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林玉雯 Lin,Yu-wen |
---|---|
論文名稱: |
政府遷台後高級中學體育課程標準演變之歷史考察(1949-2002) The evolution of high 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 standard history hrs after government moved to Taiwan (1994~2002) |
指導教授: |
蔡禎雄
Tsai, Jen-Siung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體育學系 Department of Physical Education |
論文出版年: | 2004 |
畢業學年度: | 92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200 |
中文關鍵詞: | 體育課程標準 |
英文關鍵詞: | the standard of physical education’s curriculum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230 下載:112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政府遷台至今,高中體育課程標準修訂已五次,然而欠缺系統而深入的整理。本研究以文獻分析為主,進行史料及相關文獻蒐集,秉持著探究事實真相的基本態度,同時輔以深入訪談,以補史料之不足,來進行分析考察。
本研究,得知以下幾點:
一、 政府遷台之初,由於兩岸對峙,加上情勢的對立,政府依然主張軍事反攻為優先考量,教育發展也以此為政策,隨著解嚴後趨於穩定轉為教育導向;而課程目標,也由訓練技能為主,轉向培養終身運動習慣、休閒生活為主要目標。隨著時代的變遷,經濟的成長,教育政策也跟著改變,由落實基本國策、三民主義為目標,發展成以推動質量並重的教育。
二、 就課程內容而言,最初包含體操、遊戲、田徑、球類及舞蹈等五項必授教材,爾後增加國術、體育知識及體適能,遊戲則被刪除,顯示課程因時代背景而有所更動,以符合時代需求。
三、 從教學時間來看,體育正課維持每週兩小時,未做更動;早操或課間操由每天十五分鐘修改為每週至少三次為原則;在民國84年已無課外運動,但增加選修體育,自第二學年起每週二節,第三學年,每週二至四節,由此可知,教學愈來愈彈性,也愈尊重學生的興趣。
四、 成績評量方式最先以運動技能、學習精神及體育道德為主,至民國72年開始百分比化,民國84年增加體能(10%)及體育知識(25%),評量多元化也愈客觀。
五、 體育正課無法落實的原因為升學主義及體育器材設備不足的影響,使得體育教學的推動受到阻礙。早操及課間操則因學生通車、升學風氣及場地設備不足等因素,實施並不理想;課外運動因學校主政者、場地問題、教師專長等因素,未正常實施;雨天授課多數學校進行室內體育知識教授但較無系統;運動代表隊組訓,實施大致上良好。體育成績考核仍著重運動技能的評量,但體育常識的測驗及其他方式的評量逐漸增多,顯示評量逐漸趨向多元化之評量,因此對於運動技能學習較緩慢之學生無疑是一大助益。
Since government moved to Taiwan, the standard of high school gym curriculum have been already revised five times, but it devoid of edition in system and depth. We collect document about history with the basic attitude of studying the truth and the basic of the study is the analysis of document. At the same time, we analyze the evolution with deeply discussion to make up the defect of document about history.
We learn several points about the study in the following:
First, the beginning of government moved to Taiwan, it still asserted campaign at first because of the situation with intercostals antagonism. It is also the policy of education development and it become education major direction in stable gradually after glasnost of government. The major goal of curriculum has been converted from training acquisition to developing exercise life habit and leisure life. The government converted from basic policy and the doctrine of democracy to developing education in quality and content and we also changed the policy of education with adapting time and growth of economy.
Next, as far as the content including calisthenics, games, athletics, ball game and aerobics, sometimes Kongfu, athletics and fitness is added. In addition, game is deleted. It reveals that curriculum changes because of period’s background, it corresponds with the need of time.
Third, as considering the instruction time, the physical class maintains as two hours a week. The morning exercise or the class exercise would change to at least three times a week from fifteen minutes for everyday. Since 1995, there were no outside activities. But the elective physical classes have been increased to two periods a week from the second semester; the third semester was two to four periods a week. As we can see, teaching has become more and more elastic and given more respects to students’ interests.
Fourth, the way to evaluate the score is based on the skill of athletics, learning spirits, and athletic ethic. Since 1983, it starts to have percentage. In 1995, physical strength (10%) and sporting knowledge are added (25%). The evaluation is getting objective.
Last, the reason why physical education isn’t workable is the lack of the knowledge of entering the next higher school and the lack of athletic equipments. It also blocks the motivation of physical education. The exercise in the morning or during the class is unideal because of lacking the transportation, studying environment, and equipments. As for activities, it doesn’t implement because of the leader of the school, the problem of the space and the specialty of teachers. Most schools teach sporting knowledge indoor for two days, but it is unsystem. The athletic representative team trains well. The score of physical education still focus in the evaluation of sporting skills. However, the test on common knowledge of athletics and the evaluation in the other ways have increased. It shows that evaluation has turned to all- arounder. Thus, it benefits the students who have disabled learning on athletic skills.
參考文獻(依姓氏筆畫排序)
一、法令規章類
台灣省政府教育廳,『台灣省教育法令彙編』,民47年4月。
台灣省體育法規彙編(上冊),『高級中學課程標準』,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體育學系圖書館,民86年9月
教育局,『中等學校教育法令彙編』,台北市政府教育局編印,民72年6月。
教育部,「中等學校運動成績優良學生升學輔導辦法」,『教育部公報』第16期,民65年4月30日。
教育部,「六十七學年度公私立高級中等學校運動成績優良畢業生輔導甄試升學大專院校體育科系實施細則」,『教育部公報』第40期,民67年4月30日。
教育部,「各級學校運動會舉辦要點」,『教育部公報』第316期,民90年4月30日。
教育部,「防止運動意外事件注意要點」,『教育部公報』第14期,民65年2月29日。
教育部,「為減少學生猝死事件之發生,將加強學生健康檢查,針對特殊重大疾病學生辦理列案管理及生活照顧」,『教育部公報』第313期,民90年1月31日。
教育部,「修正中等學校運動成績優良學生升學輔導辦法,並廢止中等學校體育成績優良學生保送升學審查細則」,『教育部公報』第29期,民66年5月31日。
教育部,「核定公私立高級中學、高級職業學校、國民中學及國民小學六十八學年度第一學期學雜各費徵收標準」,『教育部公報』第54期,民68年6月30日。
教育部,「運動補習班設置辦法」,『教育部公報』第20期,民65年8月31日。
教育部,「實施積極推展全民體育運動計劃」,『教育部公報』第55期,民68年7月31日。
教育部,「檢討及加強各級體育行政輔導工作」,『教育部公報』第24期,民65年12月31日。
教育部,『教育法令』,台北,正中書局,民56年5月。
教育部體育司,『體育法規選輯』,民73年2月。
二、高中課程類
教育部中等教育司,『中學課程標準』,台北,正中書局,民37年。
教育部中等教育司,『中學課程標準』,台北,正中書局,民44年。
教育部中等教育司,『中學課程標準』,台北,正中書局,民51年7月。
教育部中等教育司,『高級中學課程標準』,台北,正中書局,民60年2月。
教育部中等教育司,『高級中學課程標準』,台北,正中書局,民72年7月。
教育部中等教育司,『高級中學課程標準』,台北,正中書局,民84年10月。
三、學報或論文類
社論,「如何切實推動全民體育」,『台灣教育輔導月刊』16卷4期,教育輔導月刊社出版,民55年。
施志輝,「中華文化復興運動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民84年。
黃順華,「修訂中小學課程標準」,『新生報』,民50年3月7日。
社論,「中小學課程標準問題」,『新生報』,民50年3月12日。
社論,「中小學課程標準的修訂」,『中央日報』,民50年3月21日。
幸超群,「中學生之優劣」,『大眾日報』,民59年6月。
范春源,「國民政府遷台後第一次國民學校課程標準修訂之歷史考察」,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體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民82年6月。
陳昱元,「教育改革之我見」,『中央日報』,民84年7月27日。
李建興,「政府遷台後初級中學體育課程標準修訂的歷史經緯~以民國51年為中心」,『體育學報』第19輯,民84年8月。
社論,「評教育部的三項學制改革」,『中央日報』,民84年9月5日。
程蘊良,「制訂我國中等教育政策芻議」,『中央日報』,民84年9月9日。
胡家祥,「因應時代變遷的必經之路」,『中央日報』,民85年5月26日。
李建興,「政府遷台後初級中學體育課程標準修訂的歷史經緯~以民國51年為中心」,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體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民85年6月。
社論,「大學部分流,高中不分組宜作周延規劃」,『中央日報』,民85年6月21日。
劉純和,「期待劃時代教改來臨」,『中央日報』,民85年9月9日。
李昌盛,「十二年國教~從高職免試入學開始」,『中央日報』,民85年9月9日。
社論,「超越教育預算問題的思考」,『中央日報』,民86年9月27日。
范春源,「戰後台灣小學體育科教育演變之研究~民國34—83年」,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體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民87年1月。
顧望平,「戰後初期台灣初級中學體育科教育發展之研究(1945-1949)」,『體育學報』第28輯,民89年3月。
曾瑞成,「我國學校體育政策之研究(1949--1997)」,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體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民89年6月。
社論,「教育課程改革需有妥善規劃」,『中央日報』,民89年9月24日。
劉亦權,「教改新課程~人盡其才」,『中央日報』,民89年11月19日。
洪嘉文,「我國學校體育政策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體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民92年6月。
四、雜誌期刊類
「修正中學體育實施方案(一)」,『偉華體育』,民53年8月5日。
「修正中學體育實施方案(二)」,『偉華體育』,民53年8月6日。
王亞權,「一年來的中等教育」,『教育與文化』第283期,民51年3月29日。
台灣省政府教育廳廳誌纂修委員會主修,「第十一卷國民體育」,『台灣省教育廳廳誌』,民81年4月。
伍振鶩,「英國的高中教育」,『中等教育』33卷5期,民71年10月。
池增輝,「高中新課程標準與教育改革」,『高中教育』第一期,民87年8月。
何雲光,「當前中小學體育的困難所在及其對策~六十三學年度中小學校長推展學校體育研討會簡報」,『國民體育季刊』第5卷第2期,民64年9月。
吳子我,「台灣光復後20年的中國教育狀況」,『教育文摘』11卷9期,民55年9月。
吳文忠,「中等學校體育行政設施工作競賽芻議」,『中等教育』23卷1、2期,民61年4月。
吳文忠,「中等學校體育設施實況的研析」,『體育研究季刊』2卷2期,民51年6月。
吳文忠,「中學體育課程與教學及其改進」,『教育文摘月刊』8卷5期,民52年5月20日。
吳文忠,「全面發展體育聲中亟待採行的重要措施」,『台灣教育輔導月刊』16卷4期,教育輔導月刊社出版,民55年。
吳文忠,「我國中等學校學校體育設施的檢討」,『中等教育』14卷1期,民52年2月。
吳文忠,「我國學校體育課程的回顧與前瞻」,『國民體育季刊』第6卷第2期,民66年3月。
吳文忠,「現階段中等學校體育的問題及其改進」,『教育與文化』第293期,民51年8月。
吳文忠,「發展體育的基本措施」,『體育研究』5卷4期,台北,台灣省立師範大學體育研究出版社,民54年12月。
吳文忠,「對學校體育輔導工作的一點意見~附視導及輔導工作報告實例~」,『中等教育』19卷3期,民57年6月。
吳章明,「高中體育成績評量」,『學校體育』,教育部體育司,民91年8月。
吳萬福,「如何發展我國體育~指向廿一世紀邁進開發國家而言」,『國民體育季刊』第17卷第2期,民77年6月。
吳銘章,「以北一女中為對象~再談智育與體育的關係」,『中等教育』35卷4期,民73年8月。
宋清榮,「體育在學校教育中之重要性」,『國民體育季刊』第4卷第6期,民64年3月。
李玉美,「高級中學設備標準修訂經過」,『高中教育』第三期,民87年12月。
李居取,「談高中新課程」,『高市文教』,民87年12月。
李國新,「六十四年冬令活動體育研究會結果報告」,『國民體育季刊』第4卷第6期,民64年3月。
李薇薇,「當前體育問題的探討~高中學生談體育~體育課甘苦談」,『國民體育季刊』第5卷第3期,民64年12月。
辛志平,「台灣省中學教育的幾個問題」,『教育與文化』第113期,民52年12月15日。
周鶴鳴,「一年來的體育」,『教育與文化』第286、287期,民51年5月24日。
林清山,「課外運動之設計與實施」,『國民體育季刊』第13卷第1期,民73年3月。
社 論,「現階段教育中的體育措施」,『國民體育季刊』第5卷第3期,民64年12月。
邱金松,「重視學生在體育教學中的學習權利」,『中等教育』35卷4期,民73年8月。
洪嘉文,「新世紀學校體育願景」,『國民體育季刊』第29卷第1期,民89年3月。
洪嘉文,「學校體育再造之探討」,『體育學報』第29輯,民89年9月。
胡天玫,「廿一世紀學校體育的危機與轉機」,『國民體育季刊』第29卷第1期,民89年3月。
范文良,「參加七十七年度高級中等學校體育行政座談會之聯想」,『國民體育季刊』第18卷第1期,民78年3月。
郁漢良,「修訂中小學課程標準的經過分析」,『台灣教育輔導月刊』11卷4期,民50年6月。
郁漢良,「修訂中學課程標準的經過及其特點」,『中等教育』30卷4期,民51年8月。
孫瑞炳,「談體育教學」,『八週年校慶特刊』,台北,台灣省立台北第二女子中學,民42年。
徐元民,「多元文化時代與學校體育」,『國民體育季刊』第29卷第1期,民89年3月。
徐元民,「高級中等學校體育課程標準修訂要點概述」,『國民體育季刊』第13卷第2期,民73年6月。
張良梅,「體育教學的感想」,『中等教育』14卷3期,民52年6月。
教育部,「中正、國光體育獎章頒發要點」,『國民體育季刊』第15卷第3期,民75年9月。
教育部國民體育委員會,「台灣省中等學校體育輔導工作結束會議報告要項」,『體育研究季刊』4卷1期,民53年5月。
教育雜誌,「台灣省政府積極推行中的國民體育」,『教育雜誌』,民55年5月31日。
梁尚勇,「發展全民體育之我見」,『中等教育』41卷6期,民79年12月。
許秀鄰,「正視體育教學問題」,『國民體育季刊』第5卷第3期,民64年12月。
許雅惠,「當今高中課程的使命與難題」,『高中教育』第三期,民87年12月。
許義雄,「我國近代體育目標的檢討及其對策」,『國民體育季刊』第5卷第3期,民64年12月。
許樹淵,「體育課程的分析與設計」,『中等教育』45卷3期,民83年6月。
陳金樹,「從現今中小學體育設施談初中入學體能測驗」,『中等教育』15卷3期,民53年6月。
陳政雄,「高級中學=體育課程標準之我見」,『國民體育季刊』第13卷第2期,民73年6月。
陳朝陽,「學校體育經費之籌措與運用」,『國民體育季刊』第16卷第1期,民76年3月。
焦嘉誥,「現階段中等學校體育教學的檢討及改進~從三次全省中等學校體育輔導說起~」,『中等教育』17卷1、2期,民55年6月。
焦嘉誥,「體育科比賽設計教學法與效果」,『中等教育』23卷12期,民61年。
黃中興,「當前教育上的兩個熱門話題」,『今日教育』第35期,民67年12月。
黃正傑,「高級中等教育課程的修訂」,『教育研究月刊』第115期,民92年11月。
黃森芳,「培養健康的國民—廿一世紀學校體育之重要任務」,『國民體育季刊』第29卷第1期,民89年3月。
黃賢堅,「中等學校體育教學應更自然化」,『中等教育』38卷6期,民76年12月。
黃賢堅,「中學生運動興趣調查與比較」,『中等教育』23卷1、2期,民61年4月。
黃瀓,「十四年來省立師範大學附屬中學所做的教學實驗報告研究概述」,『中等教育』14卷4期,民52年8月。
楊壬孝,「實施高中新課程標準的因應之道與展望」,『高中教育』第三期,民87年12月。
楊基榮,「中華民國體育教育的願望教育續言」,『國民體育季刊』第1卷第3期,民58年12月。
楊基榮,「我國體育專業課程之我見」,『國民體育季刊』第6卷第2期,民66年3月。
楊基榮,「修訂體育課程標準的幾個問題」,『中等教育』13卷4期,民51年8月。
楊基榮,「從體育成績評量看課程標準」,『國民體育季刊』第23卷第2期,民83年6月。
楊基榮,「體育教師的問題極其對策」,『國民體育季刊』第5卷第3期,民64年12月。
楊進益,「如何落實高中(職)體育教學」,『國民體育季刊』第29卷第2期,民89年6月。
葉憲清,「校內外運動競賽之實施與改善」,『國民體育季刊』第13卷第1期,民73年3月。
葉憲清,「學校體育之教材」,『國民體育季刊』第18卷第3期,民78年9月。
資料室,『第六次全國教育會議體育分組結論報告』,『國民體育季刊』第17卷第1期,民77年3月。
廖俊穆,「發展全民體育之我見」,『教育與文化』第420期,民63年10月31日。
劉宗雄,「因應八十八學年度高級中學課程標準之探討」,『高中教育』第三期,民87年12月。
樊正治,「體育教學內容問題」,『國民體育季刊』第5卷第3期,民64年12月。
潘 源,「體育教學實際問題解答(續完)」,『教學生活』6卷3期,省立新竹師範學校地方教育輔導委員會編,民45年5月。
潘 源,「體育教學實際問題解答」,『教學生活』6卷3期,省立新竹師範學校地方教育輔導委員會編,民45年3月。
蔡長啟,「我國體育政策回顧與展望」,『國民體育季刊』第23卷第1期,民83年3月。
蔡長啟,「學校體育之現狀及問題所在」,『國民體育季刊』第4卷第4期,民63年9月。
蔡長啟,「體育場地設備之回顧與展望」,『國民體育季刊』第20卷第3期,民80年9月。
蔡敏忠,「體育教學的實際問題」,『國民體育季刊』第5卷第3期,民64年12月。
蔡添順,「學校體育教學與活動之正常化」,『國民體育季刊』第15卷第3期,民75年9月。
駱木金,「早操或課間操之設計與實施」,『國民體育季刊』第13卷第1期,民73年3月。
薛光祖、張壽山、呂廷和、何清欽,「我國高級中學教育發展方向之芻議」,『教育與文化』第413期,民63年3月31日。
謝文全,「中等教育的意義與重要性之探討」,『中等教育』33卷5期,民71年10月。
謝文全,「行政院教改會中小學教育改革建議之評析」,『中等教育』49卷2期,民87年4月。
鍾香華,「高中體育的展望」,『國民體育季刊』第14卷第3期,民74年9月。
瞿立鶴,「我國高級中學教育之檢討與革新」,『中等教育』33卷5期,民71年10月。
簡曜輝,「體育教學過程中應注意事項」,『中等教育』38卷6期,民76年12月。
顏佩如,「各國中等教育的主要特色及其形成的因素」,『中等教育』49卷1期,民87年2月。
蘇清守,「高中發展趨勢與校長角色調整」,『中等教育』49卷5期,民87年10月。
蘇雄飛,「近三十年來我國高級中等學校體育發展及現況望」,『教育資料集刊』第10輯,民74年6月。
顧毓群,「各級學校體育實施辦法的修訂與未來學校體育的推展」,『國民體育季刊』第29卷第1期,民89年3月。
體育學系,「如何改進中等學校體育科教材教法座談」,『國民體育季刊』第30卷第4、5期,民68年10月。
體研所暑訓班,「中等學校體育的突破與創新座談」,『中等教育』35卷4期,民73年8月。
五、書籍類
于宗先,「台灣經濟發展與經濟政策」,『經濟發展的回顧與展望』,台灣省政府新聞處,民84年10月。
方進隆,『健康體能的理論與實際』,台北,漢文書局,民82年10月。
王文裕,『近代史』,台北,環球書局,民84年6月。
司 琦,『中等教育』,台北,三民書局,民78年10月。
台北市政府教育局,『台北市國民小學、國民中學暨高級中等學校體育設施現況調查研究』,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體育研究所,民72年10月。
台灣史料編纂小組,『台灣歷史年表終戰篇1(1945--1965)』,國家政策研究中心,民79年。
台灣史料編纂小組,『台灣歷史年表終戰篇2(1966--1978)』,國家政策研究中心,民79年。
台灣史料編纂小組,『台灣歷史年表終戰篇3(1979--1988)』,國家政策研究中心,民79年。
台灣省國民體育委員會,『台灣省發展國民體育工作手冊』,台北,台灣書店,民54年9月。
江榮吉,「台灣近代農業之發展」,『台灣近代史』,經濟篇,台灣省文獻會出版,民84年。
行政院,『台灣省中小學教育調查報告~中華民國六十年』,台灣省政府教育廳,民61年5月。
行政院體育委員會,「我國學校體育發展與策略」,『第一次全國體育會議參考資料』,民88年5月。
吳文忠,「體育分科教材教法」,台北,台灣開明書店,民56年1月初版。
吳文忠,「體育分科教材教法」,台北,台灣開明書店,民56年8月二版。
吳文忠,『中國體育發展史』,國立教育資料館,三民書局印,民70年6月。
呂愛珍,「國民中學課程組織型態之研究」,台北,教育文物,民67年10月。
李雲漢,『中國近代史』,台北,三民書局,民77年。
李園會,『台灣光復時期與政府遷台初期教育政策之研究』,高雄,復文書局,民73年。
汪知亭,『台灣教育史料新編』,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民67年4月。
周宏室,「學校體育課程與教學」,『我國體育發展現況與評估之研究』,台北,國立教育資料館,民83年2月。
段承璞,『台灣戰後經濟』,台北,人間出版社,民81年。
徐南號,『台灣教育史』,台北,師大書苑,民82年。
張玉法,「光復後的政治建設(二)」,『台灣近代史』,政治篇,台灣省文獻會出版,民84年。
張彩珍,『中國羽毛球運動史』,中國大陸,武漢出版社,民79年8月。
教育部,「高級中學設備現況與問題之調查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中心專題研究成果報告』,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中心,民83年1月。
教育部,「高級中學學生成績考查辦法修訂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中心專題研究成果報告』,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中心,民83年6月。
教育部,「第一篇總述第二章政府遷台後之教育」,『第三次中國教育年鑑』,民47年。
教育部,「第拾篇國民體育第一章概述」,『第六次中華民國教育年鑑』,民85年6月。
教育部教育計劃小組編印,『我國各級學校教學設備及建築設備使用概況調查報告』,民64年8月。
教育部,『修訂高級中學課程標準總綱意見座談會資料彙編』,教育部教育研究委員會編印,民80年12月。
教育部,『第五次全國教育會議報告』,民59年10月。
教育部中等教育司編印,『教育部修訂中學課程標準參考資料第一輯』,民48年8月。
教育部中等教育司編印,『教育部修訂中學課程標準參考資料第二輯』,民49年1月。
教育部中等教育司編印,『教育部修訂中學課程標準參考資料第三輯』,民49年5月。
教育部中等教育司編印,『教育部修訂中學課程標準參考資料第四輯』,民51年1月。
陳伯璋、林山太,『學前至高中階段課程與教材的主要問題』,民85年。
彭懷恩,『中華民國政治體系的分析』,台北,時報文化出版公司,民72年1月。
彭懷恩,『台灣發展的政治經濟分析』,台北,風雲論壇出版社,民81年。
彭懷恩,『台灣發展的政治經濟分析』,台北,時報文化出版公司,民72年1月。
黃杰,『台灣省發展國民體育工作報告書』,台灣省政府教育廳,民58年3月。
黃政傑,「我國課程研究的展望」,『當代教育理論與實際』,台北,五南圖書,民72年3月。
黃富三、陳慈玉,「商業的發展」,『台灣近代史』,經濟篇,台灣省文獻會出版,民84年。
葉淑貞、劉素芬,「工業的發展」,『台灣近代史』,經濟篇,台灣省文獻委員會,民84年6月。
蔡禎雄,『日據時代台灣初等學校體育發展史』,台北,師大書苑,民84年3月。
鄭世興,「中國現代教育史」,台北,三民書局,民70年。
蕭 錚,「三十年來的土地改革」,『台灣光復三十年』,台灣省政府新聞處,民64年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