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吳佳玟 Wu, Chia-Wen |
---|---|
論文名稱: |
臺北市國小足球參與者運動價值觀及社會支持之研究 A Study of Elementary School Football Participant’s Sport Values and Social Support in Taipei City |
指導教授: |
王宗吉
Wang, Chun-Chi 林伯修 Lin, Po-Hsiu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運動休閒與餐旅管理研究所 Graduate Institute of Sport, Leisure and Hospitality Management |
論文出版年: | 2009 |
畢業學年度: | 97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42 |
中文關鍵詞: | 國小足球參與者 、運動價值觀 、運動社會支持 |
英文關鍵詞: | elementary school football participant, sport values, sport social support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282 下載:36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旨在瞭解臺北市國小足球參與者運動價值觀及社會支持之情形,研究目的在探討不同的人口背景變項在運動價值觀與社會支持的差異,以及運動價值觀與運動社會支持之相關情形。研究對象是以報名參加「臺北市96學年度教育盃國小五人制足球錦標賽」參賽學校之校內足球團隊學生,以三~六年級為主。透過問卷調查方式蒐集資料,採叢集抽樣方式回收有效問卷321份,利用信度分析、項目分析、因素分析、描述性統計、t檢定、多變量變異數分析、皮爾遜積差相關等統計方法分析後,獲致研究結果如下:
一、臺北市國小足球參與者大部分為高年級男生,足球運動花費少,每次踢球時間半小時以上,每週3次以上,球齡超過一年,有代表隊的經驗且七次以上。
二、臺北市國小足球參與者運動價值觀普遍有高度的運動價值觀認同感,運動社會支持在家人與同儕部分有中度以上支持,教師部分則偏低。
三、不同人口背景的臺北市國小足球參與者運動價值觀在三個月內不同足球運動花費、每次不同足球運動時間有差異存在;運動社會支持則是在三個月內不同足球運動花費、每次不同足球運動時間、不同加入團隊時間、不同代表隊經驗、不同代表隊次數有差異存在。
四、臺北市國小足球參與者運動價值觀與運動社會支持有顯著正相關。
根據研究結果,本研究建議政府單位鼓勵女生、中低年級學生多參與;建立一個好的參與環境及辦理相關足球賽,讓學生有更多參與機會;並建議後續研究者以其他母群體、質性訪談或更多重要他人的社會支持情形來進行更深入的探討。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identify the sport values and social support of elementary school football participants in Taipei. Differences in sport values and social support among selected demographic groups, as well as the relation between sport values and social support shall be discussed in this study. The sample of this study was selected from 3-6 grade elementary school football participants who have taken part in the “Taipei City 96–Academic-Year Educational Cup Futsal Championship.” The collection of data was conducted by questionnaires; while the sampling was done by cluster sampling, recovering 321 valid questionnaires. Reliability, descriptive statistics, factor analysis, T-test, ANOVA, as well as Pearson’s correlation coefficients were applied to data-analysis. The conclusion and implications of this study shall be stated as follows:
I)The majority of elementary school football participants in Taipei are high-graded boy students, who spend more than half an hour playing football three times a week. Most of the participants have over one year’s experience playing football, and they have played as representative teams for at least seven times as well. Also, they don’t spend very much in comparison with participants of other sports.
II)On the whole, the participants think very highly of sport values. The sport social support from their peers and family members is at medium, while that from their teachers is rather low.
III)In differences of the sport values according to different demographic groups in Taipei elementary school football participants is depending on expenditure on football in three months and each time spending on playing football. While in differences of social support is depending on expenditure on football in three months, each time spending on playing football, the time of joining a football team, different representative team experience, and different frequencies playing as a representative team member.
IV)This study shows that there is a posi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sport values and sport social support among elementary school football participants in Taipei.
According to the result of this study, suggestions for the government are provided as follows:
(1) Encourage more girls as well as lower-graded students to participate in football sport.
(2) Set up a good participation environment and hold football matches to create more participation opportunities for students.
(3) More follow-up studies are expected to perform qualitative interviews and discussions with other populations or important social support factors.
壹、 中文文獻
丁嘉輝(2008)。台北縣、市國民小學高年級學童休閒運動參與現況及阻礙因素之研究。輔仁大學,台北縣。
王建臺(1993)。運動的價值與人生。國立體育學院論叢,4(1),23-29。
王宗吉(1999)。體育運動社會學。台北縣:銀禾文化出版社。
王順正(2002)。運動生理學週訊(第93期)。2008年12月20日,取自運動生理學網站,網址http://www.epsport.idv.tw/epsport/week/show.asp?repno=93
王禎祥(2003)。臺北市國小學生參與休閒運動狀況與阻礙因素之研究。臺北市立師範學院,臺北市。
王嘉熙(2005)。足球與和平。南主角,53,94。
王振奕(2007)。臺北市國小運動代表隊選手知覺教練領導行為與運動競賽壓力之研究。台北市立教育大學,台北市。
井敏珠(1992)。已婚職業婦女生活壓力與因應策略、社會支持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未出版碩士論文,台北市。
行政院體委會(2003)。振興各級學校足球運動方案。台北市:體委會。
朱昌勇(2005)。我國優秀桌球運動員心理技能與成績表現之關連性研究。臺北市立體育學院,臺北市。
汪履維(1981)。臺北市國民中學高中生價值觀念及其對學校疏離傾向的關係。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呂奎延(2005)。台北市公立高中生運動價值觀影響因素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李美枝、楊國樞(1972)。中國大學生之價值觀。台北:中央研究民族學園研究所。
李思招(1990)。護理學生規律運動相關因素研究─以台北護理學院學生為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李茂興(譯)(1998)。諮商與心理治療的理論與實務。臺北市:揚智。(Gerald Corey,1996)
李彩華(1998)。台北市國中生身體活動量及其影響因素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李明憲(2001)。國中小學童角色楷模、社會支持與身體活動量之關係探討。2008年12月20日,取自:http://www.tzuchi.com.tw/file/DivIntro/nursing/content/91-1/8.htm
李慈梅(2002)。我國報紙運動新聞之運動價值分析研究--以民生報、中國時報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李佩欣(2002)。俱樂部會員休閒運動價值觀之個案研究。國立臺灣體育學院,台北縣。
李玫蓉(2004)。國中生趨向表現目標、文化價值觀與適應性學習組型之關係。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成功大學,台南市。
李旭旻(2004)。台北縣立國小運動代表隊選手參與動機與滿意度之研究。臺北市立師範學院,台北市。
李麗惠(2008)。臺北市忠孝國小學童運動行為與健康體適能之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李啟明(2008)。台中縣國小躲避球隊選手參與動機與社會支持之研究。大葉大學,彰化縣。
宋一夫(2004)。義守大學學生運動價值觀之研究。人文與社會學報,1(5),65-84。
林忠仁(1996)。台北縣國中運動代表隊學生次級文化之研究。國立體育學院,台北縣。
林建煌(2002)。消費者行為。台北市:智勝文化。
林曉怡(2004)。台南市國小游泳團隊學童運動參與動機與社會支持之研究。台北巿立體育學院,臺北市。
林佑隆(2006)。彰化地區國小學童休閒運動參與及滿意度之研究。大葉大學,彰化縣。
林國瑞(2006)。臺北市政府教育局95學年度推動健康體是能調查計畫報告書。臺北市:教育局。
林德嘉(2008)。台灣想突破外交瓶頸 不妨推廣足球。2008年7月25日,取自中華足協網站,網址http://www.ctfa.com.tw/hot_news_details.php?newsid=335
周玉慧(1997)。社會支持之平衡性與身心健康-臺灣青年學生之分析。人文及社會科學集刊,3,162-198。
季瑋珠、符春美(1992)。社區民眾從事體能活動之研究。中華衛誌,11(4),328-340。
邱皓政(2002)。量化研究與統計分析。臺北:五南。
吳明清(1983)。我國青少年價值觀念及其相關因素。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吳宜寧(1996)。青少年的日常生活壓力、社會支持與因應策略之探討---以高中職學生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東吳大學,臺北市。
吳金鳳(1998)。大專高中生運動性休閒參與動機之迴歸分析—以運動價值觀為預測變項。大專體育,38,94-100。
吳奕賢(2003)。運動漫畫內容與價值觀意涵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學院,桃園縣。
吳明隆(2007)。SPSS操作與應用問卷統計分析實務。臺北:五南。
洪金水、陳寶億(2004)。足球運動體制化過程之探討。大專體育,75,95-100。
洪惟泉(2004)。北區技職院校運動代表隊員運動態度與運動價值觀之比較研究。德霖學報,18,1-11。
姜義村(2007)。超越奪牌關注!追求運動競賽的核心價值。國民體育季刊,36(4)。2008年9月13日,取自:http://www.sac.gov.tw/annualreport/Quarterly155/p4.asp
柯孟君(2005)。國中生體育價值觀之研究-以桃園縣為例。國立體育學院,桃園縣。
倪欣(2002)。淺析體育價值觀與學校體育。山西師大體育學院學報,17(1),15-16。
徐明達(2003)。台南縣國中學生價值觀念與其父母教育態度關係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致遠管理學院,台南縣。
徐慶帆(2007)。軍事院校學生運動態度、運動價值觀及運動行為之研究。輔仁大學,台北縣。
徐維辰(2007)。新竹市國小學童運動社會支持與體育態度之相關研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
袁貴仁(1991)。價值學引論。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
袁愈光(譯)(2000)。體育運動管理學。台北:麥格羅(Charles A. Bucher & March L. Krotee, 1998)。
莊媜夙(1999)。角色壓力、社會支持與工作投入之關聯性研究—以資訊從業人員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學院,臺北縣。
唐宏貴(1996)。體育價值觀念的嬗變與發展。武漢體育學院學報,2,9-12。
許泰彰(2000)。國小教師運動行為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體育學院,台北縣。
許鋕誠(2004)。國小高年級學童身體自我概念與運動參與行為之研究。臺北市立師範學院,臺北市。
許碧章(2006)。臺北縣國民小學手球團隊學童運動參與動機與社會支持之研究。臺北市市立體育學院,臺北市。
許天路、王儀旭、林裕量(2006)。排球運動價值觀之研究--以南亞技術學院為例。復興崗體育,11,54-66。
莊立中(2006)。台北縣新莊地區國中生運動行為及其影響因素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輔仁大學,台北縣。
粘沅如(2003)。我國國中學生價值觀之調查研究-以彰化市三所國中三年級學生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章宏智(2007a)。國家運動選手訓練中心選手運動社會支持因素對運動價值觀之影響。北體學報,15,29-39。
章宏智、李佩樺(2007b)。國小學童社會支持因素對運動價值觀之影響--以公館國小為例。運動休閒餐旅研究,2(4),192-204。
臺北市政府教育局(2004)。臺北市推廣五人制足球運動實施計畫。臺北市:臺北市政府教育局。
臺北市政府教育局(2004)。臺北市國民小學社團管理手冊。臺北市:臺北市政府教育局。
臺北市政府教育局(2005)。臺北市94學年度國小師生盃五人制足球錦標賽秩序冊。臺北市:臺北市政府教育局。
臺北市政府教育局(2007)。臺北市95學年度中小學師生盃五人制足球錦標賽秩序冊。臺北市:臺北市政府教育局。
臺北市政府教育局(2008)。臺北市96學年度國小教育盃五人制足球錦標賽秩序冊。臺北市:臺北市政府教育局。
臺北市政府教育局(2008)。臺北市學校體育發展方案。2008年9月23日,取自:http://www.edunet.taipei.gov.tw/public/pub2_content.asp?SEQ=3025
臺北市政府教育局(2008)。97學年度發展重點運動項目核定表。2008年9月23日,取自:http://www.edunet.taipei.gov.tw/public/pub2_content.asp?SEQ=9338
臺北市足球協會(2008)。臺北市96年度活動計畫表。2008年9月27日,取自:http://www.tfa-soccer.org.tw/Activities-01.htm
黃建一(1989)。我國國民小學價值教學之研究。高雄市:復文。
黃明玉(1991)。我國高中學生體育運動價值觀念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學院,桃園縣。
黃 藿(譯)(1991)。價值是什麼 ?價值學導論。台北:聯經。(Frondizi, 1986)
黃俊勳(2000)。國中學生與犯罪少年社會支持與刺激忍受力之相關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市。
黃金鵬(2002)。試論現代人的體育價值觀。南京體育學院學報,16(4),14-191。
黃茜莉(2002)。技職院校護生社會支持、運動資源與運動行為相關性之研究。國立台北護理學院,臺北市。
黃任要(2003)。苗栗市高中學生課後運動行為及其影響因素調查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黃淑貞、洪文綺、劉翠薇、李秋娓(2006)。臺灣北部三所國立大學一年級女生運動分期行為研究。師大學報,51(2),25-43。
黃建智(2007)。國民小學室內八人制拔河運動團隊選手參與動機之研究。國立台東大學,台東市。
童淑琴(1991)。工作場所健康促進計畫之實驗研究---以台電總公司體適能計畫為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郭為藩(1972)。價值理論及其在教學上的意義。師大教育研究所論文集刊,14,39-64。
郭進財(2002)。學校體育的價值觀。學校體育雙月刊,12(1),76-79。
郭志騰、李政道、鍾志強(2005)。南開技術學院學生運動價值觀之研究。雲科大體育,8,220-234。
郭進財(2006)。我國大學院校學生對體育課程的價值觀與運動承諾之研究。嘉大體育健康休閒期刊,5,128-138。
郭家彰(2007)。運動社會化媒介對足球運動參與之影響。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郭志強(2008)。臺北市國中小學足球運動代表隊組訓考量因素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陳政雄(1978)。中英足球運動之肇創及演進研究。台中市:昇朝。
陳淑芬(1993)。升大學補習班崇考生壓力源、社會支持與生活適應之研究。東海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碩士論文。台中市:東海大學。
陳文長(1997)。德國慕尼黑大學生運動價值觀念之研究。大專體育,29,33~37。
陳奎憙、高強華、張鐸嚴(1995)。教育社會學。台北市:國立空中大學。
陳益祥(1999)運動世界中的性別刻板印象。國民教育,39(5),46-50。
陳芮淇(2000)。新竹市某高職學生運動行為及其影響因素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陳五洲(譯)(2003)。運動研究法。台中市:華格那企業(Jerry R. T . , & Jack K. N.,1997)。
陳怡婷(2005)。足球選手培育體系之研究--以中國職業足球選手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張京育、李亦園(1973)。人類學與價值研究。人與社會,1(4),75-76。
張春興、林清山(1989)。教育心理學。台北:東華書局。
張春興(1992)。張氏心理學辭典。台北:東華書局。
張春興(1996)。教育心理學。台北:東華書局。
張郁芬(2001)。國小教師工作壓力、社會支持與身心健康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嘉義市。
張惠敏(2003)。台灣地區北部私立大學院校學生運動休閒價值觀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中國文化大學,台北市。
張伯謙(2003)。臺北市國小學校運動代表隊學童參與動機之研究。臺北市立師範學院,臺北市。
張登聰(2004)。運動價值觀與運動參與行為之研究-以醒吾技術學院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輔仁大學,台北縣。
張怡潔(2007)。國小排球選手運動參與動機與社會支持之相關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市立體育學院,臺北市。
康曉蓉(1997)。台北市國中生道德價值觀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教育部(1999)。推動三三三學生體適能向前走活動。教育部公報,289,51。
教育部體育司(1999)。各級學校體育實施辦法修正條文。臺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2003)。振興學生足球運動方案。臺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2007)。96學年度各級學生運動參與情形報告。臺北市:教育部。
程紹同、江澤群、黃煜、彭小惠、呂佳霙(譯) (2003)。運動行銷學。台北:藝軒圖書。(Mullin, B. J., Hardy, S., & Sutton. W. A., 2000)
楊宜川(1995)。社區民眾從事體能活動的情形及其認知之研究。行政院衛生署八十四年度委託研究計畫。
楊雅雲(2005)。臺北市國小學童自覺健康狀況與運動行為之研究。臺北市立師範學院,臺北市。
傅麗雀(2004)。國中生家庭價值觀及其影響因素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縣。
榮雪濤、雷志灶(2005)。試論古希臘的體育人生觀和道德價值觀。湖南全民健身學術論文集。2008年2月15日,取自:http://www.sports.gov.cn/hnfiles/lunwenji/lunwen1/lunwen028.htm
鄭美紀(2005)。國中棒球選手目標取向與運動自信心來源之相關研究。臺北市立體育學院,臺北市。
劉一民(1991)。運動哲學研究。台北:師大書苑。
劉榮聰、張霖家(2002)。高爾夫球參與者運動價值觀差異性之研究 。藝術學報,67,155-170。
劉坤宏(2002)。彰化縣國中生運動行為及其影響因素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劉洧駿(2004)。臺北縣蘆洲市國小高年級學童休閒運動之調查研究。臺北市立師範學院,臺北市。
簡茂發、何榮桂、張景媛(1998)。國中學生價值觀量表編製報告。教育心理學報,30(1),17-32。
趙怡青(2005)。城鄉國小學童身體活動與知覺運動障礙、社會支持之相關研究。國立體育學院體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維基百科(2008)。國際足球總會。2008年7月24日,取自維基百科網站,網址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FIFA&variant=zh-tw
錢家慧(2006)。臺北市內湖區國小高年級學童參與學校運動社團動機研究。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
蔡淑菁(1996)。台北市國小學童體能活動及其影響因素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蔡美月(1996)。台北市某活動中心六十歲以上老人運動行為及其影響因素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蔡姿娟(1999)。國中生社會支持、生活適應與寂寞感之相關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龍炳鋒(2000)。國民小學學童規律運動行為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體育學報,29,81-91。
蘇怡菁(2005)。不同背景因素及運動階段之國小學童家長其運動健康信念及運動社會支持之研究。國立台灣體育學院,台北縣。
蕭夙吟(2006)。國小女性教師運動社會支持、運動參與程度及生活滿意度之相關研究。國立台灣體育學院,台北縣。
鐘志強(1997)。體育價值觀與體育教學。大專體育,29,75-79。
鍾志強(2000)。大高中生之運動社會支持研究。體育學報,28,101-110。
譚琳、黃琳(1999)。淺析體育價值觀對校園生活的影響。體育科技,20(2),2-6。
魏希聖、謝雅萍(譯)(2003)。Human Relationships.人際關係。臺北縣:葦伯文化。(Steve Dack, 1998)
魏展聘(2007)。臺北市國小資賦優異學童參與休閒運動現況與阻礙因素之研究。臺北市立師範學院,臺北市。
謝宗順(2007)。台灣足球職業化成立的運動體系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闕美華(2000)。國中小教師情緒智慧、社會支持與工作滿意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市。
藍辰聿(1998)。台北市某國小學童中重度體能活動及其影響因素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蘭震輝(1995)。德育護專學生休閒運動參與狀況與參與態度之調查研究。德育學報,11,141-152。
蘭震輝、林怜利、李玉麟(2000)。 大台北地區籃球運動參與者運動價值觀念之研究。德育學報,16,97-113頁。
體育處(2008)。全民運動資訊。2008年9月27日,取自:http://www.tms.gov.tw/2008/sports-info1.php
贰、 英文文獻
Bennett, D.H. & Watts, F.N. (1983). Theory and Practice of Psychiatric Rehabilitation. John Wiley and Sons Press.
Berkman, L. F., Oxman, T., & Seeman, T. E. (1992). Social networks and social support among the elderly: Assessment issues. The Epidemiologic Study of The Elderly. (Eds). Wallace RB and Woolson RF, 196-212.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
Bucher(1987). Management of physical education & athletic programs. St. Louis, Missouri: The C. V. Mosby Company.
Caplan, G. (1974). Support system and community mental health. NY: behavioral.
Cheska, A. (1981). Sports events in culture perception of “the good life.” In G. E. Lasker (Ed.), Applied system and cybernetics. New York: Pergamon.
Cohen, S., & Syme, S. L. (1985). Issues in the study and application of social support. Social support and health. New York: Academic Press.
Coakley, J. J. (1990). Sport in society: Issues and controversies (4th ed.). St. Louis : Times Mirro / Mosby.
DiLorenzo T.M. (1993). Determinants of exercise in children. Prev Med, 22(6), 880-889.
Donnelly, P., & Young, K. (1988). The construction and confirmation of identity in sport subcultures. Sociology of Sport Journal, 5, 223-240.
Eitzen, D. S., & Sage, G. H. (1986). Sociology of north American sport (3th ed..). Dubuque, IA: W. C. Brown.
Eitzen, D. S., & Sage, G. H. (1993). Sociology of north American sport (5th ed.). Dubuque, IA: William C. Brown.
England, G. W. (1975). The manager and his values. Cambridge: Ballinger.
Felner, R. D. (1984). Vunerability in childhood: A preventative framework for understanfing children’s efforts to cope with life stress and transtions. Prevention of problems in childhood. New York: Wiley.
FIFA (2007a). FIFA Big Count 2006: 270 million people active in football. Retrieved Jan 8, 2008, from FIFA.com web site: http://www.fifa.com/aboutfifa/media/newsid=529882.html
FIFA (2007b). The FIFA World Cup TV viewing figures. Retrieved Jan 8, 2008, from FIFA.com web site: http://www.fifa.com/mm/document/fifafacts/ffprojects/ip-401_05a_tvstats_2659.pdf
Figler, S. K., & Whitaker, G. (1991). Sport and play in American life (2nd ed.). Dubuque, IA: W. C. Brown.
Foley, D. E. (1990). The great American football ritual: Reproducing race, class, and gender inequality. Sociology of Sport Journal, 7, 111-135.
Gottlieb, B. H. (1983 ). Social support strategies: Guidelines for mental health practice. Beverly Hill: Sage.
Hoyer, W. D., & MacInnis, D. J. (2001). Consumer behavior. Boston: Houghton Mifflin.
House, J. S. (1981). Work Stress and Social Support. MA: Addision-Wesley.
Hughes, R., & Coakley, J. (1984). Mass society and the commercialization of sport. Sociology of Sport Journal, 1, 57-63.
Ingham, Q. G., Howell, J. W., & Swetman, R. D. (1993). Evaluation sport “heroines”: Contents, forms, and social relations. Quest, 45, 197-210.
Janisse H. C., Nedd D., Escamilla S., Nies M. A. (2004). Physical activity, social support, and family structure as determinants of mood among European-American and African-American women. Women & Health, 39 (1), 101-116.
Kahle, L. R., & Timmer, S. G. (1983). A theory and a method for studying values. In L. R. Kahle, Social values and social change: adaptation to life in America. New York: Praeger.
Kavalir. P. (2005). Sport in the value system of Czech adolescents: continuity and chang. 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he History of Sport, 21(5), 742-761.
Lee, M. J., Whitehead, J., & Balchin N. (2000). The measurement of values in youth. sport: Development of the youth sport value questionnaire. Journal of Sport and Exercise Psychology, 22, 307-326.
Lian, W. M., & Gan, G. L. (1999). Correlates of leisure-time physical activity in an elderly population in Singapore. American Journal of Public Health, 89(10), 1578-1580.
Lock, J. Q., & Wister, A. V. (1992). Intentions and changes in exercise and behavior: A life-style perspective. Health Promotion International, 7(3), 195-207.
Myers, A. M., Weigel, C., & Holliday,P. (1989). Sex -and Age-linked determinant of physical activity in adulthood. Canadian Journal of Public Health, 80, 256-260.
Nixon, H. L. (1984). Sport and the American dream. New York: Leisure.
Rescher, N. (1969). Introduction to value theory. Inglewood Cliffs: Prentice-Hall. Notre Dame: University of Notre Dame Press.
Regan, T. H. (1991). A Study of the Economic Impact of the Denver Broncos Football Dub on the Denver, Colorado, Metropolitan Economy.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University of Northern Colorado, Denver, CO.
Rokeach, M.(1973). The nature of human values. New York: Free Press.
Roberts, R. & Olson, J. (1989). Winning is the only thing: Sports in America since 1945. Baltimor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Sallis, J.F., Prochaska, J.J., & Taylor, W.C.(2000)A review of correlates of physical activity of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Medicine and Science in sports and exercise, 32(5), 963-975.
Schwartz, S. H. (1994). Are there universal aspects in the structure and contents of human values? Journal of Social Issues, 50(4), 19-45.
Snyder, E. E. & Purdy, D. A. (1987). Social control in sport: An analysis of basketball officiating. Sociology of Sport Journal, 4, 394-402.
Thoits, P. A. (1985). Social support and psychological well-being: Theoretical possibilities. In I. G. Sarason & B. R. Sarason, Social Support Theory, Research and Applications, 51-72.
Tolsdorf, C. C. (1976). Social networks, support and coping:anexpioratory study. Family Process, 15(4), 407-417.
Treiber, F. A., Baranowski, T., Braden, D. S., Strong, W. B., Levy, M. &Knox, W. (1991). Social support for exercise: Relationship to physical activity in young adult. Preventive medicine, 20, 737-750.
Wells, D. W., & Prensky, D. (1996). Consumer behavior. C. A. : John Wiley & Sons.
Wilkerson, M., & Dodder, R. A. (1979). What does sport do for people ? Journal of Physical Education and Recreation, 50(50), 24-35.
Wills, T. (1985). Support functions of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s. In S. Cohen, & S. L. Syme (Eds.), Social support and health (pp. 61-78). Orlando: Academic press.
Wold, B., & Anderssen, N. (1992). Health promotion aspects of family and peer influences on sport participatio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port Psychology, 23, 343-3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