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連明仁
論文名稱: 「台北‧都會‧意象」--連明仁繪畫創作研究
指導教授: 蘇憲法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美術學系
Department of Fine Arts
論文出版年: 2005
畢業學年度: 93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60
中文關鍵詞: 台北都會意象繪畫創作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314下載:57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摘 要

    藝術作為一種社會現象的反映,同時也是現實生活的投射與縮影。對筆者而言創作其實就是一種自我追尋與自我認識的過程。台北是筆者成長、生活與工作的環境,選擇它作為此次創作研究的主題與對象,便是期待透過繪畫的表現來描繪它的各種樣貌。尤其是近年來,台北因政治的民主化、社會的多元開放、交通的便捷、人口結構的改變等因素,使之具有許多豐富且多元的活力,在快速進步的同時,這個都市也產生了屬於自己的意象。
    筆者透過整理、歸納、分析、研究與實踐的過程,在創作主題上選擇關心當下的環境、社會與人的對應關係,對週遭的社會文化、成長環境投入關注與省思。在創作的內容上則強調社會性指涉,在形式與媒材的使用上則趨於多樣化與不確定。本創作論文共分為六個章節,茲分述如下:
    第一章:緒論---說明創作的動機及範圍,以自我認識與自我追尋為起點,為成長的環境留下視覺圖像。
    第二章:闡述創作理念及理論基礎,以藝術創作的表現來傳達自身對社會環境的關懷與期待,並從西方藝術史中萃取前輩經驗,透過分析、理解與沉澱,轉化為創作的理論基礎。
    第三章:探討台北的發展史,並將台北都會的意象依地域的、知識的、認知的等屬性提出看法,架構為本次創作的主題、背景、條件與元素。
    第四章:詳述個人的創作內容,歸納為建築空間、街景、人群、符號等方向,並整理其形式、技法與媒材的選擇與運用。
    第五章:說明作品的主要內涵及理念。
    第六章:結論---省思個人現階段的創作認知,期許並前瞻未來,尋求下一階段創作的突破。

    目 次 壹、緒論............................................... 1 一、 創作研究之動機 二、 創作研究之範圍 (一) 創作內容的範圍 (二) 創作形式的範圍 貳、創作理念與理論基礎................................. 6 一、 創作理念 (一) 以藝術創作表達對社會的人文關懷 (二) 對生活環境的再認知 二、 理論基礎 (一) 後現代主義 (二) 普普藝術與垃圾桶派 (三) 新具象繪畫 參、創作主題之背景條件與元素.......................... 20 一、 台北發展史 二、 都會的意象 肆、創作內容、形式、技法與媒材........................ 26 一、 創作的內容 (一) 傳統與現代勢力競合的獨特景觀 (二) 匆忙擁擠而疏離的台北人 (三) 投機心態與窺視、八卦的慾望 二、 創作的形式 (一) 具象描繪形式 (二) 線條的構成思維 (三) 隨意性的筆觸 (四) 符號元素的運用 三、 創作的技法與媒材 (一) 技法 (二) 媒材 伍、作品解說.......................................... 39 一、 寶藏巖(I) 二、 寶藏巖(II) 三、 跨越? 四、 捷運 五、 城市地標 六、 西門町 七、 各說各話 八、 行色匆匆 九、 城市旅人 十、 觀看都市 十一、 數字迷失 十二、 紙船 十三、 台北風景---公寓 十四、 台北風景---施工 陸、結論...............................................56 柒、參考書目.......................................... 58

    柒、參考書目
    一、中文書目
    1.Arnold Hauser著,居延安編譯(1987)。《藝術社會學》。上海:學林出版社。
    2.Atkins, R.著,黃麗譯(1996)。《藝術開講》。台北:藝術家出版社。
    3.Italo Calvino 著,王志弘譯(1993)。《看不見的城市》。台北:時報文化。
    4.James Lord著,陳靜芳譯(2002)。《未完成的肖像》。台北:允晨文化。
    5.Jason, H.W.著,曾堉、王寶連譯(1980)。《西洋藝術史4—現代藝術》。台北:幼獅出版社。
    6.John Berger著,劉惠媛譯(1998)。《影像的閱讀》。台北:遠流出版。
    7.Kevin Lynch著,宋伯欽譯(1960)。《都市意象》。台北:台隆書店。
    8.Plechanov, G. V.著,譯者?(1986)。《藝術與社會生活通信》,初版。台北:弘文館出版社。
    9.R.Brathes著,李幼蒸譯(1991)。<艾菲爾鐵塔>,收錄於《寫作的零度》。台北:時報文化。
    10. Ralph Mayer著(2002)。《藝術名詞與技法辭典》。台北:貓頭鷹出版社。
    11.王秀雄(1981)。《美術心理學》。台北:藝術家。
    12.王林(1996)。《美術形態學》。台北:亞太圖書。
    13.王哲雄(2000)。〈為台灣世紀末的社會把脈—談蘇憲法繪畫的新標竿〉,收錄於《蘇憲法作品及創作理念1996~2000》畫冊。台北:世華藝術中心。
    14.王瑞云(1998)。《美國美術史話》。北京:人民出版社。
    15.台北市立龍山國民中學編撰(1997)。《悠遊台北》。台北:北市府。
    16.石瑞仁(2001)。〈迷眼的畫面、銘心的畫境〉。收錄於《劉耿一畫集》。台北:亞洲藝術中心。
    17.江韶瑩(2000)。〈導讀蘇憲法先生2000年的畫作--一位畫家的人文關懷〉,收錄於《蘇憲法作品及創作理念1996~2000》畫冊。台北:世華藝術中心。
    18.何政廣(1968)。《歐美現代美術》。台北:藝術家出版社。
    19.吳光庭等著,林芳怡主編(1996)。《台北大街風情》。台北:創興出版。
    20.李敏勇(2000)。《美術風景》。台北:藝術家出版社。
    21.林雅琪、鄭惠雯譯(2004)。《在藝術終結之後》。台北:麥田出版社。
    22.林雅琪、鄭惠雯譯(2004)。《在藝術終結之後》。台北:麥田出版社。
    23.河清(1994)。《現代與後現代—西方藝術文化小史》。香港:三聯書店。
    24.俞建章、葉舒憲著(1990)。《符號:語言與藝術》。台北:久大文化。
    25.洪月卿(2002)。《城市歸零—電影中的台北呈現》。台北:田園城市。
    26.徐平(2002)。〈文化令城市改觀---訪侯孝賢〉,收錄於中正書局策劃主編:《東倒西歪‧三年有成—台北文化一千天》。台北市:台北市文化局出版。
    27.康旻杰主編(2002)。《生活世界的混頓之詩與地方之舞—閱讀台北城市文化地景》。台北:北市文化局。
    38.張明雄、單兆榮、郭亭(1996)。《躍升的城市—台北》。台北:前衛出版社。
    29.曹志漪著(2003)。《時光的痕跡》。台北:雄獅美術。
    30.陳奇相(2002)。《歐洲後現代藝術》。台北:藝術家出版社。
    31.陸蓉之(1990)。《後現代的藝術現象》。台北:藝術家出版社。
    32.陸蓉之(2003)。《破後現代藝術》。台北:藝術家出版社。
    33.黃文捷等編譯(1999)。《西洋繪畫2000年--第6冊:二十世紀繪畫》。台北:錦繡出版。
    34.雷驤(2001)。《台北寫生帖》。台北:北市府新聞處。
    35.趙莒玲(1998)。《台北古街漫遊》。台北:知青頻道出版。
    36.劉其偉(1991)。《現代繪畫基本理論》。台北:雄獅圖書。
    37.劉耿一(1991)。《社會‧風景—劉耿一油性粉彩畫集》。台北:雄獅圖書。
    38.劉耿一、曾雅雲合撰(1993)。《由夢幻到真實》。台北:雄獅圖書。
    39.蔣勳(1995)。《藝術概論》。台北:東華書局。
    40.鄭祥福(2000)。《後現代主義》。台北:揚智文化。
    41.龍應台(2002)。〈民主如何改變城市的面貌—今日台北的速寫〉,收錄於中正書局策劃主編:《東倒西歪‧三年有成—台北文化一千天》。台北市:台北市文化局出版。
    42.顏娟英(2001)。(吟遊天地關照生命),《劉耿一畫集》。台北:亞洲藝術中心。
    43.羅青(1989)。《什麼是後現代主義》。台北:五四書店。
    44.蘇憲法(2000)。《蘇憲法作品及創作理念1996~2000》畫冊。台北:世華藝術中心。
    45.蘇憲法(2003)。《視象與心象--2003蘇憲法作品及創作理念畫集》。台北:世華藝術中心。

    二、期刊
    1.Isabella Ascoli主編,王進麟譯(1993)《尤特里羅》。巨匠美術週刊第74期。台北:錦繡出版。
    2.王受之(2002)。〈城市的形成與發展〉。《藝術家雜誌》第326期。台北:藝術家。
    3.伊慶春、章英華(1989)。〈都市意象:以台北市居民為例的探討〉。《中國社會學刊》第13期。
    4.陳懿君(1996)。〈疏離:空間裡的游牧精神〉。《藝術家雜誌》第253期。台北:藝術家。
    5.楊子葆(1997)。〈勾勒捷運藝術〉。《藝術家雜誌》第263期。台北:藝術家。
    6.莊連東(2004)。〈出世與入世之間〉。《藝術家雜誌》第347期。台北:藝術家。

    三、論文
    1.李健民撰(2000)。《八○年代台灣小說中的都市意象—以台北為例》。臺北市立師範學院應用語文研究所碩士論文。
    2.陳芳后(2004)。《愛德華˙霍普之「寫實」繪畫研究》。國立台灣師大美研所碩士論文。
    3.曾旭正(1994)。《戰後台北的都市過程與都市意識形構之研究》。國立台灣大學土木工程研究所博士論文。

    四、網路資源
    1.方惠光(1993)。〈後現代藝術〉,收錄於《二十世紀的藝術思潮》(2005.3.25.)。http://www.tnnet.com.tw/Pages/art/fang/note_1.htm。
    2.方惠光(1993)。〈普普藝術〉,收錄於《二十世紀的藝術思潮》(2005.3.25. )。http://www.tnnet.com.tw/Pages/art/fang/note_1.htm。
    3.94年2月底統計資料。台北市政府網站,「台北映像」(2005.4.3.)。http://www.taipei.gov.tw/cgi-bin/SM_theme?p=/41a9a38d/41a45553&page=41a45553。
    4.臺北市政府民政局「臺北市統計要覽」(2005.4.3.)。http://www.dbas.taipei.gov.tw/NEWS_WEEKLY/S4_2/94297.htm。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