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陳梅玲
Mei-Ling Chen
論文名稱: 大學倫理學教科書性別意識型態之研究
A study on gender ideology of collegiate Ethics textbooks in Taiwan
指導教授: 董秀蘭
Doong, Shiow-Lan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
Department of Civic Education and Leadership
論文出版年: 2006
畢業學年度: 94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211
中文關鍵詞: 內容分析性別意識型態倫理學教科書
英文關鍵詞: content analysis, gender ideology, Ethics textbooks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136下載:44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以內容分析法檢視於2004至2006年間出版、再版或再刷的本土四冊大學倫理學教科書文本中的性別意識型態,目的在瞭解此四冊大學倫理學教科書文本如何處遇性別議題,呈現何種性別意識型態,並探析被刪削的殘缺文本。本研究得到的結論如下:
    一、大學倫理學教科書對性別議題的處遇
    (一)文本呈現的性別議題,主要仍停留在傳統思維認定的性別議題。
    (二)唯有《倫理與生活》一書以螺旋式方式呈現性別議題,其餘三冊文本仍以零碎的方式呈現性別議題。
    (三)多數有關性別議題的論述,仍欠缺適切性與完整性。
    二、大學倫理學教科書文本呈現的性別意識型態
    (一)多數文本採神祇說、生物決定論、異性戀霸權、功能論、父權意識型態等立場,論述性別/性傾向差異的源起和作用。
    (二)多數文本以明示或暗示的方式,對女性和同性戀者陳述語言偏見。
    (三)文本以顯而易見、隱而未顯的方式,傳遞父權社會的性別刻板印象。
    (四)唯有《倫理與生活》一書能以批判父權、關注女性經驗作為文本論述中心,其它文本忽略女性和同性戀者的經驗和聲音,扭曲真實世界的面貌。
    三、大學倫理學教科書中的殘缺文本
    (一)多數文本缺乏批判倫理學領域的性別刻板印象、偏見與歧視之論述。
    (二)多數文本略而不提倫理學新興議題與派典。

    This study aimed at exploring gender ideologies underlying four Ethics textbooks written by Taiwan scholars, published or republished in 2004-2006. The content analysis method was employed to answer three research questions: (1) how did the four textbooks portray sex/gender issues, (2) what gender ideologies were presented in the four textbooks, and (3) what are the mutilated texts in the four textbooks regarding gender issues?
    The results generated from this study are of three aspects. First, except the text of ‘Ethics and Life’, most texts portray sex/gender issues in fragmented ways and with traditional and conservative thinking. Second, gender ideologies underlying the four texts include the Gods theory, the biological determinism, heterosexual hegemony, functionalism, and patriarchy ideology. All the four texts showed linguistic bias against women and homosexuality directly or indirectly. It is also found that most texts ignored the experience and voice of women and homosexuality. Third, most texts were not aware of gender stereotype, bias and discrimination underlying traditional Ethnics paradigms and the new paradigm, the Feminist Ethics of Care, was omitted and distorted.
    Based upon the above-mentioned findings, suggestions were offered to Ethics textbook writers and users.

    目次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5 第三節 名詞解釋…………………………………………………………………9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研究限制……………………………………………………10 第二章 文獻探討…………………………………………………………………13 第一節 性別意識型態的源起與意義……………………………………………13 第二節 性別意識型態的內涵與相關理論………………………………………21 第三節 大學倫理學教科書的性別意識型態……………………………………35 第三章 研究方法與實施…………………………………………………………57 第一節 研究方法…………………………………………………………………57 第二節 研究對象…………………………………………………………………59 第三節 研究工具…………………………………………………………………64 第四節 分析資料與檢核…………………………………………………………88 第四章 分析結果與討論…………………………………………………………91 第一節 語言偏見…………………………………………………………………91 第二節 刻板印象…………………………………………………………………106 第三節 消音、失衡、違背真實…………………………………………………126 第四節 零碎………………………………………………………………………156 第五節 綜合討論…………………………………………………………………160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177 第一節 結論………………………………………………………………………177 第二節 建議………………………………………………………………………183 參考文獻…………………………………………………………………………189 中文部分…………………………………………………………………………189 英文部分…………………………………………………………………………194 附錄一 摘錄《性別平等教育法》……………………………………………197 附錄二 人物性別一覽表………………………………………………………198 附錄三 評分者使用的量化分析表……………………………………………202 表目次 表1-2-1 國內大學院校「倫理學」開課規定一覽表…………………………6 表2-3-1 國外相關研究一覽表…………………………………………………44 表2-3-2 國內相關研究一覽表…………………………………………………52 表3-2-1 本研究分析的倫理學教科書一覽表(依版刷年份排序)…………60 表3-2-2 四冊大學倫理學教科書的樣本範圍…………………………………63 表3-3-1 教科書性別偏見檢核內涵歸類表—國內外研究……………………66 表3-3-2 方朝郁(2000)之教科書性別意識型態檢核規準…………………67 表3-3-3 本研究量化分析之類目表……………………………………………73 表3-3-4 量化分析評分者背景資料一覽表……………………………………81 表3-3-5 評分者兩兩相互同意度………………………………………………83 表3-3-6 質性檢核評分者背景資料一覽表……………………………………84 表3-3-7 專家專業背景資料一覽表(依照姓氏筆畫排序)…………………85 表3-3-8 質性檢核意見歧異部分一覽表………………………………………88 表4-1-1 「單一性別的代稱」每百頁出現次數………………………………92 表4-1-2 四書中的男性代詞…………………………………………………93 表4-1-3 「人物稱謂的支配性」每百頁出現次數……………………………95 表4-1-4 「嘲諷中傷的論述」每百頁出現次數………………………………97 表4-1-5 「負面思維的造字或造詞」每百頁出現次數………………………104 表4-2-1 「職業角色的分配」每百頁出現次數………………………………106 表4-2-2 「家庭角色的分配」每百頁出現次數………………………………110 表4-2-3 「活動參與」每百頁出現次數………………………………………113 表4-2-4 「人格特質」每百頁出現次數………………………………………114 表4-2-5 異性戀男性和女性的人格特質……………………………………115 表4-2-6「外表特徵」每百頁出現次數………………………………………118 表4-2-7「性別關係」每百頁出現次數………………………………………122 表4-3-1「單一性別思維結論的類推」每百頁出現次數……………………126 表4-3-2「不同性別或性傾向的正負形象比例」每百頁出現次數…………135 表4-3-3「社會貢獻侷限於公領域與單一性別/性傾向」每百頁出現次數…141 表4-3-4「性別相關議題的性質和篇幅」每百頁出現篇幅…………………143 表4-3-5 男女性學者、代表人物在各種論述型態出現的每百頁總次數……147 表4-3-6 論述無關性別議題的男性學者、代表人物…………………………148 表4-3-7 論述無關性別議題的女性學者、代表人物…………………………149 表4-3-8 「學者、代表人物的性別次數」每百頁出現次數— 具有性別意識型態………………………………………………………………150 表4-3-9「學者、代表人物的性別次數」每百頁出現次數— 不具有性別意識型態……………………………………………………………153 表4-4-1「零碎」之次數分配表………………………………………………156 表4-5-1 各冊教科書於各項次類目計次之順位………………………………160 圖目次 圖3-1-1 研究流程圖……………………………………………………………58

    一、中文部分

    五南出版社(2006)。書籍資料簡介。2006年1月21日,取自http://www.wunan.com.tw/wu_catalogue01.asp
    方志華(2000)。女性主義關懷倫理學對西方道德哲學進路的省思。鵝湖,26(4),46-48。
    方朝郁(2000)。教科書性別偏見檢核規準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方朝郁、謝臥龍、方德隆(2002)。教科書性別偏見檢和規準。載於謝臥龍(主編),性別平等教育—探究與實踐(頁88-114)。台北市:五南。
    王文科(1998)。教育研究法(四版)。台北市:五南。
    王雅各(1999)。婦女解放運動和二十世紀的性別現象。載於王雅各(主編),性屬關係(上)—性別與社會、建構(頁1-26)。台北市:心理。
    王雅各(2002)。同志平權運動。載於王雅各(主編),性屬關係(下)—性別與文化、再現(頁227-258)。台北市:心理。
    王雅各(譯)(2003)。C. Gilligan著,不同的語音(In a different voice: Psychological theory and women’s development)。台北市:心理。
    王儷靜(2002,9月)。教學原理教科書裡的性別訊息:What is not said and what is said。載於高雄醫學大學性別研究所、女性學學會舉辦之「檢視大專教科書性別意識研討會」會議論文集(頁25-32),高雄市。
    王儷靜(2004)。師範學院兩性教育課程授課教師教學信念之探究。教育學刊,22,129-150。
    吳幸珍(2003)。性別教育外一章—三個國中女同性戀學生的故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研究所教學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吳怡慧(2004)。從佛典看佛門中的女性歧視。重中論集,4,102-141。
    吳書榆(譯)(2000)。D. Kindlon與M. Thompson著,該隱的封印(Raising cain)。台北市:商周。
    呂純如(2005)。七年級社會學習領域性別平等教育之研究-教科書分析與教室觀察。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宋踐等(譯)(1990)。M. Mead著,三個原始部落的性別與氣質(Sex and temperament)。台北市:遠流。
    宋鎮照(2002)。社會學。台北市:五南。
    李根芳、周素鳳(譯)(2005)。J. Storey著,文化理論與通俗文化導論(Cutural theory and popular culture: An introduction)。台北市:巨流。
    李琪明(2005)。倫理與生活。台北市:五南。
    性別平等教育法(2004)。
    林火旺(2005)。倫理學(二版)。台北市,五南。
    林昱貞(2000)。性別平等教育的實踐:兩位國中女教師的性別意識與實踐經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林曉玲(2004)。不同世代國小教師性別意識發展歷程與內涵狀態之質性研究—以四位國小教師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林鶴玲(2002)。新聞報導中的男性形象。載於謝臥龍(主編),性別:解讀與跨越(頁159-171)。台北市:五南。
    洪蘭(譯)(2000)。A. Moir & D. Jessel著。腦內乾坤:男女有別,其來有自(Brain sex: The real difference between men & women)。台北市:遠流。
    張春興(2001)。教育心理學(修訂版)。台北市:東華。
    張盈堃(2001)。性別與教育—批判教育學觀點。台北市:師大書苑。
    張珣(1995)。人類學與中國婦女史研究。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3,193-203。
    張錦華、洪佩民、黃浩榮(2003)。基礎新聞採寫教科書中的性別意識—檢視與建議。女學學誌:婦女與性別研究,16,41-84。
    畢恆達(1998)。做為性別少數之就學經驗。兩性平等教育季刊,3,63-67。
    畢恆達(2002)。當男人遇見女性主義:男性性別意識形成歷程之研究。載於謝臥龍(主編),性別:解讀與跨越(頁321-332)。台北市:五南。
    畢恆達(2003)。男性性別意識之形成。應用心理研究,17,51-84。
    陳佑任(2003)。父權意識型態下的男性經驗探究:以三位國小教育人員為例。應用心理研究,17,121-156。
    陳惠馨、陳韻如、劉恆妏、陳宜倩(2002,9月)。性別意識在法律學門的呈現。載於高雄醫學大學性別研究所、女性學學會舉辦之「檢視大專教科書性別意識研討會」會議論文集(頁76-84),高雄市。
    陳瑤華(2002,9月)。哲學教科書的檢視。載於高雄醫學大學性別研究所、女性學學會舉辦之「檢視大專教科書性別意識研討會」會議論文集(頁76-84),高雄市。
    陳增穎(2005)。從女性主義觀點看中國歷史上的婚姻家庭與性別。諮商與輔導,233,2-8。
    曾嬿芬、吳嘉苓、楊芳枝、張晉芬、范雲、黃淑玲、成令方、唐文慧(2004)。檢視社會學教科書:女性主義的觀點。女學學誌:婦女與性別研究,17,85-157。
    游美惠(2000)。內容分析、文本分析與論述分析在社會研究的應用。調查研究,8,5-42。
    游美惠(2001)。性別意識&性別意識型態。兩性平等教育季刊,15,98-100。
    游美惠(2004)。性別權力與知識建構:《親職教育》教科書的論述分析。女學學誌:婦女與性別研究,17,1-45。
    游美惠、易言嬡(2002)。男性/陽剛特質(masculinity)&女性/陰柔特質(femininity)。兩性平等教育季刊,18,101-106。
    黃長玲、楊婉瑩、黃競涓(2002,9月)。政治學教科書裡的性別問題。載於高雄醫學大學性別研究所、女性學學會舉辦之「檢視大專教科書性別意識研討會」會議論文集(頁64-75),高雄市。
    黃政傑、張嘉育(1998)。消除性別偏見的課程與教學。兩性平等教育季刊,3,25-38。
    黃婉君(1998)。國小新版國語教科書性別意識型態之內容分析研究。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黃囇莉(2000)。是盟友還是對手?男性研究vs.女性主義。兩性平等教育季刊,12,25-27。
    黃囇莉(2003)。游移於生物決定論與社會建構論之間:心理學中的性別意識。女學學誌:婦女與性別研究,16,85-120。
    楊巧玲(2004)。插花的女人:臺灣的教育社會學教科用書性別意識之檢視。女學學誌:婦女與性別研究,17,47-83。
    楊孝濚(1992)。內容分析法。載於楊國樞等編,社會及行為科學研究法(下)(十三版)(頁809-831)。台北:東華。
    葉海煙(2005)。中國哲學的倫理觀。台北市:五南。
    鄔昆如(2004)。倫理學。台北市:五南。
    劉仲冬(1999)。陰陽殊性、男女異行:性別差異的生物論述。載於王雅各(主編),性屬關係(上)—性別與社會、建構(頁27-55)。台北市:心理。
    劉秀娟(1999)。兩性教育(三版)。台北市:揚智。
    劉秀娟、林明寬(譯)(1996)。S. A. Basow著。兩性關係:性別刻板化與角色(Gender stereotypes and roles)。台北市:揚智。
    劉毓秀(2000)。精神分析女性主義。載於顧燕翎(主編),女性主義理論與流派(再版)(頁159-200)。台北市:女書。
    歐用生(1985)。我國國民小學社會科教科書意識型態之分析。新竹師專學報,12,91-125。
    歐用生(2003)。內容分析法。載於黃光雄、簡茂發(主編),教育研究法(頁229-254)。台北市:師大書苑。
    潘慧玲(2003)。性別與教育—追求性別平等的教育。載於潘慧玲(主編),性別議題導論(頁75-101)。台北市:高等教育。
    蔡篤堅(2000)。由文化變遷的觀點談男性研究。兩性平等教育季刊,12,16-19。
    蕭昭君(2002)。國小師資培育教導的是誰的知識?初等教育入門教科書性別內容的初步檢視。教育研究資訊,10(6),19-43。
    蕭昭君(2003)。國小師資培育教導的是誰的知識?語文教育入門教科書性別內容的初步檢視。女學學誌:婦女與性別研究,16,1-39。
    賴鈺麟(2003)。台灣性傾向歧視之現狀。兩性平等教育季刊,23,14-21。
    賴爾柔(2002)。父職角色的迷思—賺錢機器的老爸。載於謝臥龍(主編),性別:解讀與跨越(頁311-318)。台北市:五南。
    謝小芩(1999)。男性如何可能成為女性主義思考主體。當代,24,88-89。
    簡成熙(2000a)。男性研究在性/別研究及教育上的價值。兩性平等教育季刊,12,20-24。
    簡成熙(2000b)。正義倫理與關懷倫理的論辯:女性倫理學的積極意義。教育研究集刊,25,185-211。
    簡成熙(2005)。教育哲學導論—當分析哲學遇上女性主義。台北市:高等教育。

    二、英文部分

    Beeman, M., Chowdhry, G. & Todd, K. (2000). Educating students about affirmative action: An analysis of university sociology texts. Teaching Sociology, 28(2), 98-115.
    Compbell, P. B. (1997). Uninformed but interested: Findings of a national survey on gender equity in preservice teacher education. Journal of Teacher Education, 48(1), 69-75.
    Card, C. (1991). Feminist ethics: Problems, projects, prospects. Lawrence, Kan: University Press of Kansas,
    Downing, N. E., & Roush, K. L. (1985). From passive acceptance to active commitment: A model of feminist identity development for women. The Counseling Psychologist, 13(4), 695-709.
    Eagly, A. H. & Steffen, V. J. (1984). Gender stereotypes seem from the distribution of women and men into social role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46, 735-754.
    Foucault, M. (1982). The subject and power. Critical Inquiry, 8, 777-795.
    Gatens, M. (1998). Feminist ethics. VT: Ashgate.
    Gerson, J. M., & Peiss, K. (1985). Boundaries, negotiation, consciousness: Reconceptualizing gender relations. Social Problems, 32(4), 317-331.
    Giroux, H. A. (1991). Border pedagogy in the age of postmodernism. In S. Aronowiz & H. A. Giroux (Eds.), Postmodern education: Politics, culture and social criticism (pp.114-135). MN: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
    Golombok, S. & Fivush, R. (1994). Gender development. NY: Cambridge.
    Griffin, C. (1989). ‘I’m not a women’s lebber, but…’: Feminism, consciousness and identity. In S. Skevington & D. Baker (Eds.), The social identity of women (pp. 173-193). London: Sage.
    Hall, E. J. (1988). One week for women? The structure of inclusion of gender issues in introductory textbooks. Teaching Sociology, 16, 431-442.
    Held, V. (1990). Feminist transformations of moral theory. Philosophy and Phenomenological Research, L, 321-44.
    Hogan, M. & Waterman, C. K. (1997). Are all of your students represented in their textbooks? A content analysis of coverage of diversity issues in introductory psychology textbooks. Teaching Psychology, 24(2), 95-100.
    Hurd, L. T. & Brabeck, M. (1997). Presentation of women and Gilligan’s ethic of care in college textbooks, 1970-1990: An examination of bias. Teaching Psychology, 24(3), 159-167.
    Hyde, J. S. (2002). Feminist identity development: The current state of theory, research, and practice. The Counseling Psychologist, 30(1), 105-110.
    Lindsey, L. L. (1990). Gender roles: A sociological perspective. NJ: Prentice Hall.
    Mac an Ghaill, M. (1994). The making of men: Masculinities, sexualities and schooling. PA: Open University Press.
    Measor, L.& Sikes, P. J.(1993). Gender and school (2nd ed.). NY: Cassell.
    Noddings, N. (2002). Education moral people: A Caring alternative to character education. NY: Teachers College Press.
    Peterson, S. B. & Kroner, T. (1992). Gender biases in textbooks for introductory psychology and human development. Psychology of Women Quarterly, 16, 17-36.
    Porter, E. (1999). Feminist perspectives on ethics. NY: Longman.
    Sadker, D. & Zittleman, K. (2002). Gender bias in teacher education texts—New (and old) lessons. Journal of Teacher Education, 53(2), 168-180.
    Sadker, M. P., Sadker, D. M. & Long, L. (1989). Gender and education equity, In J. A. Banks & C. A. M. Banks (Eds.), Multicultural education (pp. 106-123). Boston: Allyn & Bacon.
    Sadker, M., Sadker, D. & Hicks T. (1980). The one-percent solution? Sexism in teacher education texts. Phi Delta Kappen, 61(8), 550-553.
    Stanley, L. & Wise, S. (1993). Breaking out again: Feminist ontology and epistemology (2nd ed.). NY: Routldege.
    Titus, J. J. (1993). Gender messages in education foundations textbooks. Journal of Teacher Education, 44(1), 38-44.
    Wood, J. (1991). Politics, gender, and communication: A review of contemporary texts. Communication Education, 40(1), 116-123.

    QR CODE