路查詢系統,取自http://subtpg.tpg.gov.tw/og/image2.asp?f=0340010AKB001。查詢日期:105年1月31日。
〈臺灣省各級行政機關設立國語文訓練班實施辦法〉,臺灣省政府公報網際網路查詢系統,取自http://subtpg.tpg.gov.tw/og/image2.asp?f=0350340AKW034。查詢日期:105年1月31日。
〈臺灣省各級學校及教育機關接收處理暫行辦法〉,臺灣省政府公報網際網路查詢系統,取自http://subtpg.tpg.gov.tw/og/image2.asp?f=0340080AK9008。查詢日期:105年1月31日。
《中國農村復興聯合委員會工作報告》第一期(民國37年10月1日至39年2月15日),頁12。取自http://www.coa.gov.tw/files/jcrr_report/OTHERS_C/JCRR_Work_Report/JCRR_Work_Report_1.pdf。查詢日期:105年1月28日。
《中華民國憲法》,全國法規資料庫系統,取自http://law.moj.gov.tw/LawClass/LawAll.aspx?PCode=A0000001。查詢日期:106年12月25日。
「高雄市議會合併專刊」,取自http://www.kcc.gov.tw/Publish/parliament/index.asp?pn=4&p4n=2。查詢日期:106年12月25日。
中斷半世紀白河玉山吟社復社(2004年10月7日)。《自由新聞網》,取自http://old.ltn.com.tw/2004/new/oct/7/today-life4.htm。查詢日期:106年10月25日。
台南市立白河國民中學學校沿革,取自http://bhjh.dcs.tn.edu.tw/modules/tadnews/page.php?nsn=45。查詢日期:106年12月25日。
何容、齊鐵恨、王炬編著,《臺灣之國語運動》。臺北市︰臺灣書店,1948年。 取自 http://ebook.ncl.edu.tw/webpac/bookDetail.jsp?id=16773&Lflag=1&tuple=1。查詢日期:105年1月30日。
佳里厚德宮謝府元帥 神威顯赫(2017年10月2日)。《臺灣時報》,取自http://www.twtimes.com.tw/index.php?page=news&nid=671856。查詢日期:106年10月30日。
林邊國小,取自https://sites.google.com/a/lbps.ptc.edu.tw/linbianhistory/。查詢日期:106年10月30日。
埔里鎮立圖書館,取自http://superspace.moc.gov.tw/hall/activities_page.aspx?oid=88b3bf7a-e644-4ed7-9298-b4beb5b81cf2。查詢日期:106年10月30日。
國立北港高級農工職業學校歷史沿革,取自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9C%8B%E7%AB%8B%E5%8C%97%E6%B8%AF%E9%AB%98%E7%B4%9A%E8%BE%B2%E5%B7%A5%E8%81%B7%E6%A5%AD%E5%AD%B8%E6%A0%A1。查詢日期:106年2月2日。
將軍國小詩話將庄出書(2017年5月2日)。《臺灣時報》,取自http://www.twtimes.com.tw/index.php?page=news&nid=641135。查詢日期:106年12月2日。
崎峰國民小學,取自http://web.cfps.ptc.edu.tw/?Guid=8a47a2b3-79c2-d58f-c9e1-cee68a45cf26。查詢日期:106年10月30日。
張炎憲,〈戰後臺灣民主化的歷程〉2004年3月19日演講稿。取自https://sites.google.com/site/yanxian1947/yan-jiang-gao/zhanhoutaiwanminzhuhuadelicheng。查詢日期:105年2月2日。
雲林縣立北港國民中學歷史沿革,取自http://140.130.119.109/pljh/%E9%97%9C%E6%96%BC%E5%8C%97%E4%B8%AD/%E5%8C%97%E4%B8%AD%E6%B2%BF%E9%9D%A9/。查詢日期:106年2月2日。
蔡本升,臺灣總督府職員錄系統,取自http://who.ith.sinica.edu.tw/corrigendumList.action?xmlId=0000399461&dtdId=000088。查詢日期:106年10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