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曾郁文
Tseng, Yu-Wen
論文名稱: 即興作為劇團演員訓練媒介之團隊合作研究 — 以勇氣即興劇場為例
Study on Teamwork for Improvisation as Theater Troupe Actor Training Medium — A Case Study of Guts Improv Theatre
指導教授: 范聖韜
Fan, Sheng-Tao
口試委員: 范聖韜
Fan, Sheng-Tao
容淑華
Jung, Shu-Hwa
張連強
Chang, Lien-Chiang
口試日期: 2022/01/03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表演藝術研究所
Graduate Institute of Performing Arts
論文出版年: 2022
畢業學年度: 110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25
中文關鍵詞: 即興劇團演員訓練團隊合作
英文關鍵詞: Improvisation, Theater Troupe, Actor Training, Teamwork
研究方法: 個案研究法觀察研究文件分析法訪談調查法
DOI URL: http://doi.org/10.6345/NTNU202200052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228下載:2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即興運用於表演的文獻已經很多,卻缺少即興運用在演員訓練當中的研究。而即興運用在劇團演員訓練的過程,需要團隊合作。本論文的研究問題,聚焦在探索團隊合作與劇團演員即興訓練的相互關聯,以及團隊合作如何在即興訓練過程中成為關鍵的因素。研究者回顧即興劇的起源發展、劇場中即興訓練的理念和方法,以及即興與團隊關聯的既有文獻。本研究以個案研究的方式進行,以勇氣即興劇場為主要案例。研究過程中主要採用觀察研究法、訪談調查法來蒐集研究資料。蒐集資料的工具與方式包括研究者的觀察工作日誌、對劇團七位相關人員的訪談問卷。本研究的結論為團隊合作融入劇團演員即興訓練建立理論基礎,呈現團隊合作與演員即興訓練的關聯性、重要性、必要性,以印證即興的訓練方式;有益於促進劇團中的創造力、領導力、溝通表達力。本研究的貢獻是為表演者、教學者,在參與、規劃與執行團隊合作與即興訓練時,提供學術研究的理論基礎與實踐方案的具體參考。

    There is a lot of literature on improvisation used in performance, but there is a lack of research on improvisation used in actor training. The process of improvisation in actor training requires teamwork. The research focuses on exploring the interrelationship between teamwork and improvisational training of theater troupe actors, and how teamwork becomes a key factor in the improvisational training process. The researcher reviewed the origin and development of improvisation, concepts and methods of improvisation training in theatre, as well as the existing literature on improvisation and teamwork. This research is conducted as a case study with Guts Improv Theatre. The observation method and the interview survey are used to collect research data. The tools and methods for collecting data include the researcher’s field note, and the interviewing with 7 personnel of Guts Improv Theatre. The research conclusion establishes a theoretical basis for teamwork and improvisational actor training, demonstrating the relevance importance, and necessity of teamwork and improvisational actor training. This research shows the improvisational training method is beneficial to promote creativity, leadership, and communication in theatre troupe. The contribution of this research is to provide performers and teachers with specific references for the theoretical foundation and practical solutions when participating, planning, and implementing teamwork and improvisational training.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研究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研究問題 3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研究限制 4 第四節 重要名詞解釋 6 第二章 文獻探討 11 第一節 劇場中即興的起源與發展 11 第二節 劇場即興訓練的理念與方法 17 第三節 即興中的創造力、領導力和溝通表達力 26 第三章 研究方法 39 第一節 研究架構與研究流程 39 第二節 研究方法與研究工具 43 第三節 研究個案與研究對象 46 第四節 資料處理與資料編碼 49 第四章 研究分析與討論 55 第一節 即興中創造力促進團隊合作 55 第二節 即興中領導能力促進團隊合作 64 第三節 即興中溝通表達促進團隊合作 75 第四節 即興與團隊合作 89 第五章 研究結論與研究建議 105 第一節 研究結論 105 第二節 研究建議 108 參考文獻 111 附錄 123

    一、中文文獻

    Guts Improv(2019年2月13日)。如何變得有創意?勇氣即興Facebook。擷取日期:2021年10月28日。https://www.facebook.com/GutsImprov/posts/2668935003135323
    Guts Improv(2019年2月27日)。什麼是即興劇 What is Improv?勇氣即興Guts Improv。擷取日期:2021年11月16日。https://www.gutsimprov.com/cms/aboutus/58
    Guts Improv(2019年2月27日)。即興劇團隊訓練。勇氣即Guts Improv。擷取日期:2021年10月30日。https://www.gutsimprov.com/cms/hire/60
    Guts Improv(2019年2月27日)。創團宗旨 Mission Statement。勇氣即興Guts Improv。擷取日期:2021年12月4日。https://www.gutsimprov.com/cms/aboutus/54
    Guts Improv(2019年2月27日)。劇團成員Company Members。勇氣即興Guts Improv。擷取日期:2021年10月10日。https://www.gutsimprov.com/cms/aboutus/57
    Guts Improv(2019年3月16日)。即興劇基礎。勇氣即興Guts Improv。擷取日期:2021年11月9日。https://www.gutsimprov.com/cms/workshop/79
    Guts Improv(2019年9月9日)。勇氣即興《Theatresports™》。 勇氣即興Guts Improv。擷取日期:2021年11月20日。https://www.gutsimprov.com/cms/show/115
    Miranda藝拍即合(2021年6月3日)。即興演員的語言教室。方格子Vocus。擷取日期:2021年10月10日。https://vocus.cc/article/60b75365fd8978000152f564
    Miranda藝拍即合(2021年7月12日)。當即興遇上學習:化被動為主動。方格子Vocus。擷取日期:2021年11月24日。https://vocus.cc/article/60ebf0d0fd897800017bc4bf
    方鈺婷(2011)。《耀演》劇團音樂劇之紀錄與研究—— 以原創中文音樂劇《DAYLIGHT》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王克平、坰清(譯)(2020)。即興表達力:刻意練習你的魔幻時刻,抓住生涯的關鍵契機(原作者:Judith Humphrey)臺北市:大雁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原著出版年:2017)
    王秋絨(2016)。 「一人一故事劇場」在創意溝通上的涵育功能之個案研究。中正教育研究, 15(2), 1-39。
    王勝忠(2017年9月30日)。 如何從小培養孩子的口語表達能力呢? 親子天下—— 翻轉教育。擷取日期:2021年11月20日。 https://flipedu.parenting.com.tw/article/3958
    朱靜美(2011)。 賴聲川早期的「開放式集體即興創作」:《變奏巴哈》個案研究。戲劇研究, 7, 199-228。
    朱靜美(2014)。老戲法、新活用:義大利藝術喜劇之「拉奇」與好萊塢早期的動畫表演。戲劇學刊,21,195-217。
    吳效賢(譯)(2011)。 成功創意,不請自來:13堂帶給皮克斯、夢工廠源源不絕活力的即興訓練課(原作者: Patricia Ryan Madson)。臺北市:原點出版。(原著出版年:2005)
    吳緯中(2019)。 合作課 —— 從我到我們的團隊練習。 臺北市:親子天下股份有限公司。
    吳靜吉(2020)。 創造力的激發:吳靜吉的七十堂創造力短講。 臺北市:遠流出版公司。
    呂采蔚(2016)。開啟「劇場的親密性」—— 論河床劇團的劇場美學(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藝術大學,臺北市。
    呂思齊、黃智、周式瀅、林淑慧(2015)。 領導者與部屬關係之後果分析:主管信任之中介分析。 勞資關係論叢,17(2),1-13。
    李世揚(2014)。 世界的另一角—歐洲即興音樂節初探。 PAR表演藝術雜誌, 253, 119。
    李雪美(2018)。臺灣客家傳統劇團品牌忠誠度之研究—— 以「榮興客家採茶劇團」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央大學,桃園市。
    李雯琪(2016)。 論杜威進步教育下的兒童中心思想。 臺灣教育評論月刊,5(6),195-201。
    李瑞宏(98)。 團隊衝突對團隊學習的影響:團隊領導者介入的調節結果(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元智大學,桃園市。
    李錦虹、林明德(2021)。同理心如何發生?從應用劇場之教學切入。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教育心理學報,53(1),127-150。
    李謹伶 (2014)。 探討蘇安莉舞作《日子》之創作理念與特色(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國文化大學,臺北市。
    汪美香、楊棠堯、黃國展(2009)。 知識分享方式與團隊學習能力對團隊創造力 之影響。資訊管理學報,16(1), 181-202。
    沈其泰、 黃涓容、 姜定宇(2014)。領導者的團隊情緒領導行為與團隊效能:團隊社會交換關係與知覺風險程度的干擾效果。人力資源管裡學報,14(2),55-80。
    亞太培訓顧問(2019年4月15日)。用Yes , And 改造組織 ——《即興力》書摘。亞太教育訓練網。擷取日期:2021年7月13日。http://www.asia-learning.com/km/kmdoc/277220337/t/
    周明珠(2005)。 淺論創新 「以學生為本」的教育理念。北京聯合大學學報, 19(3),86-89。
    林于竝(2008)。鈴木忠志空間思想之分析。戲劇學刊,7,87-115。
    林明杰、林鴻均、黃錦華、林信任(2007)。領導風格對團隊學習之影響:團隊心理安全的中介角色。中華管理學報,8(3),1-22。
    林淑芳(2009)。兒童音樂創造思考教學之研究—— 理論與實務。育達科大學報,21,91-110。
    林鶴宜(2013)。 中西即興戲劇脈絡中的歌仔戲「做活戲」:藝術定位、研究視野與劇場運用。民俗曲藝,179, 149-150。
    邱怡寧(2016)。 臺灣的越劇演出(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藝術大學,臺北市。
    范馬克、張守中、哈克萊(2005)。領導模式對團體穩定性的影響。中華心理學刊,47(4), 365-380。
    范德騰(2016)。 即興,無所不練。 PAR表演藝術雜誌,288,14。
    孫玉軒(2021年1月12日)。 即興起舞,凝視生活的哲學—— 藝術真心話 余彥芳訪談。 驫舞劇場。擷取日期:2021年8月4日。https://horse.org.tw/curatorialproject/weislanddancefestival/yuyengfanginterview/
    容淑華(2013)。另類的教育:教育劇場實踐。國立臺北藝術大學,臺北市。
    高長瑞、徐聯恩(2011)。團隊創新階段關鍵因素之比較研究。創新與管理,8(4), 1-31。
    區曼玲(譯)(1999)。 劇場遊戲指導手冊(原作者:V. Spolin)。臺北市:書林出版有限公司。(原著出版年:1986)
    張文智、江潤華(2008)。 提升設計組織創造力做法之研究。設計學報,13(1), 33-50。
    張召雅(2008)。運用創意教學策略提昇學習成效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校內專題研究計畫)。明新科技大學,新竹縣。
    張思菁(2018)。白沙屯媽祖徒步進香客的身體感知與實踐。大專體育學刊,20(4),295-308
    張連強(2020)。 以核心素養為導向的跨領域美感課程設計與教學—— 以表演藝術課程為例。臺灣教育評論月刊,9(11),1-6。
    教育部(2017)。接觸即興Contact Improvisation。體育運動大辭典。擷取日期:2021年6月4日。https://sportspedia.perdc.ntnu.edu.tw/content.php?wid=3861
    教育部(2019年8月)。12年國教。108課綱資訊網。擷取日期:2021年7月20日。 https://12basic.edu.tw/12about-3-1.php
    教育部(無日期)。國家教育研究院—— 即興喜劇。雙語詞彙、學術名詞暨辭書資訊網。擷取日期:2022年1月17日。https://terms.naer.edu.tw/detail/3238556/
    教學卓越中心(2017年3月22日)。 杜威:做中學 (Learning by Doing)。教學卓越中心。擷取日期:2021年8月29日。http://distance.shu.edu.tw/104cte/news/2017-0322_edu_quote_dewey_learn_by_doing.html
    梅格倫(2015)。泰勒曼《為木笛與數字低音所作之C大調奏鳴曲TWV41: C2》之作品分析與詮釋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市立大學,臺北市。
    許于仁、楊美娟、張育瑄、 嚴敏慈(2018)。跨部門城市體驗式學習對團隊溝通信任影響之研究—— 以某高科技公司為例。體驗教育學報,11,1-24。
    許雁婷(2013)。 接觸即興舞蹈教母萳西.史密斯-訓練「專注」擁抱不同特質。PAR表演藝術雜誌,251 ,32-37。
    陳世杰、丁學勤(2011)。教師和學校的一致性、組織衝突、關係品質、組織忠誠度與團隊合作之關係研究。教育學術彙刊,3(2), 81-106。
    陳明裡(2019)。 烘焙課程應用團隊合作學習模式之教學成效。萬能學報 ,41,89-98。
    陳政廷(2017)。第二屆台灣國際即興音樂節「碎形的絕對」回到聲音的原初。PAR表演藝術雜誌 ,298,62。
    陳莞欣(2019年6月8日)。 人生是場即興舞蹈 古名伸:不管生活怎麼出招,你永遠都有選擇。遠見天下遠見天下文化出版股份有限公司。擷取日期:2021年8月4日。https://www.fiftyplus.com.tw/articles/14976
    陳雅文(1995年12月)。國家教育研究院—— 個案研究法。雙語詞彙、學術名詞暨辭書資訊網。擷取日期:2021年11月21日。https://terms.naer.edu.tw/detail/1681584/
    陳義翔(2021)。即興劇工作坊對家庭照顧者正向情緒影響之探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藝術大學,新北市。
    陳韻文(2019)。從「味」到「本質劇場」—— EX-亞洲劇團以情為度的表演方法學。戲劇教育與戲劇研究,12,7-34。
    陳譽仁(2019)。什麼是即興劇?陳譽仁即興的魔幻時刻官方網站。擷取日期:2021年10月28日。https://www.zendream13.com/201604063626159213633328821127.html
    陳譽仁(無日期)。即興精神。陳譽仁即興的魔幻時刻官方網站。擷取日期:2021年11月9日。https://www.zendream13.com/21363332883193431070.html
    曾毓芬(2007)。 論Gaya制約下的賽德克亞族音樂即興—— 以跳舞歌uyas kmeki為例。關渡音樂學刊,7,93-129。
    馮韶誼(2017)。即興協作對於團隊創造力及團隊動能之影響-以表演藝術中的即興劇遊戲參與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黃依靜(2015)。豆子劇團之觀眾發展(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山大學,高雄市。
    黃涓容(2009)。領導者的團隊情緒領導行為和團隊績效、團隊內衝突的關聯及其調節作用(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嘉義縣。
    黃國彥(2000年12月)。國家教育研究院—— 觀察研究法。雙語詞彙、學術名詞暨辭書資訊網。擷取日期:2021年11月21日。https://terms.naer.edu.tw/detail/1315781/
    黃國彥(2000年12月)。國家教育研究院——文件分析法。雙語詞彙、學術名詞暨辭書資訊網。擷取日期:2021年11月21日。 https://terms.naer.edu.tw/detail/1303274/
    黃渼娟(2009)。即興創作運用於音樂藝術中之探究。稻江學報,4(1),86-111。
    黃靜雅(譯)(2016)。 即興力—— 反應快是這樣練出來的(原作者:Kelly Leonard, Tom Yorton)。臺北市:遠見天下文化出版股份有限公司。(原著出版年:2015)
    楊琮熙(2018年1月12日)。問一個好問題,比得到答案本身還重要:善用「ORID」討論法為你的議題聚焦。快樂工作人雜誌。擷取日期:2021年11月5日。https://www.cheers.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id=5087579
    楊濱燦、林雅婷(2013)。 文化創意團隊之團隊內衝突、團隊學習與團隊創新之研究。樹德科技大學學報,15(2),1-22。
    溫世頌(1978)。 教育心理學。臺北市: 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
    廖柏森(2013年6月4日)。教學研究方法:訪談法(interview)。廖柏森:英語與翻譯教學部落格。擷取日期:2021年11月21日。http://blog.udn.com/trjason/7717492
    齊力(2007)。主體性的風險 ——對臺灣人本主義教育的質疑。教育與社會研究,13,1- 40。
    厲復平(2009)。再探葛羅托斯基劇場實踐與理論。戲劇學刊,9,7-20。
    歐怡雯(譯)(2020)。戲劇的世界:過程戲劇設計手冊(原作者:C. O'Neill)。 新北市: 心理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原著出版年:1995)
    蔡宜真(2000)。賴聲川劇場集體即興創作的來源與實踐(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成功大學,臺南市。
    蔡啟通(2006)。領導者部屬交換與員工創新行為:組織正義之中介效果及組織特性之干擾效果。人力資源管理學報,14(2),55-80。
    鄭淑惠(2021)。教師學習領導者的角色與能力:以學習共同體之實踐為例。教育研究月刊,327,64-81。
    賴慧如(2013)。 愉悅的追逐:一心劇團女戲迷觀看「夜戲」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謝文全、黃乃熒、吳清山、陳麗珠、王麗雲、王如哲、秦夢群、張德銳、張明輝、林新發、黃宗顯、張鈿富、林明地、湯志民、潘慧玲(2015)。教育行政學:理論與案例。臺北市: 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謝卉君(2008)。 論《一個無政府主義者的意外死亡》中義大利即興喜劇之元。臺藝戲劇學刊,4, 129-147。
    謝志成(2014)。 領導型態、團隊文化及團隊凝聚力對團隊績效之影響—— 以金融機構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淡江大學,新北市。
    鍾明德(2012)。這是種出神的技術:史坦尼斯拉夫斯基和葛羅托斯基的演員訓練之被遺忘的核心。戲劇學刊,16,119-152。
    嚴國晉(2018)。團隊合作與競爭氣候對個人與團隊創造力表現之影響(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臺北市。
    蘇子中(2021)。瑜珈之為用大矣哉:再探史坦尼斯拉夫斯基「體系」的瑜珈之用。戲劇學刊,34, 91-130。
    饒昊鵬(譯)(2021)。 即興:全球暢銷40年!即興劇之父給你的表演經典門道,以及面對世界的應變力(原作者:K. Johnstone)。臺北市:原點出版。(原著出版年:1979)

    二、英文文獻

    Aquilina, S. (2019). Cultural transmission of actor training techniques: A research. Theatre, Dance and Performance Training, 10 (01), 4-20.
    Bitesize. (n.d.). Using improvisation. Retrieved November 29, 2021, from: https://www.bbc.co.uk/bitesize/guides/zts9xnb/revision/1
    Damborg, T. (2020). How might embodied cognition, contact improvisation and Meisner’s standard repetition exercise together illuminate actor movement training. Theatre, Dance and Performance Training, 11(1), 44-59.
    Edinborough, C. (2012). Form and spontaneity: Training for improvisation in football and theatre. Theatre, Dance and Performance Training, 3(2), 199-207.
    Flanagan, L. (2015, June 30). How improv can open up the mind to learning in the classroom and beyond. Retrieved July 22, 2021, from: https://www.kqed.org/mindshift/39108/how-improv-can-open-up-the-mind-to-learning-in-the-classroom-and-beyond
    Frost, A. & Yarrow, R. (2007). Improvisation in drama. London: Palgrave Macmillan.
    Gao, J. (2013). On leadership and it’s marketing. Open Journal of Leadership, 2 (4), 78-81.
    Gino, F. (2019, May 16). Using improv to unite your team.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Retrieved November 28, 2021, from: https://hbr.org/2019/05/using-improv-to-unite-your-team
    Goodman, K. (2008). Improvisation for the spirit: Live a more creative, spontaneous, and courageous life using the tools of improv comedy. America: Sourcebooks
    Hodge, A. (2010). Actor training. London & New York: Taylor & Francis Ltd.
    Improv Resource Center WIKI. (n.d.). Follow the follower. Retrieved July 12, 2021, from: https://wiki.improvresourcecenter.com/index.php/Follow_the_Follower
    Inam, A. (2015). Navigating ambiguity: Comedy improvisation as a tool for urban design pedagogy and practice. Journal for Education in the Built Environment, 5(1), 7-26.
    Kapadocha, C. (2018). Towards witnessed thirdness in actor training and performance. Theatre, Dance and Performance Training, 9 (2), 203-216.
    Lawlor, J. (2015). Bridge21: teamwork, technology and learning. A pragmatic model for effective twenty-first-century team-based learning. Technology, Pedagogy and Education. 27 (2), 211-232.
    Lemons, G. (2010). When the Horse Drinks: Enhancing Everyday Creativity Using Elements of Improvisation. Creativity Research Journal. 17 (1), 25-36.
    Loui, A. (2012). Contact improvisation to scene study: Authenticity in word and deed. Theatre, Dance and Performance Training, 3 (3), 362-374.
    Loui, A. (2018). The physical actor: Contact improvisation from studio to stage. New York, NY: Routledge.
    Martínez, E. M., & Fernandez-Rio, J. (2021). Effects of a theatrical improvisation programme on students’ motor creativity. Research in Drama Education: The Journal of Applied Theatre and Performance, 26 (2), 268-282.
    McEwan, D., Ruissen, G. R., Eys, M. A., Zumbo, B. D., & Beauchamp, M. R. (2017). The effectiveness of teamwork training on teamwork behaviors and team performance: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of controlled interventions. PLOS ONE, 12(1).
    Metcalf, G. (2019, March). The role of the director in Australian actor training an exploration of dialogic leadership as a pedagogical practice for Australian directors and acting teachers. Fusion Journal, 15, 132-141.
    Niari, M. (2016). The Pygmalion effect in distance learning: A case study at the Hellenic open university. European Journal of Open, Distance and E-Learning, 19 (1), 36-52.
    Panoutsos, C. (2021). The absence of the cool-down for actors following a theatre performance; the discussion is on-going but the gap remains. Theatre, Dance and Performance Training, Ahead-of-Print, 1-21.
    Sawyer, K. (2007). Group genius: The creative power of collaboration. America: Basic Books.
    Sharma, L., & Singh, S. (2013). A study on the democratic style of leadership.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anagement & Information Technology, 3 (2), 54-57.
    Sincero, S.M. (2012, January 19). Personal interview survey. Explorable, Retrieved
    November 21, 2021, from: https://explorable.com/personal-interview-survey
    Spolin, V. (1963). Improvisation for the theatre. America: Northwestern University Press.
    The Hideout. (n.d.). What is improv? Retrieved November 29, 2021, from: https://www.hideouttheatre.com/about/what-is-improv/
    University of Hartford. (n.d.). The Hartt school actor training. Retrieved
    November 28, 2021, from: https://www.hartford.edu/academics/schools-colleges/hartt/academics/theatre/actor-training.aspx
    Yin, R. (2003). Case study research: Design and methods. London: SAGE Publications.
    Zazzali, P. (2021, August 31). Utopia in actor training. A Journal of the Performing Arts, 25(8), 25-32.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