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黃三奇 Huang, San-Chi |
---|---|
論文名稱: |
透視.生命的視角—醫者黃三奇水墨創作研究 Perspective.Perspective of life—A study on the ink creations of medical practitioner of San-Chi Huang |
指導教授: |
孫翼華
Sun, Yi-Hua |
口試委員: |
吳恭瑞
Wu, Kung-Jui 莊連東 Chuang, Lien-Tung 孫翼華 Sun, Yi-Hua |
口試日期: | 2024/12/26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美術學系美術創作碩士在職專班 Department of Fine Arts_Continuing Education Master's Program of Artistic Creation |
論文出版年: | 2025 |
畢業學年度: | 113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43 |
中文關鍵詞: | 水墨 、異質空間 、同質空間 、意象構成 、視角 |
英文關鍵詞: | Ink, Heterogeneous Space, Homogeneous Space, Imagery Composition, Perspective |
研究方法: | 文獻分析法 、 形式研究法 、 圖像分析法 、 創作實驗法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5 下載:0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以水墨意象構成空間並置的形式,探討生命的生存現象和生老病死善終的認知。分別以醫者的視角分析文化、科學和哲學的生命觀點,論證生命是生存現象的開展,生命是向死的存有,和生命是意識的表徵。
本文分為五章,第一章為研究動機與目的、內容與方法,經由多視角的論述對所觀看到的生命擬練出總體的認識。結合中西的藝術觀點,創作具有現代感的水墨。第二章學理分析,參照老莊哲學的意境和審美的觀照,以西方「異質空間」和「同質空間」理論作為創作的形式,以存在主義說明生命為自身存在目的核心思維與藝術潮流。第三章創作實踐與方法,利用符號、象徵及意象進行「意象構成」。以醫學為內容,經由「異質空間」和「同質空間」多重視覺圖像的模式做視角的轉換。第四章作品說明,分別就《文化》、《科學》和《哲學》三個系列,分析異質空間與同質空間的表現形式。第五章結論,回顧省思與展望,知識的建構有助於創作與藝術欣賞,勇於超越自己並與世界分享,是生命崇高的價值與意義。
This study explores the phenomenon of life and the perception of birth, aging, illness, death, and a peaceful end through the juxtaposition of spatial forms using ink imager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a physician, it analyzes cultural, scientific, and philosophical views on life, arguing that life unfolds as a survival phenomenon, exists in the face of death, and serves as a representation of consciousness.
The paper is divided into five chapters. The first chapter outlines the research motivation, objectives, content, and methods, aiming to develop a comprehensive understanding of life through a multi-perspective discourse. By integrating Eastern and Western artistic perspectives, it creates modern ink art. The second chapter presents a theoretical analysis, referencing the aesthetic contemplation and philosophical concepts of Laozi and Zhuangzi, using the Western theories of "heterogeneous space" and "homogeneous space" as a framework for creation. Existentialism is applied to explain life as the core thought and purpose of existence, linked with artistic movements. The third chapter focuses on creative practices and methods, utilizing symbols, metaphors, and imagery to construct "imagery composition." It incorporates medical content and shifts perspectives through multiple visual images of heterogeneous and homogeneous spaces. The fourth chapter explains the works, analyzing the expression forms of heterogeneous and homogeneous spaces through three series: culture, science, and philosophy. The fifth chapter concludes with reflections and future outlooks, emphasizing that knowledge construction aids in both creation and art appreciation. It highlights that the courage to surpass oneself and share with the world embodies the noble value and meaning of life.
中文書籍:
方東美,《生命情調與美感》,中央大學文藝叢刊第一卷第一期1931。收錄於方東美,《哲學三慧》,臺北市:三民,2018。
史作檉,《哲學美學與生命的刻痕》,臺北市:書鄉文化事業,1993。
史作檉,《藝術的本質》,臺北市:書鄉文化事業,1993。
石濤著,周遠斌點校纂注,《苦瓜和尚畫語錄》,濟南市:山東畫報,2007。
朱光潛,《狂飆時代的美學》,臺北:金楓,1991。
牟宗三,《中西哲學之通十四講》,長春:吉林出版集團,2010。
余培林,〈老子.第二十二章曲則全篇〉《新譯老子讀本》,臺北市:三民書局,2008。
吳道文,《藝術的興味》,臺北市:東大圖書,1988。
李倍雷、郝云著,《藝術批評原理》,南京:南京大學,2014。
沈致遠,《科學是美麗的――科學術與人文思》,臺北市:商周,2004。
宗白華,〈美從何處尋?〉《美從何處尋》,臺北市:駱駝,三版,2002。
宗白華,《美學散步》,臺北市:五南圖書,2022。
姚建安,《聽診器與念珠安寧病房裡的宗教師》,臺北市:大塊文化,2015。
孫世昌,《石濤術世界》,瀋陽:遼寧美術,2003。
高木森,《中國繪畫思想史》,臺北市:三民,2004。
高宣揚,《論後現代藝術的「不確定性」》,臺北市:唐山,1996。
高燕,《視覺隱喻與空間轉向:思想史視野中的當代視覺文化》,上海:復旦大學,2009。
張松輝注譯,〈莊子.齊物論篇〉《新譯莊子讀本》,臺北市:三民書局,2007。
張曉風,〈念你們的名字〉《張曉風散文》,杭州:浙江文藝,2014。
許禮平編,〈孫過庭書譜〉《名家翰墨叢刊,中國名家書法全集4》,香港:翰墨軒,2007。
陳秀丹,《向殘酷的仁慈說再見.2,給愛的人沒煩惱,被愛的人沒痛苦!》,臺北市:三彩文化,2014。
陳懷恩,《圖像學:視覺藝術的意義與解釋》,臺北巿:如果,2008。
曾肅良,《台灣現代美術大系─意象構成水墨》,臺北市: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2004。
楊士毅,《藝術與人生》,臺北市:自立晚報,1992。
楊深坑,《科學理論與教育學發展》,臺北市:心理,2002。
楊深坑,《理論 詮釋與實踐》,臺北市:師大書苑,1988。
葉子南,《認知隱喻與翻譯實用教程》,臺北市:書林,2014。
董小蕙,《莊子思想之美學意義》,臺北市:臺灣學生書局,1993。
蒲震元,《中國藝術意境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
鄧曉芒,《中西文化視域中真善美的哲思》,哈爾濱:黑龍江人民,2003。
謝冬冰,《表現性的符號形式─「卡希爾-朗格美學」的一種解讀》,上海;學林,2008。
中譯書籍:
Aristotle,《詩學》(Poetics),陳中梅譯注,北京:商物印書館,1996,頁149。
Crary, Jonathan,《觀察者的技術:論十九世紀的視覺與現代性》,蔡佩君等譯,上海:華東師範大學,2017。
Foucault , Michel, 包亞明主編,〈不同空間的正文與上下文〉《後現代性與地理學的政治》,上海:上海教育,2001。
Langer, Susanne,《情感與形式》,劉大基等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1986。
Merleau-Ponty, Maurice,《知覺的首要地位及其哲學結論》,王東亮譯,北京:三聯書店,2002。
Merleau-Ponty, Maurice,《眼與心》,楊大春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07。
Osler, William, 《生活之道:現代臨床醫學之父奧斯勒醫師生活與行醫哲學》(A Way of Life) ,鄧伯宸譯,新北市:立緒文化,2006。
Rollo, May, 《創造的勇氣》(The Courage to Create),佩榮譯,新北市:立緒文化,2013。
Soja, Edward W., 《第三空間:去往洛杉機和其他真實和想像地方的旅程》,陸楊等譯,上海:上海教育,2005。
Tatarkiewicz, Wladyslaw,《中世紀美學》,褚朔維等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1991。
Tatarkiewicz, Władysław,《西洋六大美學理念史》,劉文潭譯,臺北市:聯經,1989。
Tylor, Edward, 《原始文化:神話、哲學、宗教、語言、藝術和習俗發展之研究》(Primitive Culture: Researches into the Development of Mythology, Philosophy, Religion, Language, Art, and Custom )(重譯本),連樹聲譯,桂林市:廣西師範大學,2005。
原文書目:
Noel Carraoll, Beyound Aesthetics:Philosophical Essays,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1。
Carroll, Noel, Beyound Aesthetics:Philosophical Essays,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1。
Johnson, Mark , INTRODUCTION: Metaphor in Philosophy Tradition, in Mark Johnson, ed. , Philosophical Perspectives on Metaphor, Minneapolis: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 1981)。
期刊雜誌:
林薰香,〈論《存有與時間》的良知現象〉,《揭諦》,第28期,嘉義:南華大學哲學與生命教育學系,2015年。
莊育振:〈走出觀景窗-從視覺文化的觀點談攝影藝術的發展〉,《台灣美術季刊》,臺中市:國立台灣美術館,58期。
劉滄龍,〈永恆回歸與修身〉(南華大學學系主辦,「差異性─當代歐陸哲學會議」,嘉義,2007年10月12-13日。
賴錫三,〈從《老子》的道體隱喻到《莊子》的體道敘事-由本雅明的說書人詮釋莊周的寓言哲學〉,清華學報,新四十卷第一期,2009。
引用論文:
林孟德,水墨進化論-現代水墨意象構成的創作思維,臺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系碩士論文,2006。
網路期刊:
王志弘,〈傅柯Heterotopia翻譯考〉,《地理研究》,第65期,民國105年11月。https://webpageprod-ws.ntu.edu.tw › Download,(檢閱日期:2024-2-20)。
吳雅清,〈林木章第十二至山川章第十八〉《石濤畫語錄》語譯,臺灣藝術教育網,80期,臺北市:國立臺灣藝術教育館,1997。https://ed.arte.gov.tw › content › m_periodical_content_1,(檢閱日期:2024-5-22)。
呂玫鍰,〈進香作為異質空間:以白沙屯媽祖信仰為例〉《進香作為異質空間,學術性專書寫作計畫》,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補助專題研究計畫,期末報告,2012。https://www.grb.gov.tw/search/planDetail?id=2395345,(檢閱日期:2024-5-22)。
李尚仁,〈從病人的故事到個案病歷:西洋醫學在十八世紀中到十九世紀末的轉折〉《古今論衡》,第五期,2000。https://www.ihp.sinica.edu.tw/~medicine/medical/read/read_3.htm ,(檢閱日期:2024-2-20)。
網路資訊:
生命 國家教育研究院-雙語詞彙、學術名詞暨辭書資訊網。http://terms.naer.edu.tw/detail/1302681/?index=6,(檢閱日期:2024-2-20)。
生命起源-維基百科,https://zh.wikipedia.org/zh-tw/%E7%94%9F%E5%91%BD%E8%B5%B7%E6%BA%90,(檢閱日期:2024-2-20)。
哲學-教育百科 / 教育雲線上字典《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https://pedia.cloud.edu.tw/Entry/Detail/?title=%E5%93%B2%E5%AD%B8&search=%E5%93%B2%E5%AD%B8,(檢閱日期:2024-2-20)。
視角 (perspective),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Museum of Modern Art,MoMA)網站。https://www.moma.org/collection/terms/?filter=P(檢閱日期:2023-12-24)。
視角,國家教育研究院樂詞網。https://terms.naer.edu.tw/detail/aea3ca0009079cba6af3877180236a04/?startswith=zh&seq=1,(檢閱日期:2024-11-24)。
藝術-維基百科。https://zh.wikipedia.org /zh-tw/藝術,(檢閱日期:2024-2-20)。
辭典檢視[合: ㄍㄜˇ],《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臺灣學術網路第六版,2021。
https://dict.revised.moe.edu.tw/dictView.jsp?ID=3968&la=0&powerMode=0,
(檢閱日期:2024-6-10)。
觀點,辭典檢視-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https://dict.revised.moe.edu.tw/dictView.jsp?ID=73915&q=1&word=%E8%A7%80%E9%BB%9E) ,(檢閱日期:2023-12-24) 。
工具書:
周之騏主編,《美術百科大詞典》,北京市:農村讀物,頁3098。
高樹凡編,《正中形義綜合大字典》。新北市:正中書局,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