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王妍又
WANG, Yen Yu
論文名稱: 女性使用者參與動機、環境空間規劃與幸福感之研究 - 以臺北市運動中心為例
Research on the Participation Motivation, Environmental Spatial Planning and Well-being of Female Users -Taking Taipei Sports Center as an Example
指導教授: 張少熙
Chang, Shao-Hsi
口試委員: 鄧宏如
DENG, HONG-RU
程瑞福
CHENG, RUEI-FU
張少熙
Chang, Shao-Hsi
口試日期: 2022/01/21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體育與運動科學系
Department of Physical Education and Sport Sciences
論文出版年: 2022
畢業學年度: 110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38
中文關鍵詞: 參與動機環境空間規劃幸福感
英文關鍵詞: Participation motivation, Environmental spatial planning, Well-being
研究方法: 調查研究
DOI URL: http://doi.org/10.6345/NTNU202200272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232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隨著人們健康意識提升,政府對於國民體能重視程度也隨之升高,自 2000 年為了提供便捷又同時具有多功能之運動休閒環境,著手規劃運動中心設置。然而影響女性參與動機因素很多元,其中包含休閒運動期間所使用運動設施之品質,透過適當參與休閒活動可消除緊張情緒、提升個人社會支持及增加幸福感,因此本研究以便利抽樣探討曾至臺北市 12 座運動中心之女性消費使用者為研究對象,回收有效問卷 660 份,以描述性統計、單因子變異數分析及皮爾森積差相關進行資料分析,瞭解女性使用者參與動機、環境空間規劃與幸福感三者之間關係,結果如下:
    一、問卷填答者大多以年齡 31-40 歲,教育程度以大學 (專)、未婚狀態、軍警公教職業、20,001-40,000 薪資、大安運動中心、每週 2 次運動頻率為最多。二、參與動機以「社會需求」、環境空間設計以「安全性」;幸福感以「人際關係」為各變項最大因素。三、參與動機構面,經事後比較發現不同「年齡」、「婚姻」、「薪資」及「每週運動頻率」呈顯著差異。四、環境空間規劃構面,經事後比較發現不同「年齡」及「每週運動頻率」呈顯著差異。五、幸福感構面,經事後比較發現不同「年齡」、「教育程度」、「婚姻」及「每週運動頻率」呈顯著差異。六、參與動機、環境空間規劃與幸福感三者呈現正相關顯著水準。
    建議:可加強多元化課程,不定時舉辦女性為主軸之團體性優惠活動,如節日規劃專題活動,並考量多元宣傳方式,強化臺北市運動中心女性使用者人際交流、互動學習。

    With the rise of people's health awareness, the government's attention to the physical fitness of the people has also increased. Since 2000, in order to provide a convenient and multi-functional sports and leisure environment, it has begun to plan the establishment of a sports center. However, there are many factors that affect the motivation of women to participate, including the quality of the sports facilities used during leisure sports. Appropriate participationin leisure activities can relieve tension, enhance personal social support and increase happiness.Therefore, this study uses convenience sampling to explore the female users of 12 sports centers in Taipei City as the research object, and collects 660 valid questionnaires. Data analysis was conducted through Descriptive Statistics, One-way ANOVA and Pearson’s Correlation Analysis to underst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female users participation motivation, environmental spatial planning and well-being, the results are as follows:
    1. Most of the respondents to the questionnaire were in age 21-30, education level, university, unmarried status, careers for students, salary of 20,001-40,000, Da'an Sports Center. 2. times a week exercise frequency is the most research object. 2. Participation motivation is based on "social needs", environmental space design is based on "safety"; well-being is based on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as the biggest factor in each variable. 3. Participating organizations, after comparison, it was found that there are differences in "age", "marriage", "salary" and "weekly exercise frequency". 4. In terms of environmental spatial planning, after comparison, it is found that there are differences in "age", and "weekly exercise frequency". 5. In terms of well-being, after comparison, it is found that different "ages", "educational levels","marriage", and "weekly exercise frequency" are different. 6. Motivation for participation in leisure sports, environmental spatial planning, and well-being show a significant level of positive correlation.
    Suggestion: Diversified courses can be expanded, and women's activity centers can be held
    from time to time as a consideration, such as script planning for special events, multiple publicity methods, and strengthening of 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 and interactive learning among female users of the city's sports.

    中文摘要 i 英文摘要 ii 目次 iii 表次 vi 圖次 ix 第壹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4 第三節 研究問題 4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5 第五節 名詞操作性定義 6 第貳章 文獻探討 7 第一節 女性參與休閒運動之相關研究 7 第二節 女性參與動機之相關研究 10 第三節 女性環境空間規劃之相關研究 13 第四節 女性幸福感之相關研究 15 第五節 本章總結 18 第參章 研究方法 19 第一節 研究架構 19 第二節 研究流程 20 第三節 研究對象及抽樣方法 22 第四節 研究工具 23 第五節 研究實施步驟 36 第六節 資料處理分析 37 第肆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38 第一節 臺北市運動中心女性使用者人口統計分析 38 第二節 臺北市運動中心女性使用者參與動機現況分析 47 第三節 臺北市運動中心女性使用者環境空間規劃滿意度現況分析 52 第四節 臺北市運動中心女性使用者幸福感現況分析 58 第五節 臺北市運動中心不同人口統計變項在參與動機差異分析 63 第六節 臺北市運動中心不同人口統計變項在環境空間規劃差異分析 77 第七節 臺北市運動中心不同人口統計變項在幸福感差異分析 98 第八節臺北市運動中心女性使用者參與動機、環境空間規劃與幸福感相關分析 113 第伍章 結論與建議 115 第一節 結論 115 第二節 建議 118 參考文獻 121 附錄一 研究問卷量表 (預試問卷) 129 附錄二 研究問卷量表 (正試問卷) 134

    方佩欣、張少熙、蕭玲妃 (2013)。臺北市運動中心使用者之自覺健康狀態、參與動機、休閒涉入及休閒滿意之相關研究。臺大體育學報,24,37-48。

    王力伶 (2015)。臺北市國小女性教師休閒運動參與動機與滿意度之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市立大學,臺北市。

    王士仁、黃建鴻、盧瑞山 (2016)。國中生休閒運動參與程度,正向情緒與幸福感之相關研究。運動休閒管理學報,13(1),39-51。

    王建畯、邱奕文 (2010)。學校運動空間與使用滿意度之研究:以輔仁大學為例。輔仁大學體育學刊,(9),193-205。

    王雯宗、朱盈蒨、蔡智勇、王念慈 (2010)。休閒參與介入工作壓力對幸福感之影響-以高壓力族群為例。稻江學報,5(1),3-16。

    王靖斐 (2020)。臺南市女性國小教師赴日自助旅行之旅遊動機、休閒阻礙及幸福感之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康寧學校財團法人開寧大學,臺北市。

    古素菁 (2017)。路跑參與者的靈性健康與幸福感之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白勝文 (2012)。臺北市松山運動中心高齡者運動參與行為與滿意度之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石幼瑄 (2004)。宜蘭縣婦女休閒之探討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行政院體育委員會 (2000)。休閒活動專書。臺北市:中華民國體育學會。

    吳承弘 (2019)。運動休閒與生活通勤型自行車道設計指標評估 (未出版碩士論文)。潮洋科技大學,臺中市。

    吳明隆 (2006)。結構方程模式-AMOS的操作與應用。臺北市:五南。

    吳明隆 (2011)。SPSS統計應用學習實務:問卷分析與應用統計。新北市:易習圖書。

    吳盛文 (2012)。新竹縣公立國中生休閒運動參與動機、阻礙因素與休閒效益之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吳嘉陵、王進來、謝忠武 (2000)。女性中高階主管生涯發展障礙與學習需求關係之研究。資訊交流,4(4),60-68。

    巫昌陽、蔡季恬、王彩如、吳靜怡 (2009)。屏東縣三地門鄉原住民女性運動休閒阻礙與需求之探討。運動健康與休閒學刊,12,53-72。

    李元宏 (2013)。臺北市女性參與運動中心之休閒運動參與動機及阻礙之研究。嘉大體育健康休閒期刊,12(3),12-23。

    李立良 (2010)。網球運動參與者之休閒運動動機、阻礙及效益之研究。國立虎尾科技大學學報,29(4),99-112。

    李立良、陳科嘉、賴正全 (2012)。新竹科學園區高科技產業勞工工作壓力、休閒參與及幸福感之研究。交大體育學刊,3,40-52。

    李佳真 (2016)。國民運動中心使用評估研究-以新北市板橋國民運動中心為例 (未出版碩士論文)。中華大學,新竹市。

    李明榮 (1998)。國家休閒運動推展計畫及未來策略。國立臺灣體育學院休閒系刊,1,7。

    李素馨 (1997)。都市女性休閒類型和休閒阻礙。戶外遊憩研究,10(1),43-68。

    杜佳玲 (2014)。國小女性教師休閒運動參與動機與阻礙因素之研究-以臺北市、新北市為例 (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市立大學,臺北市。

    沈麗香 (2012)。國小未婚女性教師海外休閒旅遊參與、休閒效益與幸福感之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亞洲大學,臺中市。

    阮宇筑 (2019)。網球運動參與者參與動機、心流體驗與幸福感之相關研究-以高雄地區為例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大學,屏東市。

    孟繁琳 (2014)。臺北市女性休閒運動參與感受利益與參與動機之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林玉梅、鍾志強 (2021)。運動志工參與動機、組織氣氛與型為意圖關係之研究。島嶼觀光研究,13(5),1-18。

    林昌國、余幸秀 (2007)。臺北市社區大學學員休閒運動參與動機與滿意度之相關性研究。嘉大體育健康休閒期刊,2,12-23。

    林建宇、楊志豪、李炳昭 (2008)。性別與運動:臺灣父權社會結構與女性參與運動議題探討。彰化師大體育學報,7,48-57。

    林恩麒 (2018)。女性學生使用學校健身中心之阻礙研究-以臺大綜合體育館健身中心為例。中正體育學刊,7,10-23。

    林淑芳 (2017)。中高齡婦女參加合唱團之休閒動機─休閒阻礙與生活幸福感關係之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林輝達、李元宏、張發勇 (2013)。新竹市立網球場網球運動參與者參與動機之研究。明新學報,39(1),59-81。

    姜慧嵐 (2000)。臺灣健康體適能俱樂部產業之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中國文化大學,臺北市。

    施建彬 (2006)。大學生休閒活動參與對幸福感的影響-以大葉大學為例。研究與動態,13,131-144。

    洪志忠 (2008)。澎湖地區青少年休閒運動參與現況之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洪連進 (2010)。臺北市運動中心參與者休閒運動動機、休閒運動阻礙及休閒運動效益知研究 - 以羽球、健身、舞蹈運動為例 (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

    洪惠娟 (2013)。淺論女性主義崛起對身心障礙者參與運動競賽意識與表現之探討-以101年全國身心障礙國民運動會為例。建國科大社會人文期刊,32(2),55-65。

    洪新來、張廖麗珠、柴在屏 (2010)。高齡者休閒運動參與動機及阻礙因素之探析─以彰化地區為例。嘉大體育健康休閒期刊,9(3),46-55。

    紀華文、牟鍾福、鄭俊傑 (2019)。淡水國民運動中心服務品質與顧客滿意度之研究,運動知識學報,16,93-104。

    胡瓊月 (2018)。女性美容從業人員工作壓力透過休閒參與對幸福感影響之研究-以嘉義市和雲林縣為例 (未出版碩士論文)。康寧學校財團法人開寧大學,臺北市。

    高俊雄 (2004)。運動休閒事業管理 - 理論與實務。運動管理,6,104-104。

    張怡潔、吳聰義、林季燕 (2013)。臺灣基層運動選手社會支持對運動參與動機之影響。運動教練科學,30,15-25。doi:10.6194/SCS.2013.30.02

    張治文 (2007)。冒險性休閒活動參與動機及休閒效益之研究─以六龜鄉荖濃溪泛舟為例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張春興 (2005)。張氏心理學辭典。臺北市:東華書局。

    張英智、葉子明、陳勝勇 (2016)。高中職女學生休閒運動參與動機與休閒效益之研究。運動休閒餐旅研究,11(4),1-28。

    教育部體育署 (2017)。女性參與體育運動白皮書。臺北市:作者。

    教育部體育署 (2020)。運動現況調查。臺北市:作者。

    莊宜潔 (2016)。休閒運動參與動機關鍵因素之探討-以苗栗縣國小女性教師為例 (未出版碩士論文)。育達科技大學,臺北市。

    許義忠 (2007)。青少女眼中性別化的運動遊憩空間。觀光研究學報,13(3),193-211。

    郭名集 (2010)。台北縣羽球運動消費者參與行為、參與動機及參與滿意度之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輔仁大學,新北市。

    郭怡伶 (2016)。臺北市運動中心女性運動參與行為與滿意度之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郭慧驊 (2016)。屏東縣國校教師休閒活動參與、幸福感與教學效能之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大學,屏東縣。

    郭豐州、夏偉恩 (2008)。當自己的跑步教練。臺北市:三聯科技教育基金會。
    陳卉穎 (2015)。國民小學校園性別空間用後評估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市立大學,臺北市。

    陳幼梅 (2016)。高雄市中年女性自我導向學習與幸福感關係之探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陳永銓 (2013)。兩性喪偶者因應策略之探討。宗教與民俗醫療學報,5,53-66。

    陳成業 (2012)。中華職棒賽會現場觀賞之阻礙因素。大專體育學刊,14(3),275-287。

    陳俊賓 (2006)。臺北市中正運動中心參與者之消費者決策型態與購買行為之研究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雲林科技大學,雲林縣。

    陳素秋 (2013)。差異化的女性公民社會參與:以過程中主體出發。教育與多元文化研究,8,67-103。

    陳彰儀 (1985)。臺北市已婚職業婦女之休閒興趣參與情形與生活型態。政大教育與心理研究,8,191-210。

    曾文志 (2007)。大學生對美好生活的常識概念與主觀幸福感之研究。教育心理學報,38(4),417-441。

    楊仁仁 (2013)。高爾夫運動參與者參與動機、涉入程度與幸福感相關性之研究。中原體育學報,2,66-81。

    楊玫芳 (2020)。新北市長期照顧機構住民之休閒參與動機、休閒滿意及生活滿意度相關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海洋科技大學,新北市。

    楊霈璿、胡巧欣、吳一德 (2020)。金門大學運動空間使用滿意度之現況。運動與遊憩研究,14(4),54-62。

    廖偉慈 (2019)。都市更新集合住宅開放空間環境品質之評估-以新北市為例 (未出版碩士論文)。政治大學,臺北市。

    臺北市主計處 (2020)。統計資料庫。引用日期 2020年4月1日。引自http://www.taipei.gov.tw/mp.asp?mp=100001

    臺北市政府 (2002)。臺北市體育白皮書。臺北市:作者。
    臺北市政府 (2013)。長期發展綱領。引用日期 2020年4月1日。引自:http://www.taipei.gov.tw/ct.asp?xItem=1223939&CtNode=37067&mp=100001

    臺北市政府體育局 (2020)。臺北市各運動中心場地開放使用情形。取自https://reurl.cc/9Za7Kv

    劉小曼、黃啟明、汪明傑 (2007)。大專院校女性教師休閒參與現況之研究。遠東通識學報,1(1),160-172。

    劉秀枝 (2011)。私立幼兒園教師職場幸福感與工作滿意度之關係研究。幼兒教保研究,6,87-115。

    劉金山 (2003)。開放系統中學校公共關係之推展,初等教育學刊,15,137-156。

    潘振彰、張淑君、王佩渝、陳筱琪、吳佳芳、陳永杰 (2012)。登山者參與動機及安全管理關係之研究。運動與遊憩研究,7(2),1-17。

    潘叡昱、陳永洲 (2019),嘉義市國民運動中心顧客參與行為、滿意度與忠誠度之研究,中正體育學刊,9,32-52。

    蔡志龍 (2018)。運動中心空間設計與經營管理之問題研究-以三重運動中心為例 (為出版碩士論文)。中華科技大學,臺北市。

    蔡慧敏 (2017)。女中學生休閒運動動機與幸福感知相關研究。淡江體育學刊,20,57-65。

    蔡慧敏、許慧英 (2017)。女國高中學生參與跑步運動的動機、參與程度與幸福感之關係。金門體育學報,1(1),48-57。

    鄭良一(2002)。全球運動場館建築。臺北市:加斌。

    蕭美玲 (2014)。中高齡婦女參與社區舞蹈運動之休閒效益、心流體驗與幸福感之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市立大學,臺北市。

    謝明華 (2003)。國小學童之父親參與、幸福感及學業成就之相關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縣。

    謝惠紅、劉冠璋、劉光偉、張慧英 (2021)。台灣中老年族群主觀健康、休閒運動參與動機、效益與幸福感差異與相關性之研究,運動休閒管理學報,18(1),78-98。

    謝絲珮 (2020)。瑜珈運動參與者休閒運動調適、參與程度與幸福感之關係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大葉大學,彰化縣。

    謝廣全、謝佳懿 (2010)。SPSS與應用統計學。臺北市:巨流。

    謝鎮偉 (2002)。大學教職員工從事休閒運動狀況與阻礙因素之研究-以輔仁大學為例 (未出版碩士論文)。輔仁大學,新北市。

    魏鈺娟、楊榮俊 (2011)。休閒健身運動的流暢經驗與幸福感之探討,屏東教大體育,14,142-152。

    Andrews, F. M., & Withey, S. B. (1976). Social indicators of well-being. New York and London: Plenum.

    Argyle, M. (1996). The social psychology of leisure. London: Penguin.

    Bauer, J.J., McAdams, DP., & Sakaeda, A.R. (2005). Interpreting the good life: Growth memories in the lives of mature, happy people. Journal of People and Social Psychology, 88(1), 203.

    Deem, R. (1986). All work and no play? The sociology of women and leisure. Milton Keynes, England: Open University Press.

    Emmons, R.A., & Diener, E. (1985). Personality correlates of subjective well-being.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Bulletin, 11(1), 89-97.

    Gershuny, J., & Jones, S. (1987). The changing work/leisure balance in Britain 1961–1984. Sociological Review Monograph, 33, 9-50.

    Goodale, T. L., & Witt, P. A. (1989). Recreation non-participation and barriers to leisure. Understanding Leisure and Recreation: Mapping the Past, Charting The Future, 421-449.

    Lovallo, W. R. (2005). Stress & health: Biological and psychological interactions. Thousand Oaks, Calif: Sage Publications.

    Lu, L., & Shin, J. B. (1997). Sources of well-being: A qualitative approach. The Journal 01 Social Psychology, 137(2). 181-187.

    Pate, R., Pratt, R., Blair, M., Haskell, S., Macera, W., & Bouchard, C. (1995). Physical activity and public health: A recommendation from the 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and the American college of sports medicine.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Medical Association, 273(5), 402-407.

    Samdahl, D. M., & Jekubovich, N. J. (1997). A critique of leisure constraints: Comparative analyses and understandings. 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 29(4), 430-452.

    Wu, T. Y., Pender, N., & Yang, K. P. (2002), Promoting physical activity among Taiwanese and American adolescents. Journal of Nursing Research, 10(1), 57-64.

    無法下載圖示 電子全文延後公開
    2027/02/09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