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王淑華 |
---|---|
論文名稱: |
國立博物館推動社區化可行性之研究-以國立歷史博物館為例 |
指導教授: | 黃光男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社會教育學系 Department of Adult and Continuing Education |
論文出版年: | 2008 |
畢業學年度: | 96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60 |
中文關鍵詞: | 博物館 、社區 、博物館社區化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467 下載:70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近年來由於社會結構的變遷以及民眾對國立博物館的殷殷期盼,博物館社區化的思維,將促使一向獨立於社區之外的國立博物館在理念、結構與功能上的調整。相較於社區博物館的地區性,國立博物館擁有更豐富的資源、文化歷史和多元發展的目標,因此國立博物館推動社區化活動,與社區做密切的連繫,已是博物館發展的趨勢,至於國內國立博物館推動社區化可行性如何?是本研究的出發點。
本研究的目的包括:一、了解國立博物館推動社區化的理念與實際作法。二、探討國立博物館推動社區化遭遇的困境。三、提出國立博物館推動社區化困境解決之道。四、分析博物館推展社區化整體可行的方法,作為博物館推動社區化的參考。
本研究以國立歷史博物館為研究對象,研究方法包括文獻資料的收集與分析、實地參訪、居民與專家學者意見訪談。訪談對象包括博物館資深館員、社區居民、志工與專家學者。研究發現,史博館有推動社區化的優勢和理念,但受限於專業人力不足和館舍空間小,社區民眾期待互動機會增多但訊息傳達和溝通平台有待建立、資源分享與整合尚待建立。乃提出繼續推動博物館社區化、建立社區學習體制、加強社區參與、建立良好的信任關係與溝通管道、積極進行博物館與社區資源整合的工作等建議,雖是針對史博館提出,亦希望提供其他博物館推動社區化的參考。
中文部分
王一中(1996年11月20日)。台北新象,平民化的歷史博物館。聯合報,第17版。
王一中(1996年7月11日)。人物特寫,國立歷史博物館館長黃光男讓文化落實在生活上。聯合報,第16版。
王宏鈞(2001)。中國博物館學概論。 王宏鈞主編。上海:古籍出版社。
王秋絨(1997)。社區教育模式與發展。台北:師大書苑。
王啟祥(2002)。博物館與社區互動模式初探。博物館學季刊,16(1)。
王嵩山(2005)。博物館、地方風格與都市再生。博物館學季刊,19(4)。
古明仕(2004)。公辦民營機構營造良好社區關係之研究-以「國立海洋生物博物館睦鄰措施」為例。國立台北大學公共行政暨政策學系碩士論文。
台灣博物館(無日期)。取自http://museum.cca.gov.tw/about/about_1.html
任海(1993)。博物館及其爲台灣原住民文化的製造 。山海文化,1,29~35。
別蓮蒂(2006)。青少年的博物館參觀行為與長期博物館良性關係建立,「博物館與青少年—2006年博物館館長論壇」。台北:國立歷史博物館。
吳宜娜(2005)。博物館社會資源開發之研究。臺南藝術大學博物館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明珠(2002)。博物館展覽之環保維護。《新紀元的博物館營運》。台北:國立歷史博物館。
李明珠(2004)。博物館、無形文化遺產與人類精神。博物館簡訊,29、30。
李建興(2005)。博物館與社區關係之探討-以國立科學工藝博物館睦鄰措施為例。臺南藝術大學 博物館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盈盈(1999)。探討國立歷史博物館觀眾參觀與服務品質滿意度之結果。史博館學報,14。
李莎莉(2002)。博物館教育推廣與資源整合。博物館學季刊,16(4)。
李美玲(2002)。「邁向知識分享文化」。研習論壇月刊,18,34~36。
辛治寧(1998)。十九世紀至一九三0年代歐美博物館與博物館專業肇始。 國立歷史博物館學報,10,101~113。
辛治寧(1999)。公共服務與社會需求-略舉一九四0至七0年代博物館專業發展之相關議題。國立歷史博物館學報,13,97~113。
周妙齡(2006)。「博物館與青少年—2006年博物館館長論壇」後記。取自http://www.cam.org.tw/big5/publish_038.htm#202
周晶生(2001)。博物館規劃在社區的實踐歷程-以921地震博物館為例。
林泊佑主編(2002)。國立歷史博物館沿革與發展。台北:國立歷史博物館。
林盈潔譯(2002)。如何行銷博物館。台北:五觀。
林振春(1993)。社會工作。台北:師大書苑。
林振春(1997)。博物館如何推動社區之終身學習。博物館學季刊,11(4),17~26。
林振春(1999)。台灣社區教育發展之研究。台北:師苑圖書。
林勝義(1993)。博物館與社區之結合。博物館學季刊,7(2),3~8。
空中博物館今天起發聲(1998年4月14日)。聯合報,第18版。
洪玉菇(2004)。戰後臺灣博物館的建立與轉型:以國立歷史博物館展示教化為例(1955-2000)。暨南國際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
徐純(2006)。在地方博物館看見臺灣意識。博物館學季刊,20(4),117~125。
徐純譯(2001)。Hans Manneby, Hartmut Prasch, Rainer Hofmann主編。改善博物館的品質與標準之指南與博物館的認定:博物館的品質保證。台北:中華民國博物館學會。
徐國芳(2005)。博物館營運新思維-博物館定位問題探討。台北:國立歷史博物館。
秦裕傑(1992)。博物館絮語。台北:漢光。
秦裕傑(2005)。再論博物館社會資源與行銷。博物館學季刊,19(1),115~124。
高淑清(2001)。質性研究設計,《質性教育研究:理論與方法/ Robert C. Bogdan, Sari Knopp Biklen原著;黃光雄主譯》。臺北市:揚智。
國立歷史博物館(無日期)。取自http://www.nmh.gov.tw/nmh_web/nmh/nmh_001.cfm
國立歷史博物館(無日期)。國立歷史博物館為民服務白皮書。取自http://www.nmh.gov.tw/nmh_web/nmh/國立歷史博物館為民服務白皮書.pdf
張秀娟(2007)。內部行銷在公立博物館人力資源發展的應用。博物館學季刊,21(1),61~70。
張譽騰(1994)。全球村中博物館的未來。台北:稻鄉。
張譽騰等譯(2000)。博物館這一行。台北:五觀。
張譽騰譯(1987)。科學中心教育活動之規劃。博物館學季刊,1(3),21~32。
梁光余(2001)。我國公立博物館組織編制與非正式人力運用之研究-以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為例。東海大學公共事務碩士學程進修專班。
莊小逸(2005)。公部門地方博物館志工人力啟動因素之探討-以澎湖縣文化局博物美術組為例。臺南藝術學院博物館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荷花池音樂會清涼一下:史博館舉辦活動賣點漸增加,休閒生活藝術化、與環境結合(1995年7月5日)。民生報,第14版。
許功明(2002)。「近廟忌神」社區居民參與科博館之研究。博物館學季刊,16(1),91~103。
許功明(2004)。博物館與原住民。台北:南天書局。
許功明、劉幸真(1998)。博物館參觀經驗之比較-以省美館與科博館為例。博物館學季刊,12(3),6。
許齡之(2003)。博物館-供奉神思的殿堂。博物館簡訊,23。
郭長江(2005)。從博物館展示設計引發若干觀念與思維《博物館營運的新思維》。台北:國立歷史博物館。
野口滿成(2002)。略談國際交流以及與地方社區的合作。《文化、觀光、博物館-2002年博物館館長論壇》。台北:國立歷史博物館。
陳其南(1998)。各國社區教育現況-台灣地區推動社區總體營造的經驗。台北:師大師苑。
陳其南(1998b)。社區總體營造的永續發展策略。社教資料雜誌,241, 5~7。
陳勁甫、林怡安(2003)。博物館遊客滿意度與服務品質之研究:以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為例。博物館學季刊,17(3),113-114。
陳國寧(2002)。由博物館發展趨勢思考-博物館公辦民營的合作關係與意義。2002年博物館公辦民營政策之理論與實務研討會。取自
http://www.nmp.gov.tw/main/07/7-3/3-2/2-2/8.pdf
陳媛(1995)。博物館三論。台北:國家出版社。
陳蕙君(1998)。運用社區資源,充實學習內容。資優教育,67,28-31。
凱薩琳‧丹尼拉克、海倫‧麥克唐那合撰(2001)。融合-澳洲多元文化歷史之例。博物館簡訊,16。
曾于珍、林資傑、吳介祥、林潔盈、桂雅文等譯(2005)。博物館學理論-德語系世界的觀點 Handbuch der Allgmeneinen Museologie Dr.Friedrich Waidacher。台北:五觀。
曾信傑 (2001b)。一個好厝邊-談博物館的社區公關 。科技博物,5(1),0~61。
曾信傑(1998)。博物館與社會資源之結合-以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為例。國立台南藝術學院博物館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曾信傑(2000)。博物館蒐藏與社會資源的關係。博物館學季刊,14(4)。
曾信傑(2001)。特展-博物館行銷的利器。博物館學季刊,15(3)。
黃光男(1997)。博物館行銷策略。台北:藝術家出版社。
黃光男(1999a)。新世紀博物館的發展趨勢-博物館社區化與社區博物館。文化視窗,10,6~11。
黃光男(1999b)。博物館新視覺。台北:正中書局。
黃光男(2000)。博物館營運與實務。台北:國立歷史博物館。
黃光男(2000b)。如何開發博物館的社會資源。博物館利用叢書5 。台北:文建會。
黃光男(2000c)。博物館與建築:邁向新博物館之路--博物館館長論壇論文集。臺北:國立歷史博物館。
黃光男(2001)。(館長論壇-建設社區)。博物館簡訊,16(6),台北:中華民國博物館學會。
黃光男(2003)。博物館能量。台北:藝術家出版社。
黃光男(2007)。博物館企業。台北:藝術家出版社。
黃哲(無日期)。質的教育研究。取自http://www.public.com.tw
黃淑芳(1997)。現代博物館教育:理念與實務。台北:台灣省立博物館。
黃碧華(2004)。社區博物館的個案研究-以南瀛總爺藝文中心為例。臺南藝術學院博物館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楊翎(1998)。邁向二十一世紀博物館研討會紀要 。台灣博物館民族誌論壇社通訊季刊,1(3),59~64。
臺南藝術大學博物館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劉家蓁(2006)。漢撒橘色。台北:田園城市。
潘淑滿(2003)。質性研究-理論與應用。台北:心理出版社。
蔡文輝(1993)。社會學。臺北市:三民書局。
蔡世蓉譯(1990)。市民中的博物館。東京:吉川弘文館。
蔡宏進(2005)。社區原理。台北:三民。
蔡旺洲(2005)。全球化趨勢下的臺灣博物館展望:整合型地方文化行銷策略。博物館學季刊,19(4),49~58。
蔡旺洲(無日期)。博物館做為公民權:建構當代博物館發展之思考。取自http://www.srcs.nctu.edu.tw/cssc/essays/12-2.pdf
鄭熙彥(1994)。學校教育與社區發展。高雄:復文圖書出版社。
謝文和(2001)。知識經濟對博物館的挑戰與省思,「知識經濟與人力資源發展研討會論文集」。嘉義:中正大學清江學習中心。
謝德高編譯(2004)。定位與定價 : 科特勒談21世紀的行銷挑戰 / 菲利普科特勒(Philip Kotler)著 。臺北縣中和市:百善書房出版 。
簡建忠(2006)。人力資源管理-以合作觀點創造價值。台北:前程。
羅仕昂(2002)。社區博物館活動特性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建築及都市計劃研究所碩士論文。
羅欣怡(1997)。博物館與社區發展-社區博物館之興起及其問題。師大美術系研究所碩士論文。
羅欣怡(1998)。博物館與社區發展-兼論美國二座社區博物館。博物館學季刊,12(4),89-101。
英文書目
Clifford, J.(1991). Four Northwest Coast Museums: Travel Reflections. In Ivan Karp & Steven D. Lavine(eds.), Exhibiting Cultures : the Poetics and Polities of Museum Display(pp.212~254). Washington, D.C.: Smithsonian Institution Press.
David, F.(2005). Museums and Their Communities: Museum, Communities, and Cultural Diversity Forum of Museum Directors, 2005. Taipei: National Museum of History.
Desimone, L. L. & Harris, D. M.(1998). Human Resource Development. Orlannd:The Dryden.
Garfield, D. & Alvaro, M. & Oscar N. R.(1998). Museums and Sustainable Communities: Summit of the Museums of the Americas. Washington, DC: American Association of Museums. San Jose, Costa Rica: Instituto Latinoamericenses de Museos.
Gary E. & David D.(1994). The Handbook for Museums.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
Gary E. & David D.(2000). The Handbook for Museums. London: Routledge.
Gilbert, T. F.(1978). Human competence: Engineering worthy performance. New York: McGraw-Hill.
Hamilton S. P.(1995). Prologue. In E.C.Hirzy(ed.). Museum in the Life of City: Strategies for Community Partnerships(pp.7~8). Washington, DC: American Association of Museums.
Kotler, N. & Kotler, P.(1998). Museum Strategy and Marketing. California: Jossey-Bass.
Kotler ,N. & Kotler, P.(2000). Can museums be all things to all people?Missions, Goals and Marketing’s Role. Museum management and Curatorship, 18(3),271~287.
Marzio, Peter C. 1991. Minorities and Fine-arts Museum in the United States. In Ivan Karp & Steven D. Lavine (eds.), Exhibiting Cultures: the Poetics and Polities of Museum Display(pp.121~127). Washington, D.C.: Smithsonian Institution Press.
Mclean, F.(1997). Marketing the Museum. London & New York: Routledge.
Nadler, L.(1989). Developing Human Resources. San Francisco, CA: Ba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