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徐万晴
論文名稱: 晚清士人對李鴻章的形象塑造與記憶建構
指導教授: 黃克武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歷史學系
Department of History
論文出版年: 2011
畢業學年度: 99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09
中文關鍵詞: 李鴻章吳汝綸梁啟超歷史記憶記憶載體人物形象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333下載:66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本論文除緒論與結論外,正文共分三章。第二章〈由盛到衰:李鴻章於晚清聲名之轉變〉,聚焦於李鴻章的形象受到哪些輿論與材料的影響而有所轉變。第一節聚焦於甲午戰前李鴻章於官場所遭到的言論抨擊,並與李鴻章本人的回應相互對照;而第二節透過分析甲午戰後至辛亥革命以前,與李鴻章相關的彈劾奏議、報章文體與筆記小說的記載,探討甲午戰後輿論對李鴻章形象的轉變與所造成的影響。本章所探討與李鴻章形象變化有關的材料,盡量集中收集李鴻章生前資料,除了可以瞭解李氏本身對時論的反應外,亦可帶出後兩章吳汝綸與梁啟超分別為李鴻章編纂文集與撰寫傳記的動機及意圖。
第三章〈為杜悠悠之口:李鴻章文集的編輯與刊行〉,探討吳汝綸為了回應前章輿論對李鴻章聲名所造成的傷害,企圖以編輯年譜或文集為其止誣停謗的歷程。文集為研究某位歷史人物常用的史料,無論是自編還是他編,背後都隱含著一段人為選擇與捨棄的過程。筆者認為吳汝綸太早脫離李幕,對於李鴻章在自強運動後期事業的認識流於片面,從事編務而使日後研究者對李鴻章洋務以外事業的認識有所侷限。並於第三節當中描述接替吳汝綸編輯文集事業的廉泉,此時與李經邁的一段印刷經費糾紛細節。以此紛爭為中心,探討流傳近百年《李文忠公全書》背後所蘊含人事運作狀況。
第四章〈知人論世:梁啟超傳記書寫對李鴻章形象的影響〉,聚焦於梁啟超對李鴻章的傳記書寫過程,探索梁啟超如何藉評價李鴻章同時議論晚清時政發展,從而影響民初至今時人對李鴻章的記憶形塑。並於第四章第一節關注以下問題:究竟梁啟超在日期間,書寫《李鴻章》一書的初衷為何?由任公所開展的新式傳記體例,有哪些承先啟後的作用?筆鋒常帶感情的梁啟超又受到當時明治維新哪些思想家的影響?而第二節則探討有哪些人受到梁啟超書寫《李鴻章》一書,而產生了閱讀上的迴響。

謝誌 Ⅲ 目次 Ⅶ 第一章 緒論 1 第二章 由盛到衰:李鴻章於晚清聲名之轉變 20 第一節 日在謠諑中:甲午戰前李鴻章受清流批評所累 21 第二節 詔旨詰責:甲午戰後李鴻章聲望一蹶不振 30 第三章 為杜悠悠之口:李鴻章文集的編輯與刊刻 42 第一節 似幕非幕:吳汝綸棄官就教的歷程 43 第二節 止誣停謗:吳汝綸編輯李氏全書的過程 50 第三節 名譽重於生命:廉泉與金陵刻本的刊行 66 第四章 知人論世:梁啟超傳記書寫對李鴻章形象的影響 74 第一節 梁啟超寫作《李鴻章》的思想啟蒙 76 第二節 梁啟超出版《李鴻章》的初衷與迴響 86 第五章 結論 94 參考書目 97

一、 史料

1. 《大公報》
2. 《女報》
3. 《清議報》
4. 《紹興白話報》
5. 《新民叢報》
6. 《選報》
7. 《民報臨時增刊‧天討》,1907年4月25日發行,收入黃季陸主編,
《中華民國史料叢編》,第四冊,台北:中國國民黨中央黨史史料編
纂委員會,1983。
8. [民國]黃容惠(修),賈恩紱(纂),《南宮縣志》,北京:北京圖書館
出版社,據民國25年刻本影印,2002。
9. 丁文江、趙豐田編,《梁啟超年譜長編》,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9。
10. 于晦若(錄) ,李鴻章(校),《李文忠公尺牘》,台北:文海出版
社,1986。
11. 中國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史料編輯室編,《洋務運動》,第一冊,上
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61。
12. 王伯恭,《蜷廬隨筆》,台北:文海出版社,1968。
13. 王鵬運,《半塘定稿》,據光緒年間刊本影印,台北:學生書局,
1972。
14. 朱壽朋編,《光緒東華錄》,台北:文海出版社,2006。
15. 佚名,《外交小史》,收入滿清野史四編第十七種,台北:文橋書
局,1972。
16. 吳汝綸編,《李文忠公朋僚函稿》,收入沈雲龍主編《近代中國史料
叢刊》第32號,台北:文海出版社,1967。
17. 吳芝瑛,《帆影樓記事》,台北:文海,1975。
18. 李寶嘉,《南亭筆記》,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大東書局1919年胡
寄塵校訂石印本。
19. 周馥,《周愨愼公自著年譜》,收入《周慤愼公全集十種》,秋浦:
周氏家刻本,1922。
20. 河北省政府文史資料委員會編,《河北文史集粹‧教育卷》,石家莊:
河北人民出版社,1991。
21. 阿英編,《甲午中日戰爭文學集》,台北:廣雅出版社,1982。
22. 俞樾,《春在堂隨筆》,收入《春在堂全書》第五冊,台北:環球書
局,1968,清光緒25年重刊本。
23. 故宮博物院文獻館編印,《光緒朝中日交涉史料》,北平:國立北平
故宮博物院,1932。
24. 范當世著,馬亞中、陳國安校點,《范伯子詩文集》,上海:上海古
籍出版社,2003。
25. 唐文治,《茹經堂文集》,收入《民國叢書第五編》,95冊,上海:
上海書局,1996。
26. 孫寶瑄著,《忘山廬日記》,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
27. 徐珂編撰,《清稗類鈔》,北京:中華書局,1984。
28. 張裕釗著,王達敏編,《張裕釗詩文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7。
29. 張謇著,江蘇古籍出版社編,《張謇全集》,南京:江蘇古籍出版
社,1994。
30. 梁溪坐觀老人著,王淑敏點校,《清代野記》,太原:山西古籍出版
社,1996。
31. 清史編纂委員會,《李鴻章全集》,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
32. 郭立志編,《桐城吳先生年譜》,收入《晚清名儒年譜第十二冊》,
北京:北京圖書出版社,2006。
33. 陳三立著,李開軍校點,《散原精舍詩文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
社,2003。
34. 陳衍著,錢仲聯編校,《陳衍詩論合集》,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
1999。
35. 辜鴻銘,《張文襄幕府紀聞》,南京:江蘇文藝出版社,2008。
36. 馮自由,《革命逸史》,第四集,北京:中華書局,1981。
37. 馮煦,《蒿菴隨筆》,台北:文海出版社,1967。
38. 黃濬,《花隨人聖庵摭憶》,北京:中華書局,2008。
39. 惲毓鼎,《崇陵傳信錄》,北京:中華書局,1958。
40. 鄒容,〈革命必先去奴隸之根性〉,《革命軍》,北京:中華書局,
1958。
41. 趙爾巽等撰,《清史稿》,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42. 劉聲木,《萇楚齋隨筆續筆三筆四筆五筆》,北京:中華書局,
1998。
43. 劉體智,《異辭錄》,北京:中華書局,1988年。
44. 錢實甫(編),《清代職官年表》,北京:中華書局,1980。
45. 薛福成,《庸庵文編》,台北:文海,1973。

二、 專書
(一) 中、日文部分
1. 小野田孝吾編,〈李鴻章傳〉,收入《近世支那人傑傳初編》,第一
冊,(東京:編者印行,1884。
2.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編,《近世家族與政治比較歷史論文集
(上)》,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2。
3.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編輯,《清季自強運動研討會論文集》,台
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88。
4. 中國史學會編,《中國歷史學年鑑(1983年版)》,北京:人民出版
社,1983。
5. 方敏、宋衛忠、鄧京力,《中國歷史人物研究論辯》,南昌:百花洲
文藝出版社,2004。
6. 王家儉,《李鴻章與北洋艦隊——中國創建新海軍的失敗與教訓》,台
北:國立編譯館,2000。
7. 王維江,《“清流”研究》,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9。
8. 王德威,《晚清小說新論:被壓抑的現代性》,台北:麥田,2003。
9. 丘逢甲,《嶺雲海日樓詩鈔》,台北: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0。
10. 甘險峰,《中國漫畫史》,濟南:山東畫報出版社,2008。
11. 石雲豔,《梁啟超與日本》,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5。
12. 吉田宇之助、愈愚齋主著,《新譯李鴻章》,上海:文明書局,
1902。
13. 早田玄洞,《李鴻章》,東京:大學館,1902。
14. 吳永口述,劉治襄筆記,《庚子西狩叢談》,台北:文海出版社,
1971。
15. 宋路霞,《李鴻章家族》,重慶:重慶出版社,2005。
16. 李守孔,《李鴻章傳》,台北:學生書局,1977。
17. 李孝悌,《清末的下層啟蒙運動》,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
所,1992。
18. 李國祁教授八秩壽慶論文集編輯小組編,《近代國家的應變與圖
新》,台北:唐山,2006。
19. 周軍、楊雨潤編,《李鴻章與中國近代化》,合肥:安徽人民出版
社,1989。
20. 尚小明,《清代士人游幕表》,北京:中華書局,2005。
21. 林文仁,《南北之爭與晚清政局(1861-1894):以軍機處漢大臣為核
心的探討》,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5。
22. 林文仁著,《派系分合與晚清政治:以「帝后黨爭」為中心的探
討》,北京:中華社會科學出版社,2005。
23. 林志宏,《民國乃敵國也:政治文化轉型下的清遺民》,台北:聯
經,2009。
24. 邵循正等編,《中日戰爭》,第六冊,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0。
25. 俞冰、馬春梅主編,《李鴻章別傳集》,北京:學苑出版社,2007。
26. 約翰‧濮蘭德著,張啟耀譯,《李鴻章傳》,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
2008。
27. 原田真一編,〈李鴻章氏〉,《萬國政治家列傳》(東京:飯塚八太
郎印行,1889),頁94-99。
28. 夏曉虹,《覺世與傳世——梁啟超的文學道路》,北京:中華書局,
2006。
29. 徐雁,《故紙猶香》,太原:書海,2004。
30. 狹間直樹編,《梁啟超‧明治日本‧西方》,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
社,2001。
31. 馬昌華主編,《淮系人物列傳——文職‧北洋海軍‧洋員》,合肥:黃山
書社,1995。
32. 馬昌華主編,《淮系人物列傳——李鴻章家族成員‧武職》,合肥:黃山
書社,1995。
33. 高拜石,《古春風樓瑣記》,第十一冊,台北:新生報社,1981。
34. 高陽,《李鴻章》,台北:風雲時代,1992。
35. 張朋園,《梁啟超與清季革命》,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1964。
36. 張德昌,《清季一個京官的生活》,香港:香港中文大學,1970。
37. 梁啟超,《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收入氏著,《飲冰室專集之七十
五》,上海:中華書局,1936。
38. 梁啟超,《中國歷史研究法補編》,收入氏著,《飲冰室專集之九十
九》,上海:中華書局,1936。
39. 梁啟超,《李鴻章》,收入氏著,《飲冰室專集之三》,上海:中華
書局,1936。
40. 梁啟超,《康南海先生傳》,收入氏著,《飲冰室合集‧文集之六》,
上海:中華書局,1936。
41. 梁啟超,《清代學術概論》,收入氏著,《飲冰室專集之三十四》,
上海:中華書局,1936。
42. 陳三井主編,《走過憂患的歲月——近史所的故事》,台北:中央研究
院近代史研究所,1995。
43. 陳平原,《中國現代小說的起點——清末明初小說研究》,北京:北京
大學出版社,2005。
44. 陳平原,《左圖右史與西學東漸》,香港:三聯書店有限公司,
2008。
45. 陳流求、陳小彭、陳美延,《也同歡樂也同愁:憶父親陳寅恪母親唐
篔》,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0。
46. 陳儀深等訪問、王景玲等紀錄,《郭廷以先生門生故舊憶往錄》,收
入中央研究院口述史記錄叢書84輯,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
所,2004。
47. 黃惠賢、陳鋒主編,《中國俸祿制度史》,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
1996。
48. 黃興濤,《文化怪傑:辜鴻銘評傳》,台北:知書房出版社,2001。
49. 楊國強,《晚清的士人與世相》,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2008。
50. 董橋,《舊時月色》,南京:江蘇文藝出版社,2003。
51. 雷祿慶,《李鴻章年譜》,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77。
52. 潘光哲,《「天方夜譚」中研院:現代學術社群史話》,台北:秀威
資訊科技股份有限公司,2008。
53. 蔣廷黻,《中國近代史研究》,台北:里仁,1982。
54. 鄭曦原編,《帝國的回憶:《紐約時報》晚清觀察記》,台北:遠流
出版社,2003。
55. 蕭公權著,楊肅獻譯,《翁同龢與戊戌維新》,台北:聯經,1983。
56. 賴建誠,《梁啟超的經濟面向》,台北:聯經出版社,2006。
57. 竇宗一,《李鴻章年(日)譜》,台北:文海出版社,1979。

(二) 西文部分
1. Halbwachs, Maurice. On Collective Memory.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92.
2. Douglas, Robert K. Li Hung-Chang .London : Bliss,
Sands and Foster, 1895.
3. Little, Archibald . Li Hung-Chang:His Life and
Times. Chestnut Hill : Elibron Classics, c2004.
4. Bland, J. O. P. Li Hung-chang. London : Constable,
1917.
5. Chu, Samuel C. and Liu, Kwang-Ching, eds. Li Hung-
chang and China's Early Modernization. New York:M.
E. Sharpe, 1994.
6. Darnton,Robert. The Kiss of Lamourette: Reflections
in Cultural Hisotry. New York: Norton, 1990.

三、 期刊論文
(一) 中、日文
1. 王汎森,〈歷史記憶與歷史——中國近世史事為例〉,《當代》,
91(台北,1993),頁40-49。
2. 王明珂,〈臺灣青少年的社會歷史記憶〉,《師大歷史學報》,
25(台北,1997):149-182。
3. 王柯,〈「漢奸」:想像中的單一民族國家詞語〉,《二十一世
紀》,83(香港:2004):頁63-73
4. 王家儉,〈李鴻章對於中國海軍近代化的貢獻〉,《師大歷史學
報》,16(台北,1988):頁91-105。
5. 王維江,〈誰是「清流」?——晚清「清流」稱謂考〉,《史林》,
3(上海, 2005):頁8-14。
6. 史煜涵,〈吳汝綸政壇交游研究〉,天津:天津師範大學碩士論文,
2010。
7. 布琮任,〈「曾左李一簡稱的由來與內容含意之演變」〉,《思與
言》,48:3(台北:2010):頁1-36。
8. 朱鴻林,〈文集的史料意義問題舉說:並論明儒陳白沙文集的文本差
異問題〉,《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73:3(台北:
2002):頁553-582。
9. 吳昭謙,〈吳芝瑛軼事補遺〉,《江淮文史》,1(合肥,1996):頁
82-86。
10. 吳昭謙、杜啟康,〈小萬柳堂主人的風雨人生〉,《世紀》,1(杭
州,2009),頁53-55。
11. 吳密,〈“漢奸”考辨〉,《清史研究》,4(北京,2010):頁107-
116。
12. 吳密,〈清代官書檔案所見漢奸一詞的指稱及其變化〉,《歷史檔
案》,1:頁56-67。
13. 李晉林,〈《清代野記》作者考辯——兼述清末強學會熊亦奇其人〉,
《江西社會科學》,10(南昌,1998):頁70-74。
14. 李書春,〈李文忠公鴻章年譜〉,《史學年報》,1(北京:1929):
頁97-124。
15. 李瀟,〈清末民初的中國近代史演義初探〉,《宿州學院學報》,
21:1(安徽,2006):頁50-52。
16. 李麗燕,〈甲午戰後李鴻章的聯俄外交政策〉,台北:國立政治大學
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88。
17. 沈松橋,〈振大漢之天聲——民族英雄系譜與晚清的國族想像〉,《中
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33(台北,2000):頁81-149
18. 林志宏,〈蔣廷黻、羅家倫、郭廷以:建立「科學的中國近代史」及
其詮釋〉,《思與言》,42:4(台北,2004):頁41-81。
19. 洪再新(Zaixin Hong),〈自立于國際藝術市場上的“遺老”——試論
羅振玉流亡京都期間的學術建樹與藝術交易〉,《新美術》,1(杭
州,2010),頁14-25。
20. 胡濱、李時岳,〈論李鴻章的洋務思想〉,《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
報》,3(長春,1980),頁24-32。
21. 周志宇,〈近代中國的軍事改革(1860-1900)——以淮軍為中心的探
討〉,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1988。
22. 夏東元,〈為李鴻章走紅運潑冷水〉,《學術月刊》,2(上海,
1994):頁90-91。
23. 夏東元,〈關於李鴻章研究的幾個問題〉,《社會科學輯刊》,總
61、62(瀋陽,1989):頁185-191。
24. 夏曉虹,〈梁啟超:近代傳記的新變〉,《文史知識》,04(北京,
2002):頁13-19。
25. 孫江、黃東蘭,〈岳飛敘述、公共記憶與國族認同〉,《二十一世
紀》,86(香港,2004):頁88-100。
26. 徐雁平,〈書院與桐城文派傳衍考論〉,《漢學研究》,22:2(台
北,2004.12):頁421-453。
27. 桑兵,〈蓋棺論定“論”難定:張之洞之死的輿論反應〉,《學術月
刊》,39:8(上海,2007),頁138-146。
28. 翁飛,〈吳汝綸與京師大學堂〉,《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
版)》,24:2(合肥,2000):頁96-103。
29. 翁飛,〈李鴻章的形象有點矯枉過正〉,《南方週末》,2003年5月8
號,轉引自《理論參考》,6(福州,2003):頁45-46。
30. 張美慧,〈亡命中の梁啟超に影響を及ぼした人物〉,《アジア文
化》,13(東京:1988):頁95。
31. 章育良、曹正文,〈近百年來李鴻章研究著作述評〉,《湖南社會科
學》,1(長沙,2007),頁183-187。
32. 彭忠德,〈洪業與中國的”引得”之學〉,《福建論壇(文史哲版)》,
1(福州,1999):頁62-64。
33. 童本道,〈《李鴻章全集》的史料價值〉,《社會科學戰線》,3(合
肥,2008):頁140-145。
34. 項結權,〈聯林豪俠吳芝瑛〉,《江淮文史》,3(合肥,1997):頁
142-146。
35. 楊翠華,〈清季自強運動研討會〉,《近代中國史研究通訊》,4(台
北:1987):3-12。
36. 董叢林,〈吳汝綸棄官從教辨析〉,《歷史研究》,9(北京:
2003):頁46-62。
37. 廖梅,〈晚清的民間招股印書〉,《史料研究》,3(北京,
2003):頁37-40。
38. 劉申寧,〈李鴻章文檔編輯研究續議〉,《河北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
學版)》,23:1(石家莊,2000):頁30-33。
39. 劉申寧,〈關於李鴻章文稿的發掘與整理〉,《中國近代史研究通
訊》,16期(台北:1993):頁199-209。
40. 戴仕軍,〈李鴻章研究概述〉,《首都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
版)》,增刊(北京,2003):頁138-145。
41. 戴逸,〈在李鴻章全集第二次編纂工作會議上的講話〉,《安徽史
學》,4 (合肥,1994):頁1-4。
42. 蘇梅芳,〈李鴻章自強思想之研究(1860-1894)〉,台南:國立成
功大學歷史語言研究所碩士論文,1988。

(二) 西文部分
1. Alon Confino, “Collective Memory and Cultural
History: Problems of Method,” The American
Historical Review, 102:5 (1997,December),
pp.1386-1403.
2. Pierre Nora,“Between Memory and History: Les Lieux
de M’emoire,” Representations, 26 (Spring, 1989),
pp.7-24.

四、 網路資源
1. 姜鳴,〈評《走向共和》〉,北洋文庫網站,
http://www.beiyang.org/wenku/zxgh.htm(檢索於
2011.05.14)
2. 〈秋風寶劍孤臣淚——再談李鴻章〉,王立本的近代史世界,
http://blog.xuite.net/liben/history/35787405(檢索於
2011.07.13)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