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劉世珣
Liu Shih-Shun
論文名稱: 清中期以後的旗務政策(1780-1911)
The Banner Affairs Policies since the Mid-Qing (1780-1911)
指導教授: 莊吉發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歷史學系
Department of History
論文出版年: 2012
畢業學年度: 100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350
中文關鍵詞: 在地化清語騎射旗人生計漸染漢習滿漢畛域
英文關鍵詞: indigenization, shooting, riding, and speaking Manchu, livelihood of bannermen, gradual adoption of Han manners, separation of Manchu and Han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171下載:37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以往的清史研究大都站在漢民族的立場來討論問題,「漢族中心」的史觀相當明顯。在此情況下,與旗人切身相關的八旗議題,便較不受學界注意。清朝統治者強調「八旗為國家根本」,給予旗人種種優厚待遇,成為有清一代較為特殊的一群人。然而,過度保護,卻導致八旗子弟缺乏危機意識,只圖安逸,不思上進,進而產生諸多問題。為了解決這些問題,滿洲統治者制定了許多相關政策與措施。
      惟在眾多旗務當中,以旗人的語言、戰技、生計以及漸染漢習最受滿洲統治者的重視。降及清末,又有消彌旗民畛域以及改革八旗教育等議題。滿洲統治者為了解決這些問題,制定諸多旗務政策,惟這些政策的宗旨,本應在保護旗人,並透過各種方法維持旗人與民人之間的界線。
      然而,就這些政策的實際執行結果來看,當統治者無能力繼續維持全體旗人的特殊性時,只好從統治集團外圍成員著手,一步步消除八旗所享有的特權,使旗人逐步走向齊民化。不過,終清一代,齊民化從來就不是統治者的本意,即便在清末出現了較大規模的旗務改革與破除滿漢畛域,其用意皆在於延緩漢人的反動,以穩固政權,故僅是一種統治手段。只有辛亥革命爆發,滿洲政權瓦解之後,當旗人消除其心中那種民族優越意識之時,才有可能真正徹底的齊民化。

    In the past, studies of Qing history generally discussed problem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Han people. The sinocentric bias of historiography was quite obvious. Under such circumstances, the Eight Banners, a topic concerning the “people of the banners”, did not attract much scholarly attention. The Qing rulers emphasized that “the Eight Banners are the foundation of the nation”, and granted the bannermen various privileges, turning them into a special group of the Qing dynasty. However, excessive protection led to a lack of crisis awareness among the members of the Eight Banners. Preoccupied with preserving a comfortable lifestyle, they failed to strive for progress, resulting in many problems. In order to solve these problems, the Manchu rulers adopted numerous policies and measures.
    Manchu language ability, martial skills, livelihood, and the gradual adoption of Han manners were those issues among the numerous banner affairs which received most attention from the Manchu rulers. Towards the end of the Qing dynasty, there emerged issues like the termination of the distinct status of bannermen and a reform of eight banners education. The Manchu rulers tried to solve these problems by adopting various banner policies, always with the general objective of protecting the bannermen and preserving the separation between them and the Han population.
    However, if we look at the results of the actual implementation of these policies, we find that the rulers, when they were no longer able to maintain the distinct status of all of the bannermen, decided to begin with the members at the periphery of the ruling class, and step by step revoked all of their privileges, eventually turning the bannermen into common people. But the Qing rulers never had the intention of equal social status of Manchu and Han. Even during the late Qing, when major reforms of banner affairs began and the separation of bannermen and Han was lifted, the real intention behind these measures was to defer Han reactions and stabilize Manchu rule. Only after the 1911 revolution, when the Manchu political order had collapsed, and their consciousness of ethnic superiority declined, the bannermen could really become common people.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回顧 14 第三節 研究方法 34 第二章 承平時期旗務政策的轉向(1780—1839) 45 第一節 清語能力的重視 46 第二節 騎射技能的強調 60 第三節 八旗生計的照顧 85 第四節 「沾染漢習」的革除 128 第三章 戰亂時期旗務政策的調整(1840—1864) 147 第一節 八旗兵餉的削減 147 第二節 旗民交產禁令的廢止 159 第三節 京師同文館的設立 172 第四節 神機營的設置 192 第四章 秩序恢復時期的旗務政策(1865—1893) 207 第一節 八旗官兵薪餉的恢復 209 第二節 移旗屯田政策的推行 226 第三節 八旗鰥寡孤獨的撫卹 244 第四節 其他照顧生計的措施 258 第五章 清末時期的旗務改革(1894—1911) 269 第一節 籌畫旗人生計 269 第二節 改革八旗教育 286 第三節 化除滿漢畛域 306 第六章 結論 323 徵引書目 331

    一、史料
    甲、檔案資料
    《清代起居注冊.康熙朝》,臺北:聯經出版事業有限公司,2009年。
    《清末籌備立憲檔案史料》,臺北:文海出版社,1981年。
    〈黑圖檔〉,遼寧省檔案館藏。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編,《四國新檔.英國檔》,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66年。
    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邊疆史地研究中心編,《光緒朝黑龍江將軍奏稿》,北京:全國圖書館文獻縮微複製中心,1993年。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乾隆朝上諭檔》,北京:檔案出版社,1998年。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編,《嘉慶道光兩朝上諭檔》,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0年。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編,《咸豐同治兩朝上諭檔》,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1998年。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編,《光緒宣統兩朝上諭檔》,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1996年。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編,《雍正朝起居注冊》,北京:中華書局,1993年。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譯編,《雍正朝滿文硃批奏摺全譯》,合肥:黃山書社,1998年。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編,《光緒朝硃批奏摺》,北京:中華書局,1995年。
    中國邊疆史地研究中心等合編,《琿春副都統衙門檔》,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6年。
    國立故宮博物院編,〈軍機處檔.月摺包〉。
    國立故宮博物院編,《宮中檔雍正朝奏摺》,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1973年。
    國立故宮博物院編,《宮中檔嘉慶朝奏摺》,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影印本。
    國立故宮博物院編,《宮中檔道光朝奏摺》,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影印本。
    國立故宮博物院編,《宮中檔咸豐朝奏摺》,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影印本。
    國立故宮博物院編,《宮中檔光緒朝奏摺》,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1973年。
    國家檔案局明清檔案館編,《戊戌變法檔案史料》,北京:中華書局,1958年。
    滿文老檔研究會譯註,《滿文老檔Ⅰ.太祖》,東京:東洋文庫,1955年。
    滿文老檔研究會譯註,《滿文老檔.Ⅶ.太宗四》,東京:東洋文庫,1963年。
    乙、官書典籍
    《清實錄.世祖章皇帝實錄》,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清實錄.聖祖仁皇帝實錄》,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清實錄.世宗憲皇帝實錄》,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清實錄.高宗純皇帝實錄》,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
    《清實錄.仁宗睿皇帝實錄》,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
    《清實錄.宣宗成皇帝實錄》,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
    《清實錄.文宗顯皇帝實錄》,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
    《清實錄.穆宗毅皇帝實錄》,北京:中華書局,1987年。
    《清實錄.德宗景皇帝實錄》,北京:中華書局,1987年。
    《欽定科場條例》,香港:蝠池書院出版有限公司,2004年。
    清史稿校註編纂小組編纂,《清史稿校註》,臺北:國史館,1986年。
    清高宗敕撰,《清朝通志》,臺北:新興書局,1963年。
    [漢]鄭玄注,[唐]孔穎達疏,《禮記註疏》,收錄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
    [清]于敏中等纂,《欽定戶部則例(乾隆朝)》,香港:蝠池書院出版有限公司,2004年。
    [清]允祿等奉敕編,《上諭旗務議覆》,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76年。
    [清]允祿等奉敕編,《世宗憲皇帝上諭八旗》,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
    [清]允祿等奉敕編,《世宗憲皇帝上諭內閣》,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
    [清]承啓等纂,《欽定戶部則例(同治朝)》,香港:蝠池書院出版有限公司,2004年。
    [清]崑岡奉敕撰,《欽定大清會典事例.光緒朝》,臺北:啟文出版社,1963年。
    [清]崑岡奉敕撰,《欽定大清會典.光緒朝》,臺北:啟文出版社,1963年。
    [清]嵇璜等奉敕撰,《清朝文獻通考》,上海:上海商務印書館,1936年。
    [清]鄂爾泰等纂,《八旗通志初集》,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68年。
    [清]賈楨,《籌辦夷務始末.咸豐朝》,臺北:文海出版社,1970年。
    [清]劉錦藻,《清朝續文獻通考》,臺北:新興書局,1963年。
    [清]寶鋆,《籌辦夷務始末.同治朝》,臺北:文海出版社,1966年。
    [清]鐵保等奉敕纂修,《欽定八旗通志》,收錄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
    丙、文集
    《康熙帝御製文集.第三集》,收入吳相湘主編,《中國史學叢書.第41輯》,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66年。
    白晉,《康熙帝史》,《清史資料.第一輯》,北京:中華書局,1980年。
    徐凌霄、徐一士著,《凌霄.一士隨筆》,臺北:文海出版社,1979年。
    清仁宗,《清仁宗御製文二集》,海口:海南出版社,2000年。
    [清]王履泰,《雙城堡屯田紀略》,吉林:吉林文史出版社,1990年。
    [清]左宗棠,《左恪靖奏稿初編》,收錄於《續修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
    [清]弘晝等編,《八旗滿洲氏族通譜》,瀋陽:遼海出版社,2002年。
    [清]沈家本,《歷代刑法考:附寄簃文存》,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
    [清]昭槤,《嘯亭雜錄》,北京:中華書局,1980年。
    [清]徐珂,《清稗類鈔》,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6年。
    [清]盛昱,《八旗文經》,臺北:華文書局,1969年。
    [清]盛康輯,《皇朝經世文編續編》,臺北:文海出版社,1979年。
    [清]陳康祺,《郎潛紀聞.三筆》,北京:中華書局,1984年。
    [清]琴川居士輯,《皇清奏議》,臺北:文海出版社,1967年。
    [清]賀長齡編,《皇朝經世文編》,臺北:文海出版社,1972年。
    [清]黃濬,《花隨人聖盦摭憶》,上海:上海書店,1998年。
    [清]黃恩彤編,《大清律例按語》,清道光二十七年番德畬海山仙舘原刊本。
    [清]毓盈著,《述德筆記》,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1年。
    [清]福格,《聽雨叢談》,北京:中華書局,1984年。
    [清]劉體智,《異辭錄》,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
    [清]歐陽兆熊、金安清,《水窗春囈》,北京:中華書局,1984年。
    [清]談遷,《北游錄》,北京:中華書局,1960年。
    [清]震鈞,《天咫偶聞》,北京:中華書局,2010年。
    [清]蕭奭,《永憲錄》,北京:中華書局,1959年。
    [清]薛允升,《讀例存疑》(重刊本),臺北:成文出版社,1970年。
    [清]薛福成,《庸盦筆記》,臺北:廣文書局,1969年。
    [清]魏源,《聖武記》,臺北:文海出版社,1967年。
    [清]繼昌,《行素齋雜記》,臺北:文海出版社,1985年。
    丁、其他
    [清]朱壽朋,《光緒朝東華錄》,北京:中華書局,1958年。
    [清]希元,《荊州駐防八旗志》,臺北:文海出版社,1999年。
    [清]長善,《駐粵八旗志》,臺北:文海出版社,1999年。
    [清]張大昌,《杭州八旗駐防營志略》,臺北:文海出版社,1971年。
    [清]張之洞等總纂,《光緒順天府志》,臺北:文海出版社,1965年。
    [清]黃彭年等修,《畿輔通志》,臺北:華文出版社,1968年。
    二、報章
    《大公報》,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年。
    《正宗愛國報》,南京:鳳凰出版社,2011年。
    《政治官報》,臺北:文海出版社,1965年。
    《順天時報》,南京,鳳凰出版社,2011年。
    《學部官報》,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1980年。
    上海報館編,《申報》,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65年。
    吉林省城學務公所編,《吉林教育官報》,北京:全國圖書文獻縮微複製中心,2006年。
    盛京時報影印輯,《盛京時報》,瀋陽:盛京時報影印組,1985年。
    三、專書著作
    刁書仁,《東北旗地研究》,吉林:吉林文史出版社,1993年。
    中國人民大學清史研究所、檔案系中國政治制度史教研室合編,《清代的旗地》,北京:中華書局,1989年。
    中國史學會主編,《洋務運動.第二冊》,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
    中國史學會主編,《洋務運動.第三冊》,上海:上海人民出版,1961年。
    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中華民國史組編,《清末新軍編練沿革》,北京:中華書局,1978年。
    王鐵崖編,《中外舊約章匯編.第一冊》,北京:三聯書局,1957年。
    民族問題五種叢書遼寧省編輯委員會編,《滿族社會歷史調查》,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2005年。
    成崇德,《清代西部開發》,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2002年。
    朱有瓛主編,《中國近代學制史料.第二輯》,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1989年。
    池子華,《中國近代流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6年。
    佚名編,《清末民初留日陸軍士官學校人名簿》,臺北:文海出版社,1971年。
    佟永功,《滿語文與滿文檔案研究》,瀋陽:遼寧民族出版社,2009年。
    李洵、薛虹主編,《清代全史.第一卷》,瀋陽:遼寧人民出版社,1991年。
    杜正勝,《編戶齊民:傳統政治社會結構之形成》,臺北:聯經出版公司,1990年。
    杜家驥,《八旗與清朝政治論稿》,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年。
    沈兆褆,《吉林紀事詩》,長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8年。
    周志初,《晚清財政經濟研究》,濟南:齊魯書社,2002年。
    宓汝成,《清代全史.第八卷》,瀋陽:遼寧人民出版社,1993年。
    定宜庄,《清代八旗駐防研究》,瀋陽:遼寧民族出版社,2002年。
    定宜庄,《滿族的婦女生活與婚姻制度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年。
    房兆楹輯,《清末民初洋學學生題名錄初輯》,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62年。
    林士鉉,《清季東北移民實邊政策之研究》,臺北:政大歷史系,2001年。
    南滿洲鐵道株式會社編,《滿洲舊慣調查報告.典的習慣》,新京:大同印書館,1935年。
    姚念慈,《清初政治史探微》,瀋陽:遼寧民族出版社,2008年。
    胡思敬,《國聞備乘》,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1997年。
    范立君,《近代關內移民與中國東北社會變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年。
    夏曉虹,《晚清女性與近代中國》,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年。
    孫靜,《「滿洲」民族共同體形成歷程》,瀋陽:遼寧民族出版社,2008年。
    烏廷玉等,《清代滿洲土地制度研究》,吉林:吉林文史出版社,1993年。
    高風,《奉天八旗中學概述》,瀋陽:遼寧人民出版社,1963年。
    高格孚(Stéphane Corcuff)著,《風和日暖:臺灣外省人與國家認同的轉變》,臺北:允晨出版社,2004年。
    高曉芳,《晚清洋務學堂的外語教育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2007年。
    郭廷以,《近代中國史綱》,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1980年。
    陳元暉主編,《中國近代教育史資料匯編──學制演變》,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1年。
    陳向陽,《晚清京師同文館組織研究》,廣州: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
    陳其南,《臺灣的傳統中國社會》,臺北:允晨文化實業股份有限公司,1989年。
    陳啟天,《近代中國留學史》,臺北:天一出版社,1973年。
    陳鋒,《清代軍費研究》,武昌:武漢大學出版社,1992年。
    陳學恂、田正平編,《中國近代教育史資料匯編—留學教育》,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1年。
    傅宗懋,《清代軍機處組織及職掌之研究》,臺北:嘉新水泥公司文化基金會,1967年。
    富育光主編,《圖像中國滿族風俗敘錄》,濟南:山東畫報出版社,2008年。
    彭立峰,《晚清財政思想史》,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0年。
    彭信威,《中國貨幣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
    楊逢春,《伊犁辛亥革命見聞錄》,烏魯木齊:新疆人民出版社,1981年。
    楊逸等編,《海上墨林.廣方言館全案.粉墨叢談》,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
    葉高樹,《清朝前期的文化政策》,臺北:稻香出版社,2002年。
    路康樂(Rhoads, Edward J. M.)著,王琴、劉潤堂譯,《滿與漢:清末民初的族群關係與政治權力(1861-1928)》(Manchus and Han:Ethnic Relations and Political Power in Late Qing and Early Republican China, 1861-1928),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0年。
    趙令志,《清前期八旗土地制度研究》,北京:民族出版社,2001年。
    齊思和等編,《第二次鴉片戰爭.第5卷》,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8年。
    劉小萌,《八旗子弟》,福建:福建人民出版社,1996年。
    劉小萌,《清代八旗子弟》,瀋陽:遼寧民族出版社,2008年。
    劉小萌,《清代北京旗人社會》,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8年。
    劉小萌,《滿族的社會與生活》,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1998年。
    滕紹箴,《清代八旗子弟》,北京:中國華僑出版公司,1989年。
    鄧實輯,《光緒壬寅(廿八)政藝叢書》,臺北:文海出版社,1976年。
    鄭秦,《清代法律制度研究》,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0年。
    賴惠敏,《天潢貴冑──清皇族的階層結構與經濟生活》,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7年。
    謝國禎,《清初流人開發東北史》,臺北:開明書局,1969年。
    魏影,《清代京旗回屯問題研究》,哈爾濱:黑龍江大學出版社,2009年。
    羅爾綱,《綠營兵志》,北京:中華書局,1984年。
    關文發,《清帝列傳.嘉慶帝》,長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3。
    蘇精,《清季同文館及其師生》,臺北:作者自行出版,1985年。
    多賀秋五郎,《近代中國教育史資料‧民國篇(上)》,臺北:文海出版社,1976年。
    Mark C. Elliott. The Manchu Way: The Eight Banners and Ethnic Identity in Late Imperial China. Stanford, California: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1.
    Pierre L. van den Berghe, The Ethnic Phenomenon, New York: Elsevier, 1981.
    四、期刊論文
    刁書人,〈乾嘉時期東北民典旗地整理略論〉,《社會科學輯刊》,第6期(瀋陽,1991),頁98-102。
    方裕謹,〈清醇親王奕譞信函續選〉,《歷史檔案》,第1期(北京,1983),頁39-43。
    王成勉,〈沒有交集的對話——近年來學界對「滿族漢化」之爭議〉,收錄於汪榮祖、林冠群主編,《胡人漢化與漢人胡化》(嘉義:國立中正大學臺灣人文研究中心,2006年),頁57-81。
    牛貫杰,〈清代馬政初探〉,《燕山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板),7:2(河北,2006),頁57-63。
    狄宇宙(Nicola Di Cosmo),〈與槍炮何干?火器和清帝國的形成〉(Did guns matter? Firearms and the Qing formation),收錄於司徒琳(Lynn A. Struve)主編,趙世瑜等譯,《世界時間與東亞時間中的明清變遷》(The Qing Formation in World-Historical Time)(下卷)(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9年),頁152-207。
    佟永功、關嘉祿,〈雍正皇帝整飭旗務述論〉,收錄於支運亭主編,《八旗制度與滿族文化》(瀋陽:遼寧民族出版社,2002年),頁115-127。
    佟佳江,〈清代八旗制度消亡時間新議〉,《民族研究》,第5期(北京,1994),頁101-108。
    吳元豐,〈新近發現的錫伯族檔案及其研究價值〉,收錄於永志堅主編,《錫伯族研究文集.第二輯》(烏魯木齊:新疆人民出版社,2005年),頁202-210。
    吳志鏗,〈清代前期滿洲本位政策的擬訂與調整〉,《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報》,第22期(臺北,1994),頁85-117。
    吳志鏗,〈試論所謂漢人習氣──有關清代滿人漢化的一些思考〉,近世中國的社會與文化(960-1800)國際學術研討會會議論文,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2005年。
    吳志鏗,〈晚清有關消除滿漢畛域的討論—以光緒三十三年七月諭令建言為中心〉,收錄於林麗月主編,《近代國家的應變與圖新》(臺北:唐山出版社,2006年),頁233-260。
    李自然,〈試論乾隆朝東北禁邊與八旗生計之關係〉,《中央民族大學學報》,27:6(北京,2000),頁52-55。
    李強,〈清代雲南廣西府鑄運京錢始末〉,《中國錢幣》,第4期(北京,2003),頁20-25。
    李德新,〈清末新政時期籌劃旗人生計政策研究〉,《齊齊哈爾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1期(齊齊哈爾,2010),頁167-170。
    李興華,〈芻議雍正朝的「八旗生計」〉,收錄於《八旗制度與滿族文化》,頁282-291。
    汪利平,〈杭州旗人和他們的漢人鄰居:一個清代城市中民族關係的個案〉,《中國社會科學》,第6期(北京,2007),頁188-200轉208。
    周遠廉,〈八旗制度和“八旗生計”〉,收錄於閻崇年主編,《滿學研究.第七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8),頁23-68。
    孟森,〈八旗制度考實〉,《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6:3(臺北,1936),頁343-412。
    定宜庄,〈美國與臺灣學者近年來對滿族史與八旗制度史的研究簡述〉,收錄於支運亭主編,《八旗制度與滿族文化》,頁51-56。
    定宜庄,〈清代綠營中的八旗官兵〉,收錄於王鍾翰主編,《滿族歷史與文化》(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1996年),頁83-101。
    林乾,〈滿族形成時期的二元文化特質與清的統一〉,《民族研究》,第3期(北京,1996),頁93-101。
    林乾,〈清代旗、民法律關係的調整—以”犯罪免發遣”律為核心〉,《清史研究》,第1期(北京,2004),頁39-50。
    知光,〈漢官范文程對清初滿族吸收漢文化的促進作用〉,《黑龍江民族學刊》,第4期(哈爾濱,1995),頁70-74。
    范傳南,〈乾隆朝八旗漢軍出旗標準芻議〉,《歷史教學》,第6期(天津,2010),頁9-16。
    韋慶遠,〈康熙時期對「生息銀兩」制度的初創和運用—對清代「生息銀兩」制度興衰過程研究之一〉,《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第3期(廈門,1986),頁60-69。
    韋慶遠,〈雍正時期對「生息銀兩」制度的整頓和政策演變—對清代「生息銀兩」制度興衰研究之二〉,《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第3期(廈門,1987),頁30-44。
    韋慶遠,〈乾隆時期「生息銀兩」制度的衰敗和「收撤」—對清代「生息銀兩」制度興衰研究之三〉,《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第3期(廈門,1988),頁8-17。
    韋慶遠,〈論“八旗生計”〉,《社會科學輯刊》,第5期(瀋陽,1990),頁85-90。
    韋慶遠,〈論“八旗生計”(續)〉,《社會科學輯刊》,第6期(瀋陽,1990),頁82-85。
    孫靜,〈乾隆朝八旗漢軍身份變化論述〉,《黑龍江民族叢刊》,第2期(哈爾濱,2005),頁59-64。
    康波,〈清末東北旗人的實業與生計初探〉,《北方文物》,第4期(哈爾濱,2000),頁84-86。
    張杰,〈試論清前期的東北封禁〉,《社會科學集刊》,第5期(瀋陽,1994),頁113-120。
    張杰,〈柳條邊、印票與清朝東北封禁新論〉,《中國邊疆史地研究》,第1期(北京,1999),頁78-85。
    張建輝,〈關於清代生息銀兩制的興起問題—清代生息銀兩制度考論之一〉,《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第1期(廈門,1995),頁76-82。
    張建輝,〈關於康熙對生息銀兩制的初步推廣及其在八旗軍隊中的運用〉,《清史研究》,第3期(北京,1998),頁23-29。
    張建輝,〈關於雍正對生息銀兩制的整頓及其在全國軍隊的推廣—清代生息銀兩制度考論之三〉,《清史研究》,第1期(北京,2004),頁84-93。
    張建輝,〈關於乾隆收撤「恩賞銀兩」與生息銀兩制的存廢問題—乾隆的生息銀兩理論和政策〉,《咸陽師範學院學報》,19:5(咸陽,2004),頁25-28。
    張建輝,〈關於乾隆收撤「恩賞銀兩」與生息銀兩制的存廢問題—乾隆復行「公庫制」的失敗與清釐生息帑本的意圖〉,《咸陽師範學院學報》,20:1(咸陽,2005),頁23-26。
    張建輝,〈關於乾隆收撤「恩賞銀兩」與生息銀兩制的存廢問題—乾隆收撤生息帑本的時間、條件及其善後〉,《西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39:5(西安,2009),頁41-46。
    張璇如,〈清代東北旗地的幾個問題〉,《學術研究叢刊》,第1期(吉林,1980),頁34-39。
    張璇如,〈清初封禁與招民開墾〉,《社會科學戰線》,第1期(吉林,1983),頁182-188。
    張繼格、劉大武,〈試析清末化除滿漢畛域原因〉,《江蘇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7:2(江蘇,2007),頁62-65。
    莊吉發,〈《清代全史》與清史研究〉,收錄於氏著《清史論集.第四輯》(臺北:文史哲出版社,2000年),頁1-32。
    莊吉發,〈參漢酌金—從家譜的纂修論清代滿族文化的變遷與適應〉,收錄於氏著,《清史論集.第十五輯》(臺北:文史哲出版社,2005年),頁7-19。
    許會娟〈簡論清代旗人出旗〉,《黑龍江史志》,第9期(哈爾濱,2010),頁23-24。
    郭成康,〈也談滿族漢化〉,《清史研究》,第2期(北京,2000),頁24-35。
    陳一容,〈奕譞與晚清八旗陸軍近代化嘗試述論〉,《西南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1期(重慶,1995),頁58-62。
    陳力,〈八旗貴冑的沒落──清代旗人經濟狀況研究〉,《蘭州學刊》,第5期(蘭州,2010),頁194-197。
    陳友冰,〈“漢化”芻議〉,《史學理論研究》,第1期(北京,1998),頁39-46。
    陳文石,〈清代滿人政治參與〉,《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48本4分(臺北,1977),頁529-594。
    陳佳華,〈八旗制度研究述略(續)〉,《社會科學輯刊》,第6期(瀋陽,1984),頁113-120。
    陳佳華,〈八旗制度研究述略〉,《社會科學輯刊》,第5期(瀋陽,1984),頁109-116。
    陳捷先,〈從御膳看盛清宮中文化的飲食漢化〉,漢化、胡化、洋化:中國歷史文化的質變與多元性格國際學術研討會會議論文,嘉義:國立中正大學歷史學系,2003年。
    陳捷先,〈從清初中央建置看滿洲漢化〉,收錄於《近代中國初期歷史研討會論文集》(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89年),頁189-198。
    陳捷先,〈清代滿族婚俗漢化略考〉,《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學報》,第15期(臺北,1990),頁207-216。
    陳捷先,〈清室姓名漢化考〉,《邊政研究所年報》,第1期(臺北,1970),頁101-134。
    陳祥升,〈吉尼係數逐步擴大的原因分析〉,《三峽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5:5(宜昌,2003),頁73-76。
    鹿智鈞,〈近二十年來(1989-2009)八旗制度研究的回顧與討論〉,《史耘》,第14期(臺北,2010),頁125-175。
    葉高樹,〈深維根本之重:雍正皇帝整飭旗務初探〉,《臺灣師大歷史學報》,第32期(臺北,2004),頁89-120。
    葉高樹,〈「參漢酌金」:清朝統治中國成功原因的再思考〉,《臺灣師大歷史學報》,第36期(臺北,2006),頁153-192。
    葉高樹,〈清雍乾時期的旗務問題:以雍正十三年滿、漢文「條陳奏摺」為中心〉,《臺灣師大歷史學報》,第38期(臺北,2007),頁70-141。
    葉高樹,〈習染既深,風俗難移:清初旗人「漸染漢習」之風〉,《近世中國的社會與文化(960-1800)論文集》(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系,2007年),247-275。
    葉高樹,〈「滿族漢化」研究上的幾個問題〉,《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70期(臺北,2010),頁195-218。
    賈艷麗,〈清末旗人軍事改革與八旗生計〉,《滿族研究》,第3期(瀋陽,2009),頁41-46。
    管東貴,〈滿族入關前的文化發展對他們後來漢化的影響〉,《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40:1(臺北,1968),頁255-279。
    管東貴,〈滿族的入關與漢化〉,《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43:3(臺北,1971),頁445-488。
    管東貴,〈滿族漢化問題新解〉,收錄於《中華文化的過去、現在與未來:中華書局八十週年紀念論文集》(臺北:中華書局,1992年),頁413-433。
    趙中孚,〈近代東三省移民問題之研究〉,《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4期(臺北,1974),頁613-664。
    趙中孚,〈清代東北三省北部的開發與漢化〉,《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15期(臺北,1986),頁1-16。
    趙麗豔,〈清末奉天省安圖縣遷旗始末〉,《滿族研究》,第1期(北京,2006),頁82-86。
    齊如山,〈齊如山自傳〉,《中國一周》,第237期(臺北,1954),頁22-25。
    劉小萌,〈近年來日本的八旗問題研究綜述〉,收錄於支運亭主編,《八旗制度與滿族文化》,頁57-73。
    劉小萌,〈從房契文書看清代北京城中的旗民交產〉,《歷史檔案》,第3期(北京,1996),頁83-90。
    劉小萌,〈關於清代八旗中”開戶人”的身分問題〉,《社會科學戰線》,第2期(長春,1987),頁176-181。
    劉德鴻,〈乾隆時期滿族統治階級的腐朽與“八旗生計”〉,收錄於閻崇年主編,《滿學研究.第三輯》(北京:民族出版社,2003),頁161-179。
    潘洪鋼,〈清代駐防八旗與漢族通婚情況蠡測〉,《中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7:5(湖北,2007),頁61-66。
    蔡偉傑,〈書評Mark C. Elliot, The Manchu way: The Eight Banners and Ethnic Identity in Late Imperial China〉,《政大民族學報》,第25卷(臺北,2006),頁293-301。
    鄭川水,〈論清朝的旗餉政策及其影響〉,《遼寧大學學報》,第2期(瀋陽,1985),頁76-80。
    鄭克晟,〈試論多爾袞對滿族漢化的推動〉,收錄於氏著,《明清史探實》(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1年),頁273-279。
    賴惠敏,〈清代皇族的過繼策略:傳承子嗣抑或繁榮家族〉,收錄於李中清、郭松義主編,《清代皇族人口行為和社會環境》(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4年),頁68-90。
    賴惠敏,〈乾隆朝內務府的當舖與發商生息(1736-1795)〉,《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28期(臺北,1997),頁133-176。
    賴惠敏,〈從契約文書看清前期的旗地政策與典賣(1644-1820)〉,《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32期(臺北,1999),頁123-163。
    賴惠敏,〈鐵桿莊稼?清末內務府辛者庫人的家戶與生計〉,《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38期(臺北,2002),頁71-128。
    賴惠敏,〈從法律看清朝的旗籍政策〉,《清史研究》,第1期(北京,2011),頁39-52。
    遲雲飛,〈清末最後十年的平滿漢畛域問題〉,《近代史研究》,第5期(北京,2001),頁21-44。
    謝景芳,〈清代八旗漢軍的瓦解及其社會影響—兼論清代滿漢融合過程的複雜性〉,《中央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35:3(北京,2008),頁55-63。
    魏復古(Karl A. Wittfogel)著,蘇國良等譯,〈中國遼代社會史(九0七~一一二五)總述〉,收錄於鄭欽仁主編,《征服王朝論文集》(臺北:稻香出版社,1999年),頁1-69。
    魏影,〈清代京旗回屯思想述論〉,《江南社會學院學報》,8:4(蘇州,2006),頁65-67。
    魏影、王小紅,〈乾隆朝京旗回屯述略〉,《歷史檔案》,第1期(北京,2007),頁81-86。
    魏影,〈略論清代京旗回屯的失敗〉,《北方文物》,第1期(哈爾濱,2008),頁83-86。
    嚴愛景,〈有關八旗生計措施〉,《中央民族大學學報》,第6期(北京,1996),頁45-47。
    蘇欽,〈清末預備立憲活動中“化除滿漢畛域”初探〉,收錄於曾憲義主編,《法律文化研究.第二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6年),頁74-89。
    上田裕之,〈八旗俸祿制度の成立過程〉,《滿族史研究》,第2號(東京,2003),頁21-40。
    上田裕之,〈清、康熙末年から乾隆初年の京師における制銭供給と八旗兵餉--「征服王朝」清朝による八旗生計の保護に関連して〉,《史学研究》,第249期(廣島,2005年),頁1-21。
    中見立夫,〈川島浪速と北京警務學堂.高等巡警學堂〉,《近きに在りて》,第39期(東京,2001),頁316-325。
    加藤直人〈清代双城堡の屯墾について──咸豊元年の副都統職銜総管設置をめぐって〉,收錄於石橋秀雄主編,《清代中國の諸問題》(東京:山川出版社,1995年),頁141-158。
    Evelyn Rawski, “Presidential Address: Reenvisioning the Qing: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Qing Period in Chinese History,” The Journal of Asian Studies, 55:4(November, 1996): 829-838.
    Mark C. Elliott, “ Manchu Widows and Ethnicity in Qing China,” Comparative Studies in Society and History, 41:1(2000.9), pp.33-71.
    Ping-ti Ho,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Ch’ing Period in Chinese History,” The Journal of Asian Studies, 26:2(February, 1967): 189-195.
    Ping-ti Ho, “In Defense of Sinicization: A Rebuttal of Evelyn Rawski’s‘Reenvisioning the Qing,” The Journal of Asian Studies, 57:1(February, 1998): 128-152.
    V. Kozlov, “On the concept of ethnic community,” Soviet Ethnology and Anthropology Today, ed. by Yu. Bromley(Mouton: The Hague, 1974), pp.73-90.
    Shuang Chen, Cameron Campbell, James Lee, “ Vulnerability and Resettlement Mortality Differences in Northeast China by Place of Origin, 1870-1912,” Annales de Démographie Historique, 2005:2(2006), pp.47-79.
    五、學位論文
    王濤,〈清軍火器、軍制與戰爭──以旗營與淮勇為中心〉,上海:復旦大學歷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7年。
    吳伊勻,〈清代滿族子弟的傳統教諭〉,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
    吳志鏗,〈清初法令與滿洲本位政策互動關係之研究──以五大政令為中心〉,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93年。
    呂柏良,〈清末民初旗人生計問題之研究(1875─1949)〉,臺北:國立政治大學民族學系碩士論文,2009年。
    李德新,〈清末新政與八旗社會〉,長春:東北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6年。
    林承誌,〈分鎮巖疆.駐衛內裏—清朝駐防八旗問題研究〉,臺中:東海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年。
    許倩倫,〈清代東北封禁政策之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8年。
    許富翔,〈清代江寧滿城的研究〉,臺北:東吳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年。
    鹿智鈞,〈清朝旗人的法律地位〉,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1年。
    黃美秀,〈清康雍乾三朝八旗生計問題之研究〉,臺北:國立政治大學邊政研究所碩士論文,1993年。
    溫順德,〈清代乾嘉時期關內漢人流移東北之研究〉,臺北:國立政治大學民族研究所碩士論文,1993年。
    蔡偉傑,〈論清朝前期的滿洲文化復興運動〉,臺北:政治大學民族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年。
    Weightman, Daniel A., "Defining the Essential Components of Indigenization: A Roadmap for Parachurch Mission Agencies Serving the Bahamas." MA Thesis, Reformed Theological Seminary, 2008.
    Chen, Shuang. “Where Urban Migrant Met Rural Settlers: State Categories, Social Boundaries, and Wealth Stratification in Northeast China, 1815-1913.” PhD diss., University of Michigan, 2009..
    六、工具書
    安雙成主編,《滿漢大辭典》,瀋陽:遼寧民族出版社,1993年。
    芮逸夫主編,《雲五社會科學大辭典.人類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1年。
    孫文良主編,《滿族大辭典》,瀋陽:遼寧大學出版社,1990年。
    薛波主編,《元照英美法詞典》,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年。
    [清]沈啟亮,《大清全書》,瀋陽:遼寧民族出版社,2008年。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