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連明仁 |
---|---|
論文名稱: |
「台北‧都會‧意象」--連明仁繪畫創作研究 |
指導教授: | 蘇憲法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美術學系 Department of Fine Arts |
論文出版年: | 2005 |
畢業學年度: | 93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60 |
中文關鍵詞: | 台北 、都會 、意象 、繪畫創作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314 下載:57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摘 要
藝術作為一種社會現象的反映,同時也是現實生活的投射與縮影。對筆者而言創作其實就是一種自我追尋與自我認識的過程。台北是筆者成長、生活與工作的環境,選擇它作為此次創作研究的主題與對象,便是期待透過繪畫的表現來描繪它的各種樣貌。尤其是近年來,台北因政治的民主化、社會的多元開放、交通的便捷、人口結構的改變等因素,使之具有許多豐富且多元的活力,在快速進步的同時,這個都市也產生了屬於自己的意象。
筆者透過整理、歸納、分析、研究與實踐的過程,在創作主題上選擇關心當下的環境、社會與人的對應關係,對週遭的社會文化、成長環境投入關注與省思。在創作的內容上則強調社會性指涉,在形式與媒材的使用上則趨於多樣化與不確定。本創作論文共分為六個章節,茲分述如下:
第一章:緒論---說明創作的動機及範圍,以自我認識與自我追尋為起點,為成長的環境留下視覺圖像。
第二章:闡述創作理念及理論基礎,以藝術創作的表現來傳達自身對社會環境的關懷與期待,並從西方藝術史中萃取前輩經驗,透過分析、理解與沉澱,轉化為創作的理論基礎。
第三章:探討台北的發展史,並將台北都會的意象依地域的、知識的、認知的等屬性提出看法,架構為本次創作的主題、背景、條件與元素。
第四章:詳述個人的創作內容,歸納為建築空間、街景、人群、符號等方向,並整理其形式、技法與媒材的選擇與運用。
第五章:說明作品的主要內涵及理念。
第六章:結論---省思個人現階段的創作認知,期許並前瞻未來,尋求下一階段創作的突破。
柒、參考書目
一、中文書目
1.Arnold Hauser著,居延安編譯(1987)。《藝術社會學》。上海:學林出版社。
2.Atkins, R.著,黃麗譯(1996)。《藝術開講》。台北:藝術家出版社。
3.Italo Calvino 著,王志弘譯(1993)。《看不見的城市》。台北:時報文化。
4.James Lord著,陳靜芳譯(2002)。《未完成的肖像》。台北:允晨文化。
5.Jason, H.W.著,曾堉、王寶連譯(1980)。《西洋藝術史4—現代藝術》。台北:幼獅出版社。
6.John Berger著,劉惠媛譯(1998)。《影像的閱讀》。台北:遠流出版。
7.Kevin Lynch著,宋伯欽譯(1960)。《都市意象》。台北:台隆書店。
8.Plechanov, G. V.著,譯者?(1986)。《藝術與社會生活通信》,初版。台北:弘文館出版社。
9.R.Brathes著,李幼蒸譯(1991)。<艾菲爾鐵塔>,收錄於《寫作的零度》。台北:時報文化。
10. Ralph Mayer著(2002)。《藝術名詞與技法辭典》。台北:貓頭鷹出版社。
11.王秀雄(1981)。《美術心理學》。台北:藝術家。
12.王林(1996)。《美術形態學》。台北:亞太圖書。
13.王哲雄(2000)。〈為台灣世紀末的社會把脈—談蘇憲法繪畫的新標竿〉,收錄於《蘇憲法作品及創作理念1996~2000》畫冊。台北:世華藝術中心。
14.王瑞云(1998)。《美國美術史話》。北京:人民出版社。
15.台北市立龍山國民中學編撰(1997)。《悠遊台北》。台北:北市府。
16.石瑞仁(2001)。〈迷眼的畫面、銘心的畫境〉。收錄於《劉耿一畫集》。台北:亞洲藝術中心。
17.江韶瑩(2000)。〈導讀蘇憲法先生2000年的畫作--一位畫家的人文關懷〉,收錄於《蘇憲法作品及創作理念1996~2000》畫冊。台北:世華藝術中心。
18.何政廣(1968)。《歐美現代美術》。台北:藝術家出版社。
19.吳光庭等著,林芳怡主編(1996)。《台北大街風情》。台北:創興出版。
20.李敏勇(2000)。《美術風景》。台北:藝術家出版社。
21.林雅琪、鄭惠雯譯(2004)。《在藝術終結之後》。台北:麥田出版社。
22.林雅琪、鄭惠雯譯(2004)。《在藝術終結之後》。台北:麥田出版社。
23.河清(1994)。《現代與後現代—西方藝術文化小史》。香港:三聯書店。
24.俞建章、葉舒憲著(1990)。《符號:語言與藝術》。台北:久大文化。
25.洪月卿(2002)。《城市歸零—電影中的台北呈現》。台北:田園城市。
26.徐平(2002)。〈文化令城市改觀---訪侯孝賢〉,收錄於中正書局策劃主編:《東倒西歪‧三年有成—台北文化一千天》。台北市:台北市文化局出版。
27.康旻杰主編(2002)。《生活世界的混頓之詩與地方之舞—閱讀台北城市文化地景》。台北:北市文化局。
38.張明雄、單兆榮、郭亭(1996)。《躍升的城市—台北》。台北:前衛出版社。
29.曹志漪著(2003)。《時光的痕跡》。台北:雄獅美術。
30.陳奇相(2002)。《歐洲後現代藝術》。台北:藝術家出版社。
31.陸蓉之(1990)。《後現代的藝術現象》。台北:藝術家出版社。
32.陸蓉之(2003)。《破後現代藝術》。台北:藝術家出版社。
33.黃文捷等編譯(1999)。《西洋繪畫2000年--第6冊:二十世紀繪畫》。台北:錦繡出版。
34.雷驤(2001)。《台北寫生帖》。台北:北市府新聞處。
35.趙莒玲(1998)。《台北古街漫遊》。台北:知青頻道出版。
36.劉其偉(1991)。《現代繪畫基本理論》。台北:雄獅圖書。
37.劉耿一(1991)。《社會‧風景—劉耿一油性粉彩畫集》。台北:雄獅圖書。
38.劉耿一、曾雅雲合撰(1993)。《由夢幻到真實》。台北:雄獅圖書。
39.蔣勳(1995)。《藝術概論》。台北:東華書局。
40.鄭祥福(2000)。《後現代主義》。台北:揚智文化。
41.龍應台(2002)。〈民主如何改變城市的面貌—今日台北的速寫〉,收錄於中正書局策劃主編:《東倒西歪‧三年有成—台北文化一千天》。台北市:台北市文化局出版。
42.顏娟英(2001)。(吟遊天地關照生命),《劉耿一畫集》。台北:亞洲藝術中心。
43.羅青(1989)。《什麼是後現代主義》。台北:五四書店。
44.蘇憲法(2000)。《蘇憲法作品及創作理念1996~2000》畫冊。台北:世華藝術中心。
45.蘇憲法(2003)。《視象與心象--2003蘇憲法作品及創作理念畫集》。台北:世華藝術中心。
二、期刊
1.Isabella Ascoli主編,王進麟譯(1993)《尤特里羅》。巨匠美術週刊第74期。台北:錦繡出版。
2.王受之(2002)。〈城市的形成與發展〉。《藝術家雜誌》第326期。台北:藝術家。
3.伊慶春、章英華(1989)。〈都市意象:以台北市居民為例的探討〉。《中國社會學刊》第13期。
4.陳懿君(1996)。〈疏離:空間裡的游牧精神〉。《藝術家雜誌》第253期。台北:藝術家。
5.楊子葆(1997)。〈勾勒捷運藝術〉。《藝術家雜誌》第263期。台北:藝術家。
6.莊連東(2004)。〈出世與入世之間〉。《藝術家雜誌》第347期。台北:藝術家。
三、論文
1.李健民撰(2000)。《八○年代台灣小說中的都市意象—以台北為例》。臺北市立師範學院應用語文研究所碩士論文。
2.陳芳后(2004)。《愛德華˙霍普之「寫實」繪畫研究》。國立台灣師大美研所碩士論文。
3.曾旭正(1994)。《戰後台北的都市過程與都市意識形構之研究》。國立台灣大學土木工程研究所博士論文。
四、網路資源
1.方惠光(1993)。〈後現代藝術〉,收錄於《二十世紀的藝術思潮》(2005.3.25.)。http://www.tnnet.com.tw/Pages/art/fang/note_1.htm。
2.方惠光(1993)。〈普普藝術〉,收錄於《二十世紀的藝術思潮》(2005.3.25. )。http://www.tnnet.com.tw/Pages/art/fang/note_1.htm。
3.94年2月底統計資料。台北市政府網站,「台北映像」(2005.4.3.)。http://www.taipei.gov.tw/cgi-bin/SM_theme?p=/41a9a38d/41a45553&page=41a45553。
4.臺北市政府民政局「臺北市統計要覽」(2005.4.3.)。http://www.dbas.taipei.gov.tw/NEWS_WEEKLY/S4_2/9429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