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吳卉宜
論文名稱: 臺北市高級中學推動國際教育專業發展之個案研究
指導教授: 黃乃熒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教育學系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論文出版年: 2013
畢業學年度: 101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02
中文關鍵詞: 國際教育國際教育專業發展
英文關鍵詞: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of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244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旨在探討國際教育專業發展的實施概況,並以一所私立女子高級中學為個案研究的對象來加以說明。研究者先閱讀與蒐集相關文獻之後,將文獻進行整理、分析而擬定出以下研究目的,包括探討個案學校推動國際教育專業發展之實施途徑、個案學校推動國際教育專業發展的成果,以及所遭遇之困境。最後根據研究資料分析,提供具體建議,以作為學校推動國際教育專業發展之參考。為達成上述研究目的,本研究採質性個案研究法,透過訪談、文件與觀察作為蒐集資料的方式。綜合研究目的、文獻探討、研究結果之分析,本研究所獲致之結論如下:
    壹、個案學校國際教育專業發展以規劃教師海外教育參訪為實施途徑
    貳、個案學校國際教育專業發展以辦理教師專業成長研習為實施途徑
    參、個案學校的國際教育專業發展培養教師國際課程設計能力
    肆、個案學校的國際教育專業發展培育教師國際議題研究能力
    伍、個案學校國際教育專業發展面臨資源不足的困境
    陸、個案學校國際教育專業發展未獲全體親師的認同
    最後,根據研究結論,分別對學校單位及未來研究者提出相關建議。

    中文摘要…………………………………………………………………i 英文摘要…………………………………………………………………ii 誌謝辭……………………………………………………………………iii 目次………………………………………………………………………vi 表次………………………………………………………………………v 圖次………………………………………………………………………vi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研究問題……………………………………………4 第三節 名詞釋義…………………………………………………………5 第四節 研究流程…………………………………………………………6 第五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9 第二章 文獻探討………………………………………………………11 第一節 國際教育的倡導背景…………………………………………11 第二節 國際教育的涵義與目標………………………………………18 第三節 國際教育專業發展的意義與內涵…………………………30 第四節 國際教育專業發展的困境……………………………………37 第五節 國際教育專業發展之相關研究………………………………39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43 第一節 研究方法與步驟………………………………………………43 第二節 研究對象………………………………………………………46 第三節 資料分析………………………………………………………48 第四節 研究信實度……………………………………………………50 第五節 研究倫理………………………………………………………52 第四章 研究結果分析…………………………………………………53 第一節 藍海高中概況分析……………………………………………53 第二節 推動國際教育專業發展的實施途徑…………………………58 第三節 推動國際教育專業發展的成果………………………………71 第四節 推動國際教育專業發展所遭遇的困境………………………83 第五章 結論……………………………………………………………86 第一節 結論……………………………………………………………86 第二節 建議……………………………………………………………89 參考文獻…………………………………………………………………92

    壹、中文部分
    王文科(1997)。質的教育研究方法。臺北:師大。
    王如哲(1999)。比較與國際教育初探。比較教育,46,67-82。
    王秋絨(1991)。教師專業社會化理論在教育實習設計上的蘊義。台北:師大書苑。
    王錦蓉(2003)。國民小學社會科教科書世界觀教育知識之內容分析。屏東
    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縣。
    古基煌(2012)。國際教育在國中實踐之個案研究。國立東華大學課程設計與潛能開發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縣。
    行政院青年輔導委員會(2005)。青少年政策白皮書-綱領。臺北市:教育部。
    江慧萍(2004)。國小教師生涯發展與專業成長需求關係之研究。國立屏東教育大學碩士論文,屏東縣。
    汪蕙芳(2009)。國民小學教師專業發展與教師關注之研究。中臺科技大學碩士論文,臺中市。
    吳武典、吳文星、張清郎、簡曜輝、單文經、高新建、張武昌、陳麗桂、陳文典、晏函文、方崇雄(2003)。九年一貫課程:發展以學習者為中心的高品質中小學課程。載於教育政策研究小組(主編),教育發展的新方向:為教改開處方研討會論文集,79-104。臺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政策研究小組。
    吳明隆(1999)。符應全面品質管理促進教師的專業成長。國教之友,51 (3), 9-20。
    吳清山(2001)。知識管理與學校效能。臺北市立師範學院學報,32,1-16 。
    吳清山(2005)。教師專業倫理準則的內涵與實踐。教育研究月刊,132,44-58。
    吳清山、林天祐(2009)。教育名詞解釋:全球教育。教育研究月刊,130,5-21。
    吳斯茜、計惠卿(2008)。開拓世界公民教育的新生地──以國小語文教學為例。教育資料與研究,83,227-240。
    呂木琳(2003)。E世代人才培育計畫。南投:行政院人事行局地方行政研習中心。
    呂錘卿(2000)。國民小學教師專業成指標及其規劃模式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博士論文,高雄市。
    李小琪(2011)。國小四年級實施國際教育課程之行動研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李思範(2010)。國小階段國際教育之個案研究──以果園國小與風城國小為例。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李俊湖(1998)。教師專業成長模式。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博士論文,臺北市。
    李振清(2007)。培養國際觀學習開闊生活態度。臺北市教育e週報。取自http://enews.tp.edu.tw/paper_show.aspx?EDM=EPS20070212111231PXI
    李建興(1996)。邁向新世紀的教育-於社會變遷中的親職教育。臺北市:臺灣書店。
    林月鳳(2003)。教師在職進修專業成長與組織承諾相關之研究-以九年一貫 課程種子教師為例。國立臺北市立師範學院碩士論文,臺北市。
    林生傳(1993)。教育研究法:全方位的統整與分析。臺北市:心理。
    林明地(2002)。學校領導:理念與校長專業生涯。臺北市:高等教育。
    林昶溢(2009)。專題報告六:臺北市全球教育白皮書與國際教育。取自http://tw.classf0001.urlifelinks.com/.../cm4k-1253871255-175-7618.doc
    林海青(2003)。教育視導與專業發展。高雄市:麗文。
    林素卿(2005)。淺談「一綱多本」之全球教育。研習資訊,22(3),43-53。
    林梅鸞(2004)。國民小學知識管理與教師專業成長關係之研究-以桃竹苗四縣市為例。國立新竹教育大學碩士論文,新竹縣。
    林蓓莉(2011)。國民小學國際交流之個案研究──以君子國小為例。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林碧真(1999)。高職導師領導行為與領導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工業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縣。
    林進財(1999)。邁向教師教學專業成長。國教之友,51 (3),3-8。
    林義祥(2002)。「學校中心」教師專業發展之行動研究-以台北縣一所國小之多元智慧團隊為例。國立台北師範學院碩士論文,臺北市。
    邱勝濱(2000)。私立高職校長領導行為、領導特質與領導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工業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縣。
    邱馨儀(2006)。國民小學教師知識管理與教師專業發展關係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博士論文,臺北市。
    周崇儒(1996)。國民小學教師專業成長、組織承諾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臺北市立師範學院碩士論文,臺北市。
    俞國華(2002)。國民小學教師知識管理與專業成長之研究。國立台中師範學院碩士論文,臺中市。
    洪幸如(2002)。國民中學教師專業發展之研究-以台北市與屏東縣為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碩士論文,臺北市。
    胡名雯(2011)。調查發現社會新鮮人國際觀有待加強。2011年12月15日擷取自 http://www mail.tku.edu. tw/humw/fami ly19.htm
    柯進雄(1987)。學校行政領導文集。臺北:台聯出版。
    高強華(1992)。教師專業社會化面面觀。台灣教育,496,1-8。
    高薰芳(2005)。全球化情境下高等教育的課程革新-論全球教育在師資培育之實施。載於淡江人文社會學刊五十五週年校慶特刊,115-151。
    徐昌慧(2005)。技專校院教育國際化與產業化之現況。技職簡訊,165,6-7。
    孫國華(1997)。國民中小學教師生涯發展與專業成長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博士論文,高雄市。
    張明文、陳盛賢(2006)。桃園縣初等教育國際化及其政策。教育資料與研究,71,63-78。
    張武昌、陳秋蘭、陳美蘭(2008)。引進外籍教師協助英語教學之成效探討。教育資料與研究,83,201-226。
    張春興(2006)。現代心理學。臺北市:東華書局。
    張昭仁(2001)。國小校長轉型領導、互易領導與學校組織學習能力關係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張庭瑋(2009)。應用讀報教育於全球觀議題教學之研究-以北市某國小五年級學生為例。臺北市立教育大學社會科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張欽盛(2006)。臺灣教育國際化的政策與措施。教育資料與研究集刊,71,1-16。
    張素貞(2004)。接軌—課程、教學、評鑑的理論與實務。臺北市:師大書苑。
    張德銳、簡賢昌、丁一顧(2006)。中小學優良教師專業發展歷程之研究。教育資料與研究雙月刊,68 ,23-41。
    張德銳等(2007)。教學行動研究:實務手冊與理論介紹。臺北市:高等教育。
    張毓芳(2002)。臺北縣市國民小學校長轉型領導 與學校組織氣候關係之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張慶勳(1997)。學校組織轉化領導研究。高雄:復文。
    許芳菊(2006)。探索精神最重要。天下,教育特刊,180-181。
    教育部(2004)。全國高中教育發展會議論文集。臺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中心。
    教育部(2009)。臺灣中小學國際教育白皮書摘要與內容大綱。臺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2010)。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臺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2010a)。施政理念與政策。取自http://www.edu.tw/secretary/content.aspx?site_content_sn=21044
    教育部(2010b)。新世紀、新教育、新承諾-第八次全國教育會議中心議題兩岸與國際教育分區座談會手冊。臺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2011)。中小學國際教育白皮書-扎根培育21世紀國際化人才。臺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2012a)。中小學國際教育Q&A-問與答。臺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2012b)。中小學國際教育白皮書【簡明版】-扎根培育21世紀國際化人才。臺北市:教育部。
    莊立華(2010)。桃園縣國民小學國際教育政策、相關影響因素與國際英語村執行現況之研究。臺北市立教育大學教育行政與評鑑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陳木金(1996)。國民小學領導技巧、班級經營策略與教學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陳弘哲(2010)。英國中小學階段國際教育策略之研究。國立暨南國際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南投縣。
    陳美玉(1999)。教師專業學習與發展。臺北市:師大書苑。
    陳美如(2010)。面對國際教育:學生學習、文化與科學課程及教師專業的思考。教育研究,189,107-117。
    陳俐君(2006)。國民小學在職教師專業成長需求研究。國立花蓮教育大學碩士論文,花蓮縣。
    陳亭燏(2009)。校長教學視導、教師知識分享與教師專業發展關係之研究-以屏東縣國民小學為例。國立屏東教育大學碩士論文,屏東縣。
    陳淑卿(2007)。國民小學英語教師專業發展之研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碩士論文,新竹縣。
    陳儒晰(2008)。弱勢家庭兒童資訊學習圖像之數位落差分析。教育資料與研究,82,69-92。
    陳義明(1992)。學校行政領導—辦學理念與實務。臺灣省立臺中第二高級中學出版。
    陳龍彬(2000)。臺灣省中區國小校長轉型領導、互易領導與教師同僚專業互享學習關係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教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
    黃乃熒(2005)。學校組織變革之意識型態研究-以一所國民中學為例。師大學報,50(1),101-121。
    黃乃熒(2009)。臺灣推動中小學國際教育之行動建構。教育資料集刊,42,3-7。
    黃乃熒、王錦雀(2009)。英國學校國際教育政策。中小學國際教育實務研討工作坊。臺北:教育部主辦,臺師大教育政策與行政研究所協辦。
    黃乃熒(2010)。臺灣中小學國際教育白皮書。臺北:教育部國際文教處。
    黃乃熒、王錦雀(2010)。我國中小學「國際教育」指標建構之探索。載於全球化時代的課程與教學革新,63-88。臺北:學富。
    黃乃熒(2011)。全球領導與國際教育。臺北:學富。
    黃政傑(1996)。從課程的角度看教師專業發展。教師天地,83 ,13-17。
    黃政傑(2006)。國際視野與國際旅行。師友月刊,474,8-12。
    黃坤錦(2003)。教師在職進修與教師專業發展。教育資料集刊,28 ,1-24。
    黃傳永(1999)。校長轉型領導與家長參與學校教育之研究 。東華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宜蘭縣。
    馮莉雅(1997)。國中教師角色衝突、專業成長與其教師效能感關係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碩士論文,高雄市。
    楊明華(2003)。國小六年級社會教科書世界觀教育內涵之分析研究。臺北市立教育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歐用生(2002)。教師專業成長。臺北市:師大書苑。
    葉連祺(2003)。中小學教師檢定政策評鑑模式之建構和應用:以促進教師專業發展為核心。教育資料集刊,28 ,351-370。
    廖春文(1994)。二十一世紀教育行政領導理念。臺北:師大書苑。
    董素芬(2012)。國民小學全球教育課程指標建構之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教育學院課程與教學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董進彬(2011)。桃園縣國民小學國際教育交流之個案研究。臺北市立教育大學教育行政與評鑑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臺北市政府(2002)。臺北市教育國際交流白皮書。取自http://web.saihs.edu.tw/95NS/newfile.html
    臺北市政府(2009)。臺北市全球教育白皮書。取自http://www.yhps.tp.edu.tw/teacher/global_web/deta/2009-2015.pdf
    齊若蘭(2004)。國際化教育,世界即校園。天下雜誌,311,36-41。
    齊若蘭(2005)。孩子,我要你比我更國際。臺北:天下。
    潘淑滿(2003)。質的研究:理論與應用。臺北市:心理。
    戴維揚(2003)。英語文課程革新的三大目標:文字、文學、文化。語言與文化。臺北:文鶴。
    劉慶仁(2008)。與國際接軌-從教育做起。取自http://www.ced.ncnu.edu.tw/。
    劉慶仁(2009)。中小學國際教育的展望。2009中小學國際教育實務研討會。臺北市:臺灣師範大學教育政策研究所。
    蔡培村(1994)。教師生涯發展與規劃。高市鐸聲,1 ,38-47。
    蔡培村(1999)。終身學習教師的發展與培育。教育資料集刊,24 ,101-120。
    蔡德旺(2006)。高雄市國小教師專業成長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碩士論文,高雄市。
    鄭彩鳳(1999)。學校行政—理論與實務。高雄:麗文。
    謝文全(1997)。學校行政。臺北:五南。
    濮世緯(1997)。國小校長轉型領導、教師制握信念與教師職業倦怠關係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簡妙娟(1992)。世界觀教育之基本概念。嘉女學報,379-388。
    羅虞村(1999)。領導理論研究。臺北:文景。
    顏佩如(2004)。課程圖像重建:學校全球教育課程發展之研究。國立臺灣
    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顏佩如(2007)。客家山城小學的世界之旅-全球教育課程之合作行動研究。臺中教育大學學報:教育類,21(2),81-118。
    饒見維(2005)。教師專業發展:理論與實務。臺北市:五南。
    饒達欽、徐昭慧、饒嫚琳(2006)。台灣技職教育國際化之發展與前瞻。教育資料與研究,71,17-35。
    顧明遠(1996)。比較教育辭典。高雄:麗文。

    貳、外文部分
    Alexander, F. K. (2000) . The changing face of accountability: Monitoring ang assessing institutional performance in higher education. Journal of Higher Educaion, 71(4), 411-431.
    Anderson, L. E. (1968). An example of the structure and objective of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Social Education,32(7),639-647.
    Barber, M. (1997). Education, Leadership and the Global Paradox. In P. Mortimore & V. Little (Eds.), Living Eeducation: Essays in Honour of John Tomlinson (pp. 171-181). London: Paul Chapman.
    Baud, I. S. A. & Post, J. (2003). New partnerships in urban solid waste management and their contribution to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Experiences in Accra (Ghana) and Chennai (India). In Realigning actors in an urbanizing world, governance and institutions from a development perspective (pp. 219-239). Aldershot: Ashgate.
    Becker, J. M. (1973). Education for a global society. Phi Delta Kappa Eductaion Foundation, Indiana, Bloomington.
    Belfield, C., & Levin, H. M. (2005). Vouchers and public policy: When ideology trumps evidence. American Journal of Education, 111(4), 548-567.
    Brady, F. N. (1985) . A defense of utilitarian policy processes in corporate and public management. Journal of Business Ethics, 4(1), 23-30.
    British Council (2009). Learning World, 22. London: British Council.
    Bryman, A. (1992). Charisma & leadership in organization. CA: Sage.
    Carney, S. (2008). Learner-centered pedagogy in Tibert: In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reform in a local context. Comparative Education, 44(1), 39-55.
    Carrington, R., Meek, V. L., Wood, F. Q. (2007) . The role of further government intervention in Australian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Higher Education, 53, 561-577.
    Deveney, B. (2007). How well-prepared do international school teachers believe themselves to be for teaching in culturally diverse classrooms? Journal of Research in International Educaion, 6(3), 309-332.
    Dooly, M., & Villanueva, M. (2006). Internationalization as a key dimension to teacher education. European Journal of Teacher Education, 29(2), 223-240.
    Dove, M. K. (2004). Teacher attrition: A critical American and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issue. Delta Kappa Gamma Bulletin, 71(1), 8-15.
    Duke, D. L. (1987). School leadership and instructional improvement. New York: Random House.
    Emert, H. A., & Pearson, D. L. (2007). Expanding the Vision of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Collaboration, Assessment, and Intercultural Development. New Directions for Community College, 138, 67-75.
    Epstein, E. H. (1994). Comparative and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Overview and Historical Development. In T. Husen & T. N. Postlethwaite (Eds.). The International Encyclopedia of Education (pp. 918-923). New York: Pergramon.
    Erffmeyer, E. S., &Martray, C. R. (1988). A goal-setting process for evaluating teacher professional growth and development and professional leadership. Paper presented at the Annua l Meeting of the American Educational Research association, New Orleans, LA.
    Erffermeyer, E. S., & Martray, C. R. (1990). A quantified approach to evaluation of teacher professional growth a nd development professional leadership through a goal-setting process. Journal of Personnel Evaluation in Education,3,275-298.
    Farquhar, R. H. (1999). Integration or isolation: Internationalism and the Internet in Canadian higher education. Journal of Higher Education Policy and Management, 21(1), 5-15.
    Gabriel, D. M. (2004). Teacher-centered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Alexandria, V a: Association for Supervision and Curriculum Development.
    Gilliom, M. E. (1993). Mobilizing teacher edcators to support global education in perservice programs. Theory into Practice, 32(1), 40-46.
    Guillory, E. B. & Guillory, L. M. (1989). Demystifying global education. Momentum, 25, 58-62.
    Guskey, T. R. (2000). Evalusting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CA:Corwin Press.
    Halls, W. D. (1990). Trends and Issues in Comparative Education. In W. D. Halls (Ed.), Comparative Education: contemporary issues and trends (pp. 21-65). London: Jessica Kingsley.
    Hanvey, R. G. (1976). An attainable global perspective. New York: Center for global Perspectives in Education.
    Harvey, L. (2006). Guidelines of good practice: International network of quality assurance agencies in higher education. Quality in Higher Education, 12(3), 221-226.
    Hdyden, M. & Thompson, J. (1995).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the Crossing of Frontiers. International School Journal, 15(1), 13-20.
    Hendrix, J. C. (1998). Globalizing the Curriculum. Clearing House, 71(5), 305-309.
    Higgins, P. & Kirk, G. (2006). Sustainability education in higher education. Journal of Higher Education, 30(2), 313-326.
    Hill, I. (2007) . Multicultural and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Never the twain shall meet? Review of Educaion, 53, 245-264.
    Hinchcliff-Pelias & Greer, N. S. (2004). The importance of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in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33(2), 5-18.
    Toole J.C. (2002). The role of professional learning communities in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Second Intermational Handbook of Educational Leadership and Administration, 245-279.
    Kniep, W. M. (1986a). A critical review of the short history of global education: Preparing for new opportunities. New York: Global Perspectives in Education.
    Kniep, W. M. (1986b). Defining a global education by its content. Social Education, 50(6), 437-446.
    Kniep, W. M. (1986c). Next steps in global education: A handbook for curriculum development. New York: The American Forum.
    Knipe, W. M.(1986d). Global education: The road ahead introduction. Social Education, 50(6), 415.
    Krishna, K. H., & Kamboji, A. (2007). Internalization of teacher education: Core concerns. The Icfai Journal of Higher Educaion, November, 9-17.
    Lee, J. K. (2005). Asiatic values in east Asian higher education: From a standpoint of globalization. Globalization, 5(1) , 1-19.
    Loveland, T., Miyakawa, H., & Hirayama, Y. (2004) . International collaboration in secondary level education. Journal of Technology Studies, 30(3), 10-19.
    Martens, K., & Starke, P. (2008). Small country, big business? New Zealand as education exporter. Comparative Education, 44(1), 3-19.
    Merriam, S. B. (1988). Case study research in education. Thousand Oaks, CA: Sage.
    Merryfield, M., Jarchow, E., & Pickert, S. (1997). Preparing teachers to teach global perspectives: A handbook for teacher educators. California: Corwin.
    Murphy, M. (2007). Experiences in the internalization of education: Strategies to promote equality of opportunity at Monterry Tech. Higher Education, 53, 167-208.
    Nicholls, G. (2001).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in higher education: New dimensions & directions. London: Kogan Page.
    Pasternak, M. (1998). Is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a Pipe Dream? A Question of Values. In M. Hayden & J. Thompson (Eds.),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Principles and Practice (pp. 253-275) . London: Taylor & Francis.
    Patton, M. Q. (1990). Qualitative evaluation and research methods. (2nd ed.). Sage. London.
    Porter, P., & Vidovich, L. (2000). Globalization and higher education policy. Educational Theory, 50(4), 499-465.
    Schlz, S. A., Lee, J. J., Cantwell, B., McClellan, G. & Woodard, Jr., D. B. (2007). Moving toward a global community: An analysis of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student affairs graduate preparation programs. NASPA Journal, 44(3), 610-632.
    Schwartz, D. L., Lin, X. D., & Holmes, J. (2003). Technologies for Learning From Intercultural Reflections. Intercultural Eeducation, 14(3) , 291-306.
    Shallcross, T., Loubser, C., Roux, C. L., O’Donoghue, R., & Lupele, J. (2006). Promoting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through whole school approaches: An international, intercultural teacher education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project. Journal of Educaion for Teaching, 32(3), 283-301.
    Shulman, L. S. (1987). Knowledge and teaching:Foundations of the new reform. Harvard Educational Review, 57(1), 1-22.
    Sims, A. G. (2008).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Journal of Higher Education, 42(5), 411-413.
    Steger, M. S. (2005). Ideologies of globalization. Journal of Political Ideologies, 10(1). 11-30.
    UNESCO (2006). UNESCO Guidelines on Intercultural Education. Retrieved from hppt://unesco.org/images/0014/001478/147878e.pdf.
    Vestal, T. (1994).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its history and promise for today. Westport, CT: Paeger.
    Waters, J. L. (2006) . Emergent geographies of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and social exclusion. Oxford: Blackwell.
    Yonezawa, A. (2003). The impact of globalization on higher education Governance in Japan. Higher Education Research & Development, 22(2), 145-154.

    無法下載圖示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