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黃于玲
Huang, Yu-Ling
論文名稱: 以Norbert Elias形態社會學探究官方地方刊物之社會關係-以屏東原鄉地區三本鄉刊為例
Using Norbert Elias' Figurational Sociology to Explore the Social Relationships of Official Local Press: A Case Study of Three Official Local Press in the Indigenous Areas of Pingtung
指導教授: 徐敏雄
Hsu, Ming-Hsiung
口試委員: 徐敏雄
Hsu, Ming-Hsiung
黃靖惠
Hwang, Jing-Huey
吳宇凡
Wu, Yu-Fan
口試日期: 2025/01/13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社會教育學系
Department of Adult and Continuing Education
論文出版年: 2025
畢業學年度: 113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12
中文關鍵詞: 伊里亞斯形態社會學文化菱形官方地方刊物
英文關鍵詞: Norbert Elias, Figurational Sociology, Cultural Diamond, Official Local Press
研究方法: 半結構式訪談法
DOI URL: http://doi.org/10.6345/NTNU202500288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23下載:1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以屏東原鄉地區的官方地方刊物為研究對象,透過Norbert Elias《莫札特:探求天才的奧秘》中形態社會學的理論觀點,並參考Wendy Griswold文化菱形架構,將形態分為官方地方刊物(文化物件)、編輯製作者(創造者)、讀者(接收者)與社會(社會)四個端點,探討形態間群體與群體相互依賴與衝突關係。
    在Elias的觀點中,天才之所以為天才,是被擺在一個有良好的發展條件之形態當中所產生,藉由合適的材料形式表達藝術家內在的創造力,但創造力並非無限自由,而是需要考量到權力、經濟、政治、情感等各面向的鏈帶,以符合社會的標準規範,否則曲高和寡喚不起市場的認同與共鳴。相同地,地方刊物為近幾年經常作為呈現地方議題的媒介,其中官方地方刊物中又包含官方與民間的編輯製作者,兩個群體無論是面對彼此,又或是處在更複雜的形態當中,勢必需要瞻前顧後地考量社會與他人的觀感;因此,在適合地方刊物發展的社會結構下,透過編輯製作者的經歷與感受,表現出形態當中各群體間的互賴關係,同時展現官方地方刊物的藝術性與公共性。

    The study takes the official local press of indigenous areas in Pingtung as its research subject. Utilizing the sociological perspectives of Norbert Elias from Mozart: Zur Soziologie eines Genies and referencing Wendy Griswold's cultural diamond framework, it categorizes the elements into four endpoints: official local press (cultural objects), editors (producers), readers (receivers), and the society (society). The study explores the interdependent and conflicting relationships between these groups within the figurational framework.
    According to Elias, genius emerges within a figuration that offers favorable developmental conditions. Artistic creativity is expressed through appropriate material forms but is not boundlessly free. Instead, it must consider the constraints of power, economics, politics, emotions, and other factors to align with societal norms and standards. Without such alignment, even the highest-quality works may fail to resonate with the market and gain recognition.
    Similarly, local press has increasingly served as a medium for presenting local issues in recent years. Among these, official local press often involves both official and non-governmental editors. When interacting with one another or navigating more complex configurations, these groups must carefully weigh societal expectations and public perceptions.
    Thus, the society benefits to the development of local press, the experiences and sentiments of official and non-governmental editors express the interdependent relationships among groups within the figuration , while simultaneously showcasing the artistry and publicity of official local press.

    第一章、緒論 1 第一節、研究背景與重要性 1 壹、地方刊物的盛行 1 貳、屏東原鄉之政府發行的紙本地方刊物發展現況 2 參、以Norbert Elias的形態社會學認識官方地方刊物 3 第二節、研究動機與目的 5 壹、研究動機 5 貳、研究目的 6 第三節、名詞釋義 7 壹、官方地方刊物 7 第二章、文獻回顧 8 第一節、Norbert Elias的形態(figuration)社會學觀點 8 壹、形態(figuration)社會學 8 貳、Norbert Elias以形態社會學介入藝術世界 10 第二節、文化菱形(The Cultural Diamond) 11 壹、官方地方刊物(文化物件) 14 貳、編輯製作者(創作者) 17 參、讀者(接收者) 18 肆、社會(社會) 19 伍、官方地方刊物-社會 19 陸、編輯製作者-官方地方刊物 20 柒、編輯製作者-社會 27 捌、編輯製作者-讀者 28 第三章、研究方法 29 第一節、研究架構 29 第二節、研究流程 30 第三節、研究方法與工具 31 壹、研究方法—半結構式訪談法 31 貳、研究工具 31 第四節、研究場域與參與者 33 壹、研究場域選定 33 貳、研究參與者選定 33 第五節、資料蒐集與分析方法 35 壹、資料蒐集 35 第六節、研究嚴謹度 35 第四章、研究分析與討論 37 第一節、官方地方刊物的內容與形式 37 壹、鄉刊作為一種官方地方刊物 37 貳、官方地方刊物的編輯製作 49 參、編輯如何產出一本官方地方刊物 55 肆、編輯製作者與讀者的互動 68 第二節、國家政策與資源介入地方刊物 74 壹、國家政策與資源的介入 74 貳、官方地方刊物的社會條件 77 參、編輯製作者的創作環境 79 第三節、三本官方地方刊物的形態分析 88 壹、泰武鄉刊《pinu i kulaljucan》 89 貳、來義鄉刊《SEMUPU LAIYI》 92 參、獅子鄉刊《SISIGU》 93 肆、小結 95 第五章、結論與建議 98 第一節、研究結論 98 壹、編輯製作者賦予官方地方刊物的藝術性 98 貳、在社會規範下官方地方刊物的公共性 99 參、官方地方刊物兼具藝術性與公共性 100 第二節、研究建議 101 壹、研究限制 101 貳、未來研究建議 102 參考文獻 103 附錄一、訪談同意書 109 附錄二、訪談大綱與問題 110

    中文部分
    呂怡儒(2001)。台北近郊森林地方感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
    地味手帖編輯部(2023)。地方刊物豆知識 feat. 全台刊物地圖。載於董淨瑋(主編),地味手帖 NO.16 地方刊物行不行(頁6-9)。裏路。
    地味手帖編輯部(2023)。從編輯到編集:地方刊物的脈絡與觀察。載於董淨瑋(主編),地味手帖 NO.16 地方刊物行不行(頁10-21)。臺北市:裏路。
    吳忻怡(2008)。從認同追尋到策略導向: 雲門舞集與台灣社會變遷(未出版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
    吳冠霆(2022)。東吳大學外雙溪校區地方感之營造:《找東溪》地方誌實作(未出版碩士論文)。東吳大學。
    吳啟賓(1991)。論編輯著作。法令月刊,42(9),17-20。
    吳彥蓁(2021)。混沌之世-從數位藝術創作探討接受美學、詮釋美學與存在主義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
    余也魯(1980)。雜誌編輯學。海天書樓。
    余昭玟(2012)。記憶與地景-論屏東小說家的在地書寫。屏東教育大學學報-人文社會類,38,321-346。
    何子安(2002)。以伊里亞斯「組構」(Figuration)理論看城鄉移民社區之形成策略:以花蓮縣海西村、台北市田尾社區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東華大學。
    沈怡(1995)。雜誌編輯:第一本最完整雜誌編輯規劃。美璟文化。
    沈佳宜(2021)。傳統紙媒《小日子享生活誌》多角化市場經營模式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南臺科技大學。
    沈俞君(2016)。柏格森結合手部互動藝術創作探討接受美學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
    李明璁(2020)。屏東新本事:用國際標準,做地方刊物。臺灣出版與閱讀,1,132-139。
    那福忠(2008)。為報業尋找商機。動腦雜誌。https://www.brain.com.tw/news/articlecontent?ID=11210
    邱金惠(2013)。邱連輝與屏東客家族群政治發展之探究(1959~1995)(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屏東科技大學。
    林定金、嚴嘉楓、陳美花(2005)。質性研究方法:訪談模式與實施步驟分析。身心障礙研究季刊,3(2),122-136。
    林孟穎(2015)。生活風格雜誌封面視覺表現形式與意象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藝術大學。
    林易亨(2005)。從組構理論觀點析論鄉村社區行動─以礁溪鄉時潮社區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
    林端(2005)。伊里亞斯和他的莫扎特。載於呂愛華(譯)、N. Elias(著),莫扎特:探求天才的奧秘(頁3-43)。聯經。
    林穗芳(1998)。中外編輯出版研究。華中師範學院。
    邱方歆(2018)。以演化觀點探討物理環境對地方情感連結之影響(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
    邱靜茹(2010)。雜誌內容屬性與版面視覺意象之研究—以日文mina米娜時尚雜誌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中原大學。
    胡正光(2005)。歷時與共時的交會:從伊里亞斯的文明化過程到布迪厄的生活風格研究。東吳社會學報,18,43-80。
    胡正光(2007)。柏格森的「創造進化」與伊里亞斯的「過程」:一個比較的觀點。 政治與社會哲學評論,20,133-181。
    胡幼慧(2008)。質性研究:理論、方法與本土女性研究實例。巨流。
    柳閩生(1995)。如何編輯雜誌:一本編輯人的實戰工具書。開拓。
    洪季楨(2013)。傳統編輯轉型為數位編輯職能需求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南華大學。
    洪儒文(2000)。編輯教室。視覺文化。
    徐明珠、賀秋白(2013)。數位出版產業編輯人才前編輯職能之研究。中華印刷科技年報,2013,169-184。
    徐敏雄(2014)。從藝術社會學的角度探討國民美術的理念與實踐策略:以劉秀美為例。藝術教育研究,27,65-96。
    紐文英(2013)。研究方法與論文寫作。雙葉書廊。
    許玲瑋(2018)。《高雄畫刊》滿意度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中山大學。
    郭雅玲(2017)。郭漢辰散文中的屏東書寫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大學。
    陳志仁(2018)。借鏡日本地方創生發展經驗。國土及公共治理季刊,6(2),18-25。
    陳言宸(2018)。屏東人文建築景觀水墨藝術創作論述(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大學。
    陳則秀(2012)。花蓮社區刊物營運與編輯地方認同(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東華大學。
    陳思迦(2013)。從守門人理論探討評審機制—以文化部與財團法人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表演藝術獎補助計畫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中山大學。
    陳美燕(2001)。《民俗台灣》雜誌之編輯設計(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灣科技大學。
    陳致瑋(2016)。當前台灣地方刊物出版工作者勞動過程中的自我實現(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
    陳崇茂(1997)。編輯與文字的對話。博碩文化。
    陳順孝(2008)。搶救新聞界的瀕危物種:地方新聞。Medium。https://axiao.tw/%E6%90%B6%E6%95%91%E6%96%B0%E8%81%9E%E7%95%8C%E7%9A%84%E7%80%95%E5%8D%B1%E7%89%A9%E7%A8%AE-%E5%9C%B0%E6%96%B9%E6%96%B0%E8%81%9E-a27ce4efb6ab
    陳琬婷(2011)。“存在‧本我”:人生的心靈圖像演繹(未出版碩士論文)。南華大學。
    張育銓(2010)。文化創意產業與文化觀光的關連性探討。區域與社會發展研究,12(1),249-265。
    張積玉等人(2003)。編輯學新論。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張覺明(1980)。現代雜誌編輯。商略印書館。
    張軒豪(2021)。小誌在乎事:公務誌(2)AMAZING!屏東縣政府縣刊呈現「屏東新美學」。台糖通訊。https://www.taisugar.com.tw/Monthly/CPN.aspx?ms=1468&p=13388310&s=13388319
    張敦為(2009)。Norbert Elias的文明理論——文明化、個體化、知識化的形態與過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清華大學。
    張豐榮(2002)。編輯作業概述。農學社。
    張鐵志(2016)。燃燒的年代—獨立文化、青年世代與公共精神。新北市:印刻文學。
    康文炳(2019)。編輯七力。允晨文化。
    黃怜穎(2023)。四人四色的刊物同好會。載於董淨瑋(主編),地味手帖 NO.16 地方刊物行不行(頁62-71)。裏路。
    黃柏堯(2011)。電視新聞文字記者資訊行為與資訊焦慮之現象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黃森松(1980)。社區報紙的理論與實務。行政院新聞局。
    黃喆亮(2023)。社區發行中:編輯地方與引促公共行動(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
    黃雪菡(2016)。景觀元素轉移地方情感之影響因素探討(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
    黃聰俊(2010)。限制或自由?從藝術社會學看臺灣當代畫家與藝術市場的關係(未出版碩士論文)。東吳大學。
    葉慶元(2017)。以聚落保存觀點探討「屏東飛行宿舍群」的發展策略(未出版碩士論文)。大仁科技大學。
    楊釺玉(2013)。變動關係網絡中的編輯工作:《CCC創作集》編輯的文化生產實踐(未出版碩士論文)。清華大學。
    楊美雪、陳孟湘(2022)。民眾對縣市政刊物內容與流通形式期望之研究。樹德科技大學學報,24(2),1-22。
    楊博智(2007)。全球化下台灣動畫產業的發展與轉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
    影山裕樹(2018)。進擊的日本地方刊物(林詠純,譯)。行人文化實驗室。
    影山裕樹、蔡奕屏(2023)。從訊息編輯,走向關係編輯的時代。載於董淨瑋(主編),地味手帖 NO.16 地方刊物行不行(頁130-135)。裏路。
    鄭琪靜(2009)。節慶展演要素與參與者體驗及地方情感連結關係之探索(未出版碩士論文)。世新大學。
    鄭雅文(2015)。手感風格視覺表現圖文創作(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中科技大學。
    潘淑滿(2003)。質性研究:理論與應用。心理。
    繆安琪(2011)。消費者購買雜誌書的消費行為之研究。中華印刷科技年報,363-376。
    謝爾庭(2019)。預約下個世代的地方書寫:台灣地方誌的現況與挑戰。眼底城事。https://eyesonplace.net/2019/02/01/10514/
    謝爾庭(2022)。在新時代編輯地方:當代臺灣地方誌的出版風景。方格子vocus。https://vocus.cc/article/62a0031bfd89780001e3b6b2
    簡美玲(2024)。人類學及族群研究學門之研究趨勢變化的幾點觀察。人文與社會科學簡訊,25(2),84-89。
    蘇秋文(2005)。編輯委外與編輯人員工作價值觀對工作滿足與離職傾向影響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南華大學。
    鷲尾賢也(2005)。編輯力:從創意企畫到人際關係(陳寶蓮,譯)。先覺。
    日文部分
    北村順生(2013)。社会情報学と地域メディア。社会情報学,1(3),17-23。
    西文翻譯資料
    Alexander, V. D.(2008)。藝術社會學:精緻與通俗形式之探索(張正霖、陳巨擘,譯)。巨流圖書。(原著出版於2003年)
    Crang, M. (2003)。文化地理學(王志弘、余佳玲、方淑惠,譯)。巨流(。原著出版於1998年)
    Elias, N. (2007)。什麼是社會學(鄭義愷,譯)。國立編譯館、群學(原著出版於1970年)
    Elias, N. (1998 & 1999)。文明的進程(王珮莉、袁志英,譯)。上海譯文出版社。(原著出版於1939年)
    Elias, N.(2005)。莫扎特:探求天才的奧秘(呂愛華,譯)。聯經。(原著出版於1991年)
    Griswold, W.(2008)。變動世界中的文化與社會(黃信洋、曹家榮,譯)。學富文化。(原著出版於1994年)
    Mills, C. W.(2020)。社會學的想像(洪世民,譯)。臺北市:商業周刊。(原著出版於1959年)
    Creswell, T.(2006)。地方:記憶、想像與認同(王志弘、徐苔玲,譯)。群學。(原著出版於2004年)
    Wylie, J.(2021)。地景(王志弘、錢伊玲、徐苔玲、張華蓀,譯)。群學。(原著出版於2018年)
    西文部分
    Becker, H. S. (1982). Art worlds.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Chandler, H. (2016). Official papers at the Bodleian Libraries, Oxford. Legal Information Management, 16(1), 9–13.
    Griswold, W. (1994). Cultures and Societies in a Changing World. Pine Forge Press.
    Lewin, K. (1947). Frontiers in group dynamics: Concept, method, and reality in social science; social equilibria and social change. Human Relations, 1(1), 5–41.
    Relph, E. (1976). Place and placelessness, London Pion Limited.
    Shoemakerk, Pamela J. (1991),Gatekeeping, Sate.
    Smart, C. A. (2011). Public access to government information in Anglophone Africa and the English-speaking Caribbean: are we there yet?. International Federation of Library Associations and Institutions (IFLA), Puerto Rico.
    Tuan, Y.F. (1977). Space and place: The perspective of experience.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
    White, D. M. (1950). The “gate keeper” : A case study in the selection of news. Journalism Quarterly, 27, 383-390.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