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吳佳燕
Wu, Chia-Yen
論文名稱: 董邦達與乾隆朝巡幸地景畫—以盤山圖繪為中心的研究
Dong Bangda and Topographic Landscapes of Qianlong Inspection Tours: Focusing on the Paintings of Mount Pan
指導教授: 王正華
Wang, Cheng-Hua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藝術史研究所
Graduate Institute of Art History
論文出版年: 2015
畢業學年度: 103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320
中文關鍵詞: 董邦達乾隆巡幸地景畫盤山
英文關鍵詞: Dong Bangda, Qianlong, inspection tours, topographic landscapes, Mount Pan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241下載:63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清代宮廷山水畫中,有一類作品專門描繪帝王巡幸所經之地,包括行宮與周遭景致,甚至還有地方名勝以及人跡罕見之地,這些作品均屬地景畫的表現類型,呈現出高度實景性質,於建築的描繪也大多細膩,但畫面上罕見人跡,也不描繪巡幸隊伍或地方風俗,更未涉及宮廷儀制與事件描述。這類作品多為帝王敕命製作,由具備詞臣身份的畫家繪製,不僅如此,作品多配有御製詩句,而詩句內容也以描述地景為主。這類作品數量龐大卻未見專文討論,因此,本文以乾隆朝詞臣董邦達的盤山系列圖繪為主軸,採用其所繪製的《田盤勝概》十六開冊頁、《盤山十六景》卷、《欽定盤山志》中的〈圖考〉四十幅,以及《雕紫檀龍紋多寶格》中收納的《御製靜寄山莊八景詩圖》冊八開等作品為主要材料,將之定位為「巡幸地景畫」的類型,談論其中的風格來源、製作與使用脈絡。
    乾隆身為帝王,不僅一生中三十二度巡經盤山,更在山上營建行宮,親自為各處宮宇景點命名。董邦達身為乾隆朝前半的重要詞臣,曾多次奉命遊覽盤山,過程中必須圖繪盤山並參與纂修《欽定盤山志》。君臣之間不僅有互動,雙方更在盤山文化產出的過程中扮演了「共同創作者」的角色。本研究針對乾隆朝盤山圖繪進行全面性的整理,深入了解董邦達的地景畫範式與風格的影響力,透過種種盤山書寫與圖繪,來定位乾隆朝盤山的意義與使用,了解乾隆加之於盤山的新面貌,以及其所欲營造的王道氣象。
    「巡幸地景畫」於帝王與詞臣而言,並不僅僅是單純任務交付與奉命完成而已,在帝王巡幸過程中,詞臣扈從身旁,除了與之詩文應和、探尋勘景、即景作詩、即景作畫之外,扈從巡幸本身就具有強烈的政治意涵。對乾隆而言,當其出巡之際,詞臣能於成群結隊伴於身旁,便意味著「王道之治」的成功,使得詞臣心悅臣服。「巡幸」一方面可鞏固疆土,另一方面也是天下太平的象徵,而巡幸地景畫就是體現帝王統治天下成功的最佳證明。

    There is a particular kind of landscape paintings that depicting the temporary palaces, famous sites, and remote places during Qianlong’s inspection tours. Those were topographic landscapes, which were close representations of the buildings and natural scenery, excluding depictions of people, stories, imperial ceremonies and folk customs. These paintings accompanied by the poems written by Qianlong emperor, were made by scholar-court officials and commanded by the emperor. This thesis focus on the group of paintings defined as “topographic landscapes of inspection tours,” especially the paintings of Mount Pan made by Dong Bangda.
    The Qianlong emperor had been to Mount Pan for 32 times. He built a temporary palace on Mount Pan, which named Serene Lodging Mountain Resort(靜寄山莊). Dong Bangda wa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scholar-court officials during the Qianlong’s reign, who had been to Mount Pan several times and depicted the views during the trips because of Qianlong Emperor’s commands. So that I focus on Dong Bangda’ s paintings, such as album of the Great Views of Mount Pan, handscroll of Sixteen Views of Mount Pan, images in the Qin ding Panshan zhi (Gazetteer of Mount Pan) and album of Imperial Poetry on the Serene Lodging Mountain Resort with Paintings, discuss how these paintings were made and used, as well as the particular style used by Dong Bangda. Through these paintings, we notice the change of Mount Pan and how the Qianlong emperor defined and used this place to show his statecraft.

    摘要…………………………………………………………………………………………………………………. i 目錄…………………………………………………………………………………………………………………. iii 圖版目錄………………………………………………………………………………………………………….. v 第壹章 緒論……………………………………………………………………………………………………. 1 一、研究主旨…………………………………………………………..……………………… 1 二、研究回顧…………………………………………………………..……………………… 11 三、研究架構與章節安排………………………………………………………………… 31 第貳章、董邦達地景畫風格之形成………………………………………………………………… 37 一、歷來對董邦達山水風格的理解………………………………………………… 37 二、乾隆主導下的董邦達山水風格………………………………………………… 42 三、古法與實景的折衷:董邦達的地景畫風格……...……………………… 55 四、小結…………………………………………………………………..……………………… 63 第參章、乾隆朝之前的盤山書寫與圖繪………………………………………………………… 65 一、清代以前的的盤山書寫與圖繪………………………………………………… 65 二、康熙朝的盤山書寫與圖繪………………………………..……………………… 71 三、小結…………………………………………………………………..……………………… 84 第肆章、乾隆帝與盤山…………………………………………………………………………………… 87 一、盤山行宮的建設與圖繪製作的興起………………………………………… 87 二、乾隆對盤山的詮釋與寄託………………………………..……………………… 97 三、《欽定盤山志》的意義……………………………………..……………………… 113 四、小結…………………………………………………………………………………………… 126 第伍章、董邦達與乾隆朝盤山圖繪………………………………………………………………… 129 一、. 唐岱、允禧的盤山圖繪…………………………………………………………. 129 二、. 董邦達的盤山圖繪—分景圖………………………………………………… 133 三、盤山全景的營造……………………………………………….……………………… 149 四、全景與分景的配合…………………………………………………………………… 159 五、乾隆與盤山圖繪……………………………………………….……………………… 161 六、小結…………………………………………………………………..……………………… 167 第陸章、乾隆帝、詞臣與巡幸地景畫…………………………………………………………….. 169 一、扈從、賜遊與出差地景畫………………………………………………………… 169 二、董邦達巡幸地景畫的範式形成………………………………………………… 178 三、其他詞臣的巡幸地景畫……………………………………………………………… 185 四、小結:乾隆與扈從、賜遊與出差地景畫………………………………….. 194 結論…………………………………………………………………………………………………………………. 197 參考書目………………………………………………………………………………………………………….. 209 附錄…………………………………………………………………………………………………………………. 224 圖版…………………………………………………………………………………………………………………. 245

    古籍檔案

    1. 于安瀾編,《畫論叢刋》,臺北:華正書局,1984。
    2. 于敏中、英廉等奉敕撰,《欽定日下舊聞考》,收錄《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498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
    3. 于敏中等編纂,《日下舊聞考》,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85。
    4. 中國書畫硏究資料社編,《畫史叢書》,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74)。
    5.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合編,《清宮內務府造辦處檔案總匯》,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6.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編,《乾隆帝起居注》,第10冊(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2)。
    7. 王先謙撰,何晉點校,《尚書孔傳參正》,北京:中華書局,2011。
    8. 王原祁著,張素琪校注,《雨窗漫筆》,杭州:西泠印社,2008。
    9. 王弼注,樓宇烈校釋,《老子道德經注校釋》,北京:中華書局,2008。
    10. 王夢鷗註譯,王雲五主編,《禮記今註今譯》,台北:台灣商務書局,1987。
    11. 王鍾翰點校,《清史列傳》,北京:中華書局,1987。
    12. 白金輯《乾隆帝巡幸盤山御製詩》,北京:天津古籍出版社,2011。
    13. 白新良輯《清高宗實錄:巡幸盤山史料》,北京:天津古籍出版社,2011。
    14. 朱景玄撰,溫肇桐注,《唐朝名畫錄》,成都:四川美術社出版,1985。
    15. 何清谷,《三輔黃圖校釋》,北京:中華書局,2005。
    16. 佚名,《宣和畫譜》,收錄《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813冊(臺北:臺灣商務書局,1983)。
    17. 佚名,《讀畫輯略》,收錄《淸代傳記叢刊》,第79冊(臺北市:明文書局,1985)。
    18. 李昉等奉敕編,《文苑英華》,收錄《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335冊(臺北:臺灣商務書局,1983)。
    19. 李桓輯,《國朝耆獻類徵初編》,臺北市:明文出版社,1985。
    20. 李衛、傅王露撰,《西湖志》,收錄《故宮珍本叢刊》,第264-265冊(海口市:海南出版社,2001)。
    21. 汪文炳等修纂,《(光緒)富陽縣志》,收錄《中國方志叢書》,第583號,第5冊(臺北:成文出版社,1983)。
    22. 沈初,《西淸筆記》,收錄潘祖蔭輯,《功順堂叢書》,第5冊(臺北:藝文出版社,1967)。
    23. 沈應文、張元芳纂修,《(萬曆)順天府志》,《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史部地理類,第208册(臺南:莊嚴文化,1996)。
    24. 阮元《石渠隨筆》,收錄《叢書集成初編》,第1575冊(北京:中華書局,1991)。
    25. 周凱,《內自訟齋文集》,收錄清代詩文集彙編編纂委員會,《清代詩文集彙編》,第528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
    26. 周敦頤著,陳克明點校,《周敦頤集》,北京:中華書局,2009。
    27. 和坤等敕纂,穆彰阿等奉敕修,《(嘉慶重修)大淸一統志》,台北:商務印書館影印本,1966。
    28. 和珅、梁國治等奉敕撰,《欽定熱河志》,收錄《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495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
    29. 唐岱,《繪事發微》,收錄于安瀾編《畫論叢刋》,臺北:華正書局,1984。
    30. 唐庚,黄鹏编著,《唐庚集编年校注》,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13。
    31. 唐執玉、李衛等監修,田易等纂,《畿輔通志》,收錄《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505冊(臺北:臺灣商務書局,1983)。
    32. 秦祖永,《桐陰論畫》,收錄《無錫文庫》,第4輯(南京:鳳凰出版社,2011)。
    33. 袁宏道著,錢伯城箋校,《袁宏道集箋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
    34. 馬瑞辰撰,陳金生點校,《毛詩傳箋通釋》,北京:中華書局1989。
    35. 高士奇,《松亭行紀》,收錄《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460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
    36. 高士奇,《扈從東巡日錄》收錄在清代詩文集彙編編纂委員會編,《清代詩文集彙編》,第166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
    37. 高步瀛著,曹道衡、沈玉成點校,《文選李注義疏》,北京:中華書局,1985。
    38. 乾隆三十二年敕撰,《欽定皇朝通志》,收錄台灣商務印書館編輯,《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645冊(臺北:臺灣商務書局,1983)。
    39. 國立北平故宫博物院文獻館編,《淸內務府造辦處輿圖房圖目初編》,北平:國立北平故宫博物院文獻館,1936。
    40. 國立故宫博物院編,《石渠寶笈 三編》,台北:國立故宫博物院,1969。
    41. 國立故宫博物院編,《石渠寶笈 續編》,台北:國立故宫博物院,1971。
    42. 常建華輯,《乾隆帝起居注:巡幸盤山史料》,北京:天津古籍出版社,2011。
    43. 張玉書,〈扈從賜遊記〉,收錄王錫祺輯,《小方壺輿地叢鈔》,第4冊(臺北:廣文書局,1962)。
    44. 張萬選,《太平三書》,收錄《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史部地理類,第235冊(臺南:莊嚴文化,1996)。
    45. 張萬選編注,《太平三書》,清乾隆戊午三年(1738)補刊本,中研院傅斯年圖書館藏善本。
    46. 張豫塏等纂,李培祜修,《光緒保定府志》,收錄《中國地方志集成》(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6)。
    47. 曹學佺,《石倉文稿》,收錄《續修四庫全書》,第1367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48. 曹學佺撰,《大明一統名勝志》,《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史部地理類,第167册(臺南:莊嚴文化,1996)。
    49. 梁詩正、沈德潛等撰,《西湖志纂》,收錄《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586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
    50. 清高宗,《淸高宗御製詩文全集》,臺北:國立故宫博物院,1976。
    51. 清高宗撰,吳景仁輯注,《乾隆薊州詩集》,天津:天津社會科學院,2004。
    52. 郭元鈺原編,淸康熙五十年敕編,《御訂全金詩增補中州集》,收錄《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445冊(臺北:臺灣商務書局,1983)。
    53. 陳廷敬等敕編,張廷玉等奉敕續編,《皇淸文穎》,收錄《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449冊(臺北:臺灣商務書局,1983)。
    54. 陳壽著,趙幼文遺稿,趙振鐸等整理,《三國志校箋》,成都:巴蜀書社,2001。
    55. 陸深撰,《聖駕南巡日錄》、《大駕北還錄》,收錄沈節甫輯,《紀錄彙編3》(臺北:藝文出版社,1966),據原刻本影印,國立臺灣大學裝訂本。
    56. 揚雄,張震澤校注,《揚雄集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
    57. 智朴,《盤山志》,收錄《故宮珍本叢刊》,第243冊(海口:海南出版社,2001)。
    58. 鄂爾泰等編纂,《國朝宮史》,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87。
    59. 馮金伯,《國朝畫識》,北京大學圖書館收藏善本古籍。
    60. 趙爾巽等纂,國史館校註,《淸史稿校註》,臺北:臺灣商務出版社,1999。
    61. 墨繪齋刊本,《名山圖》,收錄《中國古代版畫叢刊二編》,第8輯(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
    62. 慶桂等編纂,左步靑校點,《國朝宮史續編》,北京市:北京古籍出版社,1994。
    63. 潘衍桐,《兩浙輶軒續録》,收錄《續修四庫全書》,第1686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64. 蔡宗陽,《詩經纂箋》,臺北:萬卷樓,2013。
    65. 蔣溥、汪由敦、董邦達等奉敕撰,《欽定盤山志》,收錄《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586冊(臺北:臺灣商務書局,1983)。
    66. 蔣溥等撰,《盤山志》,收錄《故宮珍本叢刊》,第243冊(海口:海南出版社,2001)。
    67. 蔣寶齡,《墨林今話》,收錄周駿富輯,《淸代傳記叢刊》,第73冊(臺北:明文出版社,1985)。
    68. 鄭澐、紹晉涵,《(乾隆)杭州府志》,收錄《續修四庫全書》,第703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69. 聶石樵主編,雒三桂、李山注釋,《詩經新注》,濟南:齊魯書社,2000。
    70. 羅大經,《鶴林玉露》,北京:中華書局,1983。

    專書

    1. Malcolm Andrews,張翔譯,《風景與西方藝術(Landscape and western art)》,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4。
    2. 中國圓明園學會編,《圓明園四十景圖詠》,北京:中國建築工業出版,1985。
    3. 王立平、張斌翀,《避暑山莊春秋》,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
    4. 王佩環,《清帝東巡》,瀋陽:瀋陽出版社,2004。
    5. 王福鑫,《宋代旅遊研究》,保定:河北大學出版社,2007。
    6. 王慶生,《金代文學家年譜》,南京:鳳凰出版社,2005。
    7. 曲延鈞主編,《中國清代宮廷版畫》,合肥:安徽美術出版社,2002。
    8. 朱誠如等著,陳浩星主編,《懷抱古今:乾隆皇帝文化生活藝術》,澳門:澳門藝術博物館,2002。
    9. 何炎泉等編,《明四大家特展:沈周》,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2014。
    10. 余佩瑾主編,《得佳趣:乾隆皇帝的陶瓷品味》,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2012。
    11. 巫仁恕、Imma Di Biase,《游道:明清旅遊文化》,臺北:三民書局,2010。
    12. 巫鴻,《時空中的美術:巫鴻中國美術史文編二集》,北京:三聯書店,2009。
    13. 李長遠,《北宋理學「性與天道」思想的淵源初探》,臺北:文史哲出版社,2012。
    14. 汪榮祖著,鍾志恆譯,《追尋失落的圓明園》,臺北:麥田出版社,2004。
    15. 來新夏,《中國地方志》,臺北:臺灣商務書局,1995。
    16. 周惠泉,《金代文學硏究》,臺北:文津出版社,2000。
    17. 孟兆禎,《避暑山莊園林藝術》,北京:紫禁城出版社,1985。
    18. 柯律格(Craig Clunas),邱士華、劉宇珍、胡隽譯,《雅債:文徵明的社交性藝術》,臺北:石頭出版社,2009。
    19. 段勇,《乾隆「四美」與「三友」》,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08。
    20. 馬躪非,《董其昌研究》,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2010。
    21. 高居翰,李佩樺等譯,《氣勢憾人:十七世紀中國繪畫中的自然與風格》,臺北:石頭出版社,1994。
    22. 高居翰、黃曉、劉珊珊著,《不朽的林泉 : 中國古代園林繪畫》,北京:生活 讀書 新知三聯書店,2012。
    23. 高居翰著,洪再新、高士明、高昕丹譯,《詩之旅 : 中國與日本的詩意繪畫》,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2。
    24. 高巍、孫建華,《燕京八景》,北京:學苑出版社,2002。
    25. 國立故宮博物院編輯委員會,《故宮書畫圖錄》,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1989。
    26. 張超《家國天下:圓明園的景觀、政治與文化》,上海:中西書局,2012。
    27. 梁思成,《清工部<<工程做法則例>>圖解》,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6。
    28. 郭新紀主編,薊縣志編修委員會編著,《薊縣志》,天津:天津社會科學院,1991。
    29. 郭黛姮,《乾隆御品圓明園》,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7。
    30. 郭黛姮、賀豔,《圓明園的"記憶遺產" : 樣式房圖檔》,杭州:浙江古籍,2010。
    31. 陳俊民,《中國哲學硏究論集》,臺北:臺灣商務書局,1994。
    32. 喬迅(Jonathan Hay),《石濤:清初中國的繪畫與現代性》,台北:石頭出版社,2008。
    33. 劉托、孟白主編,《淸殿版畫彙刊》,第1冊(北京:學苑出版社,1998)。
    34. 劉致平,《中國建築類型及結構》,北京:中國建築工業,2000。
    35. 劉繼才,《中國題畫詩發展史》,瀋陽:遼寧人民出版社,2010。
    36. 歐立德,青石譯,《乾隆帝》,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4。
    37. Alpers, Svetlana., The art of describing : Dutch art in the seventeenth century,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3.
    38. Brook, Timothy., Geographical sources of Ming-Qing history, Ann Arbor : Center for Chinese Studies, University of Michigan, c2002.
    39. Chang, Michael G., A court on horseback : imperial touring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Qing rule, 1680-1785, Cambridge, Mass. : Harvard University Asia Center : Distributed by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2007.
    40. Chung, Anita., Drawing Boundaries : Architectural Images in Qing China, Honolulu: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2004.
    41. Clunas, Craig., Fruitful sites : garden culture in Ming dynasty China, Durham : Duke University Press, 1996.
    42. Fei, Si-yen., Negotiating Urban Space: Urbanization and Late Ming Nanjing, Cambridge, Mas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2009.
    43. Harris, John., The artist and the country house : a history of country house and garden view painting in Britain, 1540-1870, London : Sotheby Parke Bernet ; Totowa, N.J. : available from Biblio Distribution Center, 1979.
    44. Warnke, Martin., Political landscape : the art history of nature, Cambridge, Mass. :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95.

    期刊論文

    1. Osvald Sirén,〈萬園之園圓明園〉,收錄侯仁之等著,《名家眼中的圓明園》(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07),頁33-55。
    2. 牛伯忱,〈避暑山莊七十二景構成初探〉,收錄戴逸主编,《清史研究與避暑山莊:中國承德清史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瀋陽:遼寧民族出版社,2005),頁263-273。
    3. 王正華,〈乾隆朝蘇州城市圖像:政治權力、文化消費與地景塑造〉,《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50期(2005年12月),頁115-184。
    4. 王秀玲,〈論關溝的旅遊資源〉,收錄在昌平區十三陵特區辦事處編,《首屆明代帝王陵寢硏討會論文集 ;首屆居庸關長城文化硏討會論文集》(北京:科學出版社,2000),頁265-275。
    5. 王建芙、楊洋,〈文學侍從 點染江山 清乾隆朝文臣董邦達的繪畫藝術〉,《收藏》,第9期(2013年),頁40-47。
    6. 王連起,〈從董其昌的題跋看他的書畫鑒定〉,《故宮博物院院刊》,第2期(2006年),頁6-19。
    7. 王景鴻,〈清宮鐫刻的第一部銅版畫冊—淺論康熙《御製避暑山莊詩圖》〉,《故宮文物月刊》,第285期(2006年12月),頁 58-73。
    8. 王德華,〈主文譎諫,以頌為諷—揚雄《甘泉賦》、《羽獵賦》、《長楊賦》解讀〉,《古典文學知識》,第1期(2010年),頁95-102。
    9. 王興亮,〈陸深及其《聖駕南巡日錄》〉,《圖書館雜志》,第1期(2005),頁75-78。
    10. 王耀庭,〈帝國的回憶 國立故宮博物院瑰寶赴法展專輯—江參千里江山圖〉,《故宮文物月刊》,第185期(1998年8月),頁40-41。
    11. 古原宏伸,〈晚明的畫評〉,收錄朵雲編輯部編,《董其昌研究文集》(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1998),頁841-857。
    12. 史樹青,〈王紱北京八景圖研究〉,《文物》,第5期(1981年),頁78-85+105-106。
    13. 白新良,〈乾隆帝巡幸盤山、天津述論〉,《歷史檔案》,第4期(2007年),頁62-67+72。
    14. 石守謙,〈以筆墨合天地──對十八世紀中國山水畫的一個新理解〉,《國立臺灣大學美術史研究集刊》,第26期(2009年5月),頁1-36。
    15. 石慢,李慧淑譯,〈江參及十二世紀山水畫之在評介 — 「千里江山圖」及「溪山林藪圖」〉,《故宮學術季刊》,第3卷第1期(1985年秋),頁83-100。
    16. 石聽泉,〈一座清代御苑之傳播:康熙避暑山莊三十六景及其在西方的傳播歷程〉,《風景園林》,第6期(2009),頁92-103。
    17. 朱良津,〈清初著名畫家鄒一桂的貴州山水畫〉,《貴陽文史》,第4期(2007年),頁76-78。
    18. 朱良津,〈清鄒一桂的山水冊〉,《收藏家》,第11期(2002年),頁36-41。
    19. 朱良津,〈讀貴州省博物館藏《楚黔山水冊》〉,《貴州文史叢刊》,第2期(1997年),頁23-36+44。
    20. 朱曉海,〈揚雄賦析論拾餘〉,收錄氏著《漢賦史略新證》(西安:陝西人民出版社,2004),頁242-293。
    21. 朱蕾、王其亨,〈避暑山莊“姊妹篇”—天津薊縣盤山行宮靜寄山莊考〉,《山東建筑工程學院學報》,第3期(2005年),頁27-30。
    22. 朱蕾、陳書硯、王其亨,〈基于樣式雷圖檔的靜寄山莊前宮復原研究〉,《中國園林》,第9期(2012年),頁97-101。
    23. 朱鴻,〈「明人出警入蹕圖」本事之研究〉,《故宮學術季刊》,第22期1號(2004年),頁183-213+219。
    24. 江瀅河,〈乾隆御制詩中的西畫觀〉,《故宮博物院院刊》,第6期(2001年),頁55-60。
    25. 竹村則行,〈盤山に集った清初文人(宋犖・王士禛・朱彝尊・洪昇)と智朴『盤山志』について〉,《文学研究》,第99期(2002年3月),頁1-24。
    26. 何清谷,〈《三輔黃圖》的成書及其版本〉,《文博》,第2期(1990年),頁28-32。
    27. 何瑜,〈清代三山五園與清帝國園居理政〉,收錄林芳吟總策畫,《圓明園:大清皇帝最美的夢》(臺北:頑石創意公司出版,2013),頁72-77。
    28. 余佩瑾,〈十全乾隆—清高宗的藝術品味特展介紹〉,《故宮文物月刊》,第367期(2013年10月),頁19-20。
    29. 余佩瑾,〈品鑑之趣--十八世紀的陶瓷圖冊及其相關的問題〉,《故宮學術季刊》,第22卷2期(2004年,冬季號),頁133-166+203。
    30. 吳美淥,〈董邦達小識〉,《紅樓夢學刊》,第1期(1982),頁205-206。
    31. 巫仁恕,〈從遊觀到旅遊:16至20世紀蘇州旅遊活動與空間的變遷〉,收錄巫仁恕、康豹、林美莉編,《從城市看中國的現代性》(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2010年),頁113-149。
    32. 巫仁恕,〈晚明的旅遊活動與消費文化─以江南為討論中心〉,《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41期(2003年),頁87-143。
    33. 李杰,〈從周伯琦《扈從詩前后序》看元代皇帝兩都巡幸〉,《韶關學院學報》,第11期(2010年),頁9-13。
    34. 李理,〈房山勝蹟今何在—清唐岱《大房選勝圖冊》及其所繪古蹟〉,收錄氏著《紫氣東來:瀋陽故宮博物院院藏繪畫研究》(北京:故宮博物院,2013),頁102-117。
    35. 李嘉瑜,〈上京紀行詩的「邊塞」書寫--以長城、居庸關為論述主軸〉,《臺北教育大學語文集刊》,第14期(2008年),頁1-28。
    36. 李錫鎮,〈揚雄賦論初探—賦篇諷諫的功能及其語言策略〉,收錄逢甲大學中文系所編輯,《中國文學理論與批評論文集》(臺北:新文豐出版社,, 1995),頁123-169。
    37. 杜恒偉,〈從唐岱的《繪事發微》分析《大房選勝圖冊》—兼談其對婁東畫派的繼承與發揚〉,《滿族研究》,第1期(2010年),頁95-98。
    38. 那鳳英,〈梁格莊行宫〉,《紫禁城》,第2期(1994年),頁46。
    39. 來新夏,〈高士奇和他的筆記〉,《尋根》,4期(2004),頁80-88。
    40. 周崇云、吳曉芬,〈英年早逝的清代宮廷畫家張若澄〉,《東南文化》,第1期(2009年),頁115-117
    41. 周策縱,〈《卷阿》考〉,收錄《周策縱自選集》,(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2004),頁27-63。
    42. 林士炫,〈中華衛藏:清仁宗西巡五臺山研究〉,《故宮學術季刊》,第28卷2期(2010年12月),頁147-212。
    43. 林士鉉,〈絕塞山泉煮龍井—高士奇扈從東巡及其東北見聞〉,收錄藍美華主編,《漢人在邊疆》(台北:政大出版社,2014),頁41-77。
    44. 林皎宏,〈晚明黃山旅遊的興起〉,《史原》,第19期(1993年10月),頁131-171。
    45. 邱仲麟,〈晚明以來的西洋鏡與視覺感官的開發〉,收錄邱仲麟主編,《中國史新論:生活與文化分冊》(臺北:中央研究院,2013),頁377-447。
    46. 邱琳婷,〈「君詩臣畫」下的詩畫關係:以清乾隆朝董邦達《居庸疊翠圖》為例〉,《藝術學》,第27期(2011年5月),頁55-81。
    47. 邱雯,〈董邦達藝術初探——兼論董源、董其昌與董邦達畫風之傳承〉,《美術學報》,第2期(2013年),頁83-86。
    48. 邵彥,〈時空轉換中的行宮圖像─對幾件《盤山圖》的研究〉,《故宮博物院院刊》,第1期(2008年),頁24-49 + 157。
    49. 施寬文,〈袁宏道遊記探論〉,《中國文化大學中文學報》,第23期(2011年10月),頁9-20。
    50. 胡雲薇,〈千里宦遊成底事,每年風景是他鄉-試論唐代的宦遊與家庭〉,《臺大歷史學報》,第41期(2008年6月),頁65-107。
    51. 胡頎,〈西漢賦諷之淵源、策略與文化意義─以史書所錄司馬相如、揚雄作品為例〉(臺北: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4),頁182-190。
    52. 韋唐,〈《唐土名勝圖繪》—中日文化交流的珍貴圖籍〉,《文獻》,第1期(1979年),頁85-92。
    53. 凌利中,〈粉本在唐宋元畫史上的作用及啟示〉,收錄於上海博物館編,《千年遺珍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2006),頁462-475。
    54. 夏長樸,〈乾隆皇帝與漢宋之學〉,收錄彭林編,《清代經學與文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頁156-192。
    55. 孫靖國,〈日本所藏兩部《東陵路程》與清帝謁陵研究〉,《長春大學學報》,第7期(2012年),頁860-863。
    56. 徐卉風,〈西湖行宮及其八景〉,《紫禁城》,第1期(2014年),頁100-104。
    57. 班宗華,〈董其昌對宋畫的鑑賞及其歷史妥適性之初步研究〉,收錄朵雲編輯部編,《董其昌研究文集》,頁632-647。
    58. 秦曉磊,〈清宮春曉:乾隆朝畫院中的〈漢宮春曉圖〉〉,《故宮學術季刊》,第31卷2期(2013年12月),頁37-100。
    59. 翁同文,〈江參生卒年試探〉,《大陸雜誌》,第33卷9期(1966年11月),頁13。
    60. 袁森坡,〈清代口外行宮的由來與承德避暑山莊的發展過程〉,收入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清史研究室編,《清史論叢.二輯》(北京:中華書局,1980),頁 286-319。
    61. 馬孟晶,〈名勝志或旅遊書—明《西湖遊覽志》的出版歷程與杭州旅遊文化〉,《新史學》,第24卷4期(2013年12月),頁93-138。
    62. 馬雅貞,〈中介於地方與中央之間:《盛世滋生圖》的雙重性格〉,《國立台灣大學美術史研究集刊》,第24期(2008年3月),頁259-322。
    63. 馬雅貞,〈皇苑圖繪的新典範:康熙《御製避暑山莊詩》的製作及其意義〉,《故宮學術季刊》,第32卷2期(2014年12月),頁39-80。
    64. 高居翰,〈王原祁與石濤:有法與無法的兩極〉,收錄朵雲編輯部編,《清初四王畫派研究論文集》,頁709-742。
    65. 崔岩,〈從御製詩論乾隆帝的文化認同—兼談清朝的漢化〉,收錄《清帝國性質的再商榷:回應新清史》(中壢:中央大學出版中心;臺北:遠流出版社,2014),頁115-132。
    66. 常建華,〈走出皇宮的乾隆帝:關於《乾隆帝起居注》巡幸盤山史料〉,收錄國家清史編纂委員會編,《故宮博物院八十華誕暨國際清史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06),頁634-643。
    67. 常建華,〈國家認同:清史研究的新視角〉,《清史研究》,第4期(2010年),頁1-17。
    68. 張華芝,〈院藏巨幅畫冊--墨妙珠林 -上-〉,《故宮文物月刊》,第316期(2009年7月),頁56-69。
    69. 張華芝,〈院藏巨幅畫冊--墨妙珠林 -下-〉《故宮文物月刊》,第317期(2009年8月),頁110-121。
    70. 張震,〈董邦達《四美具合幅圖》的創作、陳設及其意涵〉,《故宮博物院院刊》,第3期(2012年),頁62-76。
    71. 許建崑,〈曹學佺《湘西紀行》的探究〉,收錄氏著《曹學佺與晚明文學史》(臺北:萬卷樓圖書,2014),頁107-135。
    72. 許媛婷,〈靜默少喧嘩.臨景思治道--談康熙皇帝與避暑山莊詩圖〉,《故宮文物月刊》,第343期(2011年10月),頁90-99。
    73. 郭黛姮,〈三山五園—北京歷史文化最輝煌的樂章〉,收錄林芳吟總策畫,《圓明園:大清皇帝最美的夢》(臺北:頑石創意公司出版,2013),頁58-71。
    74. 郭繼生,〈王原祁的山水畫理論〉,收錄朵雲編輯部編,《清初四王畫派研究論文集》(上海:上海書畫,1993),頁675-708。
    75. 陳宇琳,〈結合自然的中國傳統山地園林設計方法研究—以清代靜寄山莊為例〉,《華中建築》,第9期(2012年),頁88-93。
    76. 陳琰、李曉光、薛翻,〈文學地理學視野下的上都扈從詩研究——以馬伯庸、乃賢、薩都拉詩歌為例〉,《名作欣賞》,第36期(2013年),頁112-114+132。
    77. 陳葆真,〈乾隆皇帝對孝聖皇太后的孝行和它所顯示的意義〉,《故宮學術季刊》,第31卷3期(2014年3月),頁103-154。
    78. 陶玉璞,〈王羲之〈快雪時晴帖〉之「接受」研究--試以乾隆皇帝之題詩、跋語為探討對象〉,《東華漢學》,第18期(2013年12月),頁229-273。
    79. 傅申,〈乾隆皇帝《御筆盤山圖》與唐岱〉,《國立台灣大學美術史研究集刊》,第28期(2010年3月),頁83-105+107-122-269。
    80. 傅申,〈關於江參和他的畫〉,《大陸雜誌》,第33卷3期(1966年8月),頁13-19。
    81. 傅申,《重建一座消失的乾隆「靜寄山莊」》,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計畫編號NSC92-2411-H-002-066,執行期間2003.8.1-2004.7.31。
    82. 單國強,〈四王畫派與院體山水〉,收錄朵雲編輯部編,《清初四王畫派研究論文集》(上海市:上海書畫出版社,1993),頁347-364。
    83. 舒士俊,〈畫禪與詩禪—論董其昌與傳統文學觀念的關係〉,收錄朵雲編輯部編,《董其昌研究文集》,頁464-498。
    84. 覃瑞南,〈從《清高宗御製詩文全集》論乾隆帝之文采〉,《臺南應用科大學報》,第33期(2014年10月),頁85-105。
    85. 覃瑞南,〈清代《秘殿珠林》與《石渠寶笈》編纂之研究〉,《臺南科大學報》,29(2010年10月),頁57-74。
    86. 馮明珠,〈玉皇案吏王者師—論介乾隆皇帝的文化顧問〉,收入馮明珠編,《乾隆皇帝的文化大業》(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2002),頁241-256。
    87. 馮明珠,〈江參千里江山圖〉,收入馮明珠主編,《乾隆皇帝的文化事業》(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2002),頁78-79。
    88. 馮明珠,〈乾隆皇帝和他的文化顧問們〉,《故宮文物月刊》,第235期(2002年10月),頁58-59。
    89. 馮春江,〈《雪浪石圖》和雪浪石〉,《故宮博物院院刊》,第3期(1986年),頁45-48+100。
    90. 黃君實,〈江參的家世及生平試考(附圖)〉,《東吳大學中國藝術史集刊》,第11期(1980年7月),頁26-48。
    91. 楊丹霞,〈李世倬生平及繪畫研究〉,《故宮學刊》,第1輯(2004年),頁392-435。
    92. 楊丹霞,〈胸中早貯千年史 筆下能生萬匯春 —允禧《黃山三十六峰圖》冊〉,《收藏家》,第7期(2005年),頁73-74。
    93. 楊丹霞,〈乾隆御題董邦達田盤勝概圖冊—為他山水幽佳處 往往尋題趣有余〉,《收藏家》,第7期(2003年),頁40-44。
    94. 楊丹霞,〈清代皇族的書畫(上)〉,《中國美術》,第1期(2010年),頁104-110。
    95. 楊丹霞,〈清代皇族書畫(下)〉,《中國美術》,第3期(2010年),頁92-103。
    96. 楊丹霞,〈清代皇族書畫(中)〉,《中國美術》,第2期(2010年),頁94-101。
    97. 楊丹霞,〈慎郡王允禧及其繪畫〉,《紫禁城》,第4期(2005年),頁188-197。
    98. 楊伯達,〈冷枚及其避暑山莊〉,《故宮博物院院刊》,第1期(1979),頁51-62。
    99. 楊伯達,〈董其昌與清朝院畫〉,收錄朵雲編輯部編,《董其昌研究文集》(上海市:上海書畫出版社,1998),頁671-688。
    100. 楊富有,〈元上都扈從詩人及其詩作的社會歷史價值探析〉,《赤峰學院學報(漢文哲學社會科學版)》,第2期(2007年),頁114-116。
    101. 楊富有,〈由扈從詩分析元上都多元文化的交流與融合〉,《前沿》,第3期(2011年),頁195-197。
    102. 楊富有,〈從扈從詩分析元上都地位成因及其影響〉,《內蒙古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4期(2012年),頁15-19。
    103. 葉高樹,〈「崇儒重道」與學術正統的確立〉,收錄氏著《清朝前期的文化政策》,(臺北:稻鄉出版社,2002),頁179-207。
    104. 廖寶秀,〈乾隆皇帝與竹茶爐〉,《故宮文物月刊》,頁36-50。
    105. 廖寶秀,〈乾隆皇帝與竹茶爐〉,《故宮文物月刊》,第367期(2013年10月),頁36-50。
    106. 廖寶秀,〈清高宗盤山千尺雪茶舍初探〉,《輔仁歷史學報》,第14期(2003年6月),頁53-55+57-119。
    107. 端木泓,〈圓明園新證—長春園蒨園考〉,《故宮博物院院刊》,第5期(2005),頁246-292。
    108. 端木泓,〈圓明園新證—乾隆朝圓明園全圖的發現與研究〉,《故宮博物院院刊》,第1期(2009),頁22-36+156。
    109. 端木泓,〈圓明園新證—萬方安和考〉,《故宮博物院院刊》,第2期(2008), 頁36-55。
    110. 端木泓,〈圓明園新證—麴院風荷考〉,《故宮博物院院刊》,第6期(2009),頁14-29。
    111. 趙秉忠,〈論清帝東巡〉,《社會科學輯刊》,第5期(1994年),頁121-127。
    112. 劉玉文,〈避暑山莊初建時間及相關史事考〉,收錄戴逸主編,《清史研究與避暑山莊:中國承德清史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1703-2003》(瀋陽:遼寧民族出版社,2005),頁85-91。
    113. 劉苑如,〈導論:從外遊、內觀到遊觀〉,收錄氏編《遊觀:作為身體技藝的中古文學與宗教》(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2013),頁1-19。
    114. 劉迪,〈《秘殿珠林石渠寶笈》初續三編之編纂及版本情況考述〉,《古籍整理研究學刊》,第4期(2009年),頁94-100。
    115. 劉翔飛,〈論「招隱」詩〉,《中外文學》,第7卷12期(1979年5月),頁 98-115。
    116. 鄧濤,〈明世宗南巡湖廣承天府述論〉(內蒙古:內蒙古大學碩士論文,2014)。
    117. 鄭威,〈董其昌的字號、卒月和墓地散考〉,收錄朵雲編輯部編,《董其昌研究文集》(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1998),頁829-832。
    118. 鄭淑方,〈西風廻雪 長吟永慕--從丁觀鵬〈摹顧愷之洛神圖〉看經典圖式的創新〉,《故宮文物月刊》,第346期(2012年1月),頁4-18。
    119. 器物處,〈帝國的回憶--「國立故宮博物院瑰寶」赴法展專輯(6)--珍玩〉,《故宮文物月刊》,第190期(1999年1月),頁4-41。
    120. 盧雪燕,〈納須彌於芥子,縮羅浮於寸幅—漫談名山與名山圖籍〉,《故宮文物月刊》,第259期(2004年10月),頁54-57。
    121. 賴毓芝,〈從印尼到歐洲與清宮--談院藏楊大章額摩鳥圖〉,《故宮文物月刊》,第297期(2007年12月),頁24-37。
    122. 賴毓芝,〈清宮對歐洲自然史圖像的再製:以乾隆朝《獸譜》為例〉,《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80期(2013年6月),頁1-75。
    123. 賴毓芝,〈圖像、知識與帝國:清宮的食火雞圖繪〉,《故宮學術季刊》,第29卷2期(2011年12月),頁1-75。
    124. 賴毓芝,〈圖像帝國:乾隆朝《職貢圖》的製作與帝都呈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75期(2012年3月),頁1-76。
    125. Cahill, James., “Exploring the Zhi Garden in Zhang Hong’s Album,” in June Li and Cahill, James. ed., Paintings of the Zhi Garden by Zhang Hong: Revisiting a seventeenth-century Chinese Garden (Los Angeles: Los Angeles County Museum of Art, 1996), pp.9-15
    126. Chou, Ju-his., “Tangdai: A Biographical Sketch,” in Ju-hsi Chou and Claudia Brown, eds., Chinese Painting under the Qianlong Era: The Symposium Papers in Two Volumes, Phoebus, vol. 6, no. 1 (1988), pp. 132-140.
    127. Liscomb, Kathlyn., “The Eight Views of Beijing: Politics in Literati Art,” Artibus Asiae, Vol. 49, No. 1/2 (1988 - 1989), pp. 127-152.
    128. Liu, Cary Y., “Archive of Power: The Qing Dynasty Imperial Garden-Palace at Rehe,” 《國立台灣大學美術史研究集刊》,第28期(2010年),頁43-66。

    學位論文

    1. 王明玉,〈由《墨妙珠林》集冊看乾隆初期對漢文化傳統的整理〉,台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藝術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13。
    2. 王雙陽,〈古代西湖山水圖研究〉,杭州:中國美術學院博士論文,2009。
    3. 朱蕾,〈境惟幽絕塵,心以靜堪寄—清代皇家行宮園林靜寄山莊研究〉,天津:天津大學碩士論文,2004。
    4. 呂松穎,〈清代乾隆御製詩詩意圖研究〉,台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學系碩士論文,2005。
    5. 李雪,〈圓明之德—《圓明園四十景圖》研究〉,北京:中央美術學院碩士論文,2014。
    6. 林秋玫,〈盛清避暑山莊研究〉,臺北:臺北藝術大學美術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11。
    7. 林煥盛,〈丁觀鵬的摹古繪畫與乾隆院畫新風格〉,台北:國立臺灣大學藝術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4。
    8. 邱雯,〈清代畫家董邦達藝術初探〉,杭州:中國美術學院碩士論文,2006。
    9. 秦曉磊,〈乾隆朝畫院《漢宮春曉圖》研究〉,北京:中央美術學院碩士論文,2012。
    10. 高明一,〈積古煥發 : 阮元對「金石學」的推動與相關影響〉,台北:國立臺灣大學藝術史研究所博士論文,2010。
    11. 崔岩,〈清高宗御制紀事詠史詩研究〉,天津:南開大學史學理論及史學史博士論文,2006。
    12. 張筠,〈王原祁《西湖十景圖》研究—清宮正統派地景畫的產生及政治意涵〉,台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藝術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15。
    13. 盛靜,〈乾隆皇帝對隱居題材的理解—以董邦達的《葛洪山八景圖》為例〉,北京:中央美術學院碩士論文,2007。
    14. 黃瑋鈴,〈畫圖留與人看:由王原祁的仕途與畫業看清初宮廷山水畫風的奠立〉,台北:國立臺灣大學藝術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
    15. 鄧釵,〈清中期書畫家董邦達、董誥父子書法研究〉,杭州:杭州師範大學碩士,2007。
    16. 鞏劍,〈清代宮廷畫家丁觀鵬的仿古繪畫及其原因〉,北京:中央美術學院碩士論文,2008。
    17. 蘇庭筠,〈乾隆宮廷製作之西湖圖〉,中壢:中央大學藝術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
    18. Finlay, John R., “40 Views of the Yuanming yuan”: Image and Ideology in a Qianlong Imperial Album of Poetry and Paintings, PhD. diss., Yale University, 2011.
    19. Ma, Ya-chen(馬雅貞), Picturing Suzhou: Visual Politics in the Making of Cityscapes in the Eighteen-Century China, PhD. Dissertation, Stanford University, 2006.
    20. Whiteman, Stephen., Creating the Kangxi Landscape: Bishu shanzhuang and the Mediation of Qing Imperial Identity, PhD. diss., Stanford University, 2011.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